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日本国民性
鲁迅: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触角
![鲁迅: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触角](https://img.taocdn.com/s3/m/4aea29ed69eae009591bec94.png)
鲁迅: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触角作者:赵巍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07期摘;;; 要:鲁迅的文学启蒙创作,把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作为自己解剖“国民性”的主要关照对象。
这种自我选择,不仅实践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重合,而且赢得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与当今正在实施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着某种契合。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触角。
關键词:鲁迅;;; 创作实绩;;; 启蒙精神;;; 精神触角一谈到鲁迅,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五四”时期,有那么多的启蒙者,鲁迅为什么能够成为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精神触角,在他逝世后被后者自发拥戴为“民族魂”?鲁迅的文学启蒙精神为什么至今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到了新时期乃至于新世纪依然成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中国人的精神依靠?为什么每每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都能不自觉地想起鲁迅?这的确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
鲁迅是一位伟大而独特的启蒙者,这里我们不赘述启蒙的哲学阐释,只结合“五四”这个特殊的时期,谈谈启蒙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之间的关系,这方面王维国说得比较切合实际。
他说:“作为话语主体的现代知识分子,为使国人摆脱封建纲常伦理和旧有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个人独立、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等现代意识启发教育当时尚处愚昧落后状态的广大民众。
”[1]这个概念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启蒙者需是知识分子并具有“现代意识”;二是启蒙者对国民的生存状态必须了然于心。
鲁迅同时具备了这两个要素。
首先,鲁迅选择性地借用了西方思想文化资源的两个流派:一是“神思宗之至新者”;二是“摩罗诗力”。
鲁迅把“神思新宗”看作是“二十世纪之新精神”,把“摩罗诗力”看作是中国文学必须借鉴的“神思”。
再者,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比同时代人难以比拟的深刻的感受性。
二十世纪初的启蒙者有很多,如鲁迅、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
不过严复等是政治型的启蒙者,而鲁迅是艺术型的启蒙者。
前者不需要直接面对国民,后者需要直接面对国民。
2日本的国民性
![2日本的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9a845398fad6195f312ba6f3.png)
八.日本人的服务意识
(1)在坐新干线的列车时,每个座位的背后都表明了 所在车厢和周围几节车厢的设施,注明厕所、垃圾箱 、电话的位置,这些设施都用图案表示,在说明的最 后一行,又用日文、英文特别说明这些图案代表什么 ,如一男一女并列表示厕所 (2)日本的地图非常周到体贴。空中俯拍式的,人冲 着地图,就能立即找到前后左右 (3)饭店门口的橱窗用蜡做着逼真的食物,展示出来 的模型食物的内容、形状、数量等和实物一模一样
六.独立自强的精神
(1)日本人深信:在这个世界上不是表面上看起来 的那么美好,人类的生存是需要勇气、耐力、智慧的, 如果将下一代放在温室里成长,得到的必然是营养不 良的劣质品 (2)日本人从小就教育孩子: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 自然赐予,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小孩 外出旅游要自己背包;中学生开始利用课余时间挣钱; 富人家的孩子也同样要打工挣钱;让幼儿园的孩子大 冬天在室外集体洗凉水澡
四.领土意识
(1)韩国独岛与中国钓鱼岛两岛之争 (2)冲之鸟礁12-24海里(岛200海里)
五.规则意识
1.规则意识的表现
(1)上车下车上飞机下飞机都井然有序。平时吃饭、参 观、游玩、付费甚至上厕所都讲究排队 (2)维持排队的秩序也是很有讲究的。排队场地设回旋 区域,用最小的区域容纳最多的人等候。同时还在队尾标 注等候的时间,后来者根据前面的排队情况决定自己是否 要加入排队队伍。 (3)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2.集团主义表现
(1)重视群体行为,抹杀个性
下班集体活动;放假集体旅游等
(2)服从协调者的权威
权威与权力;职业精神(小野田宽郎的故事)
(3)等级森严,长幼有序 (4)集团归属意识强
很难进入新集团;排外意识较强;很少跳槽
下班后喝酒
左翼潮流下张天翼的国民性写作
![左翼潮流下张天翼的国民性写作](https://img.taocdn.com/s3/m/ffc08a01f78a6529647d5343.png)
维普资讯
国现 当代 文 学研 究
左翼潮流下张天翼的国民性写作
民性 弱 点 , 既有 几 千年 封 建 思想 的 影 响又 有 社会 变 革 时人 们
不求 腾 达 ,广 泛 搜集 他 日后 小 说 中 的各 种 素材 。他给 其 至 交 心态 的变化,还有现实环境中种种思想意识在人们心灵上的 蒋牧 良的印象是:张天翼认识不少小商人、小手工业者、流 投 影 。张 天 翼用 独 特 的讽 刺 手法 ,剖 析 人物 的劣根 性 ,意 在
二十 年 代末 ,一 些偏 激 的 “ 命 文学 ”倡 导 者宣 布 “ 革 阿 的 国 民性 。 《 土 日记 》 主要 批 判 上层 社会 中所 表 现 的劣 根 Q 鬼 的时代 已经死去了”。这就导致了相当数量的左翼作家的创 性 , 《 年》 着 力 对于 下 层社 会 小 市 民谄 上骄 下 的 奴性 和 向 一 作 目光仅涉及社会人生的政治、经济层面 ,忽视或回避了人
。 崔 秀娟
上 世 纪 二十 年 代末 三十 年代 初 ,中 国文 坛 掀起 一 场 声 势 篇 小 说是 几 经 一些 刊 物退 稿 之 后 寄给 鲁 迅 的 , 更显 出鲁 迅 慧 浩 大的 “ 命 文 学 ”运 动 。它 是 左 翼文 艺 运 动 的先 声 ,然 而 眼识才之功,这使得张天翼对鲁迅特别尊崇,在他后来的陈 革 倡 导者 们 否认 文 学 是现 实 生 活 的 “ 照一 表 现 ” ,否 认 文学 述 中 , 一直 认 为 鲁迅 先 生 是对 他 产 生重 大 影 响 的唯 一 的 现代 关 的审 美特 点 ,而 主 张 “ 文学 ,与其 说 它 是社 会 生 活 的表 现 ; 中国作家。其实早在张天翼读 中学时,就 已经读到了油印本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章节测试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06ce358762caaedc33d447.png)
智慧树知到《西方文明史导论》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以下哪部著作通过研究日本的国民性、服务于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并成为将基础研究与决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A:《菊与刀》B:《文明的冲突》正确答案:《菊与刀》2、以下描述哪些符合国民性及国民性研究的特点?A: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B: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C: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D: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正确答案:国民性包含了文化表象、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伦理、宗教传统等要素,反映的是群体的、而非个别的认同和行为的方式,通过国民性研究可以解剖一个国家的密码,国民性研究是一种决策研究3、文明与下列哪些要素是对立的?A:野蛮B:动物性正确答案:野蛮 ,动物性4、与中国文化相比,西方人更偏向于用下述哪种思维?A:归纳法B:演绎法正确答案:演绎法5、文化兴国中的“文化”,对国家而言,指的是A:国家的文化实力B:单位和个人的创新能力正确答案:国家的文化实力第二章1、希腊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哪一点?A:公元前746年B:公元前776年C:公元前465年正确答案:公元前776年2、下列哪些描述符合希腊文化的意境?A:理想与美B: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C: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正确答案:理想与美,直觉、诗语和精神的形象化,玄同忘我之境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产生3、希腊文化具有如下哪些特点?A: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B: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C:向善性;D:唯美主义;E:神秘性和悬念正确答案:来自民间的自发的民族文化;,心灵性,每一件艺术都是用心灵雕刻出的精品;,向善性;,唯美主义;,神秘性和悬念4、希腊神话中,贞节的保护神是?A:雅典娜B:赫拉C:宙斯正确答案:赫拉5、《荷马史诗》内容包含了?A:《伊利亚特》B:《奥德赛》C:《工作与时日》正确答案:《伊利亚特》,《奥德赛》第三章1、《荷马史诗》中的隐喻是指哪两部著作在内容和主旨上存在的反差之谜?A:《伊利亚特》B:《奥德赛》C:《工作与时日》正确答案:A2、破解《荷马史诗》的隐喻的关键点在于?A:从英雄主义转变到浪漫主义B:从唯美主义到现实主义C:从浪漫主义到理性主义正确答案:A3、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B:柏拉图C:亚历山大正确答案:B4、斯巴达英雄的两个关键是A:体魄B:爱美C:力度正确答案:AC5、《荷马史诗》中提到的想出“木马计”的人物是A:普罗米修斯B:奥德修斯C:宙斯正确答案:B第四章1、罗马文明之所以会取代希腊,在于其文化中的哪些特点?A:浪漫B:理性C:现实D:世俗正确答案:BCD2、古代西方文明是由以下哪些要素共同塑造而成的?B:罗马文明C:日耳曼文化D:基督教要素正确答案:ABCD3、“希腊传统”的特征是?A:放大了的个人B:放大了的国家C:强调家的原则D:罗马的反文化正确答案:A4、“罗马传统”的特征是?A:放大了的个人B:放大了的国家C:强调家的原则D:罗马的反文化正确答案:B5、“日耳曼传统”的特征是?A:放大了的个人B:放大了的国家C:强调家的原则D:罗马的反文化。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e179737f111f18583d05aab.png)
日本国民性的几点特征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李卓[摘要]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比较普遍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日本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文化风土,造就了日本人实用主义、集团主义及注重等级秩序的国民性特征,从而构成日本人与日本社会的复杂而矛盾的性格。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关键词]国民性实用主义集团主义等级秩序国民性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范国内比较普遍的、甚至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心态、倾向、潜意识。
构成国民性主要特征的,是规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和制约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社会发展。
深刻认识日本的国民性,对于正确处理两国之间的关系与增进两国民众的了解很有必要。
l实用主义长期以来,。
中日同文同种”的观点对中国人影响甚大,日本是“儒教国家”的提法也成为评价日本的主流话语,其结果是导致人们往往不能正确认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国家形成及后来发展、繁荣的过程中曾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如果对日本的社会与文化进行探人考察,就会发现日本人是一个很注重现实利益的民族,甚至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色彩,这种实用主义使日本人在吸收外来文化中表现为取自己所需。
有些中国文化、制度一度传到了日本,而后来销声匿迹了,如中央集权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也有一些东西从一开始就被拒之门外,如人们熟知的“唐时不取太监,宋时不取缠足,明时不取八股,清时不取鸦片”。
除此之外,在人伦、制度的很多方面与儒家伦理格格不入。
oooo比如,同姓不婚的制度作为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传到了朝鲜半岛,却最终投有渡过海峡传到日本。
日本人在8世纪初期制定律令的时候,许多内容都是对中国相关法律条文的照搬照抄,却对“十恶”中属于近亲相奸、紊乱人伦的“内乱”罪弃之不取。
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日本社会内近亲结婚是普遍的现象,皇室与王朝贵族尤为典型。
连参与制定律令的重要人物藤原不比等也是与同父异母妹结婚。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https://img.taocdn.com/s3/m/ffd235d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4c.png)
日本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六篇)1. 看日本人2. 中国看错了日本,日本不具备优秀“国民性”3. 楠木正成:武士道精神的由来4. 日本武士的名誉观5. 日本民族性名著----菊与刀:战争中的日本人6. 王家骅:日本儒学的特色与日本文化看日本人一、內心日本人喜歡用大字形容自身,比如大和民族,以及天皇陛下是天照大神的後裔。
這與日本領土遠離大陸的狹長瘦弱形象及日本人一貫的身材矮小的真實情況正好相反,「大」是一種心理補償。
日本人無論向內看還是向外看時,在謙卑的外表下都藏著一顆自高自大的心,但自高自大之下卻掩蓋著深埋在潛意識中的自卑心理。
這是日本人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日本民族正是藉著這種矛盾的張力推動著自身的發展壯大,直到向島外瘋狂擴張的。
一個日本人將本民族比喻成漆器,並說「剝掉日本人的外皮,除掉它的漆層,露出來的是海盜」,接著又說:「但請不要忘記:日本的漆是珍品,是製作工藝品的材料。
它不是掩蓋暇疵的塗料,沒有絲毫雜質,至少與坯質同樣精美。
」這真可看作日本人心理的完整展示:真實的自我並沒有高貴的出身,這是容易令人自卑的事,尤其是對重視名譽的日本人來說。
但在日本人,自卑正可化作動力,在對不體面的形象加以掩蓋文飾的過程中,日本人是一絲不苟的。
所以「經年累月,漆坯上的漆層塗得越厚,作出來的漆器就越貴重」,於是,日本人就最終成了高貴體面的大和民族,並最終肩負長兄的使命化作「大日本皇軍」浩浩蕩蕩地「進入」了那些他看作小弟的鄰邦。
這時的日本人也再次露出漆層下面深藏在骨子裡的真實面目:海盜的本質。
愚昧,野蠻,瘋狂,殘忍,且不講道理。
令人絕望的是,在那場戰爭結束56年之後,這個國家的行政元首還決心參拜供奉著那些侵略者幽靈的「靖國神社」,而且時間選在8月15日,56年前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投降的日子。
他是要代那些沾滿鮮血的劊子手懺悔嗎?絕對不是,因為在這個民族的歷史中,「他們有祈禱幸福的儀式,卻沒有祈禱贖罪的儀式」。
懺悔是良心的自省,是對自身罪惡的救贖。
漱石和鲁迅--产生了文学家的屈辱体验
![漱石和鲁迅--产生了文学家的屈辱体验](https://img.taocdn.com/s3/m/35cbcc3cee06eff9aef8071d.png)
化, 这不是对外国人宣扬国威的方法。古代文化 的合理部分 1 2年( 9 0 明治 3 年) 的 日本, 5 时 已由封建社会跑步进入 应当受到尊重。采取不 以传统为基础的这样一种 态度是非 ’ 森有礼(87 89 日本 明治 14 —18, 资本主义社会 , 而走上对 外扩张侵略的道路 经过 日清、 常有害 的。然而有一个时期 , 进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英语作为 日本国语的意见 , 甚至还有人从所谓改 良人种的角 现了某种曲折的排斥感 、 屈辱感, 另一方面, 也的确说明了漱 度认真地提出这样 的意见 : 了改造 日本人的人种 , 为 日本女 石西洋体验的本质 。而且 , 审美领域到伦理领域, 于人 从 关 性要尽可能和外 国人结婚而 生产混血儿。∞上述引文不是 生、 ” 社会和文学 、 产生后来的大作家的思想的一部分, 业已孕 很好地集 中反映 了当时 日本人民族 自尊心的丧失吗? 明治三十七至三十八 (94—1 5 年的 日俄战争, 1o 9 ) 0 不仅 育在这种体验之中, 这是不言而喻的。@ ” 正如小宫氏所说 :漱石来到伦敦, “ 亲眼看到了真实的英
如果用欧美 列强的侵 略这 一观点 来捕捉 l 9世纪的东 了先驱者 。 对不同意剪去头顶上 的发髻的男子 , 自称在任 对 对诸如此类 的保守的国民采 洋, 那么 , 世纪初叶, 2 0 可以说是追求国民性国家建设的东洋 何情况下都刀不离身的武士们 , 取了强硬措施 , 因此 。 政府 比一般 国民还要进 步on明治 5 l) i 诸民族奋起的时代。 日 英同盟 (92年)浓重地具有两国之 10 , 17) 日本颁布学制 , 实行了义务教育 , 但最早的国语读 间围绕中国和朝鲜利益互补 的性质 , 同时 , 也是为了推进 以 年(82 ,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
![日本国民性——菊与刀](https://img.taocdn.com/s3/m/04f656627e21af45b307a8b9.png)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此以“菊与刀”来命名她这部关于描写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的著作似乎与“菊”“刀”本身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相关风俗,并提出日本幼儿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总之,从本尼迪克特的论述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关于日本文化的以下几个方面:1、日本人尊崇“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赖有如南北极。
”“(P31)这种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以及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所持的整个观念之上”(P31),而且,其对“国际关系的全部问题也都是用等级制这种观念来看待的。
”(P31)例如他们对发动战争原因的解释,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会结束。
日本必须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
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只有日本是唯一的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的国家,也最了解‘各得其所’的必要性”(P15),“万国均应在国际等级结构中确定其位置,才能形成统一的世界。
”(p16)如果顺着作者的这一解释来看日本在战争前后对战争的态度以及现今日本对二战的态度、现今日本的对外政策,我们或许会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日本人之所以不认罪、歪曲、否认、甚至妄图掩盖其战争罪行,也许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就是要将世界各国引入其在这个大的等级结构中应处的位置,从而维持世界应有的秩序。
从他们对待等级的态度出发来进行思考,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角度。
到此,我就免不了会进一步思考,如果日本人对等级的信赖未变,那么他们对现今世界的看法是否依然以此为出发点?他们的对外政策是否依然作着相同的努力?看来,也存在我们对其对外政策进行认真思考的必要,有了二战的苦果,对日本我们仍然要警惕。
不平等、等级制的思想观念渗透在日本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等级差别要经常以适当的礼仪来确认,性别、年龄、家庭关系,过去的交往都必须考虑在内”(P34),因此,引以说“在整个历史上,日本一直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
日本社会与国民性
![日本社会与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780d8b93f8c75fbfc77db28a.png)
一位佐藤全国の0.95%,100万人左右
中国的姓具有血缘性特征
1 人的出生、世系的标志, 2 附属于个人,人皆有姓, 3 严格维护自己的姓氏,不随意改姓,“大丈夫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日本的姓具有社会性特征
封建時代,姓氏是统治阶级身份地位的 象征,平民没有姓氏。
姓作为家的象征而存在,很多情况下为 继承人独享。
2011 絆
2010 暑
年号的使用:
从645年作为大化元年开始至今1367年中, 日本共有248个天皇年号,出自106部中国 典籍。
出自《尚书》(37次) 出自《周易》(27次) 出自《诗经》(15次) 当今世界唯一的以帝王年号纪年的国家
第二种类型:先学后弃型
曾经模仿实施,在实践中发现并 不符合本国国情,因而中途放弃。 主要表现在制度层面,如古代官制、 法律、科举制度、历法等等。
二位 王 伟 281568 四位 李 伟 260980 六位 李秀英 244637 八位 张秀英 236266 十位 张 敏 233708
2007年统计数字
日本1~10位的姓氏 (单位:户)
1佐藤 2鈴木 3高橋 4田8628 327593 268869
6伊藤265902 7山本264577 8中村256902 9小林250901 10加藤211491
3)姓氏的可变性
“除了天皇家族之外,几乎所有日本人
的家族都有与异姓混血的历史”。
“即使再出色的家族,也不可能把血缘 关系上溯到数代以前,因为家系和血系 是很难一致的”。
——引自太田亮:《家系系图的合理研究法》
日本养子的特征
1、异姓大量存在 2、婿养子普遍化 3、辈分意识欠乏 4、收养的开放性
地理学家小川琢治的四个儿子: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https://img.taocdn.com/s3/m/72030480ec3a87c24028c411.png)
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有名なのは、芳賀矢一『国民性十論』と長谷川如是閑の『日本的性格』および昭和の城戸幡太郎、中村元らの論説がある。
『国民性十論』では日本人の国民性について10つの点があげられています。
1.忠君愛国 2.祖先を尊び家名を重んずる 3.現世的・実際的 4.草木を愛し自然を喜ぶ5.楽天酒落 6.淡白瀟洒7.繊麗精巧8.清浄潔白9.礼儀作法10.温和寛恕。
(忠君爱国、敬祖先重家名、现实的、实际的、爱草木、喜自然、乐天洒脱、淡白潇洒、纤丽纤巧、清净洁白、礼节做法、温和宽恕)国民性は1つの民族あるいは1つの国家の文化の中にしみ込む精神なので、民族の内部の一貫した姿勢の文化の精神であり、具体的に民族の心理と民族の心理から構成した特有な民族の性格として表れます。
日本歴史の発展と文化風土によって、日本国民は誠実で、まじめで、おとなしくて、人に対して同情心に富んで、国家や企業に忠実で、しかし全体局面の観念と独立精神が不足というような全体の国民性が形成されています。
日本企業の中で、日本の国民性は十分に現られるので、ここは日本の企業文化を通じて、いくつの面から日本の国民性について話します。
まずは日本人の集団精神で、これはほとんど日本の民族の最も基本的な国民性です。
グループ主義は日本社会と日本人の観念の中で深く根を下ろして、1種の普遍的な国民の性格を形成します。
日本人は国家と企業に対する絶対的な忠誠を重視して、このような忠誠を表すため、時には生命まで証明します。
思惟の方式の上で、日本人は強いグループを持つ意識に属して、個人はあるグループに属するべきだと考えられています。
日本人に最も愛されている花と言えば桜です。
日本の最も重要な桜の文化は実は団体の文化で、1つの桜は見たところとてもありふれているかも知れないが、たくさんの桜が集中させる時、人の心を驚かす美感の効果が見えます。
日本企業は終身雇用制と年の功の序列制を実行して、心から没頭して企業に働ければ、グループの利益を実現するとともに個人利益も獲得します。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达标测试卷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71c56ed0d233d4b04e69ce.png)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八单元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 1945年8月,柳亚子赠毛泽东诗云:“阔别羊城十九秋,重逢握手喜渝州。
弥天大勇诚堪格,遍地劳民乱倘休。
”据此可以推断当时的民意是()A. 和平建国B. 民主共和C. 民主科学D. 变法图强2. 1945年9月,毛泽东会客时说:“我们的目标是‘和平民主’,这与蒋介石打算正相反。
不过,他愿意谈,我就谈;他愿意打,我就打。
反正我是延安来的客人,客随主便嘛!”据此判断,这次会客是在()A. 西安B. 重庆C. 上海D. 北平3. 1947年,画家石鲁随部队撤离延安,转战黄土高原,在行军途中,他目睹了毛主席率军与国民党追兵从容周旋的历史性场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重温当时的这个情景,构思并创作了一幅画作。
该画作的名字应为()A. 《转战陕北》B. 《挺进大别山》C. 《解放南京》D. 《淮海战役》4. 陈毅在《记淮海前线见闻》中写道:“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
前线争立功。
”出现这种情景的前提是()A. 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B. 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C. 翻身农民踊跃支援前线D.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5. 1948年底,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故宫、颐和园等北京古代建筑,避免战争对文物的损坏。
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A. 辽沈战役B. 淮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6. 下图报纸反映的史实标志着()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 中国革命转危为安C.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D.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亡7. 诵读毛泽东诗词不仅能重温历史的峥嵘岁月,更能领略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
下列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②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③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A. ①②③B. ②①③C. ③①②D. ②③①8. 一位美国史学家分析淮海战役的国民党军队时写道:“蒋介石愚蠢地决定在徐州平原而不是在淮河流域决战”;拒不把统帅权交给熟悉地形的干练将领,而是“亲自从南京指挥战场上直到师一级的战术行动”。
[TPP与日本国民性]日本的等级制度
![[TPP与日本国民性]日本的等级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979832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47.png)
[TPP与日本国民性]日本的等级制度2022年11月11日,日本追随美国宣布加入TPP(环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协商进程。
美国热心推动TPP,很多人说这是美国欲借壳(TPP)入亚。
其实,美国从来就未离开过亚洲,也就无从谈什么重返亚洲,其之所以热心推动TPP,无非是想在其针对中国的强大的军事包围圈的基础上,再构建一个针对中国的牢固的经济包围圈而已,其意在以TPP为杠杆,主导制订亚太地区的经济游戏规则,进而更加牢固地掌控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主导权,削弱中国在此区域的影响力。
美国敦促日本加入TPP,确有挟日本打压中国之意,但是,日本加入TPP却并非完全迫于美国的压力,亦并非其国民性格缺乏主体性使然。
梦寐以求做亚洲老大的日本,随着中国的崛起,醒悟做大无望,在日本民主党夺取政权后,为了应对中盛美衰的国际变化,为谋求一条将来既不依附中国亦不受制于美国的阳光大道,新政权成立伊始就高调宣布“日本新政府宣言重视亚洲外交,其支柱是东亚共同体构想”,结果鸠山由纪夫首相心有余而力不足,日本政府便退而求其次,才有了菅直人首相主动提出日本要加入TPP。
日本谋求加入TPP更非短视行为,而是瞄着中国早晚会加入TPP而抢先设防,意在以小搏大,先发制人,为渐呈日薄西山之势的日本的未来谋求一席之地。
刻板印象遍全球世界各地,盛传着许多关于日本国民性的笑话。
其中,有如下这样一则关于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性格的笑话。
一艘载着各国乘客的豪华客轮,因触礁马上就要沉没了,船长将各国乘客都转移到了救生艇,但是,因为救生艇严重超员,眼看着也将要沉没了,所以为了保住大多数乘客的生命,船长决定从救生艇上将英、美、德、意、俄、法、日的男性客人各赶下一人。
于是,船长便利用这七国的国民性,如下所述,成功地劝客人弃船跳海了。
船长对英国人说:“这种情况跳下去你就是绅士了!”船长对美国人说:“现在跳下去你就是英雄了!”船长对德国人说:“这种情况按照规则应该跳下去。
”船长对意大利人说:“刚才一个美女跳下去了。
日本兵活体解剖少女了解性知识(组图)
![日本兵活体解剖少女了解性知识(组图)](https://img.taocdn.com/s3/m/b636137e6529647d26285237.png)
日本兵活体解剖少女了解性知识(组图)日本老兵自述:活体解剖少女了解性知识牧野回忆说,他曾亲手剖开了10个活着的菲律宾囚犯的胸膛,其中还包括2个少女。
他切除了他们的四肢,取走了他们身上的肝、肾、子宫和还在跳动的心脏,目的只是为了增长解剖学的知识。
对家住日本大阪附近的老人牧野秋良(音译)来说,过去的这60多年是一段难熬的岁月,因为他心中深藏了一个无法向外人诉说的秘密——他曾在二战期间被派往菲律宾,并在那里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人体实验行动。
被强奸后剖腹的妇女暴尸街头。
隐藏秘密妻子不知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熟悉牧野秋良的人都知道他曾是一名老兵,但是牧野秋良本人却很少主动提与那段往事,而是默默地做着一些慈善活动。
他参与成立了纪念馆,给贫困的孩子捐赠衣物,为当地的棒球队购买整套的制服。
2006年,这位83岁的老人又突然决定要到全国88个寺庙里朝圣。
不过,毕竟年事已高,在走到第40个寺庙后,牧野秋良因为疲劳过度而昏倒了。
此时的牧野突然想到了几年前去世的老伴。
牧野秋良感慨地说,自己的这个秘密藏了一辈子,陪伴自己走过大半岁月的妻子到死都不知道他这段往事。
可能看到自己所剩的时日无多,他才觉得有必要将此事“解密”,让后辈了解战争的残酷。
1944年,牧野以海军医护人员的身份被派到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
在1945年3月日本被击败前的4个月时间里,年轻的牧野参与了日本在二战期间最残酷的人体实验活动,残害了大量被俘的囚犯。
牧野回忆说,他曾亲手剖开了10个活着的菲律宾囚犯的胸膛,其中还包括2个少女。
他切除了他们的四肢,取走了他们身上的肝、肾、子宫和还在跳动的心脏,目的只是为了增长解剖学的知识。
时至今日,牧野回想起这段往事,仍不忘强调说,这的确很有教育意义。
每当他去看医生时,后者总是会为他丰富的人体知识而钦佩不已。
牧野辩解说,他当时真的相信,参与这样的实验活动是对那些为美国人充当间谍的菲律宾人最好的报复,对于被解剖的这些对象,他的确是仇恨多过遗憾,尽管现在他也为曾经使用的残忍手段而感到恐怖。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
![日本人的国民性格](https://img.taocdn.com/s3/m/775e3b7d25c52cc58bd6be3d.png)
日本人的一般国民性格关于中日两国的国民性,最流行的说法有三,一是说日本人天性团结,中国人天性好内斗。
二是说日本是个擅长学习的民族,他们学习中国,却不学缠足和宦官,很有‚取其菁华,去其糟粕‛的风范。
三是说日本人有个特性,他们一旦被别人打败,不象中国人那样恨人家,而是学习人家。
这三种说法,当然没有完全认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国民性格差异,一般认为日本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亲近自然崇尚和谐日本人尊崇自然,主张人和自然的协调、和谐。
这与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
美国的女性社会学家富劳莱丝〃克拉克霍恩认为:‚美国人和苏联人认为自然应该由人来征服的东西,墨西哥的农民认为人应屈服于自然,而日本人则认为人应与自然保持调和。
‛另外,日本人的自然观与中国人也有较大不同。
中国人一方面对自然的威力表现出坚强的忍耐精神,另一方面又主张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来‚参赞天地、化育万物‛,甚至发展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
这也与日本有着相当的不同。
西方人的自然观来自于自然环境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基督教。
基督教认为,人和自然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但人是上帝按自己的样子创造的,因而人优越于自然,人应该支配自然。
在中国,则与自然环境和有关天的信仰相关。
中国的自然环境并不太优越,中原一带经常处于干旱和洪涝的交替影响之下,从而养成了中国人顽强、忍耐的精神;但是,这种灾害在某种程度上有是可以预防的,可以经过人们的努力减少损害,人们的努力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可以发挥作用的从而又产生了征服自然的思想。
在信仰方面也是这样,在中国人的信仰里,天一方面有着绝对、普遍的创造者、主宰者的支配性格,另一方面又有着是‚理‛(道德)的最高体现者的教化性格。
人们对天而言,一方面对其支配要忍耐、服从,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努力和修养成为圣人,协助和参赞天的化育。
日本人的自然观与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的固有神道信仰有密切的联系。
在神道信仰中,日本列岛及自然万物都是神所创造的,其运动变化是神的自我展现,在自然中蕴藏着一种内在而不可见的、神秘的力量。
鲁迅国民性
![鲁迅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cc6aad98680203d8ce2f249b.png)
1:鲁迅的启蒙主义所针对的是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专制所衍生的传统意识,千百年来,中国统治者处心积虑的推行蒙昧主义,禁锢民众思想,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秩序,求得长治久安的手段。
在鲁迅看来,思想意识还处于蒙昧状态的国民是“愚弱的国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其作品都基于改变人民精神面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
鲁迅认为:民族兴亡,系于启蒙。
“发社会之蒙覆,振勇毅之精神”,《集外集拾遗补编》他要以自己的文字来为改变民族命运贡献力量。
剖析鲁迅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启蒙立人的思想,表面冷静,内心是充满怜爱,主要视角是面向他们病态的灵魂。
当鲁迅匿多的思考如何改造国民性格的时候,他深深的为大多数压在大石下的草一样萎黄桔死的老百姓的处境而悲哀而痛苦。
于是,为国家、为民族、为“立人”、为“救人”、为“新人”,鲁迅以全新的反封建的价值观念,向中国封建主义及人道的价值观念系统发起了猛烈攻击,对吃人的思想道德文化体系进行了最全面最有力的批判。
震动了一个时代的救救孩子的呐喊。
正是对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强烈呼唤,鲁迅为改变中国人的地位,唤醒国人的意识,为中国人的思想革命,改造旧人重建新人而努力奋斗,以他的永不消逝的文字。
一记得卢叔宁的《劫灰残篇》中有这样一段内容:鲁迅的伟大在于他是第一个将中国看透的人,第一个将中国的真相揭示袒露在人们面前的,人……鲁迅在生前受到无穷的攻击和暗箭,而死后在一些人则庆喜地将其忘却掩灭。
更有一些人则以尊崇他的姿态将其摆在他们宗祠的祭坛上加以顶礼,其目的不过是用一个新的神像来装饰自已的门面或驱斥自己的政敌,他们何敢回复其本来的面貌——无情的揭露,入木的批判,不妥协的斗争呢?鲁迅的印着自己、他人、社会刺去的解剖刀变成了专向不祈祷、不跪拜的异教徒的威严的法剑。
鲁迅在生时所无限同情又无情地憎恶的阿Q们,还有那鲁迅用厌恶与蔑视之笔画下的聪明人们(假洋鬼子、奴才)在鲁迅死后,倒反过来将他“聪明地”“阿Q化”了。
日本的国民性
![日本的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f886ef9db9d528ea81c779e3.png)
等级制 军队-完全废除 社会、 家庭-根深蒂固
具体表现:
实用主义
对中国文化的选择性接受, 如日本人没有祖宗崇拜,因此忠 孝两难时很容易“舍孝求忠” 又如人们熟知的 唐时不取太监, 宋时不取缠足, 明时不取八股, 清时不取鸦片。
等级制
幼儿摇摇晃晃会走时,学习的 第一课就是尊敬父兄。 日本家庭生活的核心,就是以 性别、辈分以及长嗣继承来区 分个人的等级。 每一个日本人最初都在家里接 触等级制,后来再把这种习惯 带到经济以及政治上。
2-3
社会文化
家庭中的长幼 礼仪教育 U形自由曲线 教育断层
恩情如债
报恩于万一
等级制
双重人格
三、参考意义
•本尼迪克特撰写《菊与刀》(战略意义) •通过了解人类心理如何受到文化的塑模,来解释较大社会的 整体性质 •克拉克洪( Clyde Kluckhohn ) 和莫瑞( Henry Murray) 曾说过 一句名言: “每一个人( 性格) 都有若干方面像所有的人若 干方面像一部分人,若干方面则什么人都不像。 •对日本的国民性,大家可以不认同,但起码不能忽视。
3
参考意义
·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是由一个国家的全体社会成员 在共同创造民族文化中形成的一种群体人格。 其成因非常复杂,一般多表现为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的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 复出现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等。
一、日本国民性内容
各得其所
集体主义忠义勇武源自神道危机意识耻
实用主义
等级制度
双重性格
忠义勇武
·德川幕府统治的影响
德川幕府将日本的 封建体制和中央集 权推至了顶峰,不 同团队进行分属, 不同领域加强对被 统治者的控制,潜 移默化中加强日本 人的团队意识。
周树人简介
![周树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0a7c2dfa58da0116c174988.png)
周树人简介周树人(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原名周樟寿、字豫山。
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后改字为豫才,1898年去南京求学时改名周树人。
鲁迅(周树人)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建人是老三(即风筝里的弟弟)。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人最崇敬的笔名。
鲁迅是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世界上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鲁迅是周树人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浅论中日国民性
![浅论中日国民性](https://img.taocdn.com/s3/m/a5744811fad6195f312ba68a.png)
浅论中日国民性摘要所谓国民性就是由于一个民族在其特定的生存环境当中为了生存而演化培养出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民族心理习惯,并以一种文化形态加以定格,成为民族行为方式的具有道德约束的异化同时又内在化的力量。
对于长期尤其近期以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岛屿之争,我们能感受到到日本人的对外态度的不同,差异之大。
这根本还是在于两国国民性的不同。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那么,中日国民性各自是什么,国民性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根本,了解它能更好的了解日本的文化。
关键词国民性中国人日本人历史发展差异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民族特点。
美国社会重视自我,所以美国人大都个性较强,有点儿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
英国社会也很崇尚礼仪道德,所以有英国绅士之说。
德国社会最讲规则,所以德国人循规蹈矩世界著名。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
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中国人的性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最能体现传统中国人性格的莫过于一个“中”字。
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原因同时表现为:1、怕得罪人;2、遇事总留有退路;3、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4、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5、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6、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7、基于上一条,中国人一般不会轻易采纳别人的意见,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虚心好学,因为我们同样要力避“狂妄至极”;8、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昌盛和先进的国家,稳居世界中央,中国之名或许来源于此;9、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现代中国人的性格虽然仍保留了大量儒家的影响和痕迹,但已大大削减。
日本法医司法解剖实例分析
![日本法医司法解剖实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28e7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7f.png)
日本法医司法解剖实例分析罗良鸣;孙振文;崔冠峰;霍塞虎;任文彦【摘要】各国的法医体制因法律体系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日本的法医制度来源于德国模式,部分吸收了美国模式,又根据自身的特点发展了检视官和司法检视制度,同时,与法医学相关的法律制度完善、监督机制强大,虽不可避免偶有错案发生,仍不可否认日本法医制度的完善性和独特性.根据死亡性质的不同,日本的法医解剖主要有司法解剖、行政解剖、承诺解剖三类.本文通过一例司法解剖实例对日本司法解剖的委托、实施、出具鉴定文书等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为我国广大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期刊名称】《刑事技术》【年(卷),期】2017(042)003【总页数】3页(P250-252)【关键词】法医病理;日本法医司法解剖【作者】罗良鸣;孙振文;崔冠峰;霍塞虎;任文彦【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00;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北京100038;浙江警察学院刑事技术系,杭州310053;浙江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杭州31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1日本的法医制度来源于德国模式,二战后部分吸收了美国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本国自身的特点发展了检视官和司法检视制度[1];根据死亡性质的不同,日本的法医解剖主要有司法解剖、行政解剖、承诺解剖三类[2-3];为减少一些隐案的发生,2013年4月又增加了死因调查解剖。
司法解剖主要涉及刑事犯罪死亡的尸体检验,与我国公安机关法医承担的刑事案件尸体检验一致。
本文对1例司法解剖实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期为我国广大同行提供借鉴与参考。
据警方介绍:某日某地一住宅失火,灭火后在卧室地面发现一具已高度碳化的尸体,经查,尸体可能为该房主人,一独居老人,80余岁,但因尸体炭化严重,无法明确,又因起火原因尚未确定,不能排除人为纵火可能,遂向法院申请鉴定处分状,并委托日本医科大学法医学教室查明死因、判断案件性质。
红色历史
![红色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a15f37747fd5360cbb1adb01.png)
罗亦农1921年赴莫斯科学习,同年冬加入 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旅莫支部委员。1925 年3月回国后,参与组织和领导省港大罢工及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历任中共广东区委 宣传部长、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中共江西省 委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共中央长江 局书记。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 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8月,出席党 的八七会议,主张用革命的、武装的手段反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当选为中央临 时政治局委员,并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部代 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长、中共中央长江局 书记等职。同年11月当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 常委。同年底离开武汉前往上海中共中央机 关工作。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被捕。 他在狱中写下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 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表现 了一位共产党员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1928 年4月2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年仅26岁。 中共中央在《布尔什维克》第20期上刊发 《悼罗亦农同志》文章,指出:“罗亦农同 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 党员的楷模。”
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鲁迅先生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 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 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 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 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高度歧 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 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 鲁迅的解剖字成绩是59.3分,就被他们 儿”,鲁迅的解剖字成绩是 分 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 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 露给了他, 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 悲哀。有一次,一场电影中,鲁迅看到众多的 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 “体格强壮,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在淡然地 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 围观被当作俄国侦探处死的同胞。鲁迅受到极 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 大的打击,这时他已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 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 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于是他弃医从文,离 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翻译外国文 开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回到东京, 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 学作品,筹办文学杂志,发表文章,从事文学 活动。当时, 活动。当时,他与朋友们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中 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国国民性的问题: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 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通 过这种思考, 过这种思考,鲁迅把个人的人生体验同整个中 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 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奠定了他后来作为一 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个文学家、思想家的基本思想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戚?友邦?世仇?——解剖日本国民性(合集版,原创,长帖)俺断断续续写过一个系列帖子来解剖日本的国民性,蒙某论坛斑竹邀请,这次把它们整理一下。
在很多研究日本国民性的文章中,往往偏重于残忍或者朴实,设计的精巧或者思想的僵硬,在某些所谓“真正的亲日派”和“知日派”的文章中,也没能把菊与刀的矛盾根源解释清楚,那么,俺就来试试。
1.地理因素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地理将决定性格。
日本处于地震高发区,正好俺是唐山人,可能在地震多发区居住的人才会体会那种随时可能over的感觉。
由于这种与生俱来的紧迫感,所以只要想作的事情,就要抓紧做完。
日本人往往会显得很急躁,无太长远的规划,缺乏战略构想,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很明显。
同样,韩国人也往往如此,这与韩国的常年战乱和战争危机感有关,原因其实是一样的。
日本的地域狭长,回旋余地很小(和中国正好相反),如果发生战乱,不能象中国老百姓那样跑来跑去,更不能躲进深山老林修道成仙,只能硬拼或者归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这就意味着日本人只能崇拜强权,或老实的做顺民,或死拼到底,他们崇拜的是这两种极端。
在其国内战争时,哪个大名胳膊粗力气大,就活该人家“挟天皇以令诸侯”,而战败者只能自杀或者归顺,反正很少能再获得“道义”上的支持。
这也可以解释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厌恶感之一:很多地区“投降”的挺快,却不安心做“顺民”,不承认“皇军”的“占领”地位,打又不正式的打,却总是“骚扰”“皇军”,良民大大的不是!而对于中国军人苦战至死者多尊敬有加。
因为这就是日本的道德观,日本人尊重两极,而藐视中间,两极皆善,唯中间恶。
日本是一个岛国,那就意味着四面受敌,而日本的国土形状很狭长,只要南北两端受到牵制,不能相顾,必然全国震动。
由于没有战略纵深,所以只要敌人能登陆,并建立桥头堡,军心必溃。
日本人明白这点,所以力图御敌于海上,只要海上失利,只能投降。
常有人把日本和另一个大岛国英国相比,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面对的大陆区别很大。
东亚大陆的主人——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外敌很难在东亚大陆沿海登陆,即使登陆也很难立住脚跟;而欧洲长期就是一个分裂的大陆,具有明显的半岛特征,趋于外向,这就使距离不远的英国并不显得孤立,可以见缝插针左右逢源。
而以探险+抢劫为目的的欧洲大航海开拓了英国人的视野,日本却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向西是统一的中国,只能走中国沿海下南洋,而这时的南洋,早已是中国的势力范围了。
急躁、僵硬、强权崇拜是地理因素给日本人留下的性格,这些性格用在“正”地方,就会产生经济腾飞、制造的精密化、团结和服从管理等等表现,但在国际问题上,则给日本自身制造了很大麻烦。
2.日本人的宗教信仰按基督教说法,信仰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而由信仰出发的种种教义则被用来判断“对错”,由教义出发的道德则用来判断“善恶”,由道德出发的法律,则用来判断是否有罪。
日本的国教是神道教。
神道教往往被日本人说成是“风俗”(风俗是宗教的“前生后世”),但靖国神社就是神道教众多神社的唯一一个“国家神社”。
可以认为,神道教是一个多神教,用日本人的观念就是“万物皆有神,而天皇最大”。
(花花草草是神,房屋水坑也是神,俺同事开玩笑说,日本人因为有这种思想才能拍出用电话、电视当道具的那些鬼片,哈哈~~而西方人只把电话电视当科技产品,是纯唯物的,所以觉得日本人真是神秘简直匪夷所思。
)所谓多神教就是此宗教虽然有一个最大的神,但还有很多其他神同时存在,与之类似的比如希腊神话、中国远古神话、俄罗斯古代多神崇拜等等。
与之对应,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是世界三大一神教,就是只承认世界有唯一的神,中国的儒教也可以算一神教。
不要小看这个宗教区别,这对人的心理构成将有重大影响。
多神教在世界其他地区被一神教取代,往往是因为政权或宗教统一统治的需要,由于只尊一个神,那这个“神的代言人”(皇帝、沙皇、教皇)就可以被独尊,是唯一的正统,利于国家的统治和团结,以抵抗外敌或自然灾害,这是一神教的优点。
一神教的缺点是对“神的代言人”的绝对服从,和非人生物的虐待。
多神教的优点是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对环保有好处),但缺点是产生对主人和皇的双重崇拜心理,很容易产生心理极端矛盾。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看作多神教时期,秦始皇统一后,可以看作是一神教时期。
但因为儒教同样引用了一些中国原始“拜天拜祖教”的成分,所以中国的多神教没有彻底消失,而是演变成种种“风俗”(比如过“年”、灶王爷),这个现象在俄罗斯和西欧也有存在。
宗教信仰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往往需要外力因素的作用,一般是外敌的巨大压力,而日本,一直没啥外族威胁,多神教信仰就被保留了下来。
日本没有太多的引入儒教、科举等等是由于当时的政体使然。
日本长期以来是幕府执政、大名割据,天皇没有实际的政权和兵权,成了一个“宗教符号”。
这个状态,相当与中国的春秋战国和三国时期。
儒教是唯天子独尊的政府教,科举是让全国精英向皇帝效忠的方法,如果幕府引进这个制度,就有天皇夺权的危险,而各地大名的地位也不稳固。
3.天皇的心理地位天皇家族就是日本的第一贵族血统的家庭,就被高度神化,被称为“万世之一系”。
也就意味着,“天皇在,日本在,天皇无,日本无”,他是唯一现实的神,对于天皇的效忠,就是对日本民族的效忠。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啥传说天皇由非自然方法产生后,日本的心态突然就如此浮躁,简直有大难临头的感觉,一而再的固执的去拜祖(靖国神社)。
同样的事情在中国历史上也经常发生,如皇帝无直系后裔的争论啦,皇帝想立的太子不是长子时的争论啦,等等。
因为中国皇帝和日本天皇都要起到一个众多家族最高的示范作用,以规划万民万家,同样是“众望所归”的宗教符号/图腾。
皇室不兴,就是国家将亡的预兆。
天皇在很长时期没有实权,成败全由幕府负责,各种大名势力也只是互相攻伐,民众也因此对天皇无恶感,所以天皇即使在“民主”后仍然被保留,成为一种心理寄托。
日本的近代维新运动,实际可以看作是一种天皇夺权运动。
日本对西方列强迅速归顺,而反观中国朝鲜,则都抵抗了很长时间。
日本人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民族观念尤其是国家观念要远强于日本,金字塔的政体结构保证了政权的有效性,形成合力,而科举制度又使得全国精英为皇帝所用(日本教科书观点)。
日本这才下定决定独尊天皇,推翻幕府和大名的统治。
这就让日本民族取得了空前的团结,有了共同的心理寄托,加上西方技术文化的引进吸收较快,才有了巨大的进步。
中国的官方精英试图学习日本维新,只以为是“洋为中用”和“君主立宪”,没有深入了解日本的思想结构和政体结构的演变,也选择性的忘记了日本的单民族国家特征,所以洋务派最终失败了。
“天皇”,天之皇,皇即天上的王。
天皇这个名称是比较妥当的,在现代意义上,只有王被民族宗教神化,才能称皇(如英国女皇这个称号就是在英国民族教会独立并神化英国王室后才启用),王取得政权和军权,才能称帝,如为国家或宗教作出突出贡献,才能称“大帝”(当然,这些都是中文翻译的标准,英文未必如此,但中国人,就要用中文精确的表达)。
在日本历史上,天皇很少直接控制政权和军权,所以不能称“帝”,而在近代维新运动和侵朝、侵华、太平洋战争时,天皇才算“皇帝”,日本也才能称为“帝国”,在日本投降后,天皇失去了政权、军权和殖民地、占领区,不再是“帝”,日本也就不再是帝国。
天皇和靖国神社在战后被保留,一是军部承担了责任,二是日本将神道教解释成风俗,三是西方教会起了一定作用,也是美英法知道宗教对社会道德的维系作用而保留下来的。
但天皇已没有什么实权,完全成了维系国家和民族信仰的符号。
4.朴实的日本人去过日本的很多人都说日本人其实淳朴善良,这恰恰是拜天拜祖这个“多神教”好的一面,就是对万物的迷信般的尊重,使日本人还保有一种中国古代人所说的“情怀”。
万物既然皆有灵,而日本人又喜欢极端化万物,所以悲秋伤逝的程度自然也更高一层,对日本国内的万物热爱程度就比其他国民更高。
但日本人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区域僵硬保守的心理倾向,所以对外界还是有畏惧心理,这种热爱也就只对内而没有扩展到世界范围。
日本人仍然保有儒教“礼”的“宗教仪式”,他们自己也说是“表相”(类似的词是虚伪,哈哈~~),也就证明了这些“礼节”其实变成了一种宗教仪式的存在,他们以宗教信仰的心理去“礼”。
或者说,他们也觉得这礼是比较虚伪的,但认为不礼岂不是不爱教,不忠君爱国?所以要克尽职守的礼下去,作为维系国家的仪式“礼”下去。
但这样压抑下去总会扭曲人格,所以日本人到了国外往往会有一种“终于解放了”的感觉。
日本人在国(家)内和国(家)外表现往往会相反,因为国外没有天皇这个大家长监督了嘛,花花草草也没有日本国内“灵”了嘛,呵呵~~控制好的,还是简单淳朴的日本人,控制不好的就是变态的日本人。
但还是能在中国人中找到相对应的,比如有点熬过高中生们终于熬过高考终于上了大学终于离开家长的感觉,他们就烧书喝酒满街乱蹦,两个字:憋的。
5.神秘的武士道5.1武士道的形成一个学者说,日本以前象是碗豆浆,中国唐文化传入就象卤水一样,把日本点成了块豆腐,日本文化才正式形成。
这么说有点大国主义的味道,但也算贴切。
而且,按周作人的考证,日本为西方人津津乐道的“忠君爱国”也是自中国唐代开始,就说明武士道不是日本的“土特产”,那么,这“武士道”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如果武士道也是先由中国传入,后经日本演变,那武士道在中国的“前生后世”又是怎样?中国人常把“道”理解成“道德”,“道教”,也就会把武士道的道理解成一种宗教,增教了它的神秘色彩。
其实,所谓“天道”即“神圣的道理”,而低层次的延伸就是道德、规矩等等。
武士道,也可以称为“武士规定”、“武士风俗”、“武士习惯”,只不过因为“忠君”因素的加入(忠君被中日两国都神圣化),使“武士道”有了一种神圣的味道,也即“武士神圣法则”。
(同样,按这个思路可以理解“日本茶道”:程序化+“万物皆有灵”的敬义。
)上面说了日本的多神崇拜和中国春秋战国基本等同,而中国自秦始皇统一中原,汉武帝独尊儒教,中国的原始宗教(拜天拜祖教)被改革,成为各种“风俗”,忠君爱国是儒教推崇的最高理想。
一般认为,多神崇拜会减弱最高统治者的凝聚力,不易使下层人民形成统一的“认识观”和“道德观”,所以儒教才被统治者格外看重,因为儒教只把“天子”当“人间的、可见的神”,并有一系列“礼”的形式来加深这种认识,显然是一种更好的“工具”。
最大的优点就是取消民众对各割据政权的“效忠”,以天的名义“召告天下”。
而在此之前呢?俺们把眼光重投春秋战国,这个“大一统”和“儒教”即将成型前的一刹那,也是历史记录较全面的时期。
那么,俺们就看到了“士”!士,士兵、战士,战国时期主要是指“诸侯”和“公子”们的会武的门客,这就和日本所谓的“武士”含义基本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