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第二课时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均匀数》第二课时
讲课稿
一、说教材:
1、教课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
二课时。
2、教材剖析:
跟着科学技术和数学自己的发展,统计学的地位愈来愈重
要,应用也愈来愈宽泛。
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平时生
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
计图,并能依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剖析以后进行教课
的。
均匀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能够反应一组数据
的整体状况,也能够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
让学生学习平
均数的知识,其实不不过是为了完成求均匀数的技术,更重要
的是让学生理解均匀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
3、教课目的:
鉴于这样的认识,教课中我们就不可以只逗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修业生计算出它们的均匀数”上,而应充足指引学生理解“均匀数”的含义,帮助他们认识到均匀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质意义与宽泛应用,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
实质问题,进而获取必需的发展。
为此,我拟订了以下三条
教课目的: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均匀数的含义,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育学生的策
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感情目标:经过小组学习活动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品
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促使学生个性的和睦发展。
4、教课重、难点:
均匀数是统计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特点数,它能反应统计对象
的一般水平,用途很宽泛。
因此,理解均匀数的意义,掌握
求均匀数的计算方法是教课的要点。
而“均匀数”又和过去学过的“均匀分”的意义不同,正确理解均匀数的实质意义和应用就是教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因为“均匀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简单使学生产生畏
难情绪。
我依据学生由感知——表象——抽象的认识规律和教课的启迪性、直观性及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等教课原则,积
极创建真切的、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要旨”,采纳多媒体教课等有效手段,以指引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设疑激趣法、议论法,
向学生供给充足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踊跃
性,使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全过程,充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
用,饰演好组织者、指引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三、说学法:
第 2页 /共 10页
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创建同等、民主、和睦的教课气氛,充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经过察看、操作、比较、剖析等活动,让每个学生踊跃参加,依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想方式主动研究,去发现、建立数学知识。
经过小组合作中的相互议论沟通,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伙伴的成功,解说自己的想法,聆听他人的建议,获取踊跃的感情体验。
还让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主评论,以提高解决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课程序:
(一)、情形导入,激发兴趣
一开始上课,我就用多媒体图片把学生带入以前经历的情景:投球竞赛。
并出示两个小组进行投球竞赛结果的统计表。
第一小组投球状况统计表
姓名
小红
小兰
小亮
小明
投中个数
8
5
6
9
第二小组投球状况统计表
姓名
小刚
小丽
小琴
投中个数
6
7
11
接着,让学生谈谈从统计表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再请学生比较一下哪一组投球准一些。
设计企图:让学生经过议论、沟通,理解在人数不相等的状况下,总数和最多的数都不可以比较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
进而激起学生研究的欲念,便于后边学习的展开。
(二)、合作学习,研究新知
1、初步感觉求均匀数是解决实质问题的需要。
(1)、小组内的四名同学结成裁判组,用自己的方法来判断哪一组是获胜者。
(学生议论,教师巡视)
(2)、师生疏享议论结果,从中引出只有分别求出两组均匀每人投中的个数,才能正确判断出哪组投球更准一些。
设计企图:爱因斯坦以前说过:现实世界的全部知识是始于
经验并终于经验的。
课上的统计表为学生供给了必定的感性
资料,调换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做小裁判参加讨
论判断输赢 ,更能激发学生的参加热忱。
“均匀数”对学生来说固然是一个新的观点,但在此以前学生已经接触过“均匀”的观点,当人数不同样,比总数不合理的状况下,引出均匀数
的观点成了学生的一种急迫需要,学生的思想被激活起来。
2、首次研究求均匀数的方法。
(1)、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追求两个
小组投中球数的均匀数。
(2)、各小组报告自己追求答案的方法。
a、移多补少法。
数目较少时使用方便。
b、计算法。
第一小组: 8+5+6+9=28 (个) 28÷4=7(个)
第二小组: 6+7+11=24 (个) 24÷3=8(个)
设计企图:这一环节的教课,旨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研究
的过程中,找出求均匀数的不同方法,使学生拥有了学习的
自主权和选择权,将他
们的踊跃性与创建性获取了充足的发挥,培育他们合作学习
的能力。
3、理解均匀数的意义。
(1)、学生看算式回答:28 表示什么? 4 表示什么?为何要
除以 4? 7 表示什么?
8+5+6+9=28 (个) 28÷4=7(个)
6+7+11=24(个) 24÷3=8(个)
(28 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总个数, 4 表示第一小组投球的人数,除以 4 是因为有 4 个人投球,要均匀分红四份,
7 表示第一小组学生投中球的均匀数。
)
(2)、总结:均匀数=总个数÷份数
设计企图:这一环节的教课,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均匀数的
含义,突出了教课的要点。
让学生试着总结计算均匀数的方
法,有益于培育学生的归纳能力。
4、感觉均匀数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请学生联系实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均匀数?
学生举例:班级考试的均匀分;全班学生的均匀身高、均匀
体重;家庭每个月的均匀收入、均匀支出;城市均匀年用水量、用电量等。
设计企图:联合教课内容设计出拥有开放性的、研究性的数
学识题,充足保障学生自主研究的时间与空间,使数学教课
更为丰富多彩,学生学得更为生动、开朗。
(三 )、自主研究,归纳方法。
1、教课例题:
学校展开环保小卫士拾矿泉水瓶的活动,小红她们组同学拾
得的瓶子数分别为13 个、 12 个、 11 个、 16 个。
求她们小组拾得的矿泉水瓶的均匀数。
(1)、利用今日所学的知识,独立计算,追求答案。
教师巡视
指导,并指名板演。
评论板演时,再次归纳总结:均匀数=总个数÷份数
(2)、议一议:①求出的“ 13个”是每人实质拾到的矿泉水瓶子的个数吗?②求出的“13个”与此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 个同样吗?(不同样,求出的“13个”不过一个均匀数,而此中一个学生拾了瓶子13 个是一个实质的数,是实质拾了13个。
)
(3)、借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设计企图:让学生娴熟掌握求均匀数的方法,加深对均匀数
含义的认识,在教课中进行环保意识的浸透,教育学生从自
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四)、学致使用,体验生活。
1、小明班同学的均匀身高是140 厘米,因此他的身高必定
是 140 厘米。
对吗?
2、小明班同学的均匀身高是140 厘米,小强班同学的均匀
身高是 137 厘米,能够说小明必定比小强高吗?
3、游泳池的均匀水深是130 厘米,小明身高140 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何?
4、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 名同学分红 4 组,第 1组捐钱 192 元,第 2 组捐钱 212 元,第 3 组捐钱 205 元,第 4 组捐钱 198 元,均匀每组捐钱多少元?
A:(195+212+205+198)÷52=16(元)
B:(195+212+205+198)÷4=208(元)谈谈你选择哪一个答案,
原因是什么。
5、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构成员的身高,并计算出均匀身
高。
设计企图:数学根源于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才能表现其
价值及魅力。
在学生理解了“均匀数”的含义,学会了求“均匀数”的方法后,我引入了几个现真相境。
经过情境的辨析,问题的解决,既深入了学生对“均匀数”观点的认识,领会到“求均匀数”在平时生活中的实质意义,同时也为学生创建了自由表达、宽泛沟通的时机,提高了他们“数学沟通”的能力。
(五)、评论总结,拓展延长。
1、请学生当评委给这节课的整体上课成效打分,并选用几
个学生代表的分数,计算均匀分。
当学生为最后得分争辩不休时,实时设疑:“以谁的分数为标准呢?什么分数是最公正的?”指引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2、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以及打算怎样运用所学知识。
设计企图:“给这节课打分”这一环节既加强了本课的新知,再现了“求均匀数”在生活中的实质应用,又使老师获取真切的信息反应,并为讲堂小结作了奇妙的预设。
让学生自我评
价,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关于讲堂的拓展延长,和
进一步激发学生持续研究的兴趣,十分有益。
五、说板书设计:
均匀数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疏组负责采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 ,每周一换。
要修业生抽闲抄写而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
的知识面 ,指引学生关注社会 ,热爱生活 ,所之内容要尽量宽泛一些 ,能够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情、
爱心、研究、环保等多方面。
这样下去 ,除假期外 ,一年便能够
累积 40 多则资料。
假如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
动的资料 ,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照书吗 ?均匀数能较好地反应
一组数据的整体状况。
宋此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呼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当选翰林院的进士
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盛行,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 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
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帮手一律称“训
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此后,关于在“校”或“学”
中教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方
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均匀数 = 总个数÷份数
其实 ,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照本宣科,要点是记忆有技
巧, “死记”以后会“活用”。
不记着那些基础知识 ,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特别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 ,要真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单靠剖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一定从基础知识抓起 ,每日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奇的资料等。
这样 ,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穷的内容。
与日俱增 ,与日俱增 ,进而收到磨铁成针 ,绳锯木断的功能。
设计企图:简短
了然,要点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