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2.1.1首先,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它不善于对概念进行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而善于使用类比性的方式。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 言哉?”
•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 非也;道不可闻,闻而非也。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嵇康与钟会的对话:何所闻而来,何所 见而去?——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 修行在个人与绝技的失传
人自身的分裂:灵与肉
• 酒神与太阳神(冲动与理性) • 中世纪灵与肉的冲突:圣奥古斯丁的故 事 • 弗洛伊德的本我与自我
• 这种深层的分裂使得西方的悲剧更带有 绝望的状态。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中西不同的思维特征也产生了不同的思 维路径与方法:
• 2.1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2.2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 个人与社会的激烈对立。
呢的 政 ?最 府 大本 耻身 汉辱 若 密, 不 尔又 是 顿是 对 什人 么性
福没 个 活 在 。有 基 , 任 个尼我何 人,都形 约一 因 不 式 翰时 为 愿 的 逊一 在 意 政 刻那交府 的里出下 幸,半生
——
——
人与人之间的对立
• 霍布斯说“人是披着人皮的狼” • 萨特说“地狱就是他人”
• 宇宙大全,主体与客体不可分割,如果分离 出来,就不再是原先的内容了,客体与主体 是有机依存的。 • 阴阳转换、五行相生相克理论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 生木。
• 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 克水。
阴 阳 互 转 的 太 极 八 卦 图
• 认识活动的展开:
• 客观的认识态度:个人经验觉悟合理外推,与外 在事物融为一体。“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
• 君权神授。君权神授亦称“王权神授”,认为君主 (国王)的权力来源于神。中国在奴隶社会的周王朝 时,就称武王是“受命于天”,自称周天子。古埃及 的法老也自称为“太阳的儿子”,巴比伦的汉穆拉比 王自称为“月神的后裔”。罗马的奴隶主为了镇压奴 隶起义,篡改了原始基督教的革命内容,重新解释教 义,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最先用“理论”论证了上 帝的存在,并进而论证“君权神授”,为罗马帝国的 对内专制和对外侵略政策提供了理论根据。直到十七 世纪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还宣称他的权力来自上帝, 以反对资产阶级革命,维护其专制制度。
康德提出的著名 命题是“人为自 然立法”。
马克思通过实践把 人与自然紧密连在 了一起,人造自然 开始获得了更大的 学术关注。
• 施密特说,“欧洲人从来不委身于自 然”,这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控制欲征服。
• 英国历史学家布克尔在《英国文明史》 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 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 《老人与海》的小说中塑造的硬汉形象 也同样是人与自然的分裂与奋斗的过程。
2.2细剖精析的逻辑分析 • 2.2.1西方的科学文化有两大要素:逻辑 与实验。在他们的主客二分的观念中, 现象与本质是核心,但是如何透过现象 发现本质呢?分析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关 键,分析的方法包含两大步骤:
• 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的哲学家从很早开始就注意探讨哲学的 本源,气、天、道等成为对此问题的回答。 • 张载“天人合一”的观点。
天人合一的思想自古就有,从尧舜禹时 期的河出图、洛出书开始就意味着人们 意识到天可以给人以某种暗示的思想。 孔子在著易传的时候也明确将三才写入 其中,暗含了天地人三者相通的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峰是在汉朝 的董仲舒时期,“天地之气,合而为 一。” 而张载是明确将天人合一连在一 起使用的第一人,“儒者则因明致诚, 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 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 不过者也。” 在他看来,这种天人合一 的思想统一于气,张载认为,乾坤的交 合运转形成了整个宇宙,天地赋予了每 个人肉体和品性,所有人都是同一对父 母(天地)所生育的儿女,而天地间的万事 万物和人类一样,也是同一对父母(天地) 的儿女。因此,人与人、人与万物都是 同胞和朋友,相互之间应结成和谐友善 的关系,成为和谐共生的整体。
阿奎那认为,实体与非 实体是对立的,实体性 的心能认知上帝的存在, 它是长生不死的;非实 体的物,随物的破坏而 消失,它是虚幻的。
笛卡尔的著名命题是 “我思故我在”,从 而区分了认识的主体 与客体,因而在他的 观念中,两种实体是 存在的,一种是没有 广延的实体,即物质 的;另一种是思想的 实体,即心灵的。
• C.社会观:对立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对立几个层 面。
人与社会的对立
• 个人的自由追求与集体的共同目标极有可能是 不同的,”造成城邦瓦解的不是由于整体共同 的情感,而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私人的情感,在 同一件事情上,一半人为之欢呼,一半人为之 痛苦。“——苏格拉底 • 政府的强制性:“合作是牺牲个人的兴趣及倾 向而服从一个共同目的,于是发生了社会的强 制。”——马林诺夫斯基 • 政府的强制遭到的是个人的强烈反对,好莱坞 的电影题材是例证,其他例证同样众多。
• 1.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强调有机联系) • 1.2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强调区别对立)
在人类早期的 神灵崇拜中, 自然神占据重 要的地位,如 山神、土地爷、 风神、雷神等, 这反映了人类 早期严重受制 于自然的影响, 随着人类对自 然认识的逐步 深化,这种痕 迹也逐步淡化。
1.1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 概念的提出:
• 早期的人类阶段属于主客混同的情形。 “儿童的年龄越小,他就越没有意识到 他自己的自我。从理智的观点来说,他 并没有区分外部和内部、主观和客 观。”——皮亚杰
• 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格拉就强调了认识的 主体:人是一切存在着存在的尺度,是 一切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 心与物的对立在其后的学者思想中也得 以体现:
天人合一的表现形式:
• A.自然观:天是化生万物的本源,人是 天工造化之物。所谓“天人合一”是人 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
• 向秀:天者何?万物之总名;人者何? 天中之一物
• 董仲舒: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 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把儒家学说与皇帝正统地位直 接关联的学者董仲舒,在董仲 舒看来,阴阳五行都是气,而 阴阳五行之气是用以体现天的 意志的工具。天和人同类相通, 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 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 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 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 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 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 以鼓励。
• 主观的认识态度:向心内求,将客体纳入主观内 心。“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心外无物— —王守仁;慧能与禅宗;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 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王阳明。 王阳明认为,人的本心(即良 知)是至善的,但是先天的 “良知”很容易受到外来物欲 的“昏蔽”,这种后天的不Baidu Nhomakorabea 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物欲 对于本心的污染。其二是本心 的“放失”,人心只向名利上 求索,故而失掉了人之本心。 因此,他竭力宣扬“去人欲, 存天理”,只要人们体识到心 中固有的“良知”,扫灭私欲, 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 “圣人”。
• 宇宙整体的联系:“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 外更无他物”——王夫之
• 中医医理:从联系的观点治病,望闻问 切;“头疼医脚”。
• 整体领悟与类比联想:
• • • • 画家的竹与梅 儒家的仁 道家的道 禅宗的佛
慧能对佛教作了重 要发挥,其顿悟思 想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 联系也是可以转换的:苦尽甘来、福祸 相依。
• 2.1.2其次,直觉思维非常重视为认知者 留下广大自由的主观空间,有极强的主 观性。
• 庄子、惠施观鱼 • 佛祖拈花微笑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 是鱼之乐也?”惠子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 不知鱼之乐?”惠子曰: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 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 全矣。”庄子曰:“请循其 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 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 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礼记· 中庸》。只有顺应自 然,与天道相参,才可以享受更大的自 由。
• 现代社会的异化
• B.认识论上,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是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 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
• D.宗教观:天是人事不能及、无能为力 之事的终极原因,是天数、命运、命数。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主宰着人事的成败, 而人能以至诚求得神助,天人是共运的 关系。
商代的甲骨文在产生之 初本是为祭祀而用的。 人们通过甲骨文的形状 来判断吉凶、祸福等。 其后的君主则是在登基 之后进行祭山活动。
愚公移山的故事表明上帝并不是无视于人类的 痛苦与艰难,人类可以通过至诚的行动感动上 天,从而实现两者的和谐,这种神灵崇拜中也 体现了厚重的人性。
1.2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 A.自然观:西方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 上,经历了从和谐到对立的过程。
• 初始阶段依赖与适应自然(万物通灵)。 “原始人同时既认识自然,又藐视自然;既 掌握着自然,又处于自然的控制下;既细心 观察着自然,又使自然蒙上神秘的色彩;既 崇拜自然,又惧怕自然。”——古利安
月神与狩猎女神狄安娜是以 复仇而出名的,她给狩猎者、 阿伽门农的惩罚都是如此。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 台。时时勤拂拭,勿使 惹尘埃。——神秀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 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慧能
• C.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性的实 体,它是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 所谓天人合一是指天道法则与社会法则、 天道模式与社会模式的一体性。
• 天道决定人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 不变,道亦不变。” • 天人又互相感应。“国家将有失道之败, 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 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 其乱也。” •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 西方文化在早期就显示出控制与征服自 然的欲望:普罗米修斯的盗火壮举,这 使得人类第一次支配了火这种自然力, 也象征着人战胜自然。
• 基督教赋予人类统治自然的权利,“凡 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都必惊恐, 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昆虫并海里一 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 物,都可以作你们的食物。这一切我都 赐给你们,如同菜蔬一样。 ”——《圣 经· 创世纪》
• 人依赖于自然,“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 则气少矣。” • 董仲舒“天人相类”的观点,“天地之符,阴 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 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366日)成 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 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藏(脏),副五行 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春秋 繁露· 人副天数》
• 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 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 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 摩诃迦叶。”
• 主观性也使得书本知识受到限制,“尽 信书则不如无书”。
• 主观性也使得负面效果突出,“上有政 策,下有对策”。
• 2.1.3再次,直觉思维具有立体有机联系 的特征。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一、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二、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三、实践理性与思辨理性 四、分析与综合
引言:文化的思维基础
• 文化思维的基本内容
• 对待物质世界 • 对待精神世界 • 对待事物之间的关系
一、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是从人与自然通灵 的认识向人与自然分离并支配自然的方 向演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东方与西 方发展出两种不同的倾向:
• 但是要想征服自然,首先需要人认识自 然,“因为,我们若不服从自然,我们 就不能支配自然。”——培根 • 因而,所有有利于认识自然的知识都容 易受到重视,神学家有不少都在科学上 作出贡献就是例子,例如托勒密的地理 学。
• B.认识论:表现为主客体的对立二分。
• 托马斯· 阿奎那的实体与非实体的对立 • 笛卡尔物质实体与心灵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