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

热力环流教案原创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及地理分布。
2. 让学生了解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以及它们在热力环流中的作用。
3. 使学生了解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实际案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气象图表等工具分析热力环流现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对热力环流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热情。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热力环流及其影响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在探究过程中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理学科教学,针对性强,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八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自然现象。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分析大气层中不同气层的温度、湿度特性,探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
2. 热力环流的影响因素:讲解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机制。
3. 热力环流的地理分布:介绍全球主要的热力环流分布,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分析其地理特征。
4. 热力环流对天气、气候的影响:讲解热力环流对降水、气温等天气、气候要素的影响,分析典型实例。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如观察当地气象图表,分析热力环流对天气现象的影响。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的概念与形成原因,以及大气层气层的特性。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1一、教学准备:(一).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普通全日制高级中学,学生原初中地理的学习乃至高中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学习存在较多的问题高一新生的物理基础知识还不是十分好,要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必须掌握物理学习中有关“大气受热不同对气压的影响”的相关知识。
常言道:“牵牛要牵牛鼻子。
”要突破教学难点,就要抓住关键,搞好关键知识的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实验和例子的分析来理解“热力环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教材分析热力环流的学习过程中,既要用物理知识来理解环流的形成过程中气温、气压的关系,又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力来理解气温、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教材的编写明显是建立在初中物理之上的,且是建立在对气温与气压关系已掌握的基础上的。
教材没有解释空气受热就上升、冷却要下沉的根本原因,特别是新教材,对热力环流的描述不到二百字,文字基本是对结论的阐述。
上课时如不把温度与空气运动方向的关系;温度、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给学生讲透,学生学的过程就会云里雾里。
(三)、设计理念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详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
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不均匀受热的结果。
大气不均匀受热主要是由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和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
大气不均匀受热是大气运动的主要原因,大气热力环流则是理解许多大气运动的理论基础。
小到城市热岛环流,大到全球性大气环流,都可以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原理来解释。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较差,对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缺少应有的观察和思考。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并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尽可能利用示意图和直观演示增加素材的直观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并引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引起学生共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2、在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温不同两点,能画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空气压高低状况,气流的运动方向,能举2个实际例子说明热力环流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热力环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存在,理解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物理特性。
2、通过自主---活动---探究,理解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让学生学会辨证地看问题,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重难点分析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五、教学思路通过实验演示和生活实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激发学习思维展开,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地理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
热力环流教案公开课

大气的热力环流教学目的: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通过绘制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点燃小纸堆,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进入火堆。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让我们学习接下来的内容,谜题就会为大家揭晓。
阅读教材P29,找出热力环流概念和形成根本原因。
一、热力环流的概念1、热力环流的概念: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地面的冷热不均。
过渡: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0,结合图2.3,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二、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1、假设:A 、B 、C 三地受热均匀。
(等压面:把空间气压值相同的各点组合而成的面叫做等压面。
)结论一:同一等压面上各点气压值相等,等压面互相平行。
提问:在同一地点,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结论二:同一地点,随海拔高度升高,气压下降。
提问:想一想,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吗?这时空气会不会运动起来? (三地温度相同,同一高度,密度相同,气压相同,不会运动起来)过渡: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如果A 地受热,B 、C 两地冷却,那么A 、B 、C 三地的近地面空气会怎样运动?A 、B 、C 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空气密度(气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实际上各地受热是不均的。
在中学物理已学到:P=ρgh ,这里为同一高度,h是不变值,因此ρ大,P 也大。
(1)大气的垂直运动【总结讲解】A地受热(温度较高),A地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冷却(温度较低),B、C两地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3)》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 第二章第一节。
这一节教材包含三部分内容,即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
本节课主要讲述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状态与原理,其内容是继续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的基础。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季风环流”“天气系统”“气候类型的成因”“洋流的成因”等做好铺垫,这些知识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和知识延伸,所以“热力环流”奠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是第二章教材的教学重点。
(二)课程标准分析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表述大气运动的学习内容时,以“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主题,提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在理解大气热力状况的基础上认识气压的垂直和水平运动,进而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强调运用图表得出结论,要引导学生多想象,关键是理解。
(三)教学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多媒体演示和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给出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风”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②通过小组实验活动,激发学生亲自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郊环流等现象。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 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难点: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课前[知识储备]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一)观察实验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问题处理: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
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动到热水处,形成环流运动。
师:描述的非常详细和正确。
【过渡】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运动现象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合作探究,找出答合作探究热力环流发生的原理绘制热力环流原理示意图和等压面图学生交流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出热力环流示意图,在绘制示意图时,采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热力环流发生的先后顺序师:热流环流发生过程中,气流先是垂直运动后是水平运动,并且,水平运动中,先是高空后才是近地面。
热力环流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情况分析】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
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
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
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
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
“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课程安排】(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

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差不多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得“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明白得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爱护意识。
●教学重点1.地面是大气的直截了当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教具预备课件、投影仪、讲义及补充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差不多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了解了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太阳对地球的重要阻碍,和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等内容。
今天,我们接着就来学习下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多媒体)我们在初中学习地理的时候有学过这么一句: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但是真有如此的情形吗?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奇特的现象呢?让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吧!月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月球上白天的温度能够达到127℃,夜晚的温度降到—183℃,一天中的温差能够达到310℃;什么缘故地球的日温差和月球的日温差会相差那么多呢?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学习。
第一,我们来看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展现:1、能运用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要紧的直截了当的热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差不多原理。
(重点) 2.把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重点)3. 明白得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对应规律。
(难点)带着第一个学习目标,我们来完成下【探究一】:读下图,并结合课本28页图2.1完成下列问题:上图显示了大气受热过程的几个环节?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100%什么缘故到达地面才吸取47%?太阳辐射在通过大气层时被削弱掉了53%,一部分被大气吸取走19%,一部分被大气或者地面反射。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课: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应用2:山谷风由于山顶与谷底附近空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而引起白天风从谷底吹向山顶,这种风称“谷风”;到夜晚,风从山顶吹向谷底称“山风”。
山风和谷风总称为山谷风。
应用3:城市风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城市区是一个高温区,由于热岛中心区域近地面气温高,大气做上升运动,与周围地区形成气压差异。
白天和晚上是一样的,近地面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高空是由城市吹向郊区的。
五、当堂检测见课件六、教学反思第二篇:《热力环流》教案《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过程,并据此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等自然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认识热力环流规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塑造热爱大气环境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热力环流的发生原理和形成过程。
(2)热力环流的运用。
难点:热力环流中垂直方向上和水平方向上气压的高低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四、教学过程复习:在两种情况下,谁会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新:应用1:海陆风——根据海陆热力差异,画出风向: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1.复习本节课的知识点,整理学习笔记。
2.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对生活的影响。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提前了解大气污染与热力环流的关系。
4.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热力环流相关的科普文章、书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
2.1.2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高中地理课程中,“热力环流”作为一个重要的气象学概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气候形成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案例以高一地理中图版必修1的“2.1.2热力环流”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观和分析大气现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例,如夏季的雷阵雨、冬季的雾霾等,让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热力环流之间的关系。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介绍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形成原因等。
2.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类型,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等,并结合地理图表进行说明。
3.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的影响,如季风、锋面等,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案例分析、图表分析、实地考察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热力环流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他们找到提高的方向。其次,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热力环流(公开课)

风
山谷或盆地地区 多夜雨
常见的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的应用
壁式空调
暖风片
1、图中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读图回答: F C E D
高空等压面Biblioteka AB 热冷
地面
1、判断AB处的冷热状况?
2、补充ABCD处的环流? A>B>D>F=E>C
3、比较ABCDEF气压值的大小?
2002年春,上海市在进行取消统购粮后的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 定拿出1/3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 1、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 ) A.农村 B.市区 C.郊区 2.造林重点区对上海市的主要作用是( ) A.涵养水源 B.保持水土 C.降低噪声D.净化空气
在“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中, 正确的是( ② ④) 1000米 海拔 地面 1000米 海拔 冷 热 冷 ① 1000米 海拔 地面 冷 热 冷 ②
1000米 海拔 地面
地面
热 冷 热 ③
热 冷 热 ④
1C
2D
下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
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 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丁>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 则甲、乙、丙、丁四地的 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 乙 丁 丙 甲 B丁 丙 甲 乙 丁 C乙 甲 ,丙 丁 D乙 甲 丙 丁 乙
热力环流
《火烧上方谷》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哪里?
太阳辐射
2.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均匀 吗? 3.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
地面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阶段,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热力环流概念:讲解热力环流是什么,它是由地球表面不同纬度接受太阳辐射的差异、地面的热容量和反射率等因素引起的。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分析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导致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如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烈,地面温度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带;而两极地区太阳辐射较弱,地面温度低,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带。
4.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可能对气候变化、环保等问题关注不足,教学中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取得良好成效。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热力环流概念的理解:热力环流作为一个抽象的地理概念,学生对它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何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概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涉及到地球运动、大气物理等多个方面,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这些原因,并理解其内在联系,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
8.注重跨学科教学,将地理知识与物理、数学等学科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新课阶段,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夏天南方比北方热?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又为什么那么大呢?”引发学生对气候现象的思考。
2.生活实例:展示地球不同纬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进而引出热力环流的概念。
5.创设实践活动,如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让学生亲身感受热力环流的存在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公开课热力环流教案

学校 班级 高一(13)班 开课教师
2009 年 11 月 25 日 (星期 三 ) 第 三 节课 教学课题 热力环流
所用教材 教材名称: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1 第 二 章
一 节
自用 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参考书 参考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用
具
传统教具
1、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能够运用图示说明大
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大气运动的学习,理解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
立科学的自然观及正确的环境观。
(2)通过热力环流的小实验,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
度。
教学重点
1、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 热力环流中气压大小的判断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法、演示法、实验法
【实验导入】先请学生花一分钟时间阅读思考P30页实验. 教师在黑板画出简图.并引导学生思考回答会看到什 么现象,提出疑问,从地面温度的差异来引导学生思 考,最后点出这就是今天要学的热力环流.
二、城市风 画图讲解 问题设计:给出两点,判断建水泥厂的合理位置
三、山谷风 画图讲解
【课后作业布置】 名师一号
课后总结与评议纪录
自我 分析 和教 师评 议意
见
气的受热过程,并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
热源;(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并能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以及热力环流形成模式图的演
教学目标
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通过海陆风形成过程课件的操作,增强学生学习地理
及内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

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关于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7篇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教案包含很多,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
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六、教学方法: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3、矿物的硬度等级4、矿产的形成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3.归纳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强调热力环流的重要性,并指出其在气象、气候等方面的应用。
4.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热力环流相关的研究动态,了解其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层的基本结构,理解大气温度、密度与气压的关系,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过程和影响因素,了解热力环流在天气变化、气候形成等方面的作用。
3.学会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
4.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热力环流现象,具备一定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制作海报: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关于热力环流知识点的海报,要求内容丰富、设计美观、简洁明了,便于传播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4.探究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热力环流现象。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并分析实验原理。
5.研究性学习:针对以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热力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记录: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一周内身边的气象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山谷风等,要求学生详细描述现象、分析成因,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2.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典型的热力环流现象,如台风、季风等,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其形成过程、影响范围及应对措施,撰写一篇案例分析报告。
3.填空题:补充热力环流的相关概念和过程,如“热力环流是由于大气层中的____和____之间的温差引起的。”
《热力环流》教案

《热力环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力环流的概念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2.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3. 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4. 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5. 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形象直观地展示热力环流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不均现象。
2. 讲授新课:(1)热力环流的概念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热力环流是什么,以及它的主要特点。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讲解地面冷热不均的原因,以及如何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3)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介绍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热力环流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分析热力环流对气候、天气、水文等方面的影响。
(5)热力环流的实际应用:举例说明热力环流在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学生运用热力环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热力环流示意图、地球气候分布图等。
2. 教学视频: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的演示视频。
3. 习题库: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多种题型。
4. 生活实例:涉及农业、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实际案例。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概念、形成原因、基本原理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热力环流形成原因的深入理解,以及热力环流在实际应用中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主要学习内容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的意识。
其第二目内容为热力环流,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该节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学校是一所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学校,生源不好,学生的基础差。
地理又是一门“副科”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实在是不敢恭维。
而地理是一门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等知识的综合学科。
有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在初中时就畏惧数理化,空间想象力很差,到高中学地理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
有些学生甚至对空气受热膨胀而上升、冷却收缩而下沉也不理解。
经常在做题时认为受热要下沉,冷却会上升。
“一讲到气温、气压很多学生就傻了”这句话是我们地理老师的口头禅;学生也发出“读理科要是没物理、读文科要是没地理,读书其实也不难”的感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
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自主学习或是与他人合作,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难点:高低压是指水平方向的差异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1.长方形玻璃缸、2.塑料薄膜、3.一杯热水、4.一杯冰块、5.一束香、6.打火机
【课程安排】
(导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了大气的受热过程会制约大气的运动状况,那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大气运动状况的一种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播放视频)海风、山风
(承转)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吧。
(PPT展示)活动
材料:长方形的玻璃缸、塑料薄膜、一杯热水、一杯冰块、一束香、打火机等。
实验步骤:
①将一杯热水、一杯冰块分别放置在玻璃缸的两端;
②用平整的塑料薄膜将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
③在塑料薄膜一侧(装冰块的杯子上方)开一个小洞;
④将一束香点燃,放进小洞内。
(师)待会儿我们请同学上台和老师一起完成这个实验,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现象?由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实验开始)......
(师)好,同学们实验都做得非常棒,我们在请两位同学上台观察。
(观察中)......
(师)大家观察的怎么样了?我们请台上的观察员给我们说一说烟雾是怎样运动的,并将运动方向画在黑板上。
(生)......
(小结)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我们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烟雾在玻璃缸内先由小洞向下,然后由装有冰块的杯子飘向装有热水的杯子,由装有热水的杯子向上,后又飘向装有冰块的杯子上方,形成闭合的
一圈。
烟雾的飘动代表了空气的流动,有实验可知,地面冷热不均可引起空气环流。
(版画)空气环流
(承转)那没什么是热力环流了?它是怎样形成的了?让我来看图2.3。
(PPT)图2.3 热力环流的形成
(师)假如A、B、C三地地表性质均一,且温度一致情况下 ,此时大气有无运动?
(生).....
(承转)对,同学们都非常棒,当地面受热情况是均匀的时候,空气没有上升和下降运动,如图a。
我们接着假如地表性质均一,A地受热,B、C两地冷却,A、B、C三地空气怎样运动?(生)......
(师边说边画)A地空气向上运动,B、C两地空气向下运动
B A C
(师)请同学们接着分小组讨论:1.在同一高度的上空A′、B ′、C′空气密度发生怎样变化?气压怎样变化?
2.空气发生怎样的运动?
3.那么近地面情况呢?
(讨论)......
(师)好了,讨论的时间到了,同学们讨论的怎么样啊?下面我们请每组的代表来给我们讲一讲,我们看哪一组的结论最好。
(生)......
(师)每组的代表都回答的不错,如果A地受热多,B、C两地受热少,则A地近地面空气就会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起来,使上空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的空气就会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如图b。
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地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
面空气又从B、C两地流回A地,从而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进而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热力环流的含义和形成
(提示学生在书上勾画)
(热力环流小结)
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②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③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
④什么叫热力环流?
(注)第三问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学生会有迷惑,需要老师及时答疑。
(总结)在今天的这堂课上我们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海风、山风,同学们再想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热力环流的表现,大家可以结合书上30页的活动题来思考。
【板书设计】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含义
2.形成
【作业布置】教材30页活动题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反思)本节课主要介绍热力环流原理,其难度并不大,但由于它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在知识传授上我要将与之有关的概念与规律做了简单的复习,希望学生能迁移到随后的热力环流过程,然后列举了热力环流的几个实例,目的在体现地理与生活的实际联系,并希望达到当堂掌握巩固的目的。
全过程始终贯彻讲练结合的方法;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与练习生活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设计上比较传统,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我觉得本节课整体的设计比较好,很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课堂实况反思)我用30分钟完成本知识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围绕教材内容,主线清晰,逻辑性较强,步步演进,注重知识间因果联系,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文内容,获得知识体验,并训练地理思维。
以身边的地理现象为实验,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的能力。
但是感觉教学设计中的学生活动的深度不够,任然是教师讲授为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还是有待改进的。
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有待改进,不够美观,没有达到地理课堂给学生美的感受的目的。
(学生情况反思)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还是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中来,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当问题抛出去,只要个别同学能回答上,怕时间不够就继续讲解,忽略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以后班上学生比较多时应该注
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