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创新设计

学科:语文

案例标题:《乡土情结》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苏教版必修一(模块一)

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内容:专题三“月是故乡明”

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

《乡土情结》

设计时段:两课时

设计者: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汪国庆

【设计思想】

知识和能力: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词的字音,辨别字形,并整理生字。

2、归纳整理并背诵文本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名句。

3、思考并掌握文本中使人受到启迪的语句。

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从文本出发进行阅读和鉴赏,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

2、鼓励学生搜集有关思乡的名句、名篇,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谈心得体会。

3、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结合前人的体验展开想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以及自己的家园,特别是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让这些成为学生们成长的精神滋养。

【教学内容分析】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7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第1、2段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内涵。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

第3、4、5段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第6段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最后一段,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做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题的升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重点词句段的意义,培养学生概括筛选语言信息能力。

2、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刚刚过去的中秋节简谈乡土情结,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分析】

本文属于“月是故乡明”专题,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

1、文本是记载、传播、交流的符号形式,要提高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水平,需要从研习文本开始,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研习时,要让学生不断获得有关文本的知识,不断积累文本阅读的经验,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掌握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

2、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开放的,而不是想象中的一次性与封闭式的。因此要帮助学生创设文本解读的情境,将文本与现实建立联系,探讨其衍生新义的可能。本专题的几篇文章都是有关思乡的,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第二、三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向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因此对文本的研习要指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3、文本既是我们研读的对象,更是我们交流对话的朋友,在指导学生阅读时,鼓励学生建立人与文本的交流对话关系,要提醒、帮助他们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帮助他们将自己的人生经验、知识积累、情感态度引入文本阅读中。可利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以及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校生,不能和家人团圆这个事情来激起学生对亲人的思念,从而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认真研读文本,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情况,充分备好课。

2、搜集历代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思想之情的诗词。如: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精心设计学案一份(附后)

4、准备中外表达思乡的音乐一首(古筝曲《思乡曲》)

二、学生准备:

1、读课文3—5遍,找出文本中的生字词并注音,初步感知课文。

2、搜集历代文人墨客用来表达思想之情的诗词,并与同学交流。

3、通过查找资料,理解文本中出现的有关诗句的含义。

4、写出自己中秋节之夜在学校度过的心理感受。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连同那关于故土的传说,都是我们成长的精神滋养,都是我们的“根”同时我们也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特别是有关家园之思的诗作更是浩如烟海,我们不妨一起来回忆有关这方面的诗歌。

2、学生回顾有关思乡的诗词名句名篇,生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做适当点评。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诗歌,学生朗读、记忆。

3、整体感知(配乐自由读课文,初步感受乡土情结)

要求学生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圈划出来,等后面交流。

4、学生朗读课文(配乐,再次感受乡土情结)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师生评论,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5、研读课文,从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四个部分入手,逐步完成文本的学习,加深对乡土情结的理解。主要完成以下问题:

①什么是“乡土情结”?

②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那些“童年的烙印”?

③概述人们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离家之后,他们的境遇又怎样?请分条概述。

④文章第五小节是写灾难与战争,好像与“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谈谈你的看法。

⑤第六小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谈谈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以上环节主要是学生边读边找出文本中关键的语句进行概括理解来完成,在过程中如有不同看法,则可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适时给以点拨指导)

6、教师及时投影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在学生的思维出现短路时,及时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帮助学生完成思维上的转化。7、学生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自己的乡土情结,进一步加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学生虽还未真正的离开家乡,但是他们大多时间呆在学校,和亲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学生还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住在学校。加之他们刚刚度过第一个没有和父母在一起,第一个远离家的中秋节,心里或多或少有一些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的惦念,因此他们对乡土情结有了一些模糊的体会,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热爱亲人,热爱祖国的教育的大好时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