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3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3
11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练习一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间,参与。
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间,暗地里,秘密地。
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间,缝隙,空隙。
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小的,偏僻的。
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间,隔些时候。
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
”(《史记·淮阴侯列传》)间,避开别人。
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乘间,暗中。
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
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03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3 2 2间,秘密地,暗地里。
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
引申义。
(B )组1.发使使燕。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发,派遣。
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
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发,射箭。
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齐策四》)发,启封。
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发,出发。
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发,开放。
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发,兴起。
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自测提升答案第一章第一节一、1、刻划符号与汉字的起源刻划符号,是指古代刻划在某些物件上用以记事的符号。
主要有两种:一是书契,一是陶符。
书契,是指刻在一些作为凭证的竹木片或甲骨等物上的符号,也指刻有记事或记数符号的实物凭证。
是先民用以记事、记数的工具,其中的一些符号,后来有了一定的读音和语义,成为早期文字。
如“一、二、三、四、五”等就是如此。
陶符,是远古先民刻在陶器上的具有某种标志意义的符号。
在陶器上出现的刻划符号,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不会是毫无意义的刻画或描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可谓汉字的起源。
2、原始绘画与汉字的起源在文字产生之前,绘画是人们用以记录事物、辅助记忆,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经过长期的积累,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所绘之图所代表的概念固定了,线条简化了并且有了一定的读音,于是,它便成为记录语言的符号。
在甲骨文、金文中,有许多字具有浓厚的图画色彩,都足以证明汉字脱胎于图画。
二、汉字的产生经历了两个阶段,即初创时期和体系形成时期。
1、汉字初创时期(约4500-7800年前)是指汉字从无到有,从符号与图画演变成为文字这一时期。
陶符是汉字的源头之一,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符位于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遗址,距今已有7350至7800年的历史,虽然目前还无法明确辨认。
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符,距今约4500年,已被明确认定为汉字了。
2、汉字体系形成时期(约4500-4000年前)所谓体系形成的文字,是指作为一种符号,能够系统地记录语言的文字。
这种文字一定数量多、功能强、能适应当时记录语言的需要。
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夏商时期的二里头文化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陶符,其中相当一部分可确认为汉字。
它们的时代大约在距今4000年至4500年间。
三、汉字的发明者汉字不可能是由某一个人创造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先民集体创造的。
文字在产生之初,必然是极为幼稚、混乱和分散的。
《古代汉语专题》作业3参考答案
《汉语专题(2)》作业3(语法部分)一、填空:1.古代汉语的名词有两项基本的语法功能是现代汉语名词不具备的,一是名词作判断句谓语,二是名词作状语。
2.在先秦汉语里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人称代词。
3.古代汉语没有数的语法范畴,人称代词在形式上没有单数复数的区别。
4.由于谓词性代词的意义相当于一个述宾结构,故称为谓词性代词。
5.基数词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都要加“有”字。
6.古代汉语的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谓语的修饰语),不能作其他句法成分。
7.介词多是由及物动词虚化而成的一类词。
8.从位置上看,古代汉语的语气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三类。
9.句末语气词“矣”表示对动态变化的报道。
10.分析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词序(及各词类在句法结构中的排列顺序,特定的词序排列可以用来标明某种句法结构);二是句法结构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平列关系、非平列关系);三是句法结构的语法性质,即从语法性质的角度分析句法结构。
如名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
11.古代汉语连谓结构两项之间往往有连词,而现代汉语一般没有。
12.古今汉语的叙述句差别和大,主要表现在词类活用问题(特殊的述宾结构)、语序问题(述宾结构的位置问题)、被动句问题三方面。
二、名词解释:1.意动动词:所谓意动动词是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者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
(注意: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只有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活用作意动动词)2.无定代词: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特指对象,所以叫无定代词。
有“或”(表示肯定)和“莫”(表示否定)。
3.表敬副词:表敬副词是古代汉语特有一类副词,一般都是从动词虚化来的,主要有请、敬、谨、幸、辱等。
说话人对听话人表示敬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敬辞直接向对方表示敬意,另一种是用谦辞表示自谦,间接向听话人表达敬意。
4.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有陈述转而指称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或受事者,或者说谓词性成分转指化以后就“提取”了原谓词性成分的施事或受事。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练习题及参考答案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完整小条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郭锡良《古代汉语》练习参考答案[繁体修订版]
郭錫良《古代漢語》練習題參考答案(此答案來自網上。
今改爲繁體,加以校訂,稍作改動。
若發現錯誤,請及時告知:*******************)[可作考研或期末考試參考之用]練習一(P123)一查閱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辭源》修訂本)中所屬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亞(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嚴(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書(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貳(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術(行部)[按:繁體字“隣”與“鄰”爲異體字,都簡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辭源》修訂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辭源》中各有幾種讀音?兩者是否一致?“行窳(yǔ)”的“行”讀什麼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種讀音,在《辭源》中有4種讀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還引了《集韻》的一條注音“乎監切”(讀音爲xián)。
“行窳”的“行”讀xíng。
三從《詞詮》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的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教材引文下加△處,本答案改爲加粗,下同):1.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列子·湯問》)曾,副詞,乃、竟。
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范仲淹《岳陽樓記》)則……則……,承接連詞,表文中對舉關係,就、那麼。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淵明《桃花源記》)既,時間副詞,表過去,已經。
4.或圓如簞,或方似笥。
(《水經注·巫山、巫峽》)或,無定代詞,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水經注·巫山、巫峽》)自,假設連詞,苟、如果。
常“自非”連用。
6.廣袤豐殺,一稱心力。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一,副詞,皆、都。
《古代汉语》上下册课后习题答案(精心整理)
《古代汉语》下方是正文A.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练习三答案
郭锡良版《古代汉语》课后练习(三)参考答案学生学习 2009-05-23 08:42 阅读170 评论0字号:大中小一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
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
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
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
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
“名”和“字”之间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
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
二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
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
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
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
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
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
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有属官。
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
汉初沿袭秦制。
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
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
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
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
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古代汉语 王力版 习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王力版习题及答案绪论:1.古代汉语课程是什么性质的课程?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培养古书阅读能力的工具课。
2.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如何分期?一般将"五四"以前的汉语成为"古代汉语",以后的称为"现代汉语"。
但是吕叔湘在80年代又提出应该把"五"四以前的分成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两个时期,现代汉语只是近代汉语内部的一个分期。
3.何为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大支流?文言和古白话。
4.什么是文言?什么是古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的语言。
古白话是后期的另一种书面语言系统,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
文字(上):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结绳、契刻、八卦等都是帮助和提示人们记忆的工具,而文字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因此都不是文字,和文字的产生也没有直接的关系。
图画虽然可以有表意的作用,可是往往意思含糊不清,应该怎么理解取决于具体环境。
只有具备下列条件时,才可以成为文字:(1)把整幅的画拆散成个别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词相当。
(2)这些图形必得作线性排列,按照语言里的词序。
(3)有些抽象的意思,语言里有字眼,不能直接画出来,得用转弯抹角的办法来表示。
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汉字是辅助交际工具,它使汉语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字体是指整个文字系统的书写样式。
它与字的结构方式不是同一个概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比较稳固的,但字体却可以变化。
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字体要求便于书写和识别,所以汉字字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繁复到简洁的。
演变是缓慢的、渐进的,新字体出现,旧字体被淘汰,中间有一个交替的过程。
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练习一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行窳”的“行”读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 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全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精品
【关键字】建议、地方、问题、现代、统一、建立、了解、特点、思想、地位、基础、需要、途径、方式、作用、标准、关系、树立、方向、规范、忠心、中心古代汉语课后练习答案练习二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见……于”式。
3.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
(《汉书?张骞传》)前句是,“于”字式。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鸿门宴》)后句是,“为……所”式。
5.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前句是,无标志。
6.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
《汉书?张骞传》)后句是,“为……所”式。
7.才高见屈,遭时而然。
(《论衡?自纪》)前句是,“见”字式。
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许行》)后句是,“于”字式。
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古:何陋之有。
“何陋”作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今:有何陋。
宾语后置。
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古:谁与守。
“谁”作介词“与”的前置宾语。
今:与谁守。
宾语后置。
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古:未之见。
“之”作动词“见”的前置宾语。
今:未见之。
宾语后置。
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古:莫之能一。
“之”作动词“一”的前置宾语。
今:莫能一之。
宾语后置。
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古:不余欺。
“余”作动词“欺”的前置宾语。
今:不欺余。
宾语后置。
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古:奚为。
“奚”作介词“为”的前置宾语。
今:为奚,即为什么。
宾语后置。
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武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习题及答案
武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习题集绪论:1.古代汉语课程是什么性质的课程?2.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如何分期?3.何为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大支流?4.什么是文言?什么是古白话?文字(上):5.为什么说结绳、契刻、八卦等不是文字?文字与图画有什么本质区别?6.汉字与汉语是什么关系?7.什么是字体?它与字的结构方式是同一概念吗?8.汉字字体演变总的趋势如何?9.举例说明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几种主要字体的特点: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10.谈谈“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1.什么是“六书”?12.许慎对“六书”如何定义?13.什么是“四体二用说”?是谁提出的?影响如何?14表意字包括“六书”中的哪几种?15象形字反映了汉字的哪两种构形模式?16为什么说象形字是造字的基础?17意符与部首之间是何种关系?18江声、段玉裁、章太炎、朱骏声对转注的看法有何分歧?我们怎样理解转注字?19如何区分造字的假借与用字的假借?20什么是古今字?21谈谈下列汉字的关系(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孰——熟反——返共——供竟——境昏——婚说——悦错——措亦——腋群——羣峰——峯妒——妬借——藉庄——莊发——發22什么是异体字?写出下列各字的异体字:睹咏岳杯玩鹅惭线略文选(一)23解释加点的字词:同仲右师兑入门癸未卜,争貞。
遹拜首首,敢對揚王休。
允有来艰自西。
王孔加子白义。
包荒,用冯河。
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近取諸身,遠取諸物。
弦木為弧。
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24为下面短文打标点,并翻译为现代汉语:田贊衣補衣而見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田贊對曰衣又有惡於此者也荆王曰可得而聞乎對曰甲惡於此王曰何謂也對曰冬日則寒夏日則暑衣無惡乎甲者贊也貧故衣惡也今大王萬乘之主也富貴無敵而好衣民以甲臣弗得也意者為其義邪甲之事兵之事也刈人之頸刳人之腹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其名又甚不榮意者為其實邪苟慮害人人亦必慮害之苟慮危人人亦必慮危之其實又甚不安之二者臣為大王無取焉荆王無以應文字(下)25什么是通假字?如何辨认通假字?26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的关系如何?27请标出下列通假字的读音:(1)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古代汉语(3)》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3)》练习题库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214 楷书的偏旁2、按照音序排列3、拗4、乐谱词牌5、反用反用6、反切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乾隆8、韵尾鼻音9、“颔联”“颈联”10、破读(读破)11、直训12、平声隔句押韵13、阮元唐14、序(叙)跋15、《说文解字》16、读音形体构造17、“曲子词”民间18、传记行状19、骈赋古赋20、平水韵诗韵21、义疏体传注体22、直音法23、讲究句式、讲究押韵24、上去入25、集解(或集注、集释)26、词诠虚词注音字母27、释词注音28、反切法29、近体诗(今体诗)二、名词解释题1、《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它将汉字分为五百四十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编纂法。
它收字以小篆为主,有一同形体的古文、籀文、异体字,则作为"重文"轩于每字之后。
2、词调词调就是指写词时依据的乐谱。
3、借对借对。
这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
一个字有甲、乙、丙等多种意义,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
4、小赋小赋是指那些篇幅较短的赋,包括专咏一物的咏物小赋和以抒情言志的抒情小赋,它一般不采用大赋那种设为问答、韵散间出的结构,是通篇押韵的韵文。
5、藏词将古代典籍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藏去一部分,用留下的部分来替代被藏去的部分,这一修辞方式称为“藏词”。
藏词又叫割裂,可分为藏头语和藏后语两类。
6、反切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注音方式,兴于汉代末年。
它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在字书中,反切一般称"某某反"或"某某切"。
7、四声“四声”,是指中古汉语中的四种声调。
“四声”的名称是由南北朝梁代的沈约、周颙等人提出的,以“平、上、去、入”四字来表现其调类。
时人也曾试图用文字解释中古“四声”的调值,并出现了“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之类的推测、描绘,但终因对中古四声认识尚不充分,都无法准确揭示中古四声的调值。
古代汉语课后题答案(完整小条版)
一查阅下列各字在《康熙字典》(或《辞源》修订本)中所属的部首:丹(丶部)之(丿部)亚(二部)常(巾部)卍(十部)受(又部)严(口部)隣(邑部)巡(巛部)希(巾部)幽(幺部)胡(肉部)怡(心部)攻(攴部)书(曰部)民(氏部)煎(火部)者(老部)茁(艸部)贰(贝部)郊(邑部)望(月部)平(干部)术(行部)按:繁体字“隣”与“鄰”为异体字,都简化作“邻”。
《康熙字典》“隣”字在阜部,“鄰”字在邑部。
《辞源》修订本不收“隣”字,只收“鄰”字,在邑部。
二“行”字在《康熙字典》和《辞源》中各有几种读音?两者是否一致?什么音?“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5种读音,在《辞源》中有4种读音。
其中xíng、xìng、háng 、hàng是一致的。
《康熙字典》还引了《集韵》的一条注音“乎监切”(读音为xián)。
“行窳”的“行”读xíng。
三从《词诠》中查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在句中的意义: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列子·汤问》)曾,副词,乃、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则……则……,承接连词,表文中对举关系,就、那么。
3.既.出,得其明《桃花源记》)既,时间副词,表过去,已经。
4.或.圆如箪,或.方似笥。
(《水经注·巫山、巫峡》)或,无定代词,有的。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巫山、巫峡》)自,假设连词,苟、如果。
常“自非”连用。
6.广袤丰杀,一.称心力。
(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副词,皆、都。
四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
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如:目、舟、鸟、手、网。
古代汉语课后答案全集
练习二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
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合。
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
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
《说文解字》:“及,逮也。
”“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合,与《说文》释义相合,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
”“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合,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
“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
练习一
七、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
(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间,参与。
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间,暗地里,秘密地。
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史记·管晏列传》)
间,缝隙,空隙。
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间,小的,偏僻的。
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
(汪琬《传是楼记》)
间,隔些时候。
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
”(《史记·淮阴侯列传》)
间,避开别人。
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间,乘间,暗中。
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
”(《左传·成公十六年》)
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
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03
古代汉语 课后习题答案03 2 2
间,秘密地,暗地里。
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 间,中间。
引申义。
(B )组
1.发使使燕。
(《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发,派遣。
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孟子·梁惠王上》)
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
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尽心上》)
发,射箭。
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战国策·齐策四》)
发,启封。
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
(《庄子·秋水》)
发,出发。
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
(李商隐《无题》)
发,开放。
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告子下》)
发,兴起。
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为政》)
发,发挥。
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
(《左传·桓公二年》)
发,发扬。
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老子·第三十九章》) 发,震动,爆发。
引申义。
3 3
古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