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历史与的发展

合集下载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交往与合作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与变化。

从开始的敌对与矛盾,到后来的和解与友好,再到现今的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教训与启示。

一、战争与敌对阶段(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随着近代化浪潮的冲击,中日两国开始接触并逐渐展开交往。

然而,由于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冲突的加剧,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战争与敌对的阶段。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遭受了惨重的战争损失,并被迫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

此后,中国陷入了国际秩序的改变与国民意识觉醒的深刻变革之中。

此时的中日关系出现了诸多尖锐的矛盾与冲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了侵华侵略政策,中国遭受了极大的痛苦和伤害。

此时的中日关系达到了顶点,两国之间的仇视情绪空前高涨,关系陷入了冰点。

二、和解与友好阶段(战后至20世纪末)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局势的形成,中日两国开始意识到保持和平与稳定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关系,双方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最终走向和解与友好的阶段。

1972年,中日两国正式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佐藤权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历史性的会晤。

此次会晤为双方进行了长期的对话与合作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日两国签署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三、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阶段(21世纪至今)进入21世纪以后,中日关系持续发展,逐渐形成了互利共赢与合作伙伴关系。

双方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深化,互利互惠成为关系的核心。

经济领域是中日关系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加强了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了两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此外,人文交流的加深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中日关系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双方之间仍存在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敏感问题。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中日关系发展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
的问题,更
是当今日本政府对于历史、对于中国的态度上所表现的帝国主义思想 等等所导致的后果。在当今年代,经历过了战乱伤痛,所有人都向往 着和平。然而,二战中一意孤行,草菅人命的日本右翼分子却有了复 燃之势!在侵华战争中,无数的生命在冰冷的枪口下、在灼热的炮火 中失去生机,废墟上的痛苦、无助和迷茫让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片悲啼 之中。可是,东京审判中,即使身为战败国,即使做过如此之多惨绝 人寰的事,日本帝国主义竟然全然无后悔改过之义!!这不得不让我 们深思和提高警惕。
所以中日之间的矛盾, 其实是安倍政策与和平宪法的矛 盾 ,安倍与安保的矛盾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钓鱼岛是钓鱼岛列岛的主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位于中国 东海,2012年9月10日起,中国有关部门对钓鱼岛及其附属 岛屿开展常态化监视监测;9月11日,央视首次播钓鱼岛天 气预报。2012年9月17日,央视报道:中国学者发现1895年 日政府就知道钓鱼岛是中国的。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钓鱼岛事件激起民族公愤
对中日关系的反思
1.原因:
历史因素,政治宣传(双方的),愤青情绪(双方的,日本成为右 翼),国民素质(国内爱国人士没有实际意义的准则),对国际态势 认知程度不同。
2.现状:
第一,“政冷经热” 由于小泉首相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高层 互访已中断了三年,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两国相互对话越来越趋 于狭窄化。
明朝建立,中朝联军,击败日军,丰臣秀吉忧郁而死。
中日近代史
日本完成明治维新后,步步为营,杀向中国。 1874年武力吞并琉球。 1894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全歼北洋舰队,洋务运动在日 本直接打击下破产。日本占领中国辽东和台湾。 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5年日军占领旅顺口、沈阳、铁岭。 1915年【二十一 条】 1919年《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 承袭。 1925 年“五卅惨案”。 1926东北日军驻扎的开始。 1928年济南惨案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二)台湾问题 (三)日本“入常”问题 (四)钓鱼岛问题 (五)东海问题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始终坚持从我长远战略高度认识稳定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 (二)坚决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开展对日 工作
1、如何理解中日间“政冷经热”的原因? 2、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1、中日两国的实力基础出现均衡化趋势 2、中日相互交往的认识基础发生变化 3、中日关系的原则基础面临挑战 4、中日相互作用方式开始发生演变 5、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的促进因素减少 6、中日相互作用的内容范围不断扩大 7、中日关系诸领域间的平衡失调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三)中日关系的新特点
1、两国舆论相互作用的日益密切化、复杂化、敏感化 2、“政冷经热”
1、日本战后初期实行“亲美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日无 邦交
麦克阿瑟
接受日本投降的仪式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2、 70年代日本确立多边自主外交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的日、 美、中三角关系
日 中 邦 交 正 常 化
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25日访华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出现的一系列新 变化
形势政策教研室
教师:朴雨龙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 及我国的对日政策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三、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四、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延大社科部形势与政策教研室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
(二)积极推进各个领域互利合作,扩大共同 利益 (三)大力弘扬民间传统友好 (四)坚持原则,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 坚决维护中日关系大局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钓鱼诸岛是由8个无人岛组成,包括 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北小岛、 南小岛、大北小岛、大南小岛等, 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岛屿周围的海 域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五 个台湾本岛面积。
飞濑岛
专题小结
中日关系是重要的双边关系; 四个联合声明是发展中日关系的基石; 能否正确地认识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本质; 从历史、大局、未来角度思考和解决中日关系中 的问题就是战略高度的基本体现; “正视历史,面向未来”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原则;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是解决中日关系问题的 政策; “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 是中日关系发展的崇高目标等。
3.从文化交流看
2007年4月至 11月,中日举办了 文化体育交流年活动。 温家宝在贺词中说, 一年来,中日文化体 育交流年举办了近 300项丰富多彩的活 动,极大地增进了两 国人民的互相了解。
温家宝总理出席在东京举办的 “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中方开幕式
胡主席提出发展中日关系的六点建议
一、巩固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二、加强战略互信; 三、深化互利合作; 四、增进两国人民感情; 五、建立健全各领域合作机制; 六、扩大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的合作。
1998年4月 21日,正在日 本访问的中共 中央政治局常 委、中国国家 副主席胡锦涛 与日本首相桥 本龙太郎在东 京首相官邸会 见。
3.从2001年至2006年的中日关系
小泉纯一郎 执政期间连续五 年参拜靖国神社。 使中日关系达到 最低点,出现 “政冷经热现象” 这是自72年 中日建交以来, 这是两国关系最 糟糕的时期”
1.从政治上看
两国先 后发表了四 个确定中日 关系基础的 政治文件。
1972年9月27日晚毛泽东主席将一部《楚辞 集注》作为礼物,赠送给田中角荣首相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

研究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和趋势是一个充满着曲折和复杂的话题。

自19世纪中叶以來,中日两个国家的关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交错形成了中日关系近代化的历史轨迹。

一、起始点:清朝与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在面对西方诸多压力,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下,开始了自己的政治变革。

此时的日本,国内也在进行着明治维新运动,旨在赶超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这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其实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但不同的是,在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日两国的触角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当时世界上,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是三流不如二流、二流不如一流,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相对的,日本则是被西方国家看好的对象,美国的著名黑船事件,就表明了这一点。

清朝政府在与西方国家的交流中屡遭挫败,日本则吸收了许多先进文化和技术,有了能源供应的基础,日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快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初,中日两国的关系开始加深,清政府在“慈禧太后谕旨”下,指定李鸿章正式出使日本,意在改善中日两国间互动的程度,并寻求赢得日本的信任和支持。

这次的出使交流,实际上是近现代史上第一次中日两国之间的官方接触。

二、战乱与和解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经历了许多次的战争和和解。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甲午海战和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时,清朝政府的干预和无能导致了其战败。

而中日战争时,主要是西北边疆问题和海关税制折磨了中日两方关系。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的战争历史,反映了两国之间政治、文化和经济领域上的差异和冲突,也表明了两国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中,中日两国间也出现了和平倡议。

甚至在战争前夕,当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陈独秀等人,提出了一次调停条约,但最终没有实现。

即使在战争进程中,也出现过康有为提出的“华日间停战协定”,但总体来说,战争成为了法器,而彼此间相互扯平了。

三、下一步的发展从上述的论述可以看出,近代中日关系的较量是错综复杂、历尽波折、曲折反复的。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与未来发展作为东亚两个大国,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关系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波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中日关系的历史背景,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历史背景在很长的时间里,中日关系是友好的。

自古以来,中日两个民族并没有太多的矛盾与冲突,相反,在文化与经济方面双方都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交流。

但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时候,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友好的关系慢慢转变为敌对的状态。

一、列强侵略亚洲在19世纪后期,列强开始侵略亚洲,这也是中日关系一开始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这场列强的争夺中,日本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力量。

作为一个新兴的民族国家,日本希望能够和其他列强一样获取更多的资源和殖民地,这也促使日本开始向邻近的亚洲国家扩张。

1894年,日本与中国发生了甲午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日本轻松击败了落后于时代的中国军队,从而开始控制中国的主权领土。

在此之后,爆发了数次中日战争,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日关系一直处于相对封锁和敌对的状态中。

二、二战后的中日关系二战后,中日关系的状况和全球政治的状况一样,是非常复杂和微妙的。

时间不长,历史记忆深刻,加上形势多变,两国关系的发展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1.美国的干预在经过短暂的和平之后,两国之间又因为美国的干预而产生了新的矛盾。

在冷战时期,美国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盟友。

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开始进行经济的重建和快速的发展,而中国在这个时期却处于相对落后和贫困的状态。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也激化了。

例如,在1969年的日本驻华大使村上信夫应邀访问中国之时,日本的自卫队公然进入了钓鱼岛的领空,引起了中国的愤怒,从而导致了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一度降温。

2. 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合作自198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之间开始进行了经济上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而日本正在将自己的钱和技术投入到中国的经济建设中。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地缘政治:中日关系的发展受到地缘政 治的影响,如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等。
• 东亚地区的国际关系复杂,中日关系 受到周边国家的影响。 • 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中日关系的发展 产生了影响。
02
中日关系的经济领域合作与竞争
中日贸易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贸易关系在战后得到了迅 速发展,如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日文化交流的发展与变化
发展: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如文 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的交流等。
• 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 的交流取得了显著成果,对两国关系的 友好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 中日文化交流在战后得到了迅速发展, 对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
变化:中日文化交流在发展过程中也发 生了变化,如文化交流内容的变化等。
易等。
• 汉朝时期的丝绸之路,使得中日 两国在贸易、文化等方面开始交流。 •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再由中日 交流传入日本,对两国关系产生深 远影响。
• 日本在唐朝时期派遣了大量的遣 唐使,学习中国的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的知识。 • 宋朝时期,中日两国在贸易、文 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对日本 的影响深远。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01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中日关系的起源与古代交往
起源:中日关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 元前1世纪,汉朝时期的中日交流开
始。
古代交往:中日两国在 古代有着密切的交往, 如唐朝时期的日本遣唐 使、宋朝时期的日宋贸
文化影响:中日两国在 古代交往中,文化交流 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
影响。
• 中国的文化、艺术、宗教等在日 本广泛传播,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 深远影响。 • 日本的文化、艺术、宗教等也对 中国产生了影响,如日本的茶道、 和服等在中国流行。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 • • • • • • • 历史问题 台湾问题 钓鱼岛问题 日美安全合作问题 战争赔偿问题 靖国神社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 教科书问题。
钓鱼岛
钓鱼岛
靖国神社
东海油气田问题
• 东海油气田之争 东海大陆架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 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东海大陆架 蕴藏着非常丰富的水产、石油、天然气以 及稀有矿产资源。 • 中方提出共同开发的原则 中方坚持认为,「共同开发」的范围 应是「中间线」以东的区域,春晓等油气 田则是在没有争议的中方领海。
岸信介
尼克松
岸信介
• 1896年生,山口县人。1936年任伪满洲国 工业部部长。1940年回国后任商工省次官、 东条内阁商工相、战后被定为甲级战犯入 狱,1952年获释,当选众议员。1957年2 月就任首相。 岸信介上台后, 极力扶植右 翼势力,怂恿右翼分子的活动,使得一批右翼 团体应运而生。 岸内阁推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1960 年6月19日强行修改《日美安全条约》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孟杰来自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走势
• • • • • 日本,中国的千年参照 中国与日本双边关系 中日间敏感问题 一旦台海冲突 日比美卷入力度大 中国的台海东海战略
• 中国与日本关系未来十年
参 照 一

明代以前作为参照物的日 本,可以说映衬了中国当时 在世界上的地位——只要国 家稳定,根本是没有什么对 手的。
东海石油 钻井平台
巡洋舰
教科书问题
•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原因 • 关于“九.一八”事变 • 关于卢沟桥事变 • 关于南京大屠杀 • 关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 关于日本的战争罪行
小鹰号航空母舰
安培晋三为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 辩护语录
• 甲级战犯”是东京审判的结果,日本国内法律并 没有给这7名“甲级战犯”定罪(06年2月14日) • 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牌位没有问题(06年8月 31日,即安培宣布参选自民党总裁前一天) • 日本首相应该参拜靖国神社(近日安培个人网站)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 2012年,中国与日本因钓鱼岛主权问题矛盾再度激化。 • 2013年4月23日上午,中国海监船编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 巡逻船在钓鱼岛海域上演“驱逐与反驱逐”。
钓鱼岛问题
• 钓鱼岛位于台湾东北120海里处,西东 分别距中国大陆和日本各200海里,附 近水深100至150米,与冲绳群岛之间 隔有一条2000多米深的海沟。 • 钓鱼岛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 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台湾的大 陆性岛屿。
江主席对日国事访问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④2006年10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破冰之旅”。 ⑤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 ⑥2007年12月,福田康夫“迎春之旅”。 ⑦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展开对日“暖春之旅”。 ⑧2008年,5.12汶川地震日本派出救援队,中日关系缓和。 ⑨2010年9月7日,钓鱼岛附近撞船事件, 钓鱼岛附近海域一艘中国拖网渔船受 到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 后来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 冲撞、截停、登船、检查。 ⑩2011年,日本大地震中国即时援救, 改变了很多日本本土人民对中国的 看法,国家形象显著提高。
中日关系
中国地图
日本地图
中日关系历史及现状
1.中日关系的前天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 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 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 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 渡日本。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 上,慢慢的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 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两千年友好”,是两国人民长 期享受和平安邦外交环境,长期 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 会文史及现状
2.中日关系的今天
①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两 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 关系正常化。 ②1978年8月,中日两国缔结《中日和平友 好条约》,同年10月,中国副总理邓小平访 问日本。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发展

70年代初美国在与苏联的争霸中处于守势,不得不谋求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并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这对于长期追随美国的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此前日美约定,将来调整对华政策时,两国要事前磋商。

然而美国却没有与日本商议,采取突然行动改善对华关系,这种“越顶外交” 使日本有被“出卖”的感觉,置日本政府十分尴尬的境地。

日本的舆论界也要求政府改变从属美国的被动地位。

这就促使日本政府决心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实现邦交正常化。

影响中日邦交的几个问题教科书问题2008年4月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对2006年度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审定结果,有八本历史教科书获得通过,其中包括由右翼团体"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编写、日本扶桑社出版发行的歪曲历史、美化日本侵略战争的版本。

这再次激起了日本国内舆论和周边国家的强烈谴责。

日本的教科书问题由来已久。

众所周知,日本文部省从战后初期就设立了通过行政手段审查教科书内容的体制,特别是在日本的对外侵略问题上,经常以否认战争的侵略性导向进行露骨地介入。

1955年8月,日本执政的民主党(同年与自由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首次提出“教科书问题令人担心”。

1956年,日本政府为加强教科书审定工作,建立起教科书调查官制度。

1958年10月,日本文部省又修改了《学习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了对教科书编撰者的约束,为"教科书问题"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在这样的背景下,1963年4月,东京教育大学家永三郎教授编写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被文部省审定为"不合格",引起了"家永三郎教科书事件"。

1982年,日本文部省对送审的高中二三年级历史教科书,要求把描述日本侵略历史的部分予以淡化或删改,激起亚洲国家的强烈反对,引发了第一次教科书问题的波澜。

在亚洲国家和日本国内的强大压力下,内阁官房长官宫泽喜一出面承诺对教科书予以再修改。

同年11月,日本教科书审定基准增加了一项"邻国条款":"在处理我国与亚洲近邻各国之间近现代史的历史事件时,要从国际理解和国际协调的角度予以必要的考虑。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上。

然而,这段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友好交流的起源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学者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政治体制,这种交流为中日两国建立起了友好的基础。

此后,许多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将其传回日本,使佛教成为了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这一时期的友好交流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关系的转折点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陷入了动荡和落后的局面。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加剧,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

三、和平友好的重建与发展二战后,中日两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建设。

1952年,中日两国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后,双方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日两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例如,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痛点。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对话和合作的原则,努力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四、新时代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合作与发展成为了关系的主旋律。

2018年,中日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进一步加强,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

中日关系的历史发展与现实问题中日两国的关系,自两国建交以来就一直处于汹涌澎湃的变化之中。

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中日关系曾多次陷入冰点,甚至爆发过动荡事件,如“九一八事变”、“南京大屠杀”等等,这些事件使中日关系一度彻底破裂。

然而,也正是在纷繁复杂的历史漩涡中,中日两国在各个层面上不断地进行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与壮大。

一、历史背景中日文化交流可追溯至3000多年前,早在中国夏朝时期,日本就跟随中国文化模仿中国手工艺品建立了自己专属的文化。

公元6世纪左右,日本的大和朝廷开始向中国的隋朝展开外交活动,这一时期被称为“大和时代”。

日本朝贡使的访问使许多中国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得以传到日本,而且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1949年中国新政府成立以来,其对日外交政策一度处于低谷中。

在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尽管已经遭到打击,但一些残余势力仍未放弃对中国的进攻。

加上台湾地位等问题,中日关系历经波折。

直到1972年,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对中国倡导“三个世界”战略思想的出现,中日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二、现实问题中日关系虽然缓慢地向好的方向发展,但仍然有不少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历史问题是中国对日中关系的主要障碍之一,日本在二战时期对中国人民犯下过多的战争罪行,如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慰安妇问题等,中国及其人民不断要求日本正确对待及认可历史错误。

此外,钓鱼岛问题也是中日关系的另一个敏感问题,两国在该领土主权问题上存在一些分歧,需要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

经济问题是中日关系另一个热议的议题。

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衰退,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加强。

但随着中国在经济、贸易和一些新兴产业方面的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展望未来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走向取决于两国的共同意愿和共同努力。

底线是,两国必须加强互相了解、尊重对方的利益和民族尊严,和平友好地发展关系。

在此基础上,中日两国可以发展经济贸易合作,以共享更加繁荣的未来。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起伏和变化。

以下是对这一历程的全面回答: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威胁。

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给予日本更多的权益。

这一事件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中国民众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制情绪。

20世纪初至二战期间,日本开始追求帝国主义扩张,对中国进行侵略。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对中国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侵略。

这一时期,中日关系达到了历史的低点,两国之间的敌对和矛盾加剧。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战败后接受了盟军的占领和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2年,日本与盟军签订《日本国与盟军占领军订立的和平条约》,结束了占领时期。

随后,中日两国于1972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相承认并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

然而,中日关系在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再度紧张,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端等敏感问题的影响。

其中,对日本军国主义历史的认识和争议引发了中日之间的紧张局势。

此外,中国大陆和台湾问题也对中日关系产生了影响,特别是日本与台湾的关系。

1990年代以来,中日关系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双方开始加强经贸合作,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加,日本对华投资也显著增加。

此外,人文交流和旅游合作也得到了推动,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然而,尽管有积极的发展,中日关系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领土争端、历史问题、军事安全等仍然是两国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尤其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的争议,经常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

总体而言,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战争、敌对、和解、合作等多个阶段。

双方在经济、文化、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渐加深,但仍然存在一些敏感问题需要妥善处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2015-3-31
2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1)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 (2)明清时期的倭寇问题 二.中国近代与日关系 近代日本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坑日抗争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时间:古代史:汉唐元明清前期
关系特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史实再现 两汉时期: 隋唐时期: 明清时期:
隋 唐 时 期
仿照唐制
文化:
学习建筑
教授儒学
经济: 贸易往来 著名人物 吉备真备(日) ;鉴真(中)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宋元 时期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明 清 时 期
明朝 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第二阶段: 时间:近代史(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的成立) 关系特点:(关系恶化)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育 史实再现 1明治维新时期至甲午中日战争(19 世纪60.70年代至19世纪末期) 2中日甲午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 3从“九一八”事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1931--1945) 4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新中国成立 (1945--1949)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20世纪90年代,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中 日 关 系 的 发 展 历 程
和平友好交往
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 中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进行 友好交往。 古代中国国家实力的强大,先进的科技 文化对日本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近代中日关系:战争 日本进行战争侵略,经济掠夺,奴化教 育,扶植代理人。中日关系恶化
(1927-1949)
1935年, 制造“华北事变” 1937年, 全面侵华
发动“八一三事变”
制造南京大屠杀 1945年,日本败降
从局部 侵华到 全面侵 华。阴 谋破产
三、现当代史上的中日关系
1、23年的冷战对立:(1949-1972年)
——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
2、30多年的和平友好交往:(1972年至今)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 北洋 军阀 统治 时期
(1912-1928)
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4年,入侵中国山东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与美国争 夺激烈, 逐渐形成 独霸中国 的局面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2年, 建立伪满州国 南京 国民 政府 统治 时期
邦交正常化
1972年建交后:和平友好交往是主流,但 在历史遗留问题上日本不能正确对待。 “摩擦中求发展”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1874年,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 清政 府统 治时 期
(1840-1912)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4—1905年,日俄战争
日本成 为侵华 主凶, 中国的 半殖民 地化程 度不断 加深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1) 西汉:汉武帝,日本有30多个小国 与汉朝来往 2) 东汉初: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 光武帝赐赠 “汉委奴国王”金印 经济 交往 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两 汉 时 期
政治 交往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重要港口 登州、扬州 互遣使节 政治: 全方位的 交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