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第一篇:物理化学课程教案第十二章化学动力学基础(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发展的动态,两种速率理论的具体的内容,基本思路及其成功和不足之处。
上一章介绍了化学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简单级数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和等征,复杂反应的动力学规律,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链反应等,同时还介绍了反应机理的一般确定的方法,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各种反应的速率理论。
重点与难点: 反应速率理论的基本假定和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结论:阈能,势能面,反应坐标,能垒高度,以及阈能,能垒高度等与活化能的关系等。
§12.1 碰撞理论碰撞理论的基本假定碰撞理论认为:(1)发生反应的首要条件是碰撞,可以把这种碰撞看成是两个硬球的碰撞;(2)只有碰撞时相互作用能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才能发生反应,化学反应的速率就是有效碰撞的次数。
双分子的互碰频率设:要发生碰撞的两个分子是球体,单位体积内A分子的数目为NA,B分子数为NB,分子的直径为dD和dB,则碰撞时两个分子可以接触的最小距离为dAB=(dA+dB)/2。
当A、B两个分子在空间以速度vA,vB运动时,为了研究两个分了的碰撞,通过坐标变换,可以把两个分子的各自的运动变换为两个分子重心的运动(质量为M=mA+mB)和质量为μ=(m1m2)/(m1+m2)的假想粒子以相对速度vr的相对运动。
此时两个分子的运动的能量可以表示为:11112222E=m1v1+m2v2=(m1+m2)vM+μvr2222式中vM为分子的质心的运动速度。
由于分子的质心的运动和分子碰撞无关,可以不予考虑。
而两个分子的平均相对运动速度为vr=碰撞频率为8RTπμ由此可以得到A,B分子的,相同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为2ZAA=πdA2ZAB=πdAB8RTπμNANB8RTπμ22NA=2πdA A、B 两个分子相互碰撞过程的微观模型几个基本概念:碰撞参数:通过A,B两分子的质心,而与相对速率平行的两条直线的距离RT2NAπMAb称为碰撞参数。
物理化学讲义演示教案(2024)
界面现象及表面张力概念
2024/1/29
界面现象概述
01
描述不同相界面处的物理和化学现象,如吸附、润湿、乳化等
。
表面张力定义及影响因素
02
解释表面张力的概念,讨论温度、浓度和添加剂等因素对表面
张力的影响。
界面现象应用
03
介绍界面现象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
洗涤剂去污、泡沫稳定等。
分子极性与化学键类型
阐述分子极性的概念,分析其与化学键类型之间的关系。
分子间力与物质性质
介绍分子间力的类型,探讨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2024/1/29
配位键与物质性质
阐述配位键的形成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5
晶体结构和性质关系探讨
晶体结构与物理性 质
分析晶体结构类型与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如熔点、沸点 、硬度等。
物理化学讲义演示教 案
2024/1/29
1
目录
2024/1/29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热力学基础 • 化学动力学基础 • 电化学与界伸
2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2024/1/29
3
物理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2024/1/29
溶液组成表示方法及性质变化规律
溶液组成表示方法
介绍质量分数、摩尔分数、物质 的量浓度等溶液组成表示方法。
溶液性质变化规律
阐述溶液性质(如蒸气压、沸点 、凝固点等)随组成变化的一般
规律。
依数性与非依数性
讲解溶液的依数性(如蒸气压下 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等) 和非依数性(如渗透压)及其与
溶液组成的关系。
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 实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 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
阐述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包括降低 活化能、改变反应途径和提供活化中 心等。
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
分析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 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方法,讨论催化 剂的设计与优化策略。
催化反应在工业中的应用
探讨催化反应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 和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实例及其经济效 益和社会效益。
02
表面自由能
液体表面分子比内部分子具有 额外的能量,是表面现象产生
的根本原因。
03
弯曲液面附加压力
液面弯曲时,内外压力差导致 附加压力的产生。
吸附作用与表面活性剂
01
02
03
吸附作用
物质在界面上的富集现象 ,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 附。
表面活性剂
能显著降低溶液表面张力 的物质,具有亲水基和疏 水基。
实验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培训学生掌握实验数据的记录、整理和 处理方法,包括数据表格的绘制、图表
的生成等。
误差分析方法
教授学生常用的误差分析方法,如比 较法、残差法等,用于评估实验结果
的可靠性和精度。
误差来源与分类
讲解实验误差的来源和分类,如系统 误差、随机误差等,帮助学生理解误 差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动力学方程的应用
阐述动力学方程在化学工程、环境科学和生物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如预测反应进程、优化反应条件和解释实验现象等。
复杂反应的动力学方程
探讨复杂反应(如平行反应、连续反应和自催化反应等)的动力学 方程建立方法及其特点。
催化剂与催化作用
催化剂的定义与分类
介绍催化剂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包括均相催化、多相催化和生物催化 等。
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 、胶体化学等分支领域。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化学(下)课程教案
专业化学化工教师谢修银授课时间2008~2009第一学期
第12章
第十二章表面现象
第20次课
学时
2
教学目的
1.掌握表面吸附量的概念和Gibbs吸附等温式
2.了解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3.理解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区别
教材分析
重点
表面吸附量的概念和Gibbs吸附等温式
难点
朗格缪尔吸附等温方程式:
12.5.4可以计算每个分子所占的截面积Am:
11.6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1、表面活性物质的基本性质
2、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亲水亲油平衡(hydrophile-lipophile balance)
•HLB值=[亲水基质量/(亲水基质量+憎水基质量)]×100/5
表面吸附量的概念和Gibbs吸附等温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手段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十二章表面现象
12.5液体的表面吸附表面活性物质
12.5.1溶液表面层的吸附现象
溶液浓度与表面张力的关系
表面活性物质;正吸附和负吸附;非表面活性物质
12.5.2Gibbs等温吸附方程式
;
12.5.3表面吸附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石蜡无亲水基,所以HLB=0
•聚乙二醇,全部是亲水基,HLB=20。
•其余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HLB值介于0~20之间
•在2~6之间,可作油包水型的乳化剂;
•8~10之间作润湿剂;
•12~18之间作为水包油型乳化剂。
表面活性剂的重要作用:
润湿作用、起泡作用、增溶作用、乳化作用、洗涤作用等。
教
学
后
记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一、引言1.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定律,以及物质的状态和相变。
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二、基本概念1. 物理化学的定义: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状态、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学科。
2.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衡量物质含量的基本单位,常用的物质的量有摩尔、克等。
3. 浓度:浓度是描述溶液中溶质含量的一个指标,常用的浓度有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
三、物理学和化学的基本定律1. 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中,系统的总质量始终保持不变。
2. 能量守恒定律:在任何物理化学变化中,系统的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3. 热力学第一定律: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加上系统吸收的热量。
4. 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中的过程总是朝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
四、物质的状态和相变1. 固态:固态物质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强。
2. 液态:液态物质具有固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较弱。
3. 气态:气态物质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弱。
4. 相变:物质在不同条件下,从一种状态转变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如融化、沸腾、升华等。
五、溶液的性质1. 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2. 溶液的浓度: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摩尔浓度、质量浓度等表示。
3. 溶液的渗透压:溶液中溶质浓度差异导致的压力差,用于描述溶液的渗透性质。
4. 溶液的酸碱性:溶液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浓度,用pH 值表示。
六、化学平衡1. 平衡态的定义:在平衡态下,化学反应的正反两个方向进行的速率相等,系统的浓度、压力、温度等物理量保持不变。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一个指标,它表示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和物浓度的比值。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
《物理化学教案》word版教案:物理化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物理化学中的第一章节,主要内容有: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掌握压力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
3. 理解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
4. 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了解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5.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等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压力的作用效果,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温度计、压力计、体积计、物质。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周围环境中温度的变化,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等。
2. 概念讲解:讲解温度的概念和计量单位,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温度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3. 实例演示:通过压力计、体积计等教具的演示,让学生了解压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计算练习:让学生根据给定的物质的质量、体积等信息,计算物质的量。
5. 定律讲解: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温度、压力、体积、物质的量、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温度:定义、计量单位、与热量之间的关系。
2. 压力:定义、计量单位、作用效果。
3. 体积:定义、计量单位。
4. 物质的量:定义、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5. 质量守恒定律:含义、应用。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物质的量已知某种物质的质量为50克,密度为1.0克/立方厘米,求该物质的体积。
答案:该物质的体积为50立方厘米。
2. 题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质量为20克,物质量为30克,求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的量。
《物理化学教案》
03 化学动力学基础
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定义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
影响因素
反应物浓度、温度、压力、催化剂等。
速率方程与速率常数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建立速率方程,求得速率 常数。
碰撞理论与活化能概念
碰撞理论
分子间发生有效碰撞是化学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有效碰撞频率 与分子浓度、温度、活化能等因素有关。
《物理化学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 • 热力学基础 • 化学动力学基础 • 电化学原理及应用 • 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 • 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介绍与教学 目标
物理化学定义及研究内容
物理化学定义
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探讨物质的结构 、性质、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等问题。
表面现象与胶体
涉及表面张力、润湿现象、弯 曲液面的附加压力、胶体等内 容。
拓展延伸:前沿领域介绍
纳米材料物理化学
探讨纳米尺度下物质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如量子尺寸效 应、表面效应等,以及纳米材料在能源、环境、生物医学 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如何减少化学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发展绿色合成 方法和技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吸附作用及其在生活生产中应用
01
吸附作用的类型和特点
吸附作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物理吸附是由分子间力
引起的,吸附热小且容易脱附;化学吸附则涉及电子转移或共有,吸附
热大且不易脱附。
02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及意义
吸附等温线描述了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随平衡压力变化的关系。常见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一、教案概述1.1 课程定位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为学生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1)理解并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2)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课程内容(1)热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2)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3)电化学;(4)胶体与界面化学;(5)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2.2 教学安排每个教学内容安排2-4个学时,共计32个学时。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讨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装置和仪器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4.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占总评的40%。
4.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技能考核,占总评的60%。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推荐使用《物理化学》(第五版),作者:王士录、李志贤。
5.2 实验设备热力学实验装置、电化学实验装置、胶体实验装置等。
5.3 辅助资料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教学视频和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程。
6.2 课堂讲授结合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6.3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6.4 实验操作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与生活实例相关的物理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新课程。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
教案2008 - 2009 学年第 2学期学院系室化学与环境工程系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计划学时 68 专业年级 07环境工程主讲教师贾庆超安阳工学院绪论教学目的: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理想气体的微观模型掌握混合理想气体的分压定律及分体积定律掌握饱和蒸气压的概念,熟悉物质在临界状态的特性教学重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定律及分体积定律教学难点:饱和蒸气压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21、什麽是物理化学物理化学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来探求化学变化及相关的物理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
---付献彩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它是借助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研究化学科学中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化学体系行为最一般的宏观、微观规律和理论的学科,是化学的理论基础。
2、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1)化学反应的方向、限度和能量效应 -化学体系的平衡性质(2)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机理 - 化学体系的动态性质(3) 化学体系的微观结构和性质物理化学的分支学科化学热力学统计力学结构化学化学动力学其他分支学科:电化学、表面及胶体化学、催化化学等。
物理化学原理应用于不同的体系,则产生了物理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冶金物理化学等。
3、物理化学的建立与发展第一阶段:1887-1920 s—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唯象规律的建立19世纪中叶—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1850—Wilhelmy 第一次定量测定反应速率1879—质量作用定律建立1889—Arrhenius 公式的建立和活化能概念1887—德文“物理化学”杂志创刊1906 1912—Nernst热定理和热力学第三定律的建立第二阶段:1920 s - 1960 s——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的蓬勃发展和化学变化规律的微观探索1926——量子力学建立1927——求解氢分子的薛定谔方程1931——价键理论建立1932——分子轨道理论建立1935——共振理论建立1918——提出双分子反应的碰撞理论1935——建立过渡态理论1930——提出链反应的动力学理论第三阶段:1960 s ---由于激光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理化学各领域向更深度和广度发展宏观微观静态动态体相表相平衡态非平衡态物理化学的主要发展趋势与前沿强化了在分子水平上的强化了对特殊集合态的精细物理化学的研究物理化学的研究分子动态分子设计工程; 表面界面非平衡态(分子反应动力学; 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分子激发态谱学)4、物理化学学科的战略地位(1)物理化学是化学科学的理论基础及重要组成学科(2)物理化学极大地扩充了化学研究的领域(3)物理化学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4)物理化学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5)物理化学是培养化学相关或交叉的其它学科人才的必需5、如何学好物理化学这门课重视运用数学方法和公式、定律严格的阐述相结合处理问题时的抽象化和理想化注重概念深入思考一定数量的习题熟练地运用数学工具提高解题及运算的技巧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公式条件的运用讨论总结联系实际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教学目的: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叙述及数学表达式掌握恒容热容、恒压热容的定义,并能正确使用这些基础热数据计算。
《物理化学教案》
《物理化学教案》一、引言1.1 课程介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物质的量与质量2.1 物质的量定义、单位、计算方法,如物质的量的概念、摩尔单位、摩尔质量等。
2.2 质量守恒定律原理、应用,如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等。
三、温度与热量3.1 温度的概念与计量温度的定义、计量单位(开尔文、摄氏度等)及转换关系。
3.2 热量与热传递热量的概念、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及热量计算方法。
四、压力与体积4.1 压力的概念与计量压力的定义、计量单位(帕斯卡、大气压等)及转换关系。
4.2 体积与容积体积的概念、容积的计量单位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如球体、立方体等。
五、气体定律5.1 波义耳-马略特定律定律的表述、应用及实验验证。
5.2 查理定律定律的表述、应用及实验验证。
5.3 盖-吕萨克定律定律的表述、应用及实验验证。
5.4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推导、应用及实验验证。
《物理化学教案》六、溶液的浓度与稀释6.1 溶液的定义与组成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6.2 浓度的表示方法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
6.3 溶液的稀释稀释定律、溶液稀释的计算方法。
七、化学平衡7.1 平衡态的定义平衡态的概念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7.2 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表达式及其计算方法。
7.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八、化学动力学8.1 反应速率的定义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8.2 反应速率定律反应速率定律的表达式及其应用。
8.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九、电化学9.1 电化学基本概念电化学的概念、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区别。
物理化学说课学习教案
03物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物理现象和化学变化之间关系的科学,是化学的重要分支。
物理化学的定义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胶体化学等,涉及物质的结构、性质、能量转化和反应机理等方面。
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物理化学是化学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化学现象和本质,以及推动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化学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物理化学课程概述01知识目标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物质的结构、性质、能量转化和反应机理等方面的知识。
02能力目标具备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0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发展的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选用及特点教材选用选用国内外知名物理化学教材,如《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等。
教材特点系统性强,内容全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物理化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同时,教材配备了丰富的例题、习题和实验内容,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能力。
胶体化学与界面现象胶体的制备与性质,界面现象如吸附、润湿等。
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极过程动力学等。
化学平衡沉淀溶解平衡、酸碱平衡、配位平衡等。
热力学基础包括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阐述,以及其在物理化学中的应用。
化学动力学基础反应速率的定义,速率方程和反应机理的介绍。
教学内容安排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讲授法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讨论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实验法利用PPT 、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生动。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方法与手段难点: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复杂反应的动力学分析,多相平衡的计算。
•针对热力学第二定律,通过具体实例和计算加深理解。
•在多相平衡计算中,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和计算方法的训练。
2024年物理化学教案(含多款)
物理化学教案(含多款)物理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物理化学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激发学生对物理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2.热力学第二定律:熵与能量品质3.化学平衡:反应的方向与限度4.化学动力学:反应速率与机理5.相平衡与相变:物质的聚集状态与转化6.电化学:电子转移与电能转化7.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界面现象与分散系统8.统计热力学: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动手能力。
4.讨论法:针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5.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教学安排1.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2.热力学第二定律:2学时3.化学平衡:2学时4.化学动力学:2学时5.相平衡与相变:2学时6.电化学:2学时7.表面现象与胶体化学:2学时8.统计热力学:2学时五、教学评价1.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作业完成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
2.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
4.同伴评价: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物理化学教材。
2.参考文献与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参考书籍、学术论文和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3.实验室:配置完善的物理化学实验室,满足实验教学需求。
4.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物理化学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物理化学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理化学2. 课时安排:每章4课时,共20课时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 第一章:绪论物理化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与任务2. 第二章:物质的量与状态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状态及其表示方法3. 第三章:温度与热量温度的概念与计量热量传递的规律4. 第四章:压力与体积压力的概念与计量体积与密度的关系5. 第五章:化学平衡平衡态与平衡常数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与计算1. 难点一:物质的量的计算解决策略: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
2. 难点二:热量传递规律解决策略: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热量传递的原理。
3. 难点三:化学平衡计算解决策略:结合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平衡常数概念进行化学平衡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知识。
2. 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动画等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期末考试:全面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六、第六章:动力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反应速率方程与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与活化理论1. 难点一: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的确定解决策略: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和模拟计算,让学生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级数的概念及确定方法。
2. 难点二:活化能与活化理论解决策略:利用图解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活化能的概念及活化理论在化学反应动力学中的应用。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PPT资料共134页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21
10.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局限性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动力学发展简史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21
10.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和局限性
热力学只能判断这两个反应都能发生,但如何使它发
生,热力学无法回答。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21
10.1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
化学动力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反应的机理以及 温度、压力、催化剂、溶剂和光照等外界因素对反应 速率的影响,把热力学的反应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化情况,只提供了一个平
均值,用处不大。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21
平均速率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21
瞬时速率
R P
rRd[R来自dt]rp
d[P ] dt
在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图上,在时间t 时,作交点的切线,
就得到 t 时刻的瞬时速率。显然,反应刚开始,速率大,然后 不断减小,体现了反应速率变化的实际情况。
d dnB B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19/11/21
转化速率(rate of conversion)
对某化学反应的计量方程为:
0 BB B
已知 d dnB B
转化速率的定义为:
d
1 dnB
dt B dt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2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2)温度的影响
• 温度升高,界面张力下降,当达到临界温度Tc 时,界面张力趋向于零。这可用热力学公式说明:
•因为 •运用全微分的性质,可得:
•等式左方为正值,因为表面积增加,熵总是增 加的。所以 随T的增加而下降。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2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2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分散度与比表面
• 从表上可以看出,当将边长为10-2m的立方体分 割成10-9m的小立方体时,比表面增长了一千万倍。
• 可见达到nm级的超细微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 因而具有许多独特的表面效应,成为新材料和多相 催化方面的研究热点。
•边长l/m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2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界面张力( interface tension)
• 如果在活动边框上挂一重物, 使重物质量W2与边框质量W1所产生 的重力F(F=(W1+W2)g)与总的 表面张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金 属丝不再滑动。
• 这时
• l是滑动边的长度,因膜有两个 面,所以边界总长度为2l, 就是作 用于单位边界上的表面张力。
• 2. 理解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的概念;掌握(Young-Laplace)方程及其 应用。
• 3. 理解弯曲液面的饱和蒸气压与平面液体的饱和蒸气压的不同;掌握 Kelvin方程及其应用。
• 4. 了解润湿作用;理解接触角和 Young方程;了解毛细管现象。
• 5. 理解亚稳状态及新相生成的热力学和动力学。
物理化学电子教案第十章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应进度随时刻t的变化率
10.1.3 反应速率
10.1.4反应速率的测定
-- 绘制动力学曲线:反应中各物质浓度随时刻的变化曲线
1)化学方法 2)物理方法
10.2 几个差不多概念
10.2.1基元反应(elementary reaction)
10.2.2复杂反应(总包反应)(overall reaction)
1.5级
*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的区别
讨论:
请举例说明,什么样的反应既有反应级数又有反应分子数?
什么样的反应只有反应级数而无反应分子数?
什么样的反应既无反应级数又无反应分子数?
10.2.8反应速率系数k(rate coefficient of reaction)
说明1、各物质kB的数值与所选物质有关(k单位速率常数)
2、 有量纲的量
例7-1写出各种复杂反应中参加反应物质浓度随时的变化率
教
学
后
记
教材分析
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速率系数
难点
化学反应速率系数物理意义的明白得
教学方法
讲授
教学手段
多媒体结合传统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第十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引言: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区别
10.1 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速度与速率 ,瞬时速率
10.1.1组分速率--rB
第十讲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物理化学课程教案
专业化学化工教师谢修银授课时刻2008~2009第一学期
第10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
第10次课
学时
2
教学目的
1. 把握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重要差不多概念如化学反应速率、反应速率系数和反应级数等概念
2. 了解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的体会方程的一样形式,
3. 明白得宏观反应速率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10.2.3反应机理(reaction mechanism)
10.2.4反应分子数 (molecularity of reaction)
10.2.5 速率方程(rate equation)
10.2.6质量作用定律(law of mass action)
10.2.7反应级数(order of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