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学校在教育中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心理研究

学校在教育中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心理研究

学校在教育中培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心理研究摘要:在城里上学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是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里生活、学习,心灵承受着难以承受的负担,形成了自卑、孤僻、逆反、封闭、偏激、厌学、自暴自弃等不健康心理。

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形成的原因,并研究在学校教育中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心理教育办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加快,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大量农民工不断地涌向城市,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地挤进了城市的学校。

作为一群特殊的学生群体,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并且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热点。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主要问题1.自惭形秽,极度自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自卑心理,这可能与当前社会上普遍对进城务工人员缺乏应有的尊重有关。

初中阶段的孩子,内心特别敏感,极易受到伤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更是如此。

生活不稳定、家庭困顿、学习环境简陋等等,无不使他们在条件优越的城市孩子面前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城市的同学,不敢表现自己。

有的人因父母工作不稳定,不断地转学,不断地造成了知识断层和环境、习惯等的不适应,成绩跟不上,遭受了许多挫折。

2.缺乏理解,性情孤僻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离家乡,学习、生活环境不停地变换,在新的环境中,不容易与同学和老师沟通,形成了内向的性格。

由于在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经济条件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城里的孩子存在着心理隔阂,在同龄的城里人那里难以得到友谊。

在与城里老师的交往中还多了代沟等问题。

在父母那里也得不到理解、安慰和帮助,因为父母为了生活而奔波,为了生计而忙碌,无暇顾及孩子心里的感受。

于是,心理上作茧自缚,行为上自我孤立,使他们渐渐退缩到集体的暖阳照不到的角落,形成了孤僻的性情。

3.维护自尊,自我封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都有自尊心,也都要求别人尊重自己,但在世俗的城市里,在物质与精神等方面都远比自己优越的城市孩子那里,他们这点可怜的自尊被击得粉碎,迎击他们的是城里人鄙夷、不屑的目光和骄傲慢神态。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

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5篇材料)第一篇: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外来工子女教育心理现状与对策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化,以外来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研究外来工子女教育,可以管窥全镇人口流动的趋势,把握进张坂镇就业人员子女教育的特点和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我校地处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工业园区的东部边缘,相距仅1公里。

近些年来,惠南工业园区经济不断的发展,外来打工人员已达数千人。

自2006年我校被惠安教育局列为接纳流入外来工子女入学学校以后,我校外来工子女剧增,达275人,占全校总人数的41.3%。

这些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复杂、经济状况不好,他们的学习、行为习惯较差,给学校工作增加了难度。

一、外来工子女教育现状(一)对外来工子女家庭环境,教育现状的考察。

外来工子女也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

他们也必须得到关怀,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培养。

但是外来工子女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受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外来工子女的家庭教育很多是处于“隔代教育”“单亲教育”中,还有的是家庭教育缺失,同时很多外来工自身素质也不是很高,所以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很多不好的习惯;在学校教育方面,绝大多数外来工子女是在民办学校上学,相比于公办学校而言,这些学校的教育质量尤其在德育、智育方面要差些。

由于受文化程度的限制,这样造成家长现代教育意识淡薄,缺乏家庭教育观。

大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的责任就是将孩子抚养成人,能否成才全靠学校和孩子自己,家庭教育没有明确目的。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方法简单,有的不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二)对外来工子女的行为习惯,性格心理特征的考察通过对这些孩子的接触,我感到这些孩子大多数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很强,大到自行坐车回外地老家,不用父母陪同。

这与班级中土生土长的孩子相比反差很大,城里孩子结伴到市中心去玩,走散后,迷路回不了家。

外来工子女回到家能帮助父母做家务,搞卫生,做饭,甚至做生意,里里外外一把手。

浅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 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浅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 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浅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他们留守在农村的子女也跟随着父母来到城市,成为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这些孩子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问题和教育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帮助和指导。

一、心理问题1. 孤独焦虑: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大部分时间都是与父母分开生活,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2. 自尊心受挫:由于父母的长期外出,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亲情关怀和家庭教育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缺失,因此他们容易感到自卑、自尊心受挫。

3. 适应性问题:由于进城务工子女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社交圈子和生活方式,这对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

4. 教育压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着来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双重压力,他们需要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保持学习成绩。

二、教育策略1. 充分关怀:学校和社会组织应该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予更多关怀和关注,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孤独焦虑和自尊心受挫。

2. 家庭教育:父母虽然在外务工,但应该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子女保持密切的联系,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3. 合理教育陪伴:学校需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关注,提供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4. 改进教学方式:老师应该关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克服困难,提高自信心和学习成绩。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心理问题和教育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支持相关教育工作,学校应加强关怀,家庭则需要提供更多的爱与关注。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会得到有效的缓解,他们的成长与发展也会更加健康和稳定。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相应增多.我校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集中学习的学校,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

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健康茁壮的怒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一)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特点。

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

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别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主观上讲,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气,对孩子期望过高。

客观上,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

再加上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二)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这些心理问题和个性品质上的优势,需要对他们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学校应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给转学生一个适应期,让他们可以以轻松的心情去更快的适应并融入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集体.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外来学生的心理安全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

在开学阶段,学校总要在各年级安排几个插班生,这时也是老师进行始业教育的最忙碌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让每个学生感受“爱”的良好时机.其实,在外来学生走进教室那一刻起,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能让该生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被他人所接纳.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关爱流动的花朵 ——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关爱流动的花朵 ——外来工子女的心理健康

关爱“流动的花朵”,让每个农民工孩子抬头走路——论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晋江市尚志中学向绍军改革开放的大潮,激活了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现在沿海各大中小城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农民工群体。

随着政府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民工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也可无条件在当地就读,为了亲自照顾孩子,有一部分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并在当地上了学,父母到哪孩子到哪,于是不停地辗转流动,他们便顺理成章成了“流动儿童”,城市里“流动的花朵”。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既而出现如学习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越轨与犯罪问题等,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心理健康问题。

其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有强烈自卑感、脆弱、冷漠、缺乏城市的归宿感、养成习惯差、逆反心理较强、人格偏执、性格孤僻、多愁善感、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封闭、排斥心理等。

而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等,严重的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

这些对他们的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人生观的树立等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晋江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民营企业遍地都是,近年来,晋江市很多学校(公办学校)外地生占了近三分之二的比重。

中学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很容易形成扭曲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严重了说会形成反社会的心态。

因而,关注农民工子女的健康成长,尊重和维护他们的生存权、发展权,是学校、家长及至社会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1.家庭教育及生存环境的影响。

大多数外来生的家长都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也不算高,离乡背景出来赚钱,自然不会有很好的生存环境,租住的地方首选条件是价格便宜,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宽敞、舒适的出租房,一家大小挤在一间房的,或者有两三间房,那生活设备也不会齐全,或者周围环境嘈杂,卫生条件极差等。

家长要到晚上10—12点下班,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实施个别教育的思考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纷纷迁徙到城市工作,并把自己的家庭也带了过来。

这其中就有很多外来务工子女,他们在城市中上学,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

本文将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个别教育的实施思考。

一、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问题:由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社会环境与城市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学习环境,对新环境感到困惑和不适应。

2. 客观环境问题:由于外来务工家庭的条件有限,孩子们通常生活在简陋的环境中,缺乏适合学习和游戏的空间,不能得到良好的物质保障,这对他们的心理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3. 家庭问题: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外来务工子女通常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看,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家庭环境的单一性和缺乏安全感也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影响。

以上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这些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

1. 环境因素: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导致了适应问题的产生,物质环境的欠缺也催生了客观环境问题。

3. 文化与心理发展不匹配:农村和城市的文化差异以及城市的学习压力导致了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以上种种原因都是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必须对这些原因展开深入分析,以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

为了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生活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个别教育的实施思考:1. 提供心理辅导: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他们解决适应问题、家庭问题和学习压力问题。

通过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

2. 关注学习环境:学校可以为外来务工子女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足够的学习用具和空间,以及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浅谈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摘要】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切实探讨并化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外来人口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我们不仅要抓好他们的文化知识学习,对于他们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教师更不能漠视不管。

针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决定性的作用。

【关键词】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外来人口子女教育状况一直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当前仅兰州市就读的外来人口子女就有3多万人,占市区中小学总数的14%。

他们目前接受教育的状况层次不齐,形势不容乐观,尤其是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

1 心理健康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大意义世卫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健康状态。

”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强调“儿童是人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要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因此,切实探讨并化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

2 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据调查,外来人口从事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建筑业、商品零售业等行业,这些行业相对从业门槛低,工资低,但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长,而且这些人普遍家庭负担重,他们的最大问题就是生计问题。

生活质量低下,生活压力大,另外家长所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些原因造成孩子辍学的可能性和流动性较大。

家长们没有时间与精力去关心孩子的健康与教育,也少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即使关心也没有正确的方式与方法。

综上所述,外来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尤为令人担忧。

3 外来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3.1 物质生活满足但环境适应性差。

精神病学者麦灵格说过:“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多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高效率,也不只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他们带着自己的家庭,孩子在城市中成长。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承受着城市生活的压力和家庭变化所带来的心理挑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1.1 环境适应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在城市环境下成长,可能与农村生活有所不同,他们要面对的是城市的高楼大厦、繁忙的街道和陌生的人群,这些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带来适应压力。

孩子们需要适应新的学校、新的社交圈和新的生活方式,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挑战。

1.2 家庭关系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关系相对较远,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这会给孩子的心理健康带来压力。

孩子们可能会因此产生情感上的孤独感和失落感,对自己的家庭状况有所抱怨和反抗。

1.3 教育压力问题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由于要适应城市的学习环境和竞争压力,他们可能面临着更多的学业压力,社交压力和自我认知压力。

这种压力可能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的出现。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家庭状况上常常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家庭的温暖和和谐程度也受到影响,这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

2.2 社会环境城市的社会环境比农村更加复杂,孩子们需要适应更多的社交、学习和生活压力,这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也有所不同,这也使得孩子们需要适应更多的变化和挑战。

2.3 教育系统3.1 加强家庭教育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状况,可以加强家庭教育,提倡亲子情感沟通,引导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更亲密的关系,增强孩子在家庭中的安全感和融入感。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状态,可以开展有趣的课堂活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摘要】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讨论。

在介绍了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阐述了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困境,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

正文部分分析了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影响、成因和表现,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以及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强调了关注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并提出了加强心理咨询服务的建议,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认识,促进社会各界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支持。

【关键词】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心理困境、心理健康、影响、成因、表现、策略、教育、关注、咨询服务、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被迫外出务工,而其子女也随之成为进城务工子女。

这些孩子常常面临着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问题,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他们往往在城市里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缺乏社会支持和安全感,容易出现适应问题和心理困扰。

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他们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对于这群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只有深刻认识到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制定解决策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通过关注和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心理问题,我们不仅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也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2 阐述进城务工子女面临的心理困境进城务工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困境,这些问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由于离开父母长时间在外务工,进城务工子女可能会感到孤独和失落,缺乏家庭温暖和支持。

他们常常在城市陌生的环境中感到无助和迷茫,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浅析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最新范文

浅析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最新范文

浅析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

切实探讨并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工作者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

”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

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

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他们中的很多人会选择将自己的子女带到城市居住,这就是所谓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这些随迁子女长期生活在城市中,他们面临着一些特殊的心理问题。

随迁子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由于他们的父母通常是在城市中从事体力劳动,社会地位低,收入也相对较低,随迁子女容易因此而感到自卑和无助。

他们看着其他城市孩子生活优渥,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自己却陷入了贫困和劣势,这种比较心理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随迁子女容易感到孤独。

他们在城市中虽然有家人陪伴,但是由于父母的忙碌工作,他们往往得不到更多的关注和陪伴。

由于家庭条件相对较差,他们往往无法参与到其他城市孩子的社交活动中,难以与他们建立起正常的友谊关系,这使得他们感到孤独和被排斥。

随迁子女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和家庭的不稳定,随迁子女往往承受着较大的压力。

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业压力,由于家庭条件限制,他们往往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这使得他们的学习困难重重。

而且,由于生活在陌生的城市环境中,他们容易感到孤独和失落,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随迁子女容易缺乏家庭的安全感。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家庭的凝聚力相对较弱,随迁子女往往缺乏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他们常常因为父母的工作时间不固定而担心他们的安全和健康,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照顾和关怀。

这使得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支持,进而对家庭产生疏离感。

为了解决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要加强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要加大对随迁子女的关爱和关注,提供他们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生活条件。

要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随迁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要加强家庭教育,帮助父母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相处,提供给他们良好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支持,增强他们的家庭归属感。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论文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论文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论文同一片蓝天下,我们真情相融农民工子女融入新班级的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外地民工纷纷涌入我们这座城市,有的在这里长期打工,有的在这里做些小生意,有的干脆在这里安了家落了户,他们为城市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随之而来的大量民工子女,他们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环境,被送进了一个陌生的学校,面对着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构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这些弱势群体经常处在紧张、惶恐、自卑的阴影下,如果任其随意发展,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行为就会发生严重的缺陷和偏差,就会成为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被遗忘的一族”,也必将成为班集体建设以及学校教育的“阻力军”。

要让这些弱势群体像当地学生一样快乐成长,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不是在学校给予指导或生活上的照顾,而是尽快让他们融入新班级,让他们尽快意识到我的新班级是一个温暖的家庭,我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了。

一、民工子女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从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的素质来看,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智力素质,他们都不比当地学生差,有些甚至比当地学生好。

然而,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文化背景不同,这些外国学生不如当地学生,这让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距离感。

要想让这些学生尽快融入课堂,首先要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1)、自卑,抹不去的心理阴影自卑情结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缺陷。

它表明,对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过低,并可能伴随着一些特殊的情绪表现,如害羞、不安、内疚、抑郁、失望等。

在生活上,外地民工子女由于经济条件差,他们的吃、穿、用往往不及本地学生,因此经常会遭到本地学生的另眼相相待;在学习上,外地民工子女的基础比较差,学习上很难跟上本地的学生,时常遭到同学的嘲笑,甚至是挖苦与侮辱。

《安徽市场日报》曾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

合肥一所小学的外国学生说:“城里的学生嘲笑我的旧衣服、小衣服和贫穷的家庭。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尊 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尊 自我接纳和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

3、建立自尊心
3、建立自尊心
教育者应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建立自尊心,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教 育者可以通过肯定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支持孩子参与 课外活动等方式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
4、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4、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教育者应该帮助离异家庭子女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作息时间、 健康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这些生活习惯有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三、研究结果
三、研究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这 使得他们在与城市孩子交往中存在困难。
三、研究结果
2、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容易产生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对新环境 的不适应和对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
三、研究结果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尊问题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尊问题
自尊是个体对自己价值感和尊严感的认知,是自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外 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庭背景、经济条件、文化差异等因素,往往面临着自尊心 受挫的问题。他们在新环境中需要面对来自城市同龄人的比较和压力,加上社会 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偏见和歧视,很容易让他们的自尊受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生活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障碍:由于家乡口音与城市孩子存在差异,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 语言交流上存在困难。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生活面临的挑战
2、文化差异:不同的成长环境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孩子在文化认同 和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生活面临的挑战
5、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5、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
如果离异家庭子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教育者应该提供 专业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 们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心理问题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城市工作。

其中很大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是携带着他们的子女一起来到城市。

这些随迁子女常常会面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本文将探讨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第一个心理问题是家庭分离造成的焦虑和孤独感。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子女通常留在农村老家或是由亲戚照顾。

这种长期的分离会导致子女产生焦虑和孤独感,因为他们无法与父母保持密切的亲密关系和陪伴。

这种分离也会给子女带来无法言说的痛苦。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面临着适应城市生活的压力。

由于他们往往是农村出身,对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不熟悉,很难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

他们可能会在学校或社区遇到歧视和排斥,感到自卑和不安。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还可能面临学业困难。

由于他们来自农村,学术追求和教育资源相对有限,他们在城市学校可能会面临与同龄人的差距,导致自卑和挫折感。

由于父母长期忙于工作,无法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和辅导,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遇到困难。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来帮助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以提高随迁子女的学习水平。

学校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心理辅导和关注,帮助他们克服适应困难和心理问题。

学校还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课外辅导,为随迁子女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父母也应该积极参与子女的生活,尽可能多地与他们沟通和交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陪伴。

父母还应该关注子女的学习进展和心理状态,及时与学校和辅导老师合作,解决学业和心理问题。

社会也应该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支持力度。

社区应该加强对随迁子女的关注和照顾,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文化活动,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媒体和公众也应该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宣传和关注,提高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和理解。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需要我们的关注和帮助。

浅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 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浅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 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浅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摘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诸多心理问题,如适应困难、家庭关系紧张、自我认同困惑等。

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资源不足、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以及提供社会支持与帮扶措施等教育策略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群体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关注和教育策略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展望未来,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这一群体提供更多关爱和支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关键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学校心理辅导,社会支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教育策略,未来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进行务工,他们中的许多人带着自己的子女一同来到城市。

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的成长环境中往往面临着诸多心理问题,如孤独、适应困难、自卑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和未来发展造成巨大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因为他们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与城市中的孩子们有着明显的差异。

缺乏父母陪伴、缺乏安全感、缺乏社会支持等因素都会导致他们心理健康的问题。

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影响因素、教育策略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浅析,旨在引起社会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 正文2.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1. 分离焦虑:由于父母在外务工,子女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分离焦虑,担心失去父母的爱与关心。

2. 孤独感:在城市中生活的子女缺乏亲情的陪伴,容易感到孤独与寂寞,缺乏安全感。

3. 自我认同困惑:父母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子女,子女缺乏家庭支持,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创设和谐心理氛围,让外来务工子女愉快学习论文

创设和谐心理氛围,让外来务工子女愉快学习论文

创设和谐心理氛围,让外来务工子女愉快学习摘要:外来务工子女作为当今学校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渴望愉快地学习,渴望成功,而交流合作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还是一个让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和谐心理氛围愉快学习一、外来务工子女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子女学习效能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是:厌学、贪玩,自控能力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且常常不能按时完成,甚至不催不做。

学习动力不足,做家庭作业时间长,有相当多的学生回家做作业要3-4小时,个别有4.5小时甚至更多。

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父母的学习压力,老师和父母希望他们的成绩能够好上更好。

他们觉得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父母,他们自身条件有限,学历不高,所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劳动,没有办法保证严格作息时间。

这就使得很多孩子养不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时间控制不好,做作业的时间越来越长,父母也越来越着急,又没有好的办法,恶性循环,孩子慢慢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还有近1/3的家长,主要是低年级学生的家长,往往是母亲陪读,使得孩子失去独立做作业的兴趣,认为做作业是妈妈的事,孩子没有责任感,学习效率也就没法保证。

外来务工子女渴望愉快地学习,渴望成功,而交流合作型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获得的过程,而是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是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的过程。

本文就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交流合作型的课堂文化,谈一些粗浅的实践与认识。

二、营造与学生平等相处、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平等是一种和谐。

所谓平等性,从根本上说就是教师尊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生的独立人格,这是交流型的课堂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教师对待学生最起码的态度,是课堂交流的前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研究摘要: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主要劳动人口的一部分。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逐渐增加,存在一系列与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相关的问题。

本研究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家庭教育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引言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为了就业和生活,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已达到2亿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青少年。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亲情的缺失和在陌生环境中的成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着许多心理健康的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关注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认同困惑、情绪失调、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学业压力。

1. 身份认同困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期在城市中生活,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身份认同却受到困扰,因为他们的户籍仍然是农村的,无法获得城市的户籍和公民权利,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和身份焦虑。

2. 情绪失调: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常面临亲情的缺失,长时间的分离会对他们的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焦虑、孤独、抑郁等。

3. 人际关系问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常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和交流渠道,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4. 学业压力: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有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常常需要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他们上学的机会可能相对较少,这会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学业压力。

家庭教育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和影响因素。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父母的情感支持、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父母的陪伴与关注。

1. 父母的情感支持:父母的情感支持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维持良好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情感失调和孤独感。

核心素养下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有效教育策略

核心素养下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有效教育策略

190美眉 2023.11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核心素养下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有效教育策略彭雳娜(广东省江门市陈白沙小学,广东 江门 529000)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叠加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尤其是外来工子女,他们因家庭经济、地域文化、学习压力等因素影响,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心理素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建立协作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格局,共同发力,共育时代新人。

关键词:核心素养;外来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之间差距越来越大,为了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孩子的教育质量,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举家迁往较为发达的地区工作,他们的子女也慢慢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外来工子女。

这部分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却不得不面临生长环境改变、地域文化冲突、交友氛围和学习压力等方面的挑战,叠加新冠疫情影响,这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突出。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前深化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新方向。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坚持健康第一。

把健康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健康生活”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六大素养之一,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其包含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三个基本要点。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生活、珍视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和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笔者所在的学校,73.1%的学生是外来工子女。

日常教育中我们发现,教育中所谓的“刺头学生”“特殊学生”多半是外来工子女,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外化表现为行为习惯欠佳、厌学懒学、脾气暴躁等,如教育者不关注和帮扶,这部分儿童就会演变成教育中的“烫手山芋”。

语文教学论文:“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论文:“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的提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进化的伴生现象。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密集区,同时我校又是宝鸡市渭滨区教育局直属的一所公办完全小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质教育资源,有条件、有能力为这些农民工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

区委、区政府始终关心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问题。

但随着每年进城务工人员的递增,进入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子女人数比例也在不停地增加,学校现有学生1340人,其中进城务工子女244人,占全校总人数18.2%。

在这一部分学生中,七成以上的学生成绩中等偏下,他们幼小的心理承受着家庭经济压力和来自社会的压力,地域差别与成绩不理想的现状使他们在学校里面更多的选择沉默和独处,他们一般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攻击性行为多、不喜欢与同伴交流,适应新环境的过程比较长,这给我校的教育带来了困难,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造成了压力,带来了困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品位的提升。

因此研究进城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及对策,是我校也是渭滨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把心理素质列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指明了方向。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全体教育工作者应着眼于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从这一目标出发必须加强进城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从学生自身发展来看。

长期以来,学校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比较重视,忽视了学生思想水平、认识发展的规律和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忽视了对学生的兴趣、动机、情绪、意志、性格等因素的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探微【中图分类号】g444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的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

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

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

一、外地务工子女学习和情绪情感方面存在问题
(一)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习基础差。

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

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而内地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来说比沿海开放地区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

2、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

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差异。

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

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繁难。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

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

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他们身心疲惫,变得不愿学习。

(二)情绪情感上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

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

经过家访调查,我了解到我的班上大多是来自四川、安徽的孩子,父母从事的多是收入低、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当地人不愿干的脏活累活。

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

而成人世界对外地人的排他性等因素,也是他们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2、焦虑心理。

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都有一种“补偿心理”,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别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从主观上讲,他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好,为自己争气,对孩子期望过高。

客观上,他们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

再加上这些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二、解决方案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这些心理问题和个性品质上的优势,需要对他们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融入集体是基础。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外来学生的心理安全基础。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帮助每一个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
的学习生活。

在开学阶段,学校总要在各年级安排几个插班生,这时也是老师进行始业教育的最忙碌时候,往往会忽略这个让每个学生感受“爱”的良好时机。

其实,在外来学生走进教室那一刻起,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能让该生感受到自己能不能被他人所接纳。

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就是要尊重和理解学生。

教师应多关心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因为有个别学生会因为自己是外来人而产生自卑感,不愿和其他同学交往。

老师可以组织集体活动,使其加入,适应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和睦相处,减少其自卑感,使他能有一个轻松的心情来更好的学习。

再管理学生方面,教师应注意不要因自己的一些言行对学生造成伤害。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做到完全地尊重他们。

师生共同的爱能逐步消除外来学生在入学时的焦虑情绪和自卑感,以开朗、合群、乐学的精神状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来,获得最大的心理安全度。

2、强化心理优势,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励外来学生。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老师期待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他就会成为怎样的人。

,老师要站在外来学生的角度,替他们说话,要多用激励的言语,帮助他们在班里确立被他人认可的地位。

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等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同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

教师多用激励来面对这些相对弱势群体,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逐步消除焦虑心理,从而产生良性的循环。

(二)家校衔接是保障。

1、开设系列讲座。

近年来,我们面向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家长群体开设了系列讲座,“提高家长素质,适应时代发展”、“学会和孩子沟通,学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提高自我心理素质,与孩子共同成长”,等,以不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教育及心理辅导艺术。

2、提供外来学生和其家长的交流平台。

为了拉近家长和子女间的心理距离,使家长对子女的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学校建立“家庭开放日”,努力创造条件让外来家长了解学校,了解孩子在学校了的学习生活情况。

在“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向爸爸妈妈介绍我的老师同学”的主题活动中,这些外来家长看到了自己孩子在学校的进步,听到了他们需要和父母沟通的心声,都对自己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了很好的反思。

(三)抓好学习是关键。

1、找出症结,查漏补缺。

导致学习差的原因有:(1)智力差。

(2)学习基础差,在系统知识结构中有严重的疏漏环节。

(3)学习习惯和态度差,因长期品尝不到学习的成功而导致厌学心理。

(4)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比如学生戚某在学习中呈现动作慢、反应慢、字迹潦草等症状,究其根源是因为他在家乡时没有念过汉语拼音,是个“拼音盲”,导致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不能独立识字,朗读能力差,无法进行独立的课外阅读,许多作业都不能独立完成,做作业耗时长,身心疲惫,考试成绩差无成功感。

“治水要从源头
抓”。

我首先从汉语拼音给他补起。

让他每天认读几个拼音,并结合认字,反反复复,螺旋式上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基本上能独立拼读。

2、发动学生,结好对子。

我根据这些外来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特点,给他们每人配备了一名既能管好自己又有时间去帮助他们的品学兼优的小老师,开展结对子活动,每天督促并辅导他们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学习习惯开始抓起。

3、培养学生的自信,因为自信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肯定学生,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

当学生确定自己得到老师的肯定和尊重后,就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

总之,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出现的弱势群体,本着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