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社会性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别差异:男孩的身体侵犯和言语侵犯都比女生多
亲社会行为
1岁前对他人的伤心以哭反应;1岁开始有安慰他人的行为;1.5-2岁已能主动提供帮助。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显著增长。
攻击性行为
小学生攻击性明显减少。越来越善于区分偶然和有目的的激怒行为,常宽容他人的无意识伤害行为,对有意识的攻击行为也常还之以言语攻击而非身体攻击。但在他人的动机模糊、不明确时,仍然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
一般个性特点
口唇期(0-1)
肛门期(1-3)
前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
青春期(11或13开始)
婴儿期(0-2)
儿童早期(2-4)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龄期(7-12)
青年期(12-18)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
气质类型
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4岁出现第一个反抗期,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自我概念: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导致自负,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会趋于一致。
自我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玩具的基础上。
塞尔曼友谊发展的五阶段:
第一阶段(3-7):没有形成友谊概念
第二阶段(4-9):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双向帮助阶段
第四阶段(9-15):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友谊发展最高阶段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高中阶段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成年初期关心内部世界,对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而广泛,这种对外界的关心是建立在以探讨自我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质与量上都与以前有显著差异。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形成是以自我同一性确立而获得安定的心理状态为标志的。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活动性婴儿、情绪性婴儿、社交性婴儿和冲动性婴儿。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幼儿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喜爱的活动,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小学儿童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自我评价:由顺从到独立、由笼统到细致、从关注外部行为到关注内心品质、评价稳定性逐渐增加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性别角色标准:
2.5岁都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3.5岁更多。
社会性的发展
情绪
1个月左右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出现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1.5岁左右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惭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
依恋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和艾斯沃斯划分了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
初中生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成年中期:更年期情绪变化
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特点:
①比较容易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郁感、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老朽感。
③自我的矛盾性:理想我与现实我不一致,理性我高于现实我;个体我与社会我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关系背景中青少年会把自己分化为多重角色,当整合这些多重角色时可能会导致矛盾。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发展,并趋于成熟。
自我控制:3、4岁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到有自我控制能力的转折年龄在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较弱的。
成年中期的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成年中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即知情意三种形式。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气质的发展: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布雷泽尔顿气质三类型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3岁儿童还不明显,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大多数已具备。
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
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的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情绪体验也逐步深刻
有较强的自尊心。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①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内部世界;
②自我的分化:分化出客体我与主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个体我和社会我
②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③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Biblioteka Baidu激发事件。
同伴交往
一般特点:
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社交行为。
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简单交往时期、
互补性交往阶段。
一般特点:
幼儿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儿童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老年期
个性的发展
自我
1-3岁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示自己为重要特点的。
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在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的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一般特点:
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一般特点:(初中)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化。
友谊:
6岁之前大多数儿童性别角色标准的观念是刻板的、严厉的。
对于性别角色心理维度标准的认识要到学龄期以后才能获得,且比幼儿性别角色标准要灵活的多。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14-22个月就出现。
进入幼儿园后,儿童一般都喜欢从事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他们经常分为男女不同的游戏小组。
对偶故事法、临床法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
前习俗水平(他律道德阶段、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
习俗水平(人际遵从阶段;法律和秩序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的伦理)
幼儿道德认知发展,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侵犯行为
2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人的真正侵犯活动出现在4岁左右,身体攻击在4岁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随年龄增加,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5岁后侵犯行为开始减少。尽管随年龄增加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
性别认同:
2岁能分辨照片上人的性别,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5-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5-7岁儿童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青年期
成年期
备注: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长大后不变);理解性别的坚定性(不因发型服装改变);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
异性交往:3岁起偏爱同性同伴。
儿童更多的与同性别伙伴玩耍的趋势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对异性发生兴趣,最初以相反的方式表达,到初中阶段后期男女生开始融洽相处,产生好感
对异性的态度日趋成熟,恋爱,结婚
其他
师生关系父母-儿童关系
道德发展
皮亚杰
前道徳阶段(2-4)
道德实在论(5-7)
道德相对论(8-11)
青少年时期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道德意志行为
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小学儿童的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会明显表现出来,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外部的检查和督促。
道德行为习惯:小学是培养最佳期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高,中年级低。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个性和社会性有了新的发展。
初中生个性特点有二: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
第二个反抗期针对某些心理内容,初中
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成年初期:心理的两极性。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稳固;
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
成年晚期:个性有所变化、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
亲社会行为
1岁前对他人的伤心以哭反应;1岁开始有安慰他人的行为;1.5-2岁已能主动提供帮助。一般认为亲社会行为在幼儿期显著增长。
攻击性行为
小学生攻击性明显减少。越来越善于区分偶然和有目的的激怒行为,常宽容他人的无意识伤害行为,对有意识的攻击行为也常还之以言语攻击而非身体攻击。但在他人的动机模糊、不明确时,仍然缺乏良好的辨别能力。
一般个性特点
口唇期(0-1)
肛门期(1-3)
前生殖器期(3-6岁)
潜伏期(6-11)
青春期(11或13开始)
婴儿期(0-2)
儿童早期(2-4)
学前期或游戏期(4-7)
学龄期(7-12)
青年期(12-18)
成年早期
成年中期
成年晚期
气质类型
个性的初步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
2-4岁出现第一个反抗期,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自我概念:高中生的自我概念已趋于稳定。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能力在高中阶段才开始成熟。但相对而言高中生易出现自我评价偏高的倾向,导致自负,随着年龄增长,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会趋于一致。
自我体验:由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情绪体验(愉快、愤怒)向社会性情感体验(委屈、自尊、羞愧感)不断深化、发展,同时又表现出易受暗示性
儿童早期的友谊一般是脆弱、易变的,幼儿的友谊多半建立在地理位置接近、有共同的兴趣和喜爱的活动以及拥有有趣玩具的基础上。
塞尔曼友谊发展的五阶段:
第一阶段(3-7):没有形成友谊概念
第二阶段(4-9):单向帮助阶段
第三阶段(6-12):双向帮助阶段
第四阶段(9-15):亲密的共享阶段
第五阶段(12-):友谊发展最高阶段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高中阶段自我意识获得了高度发展。
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成年初期关心内部世界,对外界的看法更加深刻而广泛,这种对外界的关心是建立在以探讨自我为核心的基础上的,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在质与量上都与以前有显著差异。自我意识的发展促进了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自我的形成是以自我同一性确立而获得安定的心理状态为标志的。
巴斯的活动特性说:活动性婴儿、情绪性婴儿、社交性婴儿和冲动性婴儿。
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自我认识:
自我概念:幼儿对自己的描述仅限于身体特征、年龄性别,喜爱的活动,还不会描述内部心理特征。小学儿童自我描述是从比较具体的外部特征向比较抽象的心理术语的描述发展。
自我评价:由顺从到独立、由笼统到细致、从关注外部行为到关注内心品质、评价稳定性逐渐增加
性别角色标准: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反映了文化或亚文化对不同性别成员行为适当性的期望。
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角色认同是对一个人具有男子气或女子气的知觉和信念
性别角色偏爱:指对与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性别角色标准:
2.5岁都有一些关于性别角色标准的知识,3.5岁更多。
社会性的发展
情绪
1个月左右出现社会性微笑;3-4个月出现愤怒、悲伤;6-8个月出现依恋,并随之产生对陌生人的焦虑及分离焦虑;1.5岁左右伴随自我意识和交往、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惭愧、自豪、骄傲、内疚、同情等。
依恋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鲍尔比和艾斯沃斯划分了三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
与自我意识相关的情绪
初中生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的矛盾性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成年中期:更年期情绪变化
成年晚期情绪、情感特点:
①比较容易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冷落感、孤独感、疑虑感、忧郁感、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老朽感。
③自我的矛盾性:理想我与现实我不一致,理性我高于现实我;个体我与社会我之间的矛盾;在不同关系背景中青少年会把自己分化为多重角色,当整合这些多重角色时可能会导致矛盾。
总之,高中生在自我意识的诸成分上都获得了高度发展,并趋于成熟。
自我控制:3、4岁还不明显,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到有自我控制能力的转折年龄在4-5岁。5-6岁儿童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总的来说,幼儿的自控能力还是较弱的。
成年中期的自我意识:
荣格认为成年中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日益关注。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即知情意三种形式。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自我意识的形成往往标志着个性的基本形成。
气质的发展:
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
布雷泽尔顿气质三类型说:活泼型、安静型、一般型
3岁儿童还不明显,转折年龄在4岁,5-6岁大多数已具备。
3岁左右产生自尊感的萌芽
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发展有很高的一致性,随着儿童的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情绪体验也逐步深刻
有较强的自尊心。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一般特点:
①从关注外部世界到内部世界;
②自我的分化:分化出客体我与主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个体我和社会我
②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③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Biblioteka Baidu激发事件。
同伴交往
一般特点:
婴儿从出生后的后半年起即开始出现真正的同伴社交行为。
阶段:
以客体为中心阶段、
简单交往时期、
互补性交往阶段。
一般特点:
幼儿开始主动寻求同伴,喜欢和同伴共同参与一些活动,与同伴的交往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儿童从事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合作性游戏大大增多了。
婴儿期
幼儿期
童年期
青少年期
老年期
个性的发展
自我
1-3岁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期,是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示自己为重要特点的。
幼儿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发展;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正处在所谓的客观化时期,是获得社会自我的时期,这一阶段个体显著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是学习角色的最重要的时期。角色意识的建立,标志着儿童的社会自我观念趋于形成。
一般特点:
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时间更多,交往形式更复杂;儿童在同伴交往中传递信息的技能增强;儿童更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来决定自己对他人所采取的行动;儿童更善于协调与其他儿童的活动;开始形成同伴团体。
一般特点:(初中)
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变化。
友谊:
6岁之前大多数儿童性别角色标准的观念是刻板的、严厉的。
对于性别角色心理维度标准的认识要到学龄期以后才能获得,且比幼儿性别角色标准要灵活的多。
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性别偏爱最早表现在对玩具的选择上。14-22个月就出现。
进入幼儿园后,儿童一般都喜欢从事与性别相符合的活动或中性活动,他们经常分为男女不同的游戏小组。
对偶故事法、临床法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
前习俗水平(他律道德阶段、工具性目的和交换阶段)
习俗水平(人际遵从阶段;法律和秩序阶段)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的伦理)
幼儿道德认知发展,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晚期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协调性。
侵犯行为
2岁左右产生物主意识,有了占有感,为一特殊目的指向特殊人的真正侵犯活动出现在4岁左右,身体攻击在4岁达到顶点。对受到进攻或生气的报复倾向,3岁时有明显增加。随年龄增加,身体攻击减少,言语攻击增多。5岁后侵犯行为开始减少。尽管随年龄增加侵犯行为减少,但敌意攻击却略有增加。
性别认同:
2岁能分辨照片上人的性别,不能确定自己的性别。
2.5-3岁知道自己的性别,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3-5岁儿童还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5-7岁儿童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青年期
成年期
备注:
性别认同:是对一个人在基本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即理解性别。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的稳定性(长大后不变);理解性别的坚定性(不因发型服装改变);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知道男女间生理上的差别。
异性交往:3岁起偏爱同性同伴。
儿童更多的与同性别伙伴玩耍的趋势随年龄增加而加强。
对异性发生兴趣,最初以相反的方式表达,到初中阶段后期男女生开始融洽相处,产生好感
对异性的态度日趋成熟,恋爱,结婚
其他
师生关系父母-儿童关系
道德发展
皮亚杰
前道徳阶段(2-4)
道德实在论(5-7)
道德相对论(8-11)
青少年时期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道德意志行为
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小学儿童的道德意志控制力和自觉性会明显表现出来,但还不能完全离开外部的检查和督促。
道德行为习惯:小学是培养最佳期
小学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形,低年级和高年级高,中年级低。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个性和社会性有了新的发展。
初中生个性特点有二: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
第二个反抗期针对某些心理内容,初中
高中生:价值观的确立、自治需求。
成年初期:心理的两极性。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稳固;
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
成年晚期:个性有所变化、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
性别角色认同和性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