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019年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成效

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成效

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及成效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个时期正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

从那时起,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以及推动创新的重要性。

在90年代初,一些先进国家和地区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他们通过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建设了一系列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等。

这些系统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更加推动了信息化建设。

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企业开始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不仅在信息传递和沟通方面,还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创新和发展空间。

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引入信息化系统和工具,可以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订单管理、库存管理等,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

2. 降低成本:信息化建设可以减少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投入,以及减少人为错误和重复工作带来的成本。

通过信息化系统,企业可以实现自动化的数据分析和报表生成,减少人工操作和错误。

3. 推动创新:信息化建设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创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通过与其他企业或组织的信息共享和合作,可以促进创新的产生。

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企业可以与客户、供应商等实时交流,获取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商机。

4. 提升竞争力: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理解市场和客户需求,通过信息化系统实现精细化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信息化建设还可以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增强客户满意度,提高客户忠诚度。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的历程和成效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信息化建设还将带来更多的创新和突破,为企业和组织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变迁1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是信息化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就开始着手发展航空工业和原子能工业。

然而,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在解决温饱、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条件下,才能大规模地发展信息化。

有专家指出,从一定角度而言,中国的个别信息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算太大,有的相差不过十几年,极个别技术只有几年而已。

这表明,中国信息化发展已具一定程度。

中国真正的信息化应该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所以,在如何划分中国信息化进程上显得比较温和,不像城镇化,工业化那样针锋相对,纷繁复杂。

除了从工业发展角度划分信息化的历史跨度较长外,大多数学者都只是对近20多年的信息化发展进行划分(见表1)。

从表中可知,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两大阶段,有的将信息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四个阶段或七个阶段。

究其原因是依据不同、所采取的角度不同。

表1近年来中国信息化进程研究论著比较作者论著名称划分阶段划分内容时间跨度出版时间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两大阶段信息化1983—1998 1998韩建新信息经济学两大阶段信息化1983—2000 2000王亚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历程和成就三大阶段高新技术1958—1999 1999陈小洪中国计算机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政策初探四个阶段计算机1956—1999 2000刘寅当代中国的电子工业四个阶段电子工业1949—1985 1987吕政快速增长的电子信息产业两大阶段电子信息产业1949—2000 2000赵小凡推进国家声息化七个阶段信息化1990—2000 2001姜爱林21世纪初中国信息化发展研究三大阶段信息化1983—2000 2001乌家培经济·信息·信息化三大阶段信息化1995—2010 1996李晓东信息化与经济发展三个阶段信息化2000—2050 2000二分法。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00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算起,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成立为止;第二阶段为全面推进阶段,时间从1993年算起,到2000年止。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当前, 世界经济正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我国政府强调必须加快对当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提高各个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尽快建立起新的现代化生产和交易体系, 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宏观背景。

1 信息化问题的提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我国学术界开始提出信息化问题并展开讨论。

这个时间比法国晚10 年, 比日本晚20 年,比美国晚20~30 年。

1986 年2 月, 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1987 年11 月在温州召开了亚太地区信息化与商品经济研讨会; 1991 年10 月在上海召开了亚太地区促进信息化研讨会; 1994 年7 月召开了国家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等, 这些会议广泛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和路线、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的重大意义、传统产业信息化的途径等问题, 为国家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选择有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及现状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指导, 我国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1987 年, 国家信息中心正式成立。

1993 年12 月,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 作为国务院抓好经济信息化工作的参谋议事机构, 并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这是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宏观协调机构,标志着国家对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全面的指导。

联席会议成立后, 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建立都是以各职能性政府部门为基础分别进行的局面, 提出“统筹规划, 统一标准, 联合建设, 专通结合”的指导方针。

1996 年1 月, 国家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以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这是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19)的探索-8页精选文档

关于新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阶段(1949—2004)的探索(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2003年GDP增长9.1%,GDP总量达到11.6万多亿元,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

国际经验反映:进人人均1000美元的经济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加快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战略起点,也是矛盾凸现的时期。

①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过程中,资源约束的矛盾正在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各种利益摩擦也在加剧;就业、“三农”、金融问题累积,等等。

这表明我国步人一个新的增长阶段,面临重大战略调整。

在这样的时刻,回顾中国经济历史上的增长与发展,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现存的矛盾与摩擦,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了解“路径依赖”可能带来的障碍。

从而对于适当地把握战略和政策均将有所裨益。

一关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有连篇累牍的著作和论文。

其中关于阶段划分标准不同。

例如从五年计划的角度、经济体制变革的角度、党和国家关于经济重大决策的角度、中外经济关系变化的角度,等等。

不同标准所划分的阶段多少和起点终点也有所不同。

在这些标准的背后,实际上均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生产要素形成与配置方式的制约。

面临新的增长与发展阶段,从国民经济发展的角度。

我们尝试从国民经济体系的初步形成(简称要素形成)、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简称要素优配)、知识和技术创新(简称要素创新)三个层面,大体概括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80年代前期为界;后两个阶段大体以20世纪末一21世纪初为界。

每两个阶段之间的界限,不像重大决策颁布或五年计划起止那样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阶段划分是指其主要特点的变化,各个阶段之间有所交叉和过渡。

二1952年,新中国经济恢复到战前最好水平时,零星的工业企业、占工业产值72%的手工生产、残缺的产业结构、畸形的工业布局等现象表明,中国的工业尚未形成规模和体系。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论文报告一、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回顾和分析1.信息化发展的历史和背景2.我国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3.IT产业的发展成就和困境4.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5.前瞻性思考:未来十年中国信息化的走向和方向二、中国信息化发展基本思路的探讨和展望1.信息化作为中国经济新引擎的地位和作用2.发展IT产业的战略主题: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3.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模式:平稳过渡、绿色发展4.应对全球化挑战的途径:国际化合作和产业融合5.创新驱动和自主可控:中国自主创新的关键和前景三、信息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1.信息化时代下的中国经济发展:传统产业转型与新兴产业崛起2.信息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信息化与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整合3.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金融、医疗、教育、旅游等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和创新模式4.信息安全的保障: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5.信息化强国的战略构架: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的产业体系创新四、信息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和制约因素1.我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状况的回顾与展望2.信息化和资源环境的协调与整合3.信息化的构架和应用需求: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普及4.信息化政策的创新与落实:企业创新发展的国家支持和政策引导5.信息化全球化趋势下的我国挑战与机遇:制造强国和服务业强国的竞争优势分析五、面向信息化的未来中国:顺应历史大势,拥抱新时代1.产业创新和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坚定创新驱动,明确未来发展方向2.政策引导和市场情景的结合: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导向的平衡与协调3.科技和信息化的强强联手:信息技术改变传统产业业态,创造新型服务业4.核心技术和国际标准的提升:培养本土创新企业和提高全球化竞争力5.以信息化为引领,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全面推进转型升级,稳步迈向十四五六、案例分析1.马云与阿里巴巴的信息化策略2.华为在信息化时代的战略创新3.美团的信息化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4.腾讯科技驱动中国数字化经济发展5.字节跳动的信息技术和数据传播创新在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中,政府和企业密切合作,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的基本思路,加快产业化进程,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

2019年最新-GNSS的现状及发展-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GNSS的现状及发展-精选文档

2403
1(4)
06
2003.12.10 2004.01.29
2404
1(6)
01
2003.12.10 2004.12.08
2413
1(7)
13
2004.12.26 2005.10.05
2412
1(8)
06
2004.12.26 2005.02.25 2007.04.03
• 2019年启动,2000年运 行,包括服务:辅助测距 信息;完整性信息;广域 差分改正信息。
Galileo 组成
表2 GLONASS
卫星编号 796 795 701 712 797 715 716 717 792 714 713
2007 年 10 月 31 日在轨正常工作的 11 颗 GLONASS 卫星
COSMOS
所在轨道
频道
发射
开始服务
卫星编号 (所处轨位) 编号
日期
日期
2411
1(1)
07
2004.12.26 2005.02.06
2019年12月10日,第一颗GLONASS-M卫星入轨运 行,并于2019年01月29日开始向广大用户发送导航定位 信号(GLONASS-M卫星的导航电文增修了GPS与 GLONASS之间的系统时间差GPS等 8个参数);这标志着 GLONASS现代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但是,2019年 10月31日,仅有11颗GLONASS卫星在轨正常工作,其 中包括2019年12月25日发射的3颗GLONASS卫星。
空间部分
用户
导航地面地球站
地面监测控制系统
GNSS从它问世开始, 静地卫星定轨观测网 就不是一个单一星座
系统,而是一个包括 国际卫星完好性监测网 GPS、GLONASS在内

《中国信息化》

《中国信息化》

中国信息化简介中国的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运行效率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

近年来,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市场之一。

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初步探索(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领域。

当时的重点是引进计算机技术和建设计算机网络,为国家的科研、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提供支持。

第二阶段:网络化发展(上世纪90年代末-2000年代)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始普及,中国也进入了网络化发展阶段。

政府积极推动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促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的发展。

第三阶段:数字化转型(21世纪初-现在)21世纪初,中国信息化进入了数字化转型阶段。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大幅提高,人们开始更加依赖数字化工具进行生活和工作。

政府推动信息化进程加速发展,以数据为核心进行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中国信息化的重要性经济发展信息化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了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机遇。

社会管理信息化对社会管理也有重大意义。

例如,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得政府更加高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对各领域的监管和管理。

电子政务的推进也为政务公开、便民利民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学习与科研信息化对于学习与科研具有革命性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和数字化工具,人们可以随时获取到海量的学习资源和科研资料,极大地拓宽了知识传播的渠道。

同时,信息化的发展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数据支持和计算工具。

中国信息化的挑战与机遇挑战•数字鸿沟: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部分地区信息化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

•信息安全: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如个人隐私泄露、网络攻击等。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新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4
国家信息化的精髓
紧紧抓住这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及其 所具有的差不多特征的所有方面,使其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确实是中国国家信息化推进的全部精 髓。
5
中国信息化的起点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从什么时候算起?
当代信息革命是以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标志。
1956年,周恩来亲自主持制订《1956至1967年科学 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将电子数字计算机的研 制作为战略重点之一,以此揭开了中国应对当代信 息革命的挑战的序幕。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了电子计算机在工业控制中应用 的重要性和巨大潜力。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 展了数控机床和仪表数字化技术的研究,试制巡回 检测装置,促使工业计算机从过程输入、输出技术 起步。
12
2 文革中曲折发展
13
曲折的、困难的发展
否定知识的作用,破坏了正常的科研和生产秩序; 闭关锁国、盲目排斥国外先进技术,使中国信息化 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损害。
9
电子计算机产业的雏形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计算机事业起步晚于美国、苏 联、英国,而与日本、法国、德国相差不多。中国 用了不到三年的时间、不多的资金,成功地研制了 当时技术指标比较先进的大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 从无到有地开创了中国计算机事业。
中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04机共生产了7台,103 机共生产了36台。
1970年代的初、中期,中国小型工业控制机系列成 套设备有所发展。1973年,开展了全国数控机床攻 关,发展了60~70个数控机床品种。1974年,开展 了数控铣床自动编程语言的研究。
16
电子计算机开始向各行各业渗透
3
两件大事紧密相关
60年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是以这两个具有 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为特征的。显然,这两个重 大的历史事件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为,一方面, 中国的和平崛起必须抓住当代信息革命所提供的 机遇,才有可能加快经济社会的转型,实现一种 跨越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只有占全球人口五分 之一的中国的加入和贡献因此,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应该以1956年的《十二年 科学规划》为起点。从这一点看,中国着手抓住当 代信息革命的机遇,与其他国家比较,并不算晚。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建设-精选文档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建设-精选文档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建设-精选文档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建设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大数据的快速涌现和普及,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从大数据的意义、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和挑战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支持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数据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数据不断被产生和积累。

这些数据蕴含着剧烈变革的机遇,对企业和组织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数据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和服务;可以辅助决策,提高效率和质量;可以促进创新,开拓新市场。

因此,大数据的利用需要借助信息化建设来实现。

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建设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组织内的信息进行管理、传输、加工和应用,以提升企业或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地收集、存储和管理大数据;其次,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再次,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和组织提供决策支持,使其能够基于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因此,信息化建设是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

三、信息化建设的步骤和挑战信息化建设涉及到多个环节和步骤。

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需求。

其次,需要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确定信息化建设的范围和要求。

然后,需要进行系统实施和部署,包括硬件设备的采购、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安装等。

最后,需要进行运维和优化,对系统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修复和升级。

然而,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大数据的特点,信息化建设需要面对巨大的数据存储和处理压力。

其次,信息化建设需要克服数据的质量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再次,信息化建设需要解决数据共享和隐私保护的问题,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商业机密。

此外,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应对技术更新换代的挑战,随时适应新的技术和工具。

四、大数据时代的技术支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

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

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

我国信息化发展进程我国信息化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982——1993年)这一时期,以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大规模集成电路(LSI)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主线,从过去的以研制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转向以普遍应用为重点,带动研发、生产、销售、应用、服务等全生产链发展。

为国家信息化建设作好了思想与认识准备、技术与产业准备。

二、启动阶段(1993——1997年)这一时期,以“三金工程”(“金桥”、“金卡”、“金关”)的启动为标志,正式拉开了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序幕,随即确立了“推动信息化工程实施,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各领域、各地区、各部门相继形成了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浪潮。

三、展开阶段(1997——2000年)这一时期,以“首次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为标志,界定了国家信息化的含义和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信息化发展总体思路,充实和丰富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会上通过的《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里程碑。

全国的信息化工作从解决应急性的热点问题,步入有组织、有计划的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正常轨道。

四、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建议”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举措,成为引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国家发展计划委编制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信息化规划,是规划和指导全国信息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专项规划》全面分析了信息化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回顾和总结了我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了“十五”推进信息化的发展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2006年是我国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随着《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信息化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我国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2019年精选文档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2019年精选文档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三大趋势: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evolving from the single learning theory into the coexistence of learning theory and developing theory which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ntinually demonstrat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itiative and expansibility in development which reflects the humanity of development concept.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supported by phraseology technology,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and network technology which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media support.1心理学基础的多元化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以心理学的理论为主要基础的,学习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理论支柱。

从教育技术发展史来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习心理学是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四大学习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应用最早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受外在因素影响而获得或改变行为的过程,学习的产生是外控的,学习的保持是强化的结果,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可测量可观察的外显行为。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2019年精选文档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2019年精选文档

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我国企业向着集团化、多元化、产业链化、国际化发展,一些较成功的企业甚至能够进行区域研发、区域采购、区域营销。

在此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和发展模式都应当做出相应的改变:重心从产品生产转移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上,销售范围从立足于地方市场到着眼于全球市场,从注重线上的销售到线下的售后服务,从企业内增值到产业链增值……解决好企业上述发展问题,根本在于提升管理水平,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做出了选择,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搜集各种资源,并加以利用,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涵义企业管理信息化主要是依靠信息技术信息搜集、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的速度,使得信息资源利用更加有效。

企业管理信息化需要被广泛重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以提高管理水平。

这种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生产经营和其他业务的流程中,便于各个部门能够实时掌握企业动态信息,做为企业制定各项战略的重要参考,为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提供支撑。

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意义(一)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新时期,企业都在向着知识密集型企业转型,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竞争,技术做为知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已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手段。

企业利用技术手段,了解顾客的对于产品的期望,有针对性的设计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并不断对产品进行再研发,完善产品性能,以自主研发科技产品做为企业重要竞争手段。

(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市场经济变化瞬息万变,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那么企业就得实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动态信息,如此制定的各种政策才能很好的符合环境变化发展的需要,才能提升企业对于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和应对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

(三)信息化建设是解决管理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企业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升企业透明度,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出现的各种问题都能在最初萌芽阶段被发现。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一、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回顾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一)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事业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是直接从事这一事业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事,还要求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纺织等部门密切协同和大力支持,共同奋斗。

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为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

同年12月8日至12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系列型谱专家论证会,确定了我国在此后一个时期,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

1983年5月15日,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

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

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

为研究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国务院成立“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摘要】中国信息化发展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我国在经济、社会和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本文将从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基本思路以及科技创新推动信息化发展、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未来,中国信息化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

只有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前景才能更加广阔。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为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中国信息化发展、基本思路、科技创新、信息基础设施、数字经济、前景、挑战、推动建设。

1. 引言1.1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析。

信息化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信息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产业升级,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信息化还可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信息化还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

信息化能够带来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

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发展方向。

1.2 信息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信息化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信息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企业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理效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

信息化可以促进创新和升级。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为各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特征与前景一、引言近代以来,中国实现工业化、成为一个现代化国家,是中国众多仁人志士的梦想。

中国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经济内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奠定了我国的工业基础,形成了比较全面的工业体系;二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时期,该阶段实现了中国基本经济国情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的转变(陈佳贵、黄群慧,2005) [1] ,中国的经济总量跃为世界第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功,所谓“中国道路”、“中国奇迹”或者称“中国模式”成为热点。

由于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构成“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全面科学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就是理解“中国道路”的一个关键。

而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进程,至少需要回答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现在中国工业化达到了什么水平,处于怎样的阶段;二是如何描述已经走过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工业化进程具有怎样的特征;三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工业化,中国能够顺利地成为工业化国家吗。

本文试图基于我们长期跟踪评价研究的结果,对这三个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从工业化进程角度给“中国道路”一个注解。

二、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评价工业化并不是单纯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工业化的本质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不断增长和从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经济结构的转换。

具体而言,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中工业活动所占比例逐步提高,乃至占主导地位;制造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在二次产业部门就业的劳动人口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城市这一工业发展的主要载体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在上述指标增长的同时,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不断增加。

按照经典工业化理论,一般可以将工业化的进程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初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五个大的时期。

2019年最新-移动通信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精选文档-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移动通信业务现状和发展趋势-精选文档-精选文档
Imode等 运营商定制
WCDMA 1xEV
运营商定制 且收取资费
各种服务
标准化
Yahoo等
标准化
ADSL, FTTH
标准化
PC等
内容 开放性内容自由竞争各种服务
门户 网络 终端
MVNO等的加入自由竞争 Yahoo等
WCDMA 1xEV
自由竞A争DSL, FTTH
标准化终端 自由竞争 PC等
所有业务均由运营商来控制 各层面的自由竞争受到制约 从而只能产生功能有限的服务
10M
下一代 无线局域网
IEEE 802.11n
覆盖半径约50~100m的狭小范围
FTTH
100M
1G
分层经营 日本调控案例 特别是通过在移动电信领域的分层经营以促进竞争,期待新型
服务的诞生。
日本的现状
移动
固定
开放各类接口、 促进MVNO的加入
等措施
制度改革的目标
移动
固定
内容 门户 网络 终端
官方网站化
建立新型服务和内容 电信与其他领域融合所产生的新型服务将令人期待。
解决方案
移动解决方案 Mobile Centrex等
广电
IPTV 移动媒体广播
电信
移动广告 Affiliate, Dropshiping他
广告
手机钱包 与信用卡的融合
金融
电信技术的进化、融合 无线通信技术的种类正持续增加,速度也在提高,与固
• 1969年:美国国防部开始起动具有抗核打击性的 计算机网络开发计划“ARPANET”, 此后ARPANET的 技术开始向大学等研究机构普及;
• 1971年:美国BBN科技公司的工程师雷·汤姆林森 (Ray Tomlinson)开发出了电子邮件;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是中国近几十年来的重要成就之一。

信息化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和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推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和进步。

中国信息化发展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推出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建立了一些计算机研究机构,并引进了一些国外的信息技术。

然而,在那个时候,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1980年代以来,中国逐步放开了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加大了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

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中国迅速跟上了信息化的步伐,并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信息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和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

中国的电子商务、在线娱乐、社交媒体等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也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转型升级。

信息化的发展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

然而,中国的信息化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城乡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也是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总体而言,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过程。

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以实现更高水平的信息化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在本文中,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叙述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历程。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整篇文章的概述进行介绍,包括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发展现状。

接着,会详细描述文章的结构,阐明每个章节包含的要点和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当前, 世界经济正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及其应用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和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我国政府强调必须加快对当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提高各个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 尽快建立起新的现代化生产和交易体系, 全面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因此,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推进信息化,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我国信息化发展的宏观背景。

1 信息化问题的提出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我国学术界开始提出信息化问题并展开讨论。

这个时间比法国晚10 年, 比日本晚20 年,比美国晚20~30 年。

1986 年2 月, 首届中国信息化问题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 1987 年11 月在温州召开了亚太地区信息化与商品经济研讨会; 1991 年10 月在上海召开了亚太地区促进信息化研讨会; 1994 年7 月召开了国家经济信息化发展战略研讨会等, 这些会议广泛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方向和路线、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信息资源的开发、信息化的重大意义、传统产业信息化的途径等问题, 为国家制定信息产业发展政策和选择有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我国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建立及现状
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指导, 我国在宏观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1987 年, 国家信息中心正式成立。

1993 年12 月,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 作为国务院抓好经济信息化工作的参谋议事机构, 并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这是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宏观协调机构,标志着国家对信息化工作形成了全面的指导。

联席会议成立后, 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建立都是以各职能性政府部门为基础分别进行的局面, 提出“统筹规划, 统一标准, 联合建设, 专通结合”的指导方针。

1996 年1 月, 国家成立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日常工作,以加强对全国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这是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工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1998 年3 月,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 撤销了邮电部、电子部和广电部, 组建了信息产业部, 成为国务院主管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职能部门, 将原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资源和职权集中到一个部门。

至此, 我国信息化有了实体性的、进行集中管理的政府主管部门, 从而使分散、起步的信息化进程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 具备了集中布局、优化资源调度的组织条件。

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掀起, 为中国带来了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

在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下, 中国信息化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

国家信息化重大工程逐步实施, 以计算机应用为标志
的信息技术应用正向各领域渗透。

国家信息网络快速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 信息化人才培养形成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局面。

信息化的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正在加快步伐制定和完善。

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正在形成共识, 日益受到重视并取得较快进展,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中国部分城市信息化发展进程
3.1 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 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需要信息化强有力的推动。

建立在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等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之上, 用以实现网络互联和信息交换的首都公用信息平台应用而生。

根据首都信息化发展规划, 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包括: 首都电子政务工程、首都电子商务工程、科技教育信息网络工程、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络工程、数字北京工程。

其中中关村科技园信息化建设将成为首都城市信息化的主导性示范区和标志性闪光点, 成为首都和中国向世界展示信息化水平的窗口。

3.2 上海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已实现信息港阶段性计划“152G”工程和信息港主体工程, 形成一个国际先进的高速率、大容量的信息网络平台。

未来几年, 上海信息化建设将围绕八个重点不断推进, 以实现新的突破: ①加速推进电子政府建设; ②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构造良好的市场环境;③大力推进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发展; ④加快形成数字化的城市建
设和管理新模式; ⑤抓紧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⑥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⑦提高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准; ⑧加快信息产业发展。

3.3 深圳深圳市是中国最早被确定为信息化试点的城市。

其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一是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 二是信息化应用系统工程建设覆盖了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 三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全市建设有较大容量的数据库达200 多个, 数字记录超过5 000 万条, 并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 四是信息服务业和电子商务快速推进。

全市各类网络用户30 多万户, 信息网络普及率为7.50%。

网上办公、网上医院、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得到应用。

3.4 重庆作为西部地区信息化代表的重庆市明确提出“重点建设重庆信息港,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主要内容包括: 基础设施, 信息资源建设和增值服务( 重点支持宽带高速IP 网) , 电子商务系统, 重庆GIS 地理信息系统等。

这些项目的建成及重庆信息港建设的不断完善, 将使重庆市的信息化水平有明显地提高,并进一步带动中国西部信息化的发展。

3.5 广州作为南部地区信息化的代表, 广州市紧紧抓住电子政务建设、信息化试点工作、信息法规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管网建设、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信息技术与指导等7 项主要任务, 重点抓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一站式”电子政务系
统、“110”联动信息工程、社区信息化、智能交通系统、市场监管信息系统、社会与个人联合征信系统、教育信息化、专业市场信息化、政府数据中心、信息产业化、信息管网规划等14 项信息化工程, 以推进宽带网的应用为出发点, 全面提高广州信息化的整体水平, 以促进中国南部各省市信息化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