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9頁
Slide31
經驗的本質
• Husserl 提倡使用本質直觀 或直觀還原來 理解欲探究現象的本質並達到心理還原。 • 他發展出自由想像變異之程序:「從擬理 解其本質的現象中找到一個具體實例著手 ,在想像中以所有可能的方式來變化該實 例,據此區辨出該現象的必要特徵、次要 特徵或偶然事件」。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2-273頁 Slide18
理論性抽樣
• 是田野中的持續分析過程之特色,同時 也是理論導向的抽樣方法。 • 以其對理論發展之貢獻篩選出個別樣本
來進行研究。通常這個過程會從相似個 體的同質樣本開始,隨著資料蒐集之進 展,類別開始浮現,研究者就會轉向異 質樣本,看看那些類別在哪種情況下依 然適用。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8頁
Slide25
哲學觀與存而不論
• 首先最重要的是,想採用現象學方法的研究 者應對其潛在哲學觀有透徹的了解,因為現 象學的哲學假設對於研究問題之形成與其探 究方法有莫大的影響。 • 在進行現象學研究前,研究者應明確指陳其 對現象的假設與評價,並將它們「置入括弧 」(bracket,即置於一旁)。這個策略被 Husserl 命名為存而不論(epoché )。
現象學
• 現象學研究者在發展研究計畫時,仍會 遵循某些普遍的原則,Creswell(1998) 將這些原則摘要為五向度:
• • • • • (1) 哲學觀與存而不論(epoché ) (2) 研究問題與生活經驗 (3) 依循標準的抽樣 (4) 現象學的資料分析 (5) 生活經驗中必要的、恆常的結構(或本質)
圖11.1 質性研究 類型概觀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9頁
Slide12
紮根理論
• 由Glaser 和Strauss(1967)所發展的。 • 基於社會學與傳統的符號互動論,適用 於探究「真實發生在社會脈絡中的本土 互動和意義」。 • 被譽為「對現今社會科學中的質性研究 最具影響力之典範」。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0頁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3頁 Slide19
理論性抽樣
• 理論性抽樣有別於量化研究中的抽樣方 法。在量化研究中,研究者期望獲得具 代表性的樣本,以便增加研究結果的外 推力。在理論性抽樣中,當「新的資料 都能夠置入已設計好的類別」時,就會 出現「理論性飽和」,而這正是資料蒐 集程序結束的指標。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3頁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8-279頁
Slide28
依循標準的抽樣
• 通常用依循標準的抽樣來篩選符合下列 標準的參與者:
• (1) 經驗過被研究現象者 • (2) 能清楚表達生活經驗者。
• 與紮根研究法相似的是:對現象學研究 來說,沒有絕對的參與者數量。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9頁
Slide29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Fra Baidu bibliotek第265頁
Slide2
質性研究之定義
• 受到詮釋建構主義傳統的影響,質性研 究者認為我們永遠無法完全理解或發現 客觀存在的現實,事實上存在許多觀照 現實的可能途徑。 • 他們重視的是對被分析現象進行豐富的 描述,並試圖經由書寫和解釋,呈現個 體獨特的生活經驗。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5-266頁
Slide20
理論紮根於資料
• 紮根學者提出:理論應來自資料。他們與量 化研究者不同之處,在於他們既不考驗既有 理論,也不試圖使其資料符合先前的概念。 • 紮根理論學者認為所有的理論性概念應來自 資料分析,並要能說明被研究現象的變化, 在此觀念下,理論性架構才得以透過前述的 持續比較法、撰寫備忘錄、理論性抽樣等步 驟而形成。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8頁
Slide26
研究問題與生活經驗
• 現象學研究者的重要探究主題是人類的 「生活世界」(the lived world,即「生 活世界代表由社會所共有但可被個體之 自我觀點所理解的結構性整體」)。 • 現象學的研究目標在於「填補知識與現 實之間需以質性方式加以理解的差距, 亦即對到底發生什麼事的理解」。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7頁 Slide9
質性研究之迷思與事實
• 學生在決定進行質性研究前,先仔細思 考下列要素:
• (1) 研究問題和質性方法論之間的適切性
• (2) 自己對質性研究之基礎典範和方法的了解程度 ,以及藉由適合的課程作業和研究觀摩中所獲得的 技巧水準 • (3) 能從精熟質性方法論的督導和/或研究前輩身 上得到適切支持的程度 • (4) 既有知識基礎及其賴以建立的研究設計類型 • (5) 自己對進行嚴謹的質性研究之準備程度
Slide3
質性研究之定義
• 質性研究者用來訪問參與者的問題,和 他們觀察某些現象的方法,都經過了研 究者的知識、語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 等濾鏡的「過濾」。 • Denzin 和Lincoln(1998)形容質性研究 好比一種「交互作用歷程」,被研究者 「在此情境中的個人歷史、生態圈、性 別、社會階層、種族和民族以及其他個 人因素」所形塑。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3-274頁 Slide21
範例研究
• Morrow 和Smith(1995)的紮根研究可 做為範例,以說明紮根理論的研究方法 。此研究的目的是了解童年遭受性虐待 的女性倖存者之倖存經驗,並以源自資 料的理論性架構呈現其因應過程。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4頁
Slide22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6頁
Slide5
質性研究之定義
• 質性取向以發現為研究導向,有助於聚 焦在現象所置身的脈絡,使研究結果更 能應用於不同文化中人們的日常生活。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6頁
Slide6
質性研究之迷思與事實
• 第一,許多學生將「質性資料」視同「 質性研究」,以至於錯認質性研究只是 進行開放式訪談以及分析參與者的答案 。 • 第二,有些人認為質性方法論只有一種 ,不知道質性研究中有諸如現象學和敘 說學(narratology)等多種方法。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9頁
Slide32
經驗的本質
• 接著從原始資料中抽取出關鍵陳述、形 成意義,並匯聚成主題,以形成所關切 現象之窮盡描述。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80頁
Slide33
範例研究
• Teixeira 和Gomes(2000)在巴西所進行 的研究可做為現象學研究之範例。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80頁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1頁
Slide14
持續比較法
• 下列程序可用來形成類別和特質:
• (1) 在初始的開放編碼階段,分派編碼至文 本片段(意義單位) • (2)根據編碼之共有意義,將這些編碼分類 成群聚 • (3) 轉換每個群聚的意義使之成為一個類別 • (4) 若沒有任何新的類別出現(即類別已達 飽和),就停止分類編碼
Slide13
持續比較法
• 紮根理論的註冊商標,由四個步驟所組成:
• • • • (1) 相互比較並區分出適合各類別之事例(incidents) (2) 整合這些類別及其特質 (3) 界定理論的範圍 (4) 撰寫理論
• 儘管通常是一個階段接著另一個階段進行, 但有些早期步驟會一直持續進行,直到資料 分析結束為止。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8頁
Slide27
研究問題與生活經驗
• 研究資料的形成通常是透過參與者「依 引導進行敘說」或接受開放式訪談所完 成的書寫或口語表達。 • Wertz 提出:對現象學研究者而言,最好 的資料類型是「被具體地描述的心理學 生活」,這有助於我們對某現象的理解 能夠超越「任何先前的知識或偏見」。
第2篇 主要之研究設計
第11章 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
• 質性研究需在脈絡中檢視個體的獨特觀 點,從中理解其生活複雜性。 • 質性方法論強調脈絡對於協助研究者理 解被關切現象的重要性。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3-264頁
Slide1
何謂質性研究?
• 質性研究運用了民族誌(ethnography) 、紮根理論、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等眾多研究策略來進行不同學 科的研究,例如人類學、教育學、護理 學、社會學和心理學。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1頁
Slide15
持續比較法
• Creswell(1998)也形容資料蒐集和分析 的步驟是個「曲折來回」(zigzag)的過 程。 • 在紮根研究中,資料蒐集和分析並非明 確區分的兩個步驟。這個方法使得紮根 理論有別於內容/主題分析,後者以信 效度做為標準,並「根據一套互斥且窮 盡的預設類別來計算事例」。
Slide34
共識質性研究
• CQR 是一種藉由多位研究者達成共識的 過程,系統化地檢視跨案例結果之代表 性的方式。 • CQR 的構成要素包括:透過訪談和開放 式問句蒐集資料、以文字(而非數字) 來描述所關切的現象、使用依循標準的 抽樣方法、了解在整體脈絡下的部分經 驗。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83-284頁 Slide35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2頁 Slide16
圖11.2 紮根理 論取向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2頁
Slide17
撰寫備忘錄
• 備忘錄可視為一種程序,用來記錄「直 覺(hunches)、對新的待檢視樣本之評 論、類別說明之修改、對新興理論之反 思、研究發現與文獻之串連」。 • 撰寫備忘錄是紮根研究者的必備技術, 它不只可做為持續比較法運作中的輔助 工具,同時也能使理論性抽樣和理論發 展過程變得較容易。
共識質性研究
• CQR 通常針對較少的案例(八至十五個 )進行研究,會由三到五位獨立的研究 者組成研究團隊,先歸納分析參與者經 驗之敘說,接著再形成如何解釋資料的 共識。透過這個過程,在資料分析的結 論中,可含括多重觀點。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6頁 Slide4
質性研究之定義
• 質性研究者會書寫田野筆記和省思日誌 ,並讓讀者知道他們有哪些濾鏡,藉以 指陳他們對研究的假設(「置入括弧」 )。參與者的生活經驗是質性研究者的 焦點,在這發現的歷程中,研究者自身 就是研究工具,他們會暫且保留自己對 研究現象的期待和直覺。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7頁 Slide10
哲學基礎
• 量化研究是建構主義和批判理論這兩種 典範的結合。 • 質性典範一般都同意相對本體論(即社 會和個人會建構出多元現實)、交互認 識論(即知者與被知者間會無可避免地 發生關聯),以及對話/解釋方法論。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7頁
Slide11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6頁 Slide8
質性研究之迷思與事實
• Creswell(1998)認為質性研究者應該是 樂於:
• (1)「在此領域投入大量時間」 • (2)「致力於複雜、費時的資料分析過程,一心追求 將大量資料分類並濃縮成若干主題或類別」 • (3)「撰寫長篇的段落,因為研究者所提出的說明必 須是可證實的主張,亦須展現多重觀點」 • (4)「參與某種形式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這些研 究並沒有明確的指導方針或特定的研究步驟,而且 會逐步發展、持續改變」
現象學的分析
• Husserl 所發展的意向性分析係指「從某 個剛被經驗的情境入手,含括它各式各 樣的意義,反思性描述該情境被活生生 經歷的過程」,由此產生「對人類情境 、意義以及意義形成過程的知識」。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9頁
Slide30
現象學的分析
• 分析過程中,「當研究者試圖清楚地獲 知每個成分如何組成一個結構整體時, 研究者會持續地聚焦在情境內不同部分 與其相對的心理歷程間之關係」。 • 在進行資料分析時,研究者必須決定自 己要跟隨何種傳統,並在研究方法中清 楚交代分析步驟。
圖11.3 童年遭受性虐待 之倖存與因應的理論模式
Slide23
現象學
• 目的在於「對日常生活中所經驗到的現 象進行詳盡描述,以了解該現象『本身 』(thing itself)的本質結構。 • 現象學源自Edmund Husserl 在現象學哲 學觀的成就。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77頁
Slide24
第十一章 質性研究 第266頁
Slide7
質性研究之迷思與事實
• 第三,有些人相信質性研究只能用在某些資訊 不足以進行量化研究的領域,這樣的觀點忽略 了質性研究能讓我們更深入且擴展對既有現象 的理解。最後,有些學生之所以選擇質性研究 是因為不喜歡統計或認為進行質性研究會比量 化研究容易,他們沒認清質性研究需要嚴謹的 投入和省思,質性研究者在聽完參與者的故事 之後,往往還須進一步根據她/他對參與者的 理解來重述那些故事,甚至得和參與者一起重 新建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