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朱英贵
成语“一草一木”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其实,“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两类总代表,即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可见“木”字跟“艸”字都是与人生相关的最常用字。我们在说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刍(芻)等几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后,又作为过渡,介绍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竹”字,从本篇开始准备说解几个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从“木”字说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如上图所示,“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树”。从甲骨文、金文
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为树枝、中为树干、下为树根的一个独体象形字。其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树枝被拉直,演变为横画,尽管树干(竖画)与树根(一撇一捺)的形象还在,然而字形整体上却很难让人看出是一棵树的象形了,由此可见树枝对于树的重要性,难怪甲骨文的“木”字,树枝有多种画法。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长的意思(冒也),它从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长。属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方之“行”。它的字形采用“屮”作表意构件,下部象它的根。大凡跟“木”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木”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有两点偏离于“木”字的构字理据:一是“木”是象实体事物的名词,其造字本义为“树”,而《说文》却将其解作动词“冒也”;二是“木”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表示根部与枝干的线条本为一个整体,就是一棵树的形象,而《说文》却将其解作“从屮”,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当然,这也不能苛求于《说文》作者,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甲骨文面世,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难免于“木”字的构字理据有所偏移。
二、“木”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木”字的造字本义为“树”,即人们真实可感的一棵一棵的树。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其一,用作木本植物的通称。例如:“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
一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元素的角度,可以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再如“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终始》)又如“木者,春生气之始,农之本也。”(《南齐
书·五行志》)
二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能够产生音乐的物质材料的角度,可以是古代“八音”之一。例如:“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周礼·春官·大师》)再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又如“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焉……木,柷敔也,贯之为板,此于世甚便。”(明·胡侍《真珠船·房庶论乐》)其二,“木”字还可以泛指草木。例如:“五行有木而无草,则草亦可谓之木;《洪范》言‘庶草藩芜’而不及木,则木亦可谓之草。”(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塞语·牝牡雄雌》)再如“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又如“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明·魏学洢《核舟记》)
由此可以引申出树叶的意思,例如:“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木落者,叶落也。”再如“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诗)其三,“木”字还可以指木料,木材。例如:“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周礼·考工记序》)再如“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又如“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匠之制木也。”(《淮南子·主术训》)
由木料、木材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多种木制品的意思:
一是特指木柱。例如:“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史记·商君列传》)再如“属小吏百余人,持兵仗以出,立木而署之曰:刺史出,民有敢观者,杀之木下。”(唐·韩愈《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二是指船或筏。例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涣》)王弼注:“木者,专所以涉川也。”高享注:“木,指船……谓其乘船渡水而有功也。”
三是指棺椁。例如:“原壤登木。”(《礼记·檀弓下》)郑玄注:
“木,椁材也。”再如“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纯与从昆弟欣、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奉迎于育。”(《后汉书·耿纯传》)
四是指刑具。例如:“为外形者,金与木也。”(《庄子·列御寇》)郭象注:“木谓捶楚桎梏。”再如“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善注:“三木,在项及手足也。”又如“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清·方苞《狱中杂记》)
五是指柝。例如:“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其四,“木”字还可引申出质朴的意思。例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何晏集解引王肃曰:“木,质朴。”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相关的意思:
一是表示拙直,不柔和。例如:“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再如:“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二是表示麻木,失去知觉。例如:“贾瑞听了,身子已木了半边。”(《红楼梦》第十一回)再如“下到池子里去,热水把全身烫得有些发木。”(老舍《骆驼祥子》十五)又如“姚志兰心都木了,回头一望小朱,小朱脸色煞白,嘴唇没一点血色,上唇直打颤颤。”(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三是表示愣,发呆。例如:“生睹之,神情摇动,木坐凝思。”(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再如“他拉着车一直奔了人和厂去。虎姑娘屋中的灯还亮着呢。一见这个灯亮,祥子猛的木在那里。”(老舍《骆驼祥子》六)又如“当他听他妈说:他的傻舅奶透露他舅爷正为生禄家可能退组而难受着的时候,偏分头简直木了。”(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一章)
四是表示呆笨。例如:“看起来,就是中学卒业生,或大学生,也未必看得懂《涛声》罢,近来的学生,好像‘木’的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