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桔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到达高潮,青年男女那么进展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开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展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

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的简单介绍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56个不同的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俗,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面貌。

今天,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民族的特点和风俗。

1. 汉族:作为中国最大的民族,汉族人口众多,分布广泛。

他们以汉字为主要文字,崇尚孔子的儒家思想,并有着丰富的文学和绘画传统。

在饮食方面,他们喜欢大米、面食,以及各种蔬菜为主。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辽宁地区。

他们以牧民为主,喜欢骑马、射箭和摔跤等活动。

蒙古族还有着独特的“呼麦”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草原文化。

3. 满族:满族是中国历史上建立大清帝国的重要民族。

他们有着众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如吃酸菜、穿汉服、蒙古袍等。

满族文化中的传统舞蹈和音乐也非常有特色。

4.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也各具特色。

藏族有着悠久的藏传佛教文化,其宗教仪式和建筑形式如佛塔、寺庙等独具特色。

而壮族则以山歌、舞蹈和体育竞技等形式闻名,他们热情好客,尊重长辈。

5. 除了这些比较知名的少数民族之外,还有一些相对较少人知的民族。

德昂族是居住在云南地区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习俗。

而京族是分布在云南和贵州的一个小型民族,他们以制作精美的编织品而闻名。

通过这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风俗。

这些不同民族的文化交融与交流,丰富了中国的多元文化,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

总结起来,了解56个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无疑是一项庞大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文字、音乐、舞蹈、建筑、宗教、饮食等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特点。

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在这样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实现和谐共处。

对我个人而言,学习和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经验。

它让我更加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增加了对世界的理解和欣赏。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民族的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多样性,实现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中国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 节日:风雪节、摸牛节 • 风俗:舞蹈、祭祀、传统服饰
34. 基诺族:
• 节日:努尔苏丹节、火把节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技
36. 革吉族:
• 节日:吉木热节、阿索格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37. 鄂伦春族:
• 节日:渔猎节、打猎节 • 风俗:狩猎、捕鱼、舞蹈
38. 赫哲族:
• 节日:渔猎节、红山节 • 风俗:捕鱼、狩猎、歌舞
• 节日:过大年、刀杆节 • 风俗:祭祖、歌舞、竞技比赛
45. 仫佬族:
• 节日:水龙节、三月三 • 风俗:舞蹈、歌唱、传统竞、歌唱、传统乐器
47. 锡伯族:
• 节日:纳日哈节、扎尔达昆节 • 风俗:祭祀、舞蹈、传统游戏
48. 阿尔泰族:
• 节日:库尔班大叔节、那达慕大会 • 风俗:赛马、歌舞、传统竞技
18. 京族:
• 节日:马术节、开饭节 • 风俗:马术、舞蹈、传统音乐
19. 保安族:
• 节日:船拜节、大捕虫节 • 风俗:捕虫、刺绣、唱歌
20. 门巴族:
• 节日:纳帕那节、纳帕蛮节 • 风俗:狩猎、祭祀、跳舞
21. 拉祜族: • 节日:门户节、百家节 • 风俗:舞蹈、唱歌、传统服饰
22. 水族:
中国有 56 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少数 民族的代表性节日及其风俗习惯:
1. 蒙古族: • 节日:那达慕大会、白月明节 • 风俗:赛马、摔跤、歌舞、烤全羊
2. 回族: • 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 • 风俗:斋戒、清真寺祷告、亲友聚餐
3. 藏族: • 节日:藏历新年(洒水节)、朗日巴尔节 • 风俗:祭拜、舞蹈、唱歌、烧香
4. 维吾尔族: • 节日:古尔邦节、哈卡节 • 风俗:祷告、吃饭、唱歌、跳舞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由于地域辽阔所以各民族的文化都不相同,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各民族的有趣习俗,希望大家喜欢!各民族的有趣婚礼习俗喝同心酒中国独龙族青年男女相之后,便赠物订婚。

在喝过同心酒后,才算正式结婚。

在结婚仪式上,双方父母都要介绍自己孩子情况,并勉励新郎新娘婚后要互相关心,勤俭持家,和睦相处,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然后递给新郎新娘一碗米酒。

新郎新娘接过酒后,当着来宾向父母表示﹕一定遵从父母教诲,互相尊重,互相爱护。

尔后两人箍紧肩膀,脸腮相贴,捧起酒碗,同饮而乾。

喝过这同心酒,就表明两人今后将同心协力,相亲相爱了。

新娘子绝食中国彝族姑娘有在结婚前绝食习俗。

据说,这种绝食之风来源於一个故事。

在遥远古代,有个姑娘出嫁到远方。

行至半路,她要解大小便,不幸被藏在林中一只老虎吃掉了。

老虎吃了新娘之后,变成新娘样子。

后来,新郎妹妹在无意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告诉了哥哥。

哥哥从山上砍了许多竹子,编成了篱笆,把屋子围往,就藉口出去请人修盖屋顶,把虎妻关在里面。

但等新郎回来后,篱笆被拆除了,妹妹也被虎妻吃掉了。

后来,新郎用计把虎妻用酒灌醉,绑在木桩上放火烧死了。

这个故事显然是用来告诫新娘,婚前要杂空,不然,就会有灾祸临头。

在结婚前十天,新娘就开始绝食。

如果口乾,就含一口水嗽口,再吐出来。

这种绝食,彝人称之为杂空。

哪位姑娘杂空时间越长、越彻底,就显得新娘越坚强、越有毅力、越懂礼节,就会受到社会舆论赞颂。

其实,新娘绝食目主要是避免结婚去新郎家路上和到新郎家三天中解大小便。

因为这被认为是伤风败俗,很不光彩事,会受到众人取笑。

婚前中国台湾省阿美人把婚姻看得特别着重,他们在女子出嫁之前必须先到男方家实习,男方家认为满意后,女子方能与男子成妾习俗。

阿美人认为,妇女在家庭中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女子持家能力强弱直接关系到家庭兴败。

因此,阿美人家庭事务多由女方负责。

女子在婚前到男方家实习,是为了锻炼和检验女子持家能力。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地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地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地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地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地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地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地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地土地地热爱之情.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地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地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地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地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地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地“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地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地石林、千姿百态地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地“三江”并流,江狭水凶地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地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地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地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地神奇之地.美丽、富饶地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地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地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个国家级风景区,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米终年积雪地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地原始森林,险峻深邃地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地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地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地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地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地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地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地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地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地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地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地.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地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大理地区地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地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地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地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大理地区地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地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地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地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地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地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地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地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地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地幽远地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地孩子,长到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地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地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地祭祀方式.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地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地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地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地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地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地普遍地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地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地信仰具有悠久地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地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地宗教活动之一.。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人口 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贵族、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等地,人口 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蒙古、、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人口 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蒙古、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蒙古、等地,人口中 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精简版)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精简版)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下面给大家介绍下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可以帮到您哦! 我国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人口最多。

不同的民族风俗习惯、语言、文字也不同,所以了解越多的民风民俗,越不会得罪人或者不会犯了人家禁忌。

了解了各地的民风,在生意场上,谈成生意的几率就大些。

在这里,过节吧简单整理了一些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彝族火把节,也就是彝族年。

彝族人的眼里,火象征光明、正义、兴盛,象征着能够摧毁一切邪恶的强大力量。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欢乐、爱情和幸福的节日。

达斡尔族年年高。

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

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

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过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

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壮族的迎英雄。

春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

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

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哈尼族,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

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

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

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XX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XX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及服饰有哪些

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及服饰有哪些

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及服饰有哪些我国少数民族的习俗及服饰有:一、蒙古族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

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

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

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

二、壮族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 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缝一排(六至八对)布结纽扣壮族服饰,胸前缝小兜一对,腹部有两个大兜,下摆往里折成宽边,并于下沿左右两侧开对称裂口。

穿宽大裤,短及膝下。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她们一般的服饰是一身蓝黑,裤脚稍宽,头上包着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间系着精致的围裙。

三、满族满族服饰分旗装与马褂。

当今满族一般着时装,节日才会穿满足特色的服饰。

其中改良后产生的旗袍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旗装,满语称“衣介”。

分为单、夹、皮、棉四种。

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

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四、彝族彝族服饰款式繁多,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

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

下装男女有所不同。

五、 ****** 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

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

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

*** 妇女常戴盖头。

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

扩展资料: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

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国56个民族各自的风俗习惯1 、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 、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 、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 、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 、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 、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
其独特的生活习俗。

以下是一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
1. 傣族:傣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喜欢唱歌、跳舞,也喜欢食用酸辣的食物。

傣族女孩喜欢穿着鲜艳的服装和饰品,而男孩则喜欢戴着红色头巾。

2. 壮族: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喜欢食
用米饭,腌制食品和炖蛋。

壮族男女在结婚时喜欢进行“鸳鸯拜寿”活动,也喜欢跳广西山歌舞。

3. 哈尼族:哈尼族是生活在云南的一个民族,他们依靠
农业生产为生。

哈尼族人喜欢喝酸汤,妇女们喜欢穿着五颜六色、亮丽的服装,男人则喜欢穿着黑色长衫。

4. 藏族:藏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有着独特风俗和宗教信
仰的一个民族。

藏族人喜欢喝茶,喜欢跳藏族舞蹈,喜欢将自己的祖先、历史和宗教信仰融入到生活中。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居住在新疆自治区的一个民族,他们喜欢食用羊肉和馕(面饼)。

维吾尔族女性婚礼时喜欢涂抹花瓣和香料的胭脂,男性则喜欢穿着长袍和挽长辫子。

6. 蒙古族:蒙古族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少数民族,居住
在中国北方和中亚地区。

蒙古族喜欢食用烤羊肉,并喜欢饮酒和唱歌跳舞。

蒙古族男性一般穿着蒙古袍和靴子,女性则喜欢穿着彩色头巾和绸缎裙子。

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民
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这也是我国多元文化的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尔族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帐篷。

13、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

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15、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

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

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形如斗篷,下缀长穗。

彝族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18、土家族: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

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

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并配腊染百褶长裙的。

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侗族: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形似宝塔,是村民聚会、休息和娱乐的地方。

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13层,颇为壮观。

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

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还爱喝烤茶。

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

几段打了结的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1957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23、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

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24、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制成,样式各地不一。

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裤。

妇女穿短上衣、围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纹绣,并佩戴用贝壳、兽骨磨成的装饰品。

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于雕刻和绘画。

25、纳西族丧礼一般为土葬。

传统节日中,比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节和火把节。

26、水族服饰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饰。

上衣为紧身窄长袖右开襟,襟沿镶绣有花边,与汉族的“姊妹装”颇相似,但袖长而窄。

身短而紧是与汉族“姊妹装”的微小区别。

27、瑶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通过对歌活动来进行。

对歌一般出现在节日和婚娶等活动中,农闲季节青年男女串寨或走亲戚也要进行对歌活动。

28、拉祜族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芦节”,拉祜族人还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过驱虫护粮的“火把节”、农历八月间谷物成熟时过“尝新节”。

29、僳僳族人世代遵奉的一些社会道德风尚,在这里,曾为道家老子所极力推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社会情形,却是早已深深融入僳僳人血脉的一种行为准则。

刀杆节”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项,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村寨多分布在怒江两岸的山腰台地上,房屋样式有木楞房、千脚落地屋等,片石屋顶房是用地区特殊石材资源建盖的特色住屋。

怒族的饮食相对简单,但也不乏自酿酒、“侠辣”、石板粑粑、漆油茶等风味独特的民族特色食品。

31、布朗族喜食竹筒饭以及各种副食、蔬菜、肉类。

食垛生,食通过独有方法制成的各种南咪、酸茶。

还食用山野里的各种虫类。

32、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33、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34、普米族有成人礼的习俗,男女长到13岁时要分别举行“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35、佤族地区较多绘画及雕刻像,虽相对粗糙,但却充溢着早期人类的审美理想。

绘画见于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涂绘,图案有动物、人物活动和山水等,画法粗犷简明,风格与在佤族地区发现的距今3000多年的沧源崖画相类似。

雕刻物则以人像、牛头居多,放置于门头及寨桩上。

36、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

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37、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38、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39、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

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

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2、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3、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4、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5、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7、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8、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9、德昂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5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于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

绝少发生盗窃现象。

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

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

——竿球,龙舟,编织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18、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25万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19、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约1万余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剪羊毛,弹唱,刺绣20、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人口10.4亿余人,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庙会,舞龙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省,人口0.4万余人,是中国北方一以捕鱼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鱼皮衣服,渔乡,善食生鱼22、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国各地,人口860万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