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断章》是卞之琳的一首现代诗经典名作〔286〕
《断章》是卞之琳的一首现代诗经典名作〔286〕一、卞之琳为现代诗人、翻译家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卞之琳自小热爱新诗。
1929年上海浦东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大英文系,师从许志摩、胡适、沈从文,深受赏识,出诗集《三秋草》,又出合集《汉园集》,名列“北大汉园三诗人”。
卞之琳1933年毕业后,先后任教四川大学、西南联大、延安鲁艺、南开大学。
1947年,应英国邀请,赴牛津大学任研究员。
49年回国,任职北大、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中国科学院学位委员、中国作协理事、顾问。
2000年年底,诗人离世,享寿91岁。
主要著作,有《三秋草》、《雕虫纪历》、《汉园集》、《十年诗草》、《人与诗》、《英国诗选》、《莎西比亚悲剧论集》等。
荣获中国诗人奖终身成就奖。
二、经典名诗《断章》的诞生在青年时代,卞之琳爱恋师妹张充和,用爱情诗追了她15年,结果等来的,却是她跟别人结婚的消息,他成了这场马拉松苦恋悲剧的失败者。
1933年,他北大毕业时,认识了来北大中文系念书的张充和。
因为张充和,他一改不写情诗的习性。
他说:原先“在一般的儿女交往中,有一个异乎寻常的初次相识,显然彼此间有相通的‘一点’,看来一纵即逝的这一点,我以为值得珍惜,可又任其消失。
不料事隔两三年,我们彼此有缘重逢,就发现这竟是彼此间无心或有意共同栽培的一粒种子,突然萌发,甚至含苞了。
我开始做起了好梦,深切感受这方面的悲欢。
隐隐中我又在希望中感到无望,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个纪念。
”于是,就写了《断章》等一大本诗。
其实,《断章》原为诗人写给张充和的一首长诗的片断。
诗人写作态度一向严谨,写给恋人的爱情诗,更不敢怠慢,他反复推敲,总觉得不满意,仅有四句差强人意,于是,一狠心,便将全诗都废弃,只留下这四句“断章”。
张充和著作,含肖像与题字再一推敲,“断章”为题,一为事实,此诗仅为长诗的断章残篇,二为诗的内容又仅是人生一瞬间的片断,可不是确定的永久,读者可凭自身经险,再度延续下去,而领悟相对论的哲理性启示。
卞之琳《断章》赏析
卞之琳《断章》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卞之琳《断章》原文及赏析
断章作者: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品鉴赏《断章》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它表现了诗人从刹那的感觉中提升起的哲理与智慧。
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风景,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同样的深情厚谊来回报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司空见惯的、往往是以无可奈何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怅惘回忆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作了一个充溢奇幻色彩、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时间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
桥上人和楼上人都带着各自的满足与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
可谁又能想到,在这一片静谧之中,白日里人们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资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回报。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不就是自然之景对桥上人白日里忘情于景的知遇之恩的热情回报吗?从'你'的那扇被'明月装饰了'的窗口上,可以想见到,此刻展现于桥上人眼际的是一幅美丽迷人的月夜风光图啊!那桥、那水、那楼、那船、那柳……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轻柔、迷蒙、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与白日艳阳照耀下的一切相比,显得是那么神秘,那么奇妙,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如何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象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
卞之琳《断章》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断章》的赏析
《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有关《断章》的赏析1作者就像一株静立的树,站在桥头看着不息的人流,变幻的风景。
看着这里出演着一幕幕再也平凡不过的琐事。
他站在桥边,驻足远望,只是静静的看,毫无杂念。
看风景的人站在楼上,凭栏远眺,只是静静的看,心中没有一丝波澜。
他抬头仰望夜幕,月朗星稀,云影飘忽。
忽的,他想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佳句。
夜的帷幕落下来,皎洁的月光照在窗棂上,她轻抚着窗子,柔软的月光从指尖流泻走,似一层银粉铺在地上,映出她那纤手的倒影,四周闪着银光。
这首诗意境唯美,给人以宽阔的想象空间。
作者以安静,稍带忧伤的笔调向我们娓娓诉说。
全诗讲究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
我认为全诗的着重点在“装饰”二字上。
前一个“装饰”是对表面事物的装点;后一个“装饰”是深入内心的点缀,使诗的含义进一步深化。
有关《断章》的赏析2【一】断,情城市的夜,早已看不清人影。
我站在风中,听你细说一份还未萌生的情感絮语,路上行人交汇眼神那一刻,你是不是,已经跌落了我的江湖里?某年某月某个时辰的我们,披着文字的外衣,游走在网络中,你那张陽光般的笑脸,装着许多快乐,想一点一点,传递给我。
只是,找不到一个出口,来为你,安置小心翼翼的怜惜,我当作看不见,闭上双眼,任它逝去。
唏嘘的岁月,在青春年华上踱了一层淡黄的漆,那是我的保护色,你揭不开,抹不掉,其实,有些情感,不适合生长在你的心里,也不适合留在我的眼里。
于是,轻手删除关于你的所有言语,所有痕迹。
世间,没有哪一种情,可以毫无所求,毫无所恋,而倾尽一生去付出,即使你能,我也承受不起。
内心没有了任何感觉,无论你怎么闯,我的世界,依然平静如水,进不来的,饱受风霜雪月,也与我无关。
隔着窗,把昨日的记忆,留在昨日,轻轻敲响午夜的风铃,转身,又是一段天涯。
该如何,才能让你明白,心中无爱便是最大的慈悲?细想了好久,才敢动笔,为你写下只言片语,祭奠这段未谋面而萌牙的情愫。
若是你知,怨也好,恨也罢,能彻底的忘记,于我而言,将会是最欣慰的微笑。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李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李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陈的“相对”,还是李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断章
【温馨启读】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它却写出了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关系。万事万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 联系是内在的、永恒的。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人们永远因某些 共同的东西而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亦有你。 小诗用极其朴素、平实的语言,写出了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 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体现了诗人刻意求工的美学态度与追求。
【作者简介】
《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卞之琳(1910-2000), 近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学者、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33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英文系,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 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
“新月派”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因其诗风受泰戈尔《新月集》 影响而得名。“新月派”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是指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音乐美指的是诗歌的音节, 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经典赏析】
诗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 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 脆的鸟鸣。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透过 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 一双眼睛。“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诗的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你“怀着淡淡的哀愁, 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 点慰藉。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 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经典选粹】
Fragment When you watch the scenery from the bridge, The sightseer watches you from the balcony. The bright moon adorns your window, While you adorn another’s dream.
《断章》的理解
《断章》的理解《断章》是现代诗人卞之琳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断章》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原是作者一首长诗中的一个段落。
诗人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合起来,表现了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探求;在技巧和形式方面,诗人融会了传统的意境和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形成了自己的现代诗风。
《断章》原文:断章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1),现代诗人,江苏海门人。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
1930年开始创作并发表新诗。
上世纪30年代曾任《水星》、《新诗》等刊编委。
先后在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
50年代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诗刊》、《文学评论》编委。
著有诗集《三秋草》、《鱼目集》、《汉园集》等。
《断章》的理解:这首两节四行的小诗,原是一首长诗删节后留下的断句,所以题目就叫“断章”。
写于1935年10月,收入《鱼目集》。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批评家刘西渭曾与诗人多次反复讨论,此后又有许多文章对其进行分析评鉴。
“一首美丽隽永的象征小诗”,“永久在读者心头重生”,读者“凭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在这个小小的艺术世界中做一番遨游,构建自己‘灵魂的海市蜃楼’”(刘西渭《答〈鱼目集〉作者》)。
针对《断章》的理解多有歧义,诗人指出:“我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
”表达形而上层面的“相对”哲学观念,是这首诗的创作主旨。
在诗的领地内,形而上层面的哲学观念,离不开形而下画面中的人物风景意象。
全诗两节,主要意象“你、桥、风景、人、楼、明月、窗子、梦”互相关联转换,手法一如南宋杨万里《登多稼亭》诗句“偶见行人回头望,亦看老子立亭间”,清厉鹗《归舟江行望燕子矶》诗句“俯江亭上何人坐,看我扁舟望翠微”。
这种手法与现代派艺术的意象叠加和电影的蒙太奇相近。
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你”是审美的主体,映入眼帘的“风景”是审美的客体;在同一时空中,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的“人”,已变成审美的主体,“你”这个原本在看风景的“人”,又变成了被“他人”看的“风景”,原来的主体此时又成了客体。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断章》《断章》是"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品。
本为作者抽出长诗的一节。
该作品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下面一起来看看卞之琳的《断章》!卞之琳《断章》原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赏析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注意到“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侧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风景”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有情趣的戏剧性场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光,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萍水相逢、一见钟情、转瞬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恋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忆,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断章》卞之琳 原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原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的经典诗作,短短四行,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深刻的哲理。
这首诗以其简洁而富有张力的语言,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在品读中不断有新的感悟。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景致。
这里的“风景”可以是自然的风光,也可以是人生中的种种景象。
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则瞬间将视角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切换,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在观察他人,却未曾想到自己也可能成为他人观察的对象。
我们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却忽略了自己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在被他人所审视。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是美好的象征,它照亮了你的窗户,为你的夜晚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精妙,它赋予了明月一种主动的行为,仿佛明月是有意识地来美化你的生活。
然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句再次将视角转换,并且将这种相互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更具虚幻和浪漫的层面。
你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别人梦中的一道美丽的景致,也许给别人带来了温暖、希望或者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
从诗歌的形式上来看,它结构整齐,语言简洁。
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上的对称美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同时,这种简洁的形式并没有削弱诗歌的内涵,反而使其更加凝练,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
再深入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相互关系,更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深刻洞察。
它让我们思考个体与他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欣赏自己眼中的美景时,也许正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别人的生活,成为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这也提醒着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可能在他人的世界里产生意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断章》也反映了一种相对性的哲理。
断章(卞之琳创作现代诗歌)
作品鉴赏
《断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一首短诗。诗人在诗中熔铸了浓厚的哲学 思辨意识。以“断章”为题,看似一般,实则是妙语双关。其一是从一首完整的长诗中抽出来的片断,其二是人 类内心那份失落的、难以言传的情感,而这份内心独特的感受往往能触动人类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人们常说“好诗可耐百回读”,而这首短短的四句《断章》已足够品读一生。之所以这首诗会在产生经久不 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富于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作品原文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创作背景
《断章》创作于1935年10月。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 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
作者曾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 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 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可见诗 人主要希望表现一种相对关系,因而创作了此诗。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刘茉琳:所谓“一花一世界”,短短两句四行诗,却独步整个现代 新诗界。整首诗将一个相对性的世界融入在一幅精美的平方风景画中,有桥有月、有人有梦,和谐自然。读者在 不同的境遇与迥异的心境下阅读这首诗会产生不同的体会与回响,这就是诗歌阐释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极大魅 力。(《中国现代文学原典导读》)
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文学评论家、翻译家。192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英文 系,1930年开始写诗。1936年与李广田、何其芳一起出版诗合集《汉园集》,被誉为“汉园三诗人”。抗战期间 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主要诗集还有《三秋草》《鱼目集》 《十年诗草》等 。他早年诗作大多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找不到出路的苦闷,情感抑郁。其诗想象微妙,笔墨省 简,较晦涩难储,抗战爆发后,诗风变得开阔、明朗。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 人。
《断章》卞之琳 全文及赏析
《断章》卞之琳全文及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是卞之琳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邃而迷人的哲理与诗意。
先来看诗的内容。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一句描绘了一个常见而又平凡的场景,一个人站在桥上,专注地欣赏着周围的风景。
这个人或许沉浸在眼前的美景之中,忘却了周围的一切。
然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视角瞬间转换,原本看风景的人成为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这种视角的转换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效果,让人意识到我们在观察世界的同时,也可能在不经意间成为了被观察的对象。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明月的光辉洒在你的窗前,为你的窗子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
这里的“装饰”一词用得巧妙,明月并非刻意为之,却在无意间美化了你的空间。
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将这种相互关系进一步深化。
你在现实中的存在,不经意间进入了别人的梦境,成为了他们梦中美好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诗歌的结构上看,四行诗,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而富有韵律。
前两行和后两行在内容上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
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在简洁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让人反复品味。
在主题方面,《断章》探讨了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它揭示了世界的相对性和相互依存性。
每个人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我们的行为和存在对于他人可能有着意想不到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要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
同时,也让我们思考美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风景之美、明月之美、人的美,都在不同的情境和视角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这首诗还具有一种空灵的意境。
它没有具体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背景的交代,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填充其中的细节,让诗歌与自己的内心产生共鸣。
此外,《断章》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意味深长。
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用了最朴素的词汇,却传达出了复杂而微妙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卞之琳诗歌《断章》原文及赏析
卞之琳诗歌《断章》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卞之琳诗歌《断章》原文及赏析【导语】:《断章卞之琳》全文与读后感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现代经典短诗
现代经典短诗一、原文:《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二、衍生注释:1. 断章:这里不是指文章断开的章,更像是人生、相遇中的一个个片段。
2. 装饰:在诗里表示一种点缀、美化的作用,明月成为窗景的一部分,而“你”成为别人梦境中美好的元素。
三、赏析:主题方面,这首诗探讨了世界万物相互关联的关系。
情感上,有一种淡淡的人生哲思带来的空灵与释然。
表现手法非常巧妙,用简短的四行诗构建出了多重的画面感。
从桥上看风景的人和楼上看人的人形成了一种视角的转换,这种转换就像镜子的不同面,反映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那种微妙的联系。
明月装饰窗户,而人装饰梦境,把自然之物和人放在同等的、相互影响的层面上,就像在玩一个无尽循环的互相倒映游戏,很有哲学韵味却又一点不沉闷,像一个轻巧的精灵在思想的树林里穿梭。
四、作者介绍:《断章》的作者是卞之琳。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既融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含蓄韵味,又有着现代诗歌的新巧的表现形式。
就像一个文化的烹调大师,把古典和现代两种滋味完美地烩到了一锅里。
他的很多诗作都充满了很深的哲学思考却并不失文艺范。
五、运用片段:例子一:在旅行的时候,我站在海边的礁石上看大海那波澜壮阔的景色,周围很多人也在看海,但我突然想起来《断章》中的场景。
我给同行的朋友说:“你看,现在我们像不像诗里的,我站在这儿看海,可能别人也在看我这个看海的人呢?卞之琳那诗写得真准啊。
”例子二:有次参加一个艺术展,展馆里有一幅巨大的画作,画的是一个夜晚明亮的月亮下古老的建筑。
在我静静地看着这幅画的时候,突然想到《断章》里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我给旁边的观赏者说:“这画就像卞之琳那诗里的场景,月亮装饰了画里的古建筑,而我们这些看画的人也是这个艺术展示中的一部分元素,和那诗的感觉很像呢。
”例子三:我在一家咖啡厅休息的时候,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大街上有一个穿着很时尚的女孩在等人。
卞之琳《断章》及赏析
卞之琳《断章》及赏析卞之琳《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赏析我个人非常喜欢卞之琳的诗作,喜欢她在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喜欢她在诗中创设的美好画面和意境,喜欢她在诗中暗藏的深切的期盼。
读他的诗,读他的文章,仿佛感到是来自古代的才子,沐浴过欧洲文化之雨,又来到了现代中国,用天赋的手拨响了白话诗的语言与格律的琴弦,发出似曾相识又非同凡响的音韵。
《断章》是卞之琳诗作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同时也是引起极大的讨论和争议的诗作。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诗是这样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精简的四句话,描写了四个镜头,不同的意境,不同的心绪,带给读者不同的心境,所以不同的人读《断章》,品读出不同的韵味,有着不同的感受。
学者、翻译家李健吾认为,这首诗是在“装饰”两个字上做文章,认为“诗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里却埋着说不尽的悲哀”,此诗主要是在暗示人生不过是互相装饰,蕴含着无奈的悲哀。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
我当时爱想世间人物、事物的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人(你)可以看风景,也可能自觉、不自觉点缀了风景;人(你)可以见明月装饰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
”又说:“我的意思是着重在相对上。
”由此段答辩看来,诗人的主要意图是表现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当我们细细品读《断章》的时候也能够体会到其中蕴藏的深刻哲理: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人生可以互相装饰;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
第6课卞之琳《断章》全文及赏析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景色看景色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他人的梦赏析«断章»作于1935年,诗的上节撷取的是一幅白日游人观景的画面。
它虽然写的是〝看景色〞,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景色的描画上,只是不经意地显露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假定隐假定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景色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景色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作的那种极无情味的戏剧性关系上。
那个〝站在桥上看景色〞的〝你〞,面对着眼前的美景,显然是一副心醉神迷之态,这从他竟没有留意到〝看景色人在楼上看你〞的正面烘托上就可看出。
耐人寻味的是,那个显然也是为〝看景色〞而来的楼上人,登临高楼,眼里所看的竟不是景色,而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景色〞的〝你〞。
这楼上人为何不看景色专看〝你〞,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是什么深深感动了那颗心?这耐思耐品的一〝看〞,真可谓是风流蕴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画面顿时春情荡漾、摇曳生姿,幻化出几多饶无情味的戏剧性局面来: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一个耽于风景,憨态可掬,孰不知一举一动搅乱了几多情丝;一个含情脉脉、痴态不幸,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谁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这样的不期而遇、一见钟情、转眼即逝而又经久难忘的一厢爱情啊!而诗人正是以这短短的两行诗给那电石火花般的难言之情、难绘之景留下了永久的小照,引人回想,激人遐想。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曲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桥上人对景色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的有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戏剧性场景。
但多情总被无情恼,那无情的景色,那忘情于景的桥上人能否会以异样的深情厚意,来报答那钟情于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对着生活中这习以为常的、往往是以心甘情愿的遗憾惋惜和不尽的迷惘回想而告终的一幕,诗人在下节诗里以别开生面的浪漫之笔给我们作了一个充溢奇幻颜色、荡漾温馨情调的美妙回答。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
现代诗歌鉴赏——《断章-卞之琳》(人教版选修教学案例)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直接进高一的第二学期,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
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
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
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
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慰劳信集》、《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等,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如《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赏析一】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
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
“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
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断章·卞之琳(赏析)
断章·卞之琳(赏析)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者简介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
1922年考入上海浦东中学,并越级直接进高一的第二学期,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9年,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徐志摩等人的影响下开始新诗创作。
1933年大学毕业后,诗人先后在保定、济南等地教书,同年出版其第一部诗集《三秋草》。
抗战时期,诗人前往四川大学任教,期间曾赴延安和太行山一带访问。
1940年后先后在西南联大、南开大学任教。
1947年诗人应邀前往英国牛津大学专事创作。
1949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
建国后,诗人历任《诗刊》、《文学评论》等刊物的编辑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等职务。
2000年12月病逝于北京。
诗人的作品除上面提到的外,还有《慰劳信集》、《鱼目集》、《汉园集》、《十年诗草》等,另外还有一些译作,如《哈姆雷特》、《海滨墓园》等。
名作赏析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起先只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诗只有四句,每个字、词,每句话都通俗易懂,但细细品味便觉意味悠长,耐人寻味。
诗中用几个简单的意象、词语,营造了两个优美的意境,同时带着深深的伤感。
第一个意境的中心是桥。
“你”站在桥上,看桥下流水淙淙,想那光洁的石或绿油油的青苔;闻吟吟风声,想那深深的林中清脆的鸟鸣。
一切都那样的自然,那样的明净、悠扬而和谐。
透过这宁静的自然,是一个小楼,里面住着一个人;在鸟声的背后是一双眼睛。
“你”一下就成了别人的风景。
第二个意境的中心是夜。
”你“怀着淡淡的哀愁,在寂静无人的夜里打量着世界,也许是想在人世间的美中找点慰藉。
明月当空,皎洁的月光使夜蒙上了一种浅白的色调,若有若无,如梦如幻。
“你”获得了美丽的满足吗?也许。
然而,诗人要告诉“你”:此刻的“你”正做了他人的梦境,正被人设计在哀愁的、惹人怜的形象上,满足了别人的想象。
《断章》赏析
《断章》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断章》赏析一、作者简介:二、关于《断章》:《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
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三、《断章》全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赏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非常简单,好像看一遍就懂了。
但细想的话,你又会觉得满脑子疑问: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其实,这些问题并不需要答案,我们只需要感受那份浓浓的诗情就可以了。
这首诗我们既可以把它当作哲理诗解读,也可以当作爱情诗解读。
为什么说它是一首哲理诗呢我们先看这首诗的意象。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8个可相互交叉重叠的意象,即“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这虽然是一刹那的意境,却表现出复杂的关系,在短短的35字里涵蕴了深刻丰富的人生哲理。
《断章》的4行诗,是4个形象的画面。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由这层去理解的话,我们就能够发现这首诗中蕴含着唯物辩证法的道理,世间主客体本来就是相对的,宇宙万物原本就是互相依存,息息相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卞之琳《断章》原文、赏析及作者简介《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简介〕卞之琳,近代诗人,生卒(1910-2000),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
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
《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
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汇评〕它是以两组具体物象构成的图景中主客位置的调换,隐藏了诗人关于人生、事物、社会等存在的相对关联关系的普遍性哲学的思考。
在诗人看来,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对关联而存在的。
事物相对关联与运动的变化是永恒的规律。
(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赏析〕《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
健吾先生曾经认为,这首诗“寓有无限的悲哀,着重在‘装饰'两个字”,而诗人自己则明确指出“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对于自己和诗人的分歧,健吾先生又说:“我的解释并不妨害我首肯作者的自白。
作者的自白也并不妨害我的解释。
与其看做冲突,不如说做有相成之美”(健吾《答〈鱼目集〉作者》)。
实际上,无论是诗人所自的“相对”,还是健吾所指出的互相“装饰”,都是对于“确定性”的消解。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这里的“你”,无疑是在从确定的主体视角观看“风景”,有着一定的“确定性”或“主体性”;而在“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这一诗句中,“明月”在“向你”或“为你”而存在,这里的“你”,无疑亦有着明确的“确定性”或“主体性”。
很显然,该诗两节中的首句,都显示出某种确定性的“喜悦”。
而每节中的第二句,却又是对“确定性”的消解。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在首句所获得的“确定性”与“主体性”,却又被这两个诗句所“相对化”与“客体化”,“确定性”的“喜悦”演变为“相对性”的“悲哀”。
如此种种,却又落入了“诗人”的“观看”之中,诗作以“你”这样的第二人称写成,又使前面的一切落入了另一重的“相对”。
从这首诗中,我们无疑能够领略到悲哀、感伤、飘忽、空寂与凄清的复杂情绪。
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能从这首诗中领悟到宇宙万物包括现实人生息息相关、互为依存的哲理性思考,却又能够获得某种人生的欣慰……。
短短的四行诗句,给了我们相当丰富的感受与启示!在艺术上,这首诗所表现的主要是抽象而又复杂的观念与意绪,但是诗人并未进行直接的述与抒情,而是通过客观形象和意象的呈现,将诗意间接地加以表现。
诗作有着突出的画面感与空间感,意境深邃悠远,又有着西方诗歌的暗示性,使得诗歌含蓄深沉,颇具情调。
(师大学何言宏)《断章》的主旨曾引起歧义的理解。
西渭开始解释这首诗,着重“装饰”的意思,认为表现了一种人生的悲哀。
诗人卞之琳自己撰文回答不是这样。
他说:“‘装饰'的意思我不甚着重,正如在《断章》里的那一句‘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我的意思也是着重在‘相对'上。
”看来,诗的“言外之旨”是不能*字面上一两句话完全捕捉到的。
它的深层涵往往隐藏在意象和文字的背后。
诚然如作者说明的那样,表达形而上层面上“相对”的哲学观念,是这首《断章》的主旨。
这首短短的四行小诗,所以会在读者中产生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至今仍给人一种很强的美感,首先是因为诗人避去了抽象的说明,而创造了象征性的美的画面。
画面的自然美与哲理的深邃美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和谐统一。
诗分两段独立的图景并列地展示或暗喻诗人的思想。
第一幅是完整的图画:“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你”是画面的主体人物,画的中心视点。
围绕他,有桥、有风景、有楼上看风景的人。
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素描。
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透明清晰。
当你被这单纯朴素的画面所吸引时,你不会忘记去追寻这图画背后的象征意义,这时才惊讶地发现作者怎样巧妙地传达了他的哲学沉思:这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是啊,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时候,“你”理所当然的是看风景的主体,那些美丽的“风景”则是被看的“客体”;到了第二行诗里,就在同一个时间与空间里,人物与景物依旧,而他们的感知地位却发生了变化。
同一时间里,另一个在楼上“看风景人”已经变成了“看”的主体,而“你”这个原是看风景的人物此时又变成被看的风景了,主体同时又变成了客体。
为了强化这一哲学思想,诗人紧接着又推出第二节诗,这是现实与想象图景的结合:“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是画面,但已不再是一个构架里,但就大的时间与空间还是一样的。
两句诗里的“装饰”,只是诗歌的一种独特的修辞法,如果写成“照进”,“进入”,就不成为诗的句子了。
也许是看风景归来的人,或许径是无关的另外的人,总之这“你”可以是“他”,也可以换成“我”,这些不关重要。
重要的仍是主客位置的互换所表现的相对性。
第一句诗,“你”是这幅“窗边月色”图中的主体,照进窗子的“明月”是客体,殊不知就在此时此夜,你已进入哪一位朋友的好梦之中,成为他梦中的“装饰”了。
那个梦见你的“别人”已成为主体,而变为梦中人的“你”,又扮起客体的角色了。
诗人在隽永的图画里,传达了他智性思考所获得的人生哲理,即超越诗人情感的诗的经验:在宇宙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一切都能是相对的,又都是互相关联的。
在感情的结合中,一刹那未尝不可以是千古;在玄学的领域里,如诗人布莱克(W·Blake)讲的“一粒砂石一个世界”,在人生与道德的领域中,生与死、喜与悲、善与恶、美与丑……等等,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存在,而是相对的、互相关联的。
诗人想说,人洞察了这番道理,也就不会被一些世俗的观念所束缚,斤斤计较于是非有无,一时的得失哀乐,而应透悟人生与世界,获得自由与超越。
这首《断章》完全写的是常见物、眼前景,表达的人生哲学也并非诗人的独创,读了之后却有一种新奇感,除了象征诗的“意寓象外”这一点之外,秘密在哪里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诗人以现代意识对人们熟悉的材料(象征寓体),作了适当的巧妙安排。
诗人说过:“旧材料,甚至用烂了的材料,不一定不可以用,只要你能自出心裁,安排得当。
只要是新的、聪明的安排,破布头也可以造成白纸。
”诗人所说的“新的、聪明的安排”也就是新颖的艺术构思和巧妙的语言调度。
《断章》中的事物都是常见的,甚至是古典诗歌中咏得烂熟的:人物、小桥、风景、楼房、窗子、明月、梦……经过作者精心的选择、调度安排,组织在两幅图景中,就产生了一种在的关联性。
两节诗分别通过“看”、“装饰”,把不相关的事物各自联在一起,容与时序上,两节诗之间又是若即若离,可并可分,各自独立而又互相映衬,充分发挥了现代艺术的意象迭加与电影蒙太奇手法的艺术功能。
一首《断章》实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断章》中语言形式的安排与容的暗示意义有一种协调的不可分离的关系。
这使我们想起了一些古典诗歌名句。
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商隐《子夜郊墅》中有:“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
清人陆昆曾在评解后两句用了“对举中之互文”这个说法,这两个人的两行诗,都有这种“对举互文”的特征,即前后两句主宾语在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却发生了互换的倒置。
卞之琳《断章》语言安排即用了这样的方法。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的主体与客体却发生了移位;“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
这样做的结果,不单句子的首尾相联,加强了语言的密度,主语和宾语、主体意象与客体意象的互换,增强了诗画意境的效果,在视觉与听觉上都产生了一种音义回旋的美感效果,隐喻的相对关联的哲理也得到了形象的深邃性和具体性。
卞之琳很喜欢晚唐五代诗人、词家商隐、温庭筠、延巳等人的作品。
他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的能力。
翻开俞平伯先生的《唐诗选释》,我们读到延巳的《蝶恋花》后半阙:“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不禁惊讶地发现,《断章》中的立桥眺望、月色透窗两幅图画的意境,与词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之间,有着多么神似的联系啊!但是,卞之琳毕竟是现代诗人,他的创造性吸收与转化达到了不露痕迹的程度。
我们不能简单地判断《断章》即是延巳《蝶恋花》中两句诗的现代口语的“稀释”,正如不能简单地认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璟的“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口语的“稀释”一样。
词《蝶恋花》写别情愁绪,没有更幽深的含义,《断章》拓展成意境相联的两幅图,画中的人物、桥头、楼上、风景、明月、以及想象中的梦境,不仅比原来两句词显得丰富多姿,且都在这些景物的状写之外寄托一种深刻的哲理思考,自然景物与人物主体的构图,造成了一种象征暗示境界。
每句诗或每个意象都是在整体的组织中才起到了象征作用,甚至“断章”这个题目本身都蕴有似断似联的相对性涵。
这种幽深的思考与追求,是现代诗人所特有的。
其次,词“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还是以写情为主,友人别后(“平林新月”之时),一种无法排遣的忧愁含于诗句之中,而卞之琳的《断章》则以传智为主,诗人已将感情“淘洗”与“升华”结晶为诗的经验,虽然是抒情诗,却表现了极大的情感的“克制”,淡化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增添了诗的智性化倾向。
诗并不去说明哲学观念,《断章》却于常见的图景中暗示了大的哲学。
它包蕴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整体性思考的哲学命题,而“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精致、优美,却陷入了个人窄小的感情天地,不能与《断章》的意境与思想层次相比拟。
第三,由于诗人“淘洗”了个人感情,即实践诗的“非个人化”,而增强了诗的普遍性。
如作者说明的,由于“非个人化”,诗中的“你”可以代表或换成“我”或“他”(她),就与读者更为亲切,因为用了“你”,又使读者有一定的欣赏距离,诗人于是跳出了艺术境界的小我,诗本身的思想境界也具有了更大的开放性,为读者美丽的想象留下了更开阔的创造空间。
一旦读懂了《断章》,哪一个富于想象的读者不会在自己的精神空间升起一座“灵魂的海市蜃楼”呢?(玉石文,见《中国现代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