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囊性结构(室管膜下囊肿、布莱克囊肿、韦氏腔、中间帆腔)产前超声报告与解读

合集下载

颅内囊性病灶

颅内囊性病灶

颅内囊肿 表皮样囊肿 蛛网膜囊肿 胶样囊肿
神经上皮囊肿
表皮样囊肿
来源于皮肤外胚层的先天性肿瘤
好发于桥小脑角、鞍区和四脑室
典型者呈脑脊液密度和信号
也可因含有胆固醇呈很低密度和短T1信号
沿缝隙生长,囊肿不规则
囊肿壁可钙化,不强化
皮样囊肿
好发于四脑室和鞍区 脑实质皮样囊肿少见 很低密度和T1高信号 壁可钙化
蛛网膜囊肿
分真性和假性两种
真性为先天发育异常,即胚胎期蛛网膜分裂为两层,其间为含CSF囊腔,囊肿与蛛网膜下腔间无交通
假性多由创伤、出血、感染等引起蛛网膜粘连所致,囊肿实际上是蛛网膜下腔的局部扩大,与蛛网膜下腔可有交通
蛛网膜囊肿
任何年龄,75%见于儿童
男:女=3:1
形态多样
脑脊液密度和信号
可推压脑组织移位
大者可引起局部颅腔扩大、颅骨变薄 不强化
胶样囊肿
过去认为起源于外胚层,属神经上皮囊肿,近来免疫组化研究认为胶样囊肿上皮具有内胚层起源特点,类似于支气管和鼻腔上皮
占脑室内占位的15%~20%
多见于30~50岁
位于三脑室前部,附着于三脑室顶
胶样囊肿MR表现 MR信号变化多样
多数T1高信号T2低信号 少数可呈下列信号变化T1和T2均为高信号
T1和T2均为低信号
T1低信号T2高信号
信号不均或呈层状
一般不强化,偶可强化
神经上皮囊肿
尸检50%可见小神经上皮囊肿 无症状神经上皮囊肿影像学常见 有症状神经上皮囊肿罕见
主要症状为头疼和癫痫
多见于中年,平均年龄33岁
男性稍多于女性
神经上皮囊肿
可发生于有脉络膜丛和裂的任何部位 侧脑室三角区最常见
脉络膜裂囊肿以海马上裂常见
偶可见于脑实质。

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

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的回顾性分析李一冰;王佳【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各种囊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的临床资料,将产前超声检查结果与引产尸检结果或随访产后新生儿头颅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产前超声诊断的准确率.结果:180例经产前超声准确诊断为单纯脑室轻度扩张60例,单侧脑积水13例,脉络丛囊肿33例,单纯后窝池增宽17例,Dandy-Walker综合征4例,脑穿通囊肿1例,室管膜下囊肿19例,蛛网膜囊肿16例,透明隔囊肿9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6%.结论: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准确率较高,但对大脑中线部位的囊性病变有一定受限.【期刊名称】《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034)010【总页数】3页(P1508-1510)【关键词】产前超声;胎儿;颅内囊性病变【作者】李一冰;王佳【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超声科,郑州4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5胎儿颅内囊性病变包括颅内各部位的特发性囊肿及各腔室系统的扩张,不同部位、性质的囊性病变预后不同[1],产前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有助于对胎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

目前超声是检查胎儿颅内囊性病变的首选方法,但胎儿颅内解剖结构复杂,致使产前超声在诊断鉴别病灶的来源和性质上有一定困难。

本文回顾性分析180例经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孕妇的临床资料,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行产前超声检查疑为颅内囊性病变胎儿的1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孕妇年龄20~37岁,平均(27.4±5.1)岁,孕周15~40周,平均(27.4±4.2)周。

胎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诊断及临床结局_尚宁

胎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诊断及临床结局_尚宁

·经验交流·作者单位:511400广州市,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超声诊断科通信作者:马小燕,Email:mxym2001@126.com胎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诊断及临床结局尚宁肖珍张玉兰郭艳霞王丽敏马小燕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表现、临床结局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产前超声检出的胎儿室管膜下囊肿135例,分析所有病例声像图表现特点及临床结局。

结果囊肿均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或侧脑室前角与体部交界处的外侧,壁薄,边界清。

单侧发生41例,双侧发生94例。

表现为单发囊肿61例,多发或串珠样囊肿74例。

其中3例孕妇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9例合并胎儿异常。

成功随访102例,4例因合并严重畸形引产,3例早产(其中1例出生后死亡,2例随访健康),2例胎死宫内,1例合并脑室扩张者随访至2岁智力发育迟缓,余92例随访至2岁均健康发育。

结论超声能准确诊断胎儿室管膜下囊肿。

排除其他相关异常及合并畸形的单纯室管膜下囊肿,短期预后良好。

关键词超声检查;胎儿;室管膜下囊肿;预后[中图法分类号]R714.53;R445.1[文献标识码]AUltrasonic diagnosis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fetal subependymal cystsShang Ning ,Xiao Zhen ,Zhang Yulan ,Guo Yanxia ,Wang Limin ,Ma Xiaoyan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Guangdong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 ,Guangzhou 5114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ultrasonic appearance,clinical outcome and prognosis of fetal subependymal cysts.MethodsSonographic features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135fetuses with subependymal cyst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All the cysts were located in the lateral region of ant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 or in the lateral region between anterior horn and body of lateral ventricle.The cysts had thin walls and clear boundaries.Forty -one cases were located in unilateral ventricle ,and 94cases were located in bilateral ventricles.Sixty-one cas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ingle cyst ,and 74cases were multiple or beaded cysts.Three pregnant women had hypertensive disorders in pregnancy.Nineteen cases were found with other fetal abnormalities.One hundred and two cases were followed up successfully ,in which 4cases had induced abortion due to severe deformity ,3cases delivered prematurely (1case died after birth and 2cases were healthy when followed up ),2fetuses were intrauterine death ,1case who had ventricular expansion was followed up to 2years old and developmental delay was found.The rest of 92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at least 24months after birth and all of them had a healthy neurological development.ConclusionPrenatal ultrasonography can accurately diagnose fetal subependymal cysts.Excluding other related abnormalitiesand malformations ,isolated subependymal cysts have a good short-term prognosis.KEY WORDSUltrasonography ;Fetus ;Subependymal cysts ;Prognosis室管膜下囊肿是指发生在尾状核头部与丘脑交界处、侧脑室前角旁的室管膜下区域即胚胎生发层基质的囊肿,因为此囊肿无上皮细胞覆盖,故为假性囊肿。

[干货]颅内各类“囊肿”的CT特征,一目了然~~~

[干货]颅内各类“囊肿”的CT特征,一目了然~~~

[干货]颅内各类“囊肿”的CT特征,一目了然~~~颅内各类囊肿的CT特征1蛛网膜囊肿(1)脑沟、脑池或脑凸面边缘锐利的脑脊液密度影,多呈类圆形(图1)。

(2)少见出血,增强扫描不强化。

图1男,21岁,蛛网膜囊肿。

左侧颞极见不规则低密度影,CT值约为3 HU,边界清楚,左侧颞叶受压2表皮样囊肿(1)分叶状、不规则、“菜花状”或珍珠样肿块。

(2)特征性表现为在脑池内呈“钻缝样”生长,包裹神经或血管。

(3)95%呈低密度,少数有壁钙化,多不强化(图2、图3)。

图2男,34岁,表皮样囊肿(胆脂瘤)。

平扫(A)右侧CPA区可见一不规则肿块,边界清晰,低密度为主,周围可见多发点状钙化。

骨窗(B)示右侧内听道骨皮质光滑,无明显破坏图3男,39岁,表皮样囊肿。

左侧颅中窝底见椭圆形占位,边界清晰,CT值约为5 HU,病灶后外缘可见点状及弧形钙化3皮样囊肿(1)属于先天性囊肿,常位于中线部位,单房,圆形或分叶状囊性肿物。

(2)20%见钙化;内部可见脂肪密度,一般不强化。

(3)若囊肿破裂,脂滴播散入脑池,在脑室内可出现脂-液平面;颅骨的皮样囊肿可使板障膨胀。

4脉络丛囊肿(1)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体部,表现为脑室局限性变形、扩大,呈类圆形,脉络丛钙化受压移位。

(2)增强扫描不强化或可见边缘强化(实为脉络丛血管)。

5松果体囊肿(1)类圆形,囊壁薄,边缘锐利,低密度,25%的病例见囊壁钙化(图4)。

(2)增强扫描呈边缘或结节状强化。

图4松果体囊肿。

松果体区见直径约为1.4 cm的类圆形占位,CT值约为8 HU,边界清楚6胶样囊肿(1)位于Monro孔附近,边界锐利。

(2)为等密度或高密度类圆形肿块,一般不强化,偶见边缘强化。

常伴有脑室扩大。

7肠源性囊肿(1)发病高峰为10岁左右,80%位于椎管内,少数位于CPA区和颅-颈交界处。

(2)多为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分叶状,边界清楚,无钙化、瘤周水肿和强化。

胎儿颅内囊肿的分类及产前超声诊断

胎儿颅内囊肿的分类及产前超声诊断

·综述·胎儿颅内囊肿的分类及产前超声诊断武玺宁 姜玉新 孟华 戴晴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3.07.004作者单位: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超声诊断科通讯作者:姜玉新,Email:yuxinjiangxh@yahoo.com.cn 胎儿颅内囊性病变包括正常部位各腔室系统的扩张,如侧脑室或第3、4脑室扩张,后颅窝增宽及透明隔腔扩张等,也包括发生在颅内各部位如蛛网膜下腔、脑实质及脑室内的特发性囊肿。

不同性质、不同部位的囊性病变其转归及预后不尽相同。

由于胎儿颅内解剖结构较为复杂,尤其因颅内的多腔室结构使得胎儿颅内囊肿的定位定性存在一定困难,并且难以与腔室系统扩张进行鉴别,本文总结回顾以往文献报道,对胎儿颅内囊肿的表现及超声诊断要点进行综述。

胎儿颅内囊肿是脑实质内外和(或)脑室内充满液体的非肿瘤性的囊性病变,多由产前超声检查发现[1]。

多数颅内囊肿为良性且预后良好,不合并其他胎儿畸形时,不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发育,部分囊肿随孕周增大可保持不变或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一项包括54例颅内囊肿胎儿的研究结果显示,多数(63%)囊肿位于幕上及大脑中线区域,其次为幕下和贴近颅骨底部切迹处[2]。

多数囊肿为单发,一项样本数为70例的研究显示,单发颅内囊肿约占90%,仅1例出现不同部位的两个囊肿[3]。

根据肿瘤起源的解剖位置,颅内囊肿可分为3大类[1]:脑实质外囊肿,脑实质内囊肿及脑室内囊肿。

一、脑实质外囊肿脑实质外囊肿主要指蛛网膜囊肿(arachnoidcyst,AC),约占颅内占位性病变的1%[4]。

原发性蛛网膜囊肿内充满脑脊液,通常不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而继发性蛛网膜囊肿多与出血、外伤和感染有关,相对少见,常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蛛网膜囊肿为非血管性的囊性病变,其囊壁含有一层较厚的胶原和增生的蛛网膜细胞,但缺乏典型的蛛网膜小梁[1]。

如何看懂产科超声报告?

如何看懂产科超声报告?

如何看懂产科超声报告?发布时间:2022-09-15T07:51:43.946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1期作者:涂章元[导读] 对于妇产科室来说,经常会做的检查就是超声检查不管是高危孕妇还是低危孕妇都会在孕期的时候进行定期产检,每次少不了的就是超声检查。

涂章元对于妇产科室来说,经常会做的检查就是超声检查不管是高危孕妇还是低危孕妇都会在孕期的时候进行定期产检,每次少不了的就是超声检查。

做超声检查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医生还有孕产妇能够了解到胎盘以及羊水的情况,对胎儿的发育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胎儿是否正常生长做出准确的判断,避免畸形儿的产生。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一般我们会用到两种仪器,一种是黑白超声仪器另一个就是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而如今科学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四维超声检查也开始逐渐普及,在进行孕检的过程中,都不在推荐使用黑白超声仪了。

主要的检测方式就是利用3-5MHz凸阵或者线阵探头利用耦合剂的作用对孕产妇的腹部进行扫查,在本质上其实和一般的超声检测是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的,只不过是对于一些个体存在写差异。

报告单上面会有诊断医师选择的有效图片,附带一些检测的数据信息还有医生给出的指导意见,希望能够对医生还有孕产妇提供检测信息。

当然,在临床上还有一些针对性的超声检查,比如,胎儿的超声心动图,颜面部以及四肢的畸形检测等等。

伴随着我国国家政策鼓励三胎的开放,也同样刺激着母亲的求子欲望,独生子女的孤单使得很多家庭萌生了再次生育的欲望。

那么对于超声检查来说就需要更为严格以及准确的报告,从而确保孕产妇的安全以及胎儿的健康。

那么如何在短时间内看懂超声报告呢,这也是彩超科室医生必备的技能。

对于超声报告上面的检测结果很多的孕产妇看到后都会非常的紧张,那么的密密麻麻的数据,令孕产妇感到十分的头痛,当拿着报告单交到妇产科医生手中时,医生也只是简单的告知注意事项,需要补充什么,作为家属需要有哪些改进的地方,那么具体报告单上的内容代表什么呢?我们又如何能够通过超声报告知道胎儿发育的情况是不是良好呢?胎儿生存的环境是不是符合呢?在进行孕检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超声检查项目也不尽相同,一般在超声报告中通常会出现的专业名词通常有胎心、胎动、双顶径、股骨长、羊水、胎盘等等,那么我们就对这些经常出现的词汇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吧。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影像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脑中线间腔(透明隔腔、Verga腔及中间帆腔)的影像诊断与鉴别PPT课件
透明隔囊肿(SPC):若两侧侧脑室间的含液结构的 两侧壁向两侧弯曲膨隆,两侧壁间距离≥10mm,多伴有 临床症状,即为透明隔囊肿;而透明隔腔两壁基本呈平 行排列,直径一般<10mm,临床无症状。透明隔囊肿与 侧脑室间不交通。
-
36
透明隔囊肿(SPC)可分为二类:无症状性透 明隔囊肿(ASPC)和症状性透明隔囊肿(SSPC),后 者又称扩张性透明隔囊肿(ESPC)。
-
5
-
6
-
7
-
8
-
9
-
10
1.透明隔腔(第五脑室)
透明隔是两侧侧脑室中间的一厚约1.5-3mm 的双层半透明薄皮髓质板(间隔膜)。在胚胎3个 月时,胼胝体发育跨中线形成透明隔腔及Verga腔。 到胚胎6个月时,两个腔由后向前逐渐融合而消失, 如到一定年龄尚未融合且由液体填充,即形成透 明隔腔及Verga腔。
-
27
-
28
-
29
中间帆腔(CVI) 分型:间隙型
-
30
中间帆腔(CVI) 分型:中间型
-
31
中间帆腔+透明隔腔 分型:混合CVI囊肿 型+CSP间隙型
-
32
中间帆腔+透明隔腔 +大脑大静脉池囊肿 分型:混合间隙型
-
33
中间帆腔 (CVI)囊肿
-
34
影像表现
CT:位于CV下方,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梯形或斜 方形的低密度影,不与透明隔腔相通,横径一般 ≤15mm;CT值与脑脊液相同;增强未见强化。
目录
1.透明隔腔(第五脑室)
2.Verga腔(第六脑室)
3.中间帆腔(第三脑室上池)
4.脑中线间腔囊肿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

典 型超 声 表 现 :冠 状 面 在 新 生 儿 侧 脑 室 前 角 下 方 、旁 矢 状 面 在 丘 脑 尾 状 核 沟 可 见 单 个 或 多 个 小 囊 肿 ,囊 壁 菲 薄 ,多 个 小 囊
肿 呈 “蜂 窝 状 ”或 “葡 萄 串状 ”;5例 为 室 管 膜 下 出 血 吸 收 后 所 致 囊 肿 ,超 声 表 现 为 :冠 状 面 在 新 生 儿 侧 脑 室 前 角 下 方 、旁 矢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新 生 儿 室 管 膜 下 囊 肿 的超 声 表 现 、发 病 病 因及 临 床 转 归 。方 法 选 择 2010年 8月 ~ 2011年 5月 在 我 院 产 科 出 生 的 368例 新 生 儿 ,在 产 后 24h内常 规 颅 脑 超 声 检 查 ,探 头 轻 放 于 新 生 儿 头 颅 前 囟 ,分 别 作 冠 状 面 和矢 状 面
XU Qing—ling ,W ANG Shu—rong ,YAN Ting—hong。 1.Department of Ultrasound,M uping People's Hospital,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4100,P.R.China 2.M aternity Department,M uping People's H ospital,Shandong Province,Yantai 264100,P.R.China
扫 查 ,重 点 观 察 新 生 儿 颅 脑 尾 状 核 头 部 和 丘脑交 界 处 的 室 管 膜 下 区 域 有 无 病 变 及 超 声 表 现 。结 果 368例 新 生 儿 共 检 出
室 管膜 下囊 肿 28例 (7.6 ,28/368),足 月 产 新 生 儿 19例 ,(5.6 ,I9/28),早 产新 生 儿 9例 ,(30 ,9/28)。其 中 23例 呈

12类颅内囊肿,一文搞定!教科书上都没这么全!

12类颅内囊肿,一文搞定!教科书上都没这么全!

12类颅内囊肿,一文搞定!教科书上都没这么全!神经科的「MIDNIGHTS」诊断口诀已为大部分临床医生、影像医生所熟知。

影像上一般发现不典型的病灶,很多医生喜欢用该口诀来进行鉴别诊断。

可是实际工作中有一大类疾病经常在鉴别诊断中被忽视或引起困惑,那就是囊肿类病变,因为该类疾病缩写并不在口诀中。

虽然该类疾病大部分无明显临床表现,但偶尔也可以引起严重症状,甚至导致猝死。

教课书、参考书也多不将其作为单独的一类疾病来解释,因此很多初学者碰到总是无从下手,也难以构建一个系统性的认识框架。

本文通过自己实际工作及查阅文献,对该类疾病做一总结,希望对广大初学者特别是神经科临床医师有所帮助。

总体来说颅内囊肿性病变可以分为三大类(见下表)。

第一类为正常或变异,多无临床表现,经常在体检或因其它疾病就诊时发现,认识此类疾病的作用在于避免过度或者不恰当的治疗。

第二类为各种病因引起的单纯囊肿,包括先天性、外伤性、血管性、感染性等,此类疾病临床症状从轻到重,轻者仅表现为头痛,重者甚至可以引发猝死。

第三类为颅内原发或继发肿瘤的囊性变部分,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感染类囊肿与普通意义上的囊肿有一些不同之处,亦不在讨论之列。

下面依次介绍前两类囊肿的影像表现。

第一类:颅内正常变异囊肿1. 脉络丛囊肿又名黄色肉芽肿(choroid plexus cyst,choroid plexus xanthogranuloma)临床与病理最常见的神经上皮囊肿,占尸检约50%;侧脑室三角区多见,常双侧发生;体积较小,2~8 mm,超过 2 cm 罕见;绝大部分无症状,少数使脑室扩张;脉络丛球内土黄色结节;囊状、结节状或囊实性;被覆脉络丛上皮细胞;内含脂质和脉络丛上皮脱落细胞碎片。

影像CT 表现为与脑脊液相等或稍高密度,钙化常见;T1WI 等或稍高信号(相比脑脊液),T2WI 高信号,Flair 序列高信号;2/3 弥散受限;增强扫描从无强化到明显环形强化、结节状强化。

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

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

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脑室囊性病变影像学表现与鉴别1.引言脑室囊性病变是指在脑室内形成的液性结构,常见于多种疾病,如寄生虫感染、肿瘤、囊肿等。

正确识别和鉴别脑室囊性病变是准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的关键。

本文将对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进行详细介绍。

2.寄生虫感染造成的脑室囊性病变2.1 弓形虫脑炎a. 影像学表现在CT扫描中,弓形虫脑炎可出现单个或多个囊性病变,其内部常有一定浓度的液体。

MRI扫描中,弓形虫脑炎所形成的囊性病变常呈低信号,囊壁光滑清晰。

增强扫描后,囊壁可表现为环状强化。

同时,可出现脑室扩大、肿瘤样病灶等。

b. 鉴别诊断与其他寄生虫感染所形成的脑室囊性病变相比,弓形虫脑炎的囊壁较薄,增强后环状强化明显,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2.2 化脓性脑室炎化脓性脑室炎可在脑室内形成单个或多个囊性病变。

在CT扫描中,病变呈现低密度,密度不均匀,同时可见增强环,还可观察到脑室扩大等。

MRI扫描中,病变呈低信号或高信号,囊壁增厚,增强后可见环状强化。

b. 鉴别诊断化脓性脑室炎的囊壁增厚明显,其内部常有炎性渗出物,可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3.肿瘤造成的脑室囊性病变3.1 脑室内囊性转移瘤a. 影像学表现脑室内囊性转移瘤在CT扫描中呈现为低密度区,多发性病灶较常见。

MRI扫描中,囊性病变可呈高或低信号,囊壁光滑清晰。

增强后,囊壁可出现环状强化。

b. 鉴别诊断脑室内囊性转移瘤多为多发性病灶,同时可见到其他转移瘤病灶,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3.2 全脑室脑室结节状胶质瘤全脑室脑室结节状胶质瘤在CT扫描中可呈囊性病变,其内部可有不均匀的液体密度。

MRI扫描中,病变呈囊性低信号,囊壁光滑清晰。

增强后,囊壁可呈现轻度强化。

b. 鉴别诊断全脑室脑室结节状胶质瘤可在多个脑室内形成脑室囊性病变,且囊壁光滑清晰,有助于与其他病变相鉴别。

4.其他脑室囊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4.1 导管囊肿4.2 先天性脑表细胞瘤4.3 先天性渗出性囊肿4.4 先天性肿瘤样囊肿5.本文涉及附件附件1:________弓形虫脑炎CT示例图片附件2:________弓形虫脑炎MRI示例图片附件3:________化脓性脑室炎CT示例图片附件4:________化脓性脑室炎MRI示例图片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弓形虫脑炎:________由弓形虫感染引起的脑部疾病,严重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脑损伤。

胎儿颅内囊肿之----侧脑室周围囊肿

胎儿颅内囊肿之----侧脑室周围囊肿

胎儿颅内囊肿之----侧脑室周围囊肿
侧脑室周围囊肿其病理基础现多认为是侧脑室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生理性退化溶解改变,因此又称室管膜下假性囊肿( subependymal pseudocyst, SEPC)
胎儿侧脑室周围囊肿常于中晚孕期发现,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即侧脑室前角旁囊肿样无回声区,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下方,紧贴前角外侧壁或与侧脑室前角及体部呈大致平行关系,常对称出现,张力不高,多呈椭圆形或长条形,内部可有一个或数个细分隔超声动态扫查可清晰显示无回声区,与侧脑室外侧壁之间的分隔,当有些囊肿较大并突向侧脑室内时,不易分辨菲薄的囊壁,容易将其误诊为单纯的侧脑室增宽或侧脑室内部的病变,多切面扫查或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明确诊断可提供一定帮助。

侧脑室周围囊肿在新生儿中发生率约为 0.5% ~ 5.2%,少数也可继发于出血、梗塞、感染或与心脏畸形、染色体微缺失( 4p- ) 代谢性疾病和线粒体异常相关。

无论是产前还是出生后发现的侧脑室周围囊肿,预后无明显差异,多数可逐渐减小并消失,每2周进行超声随诊检查,观察囊肿的大小变化,有助于评估预后及给予适当的临床咨询.侧脑室周围囊在产前或出生后随访过程中可自行消失,不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不合并胎儿其他结构畸形或异常妊情况时预后良好。

颅内囊肿的表现演示文稿

颅内囊肿的表现演示文稿
当前23页,共62页,星期一。
当前24页,共62页,星期一。
当前25页,共62页,星期一。
当前26页,共62页,星期一。
六 松果体囊肿
病理: • 松果体囊肿和囊性松果体 • 囊肿壁分三层:外层为纤维结缔组织
中层为松果体实质 内层为神经胶质
• 原因:缺血性胶质退变,原有囊肿因激 素原因增大
当前27页,共62页,星期一。
当前36页,共62页,星期一。
当前37页,共62页,星期一。
八 表皮样囊肿
病理:
• 常见于桥小脑角池-四室-中颅凹蝶鞍周围。10%位于硬
膜外。
• 胚胎发育期神经外胚层的异常包裹,少部分由外伤所 致。
• 质地柔软, 循邻近脑沟、裂、池“塑形性” 生长。 • 外观为银白色珍珠样,内含脱屑的上皮、角质、胆固
成。 • 囊液清亮,囊壁为半透明状,内衬扁平的蛛网膜细胞,
无胶质膜或上皮层
• 最常见:中颅凹颞极前方。
其次是鞍上池、后颅窝、枕大池、大脑纵裂、大脑凸面等。
当前9页,共62页,星期一。
影像表现
• 位于脑外或脑表面,壁菲薄,边缘锐利,内 部无结构。
• 邻近脑质移位,常见颅骨受压变薄。
• 无强化。
• 各序列信号与脑脊液一致。
及胆固醇结晶等。
当前22页,共62页,星期一。
影像表现
• Monro 孔附近的第三脑室内
• CT:高密度,边界清晰,椭圆形肿块 • MRI :T1WI 上多为高信号,T2WI 上主要为等或
低信号,FLAIR序列上信号不被抑制。
• 增强扫描:不强化或周边环状强化
• 长T1、长T2表示囊肿含水多(危险囊肿)
• 脉络膜裂囊肿是原始脉络丛形成过程发生障碍 而形成的神经上皮囊肿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表现_郭兴

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表现_郭兴

[5] 陈任政,张刚,成官迅,等.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与影像诊断[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9,29(4): 811-813.图像质量不佳,注射部位、尿液污染;(2)病灶位于盆骨,受膀胱放射性干扰;(3)有骨骼修复、植入史;(4)接受放疗不久,【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表现,分析发病原因及病情转归。

方法 选择我院产科出生的428例新生儿,产后24小时内常规颅脑超声检查,扫查新生儿头颅冠状面和矢状面,观察新生儿颅脑室管膜下区域的超声表现。

结果 428例新生儿共检出室管膜下囊肿32例,占7.48%(32/428),有25例呈现典型的超声表现:在新生儿的侧脑室前角下方及丘脑尾状核沟均可见小囊肿,囊肿呈单发或者多发,囊壁较薄,多个小囊肿呈现蜂窝状或者葡萄串状。

其余7例不典型者为室管膜下出血吸收后所致囊肿,超声表现为管状面上在新生儿的侧脑室前角下方及丘脑尾状核沟可见中央无回声,周边回声较强,囊壁较厚的多个囊样结构。

结论 超声可作为诊断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超声检查;临床意义;新生儿颅脑;室管膜下囊肿【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16(2015)19-0165-02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5.19.127The Ultrasonic Manifesta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Neonatal Subependymal Cyst GUO Xing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of Nanyang Central Hospital,Nanyang 473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ultrasonic manifestation,causes and clinical outcomes of neonatal subependymal cyst. Methods 428 newborns within 24 hours of postpartum were detected by ultrasound with a special probe of neonatal craniocerebral inspection.A series of coronal and sagittal scan were conducted tran anterior fontanel,which emphasized on the zone of subependymal bordering between head of caudate nucleus and thalamus,so as to fi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nd the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Results In 428 newborns,we found 32(7.48%,32/428)cases of subependymal cyst,25 cases showed typical uhrasonographic findings that bellowing the anterior angle of latera ventricle single or multiple noechoareas could be seen by coronal scan,boundary clear and wall thin,with honeycomb and grapecluster appearing in multiple ones.By sagittal scan,they could be detected in thalamus caudate nuclei ditch.7 cases were cysts came from absorption of subependymal bleeding,by coronal scan bellowing the anterior angle of latera ventricle and by sagittal scan in thalamus caudate nuclei ditch,multiple noechoareas could be seen,and ultrasonogram showed anechoic in the center,hyperechoic around.Conclusion Craniocerebral ultrasonic can he used as the preferred examination to diagnose neonatal subependymal cyst,investigate the pathogeny and the prognosis,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Neonatal craniocerebral,Subependymal cyst,Ultrasonic manifestation,Clinical significance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超声表现郭 兴头颅超声诊断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敏感性较高,并可以对不同致病因素所致室管膜下囊肿作出明确诊断,本研究主要选择我院产科出生的428例新生儿,产后24小时内常规颅脑超声检查,具体报道如下。

透明隔腔、韦氏腔、中间帆腔

透明隔腔、韦氏腔、中间帆腔

透明隔腔、韦氏腔、中间帆腔
❶透明隔腔(CSP)
透明隔腔是位于脑中线前部两透明隔间的液体腔,上方为胼胝体,下方为脑穹隆,侧壁为透明隔小叶。

透明隔腔于妊娠17周发育完成,其发育与胼胝体、前联合、穹隆柱密切相关,透明隔腔向后延伸至室间孔,室间孔后方为韦氏腔,随孕周增加,透明隔腔逐渐变长变宽,26 周后透明隔腔和韦氏腔多从后向前闭合,足月分娩时97%新生儿后方已闭合,出生时仅存在前方的透明隔腔。

出生后3~6 个月,两层隔融合,85%的婴儿透明隔腔闭合,少数至成年期仍持续存在。

透明隔膜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虽然它的确切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但它似乎可以调节行为,如愤怒和觉醒等。

最近的研究表明,扩大的透明隔腔(正常透明隔腔宽度2~9mm),是脑功能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

❷韦氏腔(CV)
韦氏腔充满液体的空间,位于穹窿柱后方。

透明隔腔后方是韦氏腔,韦氏腔往往先消失,所以很少出现:没有透明隔腔,只有韦氏腔隔膜的情况。

然而,这种情况已经有报道。

这表明这个区域的胚胎发育可能不总是按照正常的顺序发生。

❸中间帆腔
中间帆腔是一种解剖变异,它是位于第三脑室末节脉络丛上方和穹隆柱下方的一个潜在空间。

参与脑脊液循环的脑室是:成对的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
不参加脑脊液循环的脑室:透明隔腔(CSP)即第五脑室、Vergae 腔(CV)即第六脑室、中间帆腔(cavum veluminterpositum,CVI)。

脑脊液循环是从动脉流向静脉之过程:侧脑室脉络丛毛细血管(动脉)——3V——4V——第四脑室正中孔和第四脑室外侧孔——蛛网膜下腔——硬脑膜窦——静脉系统。

新生儿脑室内及脑室周围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与胎龄的关系

新生儿脑室内及脑室周围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与胎龄的关系

新生儿脑室内及脑室周围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及与胎龄的关系洪金玲;姚烨;孙云凤;吴长君;周海婷【期刊名称】《母婴世界》【年(卷),期】2017(51)4【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脑室内及脑室周围囊性病变声像图特征,归纳其发生种类,探讨其与胎龄的关联。

方法对2012年8月~2016年5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有高危因素的974例早产儿、428例足月儿及同时期无高危围产因素孕妇分娩的200例足月新生儿进行颅脑超声观察,分析脑室内及脑室周围囊性病变的构成、分布及声像图特征,及其发生种类与胎龄的相关性。

结果(1)早产组侧脑室前角囊肿(FHC)17例,室管膜下囊肿(SEC)病例31例,脉络丛囊肿(CPC)病例8例,脑白质软化(PVL)0例;(2)足月组FHC 3例,SEC 61例,CPC 3例,PVL 0例;(3)对照组FHC 0例,SEC 9例,CPC 1例,PVL 0例;(4)FHC、CPC的发生与胎龄的关系不显著,P>0.05;SEC的发生与胎龄有显著关联,P<0.001。

结论 FHC、SEC及CPC 是新生儿颅脑超声中所常见的脑室内及脑室周围的囊性病变。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足月儿发生SEC的风险最高。

【总页数】4页(P356-359)【作者】洪金玲;姚烨;孙云凤;吴长君;周海婷【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CT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9;R445.1【相关文献】1.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价值 [J], 马世霞;马淑荣;田向东2.颅脑超声诊断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108例价值分析 [J], 崔蕾;高阿宁;程莉莉3.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应用颅脑超声诊断的效果观察 [J], 李金辉;王海申;李春红;李四维4.颅脑超声诊断在新生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中的诊断价值 [J], 王华5.母体高血压及小于胎龄分娩是否为新生儿重度脑室内出血及囊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危险因素:EPIPAGE队列研究的结果 [J], Ancel P.-Y.;Marret S.;Larroque B.;朱晓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及结局分析

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及结局分析

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及结局分析骆玉姣;罗文;杨红;刘朵朵;王西林;金鑫【期刊名称】《空军军医大学学报》【年(卷),期】2022(43)2【摘要】目的研究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的产前超声图像特征和妊娠结局相关信息,评价产前超声诊断的准确性,探讨不同来源、不同孕周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的预后与结局。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产前超声诊断为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的病例165例,评价不同来源、不同孕周腹腔内囊性病变超声图像特征,随访胎儿妊娠结局与预后,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纳入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14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95.86%,最常见类型来自泌尿系统(79例,54.48%)。

不同孕周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来源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生殖系统来源病变(78.95%)于晚孕期发现,泌尿系统来源病变(67.09%)于中孕期发现,肠道来源病变(82.61%)于晚孕期发现(P<0.01)。

不同来源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结局不同,卵巢囊肿组自发消退率最高,泌尿系统来源病变中肾积水胎儿出生后手术率最高(50.00%)。

结论产前超声能够评价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的来源及特征,同时结合孕周及胎儿性别,能较准确地诊断出病变类别,为预测病变进展、妊娠结局提供重要依据。

【总页数】5页(P187-191)【作者】骆玉姣;罗文;杨红;刘朵朵;王西林;金鑫【作者单位】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4;R445【相关文献】1.产前超声诊断胎儿颅内囊性病变2.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3.产前超声对胎儿腹腔内囊性病变的诊断分析4.56例胎儿肾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与妊娠结局分析5.56例胎儿肾囊性病变产前超声诊断与妊娠结局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论坛•颅内囊性结构(室管膜下囊肿、布莱克 囊肿、韦氏腔、中间帆腔)产前超声报告与解读李胜利 廖伊梅 文华轩DOI :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8.05.00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1598);深圳市科技计划 项目(JSGG20160428154812749,JCYJ20170307091013214)作者单位:518028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通信作者:李胜利,Email :lishengli63@随着产前超声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胎儿颅内囊性结构被超声医师发现,如室管膜下囊肿(subependymalcysts )、Blake ′s pouch 囊肿、韦氏 腔(cavum Vergae ,CV )、中间帆腔(cavum velum interpositum ,CVI ),这些结构有的是正常胚胎发育过程、有的是正常潜在腔隙的扩张、有的出生后可自行吸收、有的被视为正常变异而持续存在,对以上颅内囊性结构的来源及临床预后的错误认识,可能导致误诊,甚至不必要的引产。

而随着产前超声图像质量和成像技术的提高,对胎儿解剖结构的观察更细致,许多产前超声医师以观察到这些结构为异常,导致过度报告,会引起孕妇焦虑,同时给妇产科医师带来困扰,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本文对产前超声可显示的4种颅内囊性结构进行分析解读,以期为产前超声医师、妇产科医师提供 参考。

一、室管膜下囊肿室管膜下囊肿(subependymal cysts )又称室管膜下假性囊肿(subependymal pseudocysts ),是指沿着侧脑室前角下壁或临近侧脑室前角侧壁的囊性结构,少见于侧脑室颞角或枕角内壁的囊性结构[1]。

囊壁缺乏上皮层,因此也称为假性囊肿。

(一)病因及发生率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室管膜下囊肿并不少见,国外文献报道足月健康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 经前囟超声检查时,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率为0.5%~5%[2-3],国内文献报道正常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率为7.6%~8.19%[4-5],疾病新生儿室管膜下囊肿的发生率为20.54%[5]。

室管膜下囊肿是由胚胎期生发层基质萎缩残留的血管网引起的缺血、出血、感染所导致。

囊腔覆盖有生殖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包膜,囊壁薄,边界清,因无上皮细胞,属假性囊肿[6]。

自首次被国外学者描述以来,目前关于室管膜囊肿已超过40种病理学研究,如代谢性疾病[7-8]、 先天性感染[9-10]、染色体异常[10-11]、双胎输血、过氧化物酶体的紊乱、窒息、线粒体紊乱、乳酸血症或有机酸尿症、胎儿宫内生长受限、Canavan 综合征、过度吲哚美辛安胎、先天性糖基化障碍、心脏病、齐薇格综合征、双侧纹状体坏 死和非细菌性感染(巨细胞病毒、风疹、弓形体病、流感)等。

目前多数研究认为胎儿室管膜囊肿的发生原因由宫内感染或颅内出血导致,前者引起的囊肿常为多发薄壁,而胎儿室管膜出血后继发的囊性变多出现在胎龄32周以后,且存在从超声高回声出血灶向无回声过渡的动态变化过程。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室管膜下囊肿的病因多与宫内感染密切相关,常见病毒为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

Thun-Hohenstein 等[12]认为胚胎生发层基质受到一些病毒损伤性侵袭是室管膜下囊肿的主要发病机制,由于位于室管膜下的胚胎生发层基质细胞具有未分化和有丝分裂活跃的特点,病毒与其有选择性的亲和力,较易感染巨细胞病毒和风疹病毒,导致生发层基质的液化、分解,最终形成囊肿。

室管膜下囊肿是宫内感染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表现之一。

室管膜下囊肿形成的另一因素为室管膜下出血吸收后所致。

胚胎期生发层基质位于整个脑室系统和脊髓中央管的室管膜下,在妊娠24~32周生长,孕32周后逐渐萎缩,残留于尾状核头、体部,足月消失[13-14]。

室管膜下出血多见于早产儿,与早产儿存在胚胎生发层基质有关[13]。

该区域对缺血缺氧相当敏感,易发生坏死崩解而出血[14]。

新鲜的室管膜下出血超声表现为高回声,出血吸收液化后形成囊肿[14]。

(二)产前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典型的室管膜下囊肿声像图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丘脑尾状核沟室管膜下囊性结构,可一个或多个,大部分位于侧脑室前角下壁或侧壁,少数可见于枕角或颞角内壁,通常边界清晰。

不典型的室管膜下囊肿可边界不清晰、呈方形、高度大于前后径[1]。

室管膜下囊肿需与侧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鉴别。

室管膜下囊肿低于侧脑室外侧水平,而脑白质软化高于侧脑室外侧水平[15]。

产前诊断室管膜下囊肿还需与侧脑室增宽和脉络丛囊肿相鉴别。

脉络丛囊肿位于脉络丛内;侧脑室增宽无相应的囊性改变。

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脑室周围假性囊肿、产时囊肿、室管膜下囊肿的模式图见图1,2[16]。

(三)临床处理及预后2001年Makhoul等[17]对256例有室管膜下囊肿的新生儿进行Meta分析,发现95.3%的室管膜下囊肿在出生后1~12个月内消失,相对于正常新生儿,有室管膜下囊肿的新生儿中早产、母体阴道出血、子痫前期、宫内生长受限、染色体异常、窒息、巨细胞病毒及风疹病毒感染、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新生儿死亡、神经发育障碍的发生率增高。

室管膜下囊肿合并宫内感染、宫内生长受限、结构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室管膜下囊肿持续存在时,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明显增加,而不合并以上4种异常时神经发育障碍的风险较低。

Cevey-Macherel 等[18]前瞻性的观察室管膜下囊肿新生儿18个月和46个月神经发育结局发现,不合并其他疾病时,室管膜下囊肿新生儿的神经发育正常。

最近的研究多认为产前发现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的胎儿神经发育预后较好[16,19]。

Esteban等[1]认为当室管膜下囊肿最大径大于9 mm、靠近枕角或颞角、向丘脑尾状核沟后方延伸、出现不典型的形态时,最好进行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排除脑内畸形。

最新研究[16]则推荐:产前发现胎儿室管膜下囊肿需对胎儿进行详细评估以排除其他颅脑异常、染色体异常、胎儿结构畸形。

这些评估包括母体弓形虫(梅毒螺旋体、带状疱疹病毒、细小病毒B19、柯萨奇病毒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其他病原微生物(Toxoplasma Others Rubella Cytomegalo Herpes,TORCH)检查、详细的胎儿超声结构筛查、胎儿心脏超声检查、胎儿颅脑MRI、羊膜腔穿刺、核型分析或比较基因组杂交,并进行遗传咨询[16]。

孤立性室管膜下囊肿可持续存在或自行消失。

对孤立性室管膜囊肿应考虑随访,不要盲目或因过度恐惧而选择终止妊娠。

室管膜下囊肿合并其他异常胎儿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合并异常的严重程度。

当存在胎儿感染、宫内生长受限、畸形和染色体异常图1 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PVL)和脑室周围假性囊肿(PVPC)的模式图 图2 脑室周围脑白质软化(PVL)、产时囊肿(CC)和室管膜下囊肿(SEPC)的模式图。

脑室周围假性囊肿包括产时囊肿(CC)和室管膜下囊肿(SEPC),产时囊肿(CC)位于室间孔前方,室管膜下囊肿(SEPC)位于室间孔后方等高危因素时,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的风险较高。

二、布莱克陷窝囊肿Joseph Blake 于1900年首次描述布莱克陷窝囊肿(Blake ′s pouch cyst )[20]。

Blake 陷窝发育开始于8~9孕周,至20孕周几乎发育成熟,孕 14~15周后膜区在下蚓部和薄囊核之间向后翻卷形成Blake 陷窝。

约17孕周Blake 陷窝开窗并蛛网膜下腔相通,形成第四脑室正中孔。

稍后,Luschka 孔(第四脑室侧孔)开孔形成,胎儿脑脊液循环畅通。

在此之后,Blake 陷窝退化形成了Blake 遗迹,即小脑延髓池间隔(cisterna magna septa ,CMS )[21]。

若第四脑室正中孔开窗失败,Blake 陷窝持续存在,与蛛网膜下腔不相通,导致Blake 陷窝增大则形成Blake 陷窝囊肿[22](图3)。

(多是个案报道[23,29]和病例系列报道[24])包括:胎儿心脏畸形、多囊肾、胝体发育不良、足内翻、小下颌、Werdnig-Hoffmann 病(Ⅰ型SMA )、胆道闭锁、Beckwith-Wiedemann 综合征等。

(二)产前超声诊断Blake 陷窝的胚胎发育过程与超声观察到胎儿的Blake 陷窝发育在20~22孕周达到高峰是一致的。

但在健康胎儿中约1%~2%的胎儿第四脑室正中孔缺如。

在临床实践中或在文献报道中,有一部分胎儿在14~24孕周出现可逆性脑室扩大、后颅窝池增宽(≥10 mm )以及小脑延髓池间隔增大 (通常发生于14~16孕周,消失于22~24孕周),推测可能系Blake 陷窝正中孔缺如,加上脑室内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增加,脑室内压力增高,使侧脑室、第三和第四脑室及小脑延髓池短暂性增大(实际上是Blake 陷窝增大)。

然而,随着Luschka 孔开孔形成,脑室扩大和小脑延髓池增大逐渐恢复正常。

正是由于这种Blake 陷窝正中孔的先天性缺如,才导致这些可逆性的变化。

这是此时期超声检查往往可见胎儿小脑延髓池间隔向外弓出,形成类似于永存Blake 陷窝囊肿的原因。

若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发生闭锁,可致Blake 陷窝持续增大,压迫小脑蚓部,引起小脑蚓部压迫性萎缩。

若第四脑室正中孔和侧孔发生狭窄,就可导致永存Blake 陷窝囊肿。

当永存Blake 陷窝囊肿内的脑脊液量增加、压力增大,脑脊液即可通过狭窄的正中孔或侧孔排出,以维持脑脊液通畅并使永存Blake 陷窝囊肿不再继续增大。

这类似于输尿管末端囊肿排出尿液的情况。

因此,产前超声诊断永存Blake 陷窝囊肿须随访至24孕周后,甚至到28孕周[21]。

Paladini 等[24]推荐的Blake ′s pouch 囊肿的产前超声诊断标准为:小脑蚓部形态、大小及回声正常;第四脑室扩张合并小脑蚓部逆时针方向旋转上移;颅后窝池无扩张,其内径正常;小脑幕位置正常。

永存Blake 陷窝囊肿超声表现:(1)经小脑斜横切面上,两侧小脑半球分开,第四脑室与后颅窝池相通呈锁匙孔征象(图4,5)。

枕大池正常或增宽;(2)在正中矢状切面上,蚓部形态大小正常,第四脑室顶部存在,蚓部轻度向上方旋转,窦汇位置正常(图6,7)[28]。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永存Blake 陷窝囊肿其第四脑室顶部是可见的。

Blake 陷窝囊肿顶部是否可见是永存Blake 陷窝囊肿与Dandy-Walker 畸形最重要的鉴别点之一。

图3 Blake ′s pouch 囊肿模式图(一)病因Blake 陷窝囊肿的形成是由于正中孔开窗失败导致,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

基因、生长和形态发生因素可能与其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