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5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1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
思品课的评课稿(共11篇)
篇一: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初中思想品德课评课稿朝阳中学林燕20xx年10月25日上午,朝阳中学到新江中学就行支教活动。
我听了一节九年级思想品德课《中华文化》(田锦蓉老师),听了之后我受益匪浅,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
下面我着重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
一、评教学目标:田老师能充分理解教材,把握教材,课中能紧紧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去选取材料和开展活动。
如活动“中华文化的表现形式”、“分析中华传统美德”的设计都体现这一点。
二、评教学重、难点:田老师借助新教材提供的平台,根据初中生好奇善动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有条理、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重难点,基本达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
三、评教学方法:田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学中将讨论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观看图例、情景分析等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扩大了知识容量,使学生在一节课中掌握或接触了更多的知识。
四、评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中,田老师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八年级上册《多元的文化地球村》引出主题,这样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兼顾了复习与新课的关系。
2.田老师在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这方面做的比较好。
她能围绕学习目标,出示了精心设计的六个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教材,学生的阅读要图文结合,边读边思,读不懂的地方可以作出标记。
3,田老师能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基础知识与课外热点相融相通,坚持理论联系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正让学生走向社会,把时事请进课堂。
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很轻松的理解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例如用热点“玉树地震”揭示中华传统美德课题,引发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田老师因势利导、引入新课的学习,为后面的活动做好了铺垫。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锦集11篇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锦集11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评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1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
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这次试讲后,我们都发现了课件的页面太过灰暗,并不能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反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感触,同时,道德与法治课如果只是单纯的传授与说教,只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无趣厌烦,而只有调动更多的表现形式,才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也才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老师展现的丰富多彩的材料之中,也才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
换句话说,谁说形式不重要呢?我们很多事情的失败孰不知都是因为不注重形式忽视形式的结果呢?接下来刘老师又经过了第二次备课,我们共同交流后,又在二班进行了第二次试讲,通过此次试讲,你分明就感觉到这节课因为形式的多样化分明变得更加饱满,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我想不仅仅因为学生本身学习兴趣的原因,因为改变,让课堂变得立体化,也让学习的内容更具研究性更具趣味性。
同时,我们也体会到如果在学生书写时加上一个舒缓的古音乐,那么更能让学生有一种愿把自己的身心投入到书写优美的汉字中的感受。
经过两次试讲后,刘老师对于课堂的脉络更加清晰,她在本班上课时,你分明感受到她的那种对于课堂把握的轻松自由度,同时,你也分明感受到她们班学生的那种积极学习与交流的开放性,老师与学生分明达到了一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学生的思考透彻通透理解深入具体,你简直觉得他们就是一种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对接。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9篇汇编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9篇汇编道德与法治评课稿(一)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今天听了三位老师的做课,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每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节课都经过她们精心设计,反复锤炼,因此非常精彩。
下面谈谈我的感受。
今天做课的三位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能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打造生本化、校本化的活动课堂”这一主题,精心设计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师由讲者、说教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辅助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思想,体现了教学新理念,体现了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活动的参与面和活动效果。
三位老师的课又各有亮点。
下面我首先谈一谈,任月琴老师做的《我们不乱扔》一课。
《我们不乱扔》这节课层次清晰,匠心独具,设计巧妙,时效性前。
教师语言充满童趣,使是静态的教材文本演化成了生动的课堂教学。
我想用几个词来评价这一堂课,即有序,有神,有生,有色。
一、层次设计,匠心独具一一有序。
有序是指采用板块方式进行教学,板块之间的过渡紧凑自然,教学思路清晰结构合理。
1.板块设计有层次,每个板块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下面我提几点建议:课堂上教学氛围、师生关系很融洽,如果教师教学能进行适度的学科渗透,教学效果将会更好。
其次,在分析问题时,让学生不仅动脑,而且结合题目动动手动动笔,我想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课堂结束前教师应作全面深入课堂小结。
本堂课此环节较为薄弱。
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四)《这些是大家的》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内容。
本学期有幸听了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竞赛。
本课的教学以“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
下面谈谈个人浅薄看法:1、贯彻生活化的原则。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章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6篇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6篇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____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6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篇1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6篇
小学德育与法制教育是我国高校的一个专业。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与法治评课稿的文章6篇,欢迎品鉴!【篇1】道德与法治评课稿听了顾志刚老师所上的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九课第二框《法律保障生活》一课,我认为亮点较多。
顾老师首先从上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法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入手,让学生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说出自己对法律的感受,从而导入新课。
接着以一副十字路口交通混乱图片开始了对法律特征的探究。
整堂课以时政背景材料为载体,以问题探究为龙头,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人的感觉是环环相扣,有条不紊。
从整体上说不失为一堂成功的常规课。
该课之所以说是一节好课,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的结论。
一、任务目标定位准确。
理论联系实际是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原则。
但选用什么样的时政材料,这同样体现了一位教师的选材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而且必须要有对“时政的敏感度”,哪些时政将会成为考试关注的热点,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没有这种敏感度,就不是个合格的道德与法治教师。
这节课主要围绕着法律的三大特征为主线贯穿本堂课。
二、情境材料的选用精。
道德与法治教师也要学会如何把时政热点转换成课堂教学资源,并把时政材料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出正确的问题。
老师们可以看到:对一段同样的时政材料,有的教师所出的题精要,有的教师出的题很表面。
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材料,呈现给学生的也必须是教师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材料和问题。
这节课顾老师所选用的材料,比较“精要”。
在导入中主要运用图片:法律制定机关、国家强制力、高官落马等不仅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觉遵守法律的意识。
时代性、时效性强,针对性强。
三、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不只是简单的教材知识的罗例,更多地是教材知识的重组和整合,并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分析现实问题。
在掌握基础知识之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顾老师的课一直在努力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同时,整节课始终体现着“互动、合作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课堂探究意识浓。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选20篇)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精选20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篇1(一)采用多种方式生动的引出教学主题。
第一、用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第二、用周围的新鲜事导入,贴近生活;第三、用时事导入,让学生多了解时事,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用问题导入,让学生产生疑问,自主解决问题;第五、用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多读课外书,多看新闻,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多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资料鲜活、生动、真实、直观,其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望尘莫及的。
七年级的学生所见的东西有限,有些东西说了以后他们有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只有亲眼所见才明了,这样就有必要让我们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来上好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选择切合教材内容的音像、图片、文字材料,让学生仿佛亲临现场,缩短距离感,激发了解事件原委的愿望及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在教学中再创设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妙趣的益智游戏等,把学生带进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其会学、愿学和乐学,这样,自然而然就会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三)师生互动,巧妙引导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句话说明了质疑问难的重要性。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思考,质疑问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是教与学的全过程。
我们必须要做到:第一、深刻把握教材,依据文本设计问题;第二、密切联系实际,认真分析解决。
教师必须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分析、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注意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把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与社会的“大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客观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原因,探求解决途径和办法,拥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6篇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6篇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建议:小学教师可以教导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历史使命:减少生命的厚度,快速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使用儿童使唤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含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鼓励儿童思索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就是对外开放的,而不是半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对外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电磁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例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对外开放。
教师有著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不是表述者不是特别强调自学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就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融合的引导者,就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表述、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例如大家交卷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有就是做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人与自然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不懈努力的一个人而存有。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3篇
道德与法治优质课评课稿3篇特别荣幸听了了《大家排好队》第一课时。
听完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教材解读讲座和研修班成员的沟通指导,也进一步加深对部编版新教材的理解。
下面,简洁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整体性把握教材核心主题面对新教材的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应从整体上熟悉教材,明确教材的核心主题是什么。
每一课教材内容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存在于肯定的单元主题,而单元的主题也是围绕肯定的教材编写理念。
比方二上道德与法治教材,整册教材旨在帮忙学生建立公共意识、培育公共力量,分散到四个单元的教学中。
所以在教学中,要弄清一课的教学目标,必需联系单元甚至整册教材的整体目标。
比方,教师在备《大家排好队》这一课时,一开头简洁地认为排好队仅仅是个人文明好习惯的培育,但在认真读了新教材的教参解读和教学师父的教导之后,突然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学还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懂得整体性架构和理解教材,这样才能真正地到达潜润学生成长的目的。
二、敏捷把握教材内容两位学科带头人的单元教材解读与建议中,无一不提到教材中的各个版块内容使用问题,教材仅仅供应一个范本,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各个学校、地区的学情来制造性使用。
教材的内容怎么用、何时用,还取决于本节课教学的目的。
比方说教材中的副版教材,有的是补充教材内容,有的是递进深化目标,在使用时必需有目标意识。
三、清楚目标,深化体验一堂课应明确这几个问题: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
“为什么教”指向的是教学的目标,一堂课是解决什么问题的,在备课时叫应当明确,在上课时要牢牢记住这一。
“教什么”是教学中的详细内容,“怎么教”的是教学的详细手段和策略。
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应亲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以通过观看视频来体验,可是却无视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无法从视频中感同身受,也就不会对排队的意义有深入了解。
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身就是活动与体验的课程,任何道德与意识的生长必需发自内心的感悟。
四、注意生活才智的培育德法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最终培育的是学生的生活才智。
【最新推荐】品德,评课稿-实用word文档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品德,评课稿篇一:品德评课全市小学品德课程优质课评比评课稿滕州市教研室齐国艳品德课程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近十余年的时间了。
这期间,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中总结课改经验。
从最初的盲目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忽视课堂教学实效;到现在,教师们慢慢沉淀积累,逐渐求真务实,回归课堂本真,中间经历了迷茫、困惑,也收获了喜悦和幸福。
在本次全市品德课程优质课评选中有很多课,应该说是课改经验积淀的缩影,是非常朴实、去伪求真的品德常态课。
学生受益很多,学生改变了很多,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共同努力的最真实的体现。
下面,我就这23节品德课作一简要评课。
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的点评和总结中,会涉及一些课例,只是为了说明相关的问题,与比赛成绩无关,正例反例也都不能说明哪节课的优劣,请涉及到的老师理解、谅解,评比不是目的,通过研讨改进、提高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感受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
这23节课,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我们的老师明确了品德课程的实质,能够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
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品德课的味道浓了,本次活动中没有出现把品德课上成语文说话课、上成美术课等现象,课堂上贯穿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
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二、亮点1、胸中有?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多数老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准确把握目标,目标定实定细,追求三维目标和谐;围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师生双边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转化。
2024年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集锦(8篇)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集锦(8篇)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集锦(通用8篇)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集锦篇1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成人观念,在感性的同时更加理性。
本节课我们采用更加直观的典型案例,更吸引学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本节课我们通过案例、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的同时更具备知识性。
让学生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节课学习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
可以在学习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
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为背景,设置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直接呈现给学生关于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运用法律的时机,未免有些生硬,应尝试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
以后教学应该多了解学生,提前研究透学生心理,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集锦篇2本课选自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
第一个板块是认识我们的“朋友”,第二个板块是善待我们的“朋友”。
我授课的是第一课时认识我们的“朋友”。
我采用创设情境,歌曲导入,让学生由身边的`朋友到认识特殊的朋友——公共设施。
整个教学过程由小叮当串联起主线,层层深入,既有音频也有视频,教学资源丰富。
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点评,让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演一演,小组讨论交流设计作品,使学生不断感受到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并初步形成社会服务意识。
不足之处是学生找“朋友”的环节可以让学生找一找其他的地方,更自由的说一说。
道德与法治评课稿集锦篇3本学年度,我承担了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
品德评课稿
教学目标主要让学生学会赞赏别人,懂得用赞赏的眼光看别人,别人更美好;用赞赏的眼光看世界,世界更美丽。
同时学会随时发现别人的优点,为别人的优点或进步感到高兴,并大声说出来。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寻找同学优点的基础上,进行“优点访谈”活动。
效果不错,主要是——1.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
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此课的标准强调了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提出了学生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的提高与发展,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来体验、来实现。
我把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如积极创设情境,夸夸自己的同桌,说说他有什么优点或最近有什么进步,并采访几组学生,让他们谈谈当受到同学的夸奖时,自己有什么感受;在夸奖别人时,又有什么感受等。
都说明教学内容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地制宜的;不是老调重弹的,而是与时俱进的。
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思维是活跃的,情绪是饱满的,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来自于自信,也使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2.引导学生紧密联系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去称赞别人。
如当有的学生被别人称赞唱歌棒、画画厉害的时候,老师及时地给他们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来称赞这个同学,这时候学生说出来的称赞话语就是发自内心的,被称赞的学生也会有一种真实的快乐;3.坚持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发掘后进同学的优点或进步,让他们也能享受到被称赞的愉悦。
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小孩子的对“棒”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学习一个方面,他们称赞的目光往往只关注几个学习最棒的学生,那些中下游学生尤其是后进的学生就有可能受到冷落。
我在课前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我事先了解班级里这些学生的相关情况,认真准备了他们的资料,引导大家来寻找这几个同学的闪光点,这样不仅使那些后进的学生从别人的称赞中获得了自信,而且也大多数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要学会发现别人的长处。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合集5篇)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1改变课程观念或者说是教育观念,教师的本职不仅仅是教书,而是“教书育人”,不多赘述。
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小学教师会教两门课程。
学生发展:学生是生命个体,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而不是割裂成学科人。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使命:增加生命的厚度,增长生命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课程应有的观念:道德与法治教材和课程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
其一,采用儿童惯有的语言,而不是成人化的命令方式。
包括话题、内容、儿歌、童谣等,主持人、活动的人、教材的生活内容、引导儿童思考的话题和问题。
其二,课程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
采用儿童生活语言不是书面语言,如公物:“这些是我们大家的”,而不是用科学的概念来解释。
避免制造心理距离。
关心儿童生活真实存在的问题。
课程的目的是改变儿童生活的状态,由当下走向更加美好、更加善的生活,而不是建构知识体系。
使儿童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成书面作业和考试。
其三,课程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时间上的开放。
回望过去,反思当下,规划未来。
你想想你有过这样的事情吗,为什么会这样,他们怎样做。
由此汲取营养。
空间上的开放。
以德育课程为核心,辐射学生各种活动和教育,如入学教育、班团队、学校大型活动、家庭生活、社区公共空间。
向学生开放。
通过学生学习,完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
向教师开放。
教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是解释者不是强调学习重点的人,而是引路人,是教材内容与儿童生活结合的引导者,是教学内容的再创造者。
其四,课程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内容之间融合。
彼此相互解释、相互融合,以生活为导向,深度融合。
如大家排好队与规则。
多元心理素质的融合。
是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只有与情感、意愿、判断、行动结合在一起的道德知识才是有行动力的知识,而不是僵化的知识,这就是生活智慧。
人与世界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存在是作为与自然对话、与家庭和谐相处、对社区有所贡献、对国家兴旺有所努力的一个人而存在。
2024年《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
对于很多三年级学生而言,他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为什么要学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对于“学习”的概念还只局限于学校课堂、书本知识的学习;不知道什么是终身学习,更不明白人为什么需要终身学习。
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和周围大人们的学习情况,明确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时时可以学习,处处可以学习,从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获得成长。
因此,本课重在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懂得学习是人成长的需要,并且需要终身学习;引导学生理清学习的概念,理解并树立新的学习观,懂得学习的空间、途径、内容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生活处处皆学习。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3
今天有幸聆听了xx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感受颇深,获益不少。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
第一次备课后是在我班试讲的,只是按照教材的编排来讲,让人有一种这就是一节干巴巴的要传授些知识,要学生懂一些必须懂的道理的课堂,一方面我班的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思考深度都不足,但也从其中看出学生对于这样的平淡并且充满了一种无感情的课是缺少感触的。或许也可以换句话说,学生不喜欢这样的课,这样的课对于他们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又怎么会有感想呢?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集合4篇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集合4篇(经典)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评课稿来辅助教学,评课的类型很多,有同事之间互相学习、共同研讨评课;有学校领导诊断、检查的评课;有上级专家鉴定或评判的评课等。
快来参考评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集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与法治课评课稿集合1xx老师执教的《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不乱扔垃圾》;《远离危险》几节课。
下面我就说一下观看这几节课后的一些小感想。
首先,《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一节课,这一节教师准备充分,形式多样。
学生学有所得,受益匪浅,既提高了认识,又学会了技能。
整个教学设计很有特色,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创造性地得用教师本身,效地开发和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益。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启发引导到位,课堂十分活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得轻松愉快,真正做到感情真、体验深、目标明。
充分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为依据、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特征,突出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活动目标在整个活动中体现得很好,全部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在开展,每个小活动的目标都清楚、明确,且相互衔接得十分流畅,力图让学生去感受、理解眼睛的重要性和科学的用眼方法,纠正不良的用眼习惯等;在活动过程中,开放性地利用教材,并有针对性地将之与有关资料结合,扩展了教学内容。
如将教材与反映全国、全省和东营市的中小学生视力情况的数据结合,与班上视力不良学生的人数结合,有利于拉近视力问题和学生的距离,加深教学内容的现实感、紧迫感;注意归纳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能够掌握要领。
如在和学生谈论了预防近视的话题后,用一首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儿歌巧妙地把要点加以总结;重视实际地提高学生必要的技能,而不是停留于口头议论。
如别开生面地和学生共同动现场面对面地指导,让学生明确了做眼保健操的程序和动作要求;注意把课上课下连接起来,而不是认为上完课就是活动的终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市小学品德课程优质课评比评课稿滕州市教研室齐国艳品德课程课程改革已经进行近十余年的时间了。
这期间,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在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中总结课改经验。
从最初的盲目追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忽视课堂教学实效;到现在,教师们慢慢沉淀积累,逐渐求真务实,回归课堂本真,中间经历了迷茫、困惑,也收获了喜悦和幸福。
在本次全市品德课程优质课评选中有很多课,应该说是课改经验积淀的缩影,是非常朴实、去伪求真的品德常态课。
学生受益很多,学生改变了很多,这些都是我们老师共同努力的最真实的体现。
下面,我就这23节品德课作一简要评课。
需要说明一点,在下面的点评和总结中,会涉及一些课例,只是为了说明相关的问题,与比赛成绩无关,正例反例也都不能说明哪节课的优劣,请涉及到的老师理解、谅解,评比不是目的,通过研讨改进、提高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感受1.课程标准深入教师之心。
这23节课,让我非常感动的是我们的老师明确了品德课程的实质,能够感受到教师注重孩子能力的提升,由单一的学习到多维的转化。
通过课堂活动、学生问答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
2.课程意识深入教师之心。
教师们已经确立了生成、整合、实践的课程观,品德课的味道浓了,本次活动中没有出现把品德课上成语文说话课、上成美术课等现象,课堂上贯穿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在孩子认知的基础上促进经验的提升。
3.信息价值深入教师之心。
课堂上大量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课程资源,弥补了教材的局限性、滞后性。
二、亮点1、胸中有?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多数老师都能认真钻研教材,紧扣课程性质,突出学科特点,教学设计思路清楚,准确把握目标,目标定实定细,追求三维目标和谐;围绕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师生双边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转化。
比如,陈锋执教《遇到困难的时候》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自我努力、寻求帮助等,整节课自始自终围绕目标而设计实施。
秦娜执教的《走进消防警察》了解消防警察、认识消防器材、选材消防常识三个目标开展学生的体验活动让道德教育成为自我教育。
2、眼中有?生?。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都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与孩子的生活是紧紧相连的。
老师们都能做到眼中有?学生?,关注教学细节,突出师生关系的和谐,很好地体现了生活性、活动性、实践性,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认知。
刘艳梅执教的《美丽的家乡》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现实生活,以生活为基础,积极创设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去汇报、展示家乡的物产,并通过分组收集资料的形式感悟家乡美的真正实质和内涵,从而增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邵静执教《在邮局工作的人》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邮局工作人的辛苦,专费心思让学生体验分拣20封信件,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学中有?法?。
人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老师们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教学,灵活教法,追求教学环节的和谐。
通过课前准备,搜集资料;关注生活,揭示课题;合作交流,体验感悟;媒体演示,升华体验的教学环节,采用填表法、表演法、讨论法、演示法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开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注重让学生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的参与,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力求体现课堂教学是学生的生命的历程。
4、心中有?情?。
品德教育是一种心灵交流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点上,蒋继斌老师执教的《交通安全每一天》做的非常好,自身的情感积淀更深,更加全情投入,他用自身的情感、语言来感染着学生,也感染了在座的所有老师,表现出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
再者,他在放完司机闯红灯撞飞小学生扶老年人过马路的新闻报道后,问学生?你的心情怎么样???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给予了学生更多人文的关怀。
学生在思考、交流、体验中得到了感情的升华,情理交融的教学达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用心体验、真情表白之中,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
5、口中有?评?。
这些课多数老师都能关注课堂评价,突出育人意识。
品社课评价的核心是?帮助?,教师没有盲目地夸大其词的去评价,而是针对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以激励为主,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价,评价形式也有了较大改变,有老师一言评,变为多元评,恰如其分。
例如刘艳梅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家乡》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全班学生共同评价,评出合作奖、倾听奖、表演奖、勇气奖,并且老师的亲和力也很强。
6、活动有?趣?。
在活动中探究,在交流中感悟是品德与生活课堂的主体。
这些课从教学设计上来看,老师们创设情境,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生活的亲身体验,置身现实生活中优化教学环境。
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与同伴合作、交流。
通过交流,分享感受和活动成果,提升生活经验,兴趣浓厚。
7、手中有?源?。
这些课多数老师注重了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无论是课本资源,还是一些收集的图片、视频的运用,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体现教学资源的和谐。
闵庆英执教的《交通安全每一天》收集了交警手势动画、交通安全歌、交通标志等视频,与本课教学目标十分相符。
张莉执教的《网络带来了什么》收集的网络给生产、生活、工业、医疗、军事等领域带来的方便和优越的视频,耳目一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还有邵静老师大量补充了艰苦山区的邮政人员工作情况,特别对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王顺友事迹进行报道,丰富了学生知识储备量,这种设计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大胆超越,紧跟时代的步伐。
三、问题1.教学目标把握不准。
老师们拿到教材后,盲目的选择三级主题教学,根本没有吃透课程标准的要求,恐怕设计的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不够具体,不能深挖教材和联系学生实际。
不如老师在教学《网络带来什么》一课,老师竟然将目标定位在网络带来的危害上,本课应着重从网络的应用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快捷和方便,如收发邮件可以节省时间,网络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变化,通过远程医疗可在异地诊断病情,特别是通过网络找骨髓捐献者,通过强烈的对比让学生感觉到网络用处广。
《交通安全每一天》老师一节课将三课时的教学内容全部完成,教学密度不合理,目标处理不得当,没能正确把握知识的量、训练内容、能力的度,没有抓住关键知识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2. 教学设计不够精细。
有些课教学过程思路不够清晰,篇二:小学品德获奖评课稿小学品德获奖评课稿让品德教学流光溢彩——《天生我材必有用》评课稿《课程标准》要求:品德与社会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营造开放式氛围,实施开放式教学,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课堂局限,放手让学生参与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针对性,实效性。
如何让这一新的理念在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得到体现?新课标指导下的品德课堂应如何凸现课堂的开放性,实施的活动性,让学生个性展现,灵性飞扬呢?今天就柳娟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中的一文《天生我材必有用》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从柳娟老师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同学寻找身上的优点,发挥自己的特长,珍视自己,热爱自己,培养自己的自信。
一、精心设计活动,绽放生命活力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教与学的沟通和交往的多维活动,教学设计重在设计儿童的活动,在活动中体现儿童的主体性,突出儿童的个性,解放儿童的创造性,“告诉我,我会忘记,让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加,我会理解”这句话深刻地揭示品德与社会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感受。
本课教学设计,教师将活动巧妙引入课堂。
1、形式多样,活动有效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师生有效、高质量的多项活动,作为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教学活动、情境,刺激维持学生的有效活动,生活贴近儿童,深受学生喜欢。
如一开始的“超级猜猜猜”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打开抽屉里神密(秘)的信封”更是让同学兴奋不已;“寻宝摘星”让每个同学非常专注地、投入地、努力地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尤其是在和同学、老师一起分享自己闪光点时更是心情激动,情绪非常热烈。
有一位同学激动地(得)还上去和柳老师拥抱;从这一情景我们就已看到学生的情感通过活动得到了激发,赏识了自己;为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而感到自豪。
到最后的一个活动,“给福利院的孩子带(送)温暖”,柳老师要求学生上台展示,同学们的特长得到了更好地(的)发挥,纷纷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有表演越剧,歌舞组合,手工闪亮登场。
台下的同学则兴致勃勃地欣赏着同学。
由学生喜爱的活动作引领,课堂成了师生交往的舞台。
2、尊重学生,把每个活动做实做透课堂教学活动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快乐发展,具有成效的发展目标呢?关键在把每个课堂教学活动做足,做透。
如学生活动第四关“给福利院小朋友送温暖”的才艺展示时,第一组上台表演越剧的同学,在第二次表演时,不成功,柳老师鼓励他们,用微笑的眼神欣赏着他们,直到同学认为满意,再如“手工组闪亮登场”的几位同学,开始一上前表示胆怯,还有一个同学说“不敢”时,柳老师没有像某些老师那样让他们再下去准备,而是非常热情地引导、鼓励,并问他们为什么是手工组?让每位同学感到他们手工组的了不起,最后也大胆地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
3、教师融入活动,成为活动的一员活动过程中,柳老师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
教师在课堂上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观者,活动因有教师的参与才会有向心力,凝聚力,如课堂上,学生在忙着好奇地看抽屉里的信纸时,老师也微笑得走过去和孩子一起分享喜悦,当同学们把信中的内容和好朋友一起分享时,老师也参与到其中的某些小组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
有一位女同学还当场抱住柳老师,这足以说明同学为自己有这么多的优点已感到激动万分,再如,同学们在进行“寻宝摘星”的活动时,某些同学可能有点疑惑,这时柳老师会蹲下身子及时引导点拨。
这样的品德课,才是师生共同上演的生动的“人生”戏,更应是学生幸福成长的乐园。
二、有效运用资源,演绎课堂精彩品德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然而在品德教材中却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几张图片和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因此资料的整合运用这一教学环节在品德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课堂上柳老师尊重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首先是善用生活资源,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因此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生活即课堂”,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入手,读妈妈、爸爸、老师和同学写给自己的信,回忆生活中的往事,寻找自己被别人发现的优点,再把学校附近的福利院引进课堂,让学生把自己的特长,优点展示给他们看,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分享快乐。
其次是巧用其他学科资源,如媒体资源——音乐,当同学们在认真地寻宝摘星时,配上了和情的音乐,渲染氛围,最后以同学们兴趣、易懂的一首小诗入手,并大声喊“我能行”,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三、重视课堂孩子的点滴亮点,精彩评价让课堂生辉评价本身也是一个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学习新知,形成技能,提高素养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