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文化身份建构探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文化身份建构探究

作者:丁群,易德良

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 2020年第6期

丁群易德良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历史与现实因素导致我国乡村教师的主要师资来源与

整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乡村教师具备的乡贤文化身份日渐缺失。本文深刻剖析了乡村

教师乡贤文化身份没落的历史与现实原因,并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和乡村基层教育现状,

对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文化身份的建构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教师;“新乡贤”;文化身份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共同印发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

若干意见》对于“创新乡贤文化”提出具体要求:“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

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乡村教师作为乡贤文化群体中

的“文化持有者”与“教育代言人”,历来被视为教化广大乡民的“文化人”、引领乡村道德

风尚的“道德人”和维持乡村秩序的“政治人”而受到敬重。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乡村

学校经历了长时间的体制改革转型,因各种历史与现实因素导致乡村教师的主要师资来源与整

体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乡村教师具备的乡贤文化形象走向没落,乡贤文化身份日渐缺失,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重新建构乡村教师“新乡贤”的文化身份,使之更好地推动乡村基

层教育事业与乡风文明的振兴,已成为我们必须直面和迫切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乡村教师乡贤文化身份没落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当前,乡村教师与乡村民众、农村社会逐渐隔阂和疏离,成为乡村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

普遍问题,乡村教师乡贤文化身份逐渐没落,对自身的“乡贤”文化身份认同感日渐缺失,随

之而来的是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大幅度降低。受此影响,许多乡村学校的新生代教师出现“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系列现实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方面。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离农”思想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趋势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贫富差距更加明显,导致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与“离农”思想对乡民的影响更为深远。而且,许多乡村学校“撤点并校”,从原来落后偏僻的地方搬迁至县城或乡镇的繁华地带,封闭式管理模式将学校

与本地乡土社会村落人为隔绝开来,许多学校虽名为乡村学校,却并未与本地区的乡村生活融

为一体。乡村学校现行教材中的“现代文明观念”、许多乡村教师对这种以城市文明为中心的

价值观的认同,也在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养成。进入21世纪以来,能够融入乡村社会生活的民办教师群体逐渐被具有高学历的城市教育背景的年轻教师所取代,这些新入职的教师

大多在现代化城市有过学习工作经历,面对设施落后、条件艰苦的乡村学校,心理落差、职业

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失衡,成为他们想方设法调离乡村、回归城市生活的主要原因。

(二)乡村教师社会地位降低,之前令人敬重的文化身份已经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读书与做官之间自此没有必然关系,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期间的历次政治运动在“左倾”思潮的干预之下,对包括教师在内的知识分子又造成

一定的冲击,但由于乡村教师在本地区仍然是“文化持有者”和“教育代言人”,加之人们普

遍意识到,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走出农村改变命运,所以乡村教师在本地区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

地位和优越条件。改革开放带来的商品经济与市场化浪潮,彻底改变了大部分乡村民众的观念。求富成为乡村人压倒一切的生活目标,经济成为乡村生活中的强势话语。市场经济的开放先后

带动了人们经济收入差距的扩大,在以经济实力论社会地位的观念笼罩之下,具有一定官方话

语权和经济实力的“官乡贤”“富乡贤”成为乡村民众青睐与追捧的对象,而作为“文德乡贤”的乡村教师因收入低、待遇差,社会地位一降再降,之前的优越感也随着经济收入的差距而消失,对自身职业的认同危机与日俱增。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全面普及、普通高中教育和

各种职业化教育在全社会的迅速发展,普通乡村民众的文化水平得到提高,乡村教师往昔在当

地教化民风的崇高威望、令人敬重的“文化持有者”与“教育代言人”身份已经逐渐丧失。

(三)乡村教师由“优秀人才”竞相追逐的职业沦落为“高不成低不就”的职业

前者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实行的师范生包分配制度,据笔者所知,直

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大量初中毕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去读中师,中师免学费而且毕业包分配

工作。相比之下,当时的大学录取率较低,初中升高中的学生如果没有考上大学,想进国家单

位几乎不可能,因此许多优秀人才都去读中师,毕业后服从分配到家乡安心教书,成为当年家

乡父老羡慕敬重的对象。21世纪初,情况发生反转,国家教育政策的变革以及乡村教师的经济

收入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捉襟见肘,人们的观念也在悄然变化:读书成绩好的都去读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成绩中等偏下的才来读中师,中师生源质量直线下降,许多从中师毕业的乡村教

师的综合素质、职业素养、能力水平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乡村教师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乡村教师已经沦落为许多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个无奈选择,因乡村教师职业能力

与综合素质下降而引发的乡村教育整体质量滑坡,让人们对乡村教师的崇拜、敬重心理逐渐消失。

(四)乡村教师日益成为乡村社会的“异乡人”

近年来,国家为大力发展乡村基础教育事业出台了一系列教师招聘管理政策,增加了

“特岗教师”招聘计划等。许多新入职的教师既有事实上的“异地教师”,也有虽是本地人但

已经与乡村社会完全隔断联系的“异乡人”与“边缘人”。由于缺乏对乡村生活的充分了解与

心理准备,特岗服务期一满,能留下来安心任教的只是少数。即使是本地籍贯的乡村教师,也

会想办法调到条件稍好一点的乡镇甚至县城去教书。即使因为种种原因留在乡村学校,许多新

生代教师也会在靠近城区的地段购房,除上班时间之外,节假日和课余时间都生活在城区,生

活方式也向城区市民靠拢。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本地教师或是外地教师,他们普遍是在现代化

城市接受的高等教育,基本上已经割断了自己与乡土文化的联系,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知识体系与价值观,已经完全脱离了乡村生活。在适应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状态之后,

他们自然会对乡村生活与乡土文化产生隔膜。因此,即便是本地籍贯的乡村教师,很多人也事

实上成了与当地乡土文化有着本质区别的“异乡人”。

二、新时代乡村教师“新乡贤”文化身份建构的对策与建议

传统乡贤“有德行、有才华,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等优良传统应当成为“新乡贤”的文化底蕴,“新乡贤”还应当以乡情为纽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

懿行为示范引领,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在乡村振兴

战略背景之下,乡村教师作为改造乡村文化面貌的“灵魂”与主力军,为乡村教师注入“新乡贤”文化精神、重塑他们的“新乡贤”文化身份,已成为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当务之急。

(一)不断完善特岗计划拓宽乡村师资渠道,改善乡村教师待遇与收入,让乡村教师真

正“留得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