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f2613ad2ad51f01dc281f116.png)
* 应激及其调节
(三)生活事件在应激中的作用: P29 * 生活事件:可使人产生应激反应 的事件。(可以造成个人生活风格 和行为方式改变,并要求个体去适 应和应对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 各种应激源对某个个体产生应激 反应都是发生生活历程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心身疾病
(一)概念: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躯体疾病和躯体 功能障碍。 心身疾病与躯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区别 (二)心身疾病致病因素; 1、社会文化因素: 一般指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人际关 系、家庭状况、经济条件、职业、信仰等, 近年提倡“生活事件”代表社会文化因素。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一、心理应激: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是个体“觉察”环境刺激对生理、 心理及社会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 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 适应不良。
(二)应激源及应激反应的概念: * 应激源: 凡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 * 应激反应: 当个体察觉到应激源的威胁后,就 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变化。
3、生理因素(躯体因素)
(三)心身疾病治疗原则: 采用心身相结合的的治疗原则,需并用 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的治疗。 心理治疗包括一般心理治疗和特殊心理 治疗两大类。 一般心理治疗包括简易精神疗法、药物疗 法和自我训练法。
1、简易精神疗法: 是临床医生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 语言和行为,医生和病人反复信息交流, 是病人心理达到平衡和生活变得规律化。 2、药物疗法: 3、自我训练:(松弛训练)
2、心理因素: (1)情绪作用 (2)个性心理特征与行为方式: “A型行为”特征; 好胜心强,较强的时间紧迫感,行 为快,做事效率高,情绪不稳定,爱 发脾气,对人常有戒心和敌意,急躁 而缺乏耐心。
“C型行为”特征; 忍耐,不自信,过分顺从和合作,易于 接受和忍受外界的干涉、过度压抑愤怒、怨 恨等负性情绪,对抑郁和绝望等情绪体验较 多。 附“B型行为”特征: 悠闲自得,做事慢条斯理,不紧不慢, 对人和气,不计较往事,有耐心,能宽容, 比较随和。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c87d9f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8.png)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导语:随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复杂多变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来自各种压力源的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一种人类心理在应对各种外界刺激时产生的反应,它可能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心理应激的概念、原因、类型以及处理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心理应激是指在个体面临各种外界刺激时,根据自身的心理能力和应对机制做出的不同程度的应对反应。
这种反应可能是情绪上的,也可能是行为上的,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比如,工作压力、家庭冲突、学业负担以及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源都可能引起心理应激。
二、心理应激的原因1. 外部压力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变、工作压力的增加等都是导致心理应激的主要原因。
举例来说,失业、离婚、亲人离世等外部事件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2. 内部因素:个体内部的心理状况也会对应激反应产生影响。
比如,性格特点、自尊心、自我控制力等都会决定个体对压力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三、心理应激的类型1. 急性应激:急性应激是指短时间内遭受的突然、严重的压力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
比如,车祸、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导致人们出现急性应激反应。
2. 慢性应激:慢性应激是指长期面临的、不间断的压力源造成的心理应激状态。
比如,长期工作压力、婚姻矛盾、长期生活在环境不良的条件下等都可能导致慢性应激。
3. 积累性应激:积累性应激是指心理压力的不断积累和累计,逐渐超过个体的应对能力。
这种应激状态下,个体可能由于长时间的心理紧张而出现各种身心问题。
四、心理应激的处理方法1. 积极应对: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调节应激反应。
比如,培养良好的乐观思维、学习自我调节和心理放松的方法等。
2. 社会支持: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如与亲友交流、寻求心理咨询等。
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心理应激。
3. 生活方式调整:改变生活习惯,增加运动和娱乐活动,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序地安排工作和学习等,以缓解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完整版本
![心理应激-完整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de67c091360cba1aa811da5e.png)
挫折感受
挫折的认知
个体活动的一种特殊环境、即 阻碍人们实现目标、满足需求的情
境和事物--即挫折情境。
个体由于挫折情境 而产生的心理感受 和情绪状态等,即 挫折感受-心理挫
折
三、挫折的产生原因
(一)外在环境(不随意的自然、社会动乱及灾祸) (二)内在因素 1生理条件 (我还年轻,可以重来) 2抱负水平(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3 过去受挫折的经验(没关系,我以前也遇到过) 4 对挫折的主观判断(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躯体(生理)性应激源
v 直接作用于躯体而产生应激反应的刺 激物。 物理刺激 冷、热、辐射 化学刺激 酸腐蚀等 生物刺激 病毒、细菌
心理性应激源
v 是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心理冲突 挫折
社会性应激源
是人类生活中最为普遍的应激源
天灾人祸
地震
洪水
飓风摧毁的房屋
空气污染
北京沙尘暴
文化性应激源
LCU
< 150,次年健康平安; 150-300,次年患病机率50%; >300,次年患病机率70%。
中间变量:一、认知评价
评价(evaluation or appraisal)是指个 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 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认知评价
初级评价(primary appraisal) 利害关系评价 次级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 作出能力估计
社会支持保护健康的机制
缓冲作用假说:社会支持本身对健康
无直接影响,而是通过提高个体对日常生活 中伤害性刺激的应对能力和顺应性,从而削 减应激反应,起到缓冲生活事件的作用。
独立作用假说:社会支持不一定要在
心理应激存在下才发挥作用,而是通过社会 支持本身的作用一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进 而促进健康。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https://img.taocdn.com/s3/m/ae7a365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d.png)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
医学心理学(第7版)
应激源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 躯体性应激源 对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酸碱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2. 心理性应激源 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
2. 应激生理中介相关成分
二、应激的生理中介
(一)应激系统
医学心理学(第7版)
(5)性腺轴: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来自这个轴系的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对性腺轴的功能产生影响,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的减少,繁殖能力受损。(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应激时肾脏可分泌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血压升高,通过肾脏排泄水、钠减少。(7)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系统对不同应激的反应有所差别,如当暴露于不可控制的应激刺激时,一开始使人体免疫功能抑制,对疾病的易感性提高,而随后可能反应为免疫功能增强或紊乱。应激使大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致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二、应激源的研究
医学心理学(第7版)
1. 国外有研究显示,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例如配偶的死亡,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有人对配偶死亡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居丧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2. 国内的研究发现,对疾病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是:①在较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伴随不愉快的情绪;②工作中或家族中人际关系不协调;③亲人的意外死亡或者突然的意外事故。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bb3089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a1.png)
心理应激的名词解释心理应激是指个体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时,身心产生的各种反应和适应机制。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面临的压力源广泛,可能是工作压力、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经济困难等等,当这些压力超过个体的应对能力时,就会引发心理应激的反应。
心理应激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焦虑:焦虑是指个体感到紧张、担忧、不安和恐惧等负面情绪的状态。
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个体可能会感到焦虑,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加速、出汗、易怒等身体症状,同时也会感到内心的痛苦和不安。
2. 抑郁:抑郁是指个体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常常伴随着自卑、自责、无助等消极情绪。
在面临长期的压力和困境时,个体可能会感到情绪沮丧,无法从中找到快乐和希望,容易出现消极的思维和行为。
3. 焦躁:焦躁是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个体常常表现出不安定、易怒、难以集中注意力的特征。
当个体承受一定压力或处于紧张的环境中时,可能会感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难以平静下来。
4. 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身体和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和反应。
这些变化包括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深等身体反应,以及注意力集中困难、记忆力下降、决策能力受损等认知和情绪方面的变化。
5. 生理反应:生理反应是指个体在心理应激状态下,身体各个系统出现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包括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激素分泌的变化、消化系统的紊乱等。
生理反应是身体对于应激的一种自然防御机制,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和危险。
心理应激的产生和发展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同时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个体对于应激的反应和应对机制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在面对压力时可能表现得更为脆弱,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和行为,而有些人则能够更好地应对和适应压力。
因此,了解和理解心理应激的概念,并学习适当的应对策略,对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https://img.taocdn.com/s3/m/63e26e20af45b307e871978e.png)
②恋爱、婚姻和家庭问题 恋爱、 ③人际关系问题 ④经济问题 ⑤个人健康问题
⑥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问题 指个人在 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 事业和学业上的失败或挫折,以及 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 涉及案件、被审查、被判罚等。 指结婚、再婚、 ⑦喜庆事件 指结婚、再婚、立功受 晋升晋级等, 奖、晋升晋级等,也需要个体作出 相应的心理调整。 相应的心理调整。
2.影响应对方式的心理社会因素 影响应对方式的心理社会因素 1)应对受生活事件或情景的影响。 )应对受生活事件或情景的影响。
பைடு நூலகம்
2)社会支持程度会影响个体在事 ) 件中的应对策略的选择, 件中的应对策略的选择,而且 应对活动本身就包含寻求社会 支持的各种策略。 支持的各种策略。
3)不同人格类型的个体在面临应激 ) 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时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应对策略。 4)应对活动还与年龄有关,精神分 )应对活动还与年龄有关, 析理论就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 的自卫机制会逐渐成熟和完善。 的自卫机制会逐渐成熟和完善。 5)应对活动也存在性别差异。 )应对活动也存在性别差异。
2.认知因素在应激中的作用 认知因素在应激中的作用 许多研究工作证明, 许多研究工作证明,对事件的认 知评价在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之 间确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间确实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个体 的认知特征与某些心理疾病、 的认知特征与某些心理疾病、心 身疾病甚至躯体疾病的发生、 身疾病甚至躯体疾病的发生、发 展和康复有密切的关系。 展和康复有密切的关系。
⑤物质滥用 某些人在心理冲突或应 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 激情况下会以习惯性的饮酒、吸 烟或服用某些药物的行为方式来 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转换自己对应激的行为反应方式。
四、认知评价 (cognitive appraisal) 1. 概念 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 事件的性质、 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 情况作出估计。 情况作出估计。
心理学中 应激的概念
![心理学中 应激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886af6fb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8.png)
心理学中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指在面临某种需要适应的环境刺激时,个体所产生的身心反应。
在心理学中,应激是一个广泛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人类对于不同类型的压力和压力源的反应。
应激反应可以是身体的,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或者是心理的,如焦虑、紧张等。
应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
积极应激是指个体对于挑战和压力源做出一种积极适应的反应,可以提高个体的能力和适应性。
积极应激的例子包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适当的应对策略来面对压力。
反之,消极应激则意味着个体的应对策略无效或不健康,可能导致负面的身心反应。
消极应激常见于无法适应压力,情绪失控和应对不当的情况。
应激的反应取决于个体对于压力源的主观评价。
主观评价理论认为,个体对于压力的感知和评价会影响其应激反应。
比如,如果个体认为压力源是具有威胁性的,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更强烈的应激反应。
因此,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变化都可能受到应激的影响。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导致慢性应激反应。
慢性应激是指个体长时间暴露在高强度的压力下,无法有效适应并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慢性应激可能引发焦虑、抑郁、心血管疾病和免疫系统失调等问题。
因此,了解和管理应激对于维持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应激和应激反应,提出了一些应对和缓解应激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寻求社会支持、心理调节和放松技巧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个体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管理应激,增强适应能力。
总之,应激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个体在面对各种压力和压力源时所展现的身心反应。
了解应激的机制和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第三章-心理应激
![第三章-心理应激](https://img.taocdn.com/s3/m/67343e81b84ae45c3a358c17.png)
化性溃疡。长期的、超过人的适应能力的心理
应激是躯体与精神痛苦的根源及就医寻求帮助 的原因,且会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
编辑版pppt
37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四、心身疾病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是指其发病、发展、转归都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 关的一类躯体性疾病。 (或)心身疾病: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持久的生理功能紊 乱及其所致的器质性疾病。
个性在应激研究中的意义
在应激作用过程中,个性与各种应激因素存在广泛联系, 个性通过与各因素间的互相作用,最终影响应激心身反应的 性质和程度,并与个体的健康和疾病相联系。
编辑版pppt
27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输入部分
中介应机激制 的过应程激反应
认知评价 应对方式
编辑版pppt
2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第一节 心理应激概述
一、应激(心理应激)的概念:
机体在某种环境刺激作用下由于客 观要求和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 适应环境的紧张反应状态。
编辑版pppt
3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例如,运动员起跑时,精力集中,能量重新分配, 以适应比赛的环境。
编辑版pppt
35
河北东方学院
Hebei Oriental University
(二)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1.心理应激引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可以成为人们身 体不适、虚弱和精神痛苦的根源。
(1)急性心理应激反应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应激
![医学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应激](https://img.taocdn.com/s3/m/24019b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65.png)
不同文化对压力的看法和处理方式可能不同。某些文化可能更强调个人的独立 和自我实现,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集体主义和相互支持。
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可能更容易面临经济和生活的压力,从而增加心理应激的 风险。
04
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
应对方式的分类
积极应对
面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寻找解 决问题的办法。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
身心疾病概述
身心疾病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 糖尿病等。
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的关系
心理应激是身心疾病的重要成因之一,长期的紧张、焦虑和抑郁情 绪可能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身心疾病的治疗
治疗身心疾病需要综合考虑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措施。
06
心理应激的干预措施
心理应激会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如焦虑、抑郁、愤怒等,这些情 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
认知评价
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评价会影响其应激反应的程度和性质,消 极的认知评价可能加重应激反应。
人格特质
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方式,如易焦虑、易 怒或过于敏感等。
应激反应的认知过程
注意过程
心理应激会影响个体的注意过程,使其更容易关注负 性信息或忽视正性信息。
记忆过程
心理应激可能导致记忆障碍,影响个体回忆和提取信 息的能力。
思维过程
心理应激可能影响个体的思维过程,使其判断和决策能力下降,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
03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个人因素
个性特征
不同的人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反应不 同,有些人更容易受到心理应激的影 响。例如,内向、敏感、自卑的人可 能更容易感到压力和紧张。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ebae7a6e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8.png)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应激名词解释心理学
![应激名词解释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2ceffa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b.png)
应激名词解释心理学应激是指个体在面临压力、威胁或挑战时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身体、心理的相应变化。
应激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应激事件,如考试、工作压力、家庭冲突等。
应激反应通常包括心理、情绪和生理的变化。
心理学认为,应激反应是身体为了应对外界压力而做出的自然反应。
当人们感受到紧张、危险或压力时,大脑会通过神经系统释放一系列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以便身体应对紧急情况。
应激可以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
积极应激是指对有挑战性的局面做出积极应对,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例如,一次考试可以激发一个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消极应激是指负面情绪和应对方式,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长期遭受欺凌、生活在不稳定环境中或经历丧失亲人等困境,都可能导致消极的应激反应。
在应激研究领域中,有两个概念是重要的:应激源和应激反应。
应激源是指引起个体应激反应的任何事件或条件。
应激源可以是外部的,如丧失亲人、失业等,也可以是内部的,如自我期望、焦虑等。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包括心理、情绪和生理的变化。
不同的人对同一应激源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取决于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应对资源。
应激对个体的影响是复杂的,长期的应激可以导致各种不良的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等。
因此,应对应激是非常重要的。
应对策略可以包括积极的思维和情绪管理技巧,寻求社会支持和求助,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应对机制。
心理学研究还发现一些心理干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和压力管理训练等,对缓解应激反应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效果。
总的来说,应激是人类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反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应激的本质和应对策略对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应激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管理应激。
心理应激的概念模型
![心理应激的概念模型](https://img.taocdn.com/s3/m/d7f03e7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1.png)
心理应激的概念模型
心理应激的概念模型是一种描述和解释个体在面对外界压力时,心理过程和反应的理论框架。
它对人们对压力源的认知、感受和行为反应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解释。
心理应激的概念模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压力源:指个体所面临的各种威胁、挑战和限制的因素,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2. 个体认知:个体对压力源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价值观、信念、经验等进行对压力源的解读和评估。
3. 应激反应:个体在面对压力源时所产生的情感、生理和行为反应。
情感反应可以是焦虑、紧张、恐惧等;生理反应可以是心率加快、肌肉紧张等;行为反应可以是逃避、争斗、寻求支持等。
4. 调节因素: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和资源。
调节因素包括心理、社会和生理因素,如个体的应对策略、社会支持、身体健康等。
5. 后果评价:个体对应激反应后果的评价。
个体会根据应激反应对自身的影响进行评价,以及自我效能感等。
心理应激的概念模型可以帮助研究者和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干预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心理过程和反应。
通过对该模型的应用,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的提高。
医学心理学第5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5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https://img.taocdn.com/s3/m/dd4eb01e27d3240c8447efb2.png)
• 二、心理应激的概念
– 心理应激: 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 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出的心理 紧张状态,其结果为适应和适应不 良。
• 1、心理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 2、将心理应激看做是一种反应 • 3、心理应激是一种个体觉察到的威胁
作用。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各领域。
• 1.社会环境的动荡和变迁 • 2.个体自身发生的变故 • 3.个体接受的积极的社会因素 • 4.个体难以接受的消极的社会因素
• (二)心理因素
• (三)文化因素
• 社会道德规范、行为准侧;风 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 ;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 ;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等。
–
准备行动都需要使用这种
活化的能量来搏斗或逃跑
五、心理应激与健康
• (一)对健康的积极影响 • 1、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2、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 • 1、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 2、加重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疾病复发 • 3、造成机体抵抗能力下降
第三节 心身疾病的概述
应对方式有效吗?
• (二)生理中介机制 • 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 主要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进
行调节。
• 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 通过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进行调
节
•3.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 进行着双向性调节。
三、应激反应
• 应激反应:应激源所致的个体 在生理、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变 化,常被称为心身反应
• (二)心身疾病的特征 • 哈雷特指出的心身疾病的特征是: • 1.发病因素与情绪障碍有关 • 2.大多与某种特殊的性格类型有关 • 3.发病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 4.同一患者可以有几种疾病同时存在
心理应激-心理学
![心理应激-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b0d58ca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0.png)
三、心理应激的应对
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 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是人们用来控制应激事件 或对他们自身反应的对策, 应对可分为:情绪关注性应对
问题关注性应对
心理应激的应对
1.情绪关注性应对 ⑴重新评价情境 ⑵减轻紧张 ⑶心理防御机制
⑶心理防御机制
否定作用 歪曲作用 外射作用 内射作用 退行作用 幻想作用 逃跑 潜抑作用
(2)应激是一种反应 应激是个体对不良 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反应。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
二、应激过程
应激过程可以分为输入、中介、反应、结果四个部分。
输入
中介机制
反应
结果
环境需求 心理应激源
察觉 与认 知评 价
反应 系统 生理性 心理性 社会性
适应 适应不良
二、应激过程
1.应激源概念
应激源是指机体内、外环境向机体提出的适应 或应对的要求,经个体认知评价后能引起心理和(或) 生理反应的紧张刺激物。应激源可分为: (1)生物性应激源:指作用于人的机体,直接产生 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2)心理性应激源 :指那些能引起机体稳态失调, 并唤起适应反应的环境事件与情境。
应激看作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包括引 起机体应激的生物、心理、社会刺激(应激 源);个体对不良刺激和应激情境的反应(应 激反应);刺激物与机体之间的互动(中介机 制);个体对应激过程的应对(应对过程)。 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它包括躯体的、心 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四个方面,这些刺激物 构成心理应激源。
医学心理学
第五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第一节 心理应激
心理学应激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应激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0271e7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d.png)
心理学应激的名词解释应激是指个体受到外界环境或内在压力的刺激时,出现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反应。
而心理学应激则是研究个体在应对压力和适应环境变化时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表现。
本文将从应激的类型、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及应对应激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提供对心理学应激的全面理解。
应激可分为积极应激和消极应激。
积极应激是指个体在面临挑战性情境时,表现出积极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反应。
这种应激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消极应激则是指个体在遇到压力源时,出现负面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
这种应激可能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产生和进一步加剧。
应激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涉及个体的认知、情绪、生理等多个层面。
首先,应激可以引发个体的情绪波动。
比如,在面临工作压力或考试压力时,个体可能会感到焦虑、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
这些情绪反应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释放,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应激还可以对个体的生理健康造成影响。
长期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生活习惯的改变,如饮食不规律、作息紊乱等。
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身体健康问题的出现,如消化不良、失眠、免疫力下降等。
此外,应激还可能引发身体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升高、血压升高、呼吸加快等。
这些生理反应是身体应对应激的一种机制,但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
面对应激,个体可以采取积极的应对方法。
其中,情绪调节是重要的一环。
个体可以通过寻找支持、与他人交流、寻求专业帮助等方式来减轻压力,缓解负面情绪。
此外,个体还可以通过学会放松技巧、参与有益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来提升心理韧性,增强自我适应能力。
认知重构也是应对应激的重要策略之一。
个体可以通过重新评估和调整对应激事件的认知方式,来减轻对压力的感受。
心理学应激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它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通过了解和研究应激的类型、影响因素以及应对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适应环境,从而增强心理韧性,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1、应激现象的特点:
1)应激是一种涉及心身两个方面的紧张状态。
2)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物的范围广泛,既有物质性的刺激物(如生物学和理化),又
有象征性或符号刺激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性刺激物)。
3)应激是一种内部状态,应激一旦产生,便会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在
多数情况下,生理反应同心理反应是并存的。
4)在对应激的反应性上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不同个体的不同身心特点。
5)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既不完全是刺激物作用的结果,也不完全取决于当事者的身心特
点,应激是个体同刺激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应激——是由人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实际上的或认识上的至关重要的内在环境要求所
引起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多式多样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身心紧张状态。
3、心理应激指应激现象的心理方面。
在心理应激中,心理方面起主导作用。
在心理应激的
发生过程中,对环境要求的认知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心理应激(概念)——是一个人在察觉到或认识到自己正面对着至关重要而又难以应对
的环境要求时产生的一种倾向于通过各式各样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而表现出来的心身紧张状态。
5、应激原——向机体提出适应和应对的要求并进而导致充满紧张性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的
各种环境刺激物。
6、一种刺激物能否成为应激原,除了同该刺激物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有关外,还取决于当事
人对它的态度、认识评价和适应应对能力等主体因素以及环境特点等。
7、应激原分为两大类:躯体性的和心理社会性的。
前者可称作物质性的;后者则属于“精
神性的”或称作“符号”刺激物。
◆躯体性应激原——指作用于人的肉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
生物学刺激物。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分为社会性应激原、生活应激原、工作(学习)应激原、文化性应
源原和心理性应激原。
1)社会性应激原——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
情境和事件。
2)生活应激原——包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种种变故或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小事。
3)良性应激——由积极的小事引起的应激。
4)工作应激原——又称职业性应激原,指职业活动或工作中影响劳动者心理和生理稳
态的诸因素。
5)文化性应激原——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的文化方面。
6)心理性应激原——指一个人头脑中的不切实际的预测、预期、凶事预感以及内必的
矛盾冲突等。
◆心理社会性应激原致应激作用评估中采用的量表: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杨德
森和张亚林编的《生活事件量表》(LES)、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
整理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