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9049483.html,

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建立

作者:曲宁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

摘要:随着天津经济地位和城市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建立与文化产业的升级

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的文化标签代表了它所具有的核心价值、文化定位与发展理念。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天津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下获得?本文从城市文化视角来探讨天津文化自信的建立。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自信;天津文化;产业文化现代化

一、天津的城市文化资源

我们要弄清天津的城市文化,首先要弄懂城市文化所涉及的方面。何为城市文化?凡是涉及有关城市和文化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产物或是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的传播,文化娱乐、教育以及人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理念、信仰、制度、风尚等,都是城市文化。根据这个概念,我想城市文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座城市的面貌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城市文化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由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共同塑造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它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我会告诉你天津是一个十分有灵性的城市,充满了生生不息的韵律。天津自古以来背靠北京,东临渤海,作为渤海湾出海口,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自古作为南北水陆货运的节点,商贸发达。六百余年,繁衍至今。天津的商业、水旱的码头使这座城市活了起来,也使天津人更加注重感受生活,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更加“恋家”。

概括起来,天津的传统城市文化资源主要有三大类:

(1)文化历史古迹:

天津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辽代所建的蓟县独乐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还有黄崖关长城等等。这些古代文化遗迹记载着天津的过往。进入近现代,天津作为中国最早被殖民、被开放的口岸,列强开辟租界,大沽炮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解放北路金融街、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晚晴民国名人旧居、意大利风情街、小白楼、利顺德大酒店、西开教堂、望海楼教堂、大悲禅院、天后宫等等,数不胜数的近现代文化遗迹,成为天津宝贵的文化财富。

(2)本地特色小吃:

天津最为全国人民所闻名的,不得不提具有地方特色的各色饮食和小吃。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被称为“天津三绝”。此外,天津小吃兼具了南北小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城市发展的文化思考 摘要:城市文化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随着城市化的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文化面临着一系列不足和困境,城市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快速城市化发展中的主要课题与命题。城市文化发展涉及很多方面,需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设计中文化因素的强调等多方面关系,以达到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文化;发展 “文化”是一个特殊的词汇,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同具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状态和精神风貌。它是人类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是社会成员共同的文明素质和心理结构,是民族的集体智慧、集体性格,是凝结在社会成员中的核心价值、行为定势。 具体到城市而言,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刘易斯•芒福德( Lew is Mum ford)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所说:“古代的社区过于稳定,它墨守成规旧俗,不愿采纳新的生活方式;如果古代人类有意突破这种保守社区的孤立和封闭状态,那么对此问题能够找到的最好答案莫过于

城市这一发明了。”“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纵观历史,城市最早产生于古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它经历了古代、中世纪、近代和现代四个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大规模的近代工商业在城市中迅速发展,城市规模、性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大工业为中心的近代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城市发展又进入了新的时期,有学者称之为现代化城市或信息化城市时期。越来越多的人由农村迁移到城市,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城市越来越成为人类文化的摇篮和容器,成为文明生长的肥沃土壤,逐渐发展出自己特有的品格。 “城市”这一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政治学、地理学的范畴, 它同时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形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加深,随着人类社会秩序的完善,随着社会文化的日益发达,城市文化也随之一日千里包罗万象,形成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 人类建造城市,城市同样反作用于人类,城市文化通过城市物质要素表达出来,又依靠个人而存在发展下去,在此意义上,城市自身和人类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城市文化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城市特点,是赋予城市朝气和独特性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 一、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一) (一)建筑的整体性 建筑整体性首先体现在构成建筑的各个要素之间的整合,从城市整体的角度,从群体协调的角度,从建筑内外空间和细部延伸的角度,分清主次,对各要素进行分析、归纳、优化和整合,总体把握,贯彻始终。 (二)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 人类在大规模建设自己家园的同时,带来了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从这些教训中逐渐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逐渐意识到建筑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使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归根结底要创造条件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与人文的共同发展。 (三)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是一个地区的产物,世界上是没有抽象的建筑的,只有具体的地区的建筑,它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影响,受具体的地形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环境所制约的,这是造就一个建筑形式和风格的一个基本点。 (四)建筑的文化性 建筑具有双重性:它既是物质财富,有是精神产品;它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反映建筑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一座有文化品味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所散发的光辉常常超越功能本身,其文化意义和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一个时期的文化标志,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二、基于“两观三性” 理论的建筑创作实践(二) (一)建筑的时代性 建筑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现代建筑和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 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关键是要处理好时代精神与弘扬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建筑师应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承,融汇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精华,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创作有文化品味的现代建筑。 (二)“建筑三性”的和谐统一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建筑“三性”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地域性本身就包括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综合表现。时代性正是地域特性,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和文化的综合发展。 建筑“三性”是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应按项目的性质、用途、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Word版

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化是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是综合实力的有力支撑。青海文化资源丰富,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文化的基础良好。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青海要着力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名省。 提高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建设文化名省的重大意义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提高文化自觉,关键是要全面认识文化发展对于国家、民族及青海的重大意义。 文化的演变和发展反映了人类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历史大势。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进军的号角,这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 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层次是文化的竞争。只有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面对我国文化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我们党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对现实挑战的深刻洞察。 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导。只有引领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潮流,才能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日益坚实的关键时刻,作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大部署,这是对未来趋势的科学判断。 青海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西部欠发达省份,提高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名省建设,尤其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推进青海发展的应有之义。文化产业已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撑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北京等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了10%,而青海仅为1.66%。文化产业是一种科技含量高、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小、知识密集的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既能增加就业、拉动内需,又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提升青海形象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大美青海”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但“大美”主要体现在自然地理之美、生态环境之美上,对文化方面的内涵美挖掘运用不够。尤其是青海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要进一步提升“大美青海”文化品牌形象,深入挖掘其人文精神、文化气派和文明底蕴,赋予其更深更广更多的内涵。 推动文化名省建设是造福青海各族人民的内在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近年来,青海文化消费已经进入持续增长阶段,但在全国仍处于较低水平,全省图书馆、电影院等文化设施普遍匮乏,基础条件差。要准确把握青海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努力满足人们求知、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

天津历史文化名城说明书

第一章历史沿革 2004年是天津建城600周年。 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变迁,今天的天津人口已达1000多万,成为我国4个直辖市之一和拥有京津冀地区最大的综合性港口的特大城市。纵观天津城市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 一、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从蓟县围坊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说明, 远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人在宝坻、宁河和天津北郊地 区聚居。 西汉时期天津平原地带已成为富饶之地,汉王 朝在此设立了5个县,作为开发渤海湾西部的基地。 东汉时期,无终(今蓟县)已比较繁荣发达。 从出土的别山墓群和邦均墓群发现,这里已有较多 的居民聚落和小城镇。 图 1 运粮的漕船公元608年,隋炀帝强征百万人修建了南接 沁水、北达涿县的永济渠,使天津地区成为南北水陆交通的大动脉,初步形成河海交通枢纽格局,三岔河口成为运河入海的咽喉要冲。至唐代,大规模的漕运使天津地区的重要地位凸现出来。 北宋时,宋、辽南北对峙,以界河(今海河)为分水岭,界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澶渊之盟以后,宋朝的商船和官船聚集在泥沽寨。真宗咸宁四年(公元1010年),在泥沽海口置海作务,造船令民入海捕鱼,在泥沽寨以西形成了许多寨铺。众多寨铺的出现,为以后天津聚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代天津城市勃兴的契机是金元时期定都北京。 公元1153年,金王朝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中都,由于北京集中了庞大的政府机构,驻有大量军队,需要大量的物资供应北京。当时运往北京的漕粮,大部分来自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经“三岔口”运往北京。此时三岔河口成为了南方通达京师的漕运枢纽,开始有大量居民在三岔河口附近自然集聚。出于保卫中都与安全运输的需要,在公元1214年,金王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关于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建议综述 扬州市政协办公室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经主席办公会研究,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课题,确定为专题协商会主题。9月份以来,在分管主席领导下,由市政协教文卫体委牵头,市政协各专委会参与,市有关部门协助,开展专题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一方面通过专题座谈、讨论,收集各界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意见,一方面发动市政协委员为全面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建言献策。现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和所征集的意见、建议分类综述如下。 一、对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基本认识 1、城市品质的概念 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汇集交换、消费增值的区域,是周边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生活居住的空间和精神家园。 城市品质,是指一个城市的品位和质量。决定城市品质的元素,既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建筑形态、道路交通、产业结构、居住条件、环境景观等外形的特质,又包括城市历史、地域文化、城市精神、管理水平、市民素质等内涵的特色。高品质的城市是将城市美好的外在形象与优秀的文化内涵完美结合,形神兼备,浑然一体的城市。 2、提升城市品质的目的 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城市文化的智慧源泉和驱动力量。因此,提升城市品质应以人为本,以民为先,以满足市民居住、就业、交通、环境以及情感的需要为根本目的,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增强城市的魅力和竞争力,使市民有归属感,为之自豪,感到幸福,令创业者感到向往,外来人有认同感,为之羡慕。

3、提升城市品质必须凸显城市个性 讨论中,各方面的一个共同认识是:提升城市品质,必须保持城市的自身特色,凸显城市的鲜明个性。 多年来,扬州在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对城市的个性有一些很好的总结。如:将扬州的城市特色概括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生态、宜居、精致”;从城市人文历史和生态环境中挖掘出“古、绿、水、文、秀”等特色元素;以“诗画瘦西湖,人文古扬州,给你宁静,还你活力”作为彰显扬州魅力的旅游口号,等等。 特色赋予城市个性,个性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扬州的城市品质,就应当将这些特色元素和个性特征体现在城市的经济活动、文化活动、管理活动、空间布局、建筑风格、形象塑造、品牌营销和市民行为养成等各个方面,形成主题鲜明的城市发展态势和格局。 4、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要求 城市品质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涵盖了城市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就是在城市的发展中,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目标,具体到扬州,就是实现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新扬州、文明新扬州、秀美新扬州、和谐新扬州、法治新扬州的战略任务。 城市的实力看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在经济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产业结构与城市特色相融合,与城市的承载能力相一致,与城市的资源、环境、人才供给能力相匹配,与市民的创业、就业需求相适应。同时以城市的环境优势支撑经济发展,构筑经济优势,提高知识、人才、信息等软资源的配置效率,发展科技创新型的精致经济,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城市的内涵看文化,提升城市品质在文化建设上的要求,应是扬州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扬州的特色文化得到重点彰显和展示,“开放包容、创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三坊七巷 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三坊七巷的文化继承与创新 摘要:“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总占地约45公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其基本格局形成于唐末,到明清时期发展到了鼎盛,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其中水榭戏台、欧阳氏民居、陈承裘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二梅书屋、沈葆桢故居、林氏民居、小黄楼等9座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1】 关键词:三坊七巷、文化、创新、传承、价值、内涵、精髓、保护; 一、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 三坊七巷是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她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们把凝结在坊巷格局和明清建筑中的文化信息,在坊巷中生活过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思想和著述,坊巷内特有的民风民俗和具有文化内涵的商贸特性,当作一种文化来看待。现在我们统称之为三坊七巷文化。三坊七巷文化的内涵、精髓和价值: (1)三坊七巷的文化内涵: 1、富有个性的坊巷格局 2、匠心独运的园林建筑 3、灿若群星的名贤英杰 4、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 5、具有文化气息的商贸 (2)三坊七巷的文化精髓: 1、爱国与创业精神 2、包容与革新思想 3、崇文重教的传统 (3)三坊七巷的文化价值: 1、是展示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2、是提高文化认同感的基础 3、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文化资源【2】 例如:王审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中和元年(881年)同兄王潮、王审邽随王绪起义军渡江南下;景福元年(892年)攻入福州,历封琅琊郡王、闽王。前后治闽29年,修罗城、夹城,辟甘棠港,拓三坊七巷,政绩斐然,世称开闽王。其部将在塔巷北侧建育王塔,并建塔院,因而得巷名;林则徐(1785-1850年),字元抚,号少穆、石麟,晚号竢村老人。清嘉庆(1804年)举人,十六年进士,庶吉士,授编修。历江苏按察使、署布政使,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湖北、河南、江宁三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

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2017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为了帮助广大考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化自信”和储备与“文化自信”有关的写作素材,大家在学习这篇评论员文章时,需重点关注标注出来的精彩语句。 从海昏侯的马蹄金到故宫的石渠宝笈,博物馆一票难求,人们在与文物的对话中感受历史;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电影院人头攒动,一年440亿元票房堪称奇迹……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1.注意学习例开法——从A到B,……;从C到D,……;2.注意储备比喻句——这只是当代中国文化场景的两个“特写镜头”。)近年来,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公众拓展了心灵空间、构筑起精神家园。(申论文章写作标准表述——阐述繁荣文化的重要性。)“由人化文,以文化人”,人与文化的互动生长,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的判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由人化文,以文化人”语出孙家正·《文化境界》;2.正是一个最好的注脚,印证着……此为比喻句;3.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何以自信?有三个比喻,值得沉思。 文化,可喻之为河。(分论点1。)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申论文章写作标准表述——排比句。)对于我们而言,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孕育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百年来上下求索,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申论文章写作标准表述——对仗句。)这是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的结晶,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涵养我们文化最肥沃的土壤、最充沛的水源。(申论文章写作标准表述——比喻句。)源通流畅、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

挖掘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挖掘天津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赵佳璐 内容提要:天津作为一个有着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东北亚文化与经济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同时也遇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本文结合天津特色的文化资源总结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独特的特点,深入分析了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 关键字:独特文化、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体制改革 一、天津的地域特色与独特文化 天津“地处九河要津,陆通七省舟车”,是南北大运河的交汇处。天津文化产业的发展要依托天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 归纳起来天津具有8个方面的独特文化现象: (一) 中西合璧的皇家贵族文化。清末民初,天津是北京的后花园,皇家的文化和西洋文化融合而生的中西合璧的皇家贵族文化特点,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鸦片战争以后,对外开放九大口岸中,上海和天津一南一北,上海对西洋文化的引进、吸纳构成了十里洋场,是投资者的乐园。而天津既有对外开放的早期外来文化的交流,更有清末民初倚仗北京皇家帝王文化,例如张园、静园,它们是西洋与中国古典文化的结合。 (二) 天津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具有独一无二的教育文化历史强势。天津有近代中国的第一个官办学——北洋大学堂和近代第一个民办大学——南开大学,这两所大学是全国大学文化研究的积淀。 (三) 天津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如近代化学工业、锻造业、机器制造业。上海市从2003年开始就想把上海打造成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有许多老厂房被保护起来,我们也要做好这方面工作。 (四) 明清两代商埠文化的集散地,特别是南北大运河的交汇点,从而构成天津的历史,其中有老百货大楼、老劝业场、老估衣街等商业建筑。 (五) 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的“租界文化”,天津是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传统建筑被保留完好,从而形成了自身的品牌,如大光明桥、解放路、奥租界领事馆、日租界领事馆、马可波罗广场,此外还有一个极为独特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少有的,见证了近代中国历史,浓缩了百年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利顺德大饭店。 (六) 园林文化,历史上天津居北方园林之冠,如与苏州、杭州遥相呼应园林文化——水西庄。第七,蜚声海内外,以近代天津爱国人士霍元甲为代表的“精武”文化。第八,素有“曲艺之乡”传统的津味“市井文化”。 二、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天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特点 天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大、空间大。目前,天津各区县围绕自身特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规划制定、项目建设、政策导向和支持措施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取得显著效果,天津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城市发展在于人民的精神品质

城市发展在于人民的精神品质 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于2011年11月11日至12日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的实施意见》、《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议》,市委书记俞正声在讲话时强调,要结合上海历史文化积淀和现阶段发展实际,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到2020年把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宏伟目标。文化是国家的灵魂,是社会的凝聚剂,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俞正声书记在上海九届市委十六次全会上讲到的“三个‘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把文化对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以及广大市民的重要性深入到人们心中的一个至高位,让我们对文化肃然起敬,倍感珍惜。是的,文化是向心力,是意志力,是忍耐力,是坚持力,没有文化对人心的凝聚,民族、国家、社会将失去对共同理想的追求,失去对崇高精神的培育,失去前进的动力和持续力,最终国将“失魂落魄”。 自打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文化战略部署开始,我国在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随着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文化建设提升到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文化强国”的口号也随之喊得响亮,行动自然也是紧紧跟上。今年前些时候,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推进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如今的文化建设已经早已步入发展轨道,并朝着更高的目标在前进。在这样的现实语境下,上海积极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四大价值取向,其积极意义值得肯定和期待。 一个精神缺失、进退无据、无所依凭的社会不可能有前途;一个荣辱颠倒、是非混淆、美丑错位的社会无法拥有未来。公正、包容、责任、诚信,这个价值取向,需要全体上海人民有共同的道德遵循,整个社会有稳定的内在秩序。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打造和谐社会的基石。事实证明,没有健康的社会风气,没有良好的道德水准,一个地方的经济再发展,综合实力也强大不起来。 毋庸讳言,当下社会面临多方位的诚信危机。个别官员信誓旦旦、口口声声称执政为民,干的却是执政为己、贪污受贿的行径。有些企业见利忘义,热衷于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 体系研究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作者: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城市文化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来源:添加日期:10年08月27日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世界城市大竞争的时代,这意味着国际化大都市之间的竞争程度更为激烈,竞争范围更为广泛。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与之间、城市之间的竞争内容,已经从经济综合竞争力层面逐步扩大到文化竞争力的层面。当国际化大都市的“硬实力”——经济综合竞争力具备了相当的条件时,“软实力”——文化竞争力则成为竞争的重要“筹码”。这表明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程度,已经从单一指标转向多重指标。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实际,在城市的经济力、政治力要素指数相差无几的情况下,最具竞争意义、发展潜力、时效性的要素,往往是城市拥有的文化实力。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既是经济、政治发展水平的精神投影,也是经济、政治发展的物质表现,是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最难以把握却又必须把握的要素,在未来的城市竞争力要素中将会占很大比重,城市之间新型竞争将基于文化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双重博弈。本世纪成功的城市将是文化的城市,有文化竞争力的城市。① 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发展体制的现代化。许多发达国家在经历工业文化的长期发展之后,已经认识到城市文化的复兴对于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近年西欧展开城市复兴运动,其中文化旗舰项目成为城市复兴的重要战略,这项重要的发展战略计划包括对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衰落的城市进行复兴。因为在产业衰落的同时,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均遭到破坏。城市复兴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手段,在物质空间、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等方面,对城市进行全面改善,使城市的经济活力重生,恢复已失效的社会功能,改善生态平衡与环境质量,并解决相应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盛大庆典活动、文化旅游、体育赛事等文化措施,使这些城市综合提升其文化、经济和城市形象。这一举措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采取经济手段激活城市发展力的同时,国际组织及各国文化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实现文化的长期与稳定的发展。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会议制定的《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发展最终可以用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学院: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班级:10机电(1)班学号:10033**** 姓名:***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与创新 摘要:三坊七巷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福州地标意义的“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称的中华第一街。可以说,三坊七巷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福州人追求正统教化的人文性格与开拓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为福州城市精神集结地、福州名贤文化纪念地、福州传统商贾文化传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载了福州城市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体现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物质与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价值,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名片。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仅要批判地传承还要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越演越重,经济一体化浪潮越发汹涌之际,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传承与变迁、创新与调适成为民族研究与工作中的重大课题。不仅如此,还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中央与地方、全局与局部、当前与今后的关系。这些对当前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三坊七巷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三坊七巷文化传承保护 三坊七巷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景区,但是在现如今,三坊七巷传统文化受到了来自外来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三坊七巷传统文化现状不无使我们担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做出改变,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大潮中,三坊七巷也曾经面临被拆迁改造的命运,但是在各方的努力下,它最终被抢救保护下来了,在国家文物局、福建省和福州市有关领导和部门的主持下,先后制定了《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物保护规划》《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保护与管理不断升级,并由省、市政府投资45亿元进行保护整修,使得它渐渐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带着文化遗产的尊严,融入社会,惠及民生,成为福州城市发展中的新亮点。2010年11月1日,在福州举行方案的论证会,探讨以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理念,推动三坊七巷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传承、利用方面迈出新的步子。 三坊七巷文化探索创新 三坊七巷建设社区博物馆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博物馆界一直在思考博物馆如何从对物的关注转向更多地对人的需求的关注,如何跟人的发展、居民、社会发展挂钩。社区博物馆是一个很好载体,可能是我们国家今后几年博物馆发展的一个热点。三坊七巷做的工作与规划体现了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国际先进经验,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的建设会面临很多的挑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相对于博物馆在可移动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和利用、服务社会等方面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不可移动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难度更大。在三坊七巷引进社区博物馆的概念,就应当在保护、展示、利用等方面更多地借鉴博物馆长期积累起来的经验。首先,无论保护和展示都要强调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突出其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与价值,可以用博物馆手段画龙点睛地展示出长期以来人们在此生存发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及人文荟萃的必然性和逻辑性。对于引进到社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项目等要强调与遗产社区的兼容性并突出特色,原生的与引进的要能够区别开来,防止旅游地点商业服务、纪念品销售等的千篇一律。在博物馆的设计、规划上要高起点,但在实施上要有条不紊,不要太快。特别是,社区博物馆是活态博物馆,要使管理者、社区居民、游客都能了解社区博物馆的理念和正确的做法并参与其中。最后,要加强社区博物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的研究,真正探索出一条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有形遗产与无形遗产综合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来。 文化批判传承 有些人认为,既然是传承传统,就要将传统的东西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将最原始的一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建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c19049483.html, 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自信建立 作者:曲宁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9期 摘要:随着天津经济地位和城市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文化自信的建立与文化产业的升级 成为天津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的文化标签代表了它所具有的核心价值、文化定位与发展理念。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符号意义的天津文化,如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下获得?本文从城市文化视角来探讨天津文化自信的建立。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自信;天津文化;产业文化现代化 一、天津的城市文化资源 我们要弄清天津的城市文化,首先要弄懂城市文化所涉及的方面。何为城市文化?凡是涉及有关城市和文化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产物或是思想意识,科学技术的传播,文化娱乐、教育以及人在生活中所追求的理念、信仰、制度、风尚等,都是城市文化。根据这个概念,我想城市文化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座城市的面貌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性格。城市文化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由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共同塑造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它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源远流长的内在动力。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天津人,我会告诉你天津是一个十分有灵性的城市,充满了生生不息的韵律。天津自古以来背靠北京,东临渤海,作为渤海湾出海口,土地肥沃,水系发达,自古作为南北水陆货运的节点,商贸发达。六百余年,繁衍至今。天津的商业、水旱的码头使这座城市活了起来,也使天津人更加注重感受生活,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更加“恋家”。 概括起来,天津的传统城市文化资源主要有三大类: (1)文化历史古迹: 天津是一个有历史的城市。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辽代所建的蓟县独乐寺,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还有黄崖关长城等等。这些古代文化遗迹记载着天津的过往。进入近现代,天津作为中国最早被殖民、被开放的口岸,列强开辟租界,大沽炮台、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解放北路金融街、五大道历史风貌建筑、晚晴民国名人旧居、意大利风情街、小白楼、利顺德大酒店、西开教堂、望海楼教堂、大悲禅院、天后宫等等,数不胜数的近现代文化遗迹,成为天津宝贵的文化财富。 (2)本地特色小吃: 天津最为全国人民所闻名的,不得不提具有地方特色的各色饮食和小吃。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耳朵眼炸糕,被称为“天津三绝”。此外,天津小吃兼具了南北小

浅谈天津民俗文化

谈天津民俗文化 摘要:天津民俗文化简言之就是市民文化,其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的影响。其特征表现在历史性、传承性、融合性、多样性等。典型代表有天津话和天津小吃等。 关键字:民俗文化天津市民融合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同时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反映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那么天津民俗文化就是在天津地区的人民生活的物质、精神文化现象。 1.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 1.1开埠以前的民俗文化初步形成时期 大直沽是天津城市早期聚落,所以有“现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元朝时期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至此成为漕运转运中心。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南下打败了他的侄子惠帝做了永乐皇帝,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于此同时天津开始筑城建卫,称天津卫。天津早期的居民是军人及其家属、还有周面的各省的农民、南方的商人,其成分复杂习惯各异,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风俗习惯。在语言特色、性格素质、饮食习惯、婚丧风俗中各具特色,核心特点就是一个“杂”字。 1.2开埠以后的民俗文化融合时期 近代天津开埠通商,为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形成新的社会风尚。比如:电车、电车、电影院、舞厅、跑马场、饭店、西餐厅、新式邮政等等。表明近代天津民俗文化特性发生了变化,最深刻的是市民的民俗特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的文明生活习惯和西方公共事业的管理也渐渐融入了天津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娱乐比如:马戏、赛马、魔术等丰富了天津的民俗娱乐形式。 1.3改革开放新民俗文化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天津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成效,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民俗的改变,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年节有很多讲究,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虽然天津地区过年时期的习俗基本保留了下来,但仍有部分变化比如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运用成为拜年的主要形式。而像祭祖等形式繁琐而且有封建意味的活动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俗的出现体现了天津民俗文化的时代感,比如天津市民重视教育,人们望子成龙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每当放学小学幼儿园的门口汇聚许多家长,学生父母在一起谈论学习情况,这成为一道新的民俗风景线。 2.天津民俗文化成因 2.1自然生态环境 影响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因素有许多方面,首先离不开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河海交汇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渤海和海河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源泉(天津文化最初又称码头文化),它的变迁是民俗文化的基础。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形成了十年九涝的自然环境。如此频繁的水灾给天津造成许多灾难,这就是生态环境给天津民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走向新文脉主义: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建筑学 城市特色本质在于建筑和城市文脉中所蕴含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 英国史前学者戈登·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步入文明的里程碑,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莫不以城市建筑的出现作为文明时代的具体标志而与文字、工具并列。对于城市及建筑的研究,无疑需要以文化的脉络,即“文脉”为背景。 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相同或相似的城市文脉关系,不管城市形态在历史长河中 如何改变,必然会因循城市文脉关系,而文脉不是固定僵化的,会依据其内在发展规律持续的发展与自我更新,城市形态的发展根据城市文脉的发展呈现出双螺旋状空间结构,丰富而稳定。推动着城市特色美,维持着丰富多彩的城市形态。 《后现代建筑语言》和《什么是后现代建筑》罗伯特﹒文丘里《建 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等关于后现代书籍的陆续翻译出版 凯文﹒林奇则从城市公众的认知印象出发来讨论其与城市真实环境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城市的连续性和印象性之所在,他的文脉观也被理解为路径﹑地标﹑边界﹑节点﹑区域的五要素文化概念,作为可想象的形式的文脉。柯林·罗伊在《拼贴城市》中强调的文脉都是分属于不同时间范畴的产物,是一系列沉积的﹑片段的﹑微缩的与乌托邦式的文脉。 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形态—类型学”理论,力图将历史和城市生活的连续性建立起来,他认为文脉是由地标和基质所组成。这些从城市中认识主体—人的角度出发来进行城市环境关系研究的观点及方法给当代的文脉思想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意义,其目的不仅要建立新旧建筑的视觉连续、城市景观的和谐共生,而且要追求充满文化内涵,同时得到人们心理认同和富有生活情趣的城市场所。 9 贴的设计方法展示一个地区的历史,因为时间无法倒流或者冻结,城市应该在文脉的观念中,充分引用和利用现代的、历史的、或不受时间限制的象征、联想和类型。他认为设计城市必须要由能工巧匠式的设计师去完成,这种设计师一定对传统和历史极为熟悉,他能够从历史和传统中选择出典型的主题、部件和元素,随后对其进行发展、变化、错位、移接或重新组合,以拼贴出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区域。 这种文脉的拼贴具有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两层含义。从表层理解,是把拼贴 视作一种技术手法,即解散、重组,把不同的元素用某种方式重新整合,从而造就新的整体。它的深层含义,则包含着一种“生长”的观念,同质和异质的事物相 互并置、融合、转换与组构,对于整体来讲,其实是一个尊重现状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更新的过程,这是文脉发展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