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简版心理学思考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有哪些类型?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类型:1.学习动机来源:外部和内部动机;2 学习动机作用:近景和远景性动机;3. 学习动机活跃程度:辅助性和主导性动机;

4. 学习动机性质: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何关系?

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的强度适中,学习效率也高;动机水平过弱或过强,学习效率也不高。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水平提高而增强,直至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而上顶峰,之后随学习动机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从事较为简单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高的学习动机,从事较为复杂的课题其最佳水平为较低的学习动机。

三.分析比较不同取向学习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育意义。

主要有:

1.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认为强化可以同时用来解释操作性学习的发生和学习动机的引发。动机被看作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推动力量,并用强化来解释学习动机的引起和作用。其教育意义:现代学校中用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奖赏、表扬、竞赛等教育措施都是以强化动机理论为依据的。

2.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具有以积极努力为标志;能够面对挫败;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其教育意义:应增强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排除害怕失败的消极心态,使学生以获得成功为快乐。

3. 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是一种从认知的视觉探讨动机的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其教育意义: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做科学归因,发展学生平衡的控制结构,替代性的选择。

4. 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指向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通常取决于人们的需要。大致分为:1 基础需要;2 成长需要。其教育意义: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根本上讲,是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5.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有: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生理状态等。

其教育意义: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轻欲的倾向,把个体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类的动机,我们应该讲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作为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四.分析当前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提出培养他们积极归因的策略。

当前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主要分为积极的归因倾向和消极的归因倾向,具体为:

积极归因倾向的学生追求成功,消极归因倾向的学生避免失败。追求成功的学生较之于避免失败的学生有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学习情绪更加良好。而避免失败的归因倾向一旦稳定成为一种习惯,极易导致学生出现习得性无助感,有了这种心态,即使有成功的机会,学生也难以去尝试。

培养策略:

1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要做科学归因,

3发展学生平衡的控制结构,

4替代性的选择

五.试从学习动机角度分析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效果,因此学习动机很重要。但是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毕业以及求职,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学习动机,即缺乏学习活动的内动力。缺少内部学习动机则自身对知识没有渴求,往往在近景性学习动机上表现很突出,60分万岁,过关就好,而没有远景性学习动机,不会给自己订立一个远景目标而去努力。从而成为一个表面型动机者,即为了应付检查和考试及格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种动机的推动下,学生会采取应付性的,肤浅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学习行为较少。

六.结合高等教育实际说明应该如何激发与培训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2. 提倡学生“开展结构性学习”;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指定规范,鼓励适当的竞争。

七.为什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何意义?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一定比例,并具有差异性,比如:大一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是对大学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学习与专业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大二问题是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问题、情感与恋爱问题;大三是自我发展与能力培养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和情感问题;大四问题是择业与就业问题,恋爱问题和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意义:

1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

2 帮助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

3 了解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4 做好走向社会的心理准备。

八.你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该有哪些?谈谈你的理由。

标准:1. 积极的自我观念; 2. 环境适应良好; 3. 人际关系和谐; 4. 情绪调控能力较强; 5. 行为较合理; 6. 人格较完整。

九.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1.统计学方法,也叫常规比较法,提供了心理特征的数量资料,比较客观,便于比较,操作也简便易行;

2.社会适应判断法:它以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及社会适应性为出发点,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准则,考察个体的行为是否符

合社会的要求,借以判定其心理健康水平,但局限性明显;

3.生活适应评定法:以个体是否能够很好地适应生活为标准。这一标准在具体运用时易受评价者的主观影响,操作缺乏

客观性;

4.主观病痛法:依据个体内省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况的方法。但没有外在的统一标准,随意性大,很难作为

一个独立的正式衡量标准来使用;

5.症状判定法:以个体是否存在某些生理和心理异常的症状为依据,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定。但效果取决于判

定者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异常的多重症状的熟悉程度和进行多方面身心检查的判断程度。

十.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1.学习适应问题:学习适应是学生主动调整自身与环境要求相符合,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

2.心理冲突: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存在数个不能同时满足或互相排斥的目标所产生的心理不平衡现象;

3.人际交往问题:人际交往是维护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支柱;

4.自我意识问题: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5.情绪问题: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

6.心理挫折: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障碍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的情绪状态。

成因:

1.大学生自身因素;

2. 学校教育因素;

3. 社会环境因素;

4. 家庭教育因素。

十一你认为应从哪些方面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你的构想。

1.注意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提高大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2.加强对大学生的学习指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帮助大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注意大学生的考试心

理卫生;

3.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克服交往中的认知障碍,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

4.重视大学生的恋爱和性心理教育:通过心理卫生课,使大学生科学掌握性知识,教育大学生积极和两性正常交往,教

育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5.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学会客观地认识自我,培养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6.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帮助大学生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技巧,树立求职自信,正确的处理择业中的挫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