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讲解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
目
录பைடு நூலகம்
1、适用范围 .......................................................................................................................................................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术语和定义 ................................................................................................................................................... 2 4、源样品采集 ................................................................................................................................................... 2 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 ............................................................................................................................... 2 4.2 固定源采样 .......................................................................................................................................... 3 4.2.1 稀释通道法 ............................................................................................................................... 3 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 ................................................................................................................... 5 4.3 流动源采样 .......................................................................................................................................... 7 4.3.1 现场实验法(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 9 4.4 开放源采样 .........................................................................................................................................11 4.5 其他源类采样 .................................................................................................................................... 15 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 15 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 17 4.5.3 海盐粒子采样 ......................................................................................................................... 20 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 20 5、受体样品采集 ............................................................................................................................................. 20 5.1 点位布设原则 ..................................................................................................................................... 20 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 ......................................................................................................................... 20 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 21 5.4 采样前准备 ........................................................................................................................................ 21 5.5 样品采集 ............................................................................................................................................ 21 5.6 采样注意事项 .................................................................................................................................... 21 6、样品管理 ..................................................................................................................................................... 22 6.1 样品标识 ............................................................................................................................................ 22 6.2 样品保存 ............................................................................................................................................ 22
关于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体系的说明
关于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体系的说明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 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一套完整的大气污染物 排放清单应当覆盖化石燃料固定燃烧、工艺过程、移动源、溶剂使 用、扬尘、生物质燃烧和农业等排放源,包含二氧化硫(SO2)、氮氧 化物(NOx)、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物(VOCs)、氨(NH3)、一 次颗粒物(PM2.5 和 PM10)和臭氧(O3)等大气污染物,并具备动态更 新机制。
随着清单编制工作的逐步深入,清单编制中活动水平与排放系 数将不断更新和完善,环境保护部将适时修订技术指南。目前,已 发布的《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大 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中关于道路机动 车、非道路移动源以及生物质燃烧源排放清单编制请参照新发布的 《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非道路 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生物质燃烧 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执行。
—4—
目前,我国尚未从国家层面上建立完整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 也缺乏一套建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方法工具,相应的能力建设 较为滞后。考虑到各地清单编制工作的技术基础与实际管理需求的 差异性,环境保护部按照“规范统一、科学实用、轻重缓急、循序,即先按照污染物种类和污染源源类两个方向分 别出发,编制单项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待各 方面对清单编制工作有一定认识和基础后,再将城市和区域网格化, 编制涵盖全行业、多污染物以及包含污染源时空变化信息的源排放 清单技术指南。
根据上述思路,环境保护部已于 2014 年 8 月发布了《大气细颗 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
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
1) WSi 为土壤扬尘中 PM( i 空气动力学粒径在 0~ i μm 间的 颗粒物,下同)总排放量,t/a。 2) ESi 为土壤扬尘源的 PMi 排放系数,t/(m2•a)。
— 95 —
3) AS 为土壤扬尘源的面积,m2。 4) Di 为 PMi 的起尘因子,t/(104 m2•a)。 5) C 为气候因子,表征气象因素对土壤扬尘的影响。 6) η为污染控制技术对扬尘的去除效率,%,对颗粒物的 控制效率见表 3。多种措施同时开展的,取控制效率最大值。 7) ki 为 PMi 在土壤扬尘中的百分含量,推荐值 TSP 为 1、 PM10 为 0.30、PM2.5 为 0.05;也可使用巴柯粒度仪或动力学粒径 谱仪进行实测,对该值进行修正。 8) Iwe 为土壤风蚀指数,推荐值见表 4;其它类型土壤的风 蚀指数可以选择质地接近的土壤类型代替。 9) f 为地面粗糙因子,取值为 0.5,在近海、海岛、海岸、 湖岸及沙漠地区取值为 1。 10) L 为无屏蔽宽度因子,即没有明显的阻挡物(如建筑 L=0.7; 物或者高大的树木) 的最大范围。 当无屏蔽宽度≤300 米时, 当无屏蔽宽度在 300 米至 600 米之间时,L=0.85;当无屏蔽宽度 ≥600 米时,L=1.0。 11) V 为植被覆盖因子,是指裸露土壤面积占总计算面积 的比例,计算公式如下:
— 93 —
第四章
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的计算应在具体排放源层面完成。 对于 某个给定的最低一级排放源,扬尘源颗粒物排放量由下式计算:
W E A
(1)
1) W 为某个给定排放源的扬尘排放量。 2) E 为排放源对应的单位活动水平的排放系数,一般为单 位时间单位面积(道路扬尘源为单位道路长度)的扬尘源颗粒物 排放量。 3) A 为扬尘源的活动水平因子。 扬尘排放系数的确定优先考虑选用实测法和模拟测定法, 也 可以参考本指南的推荐值或通过文献调研法获取。 污染源实测法 指在当地实际测定的扬尘排放量或排放因子数据, 主要包括基于 实测的排放因子估算法、 建筑施工的降尘量监测、 上下风向法等。 文献调研法是指从科技文献、 排放系数数据库中查找相近生产技 术与排放水平的排放因子。 模拟测定法是指采用实验模拟的方法 进行各类扬尘排放因子的测定,主要包括风洞测定法等。 不同季节的扬尘源活动水平差异较大, 对大气颗粒物浓度的 贡献比例存在明显差异, 各地应根据当地气象条件和自然植被覆 盖情况对扬尘各类来源进行分季节统计, 对应的排放系数和排放 量计算公式中的参数也应作相应调整, 以获取更加准确全面的扬 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 活动水平数据是扬尘源清单编制中的基础性信息, 通过一系 列定量数值反映调查区域中各扬尘源类起尘活动的活跃程度。 不 同城市、不同季节的扬尘源活动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要通过实测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4《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编制组二〇一四年六月—82—项目名称: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主要起草人:贺克斌,张强,郑博等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师华定 陈 胜—83—目录目 录 (84)1 编制背景 (85)1.1 任务来源 (85)1.2 指南编制单位 (85)2 指南制定的意义 (85)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85)3.1 编制原则 (85)3.2 技术依据 (86)4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86)4.1本指南与《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之间的关系..86 4.2 源分类和排放量计算基本原则 (86)产生系数的确定 (87)4.3 固定燃烧源PM104.3.1燃煤源(除民用煤炉)PM产生系数的确定 (87)10产生系数的确定 (89)4.3.2其它固定燃烧源PM10产生系数的确定 (91)4.4 工艺过程源PM104.4.1 钢铁 (91)4.4.2有色冶金 (91)4.4.3 建材 (92)4.4.4 石化化工 (94)4.4.5 废弃物处理 (94)产生系数的确定 (94)4.5 移动源PM104.6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去除效率的确定 (95)去除效率计算方法 (95)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104.6.1 固定燃烧源与工艺过程源除尘技术PM去除效率参数确定 (95)105 指南实施建议 (99)—84—《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编制说明1 编制背景1.1 任务来源2014年5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给清华大学下达了编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技术指南》)的任务。
清华大学根据之前的研究基础和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总结凝练,开展了《技术指南》的编制工作,并在6月通过专家论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5号――关于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
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5号――关于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的
公告
【法规类别】污染防治
【发文字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14年第55号
【发布部门】环境保护部
【发布日期】2014.08.19
【实施日期】2014.08.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4年第55号)
关于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的公
告
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和污染源优先控制分级是开展大气污染来源解析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制定大气污染物优化减排方案、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和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开
展大气污染物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我部发布《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等4项技术指南。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包括大气一次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的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所涉及的污染源分类分级、排放系数与活动水平数据获取、不确定性分析以及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1.5 指导原则 (1)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细颗粒物 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 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 性和可操作性; (2)分类指导原则:依据我国当前的行业或产品分类,充 分考虑各个行业工艺技术、污染控制技术不同带来的排放特征差 异,进行深层次源划分,使 PM2.5 排放源尽可能涵盖潜在的、可 能带来排放的活动部门; (3)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 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 学选择适合当地实际的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路线。随着环境信息 资料的完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源排放清单。 1.6 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清华大学、环境保护 部环境规划院等单位起草编制。
第三级分类下则涵盖了各种具体的燃烧设备。完整的固定燃烧源
第一至第三级源分类见表 1。
固定燃烧源第四级分类包括袋式除尘、普通电除尘、高效电
除尘、电袋复合除尘、湿式除尘和机械式除尘等六种污染控制技
术以及无除尘设施的情况,其对应的 PM2.5 去除效率见表 5。
表 1 固定燃烧源第 1~3 级分类及对应的 PM2.5 产生系数
0.10
农用机械*
4.00
建筑机械*
6.00
航空 煤 油ຫໍສະໝຸດ 飞机**0.28*排放系数为 g/kg 柴油消耗量
**飞机排放系数为 g/LTO(起飞着陆循环次数)
国3
国 4 质量分级
C
C
A
A
C
C
C
第三章 PM2.5 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3.1 排放源分类分级体系的确定 编制一次 PM2.5 排放清单时,应首先对清单编制区域内的排 放源进行初步摸底调查,明确当地排放源的主要构成,在表 1-3 提供的分类分级体系中选取合适的第一、二级排放源类型,以确 定源清单编制过程中的活动水平数据调查和收集对象。 在数据调查和收集阶段应当涵盖排放源第三、四级分类中涉 及的所有燃烧/工艺技术和颗粒物末端控制技术,在数据整理过 程中根据当地排放源的特点确定源清单覆盖的第三、四级分类。 3.2 排放清单计算空间尺度的确定 点源是指可获取固定排放位置及活动水平的排放源,在排放 清单中一般体现为单个企业或工厂的排放量;面源是指难以获取 固定排放位置和活动水平的排放源的集合,在清单中一般体现为 省、地级市或区县的排放总量。 对于某一个第四级排放源,可以只由点源或面源组成,也可 以同时包含点源和面源。编制排放清单时应当明确每一个第四级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和方法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附件5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 行)第一章 总 则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生物质燃烧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适用范围1.2.1 本指南明确了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1.2.2 本指南适用于指导生物质锅炉、户用生物质炉具、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生物质燃烧过程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1.2.3 本指南涉及的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 2)、氮氧化物(NO x )、氨气(NH 3)、一氧化碳(CO )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 )、可吸入颗粒物(PM 10)、细颗粒物()。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生物质燃烧:包括锅炉、炉具等使用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材料的燃烧过程,以及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秸秆露天焚烧等。
生物质锅炉:以未经过改性加工的生物质为燃料的锅炉。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附件2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明确了固定燃烧源和工艺过程源一次可吸入颗粒物(PM10)排放清单编制的技术流程、技术方法、质量控制等内容。
移动源PM10排放清单编制执行《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和《非道路移动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扬尘源PM10排放清单编制执行《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生物质燃烧源PM10排放清单编制执行《生物质燃烧源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1.2.2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在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尺度开展PM10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清单编制的行政区划主体为县(区)、市、或省(直辖市、自治区)。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大气细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
PM10排放源:指向大气环境直接排放一次PM10的排放源,PM10的人为排放源包括固定燃烧源、工艺过程源、移动源、扬尘源和生物质燃烧源。
排放清单:指各种排放源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和空间区域内向大气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量的集合。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
附件(试 行)第一章 总 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4506.30-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GB/T 14506.28-2010 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 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HJ 618-2011 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 重量法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393-2007 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编写大纲(试行)20151019(模版)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编写大纲(试行)20151019(模版)第一篇: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编写大纲(试行)20151019(模版)附件1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报告编写大纲(试行)第一部分:工作开展情况简述主要开展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第二部分:主要结果和结论主要结果包括两方面:一是三个饼图,即受体组分重构图(各物质的占比,%)、常规源解析结果饼图(各源类对受体的贡献,%)以及综合源解析结果饼图(各综合源类对受体的贡献,%);二是区域传输的结果。
主要结论是从结果中提炼概括得到,结果和结论可以合并编写。
第三部分:对策建议根据源解析的结果得到的经验和启示,以及对本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对策建议以及防治措施。
备注:工作报告的编写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本地的地理环境、工业布局、经济结构和污染排放等实际情况,体现出本地特色。
附件2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技术报告编写大纲(试行)第一章绪论1.1 工作背景 1.2 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区域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第二章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2.1 研究区域自然条件2.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2.1.2 气象条件2.1.3 自然因素对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的影响 2.2 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2.2.1 社会发展情况 2.2.2 经济增长 2.2.3 城市建设 2.2.4 机动车保有量 2.3 研究区域能源消费变化情况2.3.1 能源结构 2.3.2 能源消费总量及单位GDP能耗 2.3.3 工业能源消费情况 2.4 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分析2.4.1 污染物排放总量2.4.2 重点源不同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2.4.3 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2.4.4 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 2.5 小结第三章研究区域大气污染特征分析3.1 研究时段大气污染物年均浓度 3.2 研究时段污染物浓度的月际变化 3.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3.4 小结第四章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介绍4.1 源解析技术方法的选择 4.2 模型原理4.3 综合来源解析方法第五章颗粒物样品采集与组分分析5.1 环境受体颗粒物样品的采集5.1.1 采样点位 5.1.2 采样仪器与滤膜 5.1.3 采样周期和采样时间5.1.4 受体采样过程的质量控制 5.1.5 受体样品采集情况 5.2 颗粒物污染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5.2.1 颗粒物污染源的识别和分类5.2.2 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5.3 颗粒物样品的组分分析5.3.1 无机元素分析 5.3.2 离子分析 5.3.3 碳分析第六章研究区域颗粒物源与受体理化特征分析6.1 颗粒物源的理化特征分析6.1.1 源形态特征 6.1.2 源成分谱的建立6.1.3 源成分谱的化学组成特征 6.1.4 源成分谱特征分析 6.2 受体颗粒物理化特征分析6.2.1 受体颗粒物形态分析6.2.2 研究区域颗粒物浓度的时空分布6.2.3 受体化学组成时空分布 6.2.4 小结 6.3 重污染过程分析 6.4 区域传输影响分析第七章研究区域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7.1 颗粒物来源解析结果7.1.1 不同季节来源解析结果 7.1.2 全年来源解析结果 7.2 综合源解析结果7.3 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分析第八章研究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附录受体化学组成及源成分谱数据表备注:源解析技术报告的编写应体现综合性和科学性,每一步做法应有依据,以上主要内容之间有着重要的逻辑关系,研究区域概况应为研究方案尤其是采样方案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源解析结果的诊断、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提供支撑。
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国内首个《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用, 包括 北 京 、 天津、 唐山、 济南、 太原、 深圳 等 全 国主要 大 中型 城 市 。 ( 摘自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 环境 保 护 部 网 2 0 1 3 — 0 8 — 3 0 )
2 . 将 GS M和 2 - MI B配 置 成浓 度 为
1 O 、 2 0 、 3 0 、 5 O 、 7 0 、 1 0 0 、 1 5 0 mg / L 的 标 准 系列 , GS M
3 结 论
本 文建 立 了用 吹 扫 捕 集一气 相 色 谱 质 谱 联 用 技
参 考 文 献
2 . 5准 确度 及 精 密度
配 制 GS M 和2 - MI B均 为 1 0 mg / L 的 样 品 重 复 进 样 7次 , 按 上述方 法 分析 , 结果 见表 1 。
表 1 分 析 结 果 mg / L
]
『_
马晓雁 , 高乃 云 , 李青 松 , 等. 饮 用 水 中 异 嗅 物 质 一 土 臭
的技术方法, 让人 们 知 道 污 染 源从 哪 儿 来 ? 并评 估 不 同污 染 源 的“ 贡献” 大 小。 我 国环 境 领域 知 名 专 家 、 国家环 境 保 护城 市 空
气颗 粒 物 污 染 防治 重 点 实验 室主 任 冯银 厂 介 绍 , 从 目前城 市 污 染物 的排 放 量 来 看 , 今 年 冬 天 的 雾 霾 天 可 能 难 以 改善 , 治 理 需
中 国卫 生 检 疫 杂 志 , 2 0 0 7 , 1 7 ( 1 2 ) : 2 2 2 7 — 2 2 2 8 .
马晓雁 , 高乃 云, 李 青松 , 等. 气象 色谱 法测定 饮用 水 中
痕 量 土 臭 素 和 二 甲基 异 冰 片 [ J ] . 分析测试学报 , 2 0 0 7 , 2 6
福州市环保局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解读
福州市环保局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解读文章属性•【公布机关】福州市其他机关•【公布日期】2014.05.14•【分类】其他正文《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解读为应对近年来在我国多地接连出现的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贯彻落实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科技支撑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环境保护部于今年年初紧急启动实施《清洁空气研究计划》。
通过将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凝练,环境保护部日前发布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以强化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作为《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首批代表性的科研成果,这一指南的发布意味着科技对当前灰霾防治工作产生了重要的、直接的技术支撑作用。
日前,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负责人就如何理解、贯彻这个文件,接受了中国环境报记者的采访。
记者: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要制定这项《技术指南》?答: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多个地区接连出现以颗粒物(PM10和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灰霾天气,大气颗粒物已成为长期影响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
由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耗量大幅攀升,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城市建设施工量巨大,大气氧化性不断增强,使得我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越来越复杂,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面临巨大挑战。
大气颗粒物源解析工作是识别大气颗粒物来源、有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近30年来,我国不少城市相继开展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环境管理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是,大气颗粒物源解析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技术工作,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
由于各地采用的技术方法不统一,缺乏一致的技术要求和科学规范,造成颗粒物解析结果可比性较差,既难以实施城市间的横向比较,又不能为分析同一地区颗粒物来源的演变特征提供充分依据。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对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利用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启动实施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部署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同时批准建设了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等重点实验室。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
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可编辑)环境空气颗粒物源解析监测技术方法指南(试行)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监测方法指南 (试行 )(第二版 )7>2014 年 2 月 28 日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防治环境空气颗粒物污染,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规范全国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的监测技术, 制定本指南。
本指南规定了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的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样品的管理、颗粒物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以提高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监测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本指南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共同起草。
目录1、适用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 24、源样品采集. 24.1 源分类及采样原则24.2 固定源采样. 34.2.1 稀释通道法34.2.2 烟道内直接采样法54.3 移动源采样. 74.3.1 现场实验法( 隧道法 ) 7 4.3.2 全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8 4.3.3 分流式稀释通道采样法 9 4.4 开放源采样 114.5 其他源类采样. 154.5.1 生物质燃烧尘采样 154.5.2 餐饮油烟尘采样. 174.5.3 海盐粒子采样204.6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采样 205、受体样品采集. 205.1 点位布设原则215.2 采样仪器和滤膜选择215.3 采样时间和周期 215.4 采样前准备215.5 样品采集 215.6 采样注意事项. 216、样品管理 226.1 样品标识 226.2 样品保存 226.3 样品运输 226.4 样品交接 227、样品分析 227.1 方法选择原则237.2 颗粒物质量浓度分析237.2.1 手工监测方法 (重量法). 237.3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 247.3.1 元素分析方法 247.3.1.1 铅等 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247.3.1.2 铅等24 种元素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26 7.3.1.3 铅等 24 种元素的 X 射线荧光光谱法297.3.1.4 汞等 5 种元素的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317.3.2 水溶性离子分析方法 31-7.3.2.1 NO 等 4 种阴离子的离子色谱法. 313+7.3.2.2 Na 等 5 种阳离子的离子色谱法34+7.3.2.3 Na 等 4 种阳离子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367.3.3 碳分析方法 377.3.3.1 元素碳和有机碳的热- 光透射法387.3.4 其他标识物分析方法387.3.4.1 多环芳烃分析方法387.3.4.2 正构烷烃分析方法397.3.4.3 水溶性有机碳分析方法 417.3.4.4 丁二酸等有机酸分析方法457.3.4.5 正构烷酸、甾醇类、左旋葡聚糖等分析方法. 487.4 二次颗粒物前体物分析方法. 511、适用范围本指南分析了《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涵盖的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方法 , 规定了其所涉及的监测技术方法, 主要包括污染源样品采集、环境受体样品采集、颗粒物样品分析、全过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等, 适用于环境空气颗粒物来源解析中相关的监测工作。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讲解
973计划课题:我国酸沉降相关物质的排放特征及强度研究
863重大项目课题:区域大气污染源识别与动态源清单技术及应用 十多项环保公益项目及几十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构建了区域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共性技术体系 • 发展了多层嵌套高分辨率的区域排放清单编制技术和方法学 • 开展了排放系数测试研究,将排放系数的本土化率由20%提高到70% • 编制了覆盖全国和重点区域的多层嵌套网格化排放清单 • 部分城市基于自下而上方法编制了多污染物综合排放清单
[95% 置信区间]
NOx CO2 CO CH4 VOC BC OC NH3
Other East Southeast Source: Streets et al., 2003 Asia Asia
China
Japan
India
Other South Asia
Ships
All Asia
第三阶段:基于技术和设备信息的排放清单
第二阶段:基于部门活动水平的排放清单
代表:TRACE-P排放清单
基准年:2000年 涉及的污染物:SO2, NOx, CO2, CO, CH4, NMVOC, BC, OC
基本方法
排放系数法 源分类:3级 活动水平:
• 分省、分部门的不同燃料消费量 • 主要的相关工、农业原料消费量和产量
100
除尘器所占比例/%
水泥厂污染控制技术演变函数
旋风 湿式 静电 布袋
80 60 40 20 0 1990 1993 1996 年份 1999 2002 2005
③ 中国是全球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珠三角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
④ 排放清单编制与环境数据统计体系存在脱节
环境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由环境统计、
大气细颗粒物(PM2.5)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
附件3《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项目名称: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项目统一编号:起草单位:清华大学主要起草人:贺克斌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项目管理人:贺克斌环保部科技标准司项目管理人:XXX目录1 任务来源 (1)2 指南制定的意义 (1)3 指南编制原则与技术依据 (1)3.1 编制原则 (1)3.2 技术依据 (2)4 主要编制工作过程 (2)5 指南主要技术内容及说明 (3)5.1 排放源分类分级方法 (3)5.2 PM2.5排放量计算方法 (5)5.3 排放量计算参数获取方法 (7)5.4 源排放清单的应用与评估 (8)6 指南实施建议 (9)《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自《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 2.5)浓度限值监测指标以来,围绕如何深化大气环境保护工作、降低区域PM 2.5环境浓度、减少灰霾现象发生频率等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工作。
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于2013年启动了环保公益科研专项重点项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由清华大学承担。
旨在摸清我国一次PM 2.5排放基本情况,评估其减排技术潜力,研究一次PM 2.5源排放控制和管理方法。
依托该项目,环境保护部科技(以下简称标准司给清华大学下达了编制《大气细颗粒物(PM2.5 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的任务。
清华大学根据“PM2.5源排放控制和监管体系研究”项目《PM 2.5源排放清单指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开展《PM 2.5源排放清单指南》编制工作。
2 指南制定的意义1)摸清我国一次PM 2.5源排放基本情况近年来针对我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SO 2、NOx 、CO 等气态污染物上,而较少涉及大气颗粒物。
其主要原因是相对以上气态污染物,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更加复杂,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的难度增大。
《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讲解
与时俱进原则
•建立相应的动态污染源数据库,持续更新扬尘污染源信息, 对扬尘源实行系统高效的管理。
指南编制原则与依据
指南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 指导意见的通知》 4.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393-2007):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CJJ 37-90):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行业标准(JGJ 146-2004):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与卫生标准》 8. 《城市道路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6第198号) 9.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1998 第253号) 10. 《环境空气细颗粒物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政策》
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内容讲解
南开大学 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 2015年 03月
主要内容
指南编制背景、目的及意义 指南编制原则与依据 指南编制过程 指南主要内容 扬尘源控制建议
指南编制背景、目的及意义
指南编制背景
扬尘对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具有显著贡献,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指南编制背景、目的及意义
指南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
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扬尘污染防治工作的科 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明确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的指导原则、技术方法和结果应用,指 导各地环保部门科学规范地开展扬尘源颗粒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摸清我国 扬尘排放基本情况,建立动态的扬尘污染源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为开展 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道路机动车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细颗粒物(PM2.5) :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 2.5μm 的颗粒物。 机动车蒸发排放污染物:主要是碳氢化合物(HC) ,仅考虑 以汽油为燃料的机动车蒸发排放。 1.4.2 机动车类型 载客汽车: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人员的汽车,包 括以载运人员为主要目的的专用汽车。 载货汽车: 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货物或牵引挂车 的汽车,包括以载运货物为主要目的的专用汽车和低速汽车。 摩托车:由动力驱动的,具有两个或三个车轮的道路车辆, 但不包括: a) 整车整备质量超过 400kg 的三轮车辆; b) 最大设计车速、整车整备质量、外廓尺寸等指标符合有 关国家标准的残疾人机动轮椅车; c) 电驱动的,最大设计车速不大于 20km/h 且整车整备质量 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两轮车辆。 1.4.3 机动车规格 机动车规格术语见表 1。
第二章 道路机动车排放源分类 本指南涵盖的我国道路机动车排放源包括载客汽车、 载货汽 车和摩托车三大类。 编制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时应当首先确定排 放源的分类分级体系。 道路机动车排放源的第一级分类将载客和载货车辆根据载 客量和载货量分为微型、小型(轻型) 、中型、大型(重型)及
— 30 —
低速载货汽车,公交车和出租车单列;第二级分类根据车辆使用 的主要燃料类型分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油、柴油和其他燃料;在第二级分类的基 础上, 第三级根据车辆的污染控制水平分为国一前、 国一、 国二、 国三、国四和国五。道路机动车排放源分类见表 2。
— 29 —
1.5.1 科学实用原则:在确保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编制工作 的科学性与规范性的同时, 增强为污染防治决策服务的针对性和 可操作性。 1.5.2 因地制宜与循序渐进原则:各地根据自身污染特征、 基本条件和污染防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水平与技术可行性,科 学选择所需数据的获取方法。随着环境信息资料的完备,不断完 善和更新道路机动车排放清单。 1.6 本指南与《城市机动车排放空气污染测算方法》之间的 关系 本指南与已经发布的《城市机动车排放空气污染测算方法》 (以下简称《 “ 测算方法》”)在计算机动车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 采取的计算公式一致。考虑到编制清单的数据基础等条件,本指 南所确定的机动车排放源分类分级方式与 《测算方法》 有所差异, 并给出排放系数等关键参数的确定方法或推荐取值。 1.7 组织编制单位 本指南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 清华大学和中国环境 科学研究院起草编制。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第一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进程,增强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及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文件,编制《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1.2适用范围1.2.1本指南适用于指导城市、城市群及区域开展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来源解析工作。
1.2.2本指南内容包括开展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工作的主要技术方法、技术流程、工作内容、技术要求、质量管理等方面。
1.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3—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的通知》《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14506.30-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30部分:44个元素量测定GB/T14506.28-2010硅酸盐岩石化学分析方法第28部分:16个主次成分量测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7年第4号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的公告HJ618-2011环境空气PM10和PM2.5的测定重量法HJ/T194-2005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393-2007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使用其最新版本。
1.4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颗粒物污染源:向大气环境中排放固态颗粒污染物的排放源统称颗粒物污染源。
环境受体:受到大气污染物污染的环境空气统称环境受体,简称受体。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通过化学、物理学、数学等方法定性或定量识别环境受体中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泥立窑、土焦焦炉、土法炼锌等
缺乏重要的基本信息
本土化的排放系数 准确且足够详细的活动水平 污染控制技术的效率及分布
较少涉及关键的污染物
PM、VOCs、重金属
第二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2)
不确定性较大 不能反映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对排放水平的影响
环境统计 污染源普查
砖瓦
水泥 陶瓷 石灰 采矿 其它
分解窑
煤
立窑
回转窑
预热器窑
湿法窑
余热发电窑
油
气 热 电
中空窑 半干法窑
高精度清单所需的分类层次
建筑
现有清单的分类层次
其它
② 中国是全球技术更替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电厂发电技术演变函数(1990-2010) 电厂污染控制技术演变函数(1990-2010)水泥厂生产工艺技术演变函数
• SO2、NOx、NMVOC、NH3、CO、CH4、N2O、CO2
完整、一致、透明的目标
• 完整:涵盖几乎所有欧洲国家和所有污染源种类 • 一致:所有国家按照同一指南和方法学编制排放清单 • 透明:清单中使用的排放系数和活动水平数据在网上公开
我国排放清单领域主要研究进展
国家科技计划相关课题:
污染源普查、排污申报、总量核查、
重点源在线监测等组成的多源立体环 境数据体系。
总量核查
环境统计
污染源 如何融合 对接清单 普查
目前城市清单编制时多采用单一数据
渠道,未发挥多源数据优势。 不同统计渠道的覆盖对象和涵盖参数 既存在交叉又存在差别,用于清单编 制时需要确定数据优先级别,在校验 数据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同化融合。
[95% 置信区间]
NOx CO2 CO CH4 VOC BC OC NH3
Other East Southeast Source: Streets et al., 2003 Asia Asia
China
Japan
India
Other South Asia
Ships
All Asia
第三阶段:基于技术和设备信息的排放清单
碳素 炼油
活动水平数据及模型工具库的建立
人为污染源
工业工艺源
固定燃烧源
流动源
第 1级
钢铁
建材
有色金属
石化化工
工业
民用
电力
非道路
道路
第2级
第 3级 第 4级
玻璃
砖瓦
水泥
石灰
煤炭
煤油
气体
生物质
汽油
柴油
新型干法
其他旋窑
立窑
层燃炉
茶浴炉
小煤炉
LDGV
LDGT1
LDGT2
HDGV
摩托车
LDDT
HDDV
统计年鉴数据 数据库:行业统计、调研数据 模型工具库:针对城市民用部门、机动车等污染源的需 求侧模型
IGAC (International Global Atmospheric Chemistry) Vision
大气化学研究对于排放表征的需求
源识别 时间序 空间分 时间分 化学物种 范围 列分析 辨率 辨率 精度 低 高 低 高 中 高 中 高 中 高
问题
模式工具 简单空气质 量模式 复杂空气质 量模式 气候-化学 耦合模式
100
除尘器所占比例/%
水泥厂污染控制技术演变函数
旋风 湿式 静电 布袋
80 60 40 20 0 1990 1993 1996 年份 1999 2002 2005
③ 中国是全球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
珠三角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
④ 排放清单编制与环境数据统计体系存在脱节
环境管理部门已经建立了由环境统计、
现阶段中国排放清单编制的主要技术难点
排放源体系复杂
技术更替频繁
土地利用变化快
与环境数据统计体系脱节
缺乏城市层面排放清单
① 现阶段中国面临全球最复杂的排放源体系
在许多行业,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但最落后的工艺仍在使用。
产业
行业
产品
工艺
终端品种
农林牧副渔
石化
玻璃
冶金
产业 工业 建材 化工 交通 建筑业 造纸 有色
已 发 布 清 单 编 制 指 南
环 境 数 据 统 计 体 系
其 它 城 市 排 放 源
国 外 排 放 源 分 类 体 系
与环境数据体系对接的城市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城市排放清单编制体系 环境数据体系覆盖的排放源 尚未覆盖的排放源
生 物 质 开 放 燃 烧 源
固 定 燃 烧 源
工 艺 过 程 源
道 路 移 动 源
第二阶段:基于部门活动水平的排放清单
代表:TRACE-P排放清单
基准年:2000年 涉及的污染物:SO2, NOx, CO2, CO, CH4, NMVOC, BC, OC
基本方法
排放系数法 源分类:3级 活动水平:
• 分省、分部门的不同燃料消费量 • 主要的相关工、农业原料消费量和产量
主要方法
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逐一调查排放量 对乡镇企业采取抽样调查并推算得到排放量 对民用部门根据燃煤量进行排放量估算
主要作用
为总量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
第一阶段排放清单的主要问题
1800 1600 1400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0 1989 1992 1995 1998 年份 2001 2004 3000 2500
LDGT2 HDGV 摩托车 LDDT HDDV 铁路 水运 拖拉机
二次铝
建材
砖瓦 石灰 浮法平板 玻璃 垂直引上 其他玻璃 炼焦 土焦 机焦
固 定 工业 燃 烧 源
柴油 煤油 燃料油 气体燃料 层燃炉 煤炭 茶浴炉 小煤炉 煤油 生物质 气体燃料
非道路
农业
农用车
农用机械
建筑
建筑机械
民用
石化化工
化肥
溶 剂 使 用
开 放 扬 尘 源
油 气 储 运 源
非 道 路 移 动 源
废 弃 物 处 理 源
农 业 氨 排 放 源
环境大数据融合的 排放清单编制技术
耦合气象、交通流 信息的高精度方法
集成已有成果
区域排放清单 融合技术
与环境数据体系对接的城市排放清单编制方法
• 针对固定燃烧源和工艺过程源
基于多源环境大数据挖掘融合的清单编制技术 环境数据统计体系
美国在发展排放清单过程中:
制定了源分类标准 制定了源测试规范 开发了源排放模式
评估了清单的不准确性
欧洲排放清单的发展状况
CORINAIR 和EMEP系列排放清单 覆盖欧洲30个国家
统一的排放源分类方法SNAP90
• 3层,11个主要部门 • 覆盖260多种人类活动
8种污染物
区域排放清单在城市尺度应 用存在精度不足、难以定位 到污染源、无法支撑精细化 管理的问题。目前亟需建立 城市排放清单编制技术体系。
用于广州亚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的珠三角排放清单
城市大气污染源分类分级体系及编码规范
排放源识别与筛选
覆 盖 兼 容 补 充 比 对
排放源分级结构
排放源编码
• 分级分段编码 • 编码组合构造源 • 保留足够的扩展性
空气质量达标 区域复合污染 气候-大气化学 相互作用
中
高
高
高
高
美国国家排放清单(NEI)的发展历程
1995年发布 第五版AP-42 1998年发布 SMOKE试用版
1968年发布 第一版AP-42
1990年发布 排放源分类码
2000年规范 NEI输入格式
2005年NASTO清单 评估与不确定性分 析报告
1990 SO2、NOx 1985 NAPAP 清单
~1993 NPI
1996 NET
1999 NEI
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 污染控制规划
强调更多引入 州县级信息
NAPAP – 国家酸沉降评价项目 NPI - 国家颗粒物排放清单 NET- 国家排放趋势清单 NEI -国家排放清单(包含排放趋势 清单和有毒有害气体排放清单)
大气可吸入颗粒物一次源排放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培训(1)
中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
方法及技术难点
清华大学
贺克斌
2015年3月17日
大气复合污染来源与空气质量管理框架
大气复合污染 ( PM2.5、 PM10、O3) 大气物理过程 大气化学反应
厘清
成因来源
识别
重点污染源 关键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排放 ( PM2.5、 PM10、SO2、NOx、NH3、 VOCs) 大气污染物排放源
污染源分类:3级->4级
行业 产品 烧结 炼铁 钢铁 炼钢 转炉 电炉 铸造 铝 有色金属 氧化铝 其他 工 业 工 艺 源 新型干法 水泥 立窑 其他旋窑 一次铝 平炉 工艺
部门
燃料 煤炭
设备 煤粉炉 层燃炉
燃料/ 用途
车型/种类 LDGV LDGT1
电力
柴油 燃料油 气体燃料 煤炭 流化床炉 层燃炉 流 动 源 柴油 交通 道路 汽油
• 建立了基于观测的区域排放清单校验方法
排放清单产生过程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环境统计 固定燃烧源 工艺过程源 移动源 城市排放清单 溶剂使用源 区域排放清单 扬尘源
仅涉及SO2, NOx, 烟粉尘三种污染物
总量减排核查核算 PM10来源解析 空气质量预报预警 空气质量达标规划 重污染应急预案 PM2.5来源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