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科学华师大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华师大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华师大知识点华师大科学教材一直以优异的表现和丰富的知识体系深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

在七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下面就为大家一一介绍。

1. 物理学知识点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们将会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例如气体、电路和物理量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气体时,我们需要关注气体容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在学习电路时,我们需要掌握电路的基本构成和电流的流动方式;在学习物理量时,我们需要关注物理量的种类及其相关的测量工具等。

2. 化学知识点除了物理学知识点外,我们还要在化学方面做出一些努力。

在七年级下册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将会探索化学结构和化学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化学结构时,我们需要关注化学元素的构成和周期表;在学习化学反应时,我们需要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等。

3. 生物学知识点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了解细胞、遗传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细胞时,我们需要掌握细胞的组成和细胞器的结构;在学习遗传时,我们需要了解基因的构成和遗传规律;在学习生态时,我们需要关注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等方面的知识点。

4. 地理学知识点除了自然科学知识点外,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地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

在学习地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将会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自然环境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等;在学习人文地理时,我们需要了解人的活动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5. 科学实验知识点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等。

在学习科学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将会锻炼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设计实验方案和观察实验现象等。

综上,七年级下册的科学教材内容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各方面的知识点,同时也包括科学实验等方面的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实践,从而真正地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华师大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华师大

七年级下科学知识点华师大一、物理知识点1. 浮力:物体受水的推力,与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大小成正比,该推力称为浮力。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或等于它的重力时,物体就会浮起来。

2. 电流:电荷在导体中的移动称为电流。

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

3. 电阻:导体阻碍电子流动的程度,称为电阻。

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

4. 电压:电荷在两个点之间移动所携带的能量,称为电压。

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

二、化学知识点1. 化学反应:两种或以上的物质发生变化,生成一种或一组新物质,称为化学反应。

2. 元素:无法进一步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称为元素。

元素由原子组成。

3. 化合物:由两种或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称为化合物。

化合物由分子组成。

4. 原子:最小的化学单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三、生物知识点1. 细胞:最基本的生物学单位,所有生物都由一种或多种细胞组成。

2. 消化系统:将食物分解为小分子,以便身体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能量和营养物质的生物系统,包括口腔、胃等。

3. 循环系统:将氧气和养分运输到身体各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将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身体中排出的生物系统,包括心脏、血管等。

4. 呼吸系统:将氧气吸入体内,排出二氧化碳的生物系统,包括鼻子、气管等。

四、地球科学知识点1. 地球结构:由核心、地幔、地壳组成,地球最外层是地壳,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层,核心是地球最内层。

2. 大气层:由对流层、平流层等组成,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的一层,空气形成大气环流,形成云和降水,平流层是大气层次最高的一层,在那里形成了大量的臭氧。

3. 轮廓地图:可以看到一个区域各种地形高低的简单图形,间隔线表示高度跨度,等高线表示地形特征。

4. 极光:在地球磁场中,太阳风中的带电粒子与大气层中的分子碰撞产生的自然现象,是一个多彩而美丽的自然奇观。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的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科学的本质。

(2021年整理)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

(2021年整理)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

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华师大版七年级科学下册(新)知识点整理的全部内容。

第一章水1〉地球上的水1)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天然物质,它覆盖了以上的地球表面,地球可以说是个,地球上的水哺育了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水是一种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2)海洋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陆地水占总水量的;还有少量的大气水等。

3)水存在于、、以及内.4)水一般以、、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

(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和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 和。

(4)按存在空间可分为:、和。

6)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 96。

5% 。

海水是咸的,是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物质。

海洋中平均每1000g海水中含盐类物质 g。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目前最常用的海水淡化的方法是法提取淡水.海洋中的鱼因为鱼鳃中有一种,具有把盐分排出体外的功能。

海洋中的植物在汲取水分的时候,也具有排除盐分的功能。

所以我们在吃海洋生物的时候并不感到咸味。

7)陆地水占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其中大约是咸水,咸水主要存在于大陆内部的一些湖泊中,如我国的,亚欧大陆的里海,中东地区的死海,只有剩余的才是陆地上宝贵的淡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它主要包括、、。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练习)华东师大版第6章物质结构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了用元素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粒子来描述物质的微观组成2.常见元素名称和符号的记忆与书写教学难点:介绍和理解“元素”概念“碘盐、含氟牙膏、高钙奶、富铁酱油、富硒茶”“介绍”,问加词的意义,从...从生活到化学跃迁”:你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你也知道“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那就是“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元素”是什么样的概念呢?参见:说明:实施例1:基于分子模型图解释氢元素的含义细节(课件展示分子模型图)分子名称分子符号分子模型都含有氢原子结论例2:根据分子模型图解释氧元素的含义详细的分子名称,分子符号,分子模型都含有氧原子,原子的核电荷数结论水分子H2O,氧分子O2,二氧化碳分子CO2,硫酸分子H2SO4,氢分子H2,氯化氢分子HCl,水分子H2O,氨分子NH3,甲烷分子CH4 1 1 1 1 1 11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中,原子核中的质子数是1,属于同一种类的原子,所以人们把原子核中质子数等于1的氢原子称为氢元素八八八个氧原子包含在这四种不同的分子中,核电荷数等于8,属于同一种原子,所以人们将把核电荷数等于8的氧原子称为氧元素1。

目前,已知的化学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在自然界中发现,其余18种是合成元素。

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氢、氧、碳、氮、硫、硅、钠、钾、铁、铜、氯、钙、银、铝、碘、磷、氢、碳、硫、硅、钠、铁、铜、氯、钙、银、铝、磷。

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1)宇宙中:氢(H)氦(He)(2)地壳中:氧(O)硅(si)铝(Al) (3)核心中:铁(Fe)镍(Ni) (4)空气中:氮(n)氧(O)(5)人体中:氧(O)碳(c)氢(H)宏观元素:氧、碳、氢、氮、钙农村地区常用的汞氮肥包括硫酸铵[(NH4)2SO4)、硝酸铵(NH4NO3)、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氨水(NH3 H2O)和尿素[(NH2)2]等常用的化学磷肥均为磷酸盐。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由于体内的发光细胞的酶与氧发生作用后,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发光现象。

7、对地球来说,太阳是最强的天然光源。

8、人能够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它们能把其他光源的光反射出来。

月亮本身不发光(填发光或不发光),人们看到的明亮的月亮是因为月球反射了太阳的光的缘故。

第1页共12页9、地面上的圆形光斑是阳光通过树叶间的缝隙产生的圆形光斑的现象,这些圆形光斑是太阳的实像,太阳是球状体,通过小孔在地面上成的像就是圆形的。

10、影子的形成和小孔成像等事实表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11、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有:(1)小孔成像(2)日食、月食⑶影子的形成。

12、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传播路径和方向的假想的线叫光线13、光速的公认值为c=2、108m/s, 一般计算取c=3108m/s=3105km/s14、光在其他透明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真空中小,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等于真空中的光速,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真空中的3/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的2/3。

15、为什么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光的光亮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光速比声速大。

16、阳光经过棱镜后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依次排列,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17、白光经棱镜发生色散后的各种色光都向棱镜底面(填上或底面)偏折,其中紫光偏折程度最大,红光偏折程度最小。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六章 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六章 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引入及理解【导入】“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增铁.酱油、富硒.茶叶”,询问加点字的含义,从生活走进化学。

过渡】:你们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你还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就是说“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元素”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请看:讲解:例一:根据分子模型图诠释氢元素的含义。

详略(课件展示分子模型图)例二:根据分子模型图诠释氧元素的含义。

详略一、目前已知化学元素已达112种,其中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4种,其余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氢氧碳氮硫硅钠钾铁铜氯钙银铝碘磷H O C N S Si Na K Fe Cu Cl Ca Ag Al I P二、元素的分布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

(1)宇宙中:氢(H)氦(He)(2)地壳中:氧(O)硅(Si)铝(Al)(3)地核中:铁(Fe)镍(Ni)(4)空气中:氮(N)氧(O)(5)人体中:氧(O)碳(C)氢(H)宏量元素:氧、碳、氢、氮、钙、磷、硫、钾、钠、氯、镁等微量元素:铁、铜、锰、碘、氟、锌、硒等有毒元素:铅、镉、汞农村常用的氮肥有硫酸铵[(NH4)2SO4]、硝酸铵(NH4NO3)、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氨水(NH3·H2O)和尿素[CO(NH2)2]等常用的化学磷肥的成分是磷酸盐,如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等常用的化学钾肥有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等复合肥料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如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等三、单质与化合物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练习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如:Au,Pb,Zn,Cu,Fe,He,Si,P,H2,O2,Cl2,Br2,I2等其中,单质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金属与非金属区别:金属:常温下,一般性固体(Hg除外)中文名字都有金字旁非金属:除溴(Br2)外,通常为固体和气体。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新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新版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55.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的混合物叫悬浊液;液体小液滴悬浮在另一种液体里的混合物叫乳浊 液。这两类液体统称为浊液,久置后一般会出现分层现象。
56.浊液和溶液最主要的区别是悬浊液中物质颗粒大。分散不均匀,久置后要分层;
溶液中分散的颗粒较小,分散均匀,久置后要分层。
57.常见的溶剂除了水之外,还有酒精、汽油等。油脂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易溶解;碘在水中不易溶解,在酒精中易溶解。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18.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熔化时的温度叫做这种固体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熔化的条件:温度到达熔点,同时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固。凝固时的温度叫做这种液体的凝固点。
凝固时放热,温度保持不变。物质凝固的条件: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放热。
冰变成水是冰的熔化现象,在标准大气压下,冰的熔点是0Co。
3.水存在于海洋中、陆地上、空气中以及生物体内。
4.水一般以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存在于大自然中。
5.水的分类---------不同的物质按照不同的目的进行不同的分类。
(1)按物理性质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2)按化学性质可分为:咸水和淡水。
(3)按对生命的作用可分为:生物体内的水和生物体外的水。
8.人类较易利用的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它主要包括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9.大气中的水数量不多但这部分水却会成云致雨、形成复杂的天气现象。你根据哪些现象说明大气中有水。下雨、下雪、与雾霜露的形成。
10.地球上有丰富的水,为什么我们还要提倡节约用水?(1)地球上的水绝大部分是咸水,且淡水的主体是无法利用的冰川,可以用淡水只占淡水总量的0.3%。(2)淡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污染十分严重。

【K12学习】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六章 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 练习) 华东师大版

【K12学习】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六章 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 练习) 华东师大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教案(知识点+练习) 华东师大版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教学重点1、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的微观构成。

2、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的记忆与书写。

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引入及理解【导入】“加碘食盐、含氟牙膏、高钙牛奶、增铁酱油、富硒茶叶”,询问加点字的含义,从.....生活走进化学。

过渡】:你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组成的,你还知道“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就是说“物质是元素组成的”。

那么,“元素”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请看:讲解:例一:根据分子模型图诠释氢元素的含义。

详略分子名称分子符号分子模型都含有氢原子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结论例二:根据分子模型图诠释氧元素的含义。

详略分子名称分子符号分子模型都含有氧原子该原子的核电荷数结论水分子 H2O 氧分子 O2 二氧化碳分子 CO2 硫酸分子 H2SO4 氢分子 H2 氯化氢分子 HCl 水分子H2O 氨分子 NH3 甲烷分子 CH4 1 1 1 1 1 这五种不同的分子中所含的氢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1,属于同一类原子,于是人们就把核内质子数都等于1的氢原子总称为氢元素。

8 8 8 8 这四种不同的分子中所含的氧原子,核电荷数都等于8,属于同一类原子,于是人们就把核电荷数都等于8的氧原子总称为氧元素。

一、目前已知化学元素已达112种,其中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4种,其余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氢氧碳氮硫硅钠钾铁铜氯钙银铝碘磷H O C N S Si Na K Fe Cu Cl Ca Ag Al I P 二、元素的分布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

宇宙中:氢氦地壳中:氧硅铝地核中:铁镍空气中:氮氧人体中:氧碳氢宏量元素:氧、碳、氢、氮、钙、磷、硫、钾、钠、氯、镁等微量元素:铁、铜、锰、碘、氟、锌、硒等有毒元素:铅、镉、汞农村常用的氮肥有硫酸铵[(NH4)2SO4]、硝酸铵(NH4NO3)、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氨水(NH3·H2O)和尿素[CO(NH2)2]等常用的化学磷肥的成分是磷酸盐,如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肥(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等常用的化学钾肥有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等复合肥料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如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硝酸钾(KNO3)、磷酸二氢钾(KH2PO4)等三、单质与化合物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练习概念特性区别联系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不断地运动;微粒间有间隙;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肉眼看不见。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作者:日期: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篇一: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学科王教育资源网第一章第一节水的存在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 .3% 3 .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 5 升水,人体重量的2 /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 5是水分5 .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 2 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 /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 .、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 0气味无味凝固点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客服热线:、68 8 0191 9学科王教育资源网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悬浊液、乳浊液:名称特征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形成过程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稳定性稳定不稳定不稳定长期放置均一、稳定下沉上浮举例糖水、汽水、饮料等石灰水、泥水、血液等牛奶、肥皂水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常用的溶剂: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一一用汽油擦洗客服热线:、68 801919学科王教育资源网【思考2】放在干洗店的衣服为什么不能当日取回?一一原理:有无可以溶解在有机溶液中,而这些有机溶液往往有毒、易挥发,因此不宜即日领回。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科学纯知识点(最新)

第一章水1.海水占地球上全部水量的96.5%。

海洋中平均每1000克海水中含有盐类物质35克。

所以海水不能喝,也不能灌溉庄稼。

2.地球上的水按其状态分为:固态水、液态水和气态水。

水按存在空间分为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3.陆地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3.5%,其中淡水占地球全部水量的2.5%,4.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地下水。

人们容易利用的淡水是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占全球淡水资源的0.3%。

5.在植物中含水量最大的在水生植物,最少的是干旱环境中的苔藓植物。

6.人体的含水量占人体体重的60%左右。

所以我们每天必须补充2—2.5L水。

7.标准大气压下,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当冰低于0℃时,冰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0℃时,冰开始熔化,在这个过程中,它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此时它的状态是固液并存。

直到完全熔化时,,温度又继续上升。

冰的熔点和水的凝固点都是0℃。

8. 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沸腾。

9.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

10.蒸发时要吸收热量,使周围物体的温度降低。

11.蒸发和沸腾的区别:①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沸腾必须在一定温度才能进行。

而且在沸腾的过程中,物质还必须继续吸热。

但是温度不变。

12.液化:物质由气体变成液体的过程。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13.升华:物质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的过程,凝华:物质由气体变成固体的过程。

14.以上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以上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开水壶嘴冒白气属于液化;冰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湿衣服变干属于升华;樟脑丸消失属于升华;雾的形成属于液化,露水的形成属于液化;雾凇的形成属于凝华;霜的形成属于凝华;酒精挥发属于汽化。

15.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纯净物有确定的组成,所以它有确定的性质。

12、由不同种单质或化合物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所以就没有固定的性质。

13、通常所说的纯净物是指杂质很少的物质。

14、混合物可以通过蒸馏、过滤等方法分离得到纯净物。

三、物质的变化与性质1、物理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化学变化: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的物质生成。

3、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化学变化。

4、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通常伴随着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一些现象。

5、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所表示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6、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7、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8、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9、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

具体提炼:一、物质的变化1. 物理变化定义:没有生成新物质的一类变化经常伴随的现象:物质的状态、大小、形状等发生改变分子的观点: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2. 化学变化定义:有新物质生成的一类变化经常伴随的现象: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这些现象有助于我们判断化学变化的发生,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分子的观点:分子被拆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3.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4. 几个化学反应i.自来水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盐酸(自来水中的消毒剂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硝酸银——→氯化银+硝酸HCl+AgNO3 AgCl↓+HNO3现象:生成白色沉淀ii. 镁条燃烧镁+氧气——→氧化镁Mg+O 2 MgO现象:镁条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iii.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Cu 2(OH)2CO 3 CuO+H 2O+CO 2↑现象:加热后粉末变黑色,管壁出现小水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物质不发生化学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包括: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化学性质:物质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包括:物质的可燃性、酸性、碱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化学变化来表现固体一般可分为晶体(如石英、云母、石墨、食盐、冰、金属)和非晶体(如玻璃、松香、蜂蜡)两大类。

晶体的熔化曲线有一段平行于时间轴,表明晶体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的熔化曲线与时间轴没有平行断,表明非晶体在加热过程中,固态物质逐渐变软,然后由稠变稀直到成为液态,没有确定的熔点。

这是它们的一个重要区别。

同素异形体:由同种元素组成,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不同。

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由于内部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造成了它们在硬度等性质上的极大差别。

三、物质的结构1. 分子i.定义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ii. 性质 a)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表现:在远处能闻到气味,液体蒸发,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扩散以及溶解现象b) 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间隔可以改变表现: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液体体积之和,气体容易压缩,物质的三态变化c) 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表现在引力和斥力上引力:固体不易拉断,液体可以流动斥力:固体不易压缩,物质熔化和气化要吸热d) 种同性同(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表现:液氧可以助燃,淀粉不论遇到什么形态的碘都会变蓝,不论通过什么方式得到的水性质都相同iii. 构成任何分子都由原子构成。

点燃 △分子的构成有的很复杂,有的很简单。

iv. 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所有的气体,大多数有机物,所有的液体(除汞),少数非金属单质(如I,P,S )2. 原子i.定义 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ii. 构成质子和中子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原子半径约10-10m ,用STM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直接清晰地观察到。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半径约为10-15m ,仅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核外电子收到原子核的吸引,并在原子核周围空旷的空间做高速运动。

质子质量m p =1.6726×10-27kg ;中子质量m n =1.6749×10-27kg ;电子质量m c =9.1094×10-31kg 。

原子与中子的质量均约为电子质量的1800倍。

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

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称为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原子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的。

iii.哪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 所有的金属,部分非金属单质(如C,Si ) iv. 原子—分子论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近代科学原子论。

尽管他的观点都是错的,但他仍被称为“化学的始祖”;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

1806年才被接受并且提升为分子学说,与原子论构成一个完整的原子—分子论。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低压气体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电子。

1909年起英国科学家卢瑟福用一束高速运动的带正电荷的α粒子流轰击一片很薄的金箔,发现绝大多数的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方向行进,约有万分之一的α粒子改变了方向(散射),个别的粒子竟被反射回来。

他据此于1911年提出原子有有核模型。

他的学生玻尔发展了量子学说。

v. 原子与分子的联系和区别原子的性质与分子基本相同本质区别: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3. 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者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带正电荷的称为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称为阴离子。

四、物质的组成1. 元素定义: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宏观组成,不讲个数)原子原子核 核外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带正电荷) 中子(不带电荷)自然界中所有的物质都由元素组成。

元素的分布极不均匀。

宇宙中氢(H )最多,其次是氦(He );地壳中氧(O )最丰富,其次是硅(Si ),而铝(Al )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地核中主要是铁(Fe )和镍(Ni );空气中氮(N )最多,其次是氧(O )。

生物体和非生物体的元素大体是一样的。

注意:XX物质由XX 元素组成;XX 物质由XX 分子/原子/离子构成;XX 分子由XX 原子构成。

2. 化学式元素的命名:道尔顿首创用符号表示元素,缺点是使用不方便。

瑞典化学家柏济力乌斯提议以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元素符号。

现在,元素符号通常以它们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有些元素的第一个字母和其它元素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一种元素;该元素的一个原子;该元素的一种单质(必须由原子或单原子分子构成)。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一种物质只能写一个化学式。

化学式的意义:一种物质;该物质的宏观组成;一个分子;该种分子的微观构成。

写化学式的一般原则: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氧元素在后,其它元素在前;氢元素在前,其他元素在后;先读的在后,后读的先写。

化学式最左边是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往往是离子化合物,这个金属元素往往是它的阳离子,其它部分往往是它的阴离子。

五、物质的分类【启迪与拓展】例1、湿衣服为什么可以晾干?人体中的元素 (约60种) 宏量元素:O,C,H,N,Ca,P,S,K,Na,Cl,Mg 微量元素:Fe,Cu,Mn,I,F,Zn,Se 等 有毒元素:Pb,Cd,Hg 必需元素 非必需元素:20~30种分析:湿衣服含有大量的水分,水分中的水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的运动,一部分水分子离开衣服进入空气中,形成水蒸气的气体分子,也就是衣服渐渐地变干。

评析:分子都在作无规则的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快慢跟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越快。

因此,晒在太阳底下的衣服要比晾在阴凉处的衣服干得快些。

例2、某食品公司宣传自己的食品说:“本品属天然绿色食品,绝不含任何化学成分”。

对此,你认为这话科学吗?分析:任何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无论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所以此食品公司的宣传话语犯了科学性的错误。

评析:天然制品和人工制品都是自然界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构成,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

例 3、当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大量的气体放出。

试分析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分析:汽水是一种饮料,其制作过程的一个环节是将二氧化碳气体在较大的气压下压入瓶内的液体(主要是水)中,再封上瓶盖,使瓶内依然保持较大的压强。

当瓶盖打开后,因瓶内的气压遽然减小,溶解在液体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急速地释放出来。

在此过程中,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所以是一个物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