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卫星——月球

合集下载

三年级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三年级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课件精选全文完整版

本节要点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 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过程:远古时代,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 然后用望远镜来观察月球,到后来利用无人探测器近距离对 月球进行科学探测,以及人类登月进行科学考察与实验。
地球的卫星—月球
➢ 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太阳) ➢ 行星:自身不发光,环绕着恒星转,具有一定质量。(地球) ➢ 卫星:围绕行星运转的星体。(月球)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肉眼观察
望远镜观察 飞行器探索
登月考察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在月球表面着陆,宇航员 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我的“月球卡”
月球的主要特征
直径
质量
体积
引力
自转方向 公转方向
周期
地形特点
月球的主要特征
直径
质量
பைடு நூலகம்
体积
引力
1/4 地球 1/80 地球 1/49 地球
1/6 地球
自转方向 公转方向
周期
地形特点
逆时针
逆时针 恒星月 27.5天
自西向东 自西向东 朔望月 29.5天
环形山 月海
这节课你都学 到了什么呢?

小学科学课件:月球——地球的卫星

小学科学课件:月球——地球的卫星

观察探究
月球的特征
关于月球,我们还想关心 什么问题?把它们写下来。
课外延伸
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
月球上不适合人类居住,因为月球上面的环境并不适 合生物的生存,就更别说人了。它上面没有水、没有大 气,不具备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月球上昼夜温差 非常大,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适应它的环境。
课外延伸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
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有许多方面, 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是潮汐。 月球对地球的引力可以使地球上 的海平面升高或下降,形成有规 律的涨潮和退潮。
谢谢观看
观察探究
模拟制造环形山
让我们来模拟环形山,准备一下材料。
托盘和细沙
大小不同的球Βιβλιοθήκη 观察探究模拟制造环形山
实验方法: 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 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 试着撞击出大小重叠的“环形山”
撞击时注意球要从同一高度落下
观察探究
模拟制造环形山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球大小轻重不 同,撞击出的深浅和大小都不同。
观察探究
观察月球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载 人飞船第一次将人类送上了月球,宇航 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 次登月成功。
观察探究
观察月球
月球正面
月球背面
观察探究
观察月球
比一比月球正面和月球背面,你观察到了什么?
都是球形的,但是正 面和背面的颜色不同。
观察探究
观察月球
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为什么颜色不同呢?
因为地形不同,造 成了颜色深浅不同。
观察探究
观察月球
月球上是怎样的地形呢?让我们 进一步的了解月球。
观察探究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
月球的地形特点
月海盆地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下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①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②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讲授新课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说一说图片的主要内容◆图中观察月球的工具分别是什么◆从工具的发展过程,你知道了些什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交流】1、从远古开始的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碳等来作观月记录。

2、1959年至1976 年,美国和前苏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80多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取得成功。

3、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4、1959年9月,前苏联科学家利用无人驾驶的火箭,飞过月球的背面,对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全貌。

5、1978年,美国向中国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小指尖大小的月球岩石样品,只有1克的质量。

这是从月球表面带回的。

我们将这1克月球岩石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一块保存起来,一块用来研究。

6、2007年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2020年嫦娥五号成功取回千克月壤。

【小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认识过程:肉眼观察→望远镜观察→飞行器探索→登月考察。

这一个历时几千年的过程,不仅仅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科学不断推进,人类锲而不舍、不断追求精神的写照。

二、我的“月球卡”看图回答,并补充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过程,懂得科学永无止境的道理。

根据收集、交流,整理有关月球资料,制作“月亮卡”。

三、合作探究为何月球体积比太阳小得多,但看起来却大小相似?明确:月球与地球的距离比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小得多。

月地距离是日地距离的1/400。

四、课堂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正误。

(1)宇宙只有地球有卫星。

()(2)中国宇航员已经成功在月球留下脚印。

()(3)月球上可以自由看书和通话。

()(4)在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大小差不多。

()(5)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差达300多摄氏度。

()(6)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案(三篇)

科学《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案(三篇)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教学设计理念月球,作为地球的卫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交流、自主探究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星空”的关注,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空间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我们周围天文爱好者好像不多,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

之前,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

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接受式探究学习过程与发现式探究的学习过程基本相同,学生的学习过程仍是从问题出发,带着自己的假设结论,获取(接受)前人的研究事实(结果),把它变成验证自己假设的事实依据,从而建立自己的正确认识。

搜集、查找资料就是接受式探究的必备能力之一。

科学发展是一个“接力”的过程,在科学发展史上,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材将学生搜集、整理、使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科学探究技能训练的重点,对于学生终身学习有着深远意义。

小学生对计算机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上网;六年级学生也已能熟练操作计算机,部分学生会网上搜索查阅资料;学生对月球知识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已有相当好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因此本课具有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宇宙》知识点整理

第三单元宇宙1、地球的卫星——月球1、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足印。

2、探月历程: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自西向东)运动。

4、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5、2007年10月24日,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 “嫦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6、月球最具特征地形是(环形山).2、月相变化1、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月相实际上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就不同。

3、月相变化周期约为29。

5天,为农历(一个月)。

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变化.4、月相的变化规律是:上半月(由缺变圆),下半月(由圆变缺)。

月面由(右)变到(左)。

5、月球亮面始终朝着(太阳),月球只能有(一半)被太阳照亮.6、初一是(新月),初四、二十七是(峨眉)月,初七、初八是(上玄月),十五或十六是(满月),十三、十九是(凸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玄月),二十九是(残月).3、我们来造环形山1、环形山的特点:①、分布(杂乱随机);②、数量(众多),大多是(圆形);③、大小、深浅不一。

2、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

环形山大多是圆形,有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

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3、造环形山的方法:①(喷水)法;②(撞击)法.4、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

众多的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月球后遗留下来的痕迹。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吗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吗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对吗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是环绕地球运行的一颗卫星。

它是地球的一颗固态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是39万千米。

月球是被人们研究得最彻底的天体。

人类至今第二个亲身到过的天体就是月球。

月球的年龄大约有46亿年。

月球与地球一样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

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到65公里。

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

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

月球直径约3474、8公里,月球质量约7350亿亿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难点: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月球的特征。

2.讨论法: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月球表面特征的模型或实物。

3.准备地球和月球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解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关于月球的知识

关于月球的知识

关于月球的知识一、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它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384400公里。

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是一个随圆形轨道,其近地点(离地球最近时)平均距离为363300公里,远地点(离地球最远时)平均距离为405500公里,相差42200公里。

二、月亮的运动1、月球在绕地球运动的过程中,还要跟着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这就是说,月球绕地球运动一周后,再回到的空间位置已不是原出发点了。

由此可见,月球在运动过程中还要参与多种系统的运动。

月球的运动和其他天体一样,月球也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月球除东升西落外,它每天还相对于恒星自西向东平均移动13°多,因此,月亮每天升起来的时间,都比前一天约迟50分钟。

2、月亮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而自西向东的移动却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结果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叫做一个“恒星月”,平均是27天7小时43分11秒。

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它本身也在自转。

月亮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是相等的,即1:1,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也就是它自转的周期。

三、月球基本上没有水,也就没有地球上的风化、氧化和水的腐蚀过程,也没有声音的传播,到处是一片寂静的世界。

月球本身不发光,天空永远是一片漆黑,太阳和星星可以同时出现。

四、球上几乎没有大气,因而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很大。

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25℃;夜晚温度可低到-183.75℃。

由于没有大气的阻隔,使得月面上日光强度比地球上约强1/3左右;紫外线强度也比地球表面强得多。

五、月面上到处是裸露的岩石和环形山的侧影。

整个月面覆盖着一层碎石粒和浮土。

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有明亮的区域和暗灰色部分。

原来明亮的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山区和高地,暗灰色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

六、月亮比地球小,直径是3476公里,大约等于地球直径的3/11。

月球上的引力只有地球1/6,也就是说,6公斤重的东西到限月球上只有1公斤重了。

地球的卫星-月球简介

地球的卫星-月球简介
月球与地球同时形成,是由同一原始 气体和尘埃云塌缩而成。
月球可能是在地球形成后被地球引力 捕获的一颗小型行星。
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月球对地球的潮汐力
01
月球的引力作用在地球上,导致地球上不同部分受到不同程度
的拉伸和压缩,从而产生潮汐现象。
月球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02
月球的引力影响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度,使得地球气候呈现季
月球的地形地貌包括高地、平原和盆地等,其中高地主要由岩石构成,平原主要由 玄武岩构成。
月球表面的岩石和尘埃对月球的地形地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 和特征。
月球的磁场
月球没有全球性的磁场,只有 一些局部的磁场,这些磁场可 能是由于月球内部的金属元素 引起的。
月球的磁场强度非常弱,大约 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左右。
月球的物理特性
02
月球的尺寸和轨道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 然卫星,围绕地球公 转,其轨道呈椭圆形。
月球的轨道平均距离 约为38.4万公里,是 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的直径约为 3474公里,大约是 地球的27%。
月球的地形地貌
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的撞击坑,这是由于小行星、彗星等天体撞击月球表面形 成的。
节变化。
月球对地球自转速度的影响
03
月球的引力对地球自转产生摩擦力,导致地球自转速度逐渐减
缓。
月球的地质历史
01
02
03
月球的岩石类型
月球上最古老岩石大约形 成于45亿年前,属于月海 玄武岩。
月球的地质构造
月球表面有大量的撞击坑 和山脉,表明月球经历了 长期的地质活动和撞击事 件。
月球的磁场
月球没有全球性的磁场, 但存在一些局部的磁场区 域,可能是由于月球内部 的金属元素引起的。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

接下来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带来《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教学过程】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1、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结束了第二单元的学习,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三单元的学习,请巴蜀翻到第三单元第一课。

同学阅读第三单元前言。

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

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

(板书课题)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球——地球的卫星》PPT课件,共15页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月球——地球的卫星》PPT课件,共15页

二、判断题
6.2019年,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登陆,进一步揭开了月球背
面的神秘面纱。( √ )
7.太阳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
)
8.月球表面坑坑洼洼的地形我们把它叫做环形山。( √ )
9.太阳和月球都会发光,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 ) 10.月球表面黑暗的部分是“月海”,说明月球上分布着许多海洋。( × )
实验指导
(播放资源 模拟制造环形山)
任务三
记录环形山模拟实验后的“月球表面”
交流:这些各种类型的“环形山”图形,是如何形成的?
任务四
你对月球还有新的探索问题吗?
月球的影响
(播放资源 原来月亮对地球这么重要)
练习
将月球信息填写在活动手册第1课的韦恩图中。
练一练
一、选择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任务二
阅读并整理“月球小档案”
将自己感兴趣的月球信息, 列入你的月球小档案。
任务二
阅读并整理“月球小档案”
月球小档案 年龄:约45亿年 直径:约3500千米 与地球距离:约38万千米
任务二
阅读并整理“月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档案”
我的月球小档案 1. 2. 3. 4. 5. ……
任务三
模拟制作环形山
1.观察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样的? 2.猜想月球上的环形山是怎么形成的? 3.利用所提供的材料如何来模拟环形山的形成?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太阳、地球和月球》
5.月球——地球的卫星
思考
星际移民
月球上是距离地 球最近的天体, 它适合人类居住 吗?
思考
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
月球上还有哪些秘 密呢?

月亮科学知识

月亮科学知识

月亮科学知识月球,俗称月亮,古时又称太阴、玄兔,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并且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相对于所环绕的行星,它是质量最大的卫星,也是太阳系内密度第二高的卫星,仅次于木卫一。

月球表面布满了由陨石撞击形成的环形山。

月球现在与地球的距离,大约是地球直径的30倍。

月球的自转与公转同步(潮汐锁定),因此始终以同一面朝向着地球。

月球的引力影响造成地球海洋的潮汐和每一天的时间延长。

而月球与太阳的大小比率与距离的比率相近,使得它的视大小与太阳几乎相同,在日食时月球可以完全遮蔽太阳而形成日全食。

月球是第一个人类曾经登陆过的地外星球。

前苏联的月球计划在1959年发射了第一艘登月的无人太空船;美国NASA的阿波罗计划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实现的载人登月任务。

2019年1月3日,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1月15日,嫦娥四号完成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月面长出第一株嫩芽。

2月15日,月球再添5个“中国地名”。

一、月球的轨道运动月球以椭园轨道绕地球运转。

这个轨道平面在天球上截得的大园称“白道”。

白道平面不重合于天赤道,也不平行于黄道面,而且空间位置不断变化。

周期173日。

二、月球的自转月球在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进行自转,周期27.32166日,正好是一个恒星月,所以我们看不见月球背面。

这种现象我们称“同步自转”,几乎是卫星世界的普遍规律。

一般认为是行星对卫星长期潮汐作用的结果。

天平动是一个很奇妙的现象,它使得我们得以看到59%的月面。

主要有以下原因:1、在椭园轨道的不同部分,自转速度与公转角速度不匹配。

2、白道与赤道的交角。

三、月球的物理状况月面的地形主要有:1、环形山。

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

它是月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面。

最大的环形山是南极附近的贝利环行山,直径295千米,比海南岛还大一点。

小的环行山甚至可能是一个几十厘米的坑洞。

月球——地球的卫星

月球——地球的卫星

我们为什么总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我们为什么总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 月球总以一个面对着地球。是因为月球的自传和 公转周期是相同的 • 月球除了绕地球公转外,本身还在自转。月球自 转的周期恰好等于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即27天 7小时43分11.47秒,因此,任何时间,我们在地 球永远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另外半个球总是背 向地球,所以我们看到的月球表面总是相同的
月球——地球的卫星
提出问题:
• 你观察过月亮吗? • 它是什么形状的? • 怎样观测才能掌握月亮的变化规律?
一、定义
• 月亮古称太阴,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月亮古称太阴,是太阳系中第五大的卫星。 虽然它的表面非常黑暗, 虽然它的表面非常黑暗,但它仍是天空中 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 除了太阳之外最亮的天体。 • 规律性的月相变化,自古以来就对人类文 规律性的月相变化, 如语言、历法、 化,如语言、历法、艺术和神话等产生重 大影响。 大影响。
人类探索
• 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是前苏联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 号,它于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 • 在冷战期间,美利坚合众国和前苏联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 领先对方。这场太空竞赛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名人类登 陆月球时进入高潮 • 1969年7月16日发射的“阿波罗”11号使人类首次登上了 月球,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亦积极开展探月计划,并寻求开采月球资 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这种有望成为未来地球 能源的元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嫦娥1号月球卫星于2007 年10月24日发射成功。日本及印度亦不甘后人。日本已初 步订出未来探月的任务。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甚 至已著手计划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则会先发射无人绕 月探测器Chandraya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地球的卫星月球
月球正面是月球永远朝向地球的半球,而相对的另外半球被称为月球背面。

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它绕着自己的轴心自转的周期相同,因此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一面,这种情形称为同步自转或是潮汐锁定。

月球直接被太阳照亮,而绕着地球产生的外观变化称为月相。

月球为被照亮的部分有时也能看到朦胧的影像,这是地球反照的结果。

这反映了地球表面反射的阳光也会照亮月球的表面。

由于月球的轨道有点椭圆并且对黄道平面倾斜著,因此产生天秤动,使得从地球上能观察到的月球表面总共达到59%(但在任何一个瞬间能看见的略少于一半)。

分裂说这是最早解释月球起源的一种假设。

早在1898年,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就在《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一文中指出,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由于地球转速太快,把地球上一部分物质抛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遗留在地球上的大坑,就是现在的太平洋。

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了一些人的反对。

他们认为,以地球的自转速度是无法将那样大的一块东西抛出去的。

再说,如果月球是地球抛出去的,那么二者的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

可是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非常远。

俘获说这种假设认为,月球本来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有一次,因为运行到地球附近,被地球的引力所俘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地球。

还有一种接近俘获说的观点认为,地球不断把进入自己轨道的物质吸积到一起,久而久之,吸积的东西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月球。

但也有人指出,像月球这样大的星球,地球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力量能将它俘获。

同源说这一假设认为,地球和月球都是太阳系中浮动的星云,经过旋转和吸积,同时形成星体。

在吸积过程中,地球比月球相应要快一点,成为“哥哥”。

这一假设也受到了客观存在的挑战。

通过对“阿波罗12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本进行化验分析,人们发现月球要比地球古老得多。

有人认为,月球年龄至少应在53亿年左右。

碰撞说这一假设认为,太阳系演化早期,在星际空间曾形成大量的“星子”,先形成了一个相当于地球质量0.14倍的天体星子,星子通过互相碰撞、吸积而长合并形成一个原始地球。

这两个天体在各自演化过程中,分别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构成的幔和壳。

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相遇的机会就很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那个小的天体以每秒5千米左右的速度撞向地球。

剧烈的碰撞不仅改变了地球的运动状态,使地轴倾斜,而且还使那个小的天体被撞击破裂,硅酸盐壳和幔受热蒸发,膨胀的气体以极大的速度携带大量粉碎了的尘埃飞离地球。

这些飞离地球的物质,主要有碰撞体的幔组成,也有少部分地球上的物质,比例大致为0.85:0.15。

在撞击体破裂时与幔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飞离的气体所阻而减速,大约在4小时内被吸积到地球上。

飞离地球的气体和尘埃,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球的引力控制,通过相互吸积而结合起来,形成全部熔融的月球,或者是先形成几个分离的小月球,在逐渐吸积形成一个部分熔融的大月球。

空心的太空船一九七〇年,俄国科学家柴巴可夫(Alexander Scherbakov)和米凯威新(MihKai Vasin)提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太空船月球”理论,来解释月球起源。

他们认为月球事实上不是地球的自然卫星,而是一颗经过某种智慧生物改造的星体,加以挖掘改造成太空船,其内部载有许多该文明的资料,月球是被有意的置放在地球上空,因此所有的月球神秘发现,全是至今仍生活在月球内部的高等生物的杰作。

当然这个说法被科学界嗤之以鼻,因为科学界还没有找到高等智慧的外星人。

但是,不容否认的,确是有许多资料显示月球应该是“空心”的。

最令科学家不解的是,登月太空人放置在月球表面的不少仪器,其中有“月震仪”,专用来测量月球的地壳震动状况,结果,发现震波只是从震央向月球表层四周扩散出去,而没有向月球内部扩散的波,这个事实显示月球内部是空心的,只有一层月壳而已!因为,若是实心的月球,震波也应该朝内部扩散才对,怎么只在月表扩散呢?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
大历中心小学六(1)班执教:王建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