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研究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研究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 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研 究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的现 状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的 实践性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的 创新性
实践性与创新性在初中 劳动技术教学中的融合
提升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 实践性与创新性的策略
添加章节标题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 的现状
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劳动技能。
实践性与创新性在 初中劳动技术教学 中的融合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在实践操作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 能力。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性与创新性的融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将其 应用于实际操作中。
增加实践环节: 组织学生参与实 践活动,培养动 手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提出新 观点、新思路, 培养创新意识
拓展学习资源: 利用网络、科技 馆等资源,拓宽 学生视野,激发 创新灵感
培养教师的实践意识,提高教师的 实践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实践能力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鼓励教师开展创新性教学,培养创 新思维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创新热 情和实践动力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有机结合 引入创新性教学评价标准,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评估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单一, 缺乏实践性
缺乏有效的评 价机制,难以 激发学生的创
新精神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中职和高职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将中职和高职教育相结合,打破传统教育的界限,建立起一个融合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育体系。

这种教育体系旨在通过课程融合、师资融合、资源融合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的关键是建立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中职和高职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隔离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应该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能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还需要建立一个融合的师资队伍。

传统的中职和高职教师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彼此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应该通过师资培训和交流活动,加强中职和高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需要进行资源整合。

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差距,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中面临一些困难。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应该通过资源共享和合作学习,解决学生实践过程中的困难,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和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只有在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中,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普职融通是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交叉融合。

它旨在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交融,让学生在受到普通教育的能够兼顾职业教育的培训,达到双重发展的目的。

而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是指在实际教学中,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探索出适合普职融通教育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等。

下面将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探讨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

课程设计是普职融通的重要一环。

普职融通的课程设计应该兼顾学生的普通教育需求和职业教育需求,既要有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课程标准的普通教育课程,也要有符合行业标准的职业教育课程。

在高中阶段的普职融通教育中,可以设置高中通用课程和职业教育必修课程。

高中通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职业教育必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如电子商务、机电技术等。

教学方法也是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中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普职融通的教学方法要求既要注重传统的课堂教学,又要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实践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进行操作,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评价体系也是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需要考虑的问题。

传统的评价体系主要以考试为主,但是这样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职融通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置一些项目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的方式展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只有不断地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实现普职融通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能够共同努力,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为普职融通教育提供更好的实践探索。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普职融通即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使其既能够掌握学术知识,又能够具备实际的职业技能。

在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普职融通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针对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一、普职融通的意义和价值普职融通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更是对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全面提升和更新。

它意味着学生在接受文化传统和科学知识的还要具备实际应用技能,即学有余力,做有余力。

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在中国,由于长期以来学校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技能,导致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

二、普职融通的实践探索1. 课程设置普职融通教育的关键之一在于课程设置。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的内容和要求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有效整合和创新。

在实践探索中,一些学校将传统的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相结合,设置了一些新颖的课程。

在某高中,新增了“互联网+人工智能”、“工匠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等课程,引导学生同时学习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

2. 教学手段普职融通教育需要采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助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讲解和书面考试为主,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实践探索中,一些学校开始使用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等方式,通过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技能培训方面,引入了模拟实训、实习实训等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教师培训普职融通教育需要培养具备多方面技能的教师队伍,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践探索中,学校加强了教师的技能培训,引导教师掌握职业技能,并具备带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

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设计、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普职融通的重要保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变化,为学生提供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教育资源。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日益受到重视。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之一,旨在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机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贴近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本文对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进行探讨。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背景是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中学术与技术教育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中高职之间的教育差异也在缩小。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水平,助力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的融合。

传统上,中职和高职的教学内容各有侧重,中职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高职则更加强调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

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将两者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既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又注重其专业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中职教育强调的是传授知识,讲授方法单一,学生被动接受。

高职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问题导向的学习。

在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培训的加强。

随着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也需要相应调整。

中职教师需要提高其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以适应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

高职教师则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培训机制和内容也需要相应改革和完善。

学生评价体制的改革。

一体化教学改革要求从传统的考试导向转变为全面评价体系。

除了学业成绩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也应纳入评价的范畴。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目前仍在不断探索中,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教师对一体化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理解不够深入,还存在传统观念的束缚。

学生在接受一体化教学时也面临适应的问题,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来适应和接受这种改革。

教育资源不平衡也是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困难之一,一些地区的职业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需求。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中职教育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然而,中职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职业培训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技能培训水平低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应运而生,为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是指将中职和高职教育融合起来,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带来以下优势:1.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中职教育存在着许多理论与实践分离的问题,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率。

2.增强学生职业素养。

通过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加有实际意义的、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从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3.适应社会需求。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可以帮助学校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满足学生在职场中的实际需要。

1.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需要学校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具有前瞻性和应用性的课程体系。

2.优化教学方法。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学校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例如,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教学、项目式教学等。

3.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学校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职场中有更好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

三、结论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是中职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职业素养、适应社会需求。

但是,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面临着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等关键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进中高职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需要各校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相结合途径探索

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相结合途径探索

新时代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相结合途径探索作者:刘榕梅来源:《师道(教研)》2021年第10期劳动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备受重视,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立了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活动的核心载体。

如何将劳动教育与课程体系相结合值得探讨。

一、劳动教育课程分类可分为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即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

如在教室宣传栏中、校园内贴一些诸如“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等标语,营造良好的氛围。

显性课程包括(1)活动操作型:以活动为载体,通过精准的、娴熟的肢体操作完成劳动教育目标。

如美食制作、手工制作、现代农业与农植培育等。

(2)活动探究型: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心智思维活动的演绎,完成劳动项目目标。

如STEM项目活动等。

(3)心智活动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开展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多元育人整合课等课堂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校本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能力的心智活动,可培养学生积极正面的劳动价值观与态度。

(4)情境沉浸型:以隐性课程为渠道开展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隐藏在校园文明建设等隐性课程中,如班级、校园文化建设渗透劳动教育元素,树立劳动教育先进标兵,在鲜活情境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劳动态度、良好的劳动习惯,发挥积极的育人功能。

二、建设丰富劳动课程资源的实施途径1.建设校内课程资源构建劳动教育公共课课程(心智活动型):结合中职学校专业部的特色,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组建劳动教育公共课课程,保证一定的学时数,优化劳动教育设置。

构建劳动教育隐性课程(情境沉浸型):结合学校文化背景及与特色课程,建设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如以钣金修复专业课为平台设置的钣金手工创意课,以实训室6S管理为基础设置实训劳动课,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验劳动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正确的劳动观念。

构建校本劳动教育课程(活动操作、探究型):如以活动为载体,开展STEM项目活动、社团活动、种植活动、专家劳动教育讲座。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最新版)目录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二、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三、如何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四、总结正文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历史,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因此,劳动教育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新时代,劳动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即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代新人。

二、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中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阶段。

思政协同育人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

通过思政协同育人,中职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体验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如何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1)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确保学生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

同时,应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其他学科课程中,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加强劳动实践。

中职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如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

(3)注重劳动价值观的培养。

中职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如主题班会、劳动技能竞赛等,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充分认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

(4)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协同育人的融合。

中职学校应将劳动教育与思政协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劳动实践、组织劳动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中职课程思政则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途径。

融合这两者可以使中职教育更加全面、立体,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路径。

首先,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劳动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劳动,学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劳动教育可以与中职课程相结合,在具体实践中融入一定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劳动中能够理解、应用并巩固所学的知识,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其次,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劳动不仅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锻炼,还包括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

通过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潜能。

比如,在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再次,融合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劳动教育不仅是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劳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付出的辛苦和成果的甜蜜,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中职课程思政则是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通过融合,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和创造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培养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最后,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的融合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而中职课程思政则注重思想道德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融合二者,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能够实践所学知识,还能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使他们成为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劳动者。

综上所述,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的融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融合,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用版)目录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二、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的方法四、实现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措施正文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及劳动技能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劳动教育正在被软化、弱化的现象,因此,新时代劳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意义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指在中职教育中,通过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这种育人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时代劳动教育融入中职课程的方法1.将劳动教育融入课程设置:在中职课程设置中,要充分体现劳动教育的地位,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之成为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2.强化劳动实践:中职学校应加强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劳动技能,体验劳动价值。

3.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中职学校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劳动教育活动,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4.注重劳动教育的评价: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使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实现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学校要成立劳动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协调,确保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目标的实现。

2.完善政策保障: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劳动教育在中职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劳动教育与中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有效实施。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目标

深度研究报告: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1. 研究目标本研究旨在探索和研究如何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具体目标包括:1.分析中职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关系,明确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2.确定劳动教育课程在中职教育中的融合方式和方法;3.探讨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影响;4.提出改进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建议。

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综述、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

2.1 文献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了解国内外关于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研究现状、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2.2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针对中职学生、教师和企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看法和需求,以及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认知。

2.3 案例分析选择几所中职学校作为案例,深入调研其劳动教育课程融入情况,并分析其实施效果。

通过对比不同案例的差异和共性,总结出可推广的经验和方法。

3. 研究发现3.1 中职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关系通过文献综述,发现中职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3.2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发现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方法,包括:•制定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与中职专业课程相结合,形成有机整合;•设计实践性强、能够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劳动教育实训项目;•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机会;•鼓励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实践创新活动等,提升其综合素质。

3.3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

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与中职实训课融合策略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与中职实训课融合策略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与中职实训课融合策略研究摘要:新形势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提高中职育人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更多具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中职学校必须正确认识到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需求,加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与中职实训课融合策略,不断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并将其转化为自我学习的动力,增强自身的劳动意识、劳动积极性,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劳动教育;中职实训课;融合策略引言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下的今天,劳动者的劳动素养、精神面貌和专业技能水平是每位劳动者不可或缺的。

随着我国各地的中职院校在实训课不断深化开展劳动教育,在专业实训课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国特色劳动教育,将会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未来的职业教育也将越走越好。

1劳动教育的概述1.1相互的共生性首先,人作为道德的主体,劳动在自然资源转化成人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了劳动,人类生活所需将无法得到保障。

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并不断进行反思,逐渐形成了自我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意识,由此,道德产生。

道德产生与劳动过程具有一致性,我们利用劳动过程中自我与他人以及个体与集体的合作、交往、冲突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观念,这是合乎情理的。

第二,劳动推动道德规范的产生。

人在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如果没有道德,那么这些活动就难以开展,因此,道德规则和规范应需而生。

人类的生活、交往、劳动为道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对于劳动内容的落实、劳动目标的设置、劳动成果的分配、劳动纠纷的调节都要以道德规范作为衡量标准。

由此可见,劳动不论是对道德主体的保障,还是对道德规范的引领,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劳动中,人们的行为被不断规范的过程就是道德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因此,劳动离不开道德,道德的实践与生长同样也离不开劳动,劳动与道德之间相互促进、共同生长。

普职融通背景下的中学校本课程实践与思考

普职融通背景下的中学校本课程实践与思考

普职融通背景下的中学校本课程实践与思考作者:覃岚来源:《广西教育·B版》2020年第03期【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普职课程融通还未规范化、课程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基础等问题,以南宁十四中学创新实验室普职融通课程实践为例,阐述课程落地的实践过程、实施效果,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普职融通校本课程创客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社会、经济都在发生变化,教育也应顺应未来发展而不断变革。

越来越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思想也在发生改变。

在普教阶段,甚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他们不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希望孩子能在普教阶段了解即将面对的社会职业并看清自己未来发展方向。

这也是近年来一些职业体验馆异常火爆的原因之一。

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应该拥有更为长远的教育情怀和教育策略,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便应运而生。

所谓普职融通是通过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携手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2017 年 9 月,南宁十四中被选定为南宁市中小学生职教普教沟通教育基地。

至 2018 年底,学校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开展初中职业教育渗透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笔者有幸参与这些工作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让一直在教育一线工作的我有了更多关于教育的感悟。

一、普职融通的策略从教育的宏观角度看,无论是普教还是职教都不能够也不应该忘却教育的初心——培养人。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教育应是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开展的教育而不仅仅是面向考试科目的教育。

普职融通的办学模式正是这样一种培养人的教育模式。

(一)深化校企合作,创造性地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普职融通教育为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学校要成立项目实施工作小组,并由校长亲自督办,校心理健康中心与信息中心、课程文化中心合作,初步建立本校职业认知教育体系。

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劳动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劳动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劳动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摘要:劳动教育课程是新时代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从其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从劳动教育课程的教材开发、师资建设及机制保障等方面入手,提升劳动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劳动教育课程教材实施师资队伍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制定了加强学校劳动教育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指导。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推进全面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中职教育面向产业新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

但是,部分中职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欠缺等问题也不断出现。

在此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科学设置、合理实施,达到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效果?这既是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学校教育应该关注的现实问题。

一、新时代中等职业教育劳动课程研究意义从教育本身而言,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加强新时期中职劳动教育,必须注意强化课程建设,解决在劳动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为劳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石。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

研究劳动教育课程,发挥了马克思劳动观的理论奠基作用,有利于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激发其参加劳动的动力;其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塑造人的灵魂,劳动教育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基石,其主要载体是课程,能起到树德、增智、强身、育美的综合育人实效,实现人全面发展真谛;于此同时,劳动教育既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未来大国工匠的重要手段。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应该围绕这一要求进行。

通过分类分阶段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学生获得劳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训练,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目标

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探索与研究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劳动教育有助于学生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

一、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通过劳动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技能,如木工、电工、焊工等。

这些技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还可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融入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注重将劳动教育与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劳动教育的融入还需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技能。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是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各种技能,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各种技能。

劳动教育的实践还需要注重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让学生在企业中实习,学习各种技能。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估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估是劳动教育课程融入中职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在评估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考试、实践操作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学校也可以与当地企业合作,让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进行评估,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以西和二中劳动教育实践为例

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以西和二中劳动教育实践为例

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以西和二中劳动教育实践为例摘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成,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的加快和社会生活的便利,人们对学生劳动素养、吃苦耐劳的能力产生了担忧。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中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在各学段深入落实劳动教育,强调将劳动教育作为各学段必修课程,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细化了劳动教育的实施,继续逐步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

基于此,本文章对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实践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课标;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引言“双减”政策背景下,为提高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学教育工作者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促进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中学教师应重视落实劳动教育,探索落实劳动教育的相关措施。

丰富的实践活动形式以及趣味十足的劳动体验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因此,中学教师希望借助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来落实中学劳动教育。

一、劳动教育概述劳动教育指的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接受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且能够对人类的劳动活动形成正确的认识,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对劳动人民呈现出热爱的情感态度。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应当集劳动技能教育和劳动价值观教育为一体,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较高的劳动素养。

只有学生具备了劳动意识,具备了一定的劳动能力,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而且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五育并举也成为各阶段、各级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针,劳动教育应当受到重视,并与思政教育进行紧密融合。

二、新课标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一)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劳动教育的实施,可促进学生开展劳动活动,使他们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完成劳动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可得到锻炼,利于提升身体素质。

实践活动是完成劳动任务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劳动的过程中,学生要做到手脚并用、四肢通力合作,在长期的劳动活动中,不断增强体能,提高身体素质。

“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中职学生劳动课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中职学生劳动课教育实践策略研究

"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中职学生劳动课教育实践策略研究发布时间:2021-12-20T01:29:39.095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18卷第7月第20期作者:邱露燚[导读] 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我国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中职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课程思邱露燚淮南市职业教育中心安徽淮南 2320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我国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越来越重视。

中职学生作为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需要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体会劳动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中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创新教学实践,加强劳动教育成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基于此,本文将简要探析"课程思政"背景下开展中职学生劳动课教育实践的意义和策略,希望能为日后的教育工作贡献力量。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探究引言:劳动教育有强身健体、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服务型、技术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也要注重学生正确意识的培养。

通过劳动课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锻炼其精神和意志,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顺应社会发展。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中职学校安排了劳动教育课,将学生劳动学习情况纳入到了总体评价中,对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技能培养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中职院校开展劳动课教育的价值(一)可以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现代社会,道德是评价一个人整体表现的重要因素,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必然也要拥有社会需要的优良品质。

通过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和观念,珍惜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而想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就要先从行为习惯培养开始,学生要首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才会逐渐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念,所以说,劳动课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将会伴随人的一生发展,通过劳动课教育,可以让学生尊重劳动人民、爱护公共财物、尊重劳动成果,在社会发展中自强不息。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一、引言人才是国家的核心资源,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我国对于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实际能力的社会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新时代的背景和劳动教育的意义入手,探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与实施路径。

二、新时代的背景与劳动教育的意义当下,我国社会迅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不断革新,给人们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令人瞩目。

然而,同时也呈现出新时代教育面临的一些问题。

传统的以知识为主导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智力发展不平衡。

因此,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迫在眉睫。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够让学生在实际中动手实践,锻炼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技能水平。

同时,劳动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操,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建设既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也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逻辑框架1. 宏观层面:制定劳动教育政策与规划制定劳动教育政策和规划是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和保障。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并出台措施加强对劳动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2. 中观层面: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劳动教育的内容、教材和教学方法。

通过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建立全面覆盖的劳动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各类教材和教学资源,逐步形成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体系。

3. 微观层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贯穿课程的始终。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作者:石鹏王刚来源:《广西教育·A版》2022年第01期【摘要】本文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背景,阐述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建立初中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实践,着重探讨如何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与综合保障机制,以解决初中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路径模糊、资源有限等问题。

【关键词】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1-0004-04学校的使命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面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

中小学加强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砺学生的意志,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初中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匮乏,加上学生学业紧张,劳动教育实施存在诸多困难:一是劳动教育目标不明确,缺乏规范、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二是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模糊,缺乏有效的教学模式;三是劳动教育资源有限,没有建立常态化机制。

我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致力于帮助学生获得与其能力相符的成绩,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基于上述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和學生成长的现实需求,我校自2010年开始尝试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相结合,进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化的改革与实践。

一、建立劳动教育“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一)确立校本化初中生劳动素养目标体系《纲要》指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学校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基于校情和学情,体现《纲要》的学段要求及各学段劳动素养的延续性和层级性。

秉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我校初步确立了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如表1)。

“四维”指的是劳动素养目标的四个维度: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为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教学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三阶”指的是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素养的不同发展层级,凸显劳动教育的认知层级和能力层级两个方面,用以指导劳动教育的实施。

表1 初中生劳动素养“四维三阶目标”体系[素养维度素养目标初级中级高级劳动认知了解劳动的价值了解职业的特点与魅力了解自己,发现兴趣劳动技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掌握项目式学习方法尝试自我规划与管理劳动习惯主动,认真勤奋,高效实践创新劳动品质担当与合作理性与诚信热爱与奉献 ](二)构建“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普职融通”就是将职业教育资源引入初中劳动教育,丰富初中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将劳动素养培育与职业意识培养有机结合,既区别于小学阶段的初级劳动认知与劳动技能教育,又为高中、大学阶段的生涯规划教育奠定基础,凸显初中阶段劳动教育承前启后的特点。

“普职融通”模块化课程(如图1)强调课程模块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互补。

模块化课程一方面能够丰富原有的劳动课程,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劳动教育多维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课程的选择与重组,应对课时紧张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使得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

根据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我校整合开发了劳动认知、劳动体验、生涯规划三大课程群,共13个课程模块,总计200个课时,同时制定了课程实施计划,将劳动教育与职业认知、劳动体验与技能掌握、创新实践与职业意识相结合,遵循“基础认知—直观体验—创新实践”的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完整、连贯和内在逻辑性。

1.劳动认知课程群。

该课程群包括劳动认知微课、劳动素养讲座、财经素养课程3个课程模块。

这一课程群主要通过榜样人物故事、劳动主题讲座、财经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的价值、发现不同职业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消费观和职业价值观,懂得热爱与奉献、责任与担当,体会劳动的价值与幸福。

其中:劳动认知微课模块含课内4个课时和课外6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课程内容包括观看经典节目《大国工匠》《典籍里的中国》,以及学校制作的劳动认知微视频;劳动素养讲座模块共4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主要是邀请劳动模范和行业专家进校开展主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工作内容和成就,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财经素养课程模块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是我校与广西财经学院合作开发的课程,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财富观和消费观,强调公平交易、义利统一、家国责任等财经素养。

2.劳动体验课程群。

该课程群包括糕点制作课程、家政课程、茶艺课程、果蔬种植课程、定格动画课程、俱乐部课程、主题式体验课程7个课程模块。

这一课程群整合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让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体验生活、生产和服务等劳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协作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珍惜。

其中:糕点制作课程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烘焙教室上课,主要学习传统特色糕点制作技艺,培养学生认真做事的习惯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茶艺课程共1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茶艺教室上课,主要是了解采茶、制茶、泡茶、品茶、制茶席等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谦恭平和的品质;家政课程约8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由家长教给学生日常生活技能,让学生形成爱整洁、讲条理、讲效率的劳动习惯,培养家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果蔬种植课程共5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主要是依托学校开辟的“追梦”农场和校外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果蔬种植,学习科学观察与记录的方法,培养认真专注、持之以恒、注重细节等劳动习惯,懂得尊重生命、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定格动画课程共27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在定格动画教室上课,学生通过制作动漫感受行业特色,体会工匠精神;俱乐部课程共2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以学生俱乐部为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在劳动教育中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主题式体验课程共20个课时,要求全体学生必修,利用职业院校、社区单位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会不同行业的特点和要求。

3.生涯规划课程群。

该课程群包括自我认知课程(2个课时)、职业测评课程(2个课时)、职场模拟课程(2个课时)3个课程模块。

这一课程群依托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将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培养兴趣,学会自我管理和规划,明确奋斗方向。

二、系统开发劳动教育模块化课程资源针对初中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存在资源不足的问题,我校搭建了基地共建、资源共享、家校共育的“普职融通”综合平台,通过整合学校、职校、社区、家庭等多方资源,开发劳动教育配套课程。

(一)开发校内劳动教育资源11年来,我校通过加强普职合作、校企合作,在校内相继建设了烘焙教室、茶艺教室、定格动画教室、创客教室、校园电视台、心理团辅室、“追梦”农场等劳动教育场地,配齐了相应的教学设备。

在强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我校组建了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团队,编制了配套课程读本,制作了相应的视频资源,编制了实践活动方案、微课PPT和课程评价手册。

(二)搭建校外“普职融通”综合平台1.基地共建。

11年来,我校与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职业技术学院、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广西财经学院、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等院校和企业先后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在学生实践、教师培训、课程开发和实施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合作。

一方面是协议单位派教师到我校授课,如: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到我校教授茶艺课程,广西财经学院派出专家教学财经素养课程,南宁爱主义文化交流有限公司派出工作人员教学烘焙课程。

另一方面是我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走进职业院校,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劳动热情。

2.资源共享。

我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与社区单位和企业开展“1+1+1”合作,要求学生走进社区单位参观体验1次,社区单位专业人员进校开展主题讲座1场,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1份。

这一合作模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体验与职业认知的闭环,丰富了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使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具体,教学更具操作性。

例如,我校与移动通信公司、邮政公司合作,先让学生分别参观两家公司,再邀请专家进校开讲座,最后学生填写职业认知体验表。

这样,学生对通信行业和邮政行业就有了初步的认识。

我校还与社区合作,在节假日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和福利院看望老人、孩子。

3.家校共育。

家庭是生活类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

我校依托家长学校举办主题讲座,给家长解读学校劳动教育规划,使家校形成共识;优化课程设计,让家庭成为劳动教育基地,让家长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以家政课程为例,家长可以引导学生承担家庭责任,掌握生活技能,培养感恩意识。

我校制作了《“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单》(如表2),学生根据项目单完成家政课程任务,家长进行指导、监督和评价,学生在班级群晒图打卡。

“家政课程”模块实践项目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利用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使亲子关系更加密切,家庭生活更加和諧。

三、建立劳动教育CICP教学模式基于劳动教育课程模块内容,我校在教学中采用了多样化、一体式的CICP教学模式(如图2)。

所谓CICP教学模式,就是以全员必修(Compulsory)班级授课为基础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认知+实践的一体化教学(Integrated),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托俱乐部—项目式学习(Club-Project based learning)开展学习与实践活动,形成基础认知—直观体验—创新实践的“阶梯式”教学体系。

CICP教学模式打破了教学中时空与资源的局限性,增强了课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一)全员必修,班级授课我校要求全体学生必修所有课程,强化师生和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保障劳动教育全覆盖。

校内课程全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固定课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七年级每周安排3个课时,八年级和九年级每周各安排1个课时,保障课程实施的规范、有序。

(二)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一体化线上课程为劳动认知微课,包括《大国工匠》《典籍里的中国》等,还包括我校与职业院校共同制作的职业认知微课视频,侧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线下课程以实践和体验为主,侧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

课内课程包括糕点制作等9个课程模块,这部分课程全部列入学校课程表,固定时间、固定教室、固定教师,按计划实施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