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方的观点是“中庸之道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
首先,我们来理解,什么是中庸之道。
它是度的正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在平衡中寻求发展。
其次,对当代社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即能说中庸之道是适合其发展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社会、个体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对我方观点进行阐述。
首先就社会层面而言,拿人与自然来讲吧,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资源不可取,一点不借助自然资源又无法发展,如何拿捏呢,经过实践与思考,我们在“无节制”与“一点不”中取了一个适当的点,即“可持续”的概念,戒其“过”,勉其“不及”,这就是度的正确把握。
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不论是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
其次,讨论中庸之道是否适合当代社会的发展还要看它对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产生怎样的影响。
中庸之道,所谓道,是理念也是方法。
中不偏,庸不易,讲究的是一个持之以恒,是对既定目标的不懈追求。
中庸还指中正平和,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淡定,胜不骄,败不馁,对人对事不急不躁、不温不火,亲而有度、顺而有持,不因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因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不急功近利,也不妄自菲薄,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理性的看待问题,踏实的解决问题。
坚持不懈的恒心,平和的心态利于我们个人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个人高度,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最后讲价值观。
现在世界正在走向多元化,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
“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这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中庸是一种思想,其本源是天人合一,即达到一种至诚至善的境界,它鼓励人们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有助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传承,是历史精华的积淀,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庸思想的当代价值儒家中庸思想的现实价值(一)中庸思想能够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在人格塑造上孔子也提倡以中庸之道来提高人的道德境界。
中庸之道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把自己完善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
要求君子的言行不能偏于极端,而应“叩其两端”“允执其中”;要求君子既不粗野,又不轻浮,而应“文质彬彬”;又要求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还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中庸要求人们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修养好自身的秉性,和顺自己的家庭,进行自我完善。
(二)中庸之道能够使人际关系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庸所追求的是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这就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提供了理论依据。
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稳定和谐的奠基石。
然而,伴随着人们个性化意识的觉醒和对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趋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冷漠和淡化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全面发展,破坏了社会的和谐。
在改革开放以来,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矛盾的相互交织与激烈碰撞。
而儒家强调“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倡导仁爱、宽容,这对于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和谐人际关系非常有益。
因此,这些思想并不因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失去生命力和合理性。
中庸之道强调中和,主张协调各种矛盾,把矛盾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去激化矛盾而使之破坏现有的稳定发展,也不去试图同化各种不同类型的矛盾而使之变的统一乏味,中庸之道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适度中寻求一种动态的平衡,根据矛盾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等待适当的时机去缓解矛盾,促进更大的发展。
这一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中庸之道为我们当代社会的稳定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中庸之道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可借鉴尺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要遵循中庸之道,面对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把握“适度”的原则。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儒家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强调“中庸”、“和谐”、“适度”等理念。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首先,儒家中庸之道倡导“中庸”之道,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扰,很容易陷入极端思维和行为中。
比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平衡、自我实现与他人关怀的平衡等等。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追求某一方面,要在各种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其次,儒家中庸之道注重“和谐”与“和平”。
在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和冲突也随之增多。
儒家中庸之道强调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尊重他人的存在和权利,要追求和谐共处。
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社会才能稳定发展,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再次,儒家中庸之道提倡“适度”之道,即适可而止,不过度。
在当代社会,消费主义泛滥,人们往往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儒家中庸之道告诫人们要适度消费,要珍惜资源,要保护环境。
只有在适度的生活方式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儒家中庸之道还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我,忽略道德和品德修养。
儒家中庸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修身养性,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总之,儒家中庸之道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极端,追求平衡;要追求和谐与和平;要适度而行,不过度追求;要修身养性,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只有在这样的指导下,人们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价值,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与发展。
让我们共同传承和发扬儒家中庸之道,为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浅析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庸之道,就是指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思想,本文将对《中庸》的原文和引申含义稍作解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现代意义;天人合一一、从《中庸》原文解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在古代是指地位和道德高尚的人。
那么“中庸之道”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呢?先看“中”的含义,有三种解释: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庸”也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指不变化,不改变;二是使用的意思;三是指平常、普通。
根据这些不同含义的理解,结合儒家学说的思想,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庸”一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轻重适度、深浅适宜、方法得当、恰到好处。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顺从着自己的本性去做人处事,就称之为道。
这里的“道”就是指方向、办法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道理。
中庸之道,就是顺从本性,来修正自己,使一切事物都能符合正道。
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方向来分析一下如何理解原文里的中庸之道:(一)中庸之道强调一个“中和”的态度。
在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没有起伏的,称之为“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不能避免的,所以它们一定会表现出来。
论中庸的现代意义
论中庸的现代意义摘要:本文全面概括了中庸思想的深刻内涵,指出中庸思想不仅是儒学的核心思想也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
挖掘中庸思想可以为今所用的有价值的涵义,然后站在时代的高度对中庸作了全新的诠释,揭示了中庸思想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中庸庸是针对现实的入世进取,是积极拼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全面发展,有所作为的奋斗过程和努力实现成功的前进。
东汉郑玄说:“庸,用也。
”有一定道理,但是这样就把中庸的的内涵形而下为单一的器用层面,缩小了中庸的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庸并不是实用主义,哲学关照的是做为人何以为人,如何为人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深层面的生存之根。
中庸是哲学不是平庸和实用,胡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最初是因为白话文的通俗易懂和实用性,因具有时代的背景和需要而风行,但后来逐渐从西学东渐演化成了批判中庸哲学为核心的儒学的偏激的全盘西化。
中庸包含着权变思想,不是走中间路线的模式。
孟子有“嫂溺”施以援手的权变,也有讲究礼节的需求。
“中庸之道”及后世的“有理有节”都只是一个原则,怎样才能使用恰当,那是必须分别不同事物而分别对待的。
中庸的操作层面有很大的难度,需要高明的技术,甚至需要艺术性。
决不是低下的折中,调和,老好人,“乡愿”。
需要各种方法的灵活运用。
至少中庸不走极端。
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是一种艺术,避免了杀戮和人心的混乱。
人的一生需要面对种种的抉择和各种意想不到的境遇,稍一不慎就要走错,付出不必要的损失甚至惨重的代价。
当我们再次前进的时候一定会成熟起来,才会明白中庸的真正内涵操作决不是简单的中间路线。
中庸就是避免极端。
无论从中庸偏向了它两翼上的哪一端,损失都是一样的。
但中庸的获得不是靠着消除“极”的存在,而恰恰是通过对“极”的价值的尊重与兼容。
两极间的张力是走上中庸之途的必要条件。
庄子说:“技进乎道”。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误会与摩擦其实都可以运用技术性的操作来避免和化解。
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庸也是一种很高明和高效率的方法和技巧,合理,有利有节,有争有让,但不会一竿子插到底,片面偏执和一面倒。
中庸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前景
中庸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前景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关于中庸在当代社会应用前景的心得。
一、中庸的核心理念中庸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核心理念是“中”和“和”。
中庸强调的是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和调和,既不偏激地追求极端,也不盲目地妥协。
中庸追求的是一种合理的中间状态,既不过分追求个人利益,也不完全忽视个人需求。
中庸的核心理念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中庸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和冲突。
中庸的思想可以帮助个人在面对各种选择时保持冷静和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或者过度追求个人利益。
中庸的思想也能够帮助个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保持平衡和和谐,避免极端的争斗和冲突。
在个人生活中,中庸的应用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内心的平衡和和谐,提高生活质量。
三、中庸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家庭教育是培养下一代的重要环节,而中庸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的思想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平衡发展,鼓励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
在家庭教育中,借鉴中庸的思想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中庸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组织管理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境。
中庸的思想可以为组织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
中庸的思想强调的是在组织内部寻求平衡和和谐,鼓励员工之间的合作和协调。
中庸的思想也能够帮助组织管理者在决策和处理问题时保持理性和客观,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
在组织管理中,中庸的应用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凝聚力,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五、中庸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中庸的思想在社会治理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中庸的思想强调的是在社会中寻求平衡和和谐,鼓励不同群体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合作。
中庸的思想也能够帮助社会管理者在处理社会问题时保持公正和公平,避免偏袒和偏见。
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论文
试论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我国的四书五经中,《中庸》为其中之一,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可谓中国人的灵魂。
胡适以为“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戴逸先生也认为,在中国文化中值得注意的几个概念中,“首先是儒家的中庸”。
毛泽东指出中庸哲学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亚里士多德说:“中庸是最高的善和极端的美”。
由此可见,中庸思想在我历朝历代中都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一、中庸思想释义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第二十九章:“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这里,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并感叹这一至德在人群中已久久不见了。
《中庸》首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首句三句话意思是: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这三句话是要人知道性、道、教都是“本于天而备于人”的。
本于天是指根源于天,来源于天,备于人是指具备于人身之内。
用当代新儒家的话说就是超越而内在。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这样就把道与性密切联系出来,天命一性一道,自然而然的推出,逻辑性很强。
通过中庸之道把天道与人道联系起来,三者本是同一个道。
从而把中道提高到宇宙的根本法则的高度。
二、中庸思想的主要内涵(一)事物是一个整体,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极构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构成事物的阴阳两极在“中”的支配下和谐于一体并随之互动,在动态平衡中渐进地相互消长,从而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一、导言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中庸之道被誉为礼仪教化的核心和道德修养的指南。
中庸之道敦促我们以恪守中道、避免极端、保持平衡的态度去处理人际关系,塑造我们作为人的品格。
本文将从几个具体方面谈谈儒学中庸之道对我们为人处世的启示。
二、追求道德的平衡中庸之道强调在道德行为上追求平衡。
在生活中,我们会面临各种诱惑和冲突,比如公私兼顾的问题、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等。
此时,我们应该以中庸之道为指引,在处理这些问题时,均衡个体利益与社会需要,尽量平衡各方的权益,达到和谐共处,避免极端倾向的产生。
三、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学中庸之道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对待他人时,中庸之道提倡亲善、尊重和宽容,不论是与家人、亲朋好友、同事、还是陌生人相处,我们都应该秉持中庸的精神。
不仅要做到礼貌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人格,还要能够理解和包容不同的观点和观念,以此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四、坚守诚实与正直的原则中庸之道教导人们保持诚实与正直的品行。
在现代社会,诚实和正直越发显得重要。
遵循中庸之道,我们应该以诚实和正直为准则,诚信为本,言行一致。
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如一地坚守诚实和正直的原则,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五、推崇温和与自律的生活态度中庸之道倡导温和与自律的生活态度。
不论是对待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应保持适度的追求。
生活中,我们应该适度享受物质的满足,但也不宜陷入无尽的追求和攀比。
同时,我们也应该自律,保持节制和克制,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能够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欲望和行为。
六、塑造高尚的人格中庸之道教导我们塑造高尚的人格。
儒学追求的不仅仅是以品行端正的人为典范,更是要在内心进行持续的修炼。
中庸的人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品质,要善于克制自己的冲动和欲望,以实现内心的和谐与稳定。
七、结束语儒学中庸之道将人的行为和内心的修养有机结合,对我们为人处世有着重要启示。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议中庸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摘要: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庸之道作为其核心,从古至今一直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蕴含着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但在当代中庸时常被视为无所作为、消极保守的代名词。
本文通过从中国哲学史角度探寻中庸的本意,思考当下社会当代人对中庸的错误理解与运用,理解中庸之道的重要意义,对于素质的培养、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儒家中庸之道现代意义一、儒家中庸之美(一)中庸思想的形成发展1、中庸的释义关于“中”,《说文解字》认为:“中,内也”,即里面、中心的意思。
唐兰认为“中”是一面旗帜[1],代表的是具有抽象、标志性或是模范作用的人或物,能够把群众从四面八方聚集起来,从而引申出“中央”、“中间”的意思。
而雷庆翼认为“中”的本义是事物的中点或中部[2],有平衡和中央的意思从而引申出“正”,即不偏不倚的意思。
后来“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引为遵守、符合某项要求或规则标准。
而关于“庸”,王夫之《读四书大全》卷二[3]:“若夫庸之为义,在《说文》则云:庸,用也。
《尚书》之言庸者,无不与用义同。
”在这里“用”通“庸”,用就是能够做,可以做,因此可以把“庸”视为使用、施行、平易可行的意思。
2、中庸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庸”是儒家的基本思想观念之一,《中庸》为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并为后世儒家编入《礼记》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但在中唐之前,《中庸》并未受到充分地的重视,直到宋代才有儒家和佛家的大力推崇,至朱熹把《礼记》编定为《四书》之一,才确立了其在儒家经典中的特殊地位。
唐宋时期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佛教与道教势力日渐增强,形成了儒家与道家斗争激烈且愈演愈烈的局面。
从小被儒学熏陶韩愈极力推崇孔孟之道,为了弘扬儒学对道教和佛教进行过猛烈的批判,并在吸收儒家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道统,开创道统观先河,主张仁义道德应一脉相传,以求恢复儒家的统治地位[4]。
解读中庸之道及其现代意义
解读中庸之道及其现代意义《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4年3月29日作者:许龙中庸之道是中国思想史的重要的哲学观念和践行标准。
《中庸》史论结合,纵横交错,通过开掘个体身心修为之维,将外在事物和天地人道相合相生,显示了中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践行性。
《中庸》的文化精神内核仍有相当的合理性。
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儒学,将会慢慢地淡出历史,而作为个体心性修为的儒学,和重视返身而诚精神生态平衡的儒学,可能具有更宽更大的国际意义。
一、中庸的内涵“中庸”一词始见于《论语·雍也》。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虽然“中庸”一词在《论语》中仅出现了一次,中庸之道却彰显于《论语》的字里行间。
中庸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而:执两用中。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孔子称赞舜能把握事物的两个极端而用中庸之适去引导人们,这也是舜能够成圣的原因。
“大知”的圣贤待人处事能不偏不倚,不杠不纵,无过不及,而取其中。
“不及”固然是不好的,但是“过”亦不足取。
如“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日:‘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日:‘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这都不是中庸之道,双方面都不可实行,坚持中庸,就不能偏激,而要居中考虑。
《论语》中中庸之道随处可见,又如子夏请教孔子,“子日:‘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处理事情不能过急过躁,不拖拉亦不求快,就需要“中庸之道“,快不慢,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目标。
再如:“子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质”和“文”是为两个方向,朴素超过文采就略鄙陋,文采超过朴素就略浮夸,文采和朴素相得益彰,这才是“中庸之道。
和而不同。
孔子从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出发,结合了晏婴的“和与同异,否可相济”的观点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的观点。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此。
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此后由其及其再传弟子加以发展,并著《中庸》,基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
宋代朱熹先生对《中庸》极为推崇,并对其加以注释、编辑与整理。
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与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民众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就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就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就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就是天人合一。
这才就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就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就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与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内涵就是什么?“过犹不及”就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就是“与稀泥”、折中主义,这就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与,孔子就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与,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就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某一个度都会使得其反。
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
采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
中庸之道依旧有其非凡的现代价值,无论就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为人处世之道等诸多方面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与影响。
《中庸》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意义(一)
《中庸》的精神价值与当代意义(一)《中庸》的精神价值和当代意义——《大学》《中庸》讲演录(之四)在对《中庸》的文本细读中,我们逐渐接近中国思想中的最具有辩证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层面,同时体悟到中庸精神所具有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意义。
正是从更为全面的文化视野出发考察,因而能够尽量减少历史赘加物带来的种种文化误读,尊重东方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并从中感悟中国文化创新与守成的本体依存关系。
[1]一般而言,中庸之道在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均注重适度与均衡,其构成的“天人关系”主要表现在天道与人道的合一上。
所谓天道的关键在于“诚”,而人道的终极目标则是对诚的追求。
在人道与天道相合中努力达到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天性相和谐。
当人性与天性相应相合之时,人性也就与天性的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相合一。
这种人性与天性的和谐相生,对君子提出了内在修为与外在践行相互合一的高要求,成为历代君子追求至诚至仁的目标。
一、中庸实践的主体自觉与积极功效“中庸”之“中”,为历代人所重视并不断重新阐释。
王夫之认为:“一中者不易,两中者易。
……中立于两,一无可执,于彼于此,道义之门。
”(1)中,“本训云:和也。
其字从口,而上下贯通,调和而无偏胜,适与相宜,故周子曰:‘中也者,和也。
’酌之以中,所以和顺义理,而苟得其中,自无乖戾也。
中为体,和为用,用者即用其体,故中、和一也。
东西南北之无倚,上下之皆贯,则居事物之里矣,故又为内也,与外相对。
唯在其内,故不偏倚于一方,不偏不倚,必贯其内矣,其义一也。
不偏而和,则与事物恰合,故又为当也,‘发而皆中节’,当其节也。
俗有‘中用’之语,意正如此。
”[2]子思提出“君子之道费而隐”的观点,指明君子所坚守的中庸之道用途广大,无穷无尽,而其本体精细隐微,无所不在。
其后又引用了孔子对君子之道的观点,认为只有做到了孝悌忠信言行一致,才能成为君子,而作为君子需知道自己的位置。
这一思想谱系,值得细致分梳。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庸思想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中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庸思想的内涵中庸思想最早出自《论语·中庸篇》,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
中庸思想强调“中”,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主张在各种对立面之间寻求平衡和和谐。
它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认为只有保持内心的平衡,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二、中庸思想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中庸思想对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冲突,容易陷入极端和偏激的状态。
而中庸思想则告诉我们,在面对各种选择时,应该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不偏不倚地做出决策。
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并发展。
三、中庸思想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意义中庸思想也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家庭中,夫妻、父母与子女之间往往存在着权力、利益和意见的冲突。
而中庸思想则告诉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应该保持平衡和公正,不偏不倚地对待每一个成员。
只有这样,家庭才能实现和谐共处,为个人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社会中,不同个体和群体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冲突和矛盾。
中庸思想则提供了一种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它告诉我们,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应该寻求平衡和和谐,避免过分偏袒某一方,也避免过分压制某一方。
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四、中庸思想对于国家治理的意义中庸思想对于国家治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国家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需要寻求一种平衡和稳定的发展道路。
而中庸思想则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它告诉我们,在国家治理中,应该坚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地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关系。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总之,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中庸之道说现代社会
从中庸之道说现代社会信息124 丁咚32312401中庸作为儒学的经典无疑对于我国古代的文化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部经典对于我国古代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庸之道几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几乎每一个历史故事中都有一个秉承和奉行中庸之道出事的人物。
而撇开经典,中庸二字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中所代表的的含义除了这部著作的代号意外,其包含的意义也有了贬义化的趋向,亦如如今提到《易经》我第一反应竟然是小巷子那些半仙的天方夜谭。
先说中庸,中庸之道大致有三:执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时制宜。
之中守正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提倡执两用中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提的最多就是与时俱进通权达变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
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最先让我把中庸和现代社会联系起来的是曾看到一些企业家提倡把中庸的思维运用的企业管理中去。
他们相信“执其两端而用其中”是中庸之道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方法,但这不是要当和事佬、和稀泥,甚至丧失原则,而要凭着诚性。
出于公心统筹兼顾。
社会的每一次变革,在各种群团内部都面临着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利益冲突。
管理者自己也面临着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兼顾的考验;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促使企业朝着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都会极力推荐或者力主自己认为合适的决策方案;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下,管理者要站稳自己的立场,还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心理承受能力,及时做出更为客观的决断。
我们在现代企业中所讲的诚性不是愚忠,不是以人身依附为基础的亲亲疏疏、尊尊卑卑、长长幼幼的“差序格局”,而是建立在委托-代理“契约关系”上的职责和职守,其特点是重平等、重理性,坚持的是普遍主义原则,不能形成特殊主义的内部人利益本位。
论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浅析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庸之道是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庸之道,就是指君子之道,是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思想,本文将对《中庸》的原文和引申含义稍作解析。
关键词: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现代意义;天人合一一、从《中庸》原文解析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君子在古代是指地位和道德高尚的人。
那么“中庸之道”这个词应该怎样理解呢?先看“中”的含义,有三种解释: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
“庸”也有三种解释:一种是指不变化,不改变;二是使用的意思;三是指平常、普通。
根据这些不同含义的理解,结合儒家学说的思想,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庸”一词,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轻重适度、深浅适宜、方法得当、恰到好处。
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顺从着自己的本性去做人处事,就称之为道。
这里的“道”就是指方向、办法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道理。
中庸之道,就是顺从本性,来修正自己,使一切事物都能符合正道。
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冷静的头脑和科学的方法。
下面,我们就从这个方向来分析一下如何理解原文里的中庸之道:(一)中庸之道强调一个“中和”的态度。
在一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的,不偏不倚没有起伏的,称之为“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不能避免的,所以它们一定会表现出来。
如果表现出来的时候,符合常理,没有超过或者不够的地方,就是“和”。
“中”是所有事物的根本,“和”是所有人都应该遵从的大道。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庸之道及现实意义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
”哲学一词源自希腊,意为:智慧之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哲学”一词在中国并不存在,也并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被学习研究。
直到五四前后,西学东渐,引进西方文明。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西方中心、西方主线渐成一种普遍态势。
则中国似无西方式哲学,于是中国有没有哲学成了中国哲学的“元问题”,促使人们全面深入地反思中国文化中的哲学精神、哲学观念、哲学底蕴、哲学的存在和表达方式。
“四书”是中国人的圣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都是儒家重要的哲学著作。
佛道两教虽然在某些时代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上升,但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始终末获得支配地位。
而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生活的渗透由古至今,体现在人们生活方方面面,根植于人们的思想之中,更是有了“儒教”之说。
中国的传统哲学致力于“为道”一一提高心灵的境界,而不重在“为学”——增加积极的知识。
绝大多数中国哲学家试图解决的问题围绕“入世和出世”展开,并对其原由和方式做出各自的解释。
根据这一哲学的核心,我们可以深入到中国各传统哲学的深处,去研究了解他们的本质特征。
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的根本源于儒家重要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中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子思所著,书中围绕儒家的“中庸”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对世人影响相当深远。
中庸讲求三大基本原则:致中和、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三大法宝:慎独、忠恕、至诚。
总的来说,中庸之道虽显得高深莫测,可以说是儒家的最高标准,所谓“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其实原理也并非如此复杂,不过二字足以表达,那就是“正好”,事事处处可做到恰到好处,所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便是永恒恪守的中正之道。
用马克思的观点来说,这便是一种“适度”原则。
对中庸之道的认识。
人们都说90后是浮躁、飘渺、冒进、个性的一代人,基本家中无兄弟姐妹也使得个性要淡漠的许多,不懂得处世之道,缺少德治思想。
中庸之道的现代思维
中庸之道的现代思“中庸之道”是东方古代管理文化的重要理念,必须进行现代化转化,才可以在管理活动中普遍适用。
作为伦理化的世界观,“中庸思想”在管理上的应用具体表现在:(1)控制观念。
作为一种一般的行为需要进行控制,但在管理控制中就有适度的问题。
控制太松,松松垮垮、拖拖拉拉,必然造成工作效率的低下和组织的混乱。
反之,控制过严又会激起人们的抵触情绪或反抗行动。
三国时,蜀国大将张飞被杀,就是因为控制过严,过度的压力超出了部下的心里承受力,引起了过激行为。
所以在管理活动中要实现有效的控制,就必须掌握“中庸之道”,做到宽严适度。
(2)用人观念。
人才是管理中最宝贵的资源。
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兴旺发达之根本,但在人才的使用中也有适度的问题。
埋没人才,压抑人才,大材小用,必然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反之,如果小材大用,知识能力水平与职责要求不相称,也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
美国管理专家的“彼得原理”所说的对人才提拔过了头,就属于这种情况。
所以管理者在用人中要用到“中庸之道”,把适当的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才能的合适岗位,实现人事的最佳结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3)激励观念。
管理工作关键是通过激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但在激励的过程中也有适度的问题。
从激励的数量上看,激励的数量太多,是绝大多数人不需经过加倍的努力都能得到,势必积极性不高;惩罚数量太多,使绝大多数的人动辄得咎,既可能会产生惧怕心里,也可能会使不良行为和犯罪率越来越多。
反之,激励太少,同样会使多数人无上进之心,激励的驱动作用就消失了。
所以管理者要想真正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激励过程中就应把握“中庸之道”,做到激励适度、恰到好处。
(4)管理观念。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想取得管理成功,就必须掌握适度管理的方法。
可以借鉴中庸思想,实行适度管理。
有人将现代管理总结为一个公式:现代管理=制度管理+人本管理这充分体现了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关系。
制度管理是硬管理,人本管理是软管理。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庸之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深受人们的崇拜和追求。
它源自于《中庸》一书,这是一本由孔子的弟子撰写的经典著作,其中阐述了追求平衡、和谐和适度的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遵循天道自然和人伦道义,通过调和各种对立面的关系,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中庸之道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准则上,还广泛应用于社会交往、职业发展等众多领域。
本文将运用实例和理论分析,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及其应用。
首先,将对中庸之道的概念进行解读,并强调其核心思想与实践应用的密切关系。
接下来,将从个人生活的角度探讨中庸之道的意义,解释为何中庸之道是人们追求幸福和成功的关键。
同时,还将讨论中庸之道在软实力的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职场管理以及决策制定中的重要性。
最后,将通过总结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强调在现实生活中应运用中庸之道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将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关注如何在一个多元化和快节奏的社会中实践中庸之道的思想和原则。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能够应用其中的原则和思想,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中庸之道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平衡、调和和适度,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关爱他人,并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成功。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探讨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引言部分将从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入手,为读者提供对本文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期望。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中庸之道的概念和中庸之道在个人生活中的意义。
- 2.1 中庸之道的概念该部分将对中庸之道的基本概念进行阐述。
首先,《中庸》作为一部经典文献,对中庸之道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节将引用相关文本,解释其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
中庸之道及其当代价值09政A 094020055 谢东灵摘要中庸之道是孔门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更是社会展所应遵循的准则。
中庸之道不是消极的处世之道,而是通往高明境界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中庸之道;孔门看家本领;当代价值提起中庸之道,很多人往往会将它与折中调和、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说好也不说坏的老好人思想以及与世无争、不求进取的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
尤其在上世纪的“批林批孔”中,中庸之道更被当作批判的重点,以至到了今天,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中庸之道”仍然是一个贬义词。
其实,这样的认识是很不正确的。
实事求是地说,中庸之道不但是孔门的看家本领,同时也是人生处世的真谛,更是社会发展所应遵循的准则。
我们今天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建设和谐社会,都是可以借鉴中庸之道的。
换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处亮点,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①一﹑作为孔门看家本领的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为孔门的看家本领,其说来自宋代的大理学家程颐。
程颐在为《四书·中庸》第一章所作的“提示”中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
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所谓“心法”,是指口授心得的方法,非笔墨所能尽传。
而中庸之道便是孔门靠口授而传于后代的一种心法。
只是到了孔子的孙子子思那里,担心年代久了传授会有差错,所以才把它整理成书,并经子思的学生又传给了孟子。
程颐还认为,《中庸》一书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可用于实践,而这种学问是人一辈子也用不完的。
那么,何谓中庸之道呢?所谓“中”,即正的意思;所谓“庸”,即常的意思(也有人释“庸”为用)。
而所谓“中庸之道”,即中正之常道,也就是人们经常遇到的、时时应遵守的一些普遍的道理。
“中庸”既是孔门所创立的一种伦理道德学说,同时又是孔门处理大小一些事情的原则和方法论,故于孔门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论中庸之道及其现代价值
论中庸之道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赵东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9期摘要:作为儒家中的世界观与探讨伦理道德的标准,不仅提示人们在为人处世中布套偏激,同时也实现了对自我与世界上的反思。
作为积极、执著的精神状态,对人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庸之道及其现代加之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庸之道;现代价值;分析中庸之道的中心思想其实就是儒学中的中庸思想,所以就要从本体。
方法论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出发,加深对只会的理解与认识。
从具体内涵上来说就是要在为人处世过程中保持不偏不倚。
可以说中庸之道思想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营造出和谐的人机关系,同时也可以实现人与社会上的和谐发展。
一、中庸思想(一)含义从儒家的角度上来说,中庸思想的提出主要是从原始社会中存在的思想来说的。
且在中国古代,中其实就是从动词向着形容词转化的过程。
先民在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最初中的意义所在。
中作为射中目标的动词逐渐发展成为了名词。
在生产实践中,先民也逐渐认识到了实物的运动发展是从弱到强,并到最终衰老的过程。
比较典型的就是月满则缺,其充分证明了事物在发展中度的问题所在,所以说只有真正把握好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可以在合适的阶段中确保行动上的效果。
在《史记》中明确提出了上古帝王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允执其中”通过将这一内容作为传位的受命辞。
对中进行引申可以将其看作是展现行为质量的形容词以及副词。
(二)对自我与宇宙上的一种延伸中可以是世界的本源,同时也是超出经验范围的,形而上学的内容,是难以借助感性经验所认知的范畴。
所以说中庸作为万物运动发展中的基本条件与客观发展规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宇宙也是源于中的,同时也是形成于中的,其实现了超越与内在上的统一结合。
当天道高高在上时,就存在着超越的意义,而天道灌注于人身时,也可以内化成为人的本性。
中超越了宇宙万物,成为了天之本,形而下则超越了自身成为了道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中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在此。
孔子把“中庸”理解为人及自然之“德”的最高标准。
此后由其及其再传弟子加以发展,并著《中庸》,基本上形成了完备的思想体系。
宋代朱熹先生对《中庸》极为推崇,并对其加以注释、编辑和整理。
中庸思想对传统中国民众的个人修养、精神生活和为人处世之道及对中国的民众性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
“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内涵是什么?“过犹不及”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则。
对孔子的中庸之道人们曾一度认为是“和稀泥”、折中主义,这是一种误解。
折中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原则性。
孔子的中庸之道则与此不同,“中庸”即中和,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应该使它能够中和,保留其对的一面,舍弃其不对的一面。
这才是正确的中庸之道。
凡事过犹不及,超过了某一个度都会使得其反。
孔子把中庸作为至善至美的道德规范。
采用正确的方法,达到理想的结果。
中庸之道依旧有其非凡的现代价值,无论是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为人处世之道等诸多方面都有其不可思议的作用和影响。
因此,就中庸之道的现代价值,阐述一番个人的认知与理解。
中庸思想主张和而不同,维护矛盾的同一性,追求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指导思想要求协调处理个人与群体,家庭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各种关系,以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整个社会关系的稳定为最高目标,这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那么,谈一下中庸在中国与国际方面的价值。
中庸强调矛盾的统一,体现了其包容性。
在东西方文化相互冲击,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接受外国的一切东西,也不能闭关自守,拒绝外来事物,我们理应合理取舍,坚持自我之优秀,博众家之所长所长为我所用。
中庸思想中“以分求一”,揭示了世界“多元”与“统一”的关系:世界发展的的宏观统一性,与各国发展的特异性,也正是体现了中庸思想的“和而不同”。
其实,我个人认为中庸之道在社会为人处事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尤为突出,同时也是人们努力学习了解中庸的原因。
中庸讲究“中和”,每个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这就是“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并且不可避免的,不可能长久存于心中,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
通过符合常理地表现出来,有度,这就是“和”。
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
达到中和,人与人之间便和谐美好。
那么,何为“度”?即中庸中的“叩其两端”、“执两用中”,通过思考研究,将一件事做到恰到好处,正所谓“过犹不及”。
与人相处时,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能以人和睦相处,又能保持独立思想和不同的见解。
“和而不同”不是取消不同,归于同一;对待有不同意见的人,要与其相互切磋、相互支持、相互激励、共同完善,而不是表面迎合附和,背后搞阴谋分裂的“同而不和”;与人产生矛盾时,要尽量找到适度的解决办法,使自己和他人在和谐、协调中共同发展,多宽厚待人和助人为乐,“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庸》认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用在人与人之间即指人与人和谐相处、宽容包纳。
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缺点或不足,每个人学会了包容,合理地处理人际关系,社会何尝不和谐?在这一方面,中庸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中庸提倡的“和而不同”最能体现包容、宽容,正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
社会的基本组成体是个人,人和方能社会和谐。
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财富,而应是你为这个社会或者是他人付出了多少!所以作为社会的个体,我们应认真地为社会或他人付出一部分自己的力量或汗水,做一个于国、于社会、于他人有用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尽自己的义务。
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时,儒家思想遵循“中道”原则,要求以对方为重,而不能偏执某一方为重,而是要个人和集体或社会的利益两兼顾。
不能过分强调集体或社会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或者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或社会利益。
处理问题时要视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国家在危难中则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如果在和平时代则应为每个人谋利益。
总之,时时、事事、处处尽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在变化中掌握好“度”。
做人就是凭良心,无论是人前人后,都应该是一致的。
即《中庸》中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一个人无论独处还是与人交往,都应谨慎检点,时刻注意自己言行举止,恪守中庸之道,做一个道德修养高尚的人,一个纯真的人。
不应像如今的有些人,阳一套,阴一套,利益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不能背叛我们的良心和自己的道德观。
《中庸》中说:“忠恕违道不远”,何为“忠恕”?即仁爱,每一个人应该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积极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用自己的爱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进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谐。
常怀敬畏真诚之心,对他人足够真诚,便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实现自己的仁善,发扬自己纯真善良的本性。
当代虽然有许多人崇尚中庸之道,因为中庸强调“执两用中”、“中道而行”,使许多人片面的将其理解为保守、妥协,或者是做“好好人”、“和稀泥”,一味地理解为不讲一切原则的折中、平均主义,这明显是对中庸之道异议与曲解。
中庸所强调的“执两用中”、“中道而行”,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积极的调和,一种在原则的基础上的调和、做“好人”,这才是真正的中庸之意。
对待任何事,进行恰当合理的分析,依据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选择恰当、科学、有效正确的处理方法,这应该为中庸合理的处世、处事之道。
选择中庸处世处事,对待事物要学会与时俱进,依据事物具体的发展规律变化来处理问题。
《中庸》中的“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就是要求我们在不同的境遇,时刻保持恰当、中庸的处理方法。
社会中找到适合社会发展的中庸之道,就可以建设一个美满和谐的社会。
对于每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要求,要戒有余而勉不足,慎言慎行,即“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人与人之间,应该仁爱,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相互依存寄托的,所以要合理恰当地处理彼此关系,对他人友善,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负责。
何谓中庸真谛?即根据不同的情势作出动态的选择,用"合理"取代"超越"才是以人为本、和谐协调的发展之路。
我认为,做事做人都一样,时刻以人为本,不能做损人利己的龌龊事。
中庸讲究和谐与平衡,而生命最高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和谐与平衡。
和谐与平衡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和有机体的最佳状态。
世界社会的圆融和谐,协调统一;那才是世界和生命的理想状态与归宿,也是人生存的最好目的和意义。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区分不在于高与低、先进与落后、崇高与通俗;生命的追求和目的并不是要外在地提升到某个层次和高度。
平衡才是其意义和价值的归宿和终极理想,是获得安顿与满足的主客体统一。
每个层次的人们安守于平衡的生活状态,各归其位,就构成了和谐的社会结构。
而现代文明的发展观却打破这个平衡,它以"进步"和"成功"作为一元普适的绝对理念权威,让各个阶层的人整齐划一地为这个理想目标而追寻和争夺。
人们不再安守于平衡的现状,各阶层的价值理想不再多元化,大家都投入对外在成果的追求。
但"进步"和"成功"是相对的,它是建立在多数人的"落后"和"失败"上,而且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只能满足少数人。
而现代文明的发展思维却让所有人都陷入无止境的竞争和内耗,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冲突对立加剧,社会结构承受剧烈的震荡和撞击,如果不以中庸之道纠正和调适,必将导致其无法负荷而崩溃瓦解。
中庸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对中国社会和世界都有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今天,我们汲取中庸之道中的积极因素,对于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具有重要意义。
“中庸”其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正以及中和的思想能使人身心和谐,并能使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及人和自然的关系,以至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弘扬中庸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用作用。
承认不同而谋求“和”,这是世界多元文化实现和平相处必走的一条路。
“和而不同”在促进世界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方面具有启迪意义。
在人与自然方面,弘扬中庸之道,构建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和谐。
自然界万物是一个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整体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尽管不同的组成部分均具有杂而多的不同性,但它们之间具有有序性、共生互利的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借鉴中庸之道,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兼顾到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充分激发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
综上,弘扬中庸之道,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当代社会高速发展,全社会普遍受到了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许多人的心态失衡,在这种社会态势下,儒家的中庸之道可以起到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
“中庸”之道有利于我们建立一个亲亲爱人、彼此理解、沟通、尊重、和睦、礼让的和谐人际关系。
我们应该全面恰当的理解中庸之道及其对现代社会的价值作用,恰当取舍其内涵和真谛,不能片面的一意孤行,让中庸的真谛作为我们为人处世的黄金规则。
注:由于个人需要完成作业,故参考了一部分他人的作品与观点,加上自己的观点与认识,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与加工,有一部分与原作观点一致或重复,敬请谅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