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符合的要求

合集下载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7 合理选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 合理地使用材料,确保施工质量是保证抗震质量的关键。在结构
施工图中均标有对材料和施工质量的特别要求。混凝土、钢材和砌体 材料的选用参照各自的选用要求。
THAN于抗震
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砌体结构应按规范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 和构造柱、芯柱,或采用约束砌体、配筋砌体等;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控制截 面尺寸和受力钢筋与箍筋的设置;多高层的混凝土楼、屋盖宜优先采用现 浇混凝土板。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2 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建筑体形
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规则的建筑方案应按规定采取 加强措施。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规则、 对称,其刚度和质量分布宜均匀。体型复杂的建筑宜设防震缝。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3 选择合理的抗震体系
结构体系应根据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建筑高度、场 地条件、地基、结构材料和施工等因素,经综合分析比较确定。结构体系 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抗震概念设计的 基本要求
一、抗震设计分类
1 抗震设计分类
为了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对地 震区的房屋必须进行抗震设计。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分为两大部 分:一是计算设计——对地震作用效应进行定量分析计算;一是概 念设计——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 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5 消能减震设计实例
二、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6 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隔震和消能减震是建筑结构减轻地震灾害的新技术。隔震的基本 原理是:通过隔震层的大变形来减少其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从而减 少地震破坏。消能减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消能器的控制来控制预期 的结构变形,从而使主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发生严重破坏。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符合要求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建筑结构设计,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符合国家和行业的相关标准。

1.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建筑可抗地震,采用一系列设计措施,从而保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和减少地震灾害对社会的影响。

抗震设计必须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建筑结构和构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韧性,尽可能减少应变和变形产生的破坏以及构件的疲劳损伤。

(2)建筑结构应能够随地震运动变形,但应限制变形,避免产生破坏性变形。

(3)建筑结构应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通过消耗地震能量,使建筑产生的波动尽量减少。

(4)建筑结构应避免在地震中引起人员、设备的滑动、倾覆、碰撞等现象,同时保持整体稳定性。

2. 抗震设计的影响因素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如地震地区的地震烈度、地震频率、地震波振动的道路、建筑的结构类型和高度、建筑重心高度的位置等,其中地震烈度和地震波频率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

地震烈度等级是根据地震时所受烈度大小来确定的,不同地区的烈度等级是不同的。

在抗震设计中,应根据所处地区的烈度等级,合理选取梁柱结构的截面形状和尺寸,以确保建筑的安全性。

3. 抗震设计的措施在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多种措施来保障建筑的安全:(1)合理的结构类型选择不同的结构类型适用于不同的建筑,并且适用于不同的地震区域。

设计师应根据地震区域的特点,选用适当的结构类型,如框架式结构、剪力墙结构和内置柱群等,以达到较好的结构抗震性能。

(2)合理的材料选择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建筑抗震性能,一般需要选择具有较高强度、韧性、耐久性、可靠性的材料,并进行质量检验。

对于较高的建筑,建议采用预应力钢筋,在建筑过程中形成预紧力,使预应力混凝土梁柱具有较好的耐震性和承载能力。

(3)考虑动态降震随着科技的发展,动态降震设备也越来越普及,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一、前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对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而制定的。

本规范的制定目的是为了规范建筑抗震设计和施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一般要求1. 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必须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

3. 建筑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震烈度、使用性质和设计要求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4.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应符合当地政府的规定和要求。

5. 建筑抗震设计应经过专业人员的认真审核和评估。

三、设计基本要求1. 设计地震动力学参数的获取应根据地震工程学和地震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进行计算和分析。

2.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3. 设计抗震能力应满足建筑物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

4. 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5.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基准地震动。

四、建筑物结构设计要求1. 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和地震烈度等因素确定结构形式和抗震等级,合理布置结构的承载体系。

2. 结构设计应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3. 结构的设计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4. 结构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五、建筑物抗震设防分类要求1. 抗震设防分类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地震烈度、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

2. 抗震设防分类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3. 抗震设防分类应满足建筑物的预期使用寿命和经济性要求。

六、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要求1.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和地震安全评价标准。

2. 建筑物抗震设计计算应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使用功能、地震烈度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措施要求肖龙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措施要求肖龙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措施要求肖龙发布时间:2023-06-07T04:26:23.361Z 来源:《建筑设计管理》2023年6期作者:肖龙[导读] 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要求不止步于舒适度方面,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住宅建筑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团队需要提升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住宅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建筑单位要对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把握,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排查,保证住宅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鼎正工程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摘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要求不止步于舒适度方面,人们对住宅建筑的质量和安全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住宅建筑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团队需要提升住宅建筑的抗震能力,保证住宅建筑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

建筑单位要对住宅建筑的抗震性能进行把握,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排查,保证住宅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

基于此,本文将对建筑抗震概念设计与抗震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结构;抗震设计1 当前抗震设计理念中存在的问题1.1 设计理念过于保守当前,我国存在部分设计单位在设计理念方面受到传统想法的禁锢和限制,在住宅建筑抗震设计理念上缺乏新技术和新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和住宅建筑抗震设计的结合和融入。

存在部分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建筑减震、抗震设计工作时,没有对现场施工环境和建筑性能进行了解和把握,设计的内容过于死板和僵硬,导致设计方案比较刻板,难以有效提升抗震能力。

1.2 过于重视抗震结构强度,忽视性能建设我国当前的建筑设计单位对住宅建筑的抗震结构和整体承载能力投入了过多的关注度,而对住宅建筑外部和内部的建筑结构和性能设计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许多设计人员学习的理论知识,大多内容为住宅建筑主体的抗震能力设计,却忽视了对住宅建筑在细微之处的抗震能力,缺乏抗震损失的经济评估准则。

2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内容2.1 考察施工地点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稳定性与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

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阶段,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维护人员及居住者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

下面是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第一、地震烈度区划: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区划,并参考相关规范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以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设计能够满足当地的地震需求。

第二、设计基本规定:建筑物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范要求,并按照工程结构等级确定受力构件的设计标准。

第三、结构基本要求:建筑物的结构应具备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包括使用适当的构件和材料、合理布置结构、设置有必要的加固措施、采用可靠的连接方式等。

第四、抗震设计负荷、组合和容许值: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用途,确定设计地震动力荷载、荷载组合以及结构的抗震容许值,以满足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要求。

第五、结构材料:建筑物抗震设计应采用符合相关规范的结构材料,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第六、结构形式和布置:结构形式和布置应选取合适的形式,以满足建筑物对抗震强度和刚度的要求,如采用剪力墙、框架结构等。

第七、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应根据结构构件的受力特点和抗震需求,进行合理的构件设计,包括梁、柱、墙体、地基等。

第八、非结构构件设计:建筑物抗震设计还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设计,如天井、管道、设备等,以确保它们在地震作用下不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破坏。

第九、施工技术要求: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还要求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采取适当的工艺和技术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第十、检验和验收:建筑物抗震设计完成后,应进行相应的检验和验收工作,以确保建筑物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

总之,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文件。

它包含了地震烈度区划、设计基本规定、结构要求、负荷和容许值、材料选择、非结构构件设计以及施工技术要求等内容。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灾害发生时,建筑物通常是受到最大影响的,因为建筑物的结构抗震能力不足,往往引起严重的破坏甚至崩塌。

因此,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抗震性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相关要求。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

抗震设计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抗震标准,这是保证建筑物抗震安全的重要保证。

目前,我国的抗震标准是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在实践中应该遵守此规范的相关要求。

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应按照规范中规定的设计哪些抗震设备和措施的要求,例如,建筑结构应该有足够的地震防护墙、梁、柱等构件,以及其他的一些抗震设备和措施,以确保建筑物的整体结构能够在地震的影响下保持安全和完整。

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考虑建筑物的使用环境。

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也是影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类型的建筑物的使用环境不同,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应考虑不同的情况。

比如,学校、医院、办公室等公共场所的抗震要求应比住宅区和工业区要求更高,因为这些公共场所通常需要在地震后迅速恢复正常运行。

并且在考虑建筑物的使用环境时,需要考虑意外情况的发生,例如自然灾害、火灾、强风等对建筑物的影响,因为这些事件往往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遵循“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当遵循“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设计原则,这是一种保证建筑物健康安全的设计理念。

为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的影响,设计师应当从建筑物的整体结构出发,考虑建筑物的质量和安全性同时考虑。

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稳定性和耐久性,防止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出现走样等质量问题,确保建筑物能够经受住大力的冲击和地震的影响,为设计师提供充分的创造空间。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要求,以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从而保障用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抗震的一般要求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抗震的一般要求
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 抗震的一 般要求
抗震一般要求
抗震概念设计的目的在于在整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弥补由于地震 作用及结构地震反应的复杂性而造成结构计算不准确的不足。抗震概念设计 一般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优先采用延性好的结构方案
多层框架钢结构可采用延性较好的全刚接框架及部分刚接框架,不允许采用 全铰接框架及全铰接框架加支撑的结构形式。当采用部分刚接框架时,结构外 围周边框架应采用刚接
要求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大 于构件相应节点处的极限承载 力,即保证节点不先于构件破 坏。
强柱弱梁
强柱弱梁型框架屈服时比 强梁弱柱型框架屈服时有更多 产生塑性变形而耗能的构件, 而且在同样结构顶点位移情况 下,强柱弱梁型框架最大层间 位移比强梁弱柱型框架小。
抗震一般要求
抗震一般要求
(2) 要求有多道结构防线 对于钢框架—支撑结构,钢支撑部分的刚度大,可能承担整体结构绝大部分 地震作用力。但钢支撑延性较差,因此要求钢框架的承载能力不能太小。
将钢框架部分按抗震计算得到的地震力乘以调整系数,达到不小于结构底部 总地震剪力的25%和框架部分地震剪力最大值的18倍二者中的较小值,从而 发挥钢框架部分延性好的作用,承担起第二道抗震防线的责任。
(3)
加强型节点
强节点弱构件
削弱型节点
抗震一般要求
(5) 设置偏心支撑
偏心支撑框架的设计思想是在罕遇地震作用下通过特定耗能梁段的屈服削减 地震能量,从而达到保护其他结构构件不至破坏的目的,其设计原则是强柱、 强支撑与弱耗能梁段。
Than You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欢迎你!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四大原则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四大原则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四大原则1.力学平衡原则力学平衡原则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要能够保持力学平衡。

地震是一种具有短时限和瞬时变动的载荷,建筑物需要通过设计承受地震力,保持平衡。

在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合理选择结构的布局和形状,使其能够均匀分布和传递地震力,以减轻各个结构部件所受的地震荷载。

2.刚度控制原则刚度控制原则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中需要具有足够的刚度,以抵御地震荷载的作用。

刚度是指结构对变形的抵抗能力,通过增加结构的刚度,可以减小结构产生的变形和振动,从而降低地震的破坏力。

在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的刚度分布,合理选择结构材料和尺寸,以提高结构的刚度。

3.耗能控制原则耗能控制原则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中需要能够通过适当的耗能机制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结构的破坏力。

在抗震概念设计中,可以采用一些抗震措施,如设置剪力墙、隔震层、阻尼器等,以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通过合理选择耗能装置的位置和参数,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提高其抗震性能。

4.可靠性控制原则可靠性控制原则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中需要具有足够的可靠性,能够在不产生重大破坏的情况下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

在抗震概念设计中,需要考虑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需求之间的关系,确定结构的安全等级和可靠性要求。

通过合理选择结构的荷载和阻力,进行结构的抗震分析和验算,可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总之,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四大原则是力学平衡原则、刚度控制原则、耗能控制原则和可靠性控制原则。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原则,选择合适的抗震措施和结构形式,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那些要求?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那些要求?

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那
些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超高时建筑结构规则性的要求应从严掌握,明确竖向不规则和水平向不规则的程度,避免过大的地震扭转效应。

(二)结构布置、防震缝设置、转换层和水平加强层的处理、薄弱层和薄弱部位、主楼与裙房共同工作等妥善设计。

(三)结构的总体刚度应适当,变形特征应合理;楼层大层间位移和扭转位移比符合规范、规程的要求。

(四)混合结构工程、钢支撑框架结构的钢框架,其重要连接构造应使整体结构能形成多道抗侧力体系。

(五)多塔、连体、错层、带转换层、带加强层等复杂体型的结构,应尽量减少不规则的类型和不规则的程度;一般不宜超过《高层混凝土结构规程》规定的大适用高度。

(六)当几部分结构的连接薄弱时,应考虑连接部位各构件的实际构造和连接的可靠程度,必要时取结构整体计算和分开计算的不利情况,或要求某部分结构在设防烈度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引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是指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为了增强建筑结构对地震的抵抗能力,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所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准则。

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往往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制定和遵守对于地震防灾工作至关重要。

目的和范围建筑结构抗震规范的目的是规范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过程,确保建筑结构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减小地震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

该规范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抗震稳定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即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倾覆、垮塌等情况。

2.抗震延性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延性,即在地震作用下能够发生可控的塑性变形,吸收地震能量,减小震害。

3.抗震刚度原则:建筑结构应具备足够的刚度,以抵御地震引起的位移和变形。

4.抗震组合原则:对于大型建筑物,应采用多种抗震构件和连接方式,提高整体抗震能力。

5.抗震分区原则: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划分抗震设防烈度等级,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抗震设计参数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些重要的设计参数,包括:1.设计地震烈度:根据地震气候区的不同,确定建筑物所处的地震烈度等级,作为设计的依据。

2.基本地震加速度:根据地震烈度等级和地震动参数计算,确定建筑物所受的基本地震加速度。

3.结构体系类型: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类型,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等。

4.抗震设防烈度: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体系类型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5.抗震设计水平: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确定抗震设计水平,包括常规抗震设计、准地震设计和抗震设防分析等。

抗震设计措施为了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包括:1.构件设计:对于主体结构构件,需要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断面尺寸,保证其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基本原则和要求
20
① 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 递途径 。 这既有利于地震传力路线不间断 , 实现 合理的传力机制 , 还有利于保证计算分析更符合 结构的实际地震行为 。 ② 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 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 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 或对重力 的承载能力 。
21
③ 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能力 、 良好的变形能 力和耗能能力 。 抗震结构主要依赖结构和构件的 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 , 抗震设计中 应发挥和提高 结构和构件的延性 , 并采取措施使结构的破坏模 式有更合理的变形和耗能机制 , 达到预期的抗震 能力 。
23
2 ) 结构构件层面 抗震设计要求结构构件及连接应具有良好的变 形能力 。 不同材料的构件 , 改善其变形能 力的原则和途径也是不同的 , 如对于砌体等脆性 材料构件 , 可利用 约束条件 ( 如 圈 梁 、 构造 柱等 ) 来增强变形能力及稳定性 ; 对于混凝土构 件 , 应避免剪切 、 混凝土压溃 、 粘结失效等脆 性破坏 ;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 应配有足够的 非预应力筋 ; 对于钢结构构件 , 应避免失稳破坏 等。
3
( 4 ) 建筑抗震设计其概念设计至关重要 大量的震害表明 : 建筑抗震设计仅仅依靠计 算是不够的 , 计算设计只解决了问题的一方面 , 还需要依赖工程实践和经验总结出 的 、 许多目前 甚至还无法用计算说明的概念和措施 。 ( 5 ) 建筑抗震设计实质上在于引导一种预 期的结构破坏模式 抗震设计的难点不在于使结构不破坏 , 而在 于使结构在多遇地震下不破坏 、 在设防烈度下产 生可接受的破坏 、 在罕遇地震下产生不致倒塌的 破坏 。
19
2.4.4 结构体系 合理的结构体系是经济有效地实现抗震设防目 标的基本前提 。 抗震设计从结构体系 和结构构件 两个层面提出了 结构抗震体系概念设计的基本原 则。 1 ) 抗震结构体系层面 结构体系的选择是综合技术经济问 题 , 涉及 建筑的重要性 、 设防烈度 、 房屋高度 、 场地 、 地基与基础 、 材料和施工技术条件等众多 因 素 。 单从抗震角 度考虑 , 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应 体现出 足够的抗震承载能力 , 良好的变形能力 、 耗能能力 , 以 及合理的破坏模式 。

GB50011_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详]

GB50011_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标准[详]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并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使建筑经抗震设防后,减轻建筑的地震破坏,避免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制定本规范。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

第1.0.2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7、8和9度地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及隔震、消能减震设计。

抗震设防烈度大于9度地区的建筑和行业有特殊要求的工业建筑,其抗震设计应按有关专门规定执行。

注:本规范一般略去"抗震设防烈度"字样,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度、8度、9度",简称为"6度、7度、8度、9度"。

第1.0.4条抗震设防烈度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

第1.0.5条一般情况下,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基本烈度(或与本规范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对应的烈度值)。

对已编制抗震设防区划的城市,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或设计地震动参数进行抗震设防。

第1.0.6条建筑的抗震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要求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第2章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1 术语第2.1.1条抗震设防烈度 seismic fortification intensity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第2.1.2条抗震设防标准 seismic fortification criterion衡量抗震设防要求的尺度,由抗震设防烈度和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确定。

建筑结构抗震题库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题库湖南城市学院

建筑结构抗震题库湖南城市学院试题【2.1.1】按照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位于(D)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内的建筑物应考虑抗震设防。

(A)抗震设防烈度为5~9度(B)抗震设防烈度为5~8度(C)抗震设防烈度为5~10度(D)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2.1.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使用范围是(A)(A)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B)抗震设防烈度为7~9度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C)抗震设防震级为6~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D)抗震设防震级为7~9级地区的建筑抗震设计【2.2.1】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基本抗震设防目标设计的建筑,当遭受本地区设防烈度影响时,建筑物应处于下列何种状态(C)(A)不受损坏(B)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D)严重损坏,需大修后方可继续使用【2.2.2】按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建筑,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多遭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应(A)。

(A)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B)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D)不致倒塌【2.2.3】某建筑物,其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小震不坏”的设防目标是指下列哪一条?(B)(A)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经修理仍可继续使用(B)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C)当遭受7度的地震影响时,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D)当遭遇低于7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2.4】某建筑物,其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大震不到”的设防目标是指下列哪一条?(D)(A)当遭受8度的地震影响时,不致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B)当遭受8度的地震影响时,一般不致倒塌伤人,经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C)当遭遇高于8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经一般修理后仍可继续使用(D)当遭遇高于8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2.4.1】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分类不正确的是(A)(A)【2.4.1】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B)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破坏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C)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一般建筑(D)丁类建筑应属于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2.4.2】建筑物共有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下列分类原则中正确的是(D)(A)甲类建筑属于重要的建筑(B)乙类建筑属于较重要的建筑(C)丁类建筑属于一般重要的建筑(D)丁类建筑属于抗震适度设防类建筑【2.4.3】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的建筑应划分为下列哪一个类别(B)。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化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1、选定地震动水准。

对设计使用年限50年的结构,可选用本规范的多遇地震、设防地震和罕遇地震的地震作用,其中,设防地震的加速度应按本规范表3.2.2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采用,设防地震的地震影响系数大值,6度、7度(0.10g)、7度(0.15g)、8度(0.20g)、8度(0.30g)、9度可分别采用0.1
2、0.2
3、0.3
4、0.4
5、0.68和0.90。

对设计使用年限超过50年的结构,宜考虑实际需要和可能,经专门研究后对地震作用作适当调整。

对处于发震断裂两侧lOkm以内的结构,地震动参数应计人近场影响,5km以内宜乘以增大系数1.5,5km 以外宜乘以不小于1.25的增大系数。

2、选定性能目标,即对应于不同地震动水准的预期损坏状态或使用功能,应不低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1.0.1条对基本设防目标的规定。

3、选定性能设计指标。

设计应选定分别提高结构或其关键部位的抗震承载力、变形能力或同时提高抗震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具体指
标,尚应计及不同水准地震作用取值的不确定性而留有余地。

设计宜确定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水平和竖向构件承载力的要求(含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形成塑性铰、达到屈服值或保持弹性等);宜选择在不同地震动水准下结构不同部位的预期弹性或弹塑性变形状态,以及相应的构件延性构造的高、中或低要求。

当构件的承载力明显提高时,相应的延性构造可适当降低。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的要求建筑结构抗震是指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或避免损坏和崩塌,确保人员安全的能力。

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建筑物安全完整的关键。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 设计负载要符合规范建筑结构的设计负荷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规范的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承受正常负荷及突发负荷的作用。

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所承受的荷载将增大,因此,在设计负荷时应考虑到地震以及地震时建筑物所产生的负荷,从而保证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 建筑材料要满足抗震要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与建筑材料的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考虑材料的强度、稳定性、耐久性、韧性等方面,需要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正规检测和认证,并应避免使用低质量、次品材料。

3. 建筑结构要满足地震安全评价要求建筑结构在设计完成后,应进行地震安全评价,进行预估,评估所设计结构的在地震中的性能,分析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如果评估结果指出建筑结构不满足安全要求,应对建筑结构进行必要的改进和调整,确保其抗震能力满足要求。

4. 考虑地质条件和地震动力特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还应考虑地质条件和地震动力特点,如建筑物所处的地区、地层类型、岩性、地震烈度等影响因素,以判断结构是否能承受相应地震力的考验。

如果所处的地区地震活动频繁或地震烈度较高,则需要采取特别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

5. 设计的抗震能力要合理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应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规模进行合理的设定。

在设计抗震能力时,应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方法和计算方法,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同时,还应考虑到建筑物在使用中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以防止冗余和浪费。

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能够建造出抗震性较好的建筑结构,才能够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发生时保持完好,保障人们的安全。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和所处地区的地质条件和地震动力特点进行合理的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原则及概念抗震

抗震设计原则及概念抗震

抗震设计原则及概念抗震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地震发生时减少建筑物的损伤程度和人员伤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造成的危害。

抗震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合理选址。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选址有很大的关系。

在选址时,应该考虑到地质条件、地震烈度和地形地貌等因素,选择地质条件稳定、地震烈度较小、地形地貌平坦的地区进行建设。

2. 合理布局。

建筑物的布局应该合理,不同功能区域之间应该有一定的隔离距离,防止因为某一区域受损而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

3. 合理结构。

建筑物的结构应该合理,采用可靠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

4. 合理尺寸。

建筑物的尺寸应该合理,不宜过高、过宽或过长。

尽量避免采用超限尺寸结构,这样可以减少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5. 合理设备。

建筑物的设备应该合理,采用可靠的设备并且进行适当的加固和防护。

特别是对于电力、供水、通讯等重要设备,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常运行。

抗震设计还包括以下一些概念:1. 设计地震动参数。

设计地震动参数是指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所使用的地震参数,包括地震烈度、设计地震加速度等。

2. 设计基准震度。

设计基准震度是指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所使用的一种标准,用于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能力。

3. 抗震设防烈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在进行抗震设计时所要求的最小烈度值,用于保证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地震力。

4. 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地震力和最大变形量等指标,用于评定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总之,抗震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稳定并减少损伤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符合的
要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的安全性和抗震性成为了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它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符合以下要求。

一、适应地震反复性
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根据地震活动的特点,预测其反复性和破坏程度,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

一般来说,地震反复性与地震的短周期有关,在决定结构抗震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地震的短周期。

二、符合强震下结构变形能力的要求
强震时,结构变形是非常普遍的情况,为此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必须考虑结构在一定程度上的变形能力。

因此,对于抗震设计来说,应该准确掌握结构抗震性能,在设计时合理夹杂剪力,以满足结构变形的自适应性。

三、实现结构的整体协同性
在设计建筑的时候,结构的整体协同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建筑在强震下保持整体稳定。

在实际设计中,应该合理运用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材料,并充分利用结构的整体协同性和合理性。

四、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建筑物的安全性是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中的核心要求之一。

对于地震来说,应该尽可能减少结构的横向位移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性。

因此,设计建筑结构要尽量减小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弯曲和扭曲变形。

五、采用合适的土基策略
不同地方的土壤性质和地形环境也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产生影响。

设计时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地状况和地形环境,采用合适的土基策略来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六、满足救援要求
在设计建筑结构抗震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救援要求。

建筑物在抗震之后,通常需要运用救援设备进行吊运或简单破坏。

因此,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救援设备的使用情况。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关键之一。

为了确保抗震设计的有效性和保护性,工程师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设计极限和要求,进行合理的设计。

同时,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对于抗震性监测和评价,应该动态地进行监测和评价,为建筑物开展科学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