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中人性体现及思考
“三言”审美价值取向探析——以商人、女性为主体的开题报告
![“三言”审美价值取向探析——以商人、女性为主体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ec6d386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c.png)
“三言”审美价值取向探析——以商人、女性为主体的开题报告引言《三言》是唐代散文家冯贽所编选的一系列短篇小说,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分。
其内容涵盖了社会各个层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三言》作为唐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着极高的地位,其审美价值也备受争议。
本文以商人和女性为主体,从审美价值的取向出发,探析《三言》中的文学价值。
一、商人在《三言》中的形象商人在《三言》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商人的形象也是非常丰富的。
商人在文中扮演着贪财、勤劳、厚道、懦弱等不同的角色。
如《喻世明言》中的“贪财好色”的商人被严厉地批评,与之相对,许多商人所扮演的角色是积极的和正面的。
例如,在《醒世恒言》中,《小富即安》中的商人张打狗和《大鹏展翅》中的商人马留良都是勤劳、忠厚的形象。
可见,《三言》对商人形象的描绘并不单一,其取向是多元的。
商人的形象在文化历史中一直受到争议,但商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存在不可忽视。
商人在文学中所扮演的角色,反映的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一部分。
二、女性在《三言》中的形象女性在《三言》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形象也十分丰富。
女性形象在文中扮演着勇敢、聪明、美丽、卑鄙等不同的角色。
例如,《警世通言》中的《绣像》和《醒世恒言》中的《童真善果》和《判官笔记》等故事都是以女性形象为主线的。
值得注意的是,《三言》中许多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与社会角色分工紧密相关的。
尽管《三言》中刻画了一些具有积极形象的女性,但很多时候女性仍然被认为是弱势群体。
在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需要更多地关注女性的普遍性和平等性,作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女性在文学中应该得到更加公正的描绘。
三、《三言》的审美价值的取向《三言》作为当时中国文学的典范之一,其审美价值一直备受争议。
其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在表现生动的人物形象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考虑到作者和读者的背景不同,《三言》中的审美价值难免存在差异。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
![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0d0a2d2fcfc789eb172dc815.png)
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
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
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今残存二十九篇。
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
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整理进“三言”中。
《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在白话小说发展史上有突出的认识意义。
首先,《快嘴李翠莲记》保留了早期说话、评话的表现形式,其中有特殊的说、念、吟、数(板)的叙述形式,特别是数板,--李翠莲的道白三十余段均为数板,这种形式与明代后来的拟话本有很大的区别。
_三言_二拍_中的女性形象探析
![_三言_二拍_中的女性形象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8c51acdd3383c4bb4cd2f4.png)
第 30 卷 第 6 期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Vol.30 No.62009年 JOURNAL OF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邓声国(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 教授 文学博士,江西 吉安 343009)【摘 要】“三言”、“二拍”中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现在来看,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意识,并以其独特的个性魅力和崭新的文学形象,突破了过去封建理教束缚下传统女性的守旧形象。
本文试图从寻求爱情婚姻自由、挑战封建禁欲、追求女权独立、彰显个人聪明才干、肝胆行侠等五个方面,深入考察分析“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塑造情况。
【关键词】“三言”、“二拍”;女性形象;自主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4671(2009)06-0048-06漫长的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制度可谓根深蒂固,一整套的“三纲”、“五常”礼制,将女性束缚在以家庭为细胞、以男性为统治中心的社会结构中,女性完全丧失了独立人格和社会地位。
早在成书于春秋战国时的《礼记·内则》中,人们就给女子立下了“女不言外”、“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的清规戒律,此后,汉代有班昭的《女诫》,唐代又有唐太宗长孙皇后的《女则》十卷,等等。
这些礼书大都强调男尊女卑,宣扬一整套有关妇女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从政治、经济、婚姻、行为礼仪等各个方面,把女性禁锢得如同一滩死水。
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奴役,导致了古代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也造成了男权文化结构中女性自我意识的空洞。
到了明代中期以后,女性的传统状况有了变化,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商品经济的蓬勃兴起,以及资本主义萌芽向各行业渗透,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人性的普遍觉醒,尤其是女性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并得以张扬。
另外,统治阶级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也促使了个性主体意识开始张扬。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bdf4c87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4.png)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公案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常见于明、清两代文学作品中。
而“三言”“二拍”则是中国古代小说形式的一种。
这种小说的形式与传统小说截然不同,它以短小的篇幅、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塑造各种生动的形象和情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故事既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人文思想内涵,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案说理。
公案小说以叙事的形式,将一桩桩离奇的案件、神秘的事件娓娓道来,通过对案情的揭露和分析,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道德的真谛和人性的善恶。
这种以案说理的手法,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渐渐对人生的众多问题有了深刻的认识,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情感。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情抒己。
公案小说通过讲述案情,展示人性百态,传达情感和情感的挣扎,描绘人物之间的爱恨情仇。
在这些故事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悲欢。
通过对这些情感的描绘和分析,读者往往可以深刻地理解人性的复杂和世间的沧桑,感受到人生的苦乐与悲欢。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理辨是非。
公案小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更重要的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它通过对案情的分析和推理,揭示案情背后的深层次道德和法律问题,引导读者思考真善美与善恶对立的关系。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读者往往会受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启发,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会理性思考,触类旁通,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以诗意抒情。
许多公案小说中都包含了大量的诗词,这些诗词不仅为故事增添了几分美感,更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故事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这些诗词的品味和理解,读者不仅可以更好地领略故事情节的魅力,还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情调。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是一种深刻的文学审美观念,它以案说理、情抒己、理辨是非和诗意抒情为特色,通过对案情的揭示、对情感的展现、对道德的剖析和对文化的传承,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体验。
三言中的名篇 -回复
![三言中的名篇 -回复](https://img.taocdn.com/s3/m/901bcc66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d7.png)
三言中的名篇-回复中括号内的内容为主题的文章是一种特殊的写作形式。
它要求作者在固定的主题下展开文章,逐步介绍相关的细节和内容。
下面,我将以我们选定的主题"三言中的名篇"为例,逐步回答。
第一步:简介三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小说体裁,兴盛于唐宋时期。
它以简练的篇幅,凝练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弱点。
而在这些众多的三言中,有一些作品被誉为名篇。
本文将选取几部代表性的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带领读者一同领略这些文学的魅力。
第二步:《怨情记》《怨情记》是唐代文学家白行简创作的一篇三言。
它以形象生动的笔触诠释着一个女子对丈夫不忠的怨恨。
通过描写主人公临终前的回忆,作者巧妙地展示了女主人痴情深重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男主人对爱情的轻浮态度。
这种揭示人性的对比手法是三言中的一个常见手法,也是该篇作品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第三步:《杨妃传》《杨妃传》是唐代文学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篇三言。
它以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了杨贵妃美丽儿真情之中的悲剧命运。
这篇作品以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节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它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也追求艺术上的完美。
欧阳询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辞章赋予了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三言中的佳作。
第四步:《空城计》《空城计》是宋代文学家陆游创作的一篇三言。
它以唐朝名将王仙芝为主角,通过他的智谋向读者展示了空城计的魅力和威力。
该篇作品以简单清晰的语言讲述了主人公如何利用敌人的恐惧和贪婪来达成目的。
这种巧妙地运用智谋的描写手法,使读者不禁为主人公的机智和胆识所折服。
第五步:《田家元日》《田家元日》是清代文学家杨渭创作的一篇三言。
它通过对一个农家的元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这篇作品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农村的岁时景象,生动再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使读者对传统农耕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也传达了作者情感上的思考。
第六步: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三言中,有一些作品以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人性描写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赞誉为名篇。
三言读后感
![三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0e3225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b3.png)
《三言》读后感《三言》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明代话本集,由冯梦龙编辑而成,其中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作品。
读完《三言》,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和深刻内涵。
“一叶浮萍归大海,人生何处不相逢?”这句话表达了人生中相遇和重逢的机缘。
它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叶浮萍在大海中漂流,尽管我们会经历各种波折和离别,但最终还是会有相逢的时候。
这种对人生机缘和相遇的描述,展现了对人性和情感的深刻洞察。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这句话表达了人生无常和事物变迁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人生中没有永恒的美好,就像花儿不会永远鲜艳一样。
这种对人生无常的描述,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把握每一个时刻。
“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这句话强调了缘分的重要性。
它告诉我们,如果两个人有缘,即使相隔千里也会相遇;如果没有缘分,即使面对面也不会相逢。
这种对缘分的描述,展现了人们对命运和缘分的信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句话表达了因果报应的道理。
它告诉我们,做好事会得到好的回报,做坏事会得到恶报。
这种对因果报应的描述,强调了道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
这些经典语句在《三言》中具有深刻的含义和情感色彩,展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内涵,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同时,这些语句也传达了一些人生的道理和价值观,让读者能够从中受益。
我认为《三言》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现实和人性的镜子。
这些作品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人物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人生,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社会状况。
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感受到了《三言》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生经历,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
尤其是那些关于爱情和友情的故事,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温暖。
这些情感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29f7a9d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58.png)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摘要】公案小说是一种古代中国小说体裁,以破案和揭露社会问题为主题。
其思维模式包括复杂的情节、深度的人物心理刻画和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在“三言”“二拍”中,这种思维模式得到了体现,通过故事情节展现了公案小说的特点。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运用推理和分析的能力,思维模式也因此得到激发。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对文学创作具有启示作用,可以提高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公案小说也对社会产生影响,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既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又有着积极的社会影响,对文学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公案小说、思维模式、三言二拍、复杂情节、人物心理、社会问题、文学创作、社会影响、阅读者思维、启示、总结、展望。
1. 引言1.1 什么是公案小说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案件调查和解决为主线,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情节结构。
公案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种种弊端。
公案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影响。
公案小说的特点之一是其复杂的情节。
故事情节通常错综复杂,充满悬念和转折,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不断揣摩推理,以揭开案件的真相。
这种情节安排不仅增加了小说的趣味性,也培养了读者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公案小说对人物心理的深度刻画。
作家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和人物台词,展现了各种性格特征和思想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
读者通过人物的行为和言辞,可以窥见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公案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思维模式,为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也为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提供了有益启示。
1.2 “三言”“二拍”是何物“三言”“二拍”是中国传统小说的一种形式,起源于宋代,是以揭示社会问题、犯罪与侦探为主题的短篇小说。
这种小说的名称源自其篇幅较短,分别为三言和二拍。
“三言”中男人的眼泪之文化意义解读
![“三言”中男人的眼泪之文化意义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b65ca365ce0508763213e6.png)
“三言”中男人的眼泪之文化意义解读摘要:冯梦龙的“三言”善于细腻刻画人物,书中男子每每为红颜落泪,其中有情义之泪、悔恨之泪、虚假之泪和悯人之泪等。
作者巧妙地将细腻、丰富的情感赋予这些男人们,展现了其不同的人格特征、情感态度及人性的复杂性。
而“三言”对充满人情味的凡男及其眼泪的描摹,也体现了冯梦龙独具时代文化内涵的婚恋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三言” 男人的眼泪人格情感态度爱情婚恋观冯梦龙“三言”中描写市井男女情爱的篇目大约占到三分之一。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三言”中的男性形象时,会发现这些形象似乎无法跟感人至深的女性形象相比。
“三言”所描写的男人往往缺乏男性本该具有的阳刚、英武之气,甚至动辄为女人流泪。
但是正是这些市井男子的眼泪,反映着市井小民的细腻情感,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人性内涵。
一、男人的眼泪之类型分析“三言”中写到男人为红颜落泪的篇目至少在30篇以上。
根据泪的性质,这些男子之泪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情义之泪“三言”中很多男儿的眼泪,可谓义重千金。
1、凄楚离别之泪。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是美丽的承诺,但现实中偏偏有那么多相爱的人要遭受离别之苦。
书中写夫妻分别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兴哥因为要去广东打理生意,不得不夫妻分离。
“夫妇两个哭哭啼啼,说了一夜的话,索性不睡了。
”《郑节使立功神臂弓》中,郑信为求取功名而离别妻子,“心中感伤,亦泪流不已。
”《李公子救蛇获称心》中的李元因为曾经救过一条小龙,获龙王赐婚,其妻称心三载期满后归去,“李元仰面大哭。
”写恋人分别的:《范鳅儿双镜重圆》中希周与顺哥两人被贼军所掠,离别前两人盟誓“双镜重圆,夫妻再和”,“说罢相对而泣。
”《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的三官与春姐面临分离,“二人直哭到天明。
”也有婚外恋情人分别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第二男主角陈大郎与三巧儿从一见钟情,到设计奸骗,再到两情笃好,分离时,“说一会,哭一会,整整的一夜不曾合眼。
三言二拍节选
![三言二拍节选](https://img.taocdn.com/s3/m/f9407a7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41.png)
三言二拍节选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一种短小精悍的民间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
它常常通过简短的文字,表达出人们对生活、情感、人生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下面就以三言二拍节选为例,深入探讨这种古老文学形式的魅力所在。
1. 三言两句,道尽人生百态。
三言二拍的简练,却包含了丰富的哲理,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短短的几个字里,作者往往能够揭示人性的复杂、生活的无常以及情感的纠葛。
这种凝练的意境,正是三言二拍吸引人的地方。
2. 一牵心事,千结愁眉。
三言二拍常常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出平凡人的内心挣扎和矛盾。
无论是对生死的思考,还是对爱情的追寻,都在这几个短小的句子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读者在品味其中的时候,常常会引发共鸣,让人感受到作者那份真挚的情感。
3. 风花雪月,皆是情种。
三言二拍在描绘情感方面尤为出色。
它以简练的文字,勾勒出爱恨情仇,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真挚的情感。
有时候是爱的甜蜜,有时候是离别的伤感,这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常常让人回味无穷。
4. 一叶知秋,万木已凋。
三言二拍对人生的沉思也是深刻而发人深省的。
它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体现出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生老病死,风风雨雨,都在这短短的文字中找到了共鸣。
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常常让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5.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三言二拍在表达哲学思考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它常常通过对人生、宇宙的思考,引发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有时候是对宇宙的敬畏,有时候是对生命的珍惜,三言二拍通过这种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6.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三言二拍常常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内心的感慨和情感。
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而三言二拍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乐的元素,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无论是扬琴、琵琶还是二胡,都可以在三言二拍的文字中找到共鸣,让人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
7. 一载风华,百年梦祈。
三言二拍在表现时光变迁方面也颇具见地。
明代《三言》小说中的三姑六婆形象探究
![明代《三言》小说中的三姑六婆形象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2561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34.png)
2010年第6期淮南师范学院学报N o.6,2010第12卷(总第64期)JOURNAL OF HUAIN AN N OR MA L UN I V ER S I TY G e n e r a l No.64.V01.12明代《三言》小说巾的“三姑六婆’’形象探究许璩梓(悉尼大学,澳大利亚悉尼N S W2109)f摘要】“2--ic苦六婆”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其形象反映了晚明的社会风貌和百姓的生活场景,折射出中国传统伦理观念在文学中的伦理意蕴。
“三言”文本中各个“三姑六婆”形象,一方面具有趋炎附势、唯利是图、违背封建伦理道德的性格特征。
体现出她们的悲剧命运是由其低下的社会地住和金钱观念、强烈的社会现实造成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文学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某种妖魔化。
并以此突出冯梦龙反对封建道德束缚,提倡人欲,但不赞成纵欲.淡泊贞节观念等思想观念。
『关键词1三姑六婆:人物形象:传统伦理r中圈分类号11206r文献标识码1A r文章编号】1009—9530(2010)06_0025—04“三姑六婆”原本指的是古代中国民间女性的“三姑六婆”人物形象存在于各个故事中,从语言、几种职业。
现代汉语中的“三姑六婆”常指社会上各动作、心理等方面.生动地刻画了。
三姑六婆”人物类市井女性。
三姑,指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即形象。
并且囊括了上述所有“三姑六婆”的特征。
尼姑、道姑、卦姑。
尼姑是佛教.道姑是道教,卦姑是一、“三姑六婆”人物形象的具体文本呈现专门占卦的。
六婆,即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冯梦龙在其“三言”系列作品中.展示了一大批稳婆。
六婆中,牙婆是专门贩卖人口的人口贩子。
专特色各异、性格鲜明的“三姑六婆”人物形象。
其中为人买卖奴婢、妾侍。
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女较有代表性的如下:性。
师婆是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
虔婆是(一)尼姑形象。
文本中共五个篇目描写尼姑形妓院内的鸨母。
药婆是专门卖药的女人。
稳婆则是象。
论述庄子的三言艺术
![论述庄子的三言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e553aefb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84.png)
论述庄子的三言艺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在庄子的著作中,有一篇被称为《三言》,这篇作品展示了庄子对于语言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本文将以《庄子的三言艺术》为题,探讨庄子对于语言艺术的思考。
在庄子的《三言》中,他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语言艺术形式,分别是喻言、夸父逐日、背篼。
这三种形式都是庄子的创造,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来表达庄子深邃的思想。
首先是喻言,庄子以寓言的方式,通过动物和自然界的形象,来寄托他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他用蝴蝶和鱼的对话,来表达人性的虚妄和迷茫;用乌鸦和鹍鸡的对话,来探讨社会的道德和伦理。
庄子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将复杂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动物的形象中,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他的思考。
接下来是夸父逐日,夸父是中国神话中的人物,他追逐太阳,最终因为力量过大而失败。
庄子以夸父逐日的形象,来表达人们对于追逐成功和追求完美的迷恋。
他通过夸父的失败,告诫人们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成就和权力,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庄子用夸父的故事,寓意着人们应该放下功利心,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宁静。
最后是背篼,篼是古代的一种行李箱,庄子用背篼来比喻人们对于名利和社会压力的奴役。
他通过描述一个背篼的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来表达人们追逐名利的痛苦和无奈。
庄子以生动的形象,揭示了现实社会对人们的束缚和压迫,呼吁人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
庄子的三言艺术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
他通过巧妙的比喻和象征,将深刻的哲学思想融入到简洁明了的语言中,使得读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思考他的思想。
庄子的语言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更是为了唤起人们对于人性、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庄子的三言艺术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追求表面的繁华和功利,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真正的幸福。
庄子的三言艺术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要超越物质的追求,寻找内心的满足和真正的价值。
三言二拍总结诗句
![三言二拍总结诗句](https://img.taocdn.com/s3/m/b197437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4.png)
三言二拍总结诗句
哎呀呀,说起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的文学作品呀!里面的故事那
叫一个丰富多彩,就像一个装满了奇珍异宝的大箱子!“三言”就如同
清晨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二拍”恰似夜
晚的繁星,璀璨而迷人,点缀着文学的天空。
比如说,里面有那些个勇敢追求爱情的故事,就好像是在黑暗中绽
放的花朵,让人惊叹不已!像里的卖油郎,为了心爱的女子努力奋斗,这股子劲头不就跟咱生活中那些为了梦想拼命的人一样嘛!还有那些
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头脑风暴!好比
中的妙计连连,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
里的人物也是五花八门呀,有善良正直的好人,也有狡猾奸诈的坏蛋,这不就跟咱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嘛!他们的故事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这里面的情节有时候紧张刺激得让
人手心出汗,有时候又温馨感人得让人眼眶湿润,真的是太有魅力啦!
它的诗句总结起来也是韵味十足呢!那些诗句就像是一把钥匙,打
开了我们对故事更深刻的理解之门。
每一句诗都仿佛在诉说着故事中
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难道不是吗?它让我们更深入地走进了那个
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
我觉得呀,真的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给我们带来
了无尽的阅读乐趣,还让我们对人生、对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我们真应该好好去读一读,去感受它的魅力呀!。
晚明新思潮在“三言”“二拍”中的体现
![晚明新思潮在“三言”“二拍”中的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4b008d765acfa1c7aa00cc5d.png)
的人无 不敬服 。 都称为刘 长者 。” ] 他 的两个 义子 E 6
古代 中国把农业 视为“ ”把商 业视为 “ ”认 本 , 末 ,
为后 者不仅 是社会浮华 、 堕落 的原 因 , 而且是 小农 的 兼并者和 国家利益 的侵蚀者 [ 。 “ 狮 士农工商” 四民中 商人 的社会地位最低 。晚 明士人 的观念里 , 商人 的地
封建纲 常 、 杀人 性方面充 当 了帮凶。 扼 明代 中后期 , 早期启 蒙主义 思潮应运 而生 , 同理 学形 成对立 之势 。晚 明思想家们 要求人 们从儒家 圣
贤偶 像 和经典权 威 的束 缚 中解放 出来 ,从理学 蒙 昧
主义 的统 治 中解 放 出来 , 恢复 、 应和发 展人 的 自然 顺
晚明新思潮在 “ 三言" 二拍" “ 中的体现
胡睿臻
( 兰 0 0
摘 要 :三 言 ” 二 拍 ” 较 集 中地 反 映 了中 国晚 明 时期 具 有 启 蒙意 义 的 新 思 潮 。 “ “ 比 它们 体 现 了 不耻 言利 , 利 并 重 的 义利 观 ; 义 体现 了顺 应 人 性 , 定欲 望 合 理 性 的 理 欲 观 ; 现 了颂 扬 真 情 , 导 自主 平 等 的 婚 恋观 ; 体 现 了重 视 自我 , 求 适 意 享 乐的 肯 体 倡 也 追
一
的义利 观 , “ 肯定 人欲” 的合理性 。他们认为 自私是人
的本性 , 圣人也不例外 。 贽说 :圣人 亦人耳 , 李 “ 既不能 高 飞远举 , 弃人间而去 , 自不能不衣不食 , 粒衣草 则 绝 而 自逃荒野也 。 故虽圣人不 能无势利之 心。” ̄ 与李 [s 19 贽 同时代 的黄绾把 义与利统一起来 , 为二者并不矛 认 盾 。吴廷翰 明确 说 :义利原是一物 , “ 更无 分别。故 日 ‘ 利者 , 义之 和也 。 又日‘ ’ 利物足 以和义。 盖义之 和处 ’ 即是利 , 必利物而后义乃 和。 后人 只见利是便宜 的物 ,
冯梦龙《三言》系列小说的社会伦理价值探析
![冯梦龙《三言》系列小说的社会伦理价值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74c1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1.png)
冯梦龙《三言》系列小说的社会伦理价值探析
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他的《警世通言》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集中的代表作之一。
这部作品以其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影响了后世文学创作,引发了广泛的文学研究。
在《警世通言》中,冯梦龙通过讲述一系列关于人性善恶、道德伦理、权谋欺
诈等主题的小故事,表达了对社会伦理价值观的探讨和反思。
这些小说往往以“善
有善报,恶有恶报”、“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等为主题,通过人物的行为和遭遇展现
出善恶得报的道理。
其中,一些小说通过描绘人物间的爱恨情仇、利益冲突等情节,表达了“道义
天然,不可欺”、“忠孝义理,永为人贵”等价值观念,弘扬了社会正气。
另一些小
说则通过讲述人物的丑恶行径和被惩罚的结局,警示人们遵循道义、远离邪恶,体现出了“行善积德,行恶必报”的道德观念。
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不仅展现出对社会伦理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同时通过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刻矛盾和人性黑暗,具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
总的来说,冯梦龙的《三言》系列小说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对后世文学和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警世通言》中的小说内容和主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伦理观念,以及冯梦龙对于人性善恶、权谋欺诈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从冯梦龙的《三言》系列小说中找到许多值得借鉴
和反思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念,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智慧,引导我们更好地面对人生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选择,努力成为一个更有道德和责任感的人。
《三言》读后感
![《三言》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a96fbc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9.png)
《三言》读后感《三言》是一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唐代文学家冯梦龙。
这部书中收录了许多寓言故事,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恶、道德的标准和社会的现实。
在阅读这部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在《三言》中,作者通过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有的故事讲述了人的善良和仁爱,有的故事则揭示了人的自私和贪婪。
这些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善良宽厚,有的人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三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除了揭示人性的复杂性,作者还通过《三言》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和不公平性。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故事揭示了社会中的各种弊端和不公正现象。
有的故事讲述了贫富悬殊的现实,有的故事揭示了权力腐败的黑暗面。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性和不公平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问题。
在阅读《三言》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作者通过短小精悍的文字,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性的善恶、社会的现实。
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探讨,让我们在阅读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和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三言》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这部书,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书,从中获得启发和思考,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冯梦龙的三言
![冯梦龙的三言](https://img.taocdn.com/s3/m/cbb948f3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35.png)
冯梦龙的三言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可以看成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另外也有作者的创作。
“三言”反映了冯梦龙极为复杂的思想,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可以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三言,是明代冯梦龙纂辑的三个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是明代通俗小说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主要是对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进行编辑,冯梦龙在对其进行编辑的同时,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可以看成是冯梦龙的文本重构;另外也有作者的创作。
“三言”反映了冯梦龙极为复杂的思想,其思想的总体结构形式是: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主情思潮。
“三言”即是冯梦龙那种思想形式下的独具特色的小说艺术形式,可以概括为儒雅与世俗互摄互涵的中和审美形式,这具体体现在“三言”的审美情感形式,叙事结构模式等诸方面。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634abe0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7.png)
论“三言”“二拍”中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公案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类型,是以佛教禅宗思想与道家哲学为基础,用一种充满哲学思考和寓教于乐的方式来揭示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真谛。
而“三言”“二拍”典籍中的公案小说更是在其源头上体现了草根文化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与命运感悟。
公案小说的思维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禅师与弟子之间的对话公案小说往往以禅师或和尚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为主线,主要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生命的意义。
这些问题和答案往往只言片语,但却充满哲理,从深层次上寻找人们内心的诉求和答案。
例如在《三言》中的《南华老仙祠》中,道士与追求长生不老的乡民的对话中,道士提问:“你炼药不得趱行四度,不得食肉葷酒,不得婬淫耽玩,得保持一方之净土,你可有所思?”,这样的对话,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生的境遇和命运,使读者获得更深刻的哲学思考。
二、平实的生活场景公案小说往往发生在平凡的生活场景中,真实反映了草根百姓的生活及命运的琐碎细节。
例如在《三言》中的《马丹阳三度任湖州》中,讲述一位文职官员马丹阳在湖州三度任官的故事,其中反应了官场风气的黑暗和矛盾以及老百姓受苦受累的生活,是一部典型的反映社会现实情况的小说。
这些看似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却可以引导读者在其中发现人生的智慧和哲理。
三、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公案小说通过独特的文化符号,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如在《三言》中的《管鲍之交》中,通过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情,讲述了以德报怨、慷慨相助的故事,蕴含着儒家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些文化符号涵盖了各个领域,如宗教信仰、婚俗礼仪、社会习俗等,为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唯心主义思想由于公案小说的禅宗根源,使得其思想中强调了唯心主义这一哲学思想。
在公案小说中,人们的外在世界常常是虚幻的,内在世界才是真正存在的,人的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才是最基本的。
例如在《二拍》中的《杀一儆百》中,一位僧人为弥补自己过去的罪恶而自我牺牲,表现了对于自我把控和人性修养的高度强调。
从“三言”看冯梦龙对“情教说”的疏离
![从“三言”看冯梦龙对“情教说”的疏离](https://img.taocdn.com/s3/m/d3611c3b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ac.png)
从“三⾔”看冯梦龙对“情教说”的疏离2019-10-18摘要:冯梦龙是晚明“尊情”思想的积极倡导者及实践者。
冯⽒提出的“情教说”是晚明尊情思想的重要发展,同时也是他编纂“三⾔”的指导思想。
“三⾔”中,有很多礼顺⼈情的内容,歌颂真情的篇章,但冯⽒在叙述中也出现了背离“情教说”的内容,⾛向了⾃⼰学说的对⽴⾯,即道德说教。
关键词:冯梦龙三⾔情教说道德说教冯梦龙是明代著名的通俗⽂学家。
他蔑视⽴法、崇尚真情、放浪不羁、敢为风⽓之先,是晚明主情、尚真、适俗⽂学思潮的主要代表⼈物之⼀。
冯梦龙并没有专门的⽂学理论著作,也谈不上对⽂学本体论有⾃觉的研究。
但我们还是能从他对⽂学著作的序、跋、评点中看出他的⽂学思想。
冯梦龙曾经在《情史》序中明确提出“⽴情教”的主张:“我欲⽴情教,教化诸众⽣。
⼦有情于⽗,⾂有情于君。
推之种种相,俱作如是观。
”他把“情教”作为最根本的⽂学主张来提倡,认为“六经皆以情教”,这是晚明⼈⽂思潮的结晶。
冯梦龙将“情”抬⾼到了宇宙本体论的⾼度,这是⼀种空前的⽂学主张。
傅承洲甚⾄认为:“冯梦龙‘⽴情教’就是要创⽴⼀种与佛教、道教⼀样的宗教。
”冯梦龙强调⽂学要表现真情实感。
编纂“三⾔”的⽬的就是要“借男⼥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就是⽤真性情来批判虚伪的、违背⼈性的封建伦理道德。
在这⾥,他的审美追求是以真为美,这种真,是⼈的性情之真。
但是,在“三⾔”叙述中,作者有意或⽆意的已经有了背离“情教说”的内容。
“三⾔”凡百⼆⼗篇,⼩说内容不论来源于宋元话本,传奇笔记,还是明⼈创作的拟话本,冯梦龙在收集、整理、编纂的过程中都打上了⾃⼰⽂学观的烙印,即“情教说”。
但创作主张并不等于创作倾向。
“三⾔”中这种提倡真情的主张并没有贯彻到底。
现在我们从“三⾔”的书名和序⾔中试着探寻冯梦龙⽂艺思想的脉络。
《古今⼩说》刊⾏于天启元年,晚于《情史》,却早于《警世通⾔》和《醒世恒⾔》。
此时是冯梦龙⽂学思想的⼀个过渡。
表现出冯梦龙⽂学上“以情抗理”弱化,道德说教的加强。
明代小说“三言”中媒婆形象三议
![明代小说“三言”中媒婆形象三议](https://img.taocdn.com/s3/m/7c8990ce7f1922791688e8af.png)
【摘要】明代小说作品中出现众多的媒婆形象,以冯梦龙“三言”中的媒婆形象最具代表性。
“三言”作者眼中的媒婆大多能说会道,精通世事。
历代作品中的媒婆,她们在提供满足男女生理需要的服务中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忽略了道德伦理的要求。
媒婆文化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古典小说中的媒婆形象逐渐淡出作家的作品,但这一类人物的存在依然会引起后来人的思考。
【关键词】三言;媒婆;媒婆形象明代小说中出现了许多的“三姑六婆”。
“三姑六婆”最早出现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十卷》:“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现代汉语词典》:“三姑六婆,比喻不务正业的各种市井女性。
”(本文中“媒婆”泛指以做媒为主要职业或者是职业兼有做媒性质的女性)。
明代小说中众多的媒婆形象形成了具有研究价值的“媒婆文化”。
媒婆生活在市井之中,以赚取金钱为目的从事各种服务,她们取悦公子少爷、妇人小姐,或使男女成双成对,或撮合男女通奸。
对于她们,历来评点不一,或褒或贬,但不能否认,她们在败坏社会伦理道德时又填补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不足。
一、一议——媒婆文化中国文化中“媒”字由来已久。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媒,谋也,谋合二姓也。
’‘妁,酌也,斟酌二姓也。
’”“媒灼”即谋合二姓以成婚。
我国古代社会中媒人分为官媒和私媒,官媒主要是指为官府当差,以做媒为职业;私媒是指游走于民间,有自己主要的职业,兼做媒人。
古代社会,男女都可以充当媒人,但多数都是女人,这些女人大多年过半百,花容失色,靠做媒谋生,所以称之为“媒婆”。
媒人自古以来在社会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早的《诗经·卫风·氓》中“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正反映了一个年轻女人拒绝心爱男子的理由即没有找到合适的正当的媒人。
《诗经·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既日得止,曷又极止?”中“薪”代指婚姻之事,其中就说出了要是娶妻怎么办,没有媒人是不能成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言”中人性的体现及思考摘要:冯梦龙将他的眼光放在社会的下层,故其“三言”描写了众多的市民百姓和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真实地表达了他们的思想、情感与追求,从而闪烁出灿烂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冯梦龙“三言”人性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人性即指人的本性。
在中国,通常所说的人性,是指作为人应有的正面、积极的品性,比如慈爱、善良。
文艺复兴后的欧洲资产阶级则把人性看作感性欲望、理性、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他们大都从人的本质存在、天然权利等角度来阐发人性,起因则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
本文所说的“三言”的人性则主要阐述和分析作品中所描写的普通百姓的命运、生存、情感,反映他们对友情、爱情的追求,描写社会上婚姻爱情观的变化、商人的经营与生活、科举与知识分子的处境,从各个不同的层面来反映时人的不同命运和复杂的情感,因而闪烁出灿烂的人性光辉。
一人性光辉的体现1 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在“三言”中,作者描写了许多年轻人的爱情,描写他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他们的悲欢离合,虽然多有磨难,但最后总能有圆满的结局。
笔者以为,这里不仅仅反映了作者受传统的大团圆结尾的影响,更主要的是作者理解年轻人对爱的追求,认为这是人类特别是年轻人的权利和本能,所以都给予他们圆满的结局,因而显示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三言”描写爱情的作品比较多,如《碾玉观音》、《乐小舍拚生觅偶》、《闹樊楼多情周胜仙》、《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都非常有特色。
在封建社会,封建道德主张“男女授受不亲”,婚姻也必须由父母作主,而且必须门当户对,从而无情地限制和扼杀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婚姻自由的追求,但这些作品却肯定了青年男女对爱情和婚姻的大胆追求。
无论是崔宁与璩秀秀,还是周胜仙与范二郎,他们一旦彼此相爱,就不再把束缚他们的封建道德放在眼里,就是死神也不能阻止他们相爱:璩秀秀不幸被咸安郡王杀害,但仍然坚持对崔宁的爱情;周胜仙死在阴曹地府,却还要与范二郎在梦中相会。
而卢爱爱与吴清,虽然生前没能如愿生活在一起,但在爱爱死后,其鬼魂还是来与吴清相处;乐和爱喜顺,然喜顺父母却认为他们门不当户不对,不肯答应。
于是他们一个是上门提亲而不娶,一个是上门提亲也不嫁,坚持着彼此的思念。
后来喜顺观钱塘潮,意外落水,乐和见状,奋不顾身,跳进滚滚潮水,为救爱人完全置生死于不顾,终于救起了喜顺,从而感动了喜顺父母,允为夫妻。
更主要的是,他们这种坚贞不二的爱情,是把封建道德认为必须考虑的权势、门第等完全抛在一边的。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娘子莘瑶虽然出身卑微,但她有才有貌,且长久与豪门子弟来往,名重一时,完全有可能凭其能力成为达官贵人的宠妾,从而进入所谓的上层社会。
但她在遭到富家子弟的凌辱后,想起秦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更加感受到秦重不仅仅是爱自己的美貌,而是对自己真心喜爱,于是从开始瞧不起秦重而不愿接待到对其产生好感,最后是真心实意地爱上了他,主动提出“我要嫁你”的想法,并表达了“布衣蔬食,死而无怨”的决心。
总之,在三言的相关作品中,封建道德在爱情和婚姻方面给青年男女所加的桎梏,遭到了作品主人公的大胆冲击,而这些冲击是被作者肯定和称道的。
“三言”一方面歌颂对自由爱情的执著追求,另一方面也对忘情忘性背弃爱情的行为进行了批判与谴责。
《王娇鸾百年长恨》写王娇鸾初遇周廷章,爱其才,以身相许,并约婚姻,周廷章后来变心另娶的故事。
小说没有对王娇鸾私自以身相许予以批评,反而称赞其才,并对她的遭遇寄以深深的同情,对周廷章的变心予以谴责,且让他得到乱棒打死的下场。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写杜十娘是一个善良、纯洁、貌美的妓女,为了摆脱屈辱的生活,得到忠贞的爱情和人身自由,经过再三试探,她爱上了表面也爱自己的富家公子李甲,并把他作为自己的从良对象,想与李甲白头偕老。
她凭着自己的智慧,战胜了鸨母,逃出了火坑。
然李甲在返家途中,听信孙富的巧言谗语,为了既得千金之资,又可顺从反对自己娶妓女的父母,将杜十娘出卖。
杜十娘得知真相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绝望了,痛恨自己认错了人。
愤怒的她将自己积攒的财宝抛沉江底,然后自己投江自尽,用生命向黑暗社会提出了最强烈的抗议,展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强性格,用生命来维护自己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
2 对正常情欲的肯定冯梦龙主张以情立教,他极力反对宋明理学那套“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灭绝人性的说教,对人的正常情欲抱以宽容和肯定的态度。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写的是一个家庭因为妻子与人通奸,经历百般磨难最后破镜重圆的故事。
作品的女主人公王三巧虽然与他人有染,但作者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淫妇。
相反,在冯梦龙的笔下,王三巧只是因为善良软弱而被引诱失去了贞洁,对王三巧本人在总体上还是采取一种肯定的态度。
王三巧在小说中被描述成一个重情义、知恩爱的善良女性。
为此,作者有意识地描述了在蒋兴哥出外经商之前他们的百般恩爱。
在蒋兴哥走后又写王三巧整日足不出户,一心等待丈夫早日回家团聚,写出她的苦苦思念。
所以后来蒋兴哥得知妻子与人通奸,虽然内心非常痛苦,“如针刺肚”,但又自责:“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他虽休弃了妻子,但仍不忘旧情,顾全王三巧,“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
后来妻子改嫁别人,他还把家中的“细软箱笼,大小共十六只”,“原封不动”送去当做陪嫁。
而王三巧也自责“可怜四年恩爱,一旦决绝,是我做的不是,负了丈夫恩情”。
后来蒋兴哥因事获罪,她也求后夫吴县令相救。
最后两人相见,“也不行礼,也不讲话,紧紧的你我相抱,放声大哭”,足见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
以至吴县令也被他们哭得“好生不忍”,问明他们并非兄妹,让他们团圆。
这里突出的是对人的感情、人的正常情欲的宽容与尊重。
这里没有那种假道学的气息,实在是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勘皮靴单证二郎神》中的韩夫人因久镇宫中,抑郁成疾,移出宫外治病,遇到庙官假扮的二郎神,韩夫人一见生情,交往渐密,病也好起来了,后被人发现,庙官被判凌迟处死,韩夫人另行改嫁良民为婚,终于得遂平生之愿。
作者的这种安排表现了对封建时代女性的正常欲望被压抑的同情与理解。
在婚姻问题上,冯梦龙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推崇司马相如、卓文君的自由结合。
认为“男女相悦为婚,此良法也”,主张自由恋爱。
在“三言”当中,许多故事都热情地颂扬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
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写孙玉郎与姐姐都已订婚。
姐姐的未婚夫病重,要他姐姐赶紧嫁过去“冲喜”,玉郎母亲怕自己的女儿嫁过去之后丈夫死掉,很难再嫁,就让玉郎男扮女装,代姐姐出嫁。
新婚之夜,男方因为新郎病重,就让新郎妹妹慧娘陪伴新娘,结果这两个青年男女因相互爱慕而有了夫妇之实,虽然慧娘也已定了婆家。
事发之后,慧娘的婆婆告到官府。
按照当时的法律,玉郎、慧娘本应判刑,但主审乔太守却判两人为夫妻,又让玉郎的未婚妻与慧娘的未婚夫成婚。
在小说中,作为官员的乔太守非但没有一丝道学气息,反而主张“相悦为婚,礼以义起”,认为青年男女因接触而相爱,就像“移干柴近烈火,无怪其燃”。
指出男女间的相互吸引与爱慕是婚姻的基础,礼法应该顺应人情的现实需要。
乔太守的判决得到了双方家长的赞同,他的这种行为同时也得到了广大百姓的拥戴,人们甚至还称他为“青天”。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为一出喜剧,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则是一部悲剧,但同样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春末夏初之季,范二郎在金明池游玩,在茶坊偶遇周胜仙,两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
两人回家之后各自害病,王婆的出现使他们的结合有了一线希望,谁知周胜仙之父周大郎回家听说后坚决不允,致使周胜仙气塞上来,一时命赴黄泉。
故事到此也该结束了,但作者让周胜仙由一个偶然的机会死而复生,使故事得以延续。
她一醒过来就要求盗墓者带她去找范二郎,谁知被骗。
后又趁着大火之隙逃走,直接到樊楼去找范二郎,不料范二郎却将周胜仙当成了鬼,用汤桶当场将她打死。
痴情女子再度命赴黄泉,最后托梦给范二郎“奴两遍死去,都只是为官人”,毫无怨言,可谓痴情。
作者把全部的情感都投注到周胜仙身上,对她身上那种对于爱情的执著追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
3 对普通百姓浓墨重笔的描写与塑造(1)平常百姓登堂入室,成为作品主角在“三言”之前,普通百姓是很难登大雅之堂的,从来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在文学作品中,他们从没有作为重要或主要的人物来描写,即使有,他们只能是被压迫、被嘲笑和被凌辱的对象。
但在“三言”中,却不一样,他们可以说是登堂入室了。
“三言”所描写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平民百姓。
他们中虽然也有读书人,但往往是家境贫寒者。
而在以往那些在封建统治者中不入流、不入眼的小老百姓则成为作品描写的主角,他们有普通手工艺者、小商人、商人妇,甚至于还有妓女、尼姑。
如:张舜美与刘素香,崔宁与璩秀秀,秦重与莘瑶琴娘,孙玉郎与刘慧娘,等等,无不是市井小人物,写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悲欢离合,他们的情感世界。
(2)写出百姓至情至性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小商人蒋兴哥外出经商,其妇王三巧耐不住寂寞,没有经得住陈大郎的诱惑,与之成为情人。
蒋兴哥意外得知这种情况,并没有过分为难王三巧,而是说:“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守寡,弄出这等丑来,如今悔之何及!”然在休书之中,却还是“因念夫妻之情,不忍明言”,并且在王三巧另嫁之时,不仅不阻挡,而且顾了人夫,将王三巧原来使用的十六个箱笼,原封不动,连钥匙送给王三巧,作为陪嫁。
此等心境,即使今人也难以企及;此等行为,纵令现在人也难以做到。
《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乔太守虽为在当时来说称得上比较高级的官员,但在面对孙玉郎刘慧娘的爱情时,却能理解并且成全。
他在判书中写道:“一雌一雄,变出意外。
移干柴烈火,无怪其燃;以美玉配明珠,适获其偶。
”而街坊上也当做一件美事传说,并没有因为他们未婚先性而加以嘲讽甚至批评谴责,反而作为美谈,甚至包含着艳羡的情绪。
4 歌颂友谊,斥责背信弃义“三言”中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友谊”,且体现“友谊”的主人公不再局限于封建文人,而是出现了手工业者。
《施润泽滩阙遇友》就写了两个小手工业者之间的友谊。
施润泽在卖绸回家的路上,捡到了六两多银子,他开始时是满心欢喜,想有了这银子,经过几年努力,就能给自己带来不少财富。
但他一转念想到:如果这失主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钱,和自己一样是小本经营,这两锭银就是养命的根本。
小手工业者施润泽毕竟与那些贪得无厌的剥削者不同,当他想到可能给失主带来严重后果时,就毅然决然把银子还给了失主。
失主朱恩也是个以“蚕桑为业”的小手工业者,对施润泽的拾金不昧行为非常感激。
后来施润泽养蚕缺桑叶,至洞庭山去买,在滩阙地方碰巧遇上了朱恩。
朱恩为报答其友谊,盛情款待了他,并用桑叶接济,还使其免于翻船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