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浙江现代化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晋川教授的 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一文,尽管没有就浙江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作更多的讲述,但在这方面给人的启迪是值得重视的。鉴此,我想从加快浙江现代化建设实践角度谈点读后感想。
一、浙江未来发展,要求加强现代化理论研究
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条件下,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国家的一个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过程,面临着不同的课题,这在理论上的反映,就是对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道路和模式的研究。从世界范围看,二战以后,围绕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在60年代出现了一个研究的高潮,当时的作者大多数是美国人,他们的主流思想是力图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现代化引向 美国化 的轨道。70年代初兴起的激进的发展理论,以及70年代末东亚 四小龙 的崛起,引起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学者的广泛关注,引出了对各种发展理论的再认识和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工业化道路的再探讨。 从现代化理论研究的内容看,除了工业化道路和模式外,值得我们关注的主要有城市化、社会变迁、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和发展模式中的文化因素等等。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当今进行的现代化建设,是在新的国际环境下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面向21世纪,面对多极化的世界和全球化的经济,面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竞争的压力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在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竞争中推进现代化建设。还应特别强调的是,就一个省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来说,还面临着国内宏观经济和体制背景的发展变化以及本区域发展中的特殊问题。史晋川教授的文章就浙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的分析,对于今后浙江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无疑是很有价值的。同时,随着浙江自身发展阶段的推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又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因此,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现代化理论研究,将是浙江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首要问题。
二、寻求制度创新空间,加快浙江现代化进程
1978年以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正如史教授的文章所述,是一个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是资源配置从计划方式向市场化转变的过程。如果说,在国外经济学家的现代化理论著述中,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那么,对我们来说,必须把经济发展和市场取向改革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市场化结合起来进行综合研究。事实上,对于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已有的研究成果,如 乡村工业加专业市场 , 小企业与大市场 等等,都是把经济发展和体制变迁作为统一的过程进行研究的。从实践角度讲,浙江未来发展要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当然必须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把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整体推进的现代化模式推向新的更高的阶段。这就是说,浙江加快现代化发展进程,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不仅仅是深入国有企业改革,更大量的是非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包括现有大量家族制企业的制度创新;把市场发育的重点从商品商场转向要素市场,适应浙江经济特点着力培育要素市场,特别要重视民间要素市场的发展、规范、创新,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如果说,浙江过去20年的发展得益于改革率先, 改革的先发优势 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那么,浙江未来发展和现代化的提前实现,仍然有赖于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努力寻求制度创新的空间和机遇,获取改革创新的巨大潜在利益。
三、注重现代化的丰富内涵和动态性,
发挥现代化战略的导向作用
现代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包含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从理论视角看,浙江现代化模式的研究将涉及更广泛的领域。从实践方面看,把加快现代化建设作为浙江跨世纪发展的必然选择,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导向作用。一方面,浙江在提前实现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后,需要不失时机地确定新的创新目标,提出统领发展全局的新的谋划;另一方面,浙江过去20年的发展模式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诸如,主要依靠农村工业化的迅速推进,较快地完成了工业化初期的发展任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农业和工业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比较低,依靠专业市场的大量兴起促进了商品市场的发育,但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专业市场的交易方式和功能有待创新;与体制变
深化浙江现代化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朱家良(省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18
迁、经济发展相联系,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新的矛盾和摩擦相当多。这些,都需纳入现代化发展战略全局之中,重视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各方面目标的相容性,以现代化为导向,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注释:
罗荣渠主编:当代学术思潮丛书 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第1版。
专业市场80年代初出现于农村,它是在过去农村集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商品交易市场,后来发展到城镇。这种专业市场的基本形式,是大量的 摊位 集聚到一个有形市场,兼营批发和零售,并通过众多当地运销户和外地商贩和广大地区相联系。目前,有的专业市场实行公司化改革,吸纳生产企业、公司入市,发展总经销、总代理和专业街等,正经历着一个制度创新和功能扩展的过程。
读了史晋川教授为 浙江现代化模式研究:1978~ 1997 一书所写的 代序 浙江的现代化进程与发展模式 一文,借题发挥,就浙江模式研究谈点感想。
近几年来,有关 浙江模式 日益引起我省经济理论界以及省外一些经济学家的关注和兴趣。在我看来这是有其重要原因和背景的:(1)改革开放20年,浙江经济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的速度持续高速增长,使得经济发展主要指标跃居全国前茅,经济总量在各省市区中的位次扶摇直上至第4位,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1997年,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的大环境中,浙江经济发展仍然显示出较强的生机和活力,其不俗的表现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不能不引发人们对浙江 增长之谜 的求解兴趣。(2)浙江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确有其区域特色,被认为 走出了一条以结构多元、市场推动为特色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路子 。1997年京城一些专家在论证浙江省拟参加在京举行的 辉煌的五年 的展览方案时,曾建议在 前言 部分加上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从本省的实际出发,创造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浙江模式 一段文字。唯其有特色,才会引人关注。(3)进入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浙江的经济体制变动出现了一种极其明显的体制整合现象,省内各地区的区域特色开始消褪,原本各异的模式逐渐趋同。 发生在浙江的 体制整合 、各地区 模式趋同 和城乡 大体统一的经济体制 的形成,为 浙江模式 的脱颖而出提供了现实基础。(4)随着我国短缺经济变为相对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价格竞争让位于质量、品牌竞争和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的加深等有关市场供给关系和竞争环境的变化,浙江经济的发展后劲、产品竞争力和增长质量等方面的问题近年来逐渐暴露。在我国国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富有成效的浙江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现在正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新问题。如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已成为我省党政部门、企业界和理论界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有的学者指出, 浙江经济发展正在逐步陷入一种以古典经济结构为特征的模式锁定,并形成为一种路径依赖。小规模、素质较低的企业,以生产较小、低档产品为主,满足收入水平低和需求层次低的市场需求,附加价值低和相对劳动生产率低,从而正步入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 是否确实如此,令人深思。(5)由于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和一批 前卫 学者的努力, 过渡经济学 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学中的显学。但是,偏重于 理论构建 而缺乏 现实关怀 ,对中国经济体制变迁的 总体研究 较多而对不同地区 局部研究 不足,不能不削弱过渡经济学研究的经验支持和现实意义。在这种背景下,浙江所具有的市场化改革的 渐进性 、制度变迁的 诱致性 显著特色及其突出的改革绩效,使其顺理成章地成为一批学者考察研究的典型 案例 。
以上一番话,无非是想表明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提出 浙江模式 ,不是空穴来风,自说自话;二是研究 浙江模式 ,既有现实需要也有理论意义。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如何深化对 浙江模式 的研究。
由于大家可以理解的理由,浙江省党政部门对 浙江模式 提法一直持谨慎态度(在正式文件和官方报告、讲话中我们至今看不到 浙江模式 )。而我省经济理论界似乎
深化对 浙江模式 的研究
张仁寿(浙江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