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电子政务云平台顶层设计方案
电子政务云平台顶层设计方案目录第一章总体设计 (7)1.1.设计目标 (7)1.2.设计理念 (9)1.3.设计原则 (9)1.4.设计方向 (10)1.5.实现途径 (11)1.5.1.技术路径 (11)1.5.2.市场化运维管理 (11)1.5.3.规范化标准化绩效考核机制 (12)1.5.4.自主建设与服务外包相结合 (12)1.6.服务使用机构设计 (12)第二章需求设计 (34)2.1.已有资源分析及基础设施需求设计 (35)2.1.1.机房资源 (35)2.1.2.计算资源 (37)2.1.3.电子政务传输网络资源 (38)2.1.4.存储资源 (41)2.2.应用支撑资源需求设计 (42)2.3.信息资源需求设计 (43)2.4.业务应用部署需求设计 (45)2.5.安全可靠需求设计 (46)2.6.运维需求设计 (49)第三章系统架构设计 (51)3.1.总体架构 (51)3.2.服务资源架构 (54)3.3.服务管理架构 (55)3.4.服务实施架构 (56)3.5.服务保障架构 (57)3.6.服务安全架构 (58)3.7.系统架构实施设计 (59)第四章基础设施服务设计 (60)4.1.设计思路 (60)4.2.机房资源服务设计 (61)4.2.1.设计思路 (61)4.2.2.机房资源服务设计 (62)4.2.3.机房资源服务实施设计 (64)4.3.计算资源服务设计 (67)4.3.1.设计思路 (67)4.3.2.主机管理服务设计 (68)4.3.3.虚拟机管理服务设计 (69)4.3.4.运行虚拟机服务设计 (70)4.3.5.动态资源调度服务设计 (70)4.3.6.计算资源服务实施设计 (71)4.4.存储服务设计 (72)4.4.1.设计思路 (72)4.4.2.存储资源管理服务设计 (72)4.4.3.存储资源维护服务设计 (74)4.4.4.存储数据管理服务设计 (74)4.4.5.存储服务实施设计 (75)4.5.网络资源服务设计 (76)4.5.1.设计思路 (76)4.5.2.网络资源管理服务设计 (77)4.5.3.网络资源分配服务设计 (77)4.5.4.网络分区隔离服务设计 (78)4.5.5.网络资源服务实施设计 (78)4.6.灾备服务设计 (79)4.6.1.设计思路 (79)4.6.2.灾备服务设计 (80)4.6.3.灾备服务实施设计 (83)第五章支撑软件服务设计 (83)5.1.设计思路 (84)5.2.构件服务管理设计 (85)5.2.1.构件仓库 (85)5.2.2.开发工具 (85)5.2.3.运行环境 (86)5.3.软件服务化封装设计 (86)5.4.应用API接口服务设计 (87)5.5.电子政务预置服务构件设计 (88)5.6.支撑软件服务实施设计 (89)第六章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91)6.1.设计思想 (91)6.2.应用管理功能服务设计 (92)6.3.应用服务业务设计 (92)6.3.1.基础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93)6.3.2.通用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95)6.4.不同业务互通接口服务设计 (108)6.5.移动应用功能服务设计 (108)6.5.1.移动服务框架 (109)6.5.2.移动互联网应用管理功能 (109)6.5.3.网络接入、安全、移动应用支持 (114)6.6.应用功能服务实施设计 (115)第七章信息资源技术服务设计 (116)7.1.设计思路 (116)7.2.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服务设计 (118)7.3.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服务设计 (122)7.4.信息资源质量管理服务设计 (123)7.4.1.数据质量指标管理服务设计 (124)7.4.2.数据质量规则管理服务设计 (124)7.4.3.数据质量检测管理服务设计 (125)7.4.4.数据质量评估服务设计 (125)7.5.信息资源管理服务设计 (126)7.5.1.数据采集技术设计 (126)7.5.2.数据存储技术设计 (128)7.5.3.数据集成技术设计 (129)7.5.4.数据处理技术设计 (131)7.5.5.数据服务技术设计 (133)7.5.6.数据管理目录技术设计 (135)7.5.7.数据交换共享技术设计 (136)7.6.信息资源技术服务实施设计 (137)第八章大数据服务设计 (139)8.1.发展现状 (139)8.2.大数据支撑设计 (140)第九章信息安全服务设计 (144)9.1.设计思路 (144)9.2.信息安全体系设计 (146)9.3.基础环境安全服务设计 (148)9.3.1.网络资源安全设计 (148)9.3.2.主机资源通用安全设计 (156)9.3.3.虚拟主机资源安全设计 (161)9.3.4.终端接入安全设计 (164)9.3.5.物理环境安全设计 (167)9.4.业务和数据支撑安全服务设计 (169)9.4.2.业务部署支撑安全设计 (174)9.5.安全隔离设计 (179)9.5.1.基础环境隔离设计 (179)9.5.2.虚拟主机隔离设计 (180)9.5.3.业务与数据隔离设计 (181)9.6.信息安全等级安全保障设计 (182)9.6.1.网络和主机资源等级安全保障 (182)9.6.2.业务和数据资源等级安全保障 (182)9.7.安全服务设计 (183)9.7.1.网络资源安全服务设计 (183)9.7.2.数据和平台资源安全服务的计 (183)9.8.信息安全服务实施设计 (186)9.8.1.安全服务能力实施过程设计 (186)9.8.2.服务安全保障实施设计 (192)9.9.服务安全运维设计 (194)9.9.1.基本要求 (195)9.9.2.安全运维保障及分工 (195)9.9.3.安全事件管理 (196)9.9.4.安全运维管理 (199)9.9.5.安全审计 (205)9.10.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安全管理 (205)9.10.1.安全责任边界和责任划分 (205)9.10.2.风险评估管理 (207)9.10.3.服务能力安全管理 (207)9.10.4.软硬件资源安全管理 (208)9.11.安全测试设计 (211)9.11.1.基础环境安全测试 (211)9.11.2.数据承载安全测试 (222)9.11.3.业务支撑安全测试 (224)第十章应用部署服务设计 (228)10.1.设计思路 (228)10.2.应用功能部署设计 (229)10.2.1.应用快速部署服务设计 (230)10.2.2.应用自主部署服务设计 (230)10.2.3.应用开发部署服务设计 (231)10.3.应用迁移服务设计 (232)10.3.1.整体迁移服务设计 (232)10.3.2.租用物理资源迁移服务设计 (233)10.3.3.租用虚拟资源迁移服务设计 (233)10.3.4.应用改造迁移服务设计 (234)10.4.应用部署服务实施设计 (235)10.4.1.新建业务应用系统部署 (235)10.4.2.已建业务应用系统迁移 (237)第十一章运行保障服务设计 (243)11.1.运行保障服务目标 (244)11.2.运行保障服务机构设计 (245)11.3.运行保障服务流程设计 (247)11.3.1.面向公众的运行服务 (247)11.3.2.面向公务员的运行服务 (252)11.3.3.面向服务使用机构的运行服务 (257)11.4.服务资源运行保障设计 (264)11.4.1.服务行政、管理机构设计 (264)11.4.2.资源监测设计 (270)11.4.3.资源分配设计 (271)11.4.4.资源优化设计 (273)11.4.5.运行安全设计 (274)11.4.6.备份恢复设计 (275)11.4.7.灾备管理设计 (276)11.4.8.应急管理设计 (276)11.4.9.资产管理设计 (278)11.4.10.运行服务支撑系统设计 (278)11.5.运行保障管理制度设计 (280)11.6.运行保障服务评价设计 (280)11.6.1.绩效考核服务设计 (281)11.6.2.服务质量评估设计 (281)11.7.运行保障服务实施设计 (283)第十二章服务实施设计 (285)12.1.设计思路 (285)12.2.服务实施设计 (286)12.2.1.组织保障体系 (286)12.2.2.制度体系 (287)12.2.3.管理机制 (288)12.2.4.技术保障 (290)12.3.服务资源集中管理设计 (290)12.4.服务实施模式设计 (292)附件一: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能力测试办法 (295)附件二: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管理办法 (309)第一章总体设计1.1.设计目标结合XX市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设计理念,XX市将创新电子政务发展模式,打破政务各部门自建自维,转变为市信息化服务中心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的发展模式,确保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的安全、集约和高效,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支撑部门业务应用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实现应用与网络、技术、产业、安全协同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电子政务重复建设、投资浪费、资源利用率低、信息无法共享等问题,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全市电子政务发展,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政府改革的深入,电子政务已成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模式,具有高效、灵活、可扩展等优点,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
一、系统架构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主要由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四个部分组成。
1、基础设施层: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等,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和网络服务。
2、平台层:包括云计算平台、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等,提供基础的软件开发、运行和管理服务。
3、应用层:包括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如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提供具体的政务服务。
4、用户层: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通过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获取政务服务。
二、应用部署方案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用部署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资源规划:根据政务需求和业务特点,规划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
2、应用系统设计: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设计各类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行政审批、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
3、平台部署:在云计算平台上部署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包括应用软件开发、数据库配置、中间件配置等。
4、测试与优化:对部署的应用系统进行测试和优化,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
5、用户接入: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方式,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接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政务服务。
三、优势与价值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具有以下优势和价值:1、提高效率:云计算的高效性能和可扩展性,使得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和处理大量的政务数据和事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2、降低成本:通过云计算的资源共享和按需付费模式,可以降低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3、提高服务质量: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可以提供更加灵活、个性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政府服务质量。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方案
对迁移过来的数据进行整合,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关联 等,以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数据备份与恢复
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安全策略制定与实施
安全策略制定
根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包括访问控 制、数据加密、漏洞扫描等。
安全设备部署
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加密设备等安全设备,提高平台的安 全性。
容灾备份
建立容灾备份机制,确保 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平台层设计
01
02
03
04
数据中心
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实现数 据的集中存储和管理,确保数
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数据库管理
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 数据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数 据的快速读写和高效查询。
缓存技术
采用缓存技术,提高系统的响 应速度和吞吐量。
安全监控与应急响应
建立安全监控机制,实时监测平台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 事件。同时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
04
性能测试与优化方案制定
性能测试方法选择
基准测试
通过模拟实际工作负载, 测试系统在特定条件下的 性能指标。
负载测试
通过模拟不同用户数量和 事务处理量,测试系统在 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在云计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 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相比 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 研究和应用。
研究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基于云计算的电 子政务公共平台系统架构及应用部署 方案,以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和质量, 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和透明,提高政府 公信力和形象。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和服务安全技术实施
2021/5/18
24
----服务质量评价(1/3)
目标:用于指导对公共平台服务质量的绩效考核。
•主要要求与设计要点:
服务评价要求
• 服务评价应不涉及用户业务应用、业务数据、敏感信息内容; • 明确评价的服务资源目标,包括计算、存储、网络和业务四个方面; • 明确资源目标的关键性能指标,包括度量项、特性、最小值、最大值等; • 明确服务响应、服务恢复时间要求; • 提供现场支持和远程支持服务; • 在约定的时间内恢复服务正常运行; • 及时对用户服务请求做出响应,提供7×24小时远程支持服务。 • 按照与用户约定的时间到达现场提供支持; • 在承诺的时间内处理完成用户的投诉。
– 提供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的访问权限和授权管理服务; – 提供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基础环境、网络、业务和数据的安全隔离服务 – 建设安全管理中心和安全审计中心,安全管理权力分立、技术实现上
要统筹设计、资源共享、上下层级联动; – 在满足公共平台安全可靠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具有自主可控的软硬件
技术和产品。
用户服务的申请 (使用部门)
服务的审核 (平台管理者)
服务的资源配置 (服务提供机构)
服务的评价和反馈 (使用部门)
服务的开通 (服务提供机构)
服务的测试 (使用部门)
2021/5/18
19
----服务受理与交付(4/5) • 服务变更流程
用户服务变更申请 (使用部门)
服务的审核 (平台管理者)
服务的资源配置 (服务提供机构)
务提供机构)
21
----服务保障(1/2)
目标:为公共平台上的服务提供保障。
• 主要要求与设计要点:
组织机构保障要求
• 设立公共平台领导机构,负责制定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规划,明确部门工作和任务; • 设立公共平台管理机构,负责各级公共性基础设施和资源的实施和管理,协调组织业务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云平台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案
智慧政务一网通办云平台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案11中国政务云发展状况分析2智慧政务云平台顶层设计与建设方案3案例介绍4问题和讨论“互联网+政务”推动政务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简除烦苛,禁查非法”,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提升决策支持和风险防范水平,提高社会治理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政府简政放权,降低政府运行成本•促进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管有机结合,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自治、公众参与、多方协同的社会治理新模式社会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服务模式变革•推进“互联网+”益民服务,大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建立基于互联网的O2O 服务模式,将线下服务向线上迁移•探索实现 “一号式、一窗式、一网式”公共服务模式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当前我国政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挑战重复建设效率低基础设施委办局机房、硬件设备、软件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低,忙闲不均,投资效益差安全信息安全难保障一些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信息系统国产软硬件比例较低,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竞争力不足,风险不断积累和渗透应用信息孤岛难协同政府部门之间和应用系统独立封闭,缺乏数据共享,影响政府科学决策管理维护管理成本高维护工作量大,维护人员不足,缺乏集中维护能力,易出现人为或非人为的业务停滞国家政务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大系统共治大数据决策大平台整合大服务融合统一大平台提供集约化基础设施服务统一政务服务平台带动公共服务事项的深度一体化融合信息共享、数据开放、社会大数据应用,提高决策与治理水平跨部门、跨地区重大系统有效支撑协同共治 坚持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相并重,坚持全局统筹、部门统一、央地协同、市场服务相衔接,坚持“数、云、网、端”相融合,构建形成我国电子政务集约创新公共基础设施大平台,促进纵横联动和协同共治,节约工程投资,促进我国电子政务集约创新发展。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数据管理
提纲
1 数据管理范畴与定义
2 数据管理技术目标
3
数据管理技术设计和内容
9
目标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数据管理的建设,最终要形成信息资源的统一
采集管理、统一存储管理、统一利用管理和基于平台和共享信息
资源的应用系统管理,形成平台相应的技术和管理规范,保障政
目
务信息资源的有效服务利用。
标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数据管理将是对平台现有的数据采集、数据存
存储监控指在存储过程中对存储的所有活动进行监控和管理,包括存储 状态监控、对基础软硬件进行状态监控和性能监控等。
分布式文件系统监控:
监控信息包括节点信息、文件/数据块分析、文件历史操作、数据块操作 历史、文件/数据块排名等监控。
23
(4)存储备份 安全设计应考虑支持多实例并行:
任一实例宕机不会影响应用可用性,系统自动完成运行实例 与数据的恢复。
很多传统的技术已经难以应对!
4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挑战---数据管理
5
新工具--云数据管理
云计算
集中资源池的共 享
虚拟化、分时/ 区共享
动态调配、弹性 伸缩
自动化、自服务
云数据管理
低成本、标准化 硬件
技术标准化 能力服务化 提供快速化 资源弹性化 管理自动化 管控集中化
6
新工具--云数据管理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数据管理技术
安徽智圣网络与信息安全咨询服务中心
江涛
2019年11月10日
1
提纲
1 数据管理范畴与定义 2 数据管理技术目标 3 数据管理技术设计和内容
2
“数据”简析——追根溯源
数据产生于计算机出现之前:书本、地图、艺术等 计算机出现以后,数据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一)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
(三)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四)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
二、设计方向(一)推动数据和业务系统与承载的技术环境分离。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成后,各部门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数据和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不再需要单独自建、更新和升级技术环境。
(二)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优化。
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不再需要经历需求分析、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全过程,不用考虑应用实现的技术细节,由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技术支撑、运维服务和安全保障。
(三)推动建设完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及时更新,促进各类业务信息互补互动使用,优化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政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成果评审
三、特色评审
1、管理机制
• 在地方现有组织架构和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集中管理、分工协作的管理机制。
• 结合本地区的已有基础资源的特点,设计具有明显地数据、业务
系统,不再单独自建、更新和升级技术环境。 • 设计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优化的解决方案,保障各部 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不再需要经历需求分析、设计、施工、 运行和维护等全过程,不用考虑应用实现的技术细节,由电
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技术支撑、运维服务和安全保障。
谁运维、谁评价”等七个方面问题的方案。
• 设计关键点:组织保障设计、资金保障设计、政策保障 设计、过程保障设计、技术保障设计、标准规范设计和 服务实施模式设计。
二、设计评审
设计评审是在内容评审的基础上,围绕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施要 实现的六个主要目标提出设计要求; 要求设计通过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设施能够实现的量化的目标, 以及达成目标的路径和方法。
(七)信息安全服务设计
• 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基础环境安全和业务及数据支撑安全两大部分,保障电子政务公共
平台及提供的各项服务的安全;
• 基础环境安全的重点是满足云计算环境中等级保护的要求,应从平台边界、安全域边界、主机 /虚拟主机边界三个层面建立安全防护体系;
• 业务及数据支撑安全的重点是访问控制和数据隔离及加密;
• 服务产品化设计:是否设计保障业务 应用全生命周期稳定运行的服务产品,是否 制定了运行保障服务的度量和质量标准,使运行保障服务可衡量、可评价;
• 服务流程化:运行保障服务的岗位、流 程等是否清晰、可管、可控。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一)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
(三)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二、设计方向(一)推动数据和业务系统与承载的技术环境分离。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成后,各部门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数据和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不再需要单独自建、更新和升级技术环境。
(二)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优化。
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不再需要经历需求分析、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全过程,不用考虑应用实现的技术细节,由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技术支撑、运维服务和安全保障。
(三)推动建设完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及时更新,促进各类业务信息互补互动使用,优化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政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
三、设计目标(一)结合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完成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导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实施和应用服务。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与术语
三种业务模式:IaaS、PaaS、SaaS
Cloud Infrastructure SaaS
Cloud Infrastructure
PaaS SaaS
Cloud Infrastructure
I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PaaS
(SaaS)
SaaS
Architectures
四种部署场景:私有云、公共云、社区云、 混合云
五.开放属性:
➢ 公共平台所采用的技术标准和体系架构是开放的 ➢ 公共平台的服务是开放的,每个租户均可在自己的权限范围
之内通过规范的方式利用公共平台提供的各类资源和各项服 务
提纲
一.什么是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
二.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 与术语
一、为什么要推动“基于云计算的电 子政务公共平台”发展?
➢ 业务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应用建设时,无需再进行基础设施 和资源建设,而是把工作重点转向业务应用建设,包括业务 需求分析、业务梳理和规划、业务信息资源建设、业务应用 开发与实施、业务运维和业务安全保障等。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属性(2/3)
三.公共属性:
➢ 一是面对各部门,共用、共建、共享;
➢ 二是面对不同的应用系统,共建、共享、共用。解决互联互 通、资源共享
四.顶层设计为电子政务的统一规划、集约建设、权属 管理和按需使用提供了一套统一的标准和框架体系, 包括绩效评估、业务流程、服务构件标准、数据结构 和描述标准、资源配置与部署标准、服务受理与交付 标准。这一整套标准和框架用于指导政府信息资源的 集成、整合和共享,有助于信息资源在政府部门内部 和部门之间的无障碍的流动和充分的利用,是实现政 府信息资源科学配置的关键。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及术语..50页PPT
谢谢!
50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 设计指南及术语..
11、不为五斗米折腰。 12、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 贞秀姿 ,卓为 霜下杰 。
13、归去来兮,田蜀将芜胡不归。 14、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 15、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实施指南
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实施指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现代相关部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顶层设计方案
对培训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 能力,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和内容。
06
资源整合与共享策略
CHAPTER
现有资源整合方案
硬件资源整合
通过虚拟化技术,将现有服务器、存储设备等硬件资源池化,实 现统一管理和调度。
软件资源整合
整合各类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资源,提供标准化的软 件服务。
物联网技术
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 管理,提升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的感知能力和服 务效率。
技术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
技术更新迭代风险
建立技术跟踪机制,及时关注新 技术发展动态,对平台进行技术 升级和更新,保持技术领先性。
法律法规遵从风险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和防护手段, 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等措施
拓展服务模块
云计算服务拓展
根据业务需求,提供私有云、公 有云、混合云等不同的云计算服
务。
物联网服务拓展
支持物联网设备的接入和管理, 提供物联网应用服务。
人工智能服务拓展
提供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训练服 务,支持智能化应用。
04
技术选型及实现路径
CHAPTER
关键技术选型依据
业务需求与功能定位
技术成熟度与稳定性
下一步工作计划
持续优化和完善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的功能和性能,提 高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加强平台的安全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确保平台的 安全稳定运行。
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推动政务数据的共享和开放 ,促进政府数据资源的创新应用。
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应用,推动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的 创新发展。
THANKS
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 顶层设计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通知》(中办发﹝2011﹞13号)、《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和《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工信部规﹝2011﹞567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作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潜能,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特制定本指南。
一、设计目的(一)以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根本,密切结合中心工作,积极推动云计算模式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基础设施资源利用率,为减少重复浪费、避免各自为政和信息孤岛创建新的技术支撑体系。
(二)充分发挥云计算虚拟化、高可靠性、通用性、高可扩展性等优势,利用现有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支撑各部门应用发展,促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
(三)推动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大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带动信息产业发展,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政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
(四)转变电子政务建设和服务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运行维护走市场化、专业化道路,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降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成本。
二、设计方向(一)推动数据和业务系统与承载的技术环境分离。
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成后,各部门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数据和业务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不再需要单独自建、更新和升级技术环境。
(二)推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过程优化。
各部门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不再需要经历需求分析、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等全过程,不用考虑应用实现的技术细节,由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供技术支撑、运维服务和安全保障。
(三)推动建设完善信息资源服务体系。
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基础信息共享和统一、及时更新,促进各类业务信息互补互动使用,优化业务系统、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政务部门履行职责的能力。
三、设计目标(一)结合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完成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指导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实施和应用服务。
(二)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原则、实施步骤和运行保障的制度措施,确保顶层设计可实施。
(三)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降低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的量化目标,确保建设和应用取得成效。
(四)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系统框架和服务功能,确保满足各政务部门的需求。
(五)明确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运行、服务和管理机制,完善信息安全管理措施,确保平台可持续发展。
四、设计原则(一)统一领导,分级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统一的顶层设计工作机制和制度规范,坚持统筹规划、试点先行、分级实施,逐步构建形成目标一致、方向统一、互联互通、层级衔接的全国各级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实施体系。
(二)统一建设,资源共享。
坚持设施共建和资源共享,在《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指导下,统筹利用已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统一设计建设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实现基础设施和资源共享运用。
(三)统一管理,保障安全。
统一管理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规划、标准、制度和技术体系,采用安全可控的软硬件产品,综合运用信息安全技术,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四)统一服务,注重成效。
顺应新技术发展趋势,探索运行管理服务新模式,加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提供机构和服务队伍建设,建立统一的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成效。
五、设计内容及重点(一)需求设计1.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是指由县级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运用云计算技术,统筹利用已有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等资源和条件,统一建设并为各政务部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软件、应用功能、信息资源、运行保障和信息安全等服务的电子政务综合性服务平台。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紧紧围绕各级政务部门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提高履行职责能力的迫切需要,为各部门实现政务、业务目标提供公共的技术环境和服务支撑。
3.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有效支持政务部门灵活、快速部署业务应用,满足业务不断发展和改革的需要。
4.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以及行业系统与地方应用条块结合的需要。
5.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大量数据访问、存储和智能化处理的需要。
6.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满足安全可靠运行的需要。
(二)系统架构设计1.统筹考虑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信息资源、应用支撑和信息安全等要素,建立一个公共的、安全的、灵活的、供各政务部门广泛接入和使用的平台系统架构。
2.优化已有数据中心配置,统一数据库管理软件、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开发工具等应用支撑软件,构建应用支撑软件服务。
3.统一开发通用型应用程序、应用功能组件,构建应用功能服务。
4.构建逻辑集中、实时高效、共建共享的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共享体系。
5.设计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技术措施和管理制度,保障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可靠运行。
(三)基础设施服务设计1.基础设施服务是指政务部门通过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获取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资源等基础设施支撑的服务。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基于广泛接入的互连互通网络进行。
各地应根据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围绕区域和行业应用发展的需要,采用能满足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部署所需的互连互通网络,设计并构建网络资源服务。
3.整合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资源池化设计,通过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为各政务部门动态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虚拟机、存储、负载均衡、虚拟网络等。
4.设计资源调度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调度数据处理、存储等资源,实现对资源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综合分析、快速部署、动态扩展,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降低能耗。
(四)支撑软件服务设计1.支撑软件服务是指政务部门可使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提供的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开发工具等应用支撑软件,进行业务应用开发和部署的服务。
2.充分考虑已有产品和软件系统复用,设计为政务部门提供集成的业务应用开发、运行和支撑环境。
3.设计的业务应用开发环境应包括提供数据搜索引擎、通用代码库、类库和工具等组建和构件,满足各政务部门快速开发部门业务应用需要。
4.设计的业务应用运行和支撑环境要为安全和授权管理,调配业务资源,进行代码编写、调试和仿真运行等,提供工具和服务。
(五)应用功能服务设计1.应用功能服务是指政务部门直接使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提供的各种应用服务软件,快速实现业务应用的服务。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统一规划、设计、开发和部署政府网站系统、邮件系统、即时通讯、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电子签章系统、办公系统等通用应用服务软件,供各政务部门按需调用。
3.设计中应考虑应用功能服务的升级更新,保持接口一致性和应用的高度可用性。
4.设计应用服务软件的使用权限管理,使各政务部门按照一定的授权进行部署使用。
(六)信息资源服务设计1.信息资源服务是指政务部门使用电子政务公共平台上提供的信息资源目录检索工具,获取信息资源共享、查询、交换等服务,为政务部门开展业务应用提供信息资源支撑的服务。
2.设计满足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使用的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网站、认证授权与管理系统,明确政务部门提供共享信息、检索信息和使用信息的应用流程。
3.设计基于身份权限获取公共平台信息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Web API)服务。
4.设计支持“设备无关”的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机制,在无需知道设备类型的情况下,各政务部门可以通过检索元数据,获取数据属性和应用规则服务。
(七)信息安全服务设计1.信息安全服务是指通过统一建设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综合运用安全技术手段,制定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和标准,为各政务部门基于公共平台开展业务应用提供安全保障的服务。
2.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全过程,严格落实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密码管理等信息安全管理的要求。
3.设计关键参数和指标,确保采用自主可靠软件硬件产品,构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提高安全可靠能力。
4.设计统一的身份认证、访问授权、责任认定等安全管理措施,增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安全防护能力。
5.设计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容灾备份设施,制定相应的灾难恢复管理措施。
6.充分考虑云计算技术应用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针对可能出现的数据丢失与泄露、共享技术漏洞、不安全的应用程序接口等问题,设计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明确相应信息安全责任。
(八)应用部署设计1.分析部门业务应用对电子政务公共平台的不同需求,分类设计应用部署和服务方案。
2.设计部门业务系统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策略和计划,应将各级政务部门中业务成熟度高、复杂程度低、技术风险小、影响面不大的业务系统,作为优先向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迁移的系统。
3.设计业务应用迁移流程和规范,包括项目启动、评估审核、规划设计、迁移整合和收尾总结等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确保政务部门原来的业务应用不受影响。
4.设计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应用部署启动方案,首批将各政务部门政府网站系统、邮件系统、办公系统等通用型系统,基于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部署运行。
(九)运行保障服务设计1.运行保障服务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运行服务体系,制定服务标准和规范,为各政务部门提供满足需求、响应及时、安全可靠的运行保障服务。
2.设计服务提供机构资质和服务人员资格管理体系,明确成为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服务提供机构的条件,明确服务人员的上岗资格,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服务能力。
3.设计完备的服务交付管理流程,设计日常服务管理制度,设计服务开通、计费、关闭等服务环节的协议和操作细则,明确服务提供机构和使用部门的权利和责任。
4.设计统一的运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统一服务电话、信息系统和服务窗口构成支撑平台,以及故障响应流程、日常巡检、服务质量监督和服务质量报告制度,实现对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十)服务实施设计1.服务提供机构是指各级具体负责建设和维护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并统一为政务部门提供服务的电子政务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服务提供机构包括各级信息中心或外包服务支撑机构等技术服务单位。
2.设计统一组织领导、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和统一服务的实施体系,形成在省级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下,地市和县各级地方主管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实施体系,保证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的权威性和一致性。
3.设计切实可行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在省级地方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信息化主管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明确服务提供机构,有序推进服务实施。
4.制定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建设和运行管理办法,落实服务资金保障,保障平台的建设实施和长期有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