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合集下载

大众文化与当代女性写作

大众文化与当代女性写作

大众文化与当代女性写作作者:董爱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1期摘要:新时期以来,大众文化语境中的女性文学更成熟、更丰满,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解放,出现了创作高峰期,成为文坛上引人注目的景观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

女性写作的繁荣与这个大众传媒文化风头正劲的时代息息相关,虽然女性写作具有个性化、多样化色彩,但也因此具有了这个时代文化的一些共同特征。

关键词:新时期;大众文化;女性写作作者简介:董爱芹(1979-),山东泰安人,硕士,山东科技大学文法系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1-0023-0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急剧的转型。

随着这次转型的主要成果——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繁荣,文学被一种难以遏制的力量全面推向市场。

女性文学作品也以各种系列形式纷纷出版,尤其是在1995年,借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的东风,女性文学作品出版数量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点。

1995年之后,女性文学由“爆发期”转入平稳发展时期,虽然作品与论文数量有所减少,但一直占据着国内出版市场与各类文学刊物相当显眼的位置。

市场经济、商业出版是以最大利益的获得为目的的,因此在此意义上的女性文学实际上是经商业包装之后而推出的商品,它必须符合市场的热点和买点。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林白《一个人的战争》这部讲述女性主体成长历程的小说,其封面却被设计成了一个没有头部、只有躯干的裸体女人,这就是经过包装的作品,它已经成为一种商品。

这一时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理论的引入,使女作家们更得风气之先,她们在写作中抛开了一切羁绊,表现出女性意识的充分觉醒。

但是强烈的女性优越意识和过分的自恋使女性狂妄而又迷幻,并在两性关系上有矫枉过正之嫌。

她们似乎并没有满足于男女平等,而是以矫枉过正来继续打破两性间的平衡。

诚然,因为短短的母系时代结束以后,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女性被压抑的历史,所以为了摆脱压抑,女性在两性关系上的矫枉过正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

《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

摘要翻译实践报告的原文选自《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译者翻译了第三章,所选材料主要讲述电影电视中女性在厨房中的形象变化,以及女性主义在大众文化中的发展,语言生动,用词灵活,难度适中。

翻译实践报告的难点是翻译实践部分。

翻译实践材料涉及大众文化以及女性主义这一主题,文化内涵丰富,很难准确翻译。

文化翻译不仅要求译者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还需要深厚的文化功底。

进行文化翻译时译者结合上下文语境,并采用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力求译文忠实、通顺。

翻译实践报告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案例分析相结合,并且提拱了较高质量的翻译实践材料。

这为大众文化和女性主义方面的英译汉翻译实践和翻译实践报告研究者提供了理论以及实践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女性主义;大众文化;厨房;案例分析;英译汉AbstractThe translation material is an excerpt from Feminism in Popular Culture (Chapter III). This chapter mainly describes the changing images of women in film and TV progra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in the popular culture. The language of this chapter is vivid, flexible and moderately difficult.The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most difficult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The source material includes lots of cultural points on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feminism which are hard to translate accurately. Translator who works on the culture translation not only should be good at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but also be knowledgeable o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With referring to the whole context, the translator has tried her best to make the target language faithful and fluent by us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such as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such as literal transl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The translation report connect translation theories to translation case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s and also provides a target material with higher quality. It is a good reference with academic value for researchers who study 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report on popular culture and the feminism.Key words: feminism; the popular culture; the kitchen;case analysis;English to Chinese transl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目录 . (IV)1 翻译任务描述 (1)1.1 材料来源 (1)1.2 文本简介 (1)1.3 作者简介 (1)1.4 选题意义 (2)2 翻译过程 (3)2.1 译前准备 (3)2.1.1 背景材料搜集 (3)2.1.2 原文阅读和分析 (3)2.1.3 翻译策略和辅助工具的选择 (3)2.2 初译和修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2.3 审读、润色、定稿 (4)3翻译案例分析 (5)3.1 词汇翻译 (5)3.1.1专业术语 (5)3.1.2词义选择 (6)3.1.3增译 (8)3.1.4介词短语的翻译 (10)3.2 句子翻译 (11)3.2.1长句的拆分 (12)3.2.2短句的合并 (14)3.2.3被动句的翻译 (14)3.3 语篇翻译 (16)3.3.1指代衔接 (16)3.3.2逻辑连接 (17)3.4 文化因素翻译分析 (18)3.4.1异化 (18)3.4.2归化 (20)4 翻译实践总结 (22)4.1翻译体会和启示 (22)4.2建议和展望 (23)5 参考文献 (24)英语原文 (25)汉语译文 (43)致谢 (57)作者简介 (58)1 翻译任务描述1.1 材料来源翻译材料选自《大众文化中的女性主义》(Feminism in Popular Culture)第三章“厨房中的女性主义者:玛莎、玛莎和尼格拉(The Feminist in the Kitchen: Martha, Martha and Nigella)”。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文化的三个层次:活文化(历时性);文化记录;选择性传统(由统治阶层利益支配)大众文化与工人阶级文化截然不同3.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价值观、行为、欲望,大众文化是他们进行反抗的场所4.斯图亚特。

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 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

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    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论文题目: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任课教师完成日期结合大众文化与女权主义分析女性的社会定位【内容摘要】人类的观念里女性就是天生从属于男性的,她们受男人的支配和管辖,必须向男性屈从,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从某种程度来说,男性地位是凌驾于女性地位之上的,男性和女性所享有的权利自古到今也都是有天壤之别的。

在大众媒介中,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大众媒介给女性留有的空间实在是太小了,小到女性甚至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发表自己的言论和感受。

总的来说,从今天女性生存的社会现状来看,女性仍然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

【关键词】女性地位权利女权主义大众媒介女性形象女性文化约翰伯格的《观看之道》一书中表现出这样的一种思想:在欧洲的裸像艺术中,画家,欣赏者,收藏者通常是男性,而画作的对象往往是女性。

男性常常属于观看的一方,而女性则属于被男性观赏的对象。

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深深植根与我们的文化中,以致构成众多女性的心理状况,她们以男性对待她们的方式来对待自己。

她们像男性般审视自己的气质。

这种思想就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女性究竟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们所处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如何?她们在大众文化中表现如何?等等,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探讨一下这个社会对女性的定位。

一、女性所处的地位在西方圣经《创世纪》一篇中,讲述了亚当和夏娃因为偷食禁果,受到了上帝的处罚,他对亚当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

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

”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人类的观念里女性就是天生从属于男性的,她们受男人的支配和管辖。

女性必须向男性屈从,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

这无疑是一种非常不平等的社会关系。

在西方,激进的女权主义的思想是: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的结果,在这样的制度下,男人群体拥有统治女人群体的权力,男人们和女人们的利益是在根本上和不可避免地背道而驰的,为一种女性分离主义的策略而论争。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与城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与城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与城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众文化和城市有许多联系,它们可以相互
影响和塑造。

从大众文化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在电影、电视剧、
音乐、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影响。

媒体中出现的女性形象由被动的、传统的角色逐步变为强大、独立和充满自信的形象。

同时,女性主
义在大众文化中也促进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倡导,呼吁平等权利、崇
尚女性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女性主义在城市规划、社会服务和城市文
化中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城市规划中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权利,例如增设女性为主导的公共空间、安全通勤路线等;社会服务
也通过支持妇女组织、提供性别平等培训等方式来实现女性主义的
目标;城市文化方面也呈现出女性主义的特色,例如女权电影节、
女性文化节等。

这些方面的措施都为女性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
多的平等机会,促进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权利和公正发展。

大众文化论文:大众文化 性别建构 社会性别 双性和谐

大众文化论文:大众文化 性别建构 社会性别 双性和谐

大众文化论文:性别建构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中文摘要】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一种契合当代社会市场经济时代背景和当代大众的多重审美需求、反映当代大众日常生活、获得社会大众广泛参与和接受的文化景观。

大众文化具有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特性,拥有极强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得大众在参与和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将大众文化隐含的意识形态也一并接受,因此,大众文化对于大众的思想意识、情感追求、道德观念等诸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当下,中国当代大众文化已经介入到大众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正以勃勃的生机及其强大的社会效能影响甚至改变了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塑造了大众新的生活形态和人格面貌。

作为大众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各种对社会性别角色的刻画和表现都会对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会强化社会大众的性别认知,培养社会大众的性别审美趣味和习惯,最终会影响到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并且会建构出当今社会中的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同的社会性别角色规范。

女性主义者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了“社会性别”概念,认为性别是被建构的,强调社会文化对性别的建构作用。

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中国当代大众文化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思维方式。

中国...【英文摘要】China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emerged in the late 1980s and early 1990s, is a kind of cultural landscapethat fit contemporary social market economy era background and contemporary mass multiple aesthetic demand, reflect contemporary mass daily life, access to social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acceptation. Popular culture has the omnipresent, the ever-present characteristics, with strong penetration and appeal, make public in participation and accept products of popular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ideol...【关键词】大众文化性别建构社会性别双性和谐【英文关键词】Popular culture Gender construction Gender Bisexual harmonious【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 Q2:139938848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目录】性别建构与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摘要7-9ABSTRACT9-11引言12-18一、理论背景12-14二、研究现状14-16三、选题意义16-18第一章性别建构与大众文化18-36第一节主体建构与性别建构18-25一、主体建构18-22二、性别建构22-25第二节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与性别建构25-36一、大众文化25-28二、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产生28-31三、中国大众文化对性别建构的作用31-36第二章中国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社会性别图景36-68第一节广告文化中的社会性别36-49一、广告文化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38-46二、广告文化对男性社会性别的建构46-49第二节影视剧中的社会性别性别图景49-58一、影视剧对女性社会性别的建构51-55二、影视剧对男性社会性别的建构55-58第三节“选秀”节目中的社会性别图景58-68一、“超级女声”的社会性别图景60-63二、“快乐男声”的社会性别图景63-68第三章从性别建构反思中国当代大众文化68-80第一节大众文化对社会性别建构的影响68-75第二节建构男女两性互为主体的社会性别75-80结语80-82参考文献82-86致谢86-87附录87。

大众文化理论

大众文化理论

大众文化理论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第三章文化主义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第五章精神分析第六章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第七章女性主义文化研究第八章后现代主义第九章大众政治By Antlin~第一章文化与大众文化一、文化雷蒙德·威廉斯:第一,文化可以指“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第二,文化指“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第三,文化指涉“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和实践”。

二、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可以指“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2.意识形态是某种掩饰、扭曲或欺骗,用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经典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常用的定义)3.用意识形态指代意识形态构成,理论前提是:社会的概念建立于互相冲突而非彼此赞成的基础之上,是围绕着不平等、剥削和压迫被建构出来的,在冲突中,文本总是有意无意地偏袒着一方,即所有文本都带有意识形态的意味;4.罗兰·巴尔特:意识形态主要在内涵层面发挥作用,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的或可能承载的、间接的、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

文本将原本特殊的东西普世化、合法化,让观众误将文化之物当做自然之物;5.路易·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的观念的集合,而是一种物质实践,这意味着意识形态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而不仅仅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观念之中。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经济条件和经济关系所必须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使其继续运行。

三、大众文化1.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和喜好的文化;(无法解释为何很多权威人士认可的“高雅文化”也有很大的销量)2.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即大众文化是一种低等文化。

大众文化是为了满足乌合之众而批量生产的商业文化,高雅文化则是个体创造活动的结果;3.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无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1)在过去一直存在着一个黄金时代:有机社区或民间文化;(2)群氓文化不仅具有欺骗性且毫无营养,是美国的舶来品;(3)大众文化的文化事件可以被视为公众幻想的形式,是人类的梦幻世界;(4)结构主义者认为大众文化是一架意识形态机器,轻而易举地对宰制性的权力结构进行着再生产;4.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第五讲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女权运动
一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
1、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2、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
3、后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
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种态度和价值,通过广告,新闻个电视等门类繁多的传播媒介得到表现。
观看女性的基本模式与女性形象的基本用途,仍无变更。
“对妇女象征性的歼灭”塔奇曼
是指在文化生产和媒介表现中忽视、排斥妇女及其利益,或者将她们及其利益边缘化和浅薄化。妇女们或者不在场,或者按照以性的吸引力和在家庭劳动中的表现为基础的陈规来表现。简而言之,媒介通过不在场,谴责或浅薄化而把妇女们“象征性地歼灭了”。
3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是男性对妇女的偏见造成的,而这种偏见深深地植根于法律之中或是将妇女排斥在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批判媒介和通俗文化中对妇女不平等的,利用性的使用与表现,为补救性的机会平等立法而论争,以扭转这一局面。
目前最为广泛为人接受的(权利的斗争已经实现)
4二元制理论
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和激进女权的观点,认为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
1.裸体乃是旁观者思想的产物
2.女性受到责备,并且以向男性屈从作为对他的惩罚。对女性来说男性成了上帝的代理人
当绘画进一步趋向世俗时,别的主题也提供了描绘裸体画的机会:
在这些图画中,显示了主角(女性)意识到了有人在观察自己。
她裸露着,并非如其本来的裸体形象
她裸露着,按照观者眼中的裸体模样
《苏珊娜与长老》
旁观者眼中的裸像,往往成了作品的实际主题。我们加入长者的行列,一起偷窥苏珊娜沐浴,而她也转而注视我们这些瞧着她的人。

女权主义简介

女权主义简介

简介女性主义(Feminism)又称女权(女权主义)、妇女解放(女性解放)、性别平权(男女平等)主义,是指为结束性别主义(sexism)、性剥削(sexual exploitation)、性歧视和性压迫(sexual oppression),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批判之外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的权利、利益与议题。

女权主义是女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用语,两者本质没有区别女性主义的观念基础是认为,现时的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

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平等的本质以及着重在性政治、权力关系与性意识(sexuality)之上。

女性主义政治行动则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庭暴力、产假、薪资平等、投票权、代表权(Representation politics)、性骚扰、性别歧视与性暴力等等的议题。

女性主义探究的主题则包括歧视、刻板印象、物化(尤其是关于性的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

女性主义运动是一个跨越阶级与种族界线的社会运动。

每个文化下面的女性主义运动各有其独特性,并且会针对该社会的女性来提出议题,比如苏丹的性器割(genital mutilation)或北美的玻璃天花板效应,以及中国的女性参政问题、女性劳动报酬偏低的问题;女性下岗失业比例偏高的问题;流产和遗弃女婴问题;婚后居住在男方家所带来的男女不平等问题;媒体和社会观念中的父权(男权制度)(Patriarchy)思想残余问题等。

而如强奸、乱伦与母职则是普世性的议题。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

综观女性主义的理论,有些激烈如火,有些平静如水,有些主张做决死抗争,有些认可退让妥协,但是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

综述女性的第二性地位是如此普遍,如此持久。

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大众文化概述PPT课件

大众文化概述PPT课件

哈贝马斯 Habermas 1929—
第二节 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中国特色 当代性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
恩格斯
马克思
必须以马克思、恩格斯所创
立的,由列宁、毛泽东和一
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
费尔巴哈 Ludwig Feuerbach 1804—1872
卢卡契
西方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主要著作:
《历史与阶级意识》(1923) 《心灵与形式》(1911) 《审美特性》(1963) 《社会存在本体论》(1978) 卢卡契的现实主义文论:审美反映 论,艺术发生于劳动与巫术统一论, 卢卡契 Georg Lukacs 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Thank You
在别人的演说中思考,在自己的故事里成长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劳动过程 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 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 在着了。”
——马克思:《资本论》
文学活动论
人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艺术是人的精神性生活活动,也 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学是“人学”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文学活动论 文学反映论 艺术生产论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艺术交往论

试析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现象

试析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现象

试析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现象作者:李超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14期摘要:现代社会的我们身处大众文化之中,时时刻刻受着大眾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的性别观念,也在大众文化的引导下逐渐发生着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性别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正面临着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问题。

身处大众文化中的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著的性别异化现象。

关键词:性别异化;男女地位;性别重塑;社会话语权;斗争我们生活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时时刻刻受到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的性别观念。

本文从内涵、成因和本质等三方面,尝试着对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著的性别异化现象做出探讨。

一、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现代社会的我们身处大众文化之中,时时刻刻受着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的性别观念,也在大众文化的引导下逐渐发生着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性别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正面临着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问题。

关于性别异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主体在对自身先天生理性别和自身先天生理性别所应具有的外在特征认同的同时,也不排斥自身可以作为异性或者具有异性外在特征的心理特质。

主体会在心理上淡化性别界限,外在特征上则表现为改变自身性别符号(如服饰的变化),向异性或者中性靠拢。

性别异化在大众文化中则表现为大众文化的承担主体原有的先天生理性别,在构建和引领大众文化时被逐渐弱化,开始偏向中性或异性,并在大众文化中形成一种以这种偏向为明显特征的审美风尚,进而由此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的变化。

如今我们打开网络,随处可见“基”“腐”“直”“弯”等词汇,传统俊男靓女搭配已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性别搭配的渴求,以至于出现了“男男”相配、“女女”相配。

比如自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之后而兴起的“中性化”流行风潮;“韩流”进入中国后,褪去了昔日男性阳刚之气的“奶油小生”“花美男”,行为举止上也增添了几分女性的优雅和柔弱,比如现在广受欢迎的韩国男星,化妆整容,学习女性的阴柔美,并不稀奇。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第一章何为大众文化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一章中,作者主要解释了大众文化的定义以及与之相关概念的定义。

在这一章中,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为“文化”一词下了三个宽泛的定义。

另一个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联的概念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的定义方式甚多,作者介绍了与大众文化研究的关系最的密切的五种定义。

“大众文化”一词也有许多种定义。

第一,大众文化是指那些被很多人所广泛热爱与喜好的文化。

这个量化的定义会有很多的赞同者,但同时一个自相矛盾的难点也随之出现,因为此种量化的工作并无实际价值。

第二种定义认为,大众文化就是除了“高雅文化”(high culture)之外的其他文化,是一个剩余的范畴,是那些无法满足“高雅”标准的文本和实践的“栖身之所”。

第三种定义将“大众文化”等同于“群氓文化”,即大大众文化不过是一种不可救药的商业文化,是为大众消费而批量生产的文化,其受众是一群毫无分辨力的消费者。

第四个定义认为大众文化是来源于“人民”的文化。

在该定义下,“大众文化”一词仅指属于“人民”的“本真的”文化,就等于民间文化,是一种民治、民享的文化。

大众文化的第五个定义来自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东尼奥·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政治分析,尤其与其对“霸权”这一概念的发展密切相关。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富含冲突的场所。

在这里,被统治集团之“抵抗”力量与统治集团利益对被统治集团的“收编”力量进行着斗争。

从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无论用何种方式定义大众文化,但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大众文化只有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才能出现。

工业化和城市化给大众文化的形成,而“大众文化”这个概念本身也因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第二章“文化与文明”传统在《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一书的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文化与文明”传统对文化批评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不同文化大家对大众文化所持的不同的批评态度以及对美国大众文化的大讨论。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女性形象研究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女性形象研究

大众文化影响下的女性形象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大众文化对女性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传媒展现的形象还是商业广告打造的形象,女性所承担的角色和期望标准都在不断改变。

这些改变如何影响了女性的自我认识和社会地位,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大众文化下的女性形象大众文化是指被大众及流行文化所接受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是由传媒、社交网络、时尚等引领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大量的文化信息和娱乐产品的影响下,女性形象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女性形象主要是温柔、贤惠、善良、顺从等,但随着现代女性的觉醒和反叛,这种传统形象正在逐渐被打破,而新的女性形象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

二、流行文化下的女性形象流行文化既是大众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

流行文化的影响不仅限于传媒和广告,还包括音乐、电影、时尚等多个方面。

流行文化的兴起,催生了很多前卫、个性化的女性形象,如《Sex and the City》中的女主角们,她们单身、经常更换情人,时而可爱可人,时而傲娇任性,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恋爱观都与传统女性形象大相径庭。

再比如造星机构打造的艺人们,许多都以肉体美及服装造型等作为其卖点,制造了不少争议。

但无论好坏,都无法否认这种流行文化的兴起催生了很多新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也给许多女性带来了启发和启示。

三、商业广告下的女性形象商业广告以推销产品为主要目的,它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吸引顾客的视觉、心理和情感。

其中,女性形象成为了一个常被操作的素材。

例如,像Victoria's Secret这样的内衣品牌,一直以性感、火辣的女性形象作为广告的主打,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和销量。

但是,这种性感、火辣的女性形象,又何时成为了女性在商业广告中的主要定位?很多电视广告和外部广告总是通过这种方式來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并让消费者购买产品。

此时,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商品的陪衬,更成为推动商品销售的核心竞争力。

但这种商业广告所唤起的女性形象,是否真正代表了女性全面多元的形象,值得深思。

大众文化和女性文学课程简介

大众文化和女性文学课程简介

大众文化和女性文学课程简介
本课程的开设主要针对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群体开设,但中文专业的学生也可接着在本专业的学习基础之上,加以拓展,从而养成文学和生活的互动思考训练习惯。

在课程的设置安排上,以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思想作为讲课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寻找并分析女性思想意识,包括主体意识和生命意识和现代意识的逐渐演变是如何在大众文化中的各个方面加以体现。

在参阅的资料方面,由于大众文化的宽泛性,所涉书籍甚多,但在一个学期的基础上,本公选课的讲课内容主要涉及到大学生关注的一些方面,如爱情、婚姻和家庭方面女性意识的变化;影视剧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中国历代女性的分类;服装与女性意识的提高等,为使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感受千年来女性地位的受压抑以及在女权主义影响下的社会各职业领域的女性意识的转变,特别在课程中推荐两部经典的女性意识强烈的电影,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和《时时刻刻》,并让学生书写观后的感想。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旨在让大学生树立对女性的关怀,女性独立意识的提高和男性对女性的理解,并让他们在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去关注女性意识的提升。

下面是本课程的教学目录。

《大众文化和女性文学》课程安排
一大众文化概念及涵盖领域
二女性意识溯源及发展
三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呼号
四女权理论的基石
影视赏析:《时时刻刻》
五“五四”时期:女性意识在“父之门”与“夫之门”的徘徊
六1980年代女性的颠覆姿态
七1990年代后影视中的女性意识自觉
八服装、身体与女性意识
影视赏析:《蒙娜丽莎的微笑》
九讨论小结——女性意识提高的因素面面谈。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脉络笔记●几个概念的发展辨析:1.文化:智力、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一群人、一个时期或一个群体的某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智力,尤其是美学所创造的作品与实践(意指实践)2.意识形态:为某一特定人群所接合的观念系统用以描述某些文本和实践如何呈现对现实加以歪曲的图景关注文本如何持续不断地呈现关于外部世界的图景文本或实践所承载或可能承载的、间接地、常常是无意识的含义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之中,仪式与风俗3.大众文化:被很多人广泛热爱与喜好除“高雅文化”外的其他文化,一种剩余的范畴群氓文化(mass culture)人民的文化,非自上而下强加于人民的富含冲突的场所,统治阶层“收编”与被统治阶层“抵抗”的“均势妥协”无高低区分的后现代文化4.作为“他者”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含义的理解需在与其他文化的比较中得出。

●“文化与文明”传统(大众文化先天存在问题,需加以驯服、规范与控制):1.马修。

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文化是“最好之物”,是获取“最好之物”的能力,是将“最好之物”运用于精神与灵魂,是对“最好之物”的追求;大众文化即是政治骚乱。

2.利维斯主义:文化始终是少数人的专利,要用教育去抵制大众文化/群氓文化。

3.美国派:德怀特。

麦克唐纳(群氓文化上自上而下强加给人民的)欧内斯特。

海格(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和大众化生产的必然结果,生产与消费)莱斯利。

费德勒(大众文化=美国文化)●文化主义:1.理查德。

霍加特《识字的用途》:“过去的文化”(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与“新文化”(50年代大众文化)怀念过去的个人经验与学术批判当时文化2.雷蒙德。

威廉斯《文化分析》:文化是尽善尽美的理想,是“记录”的文本与实践,是“社会性”的(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描述)感知结构:为某一特定群体、阶级或社会所共享的价值观,是某种不确定的结构,是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意识形态的混合物。

大众文化与女性文学

大众文化与女性文学

大众文化与女性文学什么是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

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

大众文化从实质上说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产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

它一方面是同与其共时态的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相互区别和对应的,另一方面也是同传统自然农业经济社会里的各种民间文化、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的,商业性、流行性、娱乐性和普及性可以说是其最主要的基本特征。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

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面貌,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人们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效应及其发展控制问题。

大众文化的特点:1、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2、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3、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4、娱乐性,大众文化文本无论其结局是悲是喜,总是最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轻松的满足;5、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6、大众媒介性,即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这种媒介所规定的特点。

大众媒介,通常包括机械印刷媒介(报纸、杂志、书籍等)和电子媒介(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两大类;7、日常性,与欣赏高雅文化带有更多的个体精神性不同,公众对于街头广告、电视剧、流行音乐、时装、畅销书等大众文化的接受,是在日常生活的世俗环境中进行的。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

7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第五讲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女权运动一西方女权主义分三个阶段:1、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2、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3、后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60年代至今)女权运动,即妇女解放运动。

目的是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赋予妇女以与男子平等的地位,以及选择自己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第一阶段:女权主义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主要是一些实践活动.影响的文学作品有易仆生的“娜拉”,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

第二阶段:尤其是激进和自由女权主义对“性解放”的诉求,对一批女权主义作家产生很大影响。

杜拉斯昆德拉西尔维亚弗吉利亚·伍尔芙这一时期女权主义在文学上的代表。

波伏瓦的《第二性》(1949)B.弗里登的《女性的神秘》(1963)第三阶段:后现代女权主义开始于上个世纪60-80年代,产生因素:一是,由于60年代的“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无数的家庭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行,于是人们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另一个因素是,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女人占据了政府企业学校传媒的领导地位,当了老板。

于是,后现代的女权应运而生。

理论高度大众媒介的女性形象得到更充分研究二女权主义流派1激进的女权主义妇女受压迫是父权制度的结果,在这样的制度下,男人群体拥有统治女人群体的权力,男人们和女人们的利益是在根本上和不可避免地背道而驰的,为一种女性分离主义的策略而论争。

封建制下的必然2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压迫的最终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男人对女人的统治可以看作资本家统治工人的必然结果。

3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是男性对妇女的偏见造成的,而这种偏见深深地植根于法律之中或是将妇女排斥在某些特定的生活领域之外而体现出来,批判媒介和通俗文化中对妇女不平等的,利用性的使用与表现,为补救性的机会平等立法而论争,以扭转这一局面。

大众文化与性别传播

大众文化与性别传播
认知客体他者依赖性被动性客体性情感价值非逻辑阴柔无序模糊性不可预见性服从性肉体具体连续性必然体力自然原始被掠夺性生殖私人性???身体技术在男女性别中的不同规训?身体技术是描述人们在不同社会了解如何使用自己身体的种种方式
大众文化与性别传播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 的。在生理、心理或经济上,没有任何命运 能决定人类女性在社会的表现形象。决定这 种介于男性与阉人之间的、所谓具有女性气 质的人,是整个文明。” ——西蒙娜波伏娃:《第二性》
“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 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 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
作为个体,社会性别由以下要素构成: 生理性别类型 社会性别身份认同 社会性别化的婚姻和生育地位 性别的形成过程 社会性别信念 社会性别展示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几种定义: “泛指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 和评价。社会性别常常在社会制度(如文化、 资源分配、经济体制等)中以及个人社会化 的过程中得到传递、巩固。”(《联合国计 划开发署社会性别与发展培训手册》) “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 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 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 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牛津社会学词典》)
作为社会制度,社会性别由以下要素构成: 社会性别地位 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 社会性别化的亲属关系 社会性别化的性规则 社会性别化的个人性格 社会性别化的社会控制 社会性别意识形态 社会性别形象
两性气质刻板印象
男性气质/主体:认知主体、自我、独立性、 主动性、主体性、理性、事实、逻辑、阳刚、 秩序、确定性、可预见性、控制性、精神、 抽象、突变性、自由、智力、文化、文明、 掠夺性、生产、公众性 女性气质/客体:认知客体、他者、依赖性、 被动性、客体性、情感、价值、非逻辑、阴 柔、无序、模糊性、不可预见性、服从性、 肉体、具体、连续性、必然、体力、自然、 原始、被掠夺性、生殖、私人性

大众文化和女性发展——兼论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

大众文化和女性发展——兼论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

作者: 扈海鹂
作者机构: 江苏省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
页码: 54-58页
主题词: 大众文化;女性主义;女性发展;人文尺度;“现代性”;人的发展;意义世界;解释方法;
商品经济;社会批判理论
摘要: “大众文化”和“女性主义”在中国都是“外来语”。

新的话语常常开拓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更何况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国与迈向后工业社会的西方处在共时态中,是以参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为背景的,这使我们的现代化过程多出许多新的“边界关系”。


用“大众文化”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理解女性主义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解读当代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教学内容和过程:先了解什么是女性主义,再讨论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关系,最后了解我国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

第一节:女权运动与女性主义提问:男生对当代女性地位的理解?反过来,女性对自身地位的理解?女性主义历史女性主义(feminism)一般翻译为女权主义和女性主义。

这也是女性主义的早期和后期的称谓。

18世纪和19世纪是女性运动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通常称为“女权运动”,早期女权运动的特点是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女性要求获得和男人相同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同工同酬”、“婚姻自由”,妇女谋求政治和经济解放的运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

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文化研究的兴起,阶级、种族和性别问题受到关注,“女性主义”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不过,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更侧重于社会和文化层面,而非仅仅是谋求政治权利,女性主义者认为不平等不仅是政治和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隐藏在文化中各种潜在的男权中心思想,使得女性处于不平等位置,“女性主义”的目的就是要挖掘隐藏在文化深处的性别歧视。

这一时期女性主义在理论上也取得了进展,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和存在主义等多种思想。

女性主义也形成了三个比较大的派别: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激进的女性主义。

自由女性主义思想主要是在美国,“自由女权主义理论认为理性精神的发展是人类最高的理想,国家应该采取行动确保所有人有平等机会追求这个目标及相关的东西。

”马克思女性主义把女性受压迫的原因归咎于父权社会和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女性主义主张通过社会变革彻底改变女性地位(譬如在中国)。

激进女性主义把女性的悲剧命运归咎于男权制社会传统,主张只有完全摆脱男权制度的控制,女性才能获得完全独立。

20世纪80年代以后,女性主义研究受到其他社会理论影响,摆脱了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多元化趋向,譬如后殖民女性主义、后结构女性主义等等。

“女性主义”实践、理论和批评的共同支点是确立不同于男权世界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心理结构上的女性意识。

二是社会-群体层面结构上的女性意识,三是历史-文化结构上的女性意识。

“女性主义”要追求的是在生理-心理、社会-群体和历史-文化中全面的平等,因为女性主义首先认为在男权制度下,女性的生理-心理上、社会-群体和历史-文化上全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女性主义的评价女性主义是在实践、理论和文化中都得到深刻的体现,在实践中,各种类型的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后,中国的女性主义也开始发展起来。

其次,女性在理论和文化方面,女性主义也力图使自己区别于男权社会。

但是也有许多人蓬勃发展的女性主义表示质疑,譬如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1、我们能够像女权主义者认为的那样称西方社会-以及其它广为人知的社会是父权制社会吗?2、父权制传统怎样为那些对反抗和推翻父权制价值观感兴趣的人所进行的批判提供了基础?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这种反抗的起源、记录以及证据?妇女如何能够既是父权制社会的产物,又是它的批判者?3,最后,讨论存在于一定层面的“妇女文化”,将其作为复杂社会中一种可行的反抗性(或适应性)的“亚文化”是否有意义?1第二节女性主义与媒介文化女性主义与“文化工业”马特拉特认为正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中,基本的性别歧视被表现出来:“正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基本的性别歧视被表现出来——即公共与私人、生产与再生产的分离被表现出来。

公共机构与生产领域被指派给男性,私人生活和再生产领域被指派给女性。

等级制度的价值观通过赋予男性的时间(由行为、改革和历史所规定)以肯定价值、赋予女性的时间以否定价值的方式得以表达,女性的时间尽管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但在我们的社会中却遭到绝对歧视,人们已经习惯把它看作平凡的日常生活、重复和单调的时间来理解和度过。

”2在马特拉特看来,这种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分工由不同社会机构(教堂、学校、媒介)传播、加强和重新阐释的关于男性和女性品质的定义中表现出来。

女性应是听话、顺从、纯洁、文雅、拘谨的,她们应该玩一些温和的游戏并喜欢室内活动。

相反,男孩在性别上应该是主动的,易于炫耀其体力等等。

由此可见,大众媒体对于女性地位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女性主义研究也从妇女运动、到女性主义通俗文化,再到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变化。

人们常常把这样的媒介研究成为“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几种探讨女性在大众媒介中的形象与地位,尤其是探讨大众媒介中的“女性歧视”问题,即大众媒介是如何用一种不平等的态度看待和表现女性。

1978年,美国传播学女学者塔奇曼与他人主编出版了《炉床与家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论文集,标志着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正式成为传播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其他的文章还有克里斯·纽伯尔德的《女权主义媒介研究》、H·莱斯利·斯蒂夫斯的《女权主义理论与媒介研究》、玛丽·艾伦·布朗的《女权主义文化电视批评-文化、理论与实践》、安妮特·库恩的《快乐机器》等等。

女性主义媒介文化研究中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有以下几种:1、内容分析法、精神分析批评和意识形态分析。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实证主义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客观性、系统性和定量性。

(1)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的问题,(2)抽取分析样本。

(3)制定分类标准。

(4)检验分类标准的可行度;(5)对内容进行量化评分;(6)统计分析;(7)得出结果、撰写报告。

譬如通过统计报纸对堕胎的报道,来反映女性的反抗问题。

2、精神分析批评是从弗洛伊德学说理论出发,考察在大众传媒,这些理论往往认为大众传媒再现了社会不平等,这些媒体往往把女性表现为依附于男性,女性杯男性观看的。

我们可以看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或者中国电影《芙蓉镇》、《夜宴》之中,大量的电影都是把男性塑造为主体者。

即使在《茉莉花开》这样的一部自号为“女性主义”的电影中,女主人公仍然是在家庭中,并且还要洗衣服和刷马桶,而男性被塑造在工厂和车间里。

3、意识形态分析主要是运用符号学和阿尔杜塞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文本的阅读寻找意义。

在运用符号学分析方式所进行的文本分析中,麦克卢比对少女杂志《杰基》的代码解析堪称经典。

她认为,诸如浪漫代码、个人生活代码、时装和美丽代码以及波普音乐代码之类的代码,有助于确定一种以未来作为妻子和母亲角色为基础的少女意识形态,而受众不可避免地要屈从于这种意识形态的力量。

我们下面继续讨论女性主义在大众媒介的体现,女性主义主要对各种具体的媒介文本分别进行了个案式的解读。

我们下面就肥皂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介具体探讨女性主义与媒介关系的话题。

1、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1安德烈·普雷斯:《霸权过程中的阶级与性别:女性理解电视现实和认同电视人物的阶级差异》。

2米歇尔·马特拉特:《女性与文化工业》,劳拉·穆尔维写于1975年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是一部探讨电影中女性主义的重要作品。

这篇文章提供了一幅精神分析视角的新图画。

她认为,观淫癖与恋物癖是好莱坞电影用以建构观众的机制,男性观众因为视淫本能(即观看而产生的快感)而成为一个观淫者,电影中的所有女性的躯体都被“恋物癖化”了;而如果观众是一个女人,她不得不假定自己处于男性的位置从而参与到观淫癖和恋物癖这两种机制中去。

她说:“女人在她们那传统的裸露癖角色中同时被人看和被展示,她们的外貌被编码成是具有被看性的内涵。

”有人甚至对西方电影中的东方女性形象也做了类似的探讨。

他们认为这些电影中的女性一样被观赏者置于窥视的地位,而且由于“白种男人从棕色男人手里拯救棕色女人”的故事已成为一种电影寓言,而使东方女性处于双重窥视(西方看东方,男人看女人)的情境中。

2、女性主义与肥皂剧《达拉斯》对妇女与电视剧的经典研究,是1985年伊恩·昂对美国电视连续剧《达拉斯》所作的研究,1985年《达拉斯》曾经在90多个国家播放。

伊恩·昂试图解释这部电视剧的走红原因。

大哪个是荷兰媒体认为《达拉斯》走红是因为电视剧的“文化帝国论”主题。

而伊恩·昂主要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她认为是女性主义主题导致了这部电视剧的走红,电视剧表现了女性的乌托邦幻想,在这个世界男性不再凌驾于女性之上。

而如果我们从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晓庆所演的角色很有意思。

第三节:中国大众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媒介与性别再现我国的女性主义研究热潮大概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在文化和文学领域,然后,女性主义批评逐渐从文学领域转到大众传媒领域,成为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研究的重要视角。

女性主义媒介研究最大的特点就是关注性别在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中的再现。

而总的来说,我国媒体和大众文化对于女性的展示和塑造,可以说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一是女性从传统的温柔端庄型向开放的美丽漂亮型,然后,再由美丽漂亮型向中性文化的审美趋向。

在20世纪80年代。

80年代的大众传媒中,女性多是以温柔善良的面貌出现,譬如在《少林寺》、《霍元甲》这样的电影和电视剧中,女性多温柔体贴。

她们往往都是隐藏在男人的背后,从事家庭等日常事务。

而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许多电视剧开始塑造一些具有独立和自我意识的现代女白领,这些女白领往往精明强悍,甚至比男人还要厉害,譬如《公关小姐》等等。

但是到了新世纪,我国大众传媒对于女性的塑造又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网络和电视文化中,中性化的女性广受欢迎,《超级女生》可以说是一个典型。

《超级女生》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生》电视节目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社会性别的重组,制造出了中性化的社会风潮。

连续两届的“超级女生”对女性进行了重新定位,传统的那种女性被否定,而新的女性形象也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种漂亮、前卫、时尚。

而是带有中性化的倾向。

《超级女生》被认为真正渴望在现实生活中模糊男性和女性别的企图。

思考题:1.什么是女权运动,你觉得女性意识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什么?2.你喜欢超级女生,你认为超级女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女性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