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汉英科技文体的翻译
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
![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18646b1ef8c75fbfc67db26d.png)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科技英语的翻译技巧以及应遵循的准则关键词:科技英语;被动语态;名词化结构我们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经常需要了解国际国内交通发展的状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或进行学术交流,这样不可避免地要翻阅大量的外文书刊和杂志。
虽然我们在学习普通英语的基础上掌握了几千个单词的词汇量,但对科技英文书刊的查阅仍有较大的困难。
科技英语(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通常略为EST ),它之所以能同普通英语分道扬镳,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有不同于普通英语的特点,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翻译经验,认为我们要掌握其中的几种技巧。
一、首先要拥有一本好的科技词典学习普通英语几年以后,你大约掌握几千个单词的词汇量,这时你就会发现英语拥有极其丰富多彩的词汇,但在科技文章中,又会对大量的专业词汇和术语而头疼。
有些词晦涩难懂,大而长,看起来吓人,如posttention(后张拉力),prefabricate(预制),意义比较简单,只要查一下词典就行。
有些词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光凭上下文含义猜测其中的含义是行不通的。
另外有许多词比如negotiate这比较常见的是“谈判”的意思,但是当它出现在“negotiate a bad turn”这个词组中,译成“谈判”就不合适,查查词典就知道是“顺利通过”的意思,所以翻译时选择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最恰当。
一本好的科技词典可以成为你的良师益友,为此笔者推荐《英汉道路词典》《汉英科技大词典》两本较好的词典。
二、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在普通英语中是最基本的语法,简单易学。
科技英语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不是为了追求文章语言的艺术美,而是为了讲求叙述文章的客观,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和普通英语文章有着显著不同,加深读者对所叙述事物的深刻印象,摒弃不必要的东西。
例如:1. Most primary highways are built and cared for by state governments. 大部分主要的公路都是由联邦政府建造和管理。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373b2e8d28ea81c759f5781d.png)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科技文本的翻译策略作者:韩宇飞魏洳镝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8期摘要:科技翻译旨在准确忠实的表达信息。
本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来分析翻译科技文本所采用的翻译技巧和策略,以促进提高译文的翻译质量。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科技文本;翻译策略一、功能对等理论“对等”是翻译学上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翻译界为此提出了多种理论,其中尤金·A·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
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的翻译原则:目的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之间保持动态上的一致。
奈达随后将其改为“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并指出功能对等也要形式对等,而不只是信息内容对等。
奈达认为,翻译就是要在译入语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现原文的信息,首先是重现意义,然后是风格。
但这并不是只顾内容而不顾形式,是在信息对等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形式方面的对等,而当这两者无法兼具时,则优先考虑内容对等。
二、科技文本特征科技文本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在词汇方面,除去专有术语,主要还是普通的科技词汇和普通词汇。
大部分科技词汇都来自于普通词汇,或者是直接从外语借来,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科技词又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了普通词汇。
科技文本在造句方面的语言特点是:结构复杂的长句多,大量使用从句、非谓语动词和后置定语;多用省略、倒装、割裂句式。
而英语又是动态形语言,通过使用各种句型增加了句子信息容量,让句子结构紧凑并富于变化。
在修辞方面,科技文章讲求准确,很少带有感情色彩,很少使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段。
(蒋太培,1985:24)三、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汉英翻译策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间存在很多差异,因此翻译科技文本时,为了达到“功能对等”,需要对译文进行调整,用增译等方法补充说明,消除歧义。
为了实现科技文本的严谨,也用了语态转化法,将主动化为了被动语态。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言系统对比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8752b09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64.png)
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英汉语⾔系统对⽐与翻译⼀、被动与主动(⼀)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2、句法的要求。
(1)为了使句⼦承上启下、前后连贯、便于衔接。
(2)为了使句⼦平衡。
(3)修辞的考虑。
(4)⽂体的需要。
(⼆)汉英多主动式原因1、汉语被动式的使⽤受到限制。
2、使⽤受事主语(Receptor subject)导致⼤量的“当然被动句”。
3、当不需要或不可能说出施事者的时候,汉语可以采⽤⽆主句或主语省略句来保持句⼦的主动形式。
4、当施事者难以指明时,汉语还可以采⽤通称(generic person)或泛称作主语。
5、当不便使⽤被动式时,汉语可采⽤某些转换式来表达被动意义。
(1)处置式(即“把字式”或“将字式”)(2)“为……所”式。
(3)“是……的”式。
(4)“……的是”(5)“……加以/予以”式。
⼆、物称与⼈称(Impersonal vs Personal )(⼀)、英语常⽤⾮⼈称,主语汉语常⽤⼈称主语1、⽤抽象名词或⽆⽣命的事物名称作主语。
2⽤⾮⼈称代词“it”作主语。
代词“it”除了⽤来代替除⼈以外的⽣物或事物之外还⼴泛⽤作填补词expletive。
(⼆)英语常⽤被动式,采⽤物称表达法:汉语常⽤主动式,采⽤⼈称、泛称或隐称表达法。
三、静态与动态(Static vs. Dynamic)1、名词化倾向是英语的特征之⼀2、名词作为施事者对动词的替代3、名词构成标题式短语对形容词的替代4、名词优势引起的介词优势5、动词的弱化6、形容词副词对动词的替代7、动词连⽤是汉语的常态8、动词可以充当汉语的任何句⼦成份9、汉语句⼦中的动词可重复重叠⼀、被动与主动(Passive vs.Active) 被动语态在英语⾥是⼀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某些⽂体中,使⽤被动句⼏乎成了⼀种表达习惯。
Baker 指出:“被动句促成了物称倾向,物称倾向也滋长了被动句”。
(⼀)英语多⽤被动式原因1、施事的原因。
⼈们表达思想的时候,通常使⽤主动句。
科技文本翻译
![科技文本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184562fb4daa58da0114aa2.png)
普通科技文体
普通科技文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科普文章 (popular science article)及技术文本(technical document).其语场是传播科技知识,描写生产 过程,说明产品的使用方法等.语旨是内行对外 行(scientist-to-layperson writing).语式是采用自 然语言,用词生动,句法简易,文风活泼,多用 修辞格. 无论是科普文章或是技术文本都有较强的劝导性 (persuasiveness),所以普通科技文体常以简洁的 语言,生动的方式把信息传递给受众.
普通科技文体与专用科技文体
Food is digested as it passes along the long tube which begins at the mouth and ends at the anus. The process of digestion begins in the mouth where the food is crushed by the teeth and made wet by the juices in the mouth. After it is swallowed, it passes down the gullet, a tube having muscles and going to the stomach. Food is digested as it passes along the alimentary canal. The process of digestion begins in the mouth where the food is chewed and moistened by the saliva. After being swallowed, it passes down the gullet, a muscular tube leading to the stomach. 通过对比,发现词汇和句法上的差异是明显的.专用科技 文体用术语表达,普通科技文体常用解释性的文字表示.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最新
![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1e236b7d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3e.png)
XX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第一外国语〔英语〕》教学大纲课程编号:S100001 课程名称:第一外国语〔英语〕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学期:第一、二学期总学时数:72学时〔学硕〕 54学时〔专硕〕总学分构成:研究生综合英语2学分+研究生英语翻译2学分大纲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性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英语课程是全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开课的时间为一学年,共100时,由外语系研究生英语教研室的教师负责教学。
英语教学应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便能培养出更多全面掌握英语、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专业研究和工作的高级人才。
任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一个学年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学习,并在不断地就听、说、读、写、译等5个方面进行综合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的运用能力,为将来运用英语作为工具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做准备。
二、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前沿点重点:硕士生英语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有关专业书刊,进行对外交流的能力,因此必须强调应用,结合专业特点,突出读、写、译训练。
按照语言教学的规律,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突出读、写、译的同时,要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全面提高。
难点:把握各种英文语篇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同题材文章的写法。
理清语篇大意和细节之间的关系,完成从语言表面理解到对整个语篇的理解的过渡。
加快从语言输入(阅读、听力理解)到语言输出(口语,翻译,写作)的转换,达到输出语言丰富,表达方式多样化。
前沿点:研究生英语教学要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的同时,努力结合专业英语的特点,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专业英语知识的学习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获得的能力,扩大专业词汇,保证大量的英语阅读和翻译实践,使学生能真正以英语为工具,熟练地获取和交流本专业所需的信息。
科技英语翻译
![科技英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e8b053ba32d7375a41780bd.png)
一些国家正在采用卫星来发展国内的通信, 以取代传统的陆地电话。 Some countries have been using satellites for domestic communications in place of conventional telephone lines on land.
Further Practice
1.十年前启动的星火计划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 促进研究成果产业化和商品化方面已取得了初 步成效。
The Torch Program, launched 10 years ago, has brought about initial success in developing new and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promoting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通信卫星系统 communication satellite systems
引起
传统的
to evoke
conventional
陆地电话线
成本高的
telephone lines on land
costly
普及
popularize
Notes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属新闻报道文体,具有时效 性,信息性,翻译时要注意选择正确的时态。
科技英语翻译(1)
![科技英语翻译(1)](https://img.taocdn.com/s3/m/60052c0579563c1ec5da71cb.png)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torically,“three peaks”in translation movements:东汉至唐宋的Buddhism scripture 的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 战争至‘五四“ 的西学翻译。( First Opium War (Britain’s invasion of China, 1840-1842) In terms of scope, quality,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 the current one is unprecedented.
形象生动,句式简单,强烈的审美意识, 文字生动而感人。
专业术语,正式的客观描述词汇,较长的
名词化结构,客观事实,文字严谨而客观。
2. 与英语口语文体的对比 An old lady who was listening exclaimed: It beats all how folks do things nowadays. When I was a gal, they made a hole in each end of an egg and sucked. A young lady back home from school was explaining. “ Take an egg.” She said, “ and make a perforation in the base and a corresponding one in the apex, then apply the lips to the aperture, and by forcibly inhaling the breath, the shell is entirely discharged of its contents.”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136613a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f.png)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降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照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程镇球. 《翻译咨询题探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单其昌. 《汉英翻译说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郭建中. 《文化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蒋绍愚,田瑞娟. 《古代汉语》.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汉英经贸手册》编写组. 《汉英经贸手册》.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何炳威. 《容易误译的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何刚强. 《现代英汉翻译操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何刚强. 《现代英语表达与汉语对应》.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4.何刚强. 《英汉口笔译技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何刚强. 《最新英语翻译疑难详解》.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6.何善芬. 《英汉语言对照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何兆熊. 《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何自然、张达三、杨伟钧等译. 《现代英语语法教程》.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8.胡庚申. 《怎么样起草与翻译合同协议》. 合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1993.胡曙中. 《英汉修辞比较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胡晓吉. 《有用英汉对照翻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胡燕平,张容建. 《有用英汉翻译类典》. 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7.胡裕树. 《现代汉语》.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7.胡兆云. 《美学理论视野中的文学翻译研究》(第2版). 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9. 胡兆云. 《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1.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8.黄伯荣, 廖序东. 《现代汉语》.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1.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黄龙. 《翻译技巧指导》.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黄雨石. 《英汉文学翻译探究》.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黄振定. 《翻译学:艺术论与科学论的统一》.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黄振定. 《翻译学的语言哲学基础》.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黄忠廉. 《变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贾尔斯英译. 《孙子兵法》.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3.贾文波. 《汉英时文翻译: 政治经济汉译英300句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金隄. 《等效翻译探究》.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金惠康.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8.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金惠康. 《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金立鑫. 《语法的多视角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对照语言学》.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孔慧怡. 《翻译·文学·文化》.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照与翻译》.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李国南. 《辞格与词汇》.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李国南. 《英汉修辞格对照研究》.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李明编著. 《英汉互动翻译教程》.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李瑞华(主编). 《英汉语言文化对照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李亚舒、严毓棠、张明、赵兰慧. 《科技翻译论著集萃》.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李正栓. 《英美诗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7.理雅各英译. 《四书》. 长沙:湖南出版社, 1994.连淑能. 《英汉对照研究》.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林大津. 《跨文化交际学:理论与实践》.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5.林大津等主编.《修辞学大视野》.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7.林煌天主编. 《中国翻译词典》.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刘宓庆. 《翻译教学: 实务与理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刘宓庆. 《翻译与语言哲学》.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刘宓庆. 《文化翻译论纲》.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9.刘宓庆. 《文体与翻译》(增订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刘士聪等. 《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3.刘英凯. 《英汉语音修辞》.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说》.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刘重德.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 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8.陆钰明. 《汉英翻译指导》.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吕淑湘, 王海棻. 《马氏文通读本》.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6.吕煦. 《有用英语修辞》.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罗贯中. 《三国演义》.罗选民. 《话语分析的英汉语比较研究》.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马红军. 《翻译批判散论》.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马祖毅. 《中国翻译简史——五四往常部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2.毛荣贵. 《新世纪大学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2.倪宝元. 《大学修辞》.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潘文国. 《汉英语对照纲要》.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彭宣维. 《英汉语篇综合对照》.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钞票歌川. 《现代英语表现法》. XXX:中外出版社, 1975.钞票冠连. 《美学语言学》. 深圳:海天出版社, 1993.钞票乃荣等. 《现代汉语》.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1990.钞票维潘. 《英语应用文》.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4.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照》.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讲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施耐庵. 《水浒传》.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司马迁. 《史记》.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汪福祥、伏力. 《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3.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王还(主编). 《汉英对照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王佐良. 《翻译:考虑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别成?》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吴承恩. 《西游记》.吴楚材、吴调侯. 《古文观止》.吴敬梓. 《儒林外史》.武力、赵栓科编著. 《科技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吴伟雄、方凡泉. 《有用英语翻译技巧》.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伍谦光. 《语义学导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萧涤非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萧立明. 《新译学论稿》.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萧立明. 《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肖辉、汪晓毛主编. 《汉译英教程》.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肖君石. An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and Vice Versa(《汉英、英汉翻译初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谢祖钧. 《英语修辞漫谈》.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1.熊文华. 《汉英应用对照概论》.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许国烈. 《中英文学名著译文比录》.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许建忠. 《工商企业翻译实务》.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许钧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1.许明武. 《新闻英语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许余龙. 《对照语言学概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许渊冲、陆佩弦、吴钧陶. 《唐诗三百首新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8.许渊冲. 《汉英对比唐诗三百首》.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许渊冲. 《文学与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许仲琳. 《封神演义》.杨自俭(主编). 《译学新探》. 青岛:青岛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2)》. 青岛:青岛出版社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3)》.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杨自俭(主编). 《英汉语比较与翻译(5)》.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杨自俭、李瑞华(主编). 《英汉对照研究论文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0.杨自俭、刘学云(编). 《翻译新论(1983-1992)》.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2.叶子南. 《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于岚. 《英汉实例翻译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7.喻云根. 《英汉对照语言学》.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4.喻云根. 《英美名著翻译比较》.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臧克和. 《讲文解字的文化讲解》.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余立三. 《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5.张柏然、许钧(主编).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张斌. 《汉语语法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张道真. 《现代英语用法词典》.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3.张德禄. 《功能文体学》.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张经浩. 《译论》.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6.张鸾铃. 《有用英汉翻译技巧》.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Christiane Nord. 《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 张美芳、王克菲主译.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张梦井, 杜耀文. 《汉英科技翻译指南》. 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1996.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培基.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二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张廷琛, 魏博思. 《唐诗一百首: 汉英对比》.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张宗美. 《科技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宇航出版社, 1992.章和升、王云桥. 《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1997.章振邦. 《新编英语语法》.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1.赵静. 《广告英语》.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赵世开(主编). 《汉英对照语法论集》.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 《联合国翻译论文集》.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3. 中国译协《中国翻译》编辑部(选编). 《论英汉翻译技巧》.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中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1984. 《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周方珠. 《英汉翻译原理》. 合胖: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周煦良. 《诗词翻译的艺术》.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6.周志培. 《汉英对照与翻译中的转换》.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朱诗向. 《中国时尚热点新词速译》.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朱永生、郑立信、苗兴伟.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照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二、翻译教材书目连淑能. 《英译汉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杨士焯. 《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陈宏薇、李亚丹主编(陈宏薇、陈浪、李亚丹、谢瑾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贺军主编. 《英语翻译实务基础版》.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陈宏薇. 《新有用汉译英教程》.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魏志成.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刘宓庆主编. 《翻译基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张春柏. 《汉英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陈茂松.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陈廷佑. 《英语汉译技巧:跟我学翻译》. 北京:华龄出版社. 1994.陈新. 《英汉文体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范仲英. 《有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冯庆华. 《有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古今明. 《英汉翻译基础》.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郭著章、李庆生. 《英汉互译有用教程》(修订本).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6.郭著章、黄粉保、毛新耕编著. 《文言英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黄振定. 《英汉互译实践教程》.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靳梅琳. 《英汉翻译概要》.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5.居祖纯. 《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居祖纯. 《高级汉英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居祖纯. 《新编汉英语篇翻译强化训练》.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柯平. 《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李辛. 《有用汉译英手册》. 北京:中国货物出版社. 1993.李运兴. 《英汉语篇翻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刘季春. 《有用翻译教程》.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6.刘宓庆. 《英汉翻译技能训练手册》.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吕俊、侯向群.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吕瑞昌、喻云根、张复星、李嘉祜、张燮泉. 《汉英翻译教程》.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3. 彭长江主编. 《英汉-汉英翻译教程》.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单其昌. 《汉英翻译入门》.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1.申雨平、戴宁. 《有用英汉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孙万彪、王恩铭. 《高级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孙致礼.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王宏印. 《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王治奎主编. 《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王治奎主编. 《大学英汉翻译教程》(第四版).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温秀颖、马红旗、王振平、孙建成. 《英语翻译教程(英汉?汉英)》.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吴冰. 《汉译英口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许建忠. 《有用英汉互译技巧》.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杨莉藜. 《英汉互译教程》(上、下册).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曾诚. 《有用汉英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张蓓. 《汉英时文翻译实践》.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3. 朱徽主编. 《汉英翻译教程》.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庄绎传. 《英汉翻译简明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三、国内外英文翻译理论与实践书目Ariel, M. Accessing Noun-phrase Anteced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0.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Bassnett, Susan & André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Longman, 1991. Cao, Xueqin & Gao, 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trans. Yang Hsien-yi & Gladys Ya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78.Cao, Xueqin & Gao, E.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David. Hawkes. New Zealand: Penguin Books Ltd. 1986.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1991)Celce-Murcia, M. & Larson-Freeman, D. The GrammarBook---An ESL/EFL Teacher’s Course.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83.Chafe, W. Givenness, contrastiveness, definiteness, subjects, topics and point of view.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9. Cheng Zhenqiu. My views of C-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writing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1.Chomsky, N. A Minimalist Program for Linguistic Theory. TheMinimalist Progra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6.Haiman, J. Conditionals are topics. Language. 1978 (54): 564-589.Halliday, M. A. K. &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76.Halliday, M. 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1985.Hartwell, P. Open to Languag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Hatim, Basil &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Longman, 1990.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 Devon: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1997.Hewson, Lance & Jacky Martin. Redefining Translation: The Variational Approach. London: Routledge, 1991. Reprinted by World Book Publishing Corp. in 1992.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Hodges, J. C. & Whitten, M. E. Harbrace College Handbook. New York: Harbrace Jovanovich. 1982.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Grammaticaliz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Kahn, J. E.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London: TheReader’s Digest A ssociation. 1985. Kelly, Jeanne and Nathan K. Mao. Fortress Besieged. Indiana: Indiana Univ. Press. 1979. Landers, Clifford E. Literary Translation: A Practical Guide.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Lao, She. Camel Xiangzi. trans. Shi Xiaoq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81.Leech,G.N. Style in Fiction. New York: Longman. 1983.Li, C. N. & S. A.Thompson. Subject and topic: a new typology of language. In Charles N. Li (ed.) Subject and Topic. London/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6. 457-490.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Hertfordshire: Prentice-Hall, 1988.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Oxford: Pergamon, 198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in 1998, also appears in Nida 2001)Nida, Eugene A.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Interlingual Communication. Bruxelles: Les éditions du Hazard, 1996. (Bilingual edition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publish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Press, 1999)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anchester: St. Jerome, 1997.Quirk,R.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gman. 1973.Robinson, 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 from Herodotus to Nietzsche. Cornwall: St. Jerome Publishing. 2002.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Revised e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3rd 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Swan, M. Practical English Usage.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5. Venuti, L.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5.Wilss,W.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Shanghai: Shanghai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Zeiger, A. Encyclopaedia of English. New York: Arco Publishing Company. 1978.四、学术期刊翻译相关论文举例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 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 中国翻译, 2000 (6).蔡春露. 论《木匠的哥特式古屋》叙述的别确定性.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4).蔡春露. 论悲剧《李尔王》中的意象.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2 (4).丁衡祁. 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 中国翻译, 2002 (4).丁金国. 汉英对照研究中的理论原则.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 (3).范敏、陈天祥. 论汉语成语的英译. 山东外语教学,200 (5).封宗颖、邵志洪.英汉第三人称代词深层回指对照与翻译. 外语学刊,2004 (5).冯寿农. 翻译是“异化”, 或是“化异”? 法国研究, 2002 (2).傅似逸. 试论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以语篇为中心”的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1 (11).高健. 语言个性与翻译. 外国语,1999 (4).关坤英. 朱自清散文的朦胧美——从《荷塘月XXX》谈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 (5).郭建中.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 外国语,1998 (2).郭建中. 汉语歇后语翻译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翻译,1996 (2).韩庆果.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名及歇后语翻译初探.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12).何兆熊. 英语人称代词使用中的语义模糊. 外国语. 1986 (4).侯维瑞. 文体研究和翻译.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3).胡密密. 从思维差异看汉英科技文体与科技论文的英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2 (3).胡兆云. 晚清以来Jury、Juror汉译考察与辨误.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 (1).胡兆云. 柏拉图、黑格尔灵感论与文学翻译中灵感现象浅析. 外国语言文学, 2003 (3).胡兆云. 从康德的人类“共通感”看异化翻译法.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3).胡兆云. 华盛顿交还军权与还权对答翻译探索. 外国语言文学, 2005 (3).胡兆云. 克罗齐表现主义翻译观及其进展浅析.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5).胡兆云. 论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借用. 山东外语教学, 1998 (3).胡兆云. 论英语学习中的重要输入法—阅读. 山东大学学报, 2000 (增刊).胡兆云. 中英美四大政法文化词语系统与对应翻译策略.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9).胡兆云. Administration与GoverXXXent文化语义辨析及其翻译.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9).胡兆云. 自然语法与书本语法浅论. 山东大学学报, 1995 (3).黄爱华. 文学文体的语言特征及其运作. 浙江大学学报. 1996 (3).黄龙. 古诗文英译脞语.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5 (3).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咨询题. 中国翻译, 2004 (6).纪玉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 外国语, 2002 (2).江宛棣、闫昕霞. 翻译是“文化的翻译”——赵启正谈对外传播之中的翻译事业. 对外大传播, 2004 (10).金积令. 汉英词序对照研究——句法结构中的前端分量原则和末端分量原则. 外国语. 1998(1).李正栓. 文化背景与学习风格—中国语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调查. 中国外语, 2007(2). 李正栓. 徐忠杰的翻译原则研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10).李正栓. 唐诗宋词英译研究:比较与分析. 中国外语, 2005(3).李正栓. 实践、理论、比较:翻译教学的几个重要环节.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 2003(4). 李正栓. 忠实对等:汉诗英译的一条重要原则.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8).李正栓. 汉诗英译中的忠实对等原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4(2).林大津. Meme的翻译. 外语学刊, 2008(10.林大津. 国外英汉对照修辞研究及其启发.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 (3).凌云. 汉语类比造词初探.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9 (2).刘莉. 论法律文体翻译的准确性咨询题.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9 (3).。
翻译过程的非线性与机辅翻译的有限性
![翻译过程的非线性与机辅翻译的有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8b32e9eceff9aef8941e06ea.png)
翻译过程的非线性与机辅翻译的有限性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翻译工作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全球文化和科技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翻译市场。
科技的迅猛发展,也使翻译工作由传统的人工作业逐渐向计算机作业转变。
然而机遇和挑战并存,机器翻译虽然方便快捷,但是目前来看还缺乏准确性,使用的范围不够广,从质量上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
为了分析计算机翻译有限性的原因,本文先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概念,然后通过对汉英语言的对比,分析翻译过程的非线性过程,并借以说明机器翻译的有限性,并通过机器翻译和笔者翻译来进一步对比证明。
二、翻译过程的非线性1.非线性的定义。
非线性是一个数学的、物理的概念,要谈非线性,首先要从线性这个概念说起。
所谓线性即linear,是指量与量之间按比例、成直线的关系,在数学上可以理解为一阶导数为常数的函数,其画在函数图上会呈现一条直线,见图1。
线性意味着方程的解与方程本身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
以y=2x+1为例,x=1时,y只有唯一解,即y=3。
线性也意味着系统的简单性,但世间万物的自然现象就其本质来说,都是复杂的,非线性的。
非线性即non-linear,是指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不成简单比例(即线性)关系的,也就是说其画在函数图上不会呈现单一一条直线,有可能会是折线或者呈曲线状。
如图2所示为一个非线性函数,y=x3-9x。
非线性意味着一种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是复杂的、曲折性的。
我们在处理非线性关系时,就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翻译活动即是如此。
2.翻译过程的非线性定义。
“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的跨文化交际和活动”,而翻译的过程即是解释符号意义的过程。
而英汉之间的翻译就是解读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符号的过程。
汉语是有别于英语的语言符号系统,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是我们在翻译过程中碰到的主要障碍。
汉字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表意文字之一,它具有形象化、表意为主表音为辅较强的稳定性等特征。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科技英语翻译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7c5dde2a3169a4517723a301.png)
科技文体崇尚严谨周密,概念准确,逻辑性强,行文简练,重点突出,句式严整,少有变化,常用前置性陈述,即在句中将主要信息尽量前置,通过主语传递主要信息。
科技文章文体的特点是:清晰、准确、精练、严密。
那末,科技文章的语言结构特色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这是进行英汉科技翻译时需要探讨的问题。
现分述如下:一、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在论述科技英语时提出,大量使用名词化结构(Nominalization)是科技英语的特点之一。
因为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
而非某一行为。
Archimedes first discovered the principle 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阿基米德最先发现固体排水的原则。
句中of displacement of water by solid bodies 系名词化结构,一方面简化了同位语从句,另一方强调displacement 这一事实。
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causes the change from day to night. 地球绕轴自转,引起昼夜的变化。
名词化结构the rotation of the earth on its own axis 使复合句简化成简单句,而且使表达的概念更加确切严密。
If you use firebricks round the walls of the boiler, the heat loss, can be considerably reduced.炉壁采用耐火砖可大大降低热耗。
科技英语所表述的是客观规律,因之要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二人称;此外,要使主要的信息置于句首。
Television is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images of moving objects by radio waves.电视通过无线电波发射和接受活动物体的图象。
科 技 英 语 翻 译
![科 技 英 语 翻 译](https://img.taocdn.com/s3/m/9a08bd5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8b.png)
操作机器需要懂得机器的一些性能。 原文中的两个名词“operation, knowledge”均译为 动词。
(2)被动语态多
据统计,被动语态的句子在科技英语中约占1/3,比 非科技英语中被动句出现的频率高一倍左右,这是因为:
5. The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a lazy dog. 那只敏捷的棕色狐狸跳过了一只懒惰的狗。
二 科技英语构词法
词是构成句子的要素,对词意理解的 好坏直接关系到翻译的质量。
所谓构词法即词的构成方法,即词在 结构上的规律。科技英语构词特点是外来 语多(很多来自希腊语和拉丁语);第二 个特点是构词方法多。除了非科技英语中 常用的三种构词法—转化、派生及合成法 外,还普遍采用压缩法、混成法、符号法 和字母象形法。
误译:力是任何倾向于产生或阻止运动的推或拉)
④The moment the circuit is completed, a current will start flowing toward the coil. 电路一接通,电流就开始流向线圈。 (the moment …一…就…) (误译:电路被完成这一片刻,一个电流将开 始流向这个线圈。)
否则就会误入歧途。科技英语的特点不仅表
现在科技内容上,而且还表现在其特有的语
言体系上。
二、 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1、语法特点 主要表现在四多,即:
(1)词类转换多 所谓词类转换,即在翻译时将英文的某种词
类译成汉语的另一词类。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 因在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有很差别,因 此在翻译时,应符合各自的表达习惯。
最新翻译理论题02-4
![最新翻译理论题02-4](https://img.taocdn.com/s3/m/b9c085bd3169a4517623a333.png)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020411.“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这是_______提出的。
A.鲁迅B.瞿秋白C.茅盾D.郭沫若12.杨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
他针对的是______。
A.任何一种翻译B.文学翻译C.诗歌翻译D.汉英翻译13.“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这是______的论述。
A.林纾B.巴尔胡达罗夫C.泰特勒D.费多罗夫14.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______。
A.因此连词用得较多B.因为主从结构用得较多C.联结成分并非必需D.联结成分十分需要15.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______。
A.一定要保持原文的形象B.一定要脱离原文的形象C.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D.一定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02076.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_______,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A.意合法B.形合法C.意合法和形合法D.省略法7.在被动结构方面_______A.英语被动句用得少,汉语被动式用得多。
B.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
C.英语多用主动来表示被动。
D.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用的都很多。
8._______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神韵”。
A.郭沫若B.杨宪益C.茅盾D.钱钟书9.1954年_______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A.郭沫若B.钱钟书C.茅盾D.杨宪益10._______ thought in translating one should aim at “translating sense,not words".A. Saint JeromeB. CiceroC. TytlerD. Nida030411.“重神似不重形似”,这是的主张。
医学英语--翻译标准
![医学英语--翻译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c9adafdeff9aef8951e06ad.png)
个性标准
1. 各种文体的翻译在保证达到共核标准的前提下,
还应该有各自的侧重点。
2. 法律、合同、条约、公文、宣言、政论文体等
的译文强调准确性,所以在完整传达原文信息 的前提下,译文多采用直译法,力求尽量贴近 原文的语言形式。
3. 科技文章的译文重视严密的逻辑性,并合乎行
业术语的表述规范,也侧重字。简言之,翻译是一种用 不同的语言文字将原文作者的意思准确地 再现出来的文字。
共核标准(对各种文体的基本要求)
1. 信息传真:饱满而准确。 ① 原文词语或语言单位所承载的真实信息 ② 原文句子与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以及特定的
含意。
③ 原文的中心思想、语篇布局和语势。
clarified.
2.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译文1] The fundamental way out for agriculture lies in mechanization.
[译文2] The key to agriculture is mechanization.
案例研究 (Studying the Case)
a. 由聚氨基甲酸乙酯铝膜制成,它是被一架
空气压缩机提供动力,它被六英尺长的管 子连接。
b. 人工心脏由聚氨脂甲酸乙酯和铝膜制成,
由空气压缩机提供动力,并通过六英尺的 管子将它和压缩机连接。
several times, we still can’t satisfy the demands of the readers.
b. Though we have had this book reprinted
several times, the readers’ demand still exceeds its supply.
英汉互译考研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考研真题
![英汉互译考研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考研真题](https://img.taocdn.com/s3/m/be2aa81c27284b73f2425060.png)
汉英翻译考研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考研真题一、汉英翻译考研真题一Ⅰ. 填空题1. 按照文本类型来分,翻译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学翻译;科技翻译;新闻翻译;应用文翻译@@【解析】根据书中所述,文本的类型概括起来有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文本,科技报告、科技论文等科技文本,新闻报道、通讯、社论、特写等新闻文本,广告、合同、产品说明书等应用文本。
2. 就翻译方式而言,主要有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是翻译最基本的方式。
【答案】全译;摘译;编译;全译@@【解析】全译,指全文翻译,为翻译最基本的方式。
摘译,指根据特定目的,选取、翻译原文的一部分,从而使译入语读者更快地获得所需源语文本中的信息。
编译为“编辑”和“翻译”的结合。
3. 汉语和英语均具有的语言层级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短语;句子;段落;篇章@@【解析】翻译单位是翻译研究和学习翻译不可忽视的问题,因为涉及到两种语言在什么层级上进行转换的问题。
汉英两种语言均有的语言层级为词(word)、短语(phrase)、句子(sentence)、段落(paragraph)和篇章(text)。
其中,篇章是最理想的翻译单位。
4._____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法单位,_____是词与词组合而成的语法单位。
【答案】词;短语@@【解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在语言文化特别是句法结构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比较大,因此以词或短语为翻译单位行不通。
5. 对于初学者来说,_____是较为理想的翻译单位。
【答案】句子@@【解析】句子可以表达完整的意思,可以通过语调来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同时句子末段会有显著的停顿符号。
这些使得汉语中的句子比较容易辨识,容易分析,在翻译时较容易转变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英文的句子结构。
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与词、短语或篇章相比,句子是更为理想的翻译单位。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91a43dcf7f1922791688e8d3.png)
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参考文献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 Baker, M.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换言之:翻译教程2. 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Theory and Practice译文与翻译:理论与实践3.申雨平、戴宁、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4. 王克非从翻译史看文化差异5.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2. 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3. 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翻译问题探讨4. Steiner, George: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3rd ed. )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5. 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 描述翻译学及其它6. Hatin,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语篇与译者7. Newmark, Peter: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翻译教程8. 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9.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10. Hickey, Leo (ed.):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语用学与翻译11. Hatim, Basi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Contrastive Text Linguistics跨文化交际:翻译理论与对比篇章语言学12. 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翻译学:问题与方法13. 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14. SnelI-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翻译研究:综合法15. Davis, 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解构主义与翻译16. Hermans, Thee: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 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系统中的翻译:描写和系统理论解说17. Gull, Ernst-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18.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2nd editio)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19. Baker, Mona (ed.):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研究百科全书20. Nida,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翻译科学探索21. Nida, Eugene A. & Charles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翻译理论与实践22. Lefevere, Andre (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 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23.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24.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25. Bassnet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3rd edition) 翻译研究(第三版)26. Williams, Jenny & Andrew Chesterman:The Map: A Beginner's Guide to Doing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 路线图:翻译研究方法入门27. Shullleworth, Mark & Moir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学词典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罗进德主编)1. 马祖毅著中国翻译简史——五四以前部分(增订版)2. 金 著等效翻译探索 (增订版)3. 刘宓庆著文体与翻译 (增订版)4. 金圣华、黄国彬主编困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5.周兆祥著翻译与人生6.陈生保编著英汉科技翻译指要7. 冯志杰著汉英科技翻译指要8. 陈忠诚著法窗译话9. 刘重德编著文学翻译十讲10. 陈定安编著英汉比较与翻译11. 谭载喜编著新编奈达论翻译12. 刘宓庆著当代翻译理论13. 郭建中编文化与翻译14. 陈忠诚著词语翻译丛谈15. 陈忠诚、吴幼娟著词语翻译丛谈续编16. 贾文波著汉英时文翻译17. 黄忠廉著翻译变体研究18. 马红军著翻译批评散论19.思果著翻译新究20. 李运兴著语篇翻译引论21. 包惠南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22. 刘宓庆著翻译与语言哲学23. 萧立明著新译学论稿四、其它:1. 《翻译论集》罗新璋编,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2. 《中国翻译史》(上卷) 马祖毅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 《西方翻译简史》谭载喜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4. 《外国翻译理论评介文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编印,1984年版5. 《奈达论翻译》谭载喜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6. 《语言与翻译》[苏]巴尔胡达罗夫著,蔡毅、虞杰、段京华编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7. 《文体与翻译》刘宓庆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6年版8. 《习语汉译英研究》张培基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9. 《英汉翻译教程》张培基等编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10. 《英汉翻译手册》钟述孔著,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11. 《翻译的技巧》钱歌川著,台湾开明书店印行,1972年版12. 《翻译漫谈》钱歌川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0年版13. 《科技翻译工作手册》李维颐等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14. 《长安译论》王宏印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2000年版15. 《跨语交际》谭载喜编译,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16. 《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美]爱德华·萨丕尔著,陆卓元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17. 《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美]诺姆·乔姆斯基著,黄长著、林书武、沈家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18. 《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张汝伦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英汉翻译常用工具书(一)英汉类1.《新英汉词典》(增补本) 《新英汉词典》编写组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英华大辞典》(修订第二版) 郑易里等编并修订,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3.《英汉大辞典》(缩印本) 陆谷孙主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4.《远东英汉大辞典》梁实秋主编,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年版5.《最新高级英汉词典》蔡文萦主编,李赋宁审校,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年版(二)汉英类1.《汉英词典》(修订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词典组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l 995年版2.《汉英大辞典》(上、下卷) 吴光华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3.《远东汉英大辞典》梁实秋原主编,张芳杰主编,新华出版社,远东图书公司,1995年版(三)英语类1.Longman Dicit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 h,Longman Group Limited.19782.Chambers Twentieth Century Dictionary,new ed.,Edinburgh & London,1972.3.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19754.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Springfield,Mass.,1961(Addenda 1966),19715.6,000 words:A Supplement to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Springfield,Mass.,19766.ORIGINS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 h,by Eric Partridge,London,1990(四)汉语类1.《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70年版2.《现代汉语词林》(正反序编排)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汉语大字典》编委会,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4.《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五)专名类1.《英语姓名译名手册》(第二次修订本) 新华通讯社译名资料组编,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2.《世界姓名译名手册》《世界姓名译名手册》编译组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年版3.《外国地名译名手册》中国地名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4.《世界地名译名手册》辛华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5.《世界报刊、通讯社、电台译名手册》(修订本) 辛华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六)略语类1.《英汉缩略语词典》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系《英汉缩略语词典》编写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英语缩略词词典》史群编,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七)科技类1.《英汉技术词典》清华大学《英汉技术词典》编写组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78年版2.《英汉科技缩写词汇》阎庆甲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年版3.《科技翻译工作手册》李维颐等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版(八)史地类1.《世界历史词典》勒文翰、郭圣铭、孙道天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2.《外国历史大事年表》(公元前4500年一公元1945年) 王治邦、曲培洛、唐承运、于庆和、王永本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3.《世界现代史大事记》吴成平编著,知识出版社,1984年版4.《美国两百年大事记》[美]加尔文·D·林顿编著,谢延光、储复耘、容再光、李祥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5.《各国概况》(1979年版) 《各国概况》编辑组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九)百科类1.《辞海》(缩印本) 《辞海》编辑委员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2.《辞源》(修订本) (1—4合订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3.《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十卷本)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译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4.《中国大百科全书》(多卷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catti三级考试内容
![catti三级考试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da0f7b44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66e4b16.png)
catti三级考试内容CATTI(中国高级翻译员资格考试)是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专业翻译资格考试,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三个级别。
CATTI三级考试是高级翻译员的最高级别,对考生的翻译能力、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本文将详细介绍CATTI三级考试的内容和要求。
一、笔译翻译考试内容CATTI三级考试的笔译翻译考试包括两个部分:英译汉和汉译英。
考生需要根据所给的英文或中文原文进行翻译,并且要求准确、流畅、通顺。
翻译的文体可能涉及新闻、科技、文化、经济、法律等多个领域,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和专业词汇。
在英译汉部分,考生需要翻译一篇英文短文,短文通常涉及各个领域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社会热点、科技进展、文化传播等。
考生需要理解短文的内容和主旨,准确翻译,并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
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是评判的关键指标。
在汉译英部分,考生需要翻译一篇中文短文,短文的内容同样跨越多个领域。
考生需要理解短文的主旨,准确翻译,并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与英译汉部分一样,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也是评判的关键指标。
二、答题要求1. 语言表达准确:翻译的文句要准确、无误,译文要符合语法规范,词语用词准确,表达精准。
2. 译文流畅通顺:译文要具有良好的文笔,流畅自然,符合中文或英文的表达习惯,读起来顺畅。
3. 译文语言地道:译文要具有地道的语言风格,符合原文的语气和文体,尽量避免生硬翻译和译文的生硬感。
4. 译文语义准确:译文的语义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不能有歧义或误导读者的情况。
5. 考察专业知识:考生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面,熟悉多个领域的专业词汇和术语,能够准确理解和翻译相关的领域内容。
6. 注意时态和语态:翻译时需要注意原文的时态和语态,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文的时态和语态。
三、备考建议1. 提前准备:备考CATTI三级考试需要提前准备,积累大量的词汇和专业知识,熟悉各个领域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英汉汉英科技文体的翻译
![英汉汉英科技文体的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cbe7a3010661ed9ad51f392.png)
第五章科技文体的翻译第一节科技文体特点科技文章是科技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直接记录,或阐述理论,或描述实验。
文章内容一般比较专业,语言文字正规、严谨。
科技文章侧重叙事和推理,所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要求思维的准确和严密,语言意义连贯,条理清楚,概念明确,判断合理恰当,推理严谨。
科技文章一般不使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词句,而是以冷静客观的风格陈述事实和揭示规律。
此外,科技文章有时使用视觉表现手段(visual presentation),这也是其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常用的视觉表现手段是各种图表,如曲线图、设备图、照片图和一览表等。
图表具有效果直观,便于记忆和节省篇幅等优点。
如同语言的其他功能变体一样,科技文体并没有单独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除了专业术语和准专业术语之外,科技文章也使用大量的普通词汇,其中包括一般的实义词和用来组织句子结构的语法功能词(如介词、冠词、连接词等),只是由于科技文体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和交际范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识别和研究这种语言变体的重要性。
现代英语科技文体在文体风格及语言要素方面与现代汉语科技文体有许多相同之处。
科技文体可粗分为两大类别:专用科技文体和普通科技文体。
一般研究科技翻译的论著主要涉及普通科技文体,很少涉及专用科技文体。
专用科技文体按文体的正式程度(formality)依次包括基础理论科学论著、科技法律文本或强制性技术文本(专利文件、技术合同、技术标准等)以及应用科学技术论著、报告。
普通科技文体按文体的正式程度依次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操作规程、维修手册、安全条例,消费领域的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促销材料,以及低级科普读物、教材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科技英语和科技汉语的问题特点。
一、科技英语的特点专用科技文体的语场包括技术性法律条文、基础科学理论、原理,涉及科学试验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
语旨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expert-to-expert writing)。
语式中,抽象程度很高的基础科学理论的论著以人工语言为主,辅以自然语言,不是行家的翻译工作者难以理解。
风格与翻译
![风格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6ef5774a417866fb84a8ec6.png)
―文如其人”1)正确理解原文,忠实传达风格例:“If you say so,‖ Mace said skeptically. ―But from where I’m sitting, you sound more like a salesman than a scientist.‖译文1:“你可以这么说,”梅斯不信任地说道:“可在我听来,你与其说像个科学家,不如说像个推销员。
”译文2:“这是你说的,”梅斯的口气充满了怀疑。
“不过在我听来,你倒是像个生意人,不像个搞科学的。
”2)力争形神皆似,追求风格对等例:A thousand moustaches can live together, but not four breasts.译文1:一千个男人可以住在一起,两个女人却不行。
译文2:千条汉子能共处,两个婆娘难相容。
3)作者风格和译者风格“海明威风格”:其文笔简朴凝练,表达准确、直截了当–—冰山理论王佐良:一切照原作,雅俗如之,深浅如之,口气如之,文体如之。
但这并不意味着亦步亦趋,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译文中的洋味(异国情调)例1:Pays as he speaks, my dear child—through the nose.(成语pay through the nose是肯出大价钱的意思)译文1:报酬正如他说话,我亲爱的孩子—是从鼻子里。
译文2:他花钱也跟他说话一样,他是说大话,也是使大钱的。
例2:I would add, that to me she seems to throw herself away.译文1:我要加上一句,我觉得她似乎是自暴自弃。
译文2:那我就得再添上一句说,我看,她这是把自己这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 培根作品汉译:一谈读书OF STUDIESBy Francis Bacon弗朗西斯·培根1.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东旭译文:读书是为了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能。
翻译-unit8科技英语翻译
![翻译-unit8科技英语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3b2eb0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c7.png)
Unit 8科技英语翻译科技文体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形式,其范围很广泛,既包括科技著作、论文、实验报告、各类科技文献,也包括各种机械工具、仪器仪表等的构造、原理描述及操作描述。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不仅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有密切的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各国在科技领域的交流也在不断加强,这就使科技文体的翻译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要做好科技文体的翻译工作,首先必须了解科技文体的特点,从而在翻译中采取相应的技巧和处理方法。
目前,对我国广大学生和科研工作者来说,科技文体的翻译主要是以英译汉为主,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而汉译英所占的比例相对要小一些。
因此,在本章中,我们主要讨论科技文体的英译汉,而对汉译英部分只是稍作阐述。
一、科技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关于翻译标准,中外学者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有的翻译标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各种文体的翻译。
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对同一标准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就科技英语而言,翻译的重点应放在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上。
在动笔翻译之前,译者必须透彻理解原文,分析语法上的深层结构,理顺逻辑上的内在联系。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科技英语(scientific English)与一般英语(common English)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
只有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在翻译中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做到用词严谨、表达准确、逻辑严密。
1.大量使用科技词汇科技文体的一大特点就是使用大量的专业术语。
有很多专业术语源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意义比较稳定,有利于准确地表达概念和意义。
一般来说,科技英语词汇的构成方法有合成法,混合法,词缀法,首字母缩略法,以及借用专有名词。
1)合成法(Compounding)这类词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组合而成的。
一般来说,合成词的翻译采用直译,将各词的意思相加即可。
但也有一些特殊例子,不能望词生义,在翻译的时候须谨慎处理,准确了解其专业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科技文体的翻译第一节科技文体特点科技文章是科技研究人员研究成果的直接记录,或阐述理论,或描述实验。
文章内容一般比较专业,语言文字正规、严谨。
科技文章侧重叙事和推理,所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它要求思维的准确和严密,语言意义连贯,条理清楚,概念明确,判断合理恰当,推理严谨。
科技文章一般不使用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词句,而是以冷静客观的风格陈述事实和揭示规律。
此外,科技文章有时使用视觉表现手段(visual presentation),这也是其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常用的视觉表现手段是各种图表,如曲线图、设备图、照片图和一览表等。
图表具有效果直观,便于记忆和节省篇幅等优点。
如同语言的其他功能变体一样,科技文体并没有单独的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
除了专业术语和准专业术语之外,科技文章也使用大量的普通词汇,其中包括一般的实义词和用来组织句子结构的语法功能词(如介词、冠词、连接词等),只是由于科技文体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和交际范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识别和研究这种语言变体的重要性。
现代英语科技文体在文体风格及语言要素方面与现代汉语科技文体有许多相同之处。
科技文体可粗分为两大类别:专用科技文体和普通科技文体。
一般研究科技翻译的论著主要涉及普通科技文体,很少涉及专用科技文体。
专用科技文体按文体的正式程度(formality)依次包括基础理论科学论著、科技法律文本或强制性技术文本(专利文件、技术合同、技术标准等)以及应用科学技术论著、报告。
普通科技文体按文体的正式程度依次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操作规程、维修手册、安全条例,消费领域的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促销材料,以及低级科普读物、教材等。
下面我们将分别探讨科技英语和科技汉语的问题特点。
一、科技英语的特点专用科技文体的语场包括技术性法律条文、基础科学理论、原理,涉及科学试验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
语旨是专家写给专家看的(expert-to-expert writing)。
语式中,抽象程度很高的基础科学理论的论著以人工语言为主,辅以自然语言,不是行家的翻译工作者难以理解。
技术性法律文本具有法律效力,包括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技术合同和协议书,以及其他生产技术中有法律效力的条款、规程和章法。
科技著述指有关专著、论文、科研报告等。
专用科技文体的一般特点为以下几方面:(一)语义客观专用科技文体的意义系统是由其交际功能所决定的。
专家或科学家之间交流科学现象与技术的发现与发明、理论与概念、问题与进展、职责与规范等信息时常采用这种文体。
其语义特征主要为客观性,体现在:语义结构显性化、非人称化和名词化。
1.语义结构显性化专用科技文体由于正式程度高,逻辑严密、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在语义结构上排除歧义,语义关系表现在字面上。
在词汇衔接(1exical cohesion)方面,专用科技文体以同词重述为多,也用上义词替代,例如:The specimen can be inserted between pieces 0f similar hardness:the sample can be plated:when using casting resins,a slurry of resin and alumina made for just t.his purpose can be poured around the specimen;the specimen can be surrounded by shot,small revets,rings,etc.,of about the same hardness.试样可夹在具有同样硬度的工件之间,可镀层。
当用充填料时,可将树脂与矾土的浆料注入试样周围,使试样被短小的护壁、环状填料(硬度差不多)等所包围。
句中,主题词specimen简单重复三次,the sample是上义词替代。
概念重述是概念的继续。
原文不用一个代词。
译成汉语时同样不用代词,重复出现“试样”。
在照应(reference),即语义所指方面,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均少使用。
用得较多的是比较照应,比较照应是两个事物在比较中互相照应,使语句上下衔接。
比较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之一。
事物是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一事物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必然在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
常用连接词语如same,similar,equal,such,identically,likewise(表示相同),different,other,else,differently,otherwise,in contrast(表示不同)。
此外,常用副词、形容词作比较。
在逻辑连接词(10gical connectives),或称过渡性词语(transitional words and phrases)方面,由于专用科技文章逻辑性强,论证严密,需要经常表达逻辑思维的各种模式,例如时间与空间、列举与例证、原因与结果、强调与增补、比较与限定、推论与总结等,因此各种逻辑连接词大量使用。
这种一个单词多次重复出现的现象,是表达复杂思想和铺陈文章逻辑关系的必然结果。
2.非人称化科技文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无人称。
可以说,绝大多数科技文章(scientific articles)很少使用有人称的句子。
这主要是由于科技文章所描述和讨论的是科学发现或科学事实。
尽管科技活动系人类所为,但由于科技文章所报告的主要是这种科技的结果或自然规律,而不是报告这些结果或自然规律是由谁发现或完成的,因此,科技文章往往没有人称。
例如:The general layout of the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lenses of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corresponds to the layout of the light microscope.The electron “gun”which produces the electrons is equivalent to the light source of the optical microscope.The electrons are accelerated by a high-voltage potential(usually 40,000 to 1 00,000 volts),and pass through a condenser lens system usually composed 0f two magnetic lenses.The system concentrates the beam onto the specimen,and the objective lens provides the primary magnification.The final images in the electron microscope must be projected onto a phosphor-coated screen so that it can be seen.For this teason,the lenses that are equivalent of the eyepiece in an optical micmscope are call“projector”lenses.(From Thornley G.c.Further Scientific English Practice)译文:电子显微镜的聚光系统和透镜的设计与光学显微镜的设计是一致的。
电子“枪”可以产生电子束,电子束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光源。
电子被高压(通常为40,000~100,000伏)的电位差加速,穿过聚光镜系统。
聚光镜通常由两组磁透镜组成。
聚光镜系统可以将电子束聚焦在样品上,并且物镜可对样品进行初级放大。
电子显微镜的最终成像被投射到涂磷的荧光屏上,以便进行观察。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这些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目镜的透镜被称之为“投影镜”。
(索恩利,高级科技英语实践)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人主张在学术论文或报告中适当使用人称代词,以加强学术交流中的亲和力,特别是阐发作者对科研工作的真实感情时,例如,James Watson和Francis Crick在著名的英国《自然》杂志上撰文宣布他们合作发现DNA双螺旋形结构时用了our和we,使读者感到很亲切:It has not escaped our notice that the specific pairing we have postulated immediately suggests a possible copying mechanism for the genetic material.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假定存在的特殊配对,直接使人联想到遗传物质可能复制的机理。
一般地说,为了表述客观,专用科技英语多用被动态。
但是近一二十年来有多用主动态的倾向,认为主动态表达清晰、明确、亲切。
一些“This study investigates…”,“This paper discusses…”(“本文研究……”,“本文讨论……”)之类的固定句型已经很少有人继续使用。
3.名词化在1924年,传统语法学家叶斯泊森(O.Jespersen)在其所著的《语法哲学》(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一书中专门研究了名词化现象,特别是“行为抽象名词”。
他指出:“这种不带人称、时间、语气特征的抽象而令人费解的文体主要用于学术研究。
它有利于人们表达深刻的哲理,却不适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
”他认为,这种名词“是表达科学思想的一种工具”,是科技文体的一大特色。
名词化指词性作用的名词性转化,如起名词作用的非谓语动词和与动词同根或同形的名词,也包括一些形容词来源的名词。
这些词可起名词的作用,也可表达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饰成分或附加成分,构成短语。
这种短语称为名词化结构。
名词化结构的组合方式多,意义容量大,适宜表达精细复杂的思想,使文章具有庄重感和严肃感。
名词化的词主要是指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抽象名词,或起名词作用的非谓语动词,它们一般由动词派生,但也包括由形容词加后缀ability,一ity,-ness等构成的名词,例如possible—possibility,available—availability,clean—cleanness等。
例如: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tilization of salinity powerby reverse electrodialysis and other methods are discussed.本文讨论采用逆电渗法和别的方法来利用盐动力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