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

合集下载

《說文解字》竹部探微

《說文解字》竹部探微

《說文解字》竹部探微摘要:《说文解字》是公元1世纪由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编著的语文工具书著作,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说文解字》内容共十五卷,其中前十四卷为文字解说,字头以小篆书写。

此书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逐字解释字体来源;第十五卷为叙目,记录汉字的产生、发展、功用、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以及作者创作的目的。

《说文解字》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

《说文解字》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共10516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共收竹部汉字143个,重文15个。

这些汉字涉及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多个方面,反映了竹子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情况。

本文通过梳理“竹”部的收录情况,对其语义进行划分归类,意在探寻古人“不可居无竹”的情感内涵。

关键字:《说文解字》;竹部;竹文化一、《说文·竹部》的编排《说文解字》为东汉许慎所作,宋徐铉校订,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字字典。

该书是以“据形系联,以类相从”为原则来排列部首,讨源以纳流,执要以说详。

《说文》中各部下字次的编排,亦是如此。

同一类字的排列顺序,是“以义相引为次”,按照意义上的关系来排列先后。

王筠在《说文释例》中谈到:“凡部中字之先后,则先实后虚,先近后远,诸大部无不然者。

其或无虚实远近之可言,则训义美者列于前,恶者列于后,与部首反对者,比列于部末。

”《说文》“竹”部收录于第五篇上,共计一百四十三字,又重文十五字。

从竹本体始,往下从属竹部的汉字涵盖竹制品到各类典制,涉及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

可以说,“竹”部的收录情况,已大致反应出先民对竹的情感态度。

从《说文解字》中,不难发现竹的用途广泛,且浸润着古人的文化和智慧,下面我们就根据上述领域对“竹”部进行探讨。

《尔雅·释木》名物词理据新考

《尔雅·释木》名物词理据新考

《尔雅·释木》名物词理据新考关于《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前人已作过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们在充分肯定其重要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异议。

因此,本文重新对《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进行了考察分类,并试着揭示古人为树木命名的特点。

标签:名物词理据树木一、前言关于《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前人已作过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们在充分肯定其重要价值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异议。

因此,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张志毅、张庆云先生(1990)所提出的“以语音为线索,在语法条件限制下的语义比较”为指导,重新对《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进行了考察分类,并试着揭示古人为树木命名的特点。

二、《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类型通过具体的考察,我们认为,《尔雅·释木》名物词的理据类型主要有以下八种:形状理据、颜色理据、味觉理据、时空理据、习性理据、功用理据、声音理据和食用方法理据。

1.形状理据。

这是木类名物词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理据,其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类:(1)以形体大小为命名理据这类木名,复合词多按“大/小(或含“大/小”义的词)+类名词”格式构成。

如形体大的:檓,大椒(以下举例,均以条目的形式列出,相应的词将以横线标出);洗,大枣;终,牛棘。

形体小的:时,英梅;辅,小木;楰,鼠梓;女桑,桋桑。

其中,“牛”含有“大”义,“英”“鼠”“女”含有“小”义,“桋”是“荑”的假借,依《说文》:“荑,叶之新生者”,可知其亦含有“小”义。

单音词以形体大小命名的有櫠,椵,据清汪柏年《尔雅补释》:“椵树,叶似桐,甚大,荫广,是则椵为大木……又按,廢之为训大,见于《释诂》,而从叚之字亦有‘大’义,如大菼谓之葭,大鱼谓之鰕,大鹿谓之麚,大豕谓之貑,大牛谓之犌是也。

”可见“櫠”“椵”均因树“大”而得名。

(2)以叶的形状为命名理据如柏,椈,据《植物名释札记》:“柏者,迫也。

五行属木的汉字摘选(拼音+字义+姓名学解释)

五行属木的汉字摘选(拼音+字义+姓名学解释)

五行属木的汉字摘选拼音 + 字义 + 姓名学解释1画:乙(yǐ)乙:指天干第二位。

孤独,幼年多灾,中年成功,离祖大吉,外出遇贵,环境良好。

3画:工(gōng)才(cái)才:意为才能、才干、才华。

工:意为工人,工作,工夫,工业。

上下敦睦,一生平凡,保守之格,子孙兴旺,吉祥幸福。

4画:支(zhī)公(ɡōn g) 元(yuán) 月(yuâ) 今(jīn) 木(mù)支:意为支持、付出。

贵人明现,有才能理智,但中年劳累,晚年昌隆。

公:正直的,合理的,大家认同的。

声名显赫,富贵增荣,一生享福,但常人难受。

元:居首的,开始的。

环境良好,克己助人,福寿兴家,妻贤子贵,荣华之字。

月:刑偶欠子,身弱多灾,晚婚大吉,中年劳神,晚年隆昌,平凡之字。

今:现在,现代,与“古”相对。

一生清雅荣贵,中年成功隆昌,多才巧智,晚年劳神。

木:树,木料或用木料制成的东西,或质朴、朴实。

5画:可(kě) 甲(jiǎ) 本(běn) 卉(huì)玉(yù)卉:指花草的名称。

忧心劳神,损丁破财,潦倒一生,难幸福,忌车怕水。

本:指根源、原来。

温和贤淑,环境良好,一生平凡,中年多灾,晚年昌隆。

甲:天干的第一位,也指动物的硬壳或军人打仗穿的护身服。

一生清雅伶俐,温和贤淑,中年成功隆昌,环境良好。

玉:智勇双全,刑偶伤子,名利双收,荣贵隆昌,女人病弱,有爱情厄,欠子之字。

可:意为允许、值得、适合。

福禄双收,天生聪颖,离祖成功,双妻之格,晚年隆昌。

6画:米(mǐ) 朵(duǒ) 衣(yī) 竹(zhú) 曲(qǔ)企(qǐ)旭(xù)竹:意为竹子。

一生秀气伶俐,多才巧智,成功昌隆,晚年子孙旺盛之字。

曲:意为歌曲,乐调。

理智聪颖,多才温和,有爱情烦恼,中年劳累,晚年吉样。

匡:意为匡正,帮助。

刑克父母,幼年辛苦,中年成功昌隆,晚年忧心劳累。

旭:初升的太阳,光明而灿烂。

幼年辛苦,出外吉庆,中年奔波,成功隆昌,子孙兴旺。

词类区数量副代拟叹

词类区数量副代拟叹

叹词的语法特征 叹词的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发生组合关系,经常充当句子的独立语,或单独用为句子(感叹句),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意义。例如: 哇,好大的雪啊!(表意外或惊讶) 哼,你知道什么?(表鄙夷) 哈哈!真是太好了。(表喜悦) 哦,想起来了。(表醒悟) 喂,请请等一等。(表呼唤) 嗯,我知道了。(表应答)
从构词形式看 附加式:
西式、女式,大型、应用型,假性、急性,上等、初等,初级、特级,茶色、桃色;有机、有线,无毒、无期,非常、非本质,超级、超龄,双边、双重,多元、多维,单元、单轨 复合式:
野生、现任、局部、机动、经典、袖珍、公共、共同、黑白

从词源上看 因语用经济原则由短语减缩而成的:
公社乡镇开办的企业—社办企业
虚指 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指代不能肯定的人或事物,包括不知道、说不出或不愿说出的等。例如: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一句话。 我并没有多说什么。 这也看看,那也看看,就是什么也不买。
代词“什么”探微.doc
叹词 叹词的定义和分类 叹词是表示感叹以及呼唤、应答的词。 表示感叹的 啊 唉 哦 哇 嘿 嗨 哼 咦 嘻 哈哈 嘿嘿 哎哟 啊呀 表示呼唤、应答的 喂 哎 嗳 嗯 唔
2
(6)情状副词
尽情 大力 竭力 大肆 肆意 陆续 相继 赶紧 连忙 悄悄 暗暗 特意 猛然 公然 胡乱 径直
擅自
估量副词 大约 或许 仿佛 似乎 想必 恐怕 兴许
关于副词分类的几点说明 副词的兼类 副词与其他词的兼类
就,没有 副词内部的兼类
就: 同音词问题
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区别表
前加“不”
前加“很”
前加“有”
后带宾语
重叠形式
名词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宁波七中教育集团2024学年第一学期初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全卷共8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笔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书写(3分)一、班级开展“山水有情”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26分)【活动召集】我们美丽的祖国,草木皆有意,山水都含情。

假日里,你是否有去看那巍峨山峦(),汤汤江水;看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看那清风闲坐,白云高卧;看那碧涛如浪,百舸()争流……这些景象又引起你怎样的xiá()想呢?看那雄鹰①______,海燕笑傲沧海,我感受到了勇敢者的奋斗;看那大雪中tǐng()拔的青松,严寒中怒放的腊梅,我体味到了②______者的抗争;看那雨后灿烂的彩虹,秋霜染红的枫叶,我感受到了③______者的心境。

美丽而智慧的大自然,每时每刻都在启迪着我们,读懂自然,学会生活。

1.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山峦()(2)百舸()(3)xiá()想(4)tǐng()拔的2.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①②③三处词语,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展翅飞翔坚强乐观B. 搏击蓝天坚强乐观C. 自由自在乐观坚强D. 身姿矫健乐观坚强【诗文梳理】3. 诗文默写。

小山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古诗文后,探究到“绵延数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赋予了山川明月、江海草木等自然景观以诗意,一草一木承载了诗人的悲欢喜乐”,提笔写下这段感想。

你可以从“槲叶落山路,(1)____________”中,觉察到温庭筠羁旅艰辛时的自解情趣;你可以从“(2)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中,感受到刘禹锡面对世事沧桑的乐观豁达;你可以从“长风破浪会有时,(3)____________”,感受到李白想要冲破一切阻力的豪迈气概;你可以从“(4)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感受到苏轼对世事难全的哲理思考。

古汉语常识(训诂篇)——文字学考研必备

古汉语常识(训诂篇)——文字学考研必备

古汉语常识(训诂篇)——文字学考研必备1、《尔雅》它是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中最古老的一部书。

《尔雅》是秦汉之际的人编成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词典,是一种分类的词典,共分19篇,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由此看来,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的,后16 篇是解释各种名物的。

2、《释名》旧题汉代的刘熙撰。

全书共有8卷27篇,篇名如下:释天、释地、释山、释水、释丘、释道、释州国、释形体、释姿容、释长幼、释亲属、释言语、释饮食、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释宫室、释床帐、释书契、释典艺、释器用、释乐器、释兵、释车、释船、释疾病、释丧制。

分类比《尔雅》为细,也较合理3、《广雅》和《广雅疏证》广雅》是(魏)张揖所撰。

在隋代时改名为《博雅》。

其实,《广雅》是为了增广《尔雅》而作的,原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唐代以后析为十卷,王念孙的疏证本分为20卷。

《广雅疏证》23卷,(清)王念孙撰。

王念孙,字怀祖,江苏高邮人。

少年时期曾师从戴震,精通音韵、文字、训诂之学。

他从乾隆52年(1787 年)起,至乾隆60年(1795年)止,前后用了将近9年的时间,写成《广雅疏证》。

与此同时,他的儿子王引之,与他通力合作,并单独完成了第十卷的疏证工作4、《拾雅》和《比雅》《拾雅》,夏味唐撰。

之所以取名为《拾雅》,就是要采辑汉唐古训以弥补《尔雅》、《广雅》的缺漏。

《比雅》10卷,洪亮吉撰。

其目的也是为了增补《尔雅》之缺漏,又名《转注考》。

在体例上完全仿效《尔雅》,分为《释诂》、《释言》等19篇。

5、《语助》元代的卢以纬撰。

其中收录虚词100多个,是我国研究汉语虚词最早的一部专著。

6、《虚字说》(清)袁仁林撰。

该书取经史诸子百家文中虚字100多个,类聚条析,颇有精当之处。

7、《助字辨略》五卷,(清)刘淇撰。

该书把虚词分为30类,依照四声进行编排,共收录先秦古籍中的虚词外,还博采唐宋诗文中的虚词,总计400多个。

汉字的故事——“木”、“本”、“末”三字趣释

汉字的故事——“木”、“本”、“末”三字趣释

汉字的故事——“木”、“本”、“末”三字趣释指事字有两类:一类是纯符号性的指事字,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所构成的指事字。

“本”和“末”就是在象形字“木”的基础上加一指事符号而成的指事字。

“木”的甲骨文作“”或“”,就像一棵树,上部是茂盛的、往上的树枝,下部是扎向土里的树根,中间是树干。

可见“木”的本义就是今天所说的“树”,它是一个整体象形字。

王筠《说文释例》就是这样说的:“木固全体象形也,丨象干,上扬者枝叶,下注者根株。

”“木”的金文、小篆及楷书均为象形字。

而《说文解字·木部》却说:“木,冒也,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从,下象其根。

”许慎讲的显然不是“木”的本义,而是引申义。

他指出“木”为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之一,五行用于方位,则东方称“木”,这就是“东方之行”的意思。

许慎对“木”字的结构分析也不准确,完全与“木”字的构形不符。

有人认为,一棵树木的种子,埋入地下后,种子很快从地下顶破地皮,长成幼树。

一棵树,将自己的根深深扎于土壤之中,从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它生长在村庄部落之中,保护着人类及其住所的安全。

它那茂密的枝叶庇荫着人类,因而“木”含有施恩于众的意思。

这种解释颇有新意,说出了“木”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这就是古人把树木当做神灵崇拜的原因。

比如满族人崇拜的天神叫阿布凯恩里,他创世后,大地上挤满了人,见此情形,天神下令将天上最粗的一棵大树砍倒,将其接到地上,让人们沿着这棵树爬上天去。

维吾尔族将树视为“母”,说它是一位保佑妇女儿童的善良女神。

黔东南的苗族人将寨边的古树认为是善神嘎袷的居所,它可以为村民驱邪,保护村寨平安。

因为“树”砍下后可作木材、木料,因而“木”有此引申义。

如《论语·公冶长》:“朽木不可雕也。

”而进入现代汉语后,“木”专指木材、木料,再不指树木了,“木”的本义由“树”来替代。

须知“树”的意思在古汉语中多用为“种”,因而古汉语的“树木”,就是种树的意思。

《说文解字·木部》研究

《说文解字·木部》研究

均直 接说 明象形 。“果 ”,《说文 》的解 释为 “木 实也 。从 思 。“茉 ,两刀 吾也 。从 木 ,-H一,象 形 。”将其 归为 会意 木 ,象果 形 在树 之 上 ”,像 果 子 在树 上 ,故 为 象 形 字 。 一 类 。“臬 ,射 准 的也 。从木从 自。”“采 ,捋 取也 。从
中 图 分 类号 :H16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2—9161(2014)02-0053-05
一 《说 文解字 ·木 部》字 的字 形分 析 、
《说文 解 字 》(以下 简 称 《说 文》)全 书 收字 9353 个 ,另有 重 文 1163个 ,许慎根 据汉 字 的形体 ,首 次创 立 了 540个 部首 。《说 文解 字》保 存 了小 篆形体 ,从 而
简要 说 明如 下 :“本 ”,《说 文 》解 释 为 “木 下 日本 ,从 木 ,一 在其 下 。”在 “木 ”字下 面添一 笔 ,指 明树根 的部 位 ,后 引 申为根 基 、根本 。“朱 ”,《说 文》解释 为 “赤心 木 ,松柏 属 ,从 一 在其 中”。“末 ”,与 本相 对 ,《说 文 》
二说文解字木部宇宇义类别分析说文解字木部正文421字记载了多种植物果实和树木的名称并说明了各类树木的功能如可人药的可做器物的涉及了果树业药业农业等多方面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树木在先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第 27卷 第 2期 2014年 4月
濮 阳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our n 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M College
也。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从L十J,下象其根。”王筠《说 字 ,可 以击人 也 ,故 取 木支会 意 。”“杲 ,明也 。从 13在

一年级汉字的解释

一年级汉字的解释

一年级汉字的解释
一年级学生通常学习一些基础的汉字,这些汉字通常与日常生活和简单的语言表达有关。

以下是一些一年级学生可能学习的汉字及其解释:
1.一(yī) - 数字"1",表示一个数量。

2.二(èr) - 数字"2",表示两个数量。

3.三(sān) - 数字"3",表示三个数量。

4.人(rén) - 代表人类,表示一个人的形状。

5.大(dà) - 表示大小,大的意思。

6.小(xiǎo) - 表示大小,小的意思。

7.山(shān) - 表示山的形状。

8.水(shuǐ) - 表示水的形状。

9.火(huǒ) - 表示火的形状。

10.木(mù) - 表示树木的形状。

11.口(kǒu) - 表示口的形状,也可以指嘴巴。

12.手(shǒu) - 表示手的形状。

13.耳(ěr) - 表示耳朵的形状。

14.目(mù) - 表示眼睛的形状。

15.田(tián) - 表示田地的形状。

这些汉字通常是一年级学生入门阶段的基础,通过学习这些汉字,他们开始建立起对汉字和语言的基本认知。

这些汉字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基础。

字源原文与解析

字源原文与解析

字源原文与解析汉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之一。

汉字的形态丰富多样,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原文和解析的形式,介绍几个汉字的字源及其含义,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些汉字的奥秘。

一、汉字 "人"原文:人解析:汉字 "人" 由三个横线组成,形象地表现了人体,突出了人的站立姿势。

这个字源于古代的象形文字,早期汉字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概念的。

"人"字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身形体的观察和认识,也折射出古代人们对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的独特理解。

二、汉字 "山"原文:山解析:汉字 "山" 表示山峰的形态,上方为山脉,下方为山基,中央突出的一点为山峰。

这个字源于古人对山地的描绘,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山的景象的观察和感受。

"山"字除了代表自然景观外,也常用来表示高峻、庄严的意义,寓意着积极向上、稳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三、汉字 "木"原文:木解析:汉字 "木" 是一种象形文字,形状就像一棵大树,上方的横线表示树干,下方的竖线表示树根。

这个字和古代人们对树木的观察有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万物的喜爱和敬畏之情。

"木"字不仅仅表示实际的树木,还常用来代表树木的属性,如生命力、成长、繁荣等。

四、汉字 "水"原文:水解析:汉字 "水" 是由三个波浪形的曲线组成,形象地表现了水的流动状态。

这个字源于古代人们对水的观察和理解,波浪形的曲线仿佛展示着水的波动和流动之态。

"水"字在汉语中既表示实际的水,同时也常用来指代液体、流动的状态以及静止之水,是一个非常丰富多义的汉字。

五、汉字 "日"原文:日解析:汉字 "日" 是一种象形文字,形状就像太阳升起的样子,表现了太阳的光芒。

100个汉字读懂天地万物,感受汉字无穷的魅力!

100个汉字读懂天地万物,感受汉字无穷的魅力!

100个汉字读懂天地万物,感受汉字无穷的魅力!100个汉字读懂天地万物,感受汉字无穷的魅力!最美不过是汉字——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

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

《中华遗产》杂志社曾经组织50余名中国历史、语言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先行海选出374个汉字,同时还在中国国家地理网、汉字网等网站上广泛征求网友意见,再进行终审,评选了“100个最具中国文化意义的汉字”。

100个“最中国”的汉字中,纵贯文字学、音韵学、美学、文学、哲学、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众多领域,所涉猎领域视野宽宏独到,解读精辟入里,文字表达幽默、通俗易懂,融合知识性、文学性和学术性于一体。

一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

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天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

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人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

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阴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阳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日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

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

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

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

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月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

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释甲骨文35字

释甲骨文35字

释甲骨文35字《甲骨文合集》36746字形释为“秀”,表示树木中长得尤其茂盛者。

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用的是甲骨文“秀”的本意。

《甲骨文合集》41293以“秀”为意符,此处“秀”指粮食作物抽的穗,左侧为手持连枷状,应释为“耞”。

箕子朝周,过故殷虚,作《麦秀之诗》,“秀”指麦子抽的穗,现代“穗”是“秀”的俗音。

《甲骨文合集》24905以“秀”为声符兼意符,右侧表示有所动作,应释为“脩”。

整治,使完美。

可见也有“秀”的本意。

《甲骨文合集》13680、13681标志肘部,释为“肘”。

《甲骨文合集》31950以“肘”为声符,以“足”为意符,释为“骤”,快跑、急速。

甲骨文“骤”是形声字。

虽然现代“骤”是“马”字旁,但是从甲骨文可知,“骤”在商代指人的快跑,与马无关。

《甲骨文合集》27996左侧耳朵字形,右侧弧形表示听力达到的范围,释为“聒”。

左侧驰状字形,右侧众多雨滴以“淋”为声符,在此条卜辞中表示战争用的临车,释为“临”。

甲骨文“临”是形声字。

27996记载攻打(虘又)方,“聒”通假“钩”,表示钩梯。

《诗经·大雅·皇矣》:“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 毛传:“钩,钩梯也,所以钩引上城者。

” 孔颖达疏:“钩援一物,正谓梯也。

以梯倚城,相钩引而上,援即引。

”从甲骨文可以推测商朝的科技、军事、建筑等情况。

商朝已经有钩梯、临车等攻城装备。

(虘又)方有城墙。

《甲骨文合集》29358、29359出现的地名,与《甲骨文合集》27996战争用的临车的“临”是同一个声符——雨淋淋的“淋”。

29358、29359地名房顶作为意符,“淋”作为声符,应释为“檩”,架在屋架或山墙上面用来支持椽子或屋面板的长条形构件。

因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均有南林,见《作册吴盉》,29358、29359出现的地名“檩”应为北林,见《同簋盖》,在西虞境内。

西虞应为《散氏盘》“夨人”,在今荥阳鸿沟以南。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桴, 栋也 。极 , 也 。 栋
以上均为同训例 。《 说文 ・ 木部》 运用此种释义方式与《 尔 雅》 较为系统的“ 同训 ” 释义相比, 是分散的。 桴 , 如“ 栋也。 , 极 栋
也” 把“ ”“ ” 训成“ ” 是 桴 、极 都 栋 。形式 不 同 , 一 致 。即 “ 、 内容 桴 极 , 也” 栋 实属 同训 释 义 。
以上各例都 以简短的较常用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加以释义 。 如“ , 揣 篓也 ” 笙” 。“ 即马鞭 , 当时 的“ 直接训 释生僻 字 用 篓”
《 说文 ・ 木部》 中大量运用“ 以共名释别名” 的释义方式, 即
指 出某 一 事 物 所 属 的种 类 。从 “ 同训 ” 概 念讲 ,以 大名 释 小 的 “ 名” 形式 上 极类 似 于 “ 同训 ” 如 : , 桃, 果也 。 粱 , 果也 。李 , 也 。 果
桷 。桷 , 榱也 , 方 日桷 。 椽
以上 各例 均 为递 训 的典 型 例证 ,即几 个 同义 词递 相 为训 。
如“ 、椽” “ 、桷” 同义关系。这种 同义释义方式的不 撩” “ 、榱”“ 属
足在 于 : 其 中有 一个 或 几 个 词 的 意义 不 明确 , 若 就会 连 锁 性地 使 其他 词 的词 义难 于 理解 。 四、 同训 。即用 一个 常 用词 来 解 释许多 同 义词 。如 :
著 仍 有 再 深 入 研 究 的必 要 。 义 方 式指 解 释 词 义 时所 选 择 的 手段 和 形 式 , 针 对 释 义 的形 式 而 言 。 文 依 据 《 释 即 本 说 文 ・ 部 》 释 文 的 长 短 和表 现形 式 , 其 释 义 方 式 进 行初 步 探 讨 。 木 字 对
【 键 词 】《 文 解 字》;木 ” ; 义 方 式 关 说 “ 部 释 对于《 说文》 的释义方式 , 前人 已有较深入的研究 , 笔者认 为对具体部首字的释义并不十分具体 。本文以《 说文 ・ 木部》 字

仓颉造字28个字的诠释

仓颉造字28个字的诠释

仓颉造字28个字的诠释要想知道仓颉造28个字是什么内容,首先必须将28个单个字字意译释出来。

1、戊:戊字是个象形字。

戊字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用于打仗或狩猎。

甲骨文、金文象一把大斧之形。

到了后世,戊字的本义消失了,它被假借为天干的第五位,即:“甲、乙、丙、丁、戊……”。

同时,它也就常用为序数“第五”的代称,如“戊夜”是指五更天,天快亮了的时候。

2、已:己字是个象形字。

己字的本义应为“缴zhuo”即拴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

《说文》:“己,中宫也……象人腹”,此说不妥。

罗振玉和郭沫若都认为:“己”象系在箭上用以射飞鸟、野鸭等猎物的弯弯曲曲的丝绳之形,也就是“弋”字的本字。

弋字本义为“小木桩”,可以拴东西,所以将细绳拴在箭上射,弋也叫yi。

后来己字本义消失,被借为代表“自己”的“已”字用了,还被借用为天干的第六位,列在“甲、乙、丙、丁、戊”之后。

3、甲:甲字是个象形字。

象古代武士身上穿的盔甲片之间的“十”字缝。

甲字的本义就是古代战士穿的“护身衣”。

从甲字的护身衣的本义又可引申为动物身上起保护作用的“硬壳”,如龟甲、穿山甲、鱼鳞甲等。

再如草木萌芽时的外皮也称甲。

后来“甲”被列为天干的第一位。

同时,它也就常用为序数的“第一”。

4、乙:乙字是个象形字。

弯曲之状象肠形。

乙字的本义为鱼肠。

郭沫若肯定地说:“乙字象鱼肠”。

古人则把“乙”字当“燕子”或“野鸭子”讲。

(另有说法:乙,玄鸟名。

名缘叫声而得,字依其形而造,故曰乙。

)后来,乙字列为天干第二位,乙字成为假借字。

序数的“第二”。

5、居:“尸”象屋形。

《说文》:“屋,居也”。

上形为岩穴状,下形为穴洞。

依形而造,故曰居。

居字本义是蹲。

《说文》:“蹲也”。

引申为居住的地方,居住;处在,居于;停溜。

6、首:首字是个象形字。

首就是头。

“首”字的本义就是“头”。

头顶上还有三根毛,形若人之发端,草木之顶。

《列子?黄帝》:“牛首虎鼻”。

由“头”引申为一伙人的头目为“首领”。

《说文解字》叠文“卉”“森”的归部理据探索

《说文解字》叠文“卉”“森”的归部理据探索

第23卷第3期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3,No.3 2021年6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J u n.2021收稿日期:2020-11-15作者简介:张明慧(1997-),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生。

DOI:10.15916/j.issn1674-327x.2021.03.020《说文解字》叠文“卉”“森”的归部理据探索张明慧(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摘要:《说文解字》对于叠文的归部处理通常是将其归入单体做部首的那一部,而叠文“卉”“森”的归部却并没有依单体归部,而是分别归入了《艸部》《林部》。

一些学者认为许慎对“卉”“森”二字的字形说解与归部有误,但在比较分析了与“卉”“森”二字一同归部的一组字的意义特点后,发现此二字的归部实际上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而非许慎的归部有误。

关键词:《说文解字》;叠文;归部;以类相从中图分类号:H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21)03-0076-03《说文解字》(下简称说文)中所收录9 353个字中,有一类形体较为独特的字,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或相反构造的形体累加组合而成,如《白部》:“皛”(显也。

从三白),王筠将这类字称为叠文。

通常情况下,《说文》是将叠文随单体归部的,如“皛”归《白部》、“聶”归《耳部》等,另外一部分叠文由于要统辖它字而被立为部首。

据统计,《说文》中共有叠文106个,其中62个字由于要统辖它字而被立为部首,剩下的44个均为部内所辖字。

在这些所辖字中,42个都遵循着“叠文随单体归部”的原则,只有“卉”(从艸、屮)、“森”(从林从木)二字并没有按照常理分别归入《屮部》、《木部》,而是分别归入了《艸部》、《林部》。

从小篆形体来看,“卉”“森”二字的形体构造与“皛”字无别,都是由三个相同构件的形体叠加而成,但从归部实际来看,它们的归部原则却并不统一。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方式初探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文字学著作之一。

作为研究古文字文化的有效工具,它
提供了许多关于汉语词汇发展的宝贵资料。

《说文解字》中“木”部字释义描绘了古代社
会对木材的重要性,也记载了各种木材的形状和使用的传统。

“木”的字义有许多,它既是一种木头的统称,也是一种具有木制的物品的统称,其意义
十分深远。

《说文解字》记载说,木的字头“mu”,源于语言士生活中分辨不同种类木料
而定义出的“mu”之类的木材(比如:榆木、苍木、柞木、椴木等)以及需要它们加工而
成的物件。

木在古代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木材在建筑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鲁国伯父
蒙德就是用木头建造著名的大梁桥。

由于木材在早期是最为常用的材料,所以在文学作品
和艺术作品中木的描写也是特别多的,如苏轼《水调歌头》中描写的“木舟轻撑”、元代
诗人杨万里《林渔夜行》中描写的“木桩撑歌台”。

由此可见,木在古代人们生活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其释义也极具历史意义。

综上,“木”部字在《说文解字》中的释义描写了古代社会对木材的重要性,以及更为广
泛的木材的形状和使用,蕴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深刻体现了古代人们对木材的认识。

有水有草有木的字

有水有草有木的字

有水有草有木的字在汉字的世界里,有许多字都与大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中,有一类字是描述自然景观的,它们可以让我们想象到美丽的山水、清新的空气,展现出自然的生机和活力。

这些字中,有一些字特别有趣,因为它们把水、草、木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这些字就像是一幅画,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魅力和神秘。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一下这些有水有草有木的字吧。

一、涓涓涓涓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水流声细小。

这个字的上面是三个水滴,下面是左右相对的两个小山,很像是一条小溪在山间流淌的样子。

这个字让人想起了清澈的溪水,让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我们可以用涓涓这个字来形容小河、小溪、小瀑布等水流声音细小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也可以减轻压力,恢复身心的健康。

二、草草草草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草木茂盛,长得很快。

这个字的上面是两个草字旁边的草叶,下面是一个草字,形成了一个草木茂盛的场景。

这个字让人想起了春天的景象,让人感到生机勃勃和欣欣向荣。

我们可以用草草这个字来形容草原、森林、花园等植被茂盛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享受大自然的馈赠,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美好的希望。

三、林荫林荫是一个名词,意思是树木成行,形成的阴凉之地。

这个字的上面是两个木字,下面是一个草字,形成了一片树木成行的场景。

这个字让人想起了夏天的午后,让人感到凉爽和舒适。

我们可以用林荫这个字来形容公园、林地、校园等有树木成行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避开烈日,享受树荫下的凉爽,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四、泉涌泉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泉水涌出。

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水滴,下面是一个涓涓字,形成了泉水涌出的场景。

这个字让人想起了山泉的清凉,让人感到清新和宁静。

我们可以用泉涌这个字来形容泉水、喷泉等涌出的地方。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可以欣赏到水的美丽和神秘,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魅力。

家长国学堂|汉字|木

家长国学堂|汉字|木

家长国学堂|汉字|木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魂,它奠定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精神。

五千年汉字的历史,也就是中华文明的历史。

家长国学堂,我们今天学习汉字“木”,认识木之性、木之德。

[文化解读]汉字“木”,是个象形字,象树之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

《说文》:“木,冒也。

冒地而生。

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汉字中,单木为“木”,双木为“林”,三木为“森”。

这非常形象,单棵是树,多棵是林,大面积则是森林。

从最大面积由海洋覆盖来说,地球是个蓝色星球;但是从陆地面积至今仍有四分之一由森林树木覆盖来讲,地球又是个绿色星球。

加上一部分地区终年积雪覆盖,准确地说地球是个三色球,以蓝、绿、白三色为基调。

覆盖在大地上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是人类最早的家园。

人类的祖先最初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他们采集野果、捕捉鸟兽,用树叶、兽皮做衣服,在树枝上架巢做屋。

中国上古的有巢氏时代,即属于这个采集、狩猎时代。

直到现在,“木”和人类的关系依旧密切。

森林为人类生存馈赠许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果实、菌类等食物,还提供了肉食和各种动物蛋白,以及大量的药物资源;人类的家具和房屋仍然主要是木材打造的,造纸等工业也离不开木材;森林的调节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附噪声等生态作用,对于人类越来越重要。

森林生养了人类,甚至在人的生命结束后,还以棺木的形式,送人最后一程。

但是人类却经常忘恩负义,至今仍然恣意砍伐和破坏森林。

“木”的本义是树木,引申而为木材、木料,如木马计、木牛。

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里,“木”为五行之一。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对五星,木是木星。

五行对五方,木是东方。

五行对五季,木是春季。

五行对五色,木是青色。

五行对五味,木是酸味。

五行对五脏,木是肝脏。

五行学说中的“木”并不单单指我们通常所说的木,而是代表一切具有生长、恢复、曲直性质的事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探微(120):一草一木——释“木”朱英贵成语“一草一木”常用来比喻微小的东西,其实,“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两类总代表,即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可见“木”字跟“艸”字都是与人生相关的最常用字。

我们在说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刍(芻)等几个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后,又作为过渡,介绍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质常绿植物“竹”字,从本篇开始准备说解几个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从“木”字说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木”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如上图所示,“木”字的造字本义就是“树”。

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为树枝、中为树干、下为树根的一个独体象形字。

其字形经过隶变与楷化之后,树枝被拉直,演变为横画,尽管树干(竖画)与树根(一撇一捺)的形象还在,然而字形整体上却很难让人看出是一棵树的象形了,由此可见树枝对于树的重要性,难怪甲骨文的“木”字,树枝有多种画法。

《说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

冒地而生。

東方之行。

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屬皆从木。

”许慎的解释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长的意思(冒也),它从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长。

属于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方之“行”。

它的字形采用“屮”作表意构件,下部象它的根。

大凡跟“木”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采用“木”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的解释有两点偏离于“木”字的构字理据:一是“木”是象实体事物的名词,其造字本义为“树”,而《说文》却将其解作动词“冒也”;二是“木”字是一个独体象形字,其表示根部与枝干的线条本为一个整体,就是一棵树的形象,而《说文》却将其解作“从屮”,完全没有这个必要。

当然,这也不能苛求于《说文》作者,因为那个时代没有甲骨文面世,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来解释的,难免于“木”字的构字理据有所偏移。

二、“木”字的字义演变源流“木”字的造字本义为“树”,即人们真实可感的一棵一棵的树。

由此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其一,用作木本植物的通称。

例如:“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庄子·山木》)再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

”(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由此又可产生如下两种引申义:一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构成客观世界的基本元素的角度,可以是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

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书·洪范》)再如“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终始》)又如“木者,春生气之始,农之本也。

”(《南齐书·五行志》)二是作为木本植物的“木”,从古人所理解的能够产生音乐的物质材料的角度,可以是古代“八音”之一。

例如:“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周礼·春官·大师》)再如“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又如“上古世质,器与声朴,后世稍变焉……木,柷敔也,贯之为板,此于世甚便。

”(明·胡侍《真珠船·房庶论乐》)其二,“木”字还可以泛指草木。

例如:“五行有木而无草,则草亦可谓之木;《洪范》言‘庶草藩芜’而不及木,则木亦可谓之草。

”(明·冯梦龙《古今谭概·塞语·牝牡雄雌》)再如“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孟子·尽心上》)又如“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魏学洢《核舟记》)由此可以引申出树叶的意思,例如:“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文选·左思〈蜀都赋〉》)刘逵注:“木落者,叶落也。

”再如“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诗)其三,“木”字还可以指木料,木材。

例如:“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

”(《周礼·考工记序》)再如“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孟子·梁惠王下》)又如“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匠之制木也。

”(《淮南子·主术训》)由木料、木材的意思可以引申为多种木制品的意思:一是特指木柱。

例如:“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史记·商君列传》)再如“属小吏百余人,持兵仗以出,立木而署之曰:刺史出,民有敢观者,杀之木下。

”(唐·韩愈《故贝州司法参军李君墓志铭》)二是指船或筏。

例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

”(《易·涣》)王弼注:“木者,专所以涉川也。

”高享注:“木,指船……谓其乘船渡水而有功也。

”三是指棺椁。

例如:“原壤登木。

”(《礼记·檀弓下》)郑玄注:“木,椁材也。

”再如“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如“纯与从昆弟欣、宿、植共率宗族宾客二千余人,老病者皆载木自随,奉迎于育。

”(《后汉书·耿纯传》)四是指刑具。

例如:“为外形者,金与木也。

”(《庄子·列御寇》)郭象注:“木谓捶楚桎梏。

”再如“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

”(《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李善注:“三木,在项及手足也。

”又如“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

”(清·方苞《狱中杂记》)五是指柝。

例如:“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其四,“木”字还可引申出质朴的意思。

例如:“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何晏集解引王肃曰:“木,质朴。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一些相关的意思:一是表示拙直,不柔和。

例如:“直而不柔则木,劲而不精则力。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九征》)再如:“勃为人木强敦厚。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二是表示麻木,失去知觉。

例如:“贾瑞听了,身子已木了半边。

”(《红楼梦》第十一回)再如“下到池子里去,热水把全身烫得有些发木。

”(老舍《骆驼祥子》十五)又如“姚志兰心都木了,回头一望小朱,小朱脸色煞白,嘴唇没一点血色,上唇直打颤颤。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三是表示愣,发呆。

例如:“生睹之,神情摇动,木坐凝思。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再如“他拉着车一直奔了人和厂去。

虎姑娘屋中的灯还亮着呢。

一见这个灯亮,祥子猛的木在那里。

”(老舍《骆驼祥子》六)又如“当他听他妈说:他的傻舅奶透露他舅爷正为生禄家可能退组而难受着的时候,偏分头简直木了。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二一章)四是表示呆笨。

例如:“看起来,就是中学卒业生,或大学生,也未必看得懂《涛声》罢,近来的学生,好像‘木’的颇多了。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根据上面对“木”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木”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三、含有“木”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含有“木”字的成语较多,“木”字在相关成语中大致有如下三种含意:其一,成语中的“木”字表示树或树木的意思。

例如: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源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样死去,世人并不知道。

借喻人一生毫无建树。

语见《后汉书·朱穆传》:“彼与草木俱朽,此与金石相倾。

”草木萧疏——萧疏:冷落,稀稀落落。

花草树木都已枯萎凋谢。

形容深秋景象。

语见《晋祠》:“春日黄花满山,径幽香远;秋来草木萧疏,天高水清。

”草木愚夫——旧时农民的谦称。

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

也指人对农民的蔑称。

语见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回:“料你不过草木愚夫,识得什么天时人事。

”草木知威——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

形容威势极大。

源自《新唐书·张万福传》:“朕谓江淮草木亦知尔威名。

”草衣木食——编草为衣,以树木果实为食。

形容生活清苦。

语见元·马致远《黄梁梦》第一折:“你这出家人,无过草衣木食,干受辛苦,有什么受用快活处。

”池鱼林木——比喻无辜而受连累,遭祸害。

源自《淮南子·说山训》:“楚王亡其猿,而林木为之残;宋君亡其珠,池中鱼为之殚。

”登木求鱼——登:攀;木:树。

爬到树上找鱼。

比喻方向、方法不对,无法达到目的。

语见宋·苏辙《次韵吴厚秀才见录》:“登木求鱼知我掘,循巢觅兔笑君疏。

”独木不林——一棵树成不了森林。

比喻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

语见汉·崔髎《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风木含悲——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养的悲伤。

源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风木之悲——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

指丧父母的悲伤。

语见明·顾大典《青衫记·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怀风木之悲;壮岁鼓盆,久虚琴瑟之乐。

”风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养而生的思念之情。

语见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陵寝纪》:“臣谨以山川形胜、陵宫规制,各为一图,用备九重瞻览,少慰风木之思。

”槁木死灰——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

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教猱升木——猱:猴子的一种。

教猴子爬树。

比喻指使坏人干坏事。

语见《诗经·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

”枯木逢春——逢:遇到。

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语见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枯木生花——枯树开了花。

比喻绝处逢生。

也比喻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源自《三国志·魏志·刘弇传》:“起烟于寒灰之上,生花于已枯之木。

”枯木死灰——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

身如枯木,心如死灰。

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源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枯木朽株——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

枯木头,烂树根。

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源自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有人先谈,则枯木朽树功而不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