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历史测试题(解析)

高一年级历史测试题(解析)
高一年级历史测试题(解析)

坎市中学2019-2020下高一年级第一次月历史考题

廖濂玉2020

一、选择题(本题共有2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72分)

1.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 孙叔敖

B. 管仲

C. 李冰

D. 郑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表明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故C 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农业发展?灌溉工具

2.“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未停,未停,禾苗待我灌醉。”这一调笑令所调笑的生产工具出现在

A. 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三国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考察的是灌溉工具。从题中“转来转去”“千匝万匝”的描述可推断出它为筒车,而非翻车。筒车出现于隋唐时期,所以D符合题

意。综上,本题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

3.元代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布衣得暖胜丝棉,长也可穿,短也可穿。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 农业采用集体耕作方式

B. 绝大多数土地属国家所有

C. 手工产品主要供应市场

D. 农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题干材料描述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自给自足的闲适的生活状态。所以D正确;A集体耕作没体现;B土地应归农民个人私有;C产品主要供自己家庭消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耕作特点

4.下表是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的统计数据(单位:斤),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古代农业显现出

A. 脆弱性

B. 渐进性

C. 落后性

D. 封闭性

【答案】C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自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年农业亩产量没有大幅度的提高变化,说明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与材料数据无关。

点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比较漫长的时间里亩产量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数据,然后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作答即可。

5.宋代苏辙在《蚕市》一诗中写道:“倾困(圆形谷仓)计口卖佘栗,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筐供妇女,亦有鉏鎛(chubo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此诗说明

A. 宋代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

B. 小农生产离不开市场调节

C. 自然经济开始遭到了破坏

D. 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答案】B

【解析】

从材料“买箔还家待(蚕)种生”“不惟箱篚(fěi圆形的盛物竹器)供妇女,亦有鉏鎛(chúbó农业生产工具)资男耕”中可以看出,家庭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故D项正确;A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

6.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

A. 民营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工场手工业

D. 家庭手工业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体现了南京云锦的生产目的是为官用,且“其织造工艺高超”,从而可以推断生产于官营手工业,故选B。A是面向市场,排除;C应体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D属于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排除。

7. 下图为东汉错银饰青铜牛灯,1980年在今江苏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现为南京博物院标志性文物。其结构可分为灯座、灯盏、烟道三部分。灯座为一头伫立状的黄牛,灯盏的外观如一座亭子,烟道为一弧形圆管,成为灯盏与牛腹之间的通道,在牛腹中储以水,烟炱即可溶于水中。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东汉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②可以窥见普通百姓日常社会生活的一面

③造型艺术体现古代的农耕文化和环保意识

④说明当时扬州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图示为青铜牛灯,且作为了博物院的标志性文物,说明其工艺水平高,所以能反映出东汉青铜铸造艺术水平,①正确;根据所学可知青铜器本身比较稀少珍贵,多为贵族所用,普通百姓较少使用,所以②不正确;通过“黄牛”、“ 烟炱即可溶于水中”可知③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出当时扬州青铜业的发展状况,不能得出④,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看农业发展。因此B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冶金业成就

8.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 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 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根据所学,青花瓷产生于元朝,而青瓷出现于东汉时期,

白瓷出现于北朝,至唐已有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因此青花瓷的出现迟于青瓷、白瓷,故A说法错误,B、C、D正确,故本题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的手工业·青花瓷

【名师点睛】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9.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表

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关中地区

D. 明代江南地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别图标,获取有效信息,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工人比重”“自耕农比重”,可知,此地区已经出现了雇佣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ABC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在一些手工工场中,拥有资金、原料和机器的工场主雇佣具有自由身份的雇工,为市场的需要进行生产,即“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即“资本主义萌芽”。关于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在明

朝中后期江南地区的丝织业中出现。要注意与近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相区分,后者出现于19世纪60、70年代。

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

A. 统一货币“半两钱”

B. 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

C. 出现了纸币“交子”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答案】C

【解析】

注意时间限定词“宋朝”,A是在秦朝时期,B是在明清时期,D是在明朝时期,北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四川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因此选C。

【名师点睛】

北宋发行的纸币“交子”,是商业发展的表现。它的使用便利了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11.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 商品经济发达

B.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 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 劳资矛盾尖锐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苏州在明清时期就出现了专门立碑,记载商标侵权案,警示同行,维护商业利益的现象可知,当时苏州商品经济发达,商业竞争和维权意识增强,A项正确;材料信息中没有显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B项错误;只是商家用一块碑刻宣示商标权益,不能得出政府商业立法的“完备”,C项错误;这是商业竞争现象,不属于劳资矛盾,D项错误。

12.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松江府

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供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③市镇经济繁荣

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计日受值”“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的信息可知商品经济的发展,故①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其他地区的数据信息,无法得出江南地区纺织业在全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故②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发生在江南的市镇中,故③正确。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④明显错误。故答案选B。

13.下图是反映宋代社会经济状况的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局部),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

①政府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有所放宽

②出现了按地域集结的商帮

③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写照

④打破坊市界限,城市商业面貌变化大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北宋风俗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可见熙攘的人流和活跃的商业活动,从而得出政府对商业的限制放宽,①说法正确,城市面貌与唐代“市”、“坊”界限森严的现象已不相同,④说法正确,这一写实作品是对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生动写照,③说法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B项,商帮是明清时期商业现象,并且从图中也得不出“按地域集结”的信息,②说法错误,和②组合的AC选项,都是错误的;D项漏选了正确说法①,是错误的。

14.隋唐以前,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到了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

B.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D.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地位逐渐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原来的看不起商人,到明清时期争做商人妇。答案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15.盛泽镇,本来是一片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归……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A. 以盛泽镇为中心形成了徽商

B. 明代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 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 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及与教材知识联系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材料反映了清代盛浙镇商品经济发展的情况。盛泽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排除A;从材料提供的信息来看,盛泽镇是在当地绫绸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成为一个市镇的。故D符合题意。ABC在材料中不能体现该信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发展

16.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只黑一只白。汉朝实行该规定的目的是

A. 经济困难,倡导物尽其用

B. 尊儒学为正统,强调社会礼仪

C. 羞辱商人,推行重农抑商

D. 重视法家学说,宣扬政府权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汉代对商人的经商行为实行严格管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为了使商人和别的社会阶层区分开来故在服饰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如材料中的穿鞋规定以及在衣服的用料方面只许穿麻衣而不能穿丝绸锦袍等,所以C项说法最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表述不够准确,服饰能体现出社会等级,D项说法与题意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

17.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 东汉时期出现了水力鼓风冶铁的新技术

C. 唐朝能够制作精美的青瓷和白瓷

D. 清代开始实行海禁,阻碍对外贸易发展

【答案】D

【解析】

“海禁”政策是从明代开始实行的。

18.永乐宣德年间,海禁略有松动,造船业与海外贸易开始复苏,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一种上规格的、可以向世界炫耀的特权。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海禁不

是一刀切,对民对官有区别②海禁松动就会有利于商业发展③值得炫耀的航海与海禁政策相抵触④郑和下西洋的同时明朝还在闭关自守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但即使是在郑和七下西洋时,民间的海禁也并未完全取消,似乎航海只是朝廷的特权”

可以看出海禁政策并未一刀切,官民均不许航海;海禁政策的松动,民间航海也有所松动;郑和下西洋并非海禁政策的取消,这种炫耀的航海还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体现。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19.明中叶以来匠役制度的变化,使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据《明神宗实录》、乾隆《苏州府志》等文献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材料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 工商业繁荣,处于向近代化转型前夜

C.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对外贸易兴盛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明清时期的文献记载,明中叶开始,出现了国家“匠役制度的变化”,苏州“机户”集中,“自由手工业者的数量扩大”等现象,可知,政府的财税政策调整、商品经济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产生等明显的异变,昭示着社会正悄然向着工业社会的方向转变,所以B项是正确的;材料中没有手工业破产和耕织分离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信息,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是在“近代”产生的,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说的是苏州的商品生产,不是对外贸易,并且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兴盛”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

20.据资料统计,在明朝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输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统治者厉行“重农抑商”和“闭关禁海”政策导致中国缺乏海外市场无法发生革命性变化,故A项正确。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不适应工商业发展是没有发生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内在根本原因,而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白银的大量外流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C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是导致中国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外在原因,故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国无法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要求学生把握材料中“内部直接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惟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崇尚朴实,不为华巧。

——《清世宗实录》卷57 材料三《野老歌》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注:作者张籍(约767—约830年),唐代诗人。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有何消极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野老歌》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

(4)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农商关系的认识。

【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生产和家庭手工业生产相结合(或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经营规模小,有封闭性。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妨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中国近代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3)政府赋税沉重;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风尚侈糜;向山要田。

(4)农业发展推动商业的进步;商业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分化。

【解析】

【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可知是耕织结合或者说是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知其生产、生活以家庭为主,自给自足。“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知其生活简朴。“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知其有明显封闭性。

(2)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二“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知其思想观念和政策上

的重农抑商;结合所学还可得出清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经济政策对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新的生产关系以及历史发展、社会转型等方面产生的消极影响。

(3)现实:依据材料三,“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可知政府赋税严重;从“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可了解农民生活辛苦,从“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可以看出富人生活奢靡,贫富分化严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可知农民面对官、商、富等多重剥削,为生存转向开辟山地,向山要田,环境压力增加。

(4)认识: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可知当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进入市场,会推动商业进步;当商业发展,会导致贫富分化、土地兼并和租佃关系发展,尤其是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业的发展推动商业资本向手工业和农业转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趋势出现。

高一历史必修一1--4单元试题

BCBCB DBCAB ACCDA BDCAC CAABB CCABA 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第三次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5分。) 1西周的礼仪中常有射箭活动,箭靶上面有各种兽头,天子的是熊头,诸侯的是麋鹿头,大夫的是虎头,士的则是猪头,以显示地位的尊卑。从中可知西周实行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2、李白在《古风》中赞叹道:“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千古一帝,对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是 A.建立了皇帝制度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实行三公九卿制 D修筑了长城 3、在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表明宋代 A.皇权渐趋衰弱 B.地方权力削弱 C.君主专制加强 D监察制度完善 4、《哈佛中国史》中写道:“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A.侯国 B.郡县 C.九州 D行省 5明朝在中央机构中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 A.提高办事效率 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专制统治 D 增强六部权力 6、《中国历史十五讲》说:“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文化的等多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这一“政治制度”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 B.皇帝制度 C.郡县制度 D行省制度 7、“据统计,当时希腊共有300多个城邦,其中90%左右的小邦都是弹丸之地,人口不超过几千,面积几十平方米或更小。”这段材料能够说明希腊城邦的特点是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封建保守 D彼此隔绝

高一下学期历史考试试题

江西省安福中学09-1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这里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 刀耕火种 B. 石器锄耕 C. 铁犁牛耕 D. 个体农耕 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从事武器生产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手工工场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我国宋朝,在当时称之为() A. 飞钱 B. 交子 C. 票号 D. 银票 当看到“坊巷桥门以及隐辟处,俱是铺席买卖”的场景时,我们可以判断这种情形最早出现在() A. 西汉 B. 东汉 C. 宋朝 D.明朝 5.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265顷;明皇 庄土地面积达37000多顷。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 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 C.国家授田 D.土地私有 6. 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7. 关于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封关闭疆,一概禁绝外商来华贸易 B.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C. 为了防范西方殖民者入侵 D. 为了防范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力量 8.“它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世界的人种地理分布、宗教与文化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郑和下西洋 C.丝绸之路开通 D.蒙古人西征 9.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观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C.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D.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10. 17世纪中期,英荷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吉林省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吉林省高一年级历史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2018高一下·郑州期末) 虽然明淸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但有确切证据表明,直到19世纪初,中国海外贸易都是顺差,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对国际贸易有着重要影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 中国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白银大量流入 B . 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且传统手工业水平高超 C .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重农抑商的推行 D . 明清时期政治稳定,文化对周边地区辐射力大 2. (2分)(2019·成都模拟) 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表3所示,据此推断,英国() 表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 A . 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B . 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C . 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D . 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 3. (2分)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空前的破坏,这一现象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 . 一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 B . 垄断组织已经不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 C . 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形成尖锐矛盾 D .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丧失了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4. (2分)(2020·模拟) 下图反映的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图中变化说明()

A . 布雷顿森林体系不断完善 B . 美国民众购买力有所提升 C . 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削弱 D . 美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5. (2分)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美国(共同体)”,这个词被美国《纽约时报》评选为2009年度流行语。他认为,现在中美已走入“共生时代”。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的大背景是 A . 世界格局多极化已形成 B . 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发展 C .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快 D . 中美关系进入结盟新时代 6. (2分)“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耕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 A .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2018-2019第一学期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 座号:____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西周的制度丰富多彩,在借鉴夏商制度的同时,形成了自己特色的制度。下列哪一制度充分显示出西周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世官制 D.郡县制 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3.《史记·殷本纪》载:(商代)“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从而造成“比九世乱”、“诸侯莫朝”的局面。这表明当时() A.王位世袭制不复存在 B.宗法制尚未完全确立C.分封制造成国家分裂 D.郡县制已经开始推行4.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的问题。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河C.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 D.各自为政,分段治理 5.研读下表文献史料,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诸侯国之间已出现争霸与兼并战争 B.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度

C.西周后期宗法等级制度逐渐瓦解 D.当时出现国家统一的政治因素 6.《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皆秦制也。”材料中的“秦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法律制度 C.中央集权制 D.皇帝制度 7.司马迁《史记》评价秦朝郡县制:“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说明秦朝“郡县制”() A.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 B.强化了皇权专制主义制度 C.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D.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8.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国,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明实行中外朝()

历史试卷分析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历史试卷分析 一、试题特点 从总体上说试卷难易适中,目的是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并掌握所学知识,为中考打下基础。题目基本上包含了课标所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且在基本知识的基础有所提高。在试卷题目中注重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符合八年级学生知识结构,达到了测试目的。同时结合热点,出现了开放性试题,这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思考 在本次考试学生分数中,最高分45分,最低分12分;成绩一般,但是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现在就对在考试过程中比较典型的题目进行分析: 1、选择题部分:最高的满分,最低的只有8分,这现象说明知识掌握的程度相差悬殊,失分最多的是第13、14、15题,涉及到对基础知识的整合与理解,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选择题所考查的基本上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这说明学生对课本知识重视不够,得分率不理想。 2、材料分析题部分:第24题读图明史,由于学生没有仔细的审阅材料中的图片,以致把南昌起义与武昌起义混淆,出现了丢分现象。第25题的中日关系永远是命题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记忆上的欠缺从而出现了不少的丢分。第25题的材料虽然没有见过,但是答案就在材料中,学生们往往不仔细看材料,使得本题总体得分不高。 从试卷中还可看出不少学生表现出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的薄弱、审题不清,有的学生不明题意,不少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较低,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 三、改进措施

1、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加强历史教学,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八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阶段,通过这次考试我们不难发现,它不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放松了要求,恰恰相反,它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上升到了新的层次。它对历史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实际上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推动,尽管在具体把握上尚有欠缺之处,但这种思路和试卷内容本身已给了我们足够的暗示或指导。因此,历史教学必须跟上中考改革的步伐,不但要从师资上加强历史教学队伍,更要从思想上重视历史教学,从模式上探索历史教学。 2、初中历史教学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及历史素养。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并注重培养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但有一个误区必须要避免:即由中招开卷考试可能带来的轻视历史基本知识、片面重视能力的问题。 3、还必须注意历史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比如和地理、语文以及政治常识初步的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变成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中考中处处体现学科之间的渗透,八年级的学生应该早做准备。 4、另外今后教学中大家要格外注重历史知识基础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记忆,适时进行抽查或检测,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切记不要“眼高手低”,减少错别字;提高学生信心,形成认真的习惯,书写规范;转变思想,抓基础,严要求等。

(完整版)高一历史下学期试题和答案

高一下学期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2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52分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趋势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春秋末期D.秦汉时期 3、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松土工 具,该工具的名称是 A.石铲 B.石锄 C.石犁 D.耒耜 阅读下列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图二 4、图一中的工具出现的时间及用途是用于 A.西汉;耕地B.东汉;施肥 C.西汉;播种 D.东汉;开沟 5、图二的农具出现的时代是 A.战国B.汉代C.唐朝D.北宋 6、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对此,下列描述不准确的是 A.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B.长辕变曲辕,犁架变小,更加轻便灵活 C.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耕作速度 D.使用比较平稳,利于旱田耕种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7、以上材料中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指是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奴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D.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8、材料中的出现“遂及我私”的现象,这是指 A.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使土地私有 B.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C.公田里的农产品已经逐渐私有化 D.井田制的确立 9、在当时能够出现以上变化的根本性因素是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B.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C.水利工程的兴修 D.青铜器的制造 10、“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所有权B.耕作方式 C.使用权 D.赋税形式 11、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庄园经济 D.封建国有制下的经济 12、“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诗句不能反映出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 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 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中国古代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的经营形态。 13、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于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B.西周 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 14、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15、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 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 D.技术先进,生产集中 16、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官府统一管理 B.拥有最高生产技术 C.产品不多不计成本 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中国的英文“china”有另外一含义:“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远古的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和白陶等。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东汉晚期,制瓷技艺终于成熟。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也进入了成熟期。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 17、我国古代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古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分别是在 A.商朝;东汉 B.夏朝;魏晋 C.西周;东汉 D.商朝;隋唐 18、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闻名天下始于 A.唐朝 B.宋朝 C.元朝D.明朝 19、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在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在一次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对选手提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历史条件是什么?”同时给出下列四个选项,如果你是选手,你应该选择 ( ) A.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 B.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C.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D.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 2.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含义是 ( )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D.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3.一部影片有一组镜头:夜色中,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官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的炮声;人群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官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声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年英国的伦敦年法国的巴黎年俄国的彼得格勒年中国的南京 4.“‘阿芙乐尔’的大炮已经不再沉默,它们的回声代表着未来而不是代表着过去。‘共产主义的幽灵’继续在地球上游荡,出没于帝国主义者和剥削者的住所,无论其住所在哪里。”下列结论足已印证这段论述的是 ( ) ①各国无产阶级有了一条崭新的解放道路 ②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国家有了一条中心城市尝试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道路 ③世界被压迫人民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有了一条崭新的民族解放道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5.陈独秀说:“中国国民党目前的使命……是:统帅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这一认识对当时中国产生的影响有 ( ) A.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B.促进国共合作的建立 C.指明了中国国民党的道路 D.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道路 6.1924年,孙中山曾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的关键是 ( ) A.武装夺取政权 B.联合地方实力派 C.建立责任内阁 D.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7.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这条道路是 ( ) A.采取暴力革命 B.领导工人运动 C.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两党合作 8.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毛泽东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概念,以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终结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阶段 B.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允许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五四运动、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2016年高考浙江卷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第Ⅰ卷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名师点晴】本题以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地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天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

映历史的原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表明,其为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且符合朱元璋的学识,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故D项正确, A项错误;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官方的原始记录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使用,故B项错误;“《明太祖实录》”不属于第一手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具有加工因素,仍需考究,故C 项错误。答案选D。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分析?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是课外知识,但是以明朝的相关史实为切入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史料分类的准确认识,即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亦称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同一时期)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例如:实物史料,原始的图片、影像史料,真实的口述史料,部分文献史料。第二手史料:是指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例如:文献史料,口述史料,部分图片、影像史料。但两者的界限经常并不明确。第一手史料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中第二手史料居多,而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14.诗词歌赋既是历史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 会历史内容。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 .....的是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户室”(《广州歌》) 【答案】B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完整版)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如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周灭商后,面对广大的土地和空间,摈弃了夏商时代的外服制统治方式,而将土地分封给功臣、子弟和臣服的异姓诸侯,让他们去拓荒、保土和安民,推广周天子的一统政治。这说明西周的分封制 A.确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直接控制 C.保证了统治秩序稳定 D.推动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3.《荀子·君道》:“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可见,荀子旨在A.强调以法治国的必要性 B.否认法治与权势的重要 C.论证法治是人治的补充 D.说明人治比法治更重要 4.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 铁器出土地点总件数 生产工具 件数 (约) 生产工具所 占百分比 铁农具 件数 铁农具所占 百分比 辽宁抚顺80余7796.2%6888.3% 山西长治36余3186.1%2167.7% 湖南长沙70余2130%1780.9% 广西平乐181余17093%9153.3%

此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A.铁器工具在北方被广泛使用 B.古代冶铁技术长期领先世界 C.铁农具已出现并运用于生产 D.铁制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 5.中国传统年画是一部风俗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时期鲜明的文化个性。对下面年画《男耕女织》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中生活以“井田制”为前提 B.该场景最早出现于秦朝时期 C.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 D.反映了古代丰衣足食的生活 6.孔子形象在历史典籍中有诸多介绍。《庄子·外物》记载孔子“修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汉代《春秋纬》颂:“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史料记载没有纯粹客观公正可言 B.孔子形象与儒学地位演变相关 C.人物形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 D.历史人物的形象难以达成共识 7.漫画能够形象诙谐地反映历史事件。对如图所示汉初历史事件的解释,正确的是 A.最终导致了封国叛乱 B.弥补了分封制的弊端 C.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 D.解决了君与相的矛盾 8.由亚洲协会和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海洋的秘密:唐代沉船与亚洲早期贸易”在纽约展出。以下文物可能出现在展览中的是 A.斜纹提花织物 B.粉彩瓷 C.珐琅彩瓷瓶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 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出自【】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6.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 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 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8.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 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9.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1080

高一年级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25×2分=50分)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改革的新模式。据此回答1—2题。 1.下述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新政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危机 B.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整 C.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新政从根本上消除了经济危机 2.罗斯福实施新政时,最早取得成效是在什么部门( ) A.工业 B.金融业 C.农业 D.社会保障 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二战后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据此回答3—4题。 3.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自由贸易区是 (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4.当今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个区域经济集团是①欧洲联盟②北美自由贸易区 ③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④世界贸易组织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⑤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对中国和世界影响深远, 据此回答5—6题。 5.在古代四大发明中,哪一项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 最为显著( ) A.造纸术 B.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6.电影《英雄》中,无名(刺客)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通)。 秦王说:同意以后要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文字。秦始皇统一 中国后,通令全国使用的标准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宋体 7.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 ) A.花木兰替父从军 B.梁祝化蝶相随 C.商鞅变法 D.到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近代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各个阶级都进行了探索,主张向西方学习.据此回答8—12 题。 8.林则徐、魏源等人主张学习的西方“长技”,指的是( ) A.外国先进科学技术 B.西方的政治制度 C.西方的思想文化 D.了解外国历史地理知识. 9.魏源编著《海国图志》,主要资料来源于( ) A.《四洲志》 B.《各国律例》 C.《华事夷言》 D.《澳门月报》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 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 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君主专 制 D禅让制 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 是 ( )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 的工具 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 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 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 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 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 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 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 制④皇权集中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 ④D.①②③④ 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 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 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 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高考全国卷Ⅲ文综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D符合题意;从图片材料中铁器分布的地区可知,当时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没有铁制农具,故A中“普遍”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铁器实物的分布情况,不能得出新疆和中原地区的关系,也得不出冶铁技术的发展情况,故B、C不正确.学%科网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属于图片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及古代中国铁制农具的状况进行分析. 2.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虎门销烟B.鸦片战争 C.《南京条约》的签订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规定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中国领土割让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C.中俄《北京条约》D.中俄《改订条约》 3、右图的文物和照片,使你联想到的 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中,英军侵入三元里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 联军洗劫北京城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日军在南京城烧、杀、抢 4、“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诗歌颂扬的是 A.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的事迹B.林则徐充军伊犁后开发新疆的业绩 C.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事迹D.左宗棠率湖南战士收复和开发新疆的业绩5、《马关条约》里与中英《南京条约》本质上最为不同的条款是 A.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C.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D.增辟通商口岸 6、在电影《甲午风云》中可以看到 A.陈化成的光辉形象B.邓世昌的光辉形象 C.关天培的光辉形象D.叶志超的光辉形象 7、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 A.赔款2亿两白银B.拆毁大沽炮台 C.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8、义和团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落后兵器不敌洋枪洋炮B.盲目排外 C.无统一的组织指挥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9、了解湖北钢铁业的历史,主要查阅的企业资料是 A.开平煤矿B.湖北织布官局C.汉阳铁厂D.江南制造总局10、戊戌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 A.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促进了思想解放 C.创建了近代第一批机器工业D.挽救了民族危亡 11、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形成的标志是

2018年高考北京历史试题(卷)与答案解析

2018高考历史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高一年级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1)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计60分)每小题列出的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此“制”是指 A.嫡长子继承 B.分封制 C.三公九卿制 D.宗法制 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引自《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3、康熙在1711年亲自给一位巡抚下达的一段旨意:“今天下太平无事,以不生事为贵,兴一利则生一弊。古人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职此事也。”康熙的本质用意是要求他 A.无为而治,与民休息B.恪尽职守,以民为本 C.墨守成规,拒绝改革D.维护皇权,稳定统治 4、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反割台斗争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材料中所说的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 6、辛亥革命10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增强了民族意识B.*了封建帝制C.确立了共和政体D.实现了民族独立 7、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高一年级历史月考试卷

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2、导致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承认对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C.封建剥削方式的逐步产生和发展 D.农民对于土地的热爱 3、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了先进的农业生产灌溉工具,下列属于利用自然力的农具是①翻车②耧车③高转筒车④风力水车 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④D.③④ 4、下列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产品的手工业种类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冶铜业 5、北魏至唐朝前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B.均田制C.屯田制D.绘制“鱼鳞图册” 6、下列关于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B.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禁止一切对外贸易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 7、15世纪,欧洲人狂热的追求货币并出现“寻金热”,这主要是 A.世风日下,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需求

B.东西方贸易畅通,金银大量外流所致 C.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需求 D.资产阶级国家支持海外贸易 8、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中心转移到 A.地中海沿岸B.亚洲太平洋地区C.大西洋沿岸D.北美地区 9、20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是 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有大量的雇佣劳动力 ③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10、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在经过了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洗礼之后,他理想中的经济自由化竟然在现实中会遭遇如此的困境,并出现如此的“异化”……这种异化在十九世纪晚期表现为 A.资本主义经济完全实行自由竞争与自由贸易 B.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垄断现象 C.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福利政策 11、下列源于第二次工业中出现的交通工具是 A.蒸汽机车和汽车B.汽车和飞机 C.蒸汽轮船和飞机D.火车和拖拉机 1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这种“解体”的含义是

12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检测试题

必修1历史第四单元试题 1.(2011年湖南期末)毛泽东曾经总结道:“自1840年起,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我们,每一次战争几乎都以中国战败、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终。”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其根本原因是( ) A.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 B.中国政府的软弱可欺 C.中国近代化尚未起步 D.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 2.美国一位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某可卡因(毒品)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美国允许可卡因(毒品)合法化,还须向哥伦比亚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中期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2011年银川期中)如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4.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C.严惩外国侵略者 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 5.梁启超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梁启超所述“割台湾、偿二百兆”出自(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6.(2011年徐州模拟)“对欧洲人的仇恨如同烈火一般蔓延到全中国……一场针对外国势力的仇恨和恶作剧,以一种古老的形式爆发出来。”(H·G·韦尔斯《世界史纲》)这段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天京变乱 D.黄海海战 8.(2011年山东师大附中期中)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