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点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点缺陷
一点缺陷的类型及形成
1 定义
点缺陷:在三维方向上尺寸都很小(远小于晶体或晶粒的线度)的缺陷。
2 点缺陷的类型
金属中常见的基本点缺陷有:空位、间隙原子和置换原子。图1所示。
在晶体中,位于点阵结点上的原子并非静止的,而是以其平衡位置为中心作热振动。原子的振动能是按几率分布,有起伏涨落的。当某一原子具有足够大的振动能而使振幅增大到一定限度时,就可能克服周围原子对它的制约作用,跳离其原来的位置,使点阵中形成空结点,称为空位。空位就是未被占据的原子位置。
原子离开正常格点,跳到间隙位置,或者说,间隙原子就是进入点阵间隙中的原子。间隙原子可以是晶体中正常原子离位产生,也可以是外来杂质原子。
置换原子:位于晶体点阵位置的异类原子。
图1 点缺陷的类型空位和间隙原子
3 点缺陷形成的物理模型
点缺陷形成最重要的环节是原子的振动。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晶体中的原子在其所处的原子相互作用环境中受到两种作用力:(1)原子间的吸引力;(2)原子间的斥力。这两个力的来源与具体表述,请同学们回忆学过的知识。在这对作用力的平衡条件下,原子有各自的平衡位置。重要的是原子在这个平衡位置上不是静止不动,而是以一定的频率和振幅作振动,这就是原子的热振动。温度场对这一振动行为起主要作用。温度越高,振动得越快,振幅越大。而且,每个原子在宏观统计上表现出不同的振动频率和振幅,宏观表现上是谱分布。这种描述相信能在同学思维空间里建立明确的图象:原子被束缚在它的平衡位置上,但原子却在做着挣脱束缚的努力。现在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况:当温度足够高使得原子的振幅变得很大,以致于能挣脱周围原子对其的束缚(请读者考虑为什么振幅大,原子可以脱离平衡位置)。因此,这个原子就成为“自由的”,它将会在晶体中以多余的原子方式出现?如果没有正常的格点供该原子“栖身”,那么这个原子就处在非正常格点上即间隙位置。显然,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间隙式原子。由于原子挣脱束缚而在原来的格点上留下了空位。这就是点缺陷形成的本质。在这个例子中,温度是使原子脱离平衡位置的动力,是形成点缺陷的外界条件,我们把它称之为点缺陷形成的驱动力。当然,点缺陷形成的驱动力还可以是其他方式,如:离子轰击、冷加工等等。值得说明的是,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哪个原子能够挣脱束缚,脱离平衡位置是不确定的,宏观上说这是一种几率分布。每个原子都有这样的可能。
4 肖脱基和弗仑克尔空位
脱离了平衡位置的原子,我们称为离位原子。那么离位原子在晶体中可能占据的位置有哪几种?不难想象,有如下一些情况:(1)离位原子迁移到晶体内部原有的空位上,此时,空位数目不发生变化;(2)离位原子迁移到晶体的表面或晶界,此时在晶体内部留下的空位叫肖脱基(Schottky)空位(简称肖氏空位),如图2所示;(3)离位原子挤入晶体的间隙位置,在晶体内部同时形成数目相等空位和间隙原子,这种空位叫弗仑克尔(Frenkel)空位,如图3所示。
图2 肖脱基空位
图3 弗仑克尔空位
对于离子晶体,为维持相等的电荷,正离子与负离子必须同时从点阵中消失,如图4。
图4肖脱基空位
5 置换原子
置换原子的原子半径与溶剂不同时也将扰乱周围原子的完整排列,故也可看成是点缺陷。当点阵中存在空位或小的置换原子时,周围原子就向点缺陷靠拢,将周围原子间的键拉长,产生拉应力场,如图5。当有间隙原子或大的置换原子时,四周的原子将被推开些,因此产生压应力场,如图6。
图5 产生拉应力场
图6 产生压应力场
二点缺陷的运动及平衡浓度
1 点缺陷的运动
晶体中的点缺陷并非固定不动,而是处在不断改变位置的运动状态。例如,空位四周的原子由于热振动的能量起伏,有时可获得足够高的能量,离开原来的平衡位置而跑入空位,于是这个原子原来的位置就形成了空位。这一过程也可看作是空位向邻近结点的迁移。此外在点缺陷运动过程中,若间隙原子与空位相遇,则两者都消失,这一过程称为复合或湮灭。
2 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1)点缺陷是热力学平衡的缺陷-在一定温度下,晶体中总是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点缺陷(空位),这时体系的能量最低-具有平衡点缺陷的晶体比理想晶体在热力学上更为稳定。(原因:晶体中形成点缺陷时,体系内能的增加将使自由能升高,但体系熵值也增加了,这一因素又使自由能降低。其结果是在G-n曲线上出现了最低值,对应的n值即为平衡空位数。)
(2)点缺陷的平衡浓度
在一定温度下,晶体中有一定平衡数量的空位和间隙原子,其数量可近似算出。设自由能F=U-TS,U为内能,S为系统熵(包括振动熵SV和排列熵SC)。空位的引入,一方面由于弹性畸变使晶体内能增加;另一方面又使晶体中混乱度增加,使熵增加。而熵的变化包括两部分:①空位改变它周围原子的振动引起振动熵,SV;②空位在晶体点阵中的排列可有许多不同的几何组态,使排列熵SC增加。设在温度T时,含有N个结点的晶体中形成n个空位,与无空位晶体相比
ΔF=n·ΔEV-T·ΔS
ΔS=ΔSC+n·ΔSV
n个空位引入,可能的原子排列方式:
利用玻尔兹曼关系,SC=k ·lnWC ,化简可得:ΔF ∝f(n),令:
式中A=exp(ΔSV/k),由振动熵决定,约为1-10之间,k 为玻尔兹曼常数,v E 为每增加一个空位的能量变化。若已知ΔEV 和ΔSV ,则可由上式计算出任一温度T 下的浓度C 。 由上式可得:1)晶体中空位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一定温度T 对应一平衡浓度C ;2)C 与T 呈指数关系,温度升高,空位浓度大大增大;3)空位形成能ΔEV 大,空位浓度小。空位
平衡浓度对温度十分敏感,例如:已知铜中ΔEV=1.7×10-19J ,A 取为1,则
下面我们以空位为例,导出空位的平衡浓度。空位的形成能定义为:形成一个空位时引起系统能量的增加,记为E v ,单位为eV 。对于晶体材料,在等温等压条件下的体积变化可以忽略,用亥姆霍兹自由能作为系统平衡的热力学判据。考虑一具有N 个点阵位置的晶体,形成n 个空位后,系统的自由能的变化为:
F = nE v -TS (1)
S = S c + nS v (2)
每一项的物理意义为:F 是系统的自由能改变;E v 是空位形成能;nE v 是形成n 个空位后,对系统自由能的贡献,引起系统自由能的增加,是一个热力学不稳定因素;S c 是形成一个空位后,系统的组态熵;S v 是形成一个空位引起振动熵的变化。在公式(1)中:第一项nE v 是随空位的数目增加而增加;第二项-TS 则随空位的数目增加而减小;两项之和将在某个空位浓度处使得体系的自由能最小,如图7。
图7 空位增加引起系统自由能的变化
下面考虑组态熵的计算。热力学上有:
S c = kln Ω
(3)
其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k = 1.38 ×10-23J/K ;Ω为系统的微观状态数目。对于我们考虑
的体系,n 个空位形成后,整个晶体将包含N +n 个点阵位置。N 个原子和n 个点阵位置上的排列方式为(N +n )!,但由于N 个原子的等同性和n 个空位的等同性,最后可以识别的微观状态数为:
Ω = (N +n )! / N ! n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