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
小儿发热的中医治疗方法小儿发热是常发生的症状,主要是感冒所致,小儿本身体质差,抵抗力弱,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后就容易患病,长时间发热会影响小儿身体健康,还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如果未进行合理治疗,一旦加重可能导致高热抽搐、脑炎等并发症。
在西医治疗方面,主要是用退热药物,但鉴于小儿的特殊性,用药需谨慎。
相对来说,中医治疗更安全,治疗方法也更多样化,可以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有效退热。
那么,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有哪些?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刮痧治疗在中医理论基础上,使用牛角或玉刮拭皮肤,可以起到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的效果,扩张毛细血管,调节汗腺分泌功能,增加排汗量,降低体温;同时,进行穴位刮痧还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环,达到清热、散寒的效果,让患儿的体温逐渐降低。
二、针刺治疗针刺是比较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因为中医讲究血汗同源,甚至把出血成为红汗,所以针刺出血等同于出汗,从而改善体温调节功能,达到降低效果。
而且这一方法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经济实惠。
在操作中,耳尖、十宣穴、中冲穴、少商穴等是首选穴位。
穴位确定后先认真消毒局部皮肤和三菱针,手持三菱针,对准穴位快速刺入针尖,再快速拔出,通过挤压让穿刺点排血,或是穿刺部位自然出血,穿刺点用棉球按压;操作之前要向穿刺部位推按,促使局部充血。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针刺前要对穴位区域的皮肤情况做评估;操作手法要快、不要刺入过深,出血也不要过多;小儿容易配合度差,所以要与家属说明情况,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避免因为哭闹无法完成针刺治疗;切忌盲目针刺,要找对穴位;为了预防感染,要严格消毒三菱针和局部皮肤。
三、背部按摩治疗根据中医“推三关、退六腑”的理论,对发热患儿做背部按摩,能达到退热效果。
在操作时先将少量温水喷洒在患儿背部,之后按照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的顺序,用大拇指或大鱼际推按背部,持续3-5分钟,到手下有粗糙感或是局部皮肤发红为止。
四、中药擦浴治疗通过中药擦浴可以刺激穴位局部的皮肤,增加药液渗透性,直至病灶,促进汗液排出,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
中医如何门诊治疗儿童发热不退
中医如何门诊治疗儿童发热不退发烧相信大家并不陌生,可谓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疾病。
在西医学中指出发烧属于症状,该症状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类风湿关节炎等症状中。
但是在中医学中认为,发烧除了是一种症状之外,其还属于一种病。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对于发烧,必须予以严格的综合征鉴别。
下面我就和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关于儿童发热不退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中医“耳尖刺血法”在相关研究中得知发热是儿科中比较多见的一种症状,其中外感发热的发生率较高,由于小儿为“纯阳”之体,极易感邪,易于热化,因此风热型外感发热多在儿童中发生[1]。
中医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方法较多,耳尖刺血疗法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其操作简单,同时退热效果快,不易反复发作,通常在治疗1到2次后,患儿的体温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且不会反复发作。
中医耳尖刺血需要在点刺时,手法要快、准、稳、轻,切勿用力过猛。
在耳尖刺血过程中需要对患儿予以鼓励安慰,家长需要安抚患儿,用手对患儿的耳郭予以按摩,促使郁血积聚,并进行常规消毒处理,将患儿的耳郭进行固定,手持一次性采血针对准患儿耳尖穴快速刺入,随后快速拔离,对针刺周围进行按摩,促使其自然出血, 5-6滴出血为准,随后使用消毒棉球予以按压止血。
耳尖刺血疗法是我国中医学较为古老的退烧治疗方法,在中医典著《黄帝内经》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耳尖刺血疗法的主要作用则是起到清热泻火,镇肝潜阳、清脑明目的作用,尤其是泄胸膈以上之火。
按照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采取耳尖刺血疗法能够对血液循环予以促进,且对组织供血供氧达到较好的改善效果,同时能够对机体的免疫力予以显著提高。
可起到退热、消炎、镇静、止痛等功用。
根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耳尖的位置,似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其在对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上的调节有着显著的效果。
根据生物全息律的原理,耳尖穴可对应头部位置,因此在治疗头面部的上火症状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耳尖刺血疗法具备较好的安全性,治疗效果好,以及治疗时间短等特点,逐渐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
小儿发热推拿
经络理论
经络系统
小儿经络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容易受到外邪侵袭,进而引发发热等症状。
十二经脉
小儿发热与十二经脉的循行有一定关系,不同经脉对应不同的症状表现。
五行养生法
五行养生法
小儿发热与五行养生法中的火、木、土、金、水有关。
相生相克
五行养生法中的相生相克理论可以解释小儿发热的病因和传变规律。
小儿发热的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发热推拿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扩大适应症
小儿发热推拿的适用范围 将不断扩大,不仅适用于 感冒发热,还可用于治疗 和预防其他儿科疾病。
与药物治疗结合
小儿发热推拿将与药物治 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减少药物使用量和副作 用。
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小儿发热推拿将有助于提 升患儿的生活质量,减少 患儿的痛苦和不便,使患 儿更快的恢复健康。
注意事项
外感发热的患儿一般伴有恶寒、鼻塞、流涕等症状,推拿时 应注意保暖,避免寒邪侵入。
小儿食积发热的推拿
推拿步骤
首先清脾经,从大拇指指尖向手掌方向推,每次推30次;然后清大肠经,从 食指指尖向手掌方向推,每次推30次;最后清板门,从手掌的大鱼际向手腕 方向推,每次推30次。
注意事项
食积发热的患儿一般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推拿时应注意力度和手 法,避免加重症状。
推拿步骤
首先搓热双手,用双手掌心搓热后捂在患儿的脸上,每次捂 3-5分钟;然后按揉太阳穴,用拇指指腹按揉太阳穴100次; 最后拿风池穴,用拇指和食指拿捏风池穴100次。
注意事项
寒性发热的患儿一般伴有恶寒、无汗等症状,推拿时应注意 保暖和促进发汗,以达到邪气外出的目的。同时需要注意手 法和力度,避免对患儿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临床论文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分析【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29-01【摘要】目的观察几种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儿童不同发热性疾病88例,根据患儿病情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中药治疗方法,后进行退热效果评价。
结论应用中医中药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极为显著。
【关键词】小儿发热中药治疗发热是指小儿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症均有发热的症状。
小儿发热证可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里证发热。
中医治疗小儿发热有许多有效的方药。
在选择用药时,一定要详细询问病情,认真查体,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中药。
有不少人认为中药退热太慢,其实不然,只要辨证准确,中药完全可以迅速退热的。
发热是小儿患病的常见症状,有许多病在一开始就出现发热。
对于小儿发热,家长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有不少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热,就马上给孩子吃退热药,随即又服上抗菌素。
有的家长甚至认为用抗菌素就能退热。
但是每种抗菌素却只能杀灭或抑制若干特定的菌种。
对于细菌引起的疾病,要根据不同的菌种选用适当的抗菌素。
必须明确指出,抗菌素并不是越贵就效果越好。
对于病毒引起的疾病,应该说抗菌素是无效的。
如果盲目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素,会渐渐使细菌对抗菌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抗菌素失灵。
因为抗菌素要杀灭细菌,细菌为了生存也会进行抵抗。
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这种抗菌素就没有作用了。
如果用抗菌素来治疗病毒引起的伤风感冒,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还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或者引发其它不良反应。
另外,长期大量使用抗菌素还容易发生“二重感染”。
比如有的孩子在应用抗菌素过程中,突然发生鹅口疮,这就是霉菌繁殖的结果,因此中药治疗小儿发热既安全又有效。
1 病例资料上述88例患儿均来自我院儿科,年龄在2-12岁,男患56人,女患32人,其中扁桃体炎症患者26例,咽喉炎患者18例,支气管炎患者44例。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
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经验举隅【摘要】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整体内气血平衡,促进疾病的彻底痊愈。
在实际操作中,崔教授依据患儿具体病情,精准施治,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治疗过程中的操作步骤简单易行,且安全无副作用,深受家长和患儿的信任与喜爱。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引火归元法对小儿长期发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在展示了引火归元法在治疗小儿长期发热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崔文成教授,引火归元法,小儿长期发热,临床表现,操作步骤,治疗效果评价,案例分析,治疗应用前景,临床实践启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小儿长期发热是指儿童连续发热超过3天以上的症状,常见于感染性疾病或免疫系统异常。
目前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佳,容易引起药物副作用或耐药问题。
寻求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
引火归元法作为中医经典名家崔文成教授传承并发扬的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平复发热的目的。
崔文成教授在长期从事小儿发热临床工作中,通过引火归元法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赢得了广泛的好评。
本文旨在探讨崔文成教授运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的临床经验与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2. 正文2.1 引火归元法的基本原理引火归元法是中医治疗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达到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归元复原的治疗效果。
根据中医理论,引火归元法主要包括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四大方面,以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具体来说,引火归元法可以通过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激发阳气等方式,促使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病邪的排出,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应用引火归元法治疗小儿长期发热时,崔文成教授深入研究患儿的病情特点和体质,结合中医诊断,针对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
即可消失,并可继续服用。
3.2 卡介苗素 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用法和用量:肌注,每次0.5~1mg,7~15天1次, 10次为1疗程。
不良反应:可有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肌肉痛等不适症状。
3.3 必思添 克雷白氏肺炎杆菌中提取的糖蛋白。
用法和用量:口服,2mg/d,连8天,停服3周(第1个月);1mg/d,连8天,停服3周(第2个月);1mg/d,连8天,停药(第3个月),3个月为1疗程。
不良反应:偶有一些消化道症状。
3.4 核酪用法和用量:肌注或皮下注射,每次2ml,每周2次,4~6周改为每周1次,2~3个月为1疗程。
口服,每次10ml,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有效者可改为1次/周,继续用2~3个月。
不良反应:极少,偶有口干、皮疹和过敏反应。
3.5 干扰素(Interferon) 促进和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用法和用量:肌注,一次100万u~1000万u,每日1次,5~10天为1疗程。
不良反应:较轻,个别有发热、肌痛、关节痛、少见有白细胞、血小板少、精神异常,一旦有不良反应应停药或减少剂量。
3.6 微量元素 对微量元素锌、铁、镁等缺乏的患儿,积极补充微量元素,以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治疗卢 志 卢克俭100053 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简称 复感儿 ,临床特点为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据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统计,呼吸道感染占儿科门诊量的65%,其中复感儿占33%左右,是儿科常见病。
本病大约95%以上为病毒感染,据目前所知,呼吸道感染病毒大约有130个型别,而且变异快,人体免疫力不能持久,因此抗病毒疫苗不能有效的防止再感染的发生,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造成小儿呼吸道反复感染,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
本病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应的病名,仅见于感冒、咳嗽、痰饮、咳喘等证中,没有统一的理论与辨证治疗的规律,现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作简略的探讨,以期找出治疗规律,提高疗效。
老中医:小儿发热伴有皮疹怎么办?
孩子发热本身只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信号,如果孩子总是反复出现发热,这让家长担心是不是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尤其是出现伴随症状的小儿,如反复出现发热伴有皮疹等,那么,反复出现发热的小儿伴有皮疹怎么办?对于小儿反复出现发热的病因有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少见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及变应性亚败血症等疾病。
中医认为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可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也可由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
孩子反复出现发热,或伴有皮疹时,建议患儿家长需要细心观察以下几个要点,对治疗及护理疾病有利:1.如果孩子面色如常或者潮红,可以安心在家中护理;若面色暗淡、发青、发黄、发紫,眼神发呆,则说明病情严重,应送医院。
2.如果孩子发热虽高,但精神尚好,服药退热后仍能笑能玩,与平时差不多,说明孩子病情并非很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家中调养。
若孩子倦怠、精神萎靡、表情淡漠,则提示病重,应赶快去医院。
3.当孩子出现了剧烈、喷射性呕吐,如有说明颅脑病变,应去医院。
4.您还需要注意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也必须上医院。
5.最后观察孩子的皮肤,如果出现了疹子,应首先考虑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查看皮肤是否发紫、变凉,若存在则提示循环衰竭,这两种情况均需再去医院。
另外,如果孩子反复出现发热时伴有皮疹,排除传染病或药物过敏时,还应考虑变应性亚败血症,本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综合症,以儿童为多见。
其临床特点起病急骤,主要有长期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游走性关节痛疼、咽痛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
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温病”,“痹症”、“厉节风”的范畴,认为是寒邪为主,寒湿内闭,侵袭肌骨,阻滞经络,格阳于外,逼阴于内,久之化热伤阴而成本病。
西医病因不明,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中医根据变应性亚败血症其传变的规律则可以按温病的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及早中医辨证中药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
中医辨证鉴别要点展开全文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谢谢]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热舌象脉象表证发热恶寒并重舌苔少变化脉浮里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舌苔多变化脉沉寒证和热证鉴别要点:主要审查寒热、渴否、二便、舌象、脉象。
鉴别项寒证热证寒热恶寒喜热恶热喜冷口渴不渴渴喜冷饮面色白红赤四肢冷热二便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象舌淡,苔白腻舌红,苔黄脉象迟或紧数虚证和实证鉴别要点:同一症状,多有虚实之分。
鉴别项虚证实证气肺气虚气喘息短,自汗言语无力肺气实胸痞头眩,痰多气壅不得卧中气虚四末微冷,腹胀时减,痛而喜按不欲食,便溏泻胃气实中满,嘈杂,懊憹嗳腐吞酸,呕吐呃逆肠气实腹胀满,绕脐痛,大便秘结,或下利赤白,潮热谵语元气虚多虚阳上浮,颧嫩红带白,耳鸣虚聋,头晕心跳,或两手发战,或气不接续肝气实头痛目眩血血虚唇淡面白,心烦不寐,精神衰弱,津液不足,夜热盗汗,筋惕肉瞤,甚则手足瘛疭血瘀特点:痛处不移或大便色黑腠理:局部青肿疼痛经络:身痛筋挛上焦:胸膈肩膊刺痛中焦:脘腹窜痛下焦:小腹胀满刺痛五脏心虚多悲心实神志失常,喜笑不休肝虚目无所见,或阴囊缩筋挛,善恐肝实两胁少腹痛,多怒脾虚四肢不用,饮食不化,腹痞满,善忧脾实腹胀满便秘,身肿肺虚少气息微皮毛不泽肺实气逆喘咳肾虚头昏眼花,腰酸痿厥,大便虚秘小便失禁或不通遗精,五更泄泻肾实下焦壅闭,或痛或胀阴证和阳证鉴别要点:需从望、闻、问、切诸方面逐一比较。
鉴别项阴证阳证望面色苍白或暗淡,身重蜷卧倦怠无力,萎蘼不振,舌质淡而胖嫩,舌苔润滑面色潮红或通红,身热喜凉,狂躁不安,口唇燥裂舌质红绛,苔色黄或老黄甚则燥裂,或黑而生芒刺闻语声低微,静而少言,呼吸怯弱,气短语声壮厉,烦而多言,呼吸气粗,喘促痰鸣,狂言叫骂问大便气腥臭,饮食减少,口中无味,不烦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或短少大便或硬或秘,或有奇臭恶食,口干,烦渴引饮,小便短赤切腹痛喜按,身寒足冷,脉象沉微细涩迟弱无力腹痛拒按,身热足暖,脉象浮洪数大滑实而有力肺气虚证、肺阴虚证鉴别诊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发热在小儿病症中,发热病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当人体的温度超过37.5摄氏度,并且在24小时中体温波动超过1摄氏度后,即被称为发热。
在临床中会出现病症来势凶猛,发展较快等的特点,发热严重的病患可能还会引发抽筋、抽搐等症状,这是极为危险的。
在临床中对小儿发热病症的治疗往往会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水杨酸类的药物,但是这些药物在使用后会有较大的副作用,而且在小儿因使用药物得以退烧后,其还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反而会存在一定的限制。
通过使用中医辨证这一方法来治疗小儿发热具有更好的效果,其不仅能够很快达到退烧的效果,还能够固化疗效,不会引发反复现象。
另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还能有效治疗处于37摄氏度到37.5摄氏度这一区间的小儿发热症状。
1.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现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这时就会出现一些家长总是担忧自己的孩子营养摄入不够的情况,进而就会给儿童食用过多的肉类辅食,但是在儿童这一阶段中,其脾胃功能还没有得到健全的发展,其消化能力无法达到成人这一状态,进而容易出现积食现象,当儿童出现这一现象后再被病毒或细菌入侵,那么就会导致小儿发热症状发生。
因积食上火引发的发热症状其主要特点在于小儿发热后体温可能会达到39.5摄氏度以上,通过使用中医中的“望”这一手法观察儿童可以发现,其舌为红色,且会显现出厚腻的特点。
通过使用中医中的“问”这一手法能够了解到近段时间中儿童出现了食欲不振、精神状态不好以及大便不通畅等症状,通过按压儿童的腹部可以感受到其腹部有一种胀感。
对于这一病症的治疗可以使用保和丸合大柴胡汤加减,并需要依据儿童积食的实际情况来酌情加减大黄,通常情况下会使用10到20克左右,在使用这一方式进行治疗时,必然要达成通泻这一目的。
在儿童使用药物退烧后,还可以使用六君子汤加减来对其身体进行有效的调理。
1.病毒侵体引发的发热这一类型的发热病症,可以查看到儿童会出现感冒、咳嗽、打喷嚏以及流鼻涕等症状,其精神状态较好。
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
2020年7月 第13期综 述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刘惠平,侯靖萱,侯颖跃,袁泽焕,杨锐锋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小儿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机体危害较大。
中医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常见发热,见效快,安全,非常值得推广。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小儿发热的病因,六个小儿推拿流派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治疗小儿发热病症方面的手法。
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帮助患儿解除痛苦。
【关键词】小儿发热;推拿;流派;综述[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3-0192-02中医在临床上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气虚发热4种。
小儿推拿作为治疗小儿发热的重要外治法之一,具有简单易掌握、方便操作、价格低廉、起效迅速的特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将中医学一些流派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综述如下。
1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三字经推拿流派创建于1877年,创始人徐宗礼,曾撰写《推拿三字经》[1]。
1.1该流派的学术特点 为重视纯阳之体、以清法见长;重脾胃、调中土,消补结合,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取穴少而精且善用独穴;推拿时间长、速度快[2]。
1.2该流派在小儿感冒方面辨证施治 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则解表祛风寒。
通过揉一窝风,以平肝清肺;治疗风热所致感冒发热,采取解表邪祛风热治则。
根据穴位作用取穴以达平肝、清肺、清天河水的治疗功效;若患儿感冒挟痰,采取解表祛风热兼宽胸理气化痰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患儿感冒挟滞,采取解表祛风热兼理气化积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清补脾;患儿挟惊,治则为解表祛风热兼安神镇惊。
取穴应加重平肝、清肺、加重清天河水、捣小天心[3]。
2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曾撰写《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小儿推拿学概要》。
该流派主要特点为:重视望诊;以治本为要治则,坚持“补泻兼治”或“补虚扶弱”的法则。
张汉臣将小儿推拿总结为“一掌四要”[4]。
病案
治疗,一周来体温仍保持在 39℃以上,病势危笃,邀余会诊,加服中药治疗。 现状:体温 39.9℃,神志欠清,喘促,鼻翼煽动,三凹症明显,吸氧两日,大便稀泄,
治疗而愈。近六天来又反复高烧时恶寒,伴全身关节酸痛,肌肉痛并有皮疹,体格检查: T:38.5℃,咽充血,扁桃体二肿大,双肺呼吸音粗,面部及四肢皮肤见少量散在小皮疹和效 出血点。实验室检查:WBC:22*109/L,N:89%,ESR:60mm/h,血培养(培养三天),表皮葡萄 球菌(+)。
西医诊断:1、扁桃体炎;2、败血症。 中医诊断:小儿发热(邪留少阳)。 9 月 1 日一诊: 患儿发热多日,面色和唇红,舌苔白厚,脉弦,是湿邪留恋少阳之症,先以和解法。 处方:柴胡 10g,青蒿 12g,胡黄连 8g,黄苓 10g,银花 12g,连翘 15g,大白 12g,秦 九 10g,丹皮 12g,青芍 12g。 9 月 6 日二诊: 上方加减共服 6 剂,高热退,时低热,夜间重,面黄,纳差,舌苔白厚,中黄,舌红降, 脉濡数,仍胃中仍有湿滞,并固久病伤阴,出现阴虚之象。 处方:鳖甲 15g(先煎),银紫胡 8g,胡芝连 8g,青蒿 12g,骨皮 12g,玄参 15g,丹皮 12g,白芍 12g,炙甘草 5g,焦麦芽 12g,鸡内金 10g,焦谷芽 12g。 三诊: 上方共服六付,体温正常,但面色青白无泽,舌苔厚腻,舌质红,脉弦滑数,为病后阴 虚未复,胃中仍有湿滞之象,拟方如前加减。 处方:白芍 15g,当归 9g,生地 15g,玄参 15g,丹皮 12g,炒谷麦芽各 12g,鸡肉金 9g,太子参 15g, 曲 12g。 六付上方治疗后,体温一直正常,关节不痛,无皮疹出现,血常规,血 ,血培养正常 病愈。 按语:此列为阴虚痼疾并有新感湿滞而致发热,治疗以先治疗新感,后治痼疾,用化滞 去湿治其新感,养阴清热治其本,第一方以此化滞去湿为主,第二三方以养阴为主,青蒿有 疏解少阳之功,鳖甲能治至阴之邪,故二者以搜邪外出,骨皮退有汗之骨蒸,凡阴虚发热之 早期用之皆效,在用养阴药的同时要注忌健脾胃,其一是因脾胃为后天之本,健脾胃是扶正 祛邪。其二是因用养阴药后恐柔腻伤脾胃,故方中常佐鸡肉金,麦谷芽等健脾药,此处方中 须适当利用,血分药,如丹皮之类以清血 之热,故皮疹出血点已显示有补血之象。
小儿常见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
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小儿常有病症中医辨证论治(一)汗证【归纳】小儿汗证,是指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病证。
汗证有盗汗与自汗之分,夜间入睡后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白天沉寂状态下,或稍作活动即汗出很多者为自汗。
汗证常有于婴少儿和学龄先期儿童,特别素来体质虚弱者,则更易发生汗证。
婴少儿睡后边部微有汗出,以及天气酷热,衣被过厚,激烈活动,乳食过急等以致的汗出,均属正常生理现象,不为病态。
汗证为中医病证,在西医学常有症状“多汗”中有相关记录。
【病因病理】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为心所主,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来。
故凡阴阳平衡,气血调畅,营卫调停,腠理固密,津液就内敛而不易外泄。
反之,若体质虚弱,阴阳失调,气血受损,营卫不和,腠理松懈,则常汗出很多,形成汗证。
其他也可因调护得宜,饮食不调,或胃肠道疾病的影响,均可以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
【诊断要点】1.小儿在沉寂状态下,全身或局部汗出很多。
2.寐则汗出,醒则汗止者称盗汗;白天沉寂状态或稍事活动汗出者称自汗;但头汗出很多则可称头汗。
3.需除外因传生病、风湿热、结核病等引起的汗出。
【辩证分型】1.表虚不固症状:全身自汗或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明显,动则尤甚,面色少华,肢端欠温,简单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纤弱。
证候解析:肺性情虚,卫外不固,津液外泄测发为汗证。
动则气耗,故活动后汗出更其。
肺主皮毛,肺气虚卫外不固,外邪易侵入而致病,故常易屡次感冒。
舌淡苔白月永纤弱,均为表虚不固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自汗为主,遍体汗出,微寒怕风,时有低热,精神疲备,纳呆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解析: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够外固,营阴不行以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遍身汗出,微寒怕风,或伴低热。
营卫不和,源由正气不足,病后体虚失调,故见精神疲备,纳呆食少。
舌淡红苔白,脉缓,均为营卫不和之象。
3.气阴两虚症状:盗汗为主,也可盗汗、自汗并见,体弱神萎,心烦少寐,手足心热,口干低热,舌质淡少苦,或见花剥苔(地图舌),脉首饰。
宝宝发热该看中医还是西医
宝宝发热该看中医还是西医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不能互相排斥,而应取长补短。
盲目捂汗和过度输液均不可取。
我曾经看到新浪亲子中心转载的一篇文章《小儿发热该看西医还是中医》,文章中谈到西医和中医对小儿发热治疗的一些观点和处理方法,我想就此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我虽然是西医大夫,但是我脱产系统学习了中医,并且在北京中医医院实习了比较长的时间。
以后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对一些疑难的患儿,我往往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患儿,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但是此篇文章中有关中医论述的部分,我认为是不符合中医理论的,有的地方甚至是偏解中医理论,误导了家长。
因此我“好管闲事”,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发热并不只是由风寒引起文章中说“中医所说的发热,大多数是因为受风寒引起的”,非也!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是很多的,大致归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
外感包括中医讲的“六淫”,即风、寒、热(暑)、湿、燥、火,疫疠(即传染病);内伤包括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逸。
绝非只是受风寒引起的发热。
鉴于这位中医医生对小儿发热病因的错误认识,所以对西医的一些治疗看法也是不正确的。
二、捂汗不是中医退热的唯一方法这位中医不赞成西医的输液和冷敷的疗法,认为“把凉的液体注入体内,以达到降温的作用,这是一种与身体对着干的行为。
身体要发热,以阻止‘敌人’(寒气)入侵,这时注入冰冷的液体来降温,反而大大加强了‘敌人’的势力。
因为当人体张开毛孔要把寒气排出体外的时候,如果采用冷敷,反而会将寒气从张开的毛孔‘请’进来,从而加大‘寒气’的势力,这和中医治疗发烧时扶阳的原理是相悖的”。
他认为“与西医相反,热敷、穿厚衣服、盖厚被子……‘捂汗’却是中医治疗时的方法,名为‘汗法’,这是为了帮助人体的阳气战胜体内的寒气,就是中医所说的‘扶阳’”。
按照中医理论,小儿是“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这里中医讲的“阳”主要是指促进孩子生长的功能,“阴”是指人体生长的物质基础。
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方面说明小儿正处于幼稚状态,各方面发育还不健全;另一方面说明小儿阳气偏盛,正处于蒸蒸日上的时期。
小儿发热常识 1
儿童发热常识一.带您认识发烧1:正常体温随着身体不同部位,外部变化而有所不同。
儿童发热是指直肠肛门温度≥38℃1。
口温肛温低热>37.5°C >38.0 °C中热38.0~39.0 °C 38.5~39.5 °C高热>39.0 °C >39.5 °C2:为什么婴幼儿容易发烧?大多数人都以为婴幼儿抵抗力弱容易发烧,实际上应该是说,婴幼儿容易感染病毒。
人体一旦受到病毒感染,身体会自动产生抗体与升高白细胞,提高体温调定点,以抵抗细菌病毒,因此体温会攀升。
至于为什么成人较不容易发烧?原因就在于,许多病毒在小时候都感染过了,当碰到同样的病毒侵袭时,成人较不敏感,但婴幼儿多为第一次碰到病毒感染,所以容易因受到感染而发烧二.儿童发烧的原因及表现1:发热大多数情况下是由感冒引起的,但也可能伴随一些其他的病幼儿急疹(高热,躯干红色斑丘疹)单纯疱疹性脑炎(伴惊厥,意识改变等)1肺炎(伴呼吸加快,嘴唇发紫)1手足口病:(口腔、手掌及脚掌起疱疹,常伴有低温发热)尿路感染(可伴有呕吐,腹痛,血尿,嗜睡等症状)1肠炎(伴有腹泻,腹痛等现象)1暑热症(于盛夏起病,发热多在39-40度之间,随气温变化而波动)空调病(空调使用不当,小儿受冷空气侵袭引起)由此可见,孩子发烧很多时候是一些严重疾病的一个讯号和表现,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上述各种症状切记要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医,以免延误其它病程,危害孩子健康,造成严重后果。
2:透视发烧3阶段及表现一般婴幼儿发烧会有下述的顺序,但不一定每个状况都会发生,有时宝宝不会经过发冷阶段,会直接发热,但发烧时有发冷症状的宝宝,大多会烧到39度左右,也会比较难受,当然有时候发烧也会发生排不出汗的情况,因此三阶段的过程家长可作为参考,但不能概括每个宝宝的发烧过程喔!怕冷当宝宝受到感染时,体温调节中枢会自动调高,也就是说当体温还没上来前,身体会有产热机制,主动把热量带到身体中心部位,这时四肢循环会变差,产生手脚冰冷的状况。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
小儿外感发热中医内治法概述外感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也是儿科临床常见的急症。
小儿脏腑功能娇嫩,为纯阳之体.抗邪能力不足,热邪传变迅速,易致邪气枭张而致壮热,甚者可出现邪热内陷心包,或热极生风、肝风内动之危象。
中医药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疗效较好,现就中医内治法在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中应用作一概述。
1.病因病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为稚阴稚阳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外感发热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外内因、外因两端。
张秀华指出饮食劳倦、气血虚弱是小儿外感发热主要的内在原因.而在内因中特别重视“郁滞”,认为外感之邪、脾胃虚弱、饮食劳倦可郁遏卫阳、郁闭中气、阻止中焦,郁闭不通是发热的主要病机。
刘以敏指出小儿外感发热与温病的特点极为相似,有从外感邪、病性为热、发病迅速的特点,其发病与湿热之邪、食积密切相关。
魏建平认为,小儿形体脏腑娇嫩,卫外乏力,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感邪后易从火化而发热,以表证、热证、实证最为常见,养护失宜、脏腑功能失调、食积化热、热结肠壅、湿热痹阻、瘀血阻络、营卫失谐等因素,均可导致小儿发热迁延不愈。
2.内辨证中医对于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内治和外治两类。
外治法包括中药洗浴、中药灌肠、中药滴鼻、针灸、推拿等。
内治法主是依据中医理论辨证论之,立法处方,汤药内服。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调理气机法、宣肺解表法、消食导滞法、表里双解法、清热解毒法、卫气双解法、渗湿化热法、扶正去邪法、活血化瘀法等。
2.1调理气机法小儿脏腑柔软,外感之鬼神与内生之热交织可以引致肺气透入,气机滑精,肺失宣降,肠失传导,构成壮热、咽痛、呕吐、大便秘结等症。
化疗当从调理肺与大肠人手,宣肺透邪仲腑泄冷,调畅气机。
韩峥等以滑行脱热汤(连翘、薄荷、牛蒡子、桔梗、枳壳、僵蚕、生大黄、炙甘草)为基本方调气活血.化疗外感咳嗽患者166基准,结果全部患儿均解热。
2.2宣肺解表法《幼科发挥》云“有外因者,如感冒风寒温湿之气而发热者,宜即发散之和解之,以除其热可也”。
张西俭主任中医师平脉辨证治疗小儿发热经验举隅
趋 康 复 , 而 脉 气 易 动 数 , 质 易 满 盛 , 易 于康 复 。 因 脉 也
2 小 儿 发 热 的 病 理 特 点 及 脉 象 d J 发 热 的病 机 相 对 成 人 较 为 单 纯 . ,L 主要 表 现为 阳气 、 气 肝 易 张 动 , 兼 积 滞 , 伤 阳耗 阴 。其 脉 象 上 有 如 下 特 点 。 易 易
所 以轻 病 易 愈 , 病 只要 及 时 治 疗 , 理 得 当 , 情 比成 人 更 容 重 护 病
易康复。
4 典 型 案 例
赤 , 脓 涕 、 脓 痂 , 纹 紫 红 色 浓 等 症 状 便 可 诊 断 。 如 外 感 风 流 结 指 寒 , 见 浮 弦数 促 脉 , 见 浮 紧脉 , 因小 儿 纯 阳之 体 , 气 受 风 少 罕 此 脉
白 萝 卜2斤 煮 汤 代 水 煎 药 。2剂 后 大 便 通 , 退 。 热
按 : 病 例 以 发热 就 诊 , 腑气 不 通 、 呆 不 思 食 。 脉 象 上 本 伴 纳 从
看 脉数 、 质 滑盛 提示 饮 食 内停 , 脉 壅遏 中焦 ; 细 、 脉 脉气 欠扬 提示
气 机 内滞 不 畅 : 气 发 烫 、 数 、 红 提 示肺 胃有 热 ; 白厚 腻 则 鼻 脉 舌 苔
中位 脉反 而脉 象 虚 细 , 患 儿 中焦 脾 胃虚 弱失 运 可 知 . 指 纹 则 则 其
为淡 红 。
张 西 俭 主 任 中医 师 为 全 国 第 四 批 名 老 中 医药 专 家 学 术 经 验
继 承 工 作 指 导 老 师 、 庆 市名 中 医 , 医 4 重 从 3年 , 验俱 丰 。 本 文 学
・
1 5・ 41
切 3 5刀 , 行 剥 离 2 3下 , 下 有 松 动感 时 出 刀 出 针 . 针 眼 ~ 横 — 刀 在 处 用 无 菌纱 块 压 迫 1 3r n以压 迫止 血 , 敷创 可贴 包 扎 。第 2 ~ i a 外 次松 解 C ~ 突 旁 开 1 m 的关 节 突 关节 囊韧 带及 肩胛 骨 内 C 棘 .c 5 上 角 的 肩胛 提肌 止 点 , 位 、 作 等 同 前 。 第 3次 松 解 C~ , 体 操 .C 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 (二)外感风热 • 主证: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微汗出,头 痛,鼻塞,鼻流黄涕或浊涕,喷嚏,咽喉 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苔薄黄,脉浮数, 指纹红紫。 • 治则:疏风解表,清热宣肺。 • 处方:清天河水,退六腑,推三关,清肺 经,清板门,清大肠,掐总筋,掐揉少商 ,拿风池,肩井,运月斗肘。
• 二、阴虚发热 • 主证:午后或夜间潮热,或手足心热,两 颧发红,心烦盗汗,少眠,形体瘦削,口 干唇燥,食欲减退,大便干,小便黄,舌 质红或有裂纹,无苔或苔少,脉细数,指 纹淡紫。 • 治则:滋阴清热。 • 处方:分手阴阳,补肺经,揉二马,清天 河水,水底捞明月,清肝经,揉涌泉。
• (二)临床表现 • 1.外感发热风寒者,发热轻,恶寒重,头痛,无汗, 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指纹鲜红;风热者, 发热重,恶风,微汗出,鼻流黄涕或浊涕,口干,咽痛, 苔薄黄,指纹红紫。 2.脾胃积热者,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恶 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3.阴虚发热午后发热,手足心热,盗汗,形体瘦削, 食欲减退,心烦少寐,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指纹淡紫。
小儿推拿师 杜翠金
• 发热,即体温异常 升高,超过37.5℃ 且一昼夜波动超过 1℃。
• •
【病因病机】 1.外感发热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末充,肌肤薄弱,卫 外不固,当气候骤变,冷热失常,或看护不周时,外邪乘 虚袭表,卫阳被郁而致外感发热。 2.肺胃实热 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导致肺胃壅实,郁 而化热,郁热熏蒸于肌肤而为肺胃实热。
•
•
发热的注意事项
• • • • 一、注意养护 二、合理用药 三、防止出现高热惊厥 四、对危及小儿生命的急性传染病,要早 期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切勿痛失治疗 良机。
• 外感发热一般可分为外感风寒及外感风热 。但总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为主要特征。
• (一)外感风寒 • 主证:发热恶寒,头痛, 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 ,咳嗽,口不渴,咽不红 ,舌苔薄白,指纹鲜红, 脉浮紧。 • 治则:祛风散寒,宣肺解 表。 • 处方:开天门、推坎官、 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清 肺经、黄蜂入洞、拿风池 、推三关等。
•
•
3.阴虚发热 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肝肾阴亏.或后天失 养,或久病伤阴,致阴液亏损,引起虚热内生。
诊断
• (一)诊断要点 • 1.小儿体温异常升高。 • 2.患儿面红,五心烦热.但体温正常, 多为阴虚发热。也可见于体质虚弱,新生 儿,甚至严重感染者。 • 3.应根据发病年龄、病史、发病区域、 主证、伴随症状和体征、体格检查、实验 室及其他相关必要检查,全面分析,综合 判断。
•
•
• (三)辅助检查
•
1.测体温 体温37.5℃~38℃为低热,38.1℃ ~39℃为中度发热, 39.1℃~40℃为高热, 40.5℃为超高热。
2.血常规 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 细胞的百分数大多正常或减少;细菌感染时.白 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数大多增高,体弱 患儿亦可减少。
•
•
• 三、脾胃积热 • 主证:发热腹胀,腹痛拒按,嗳腐吞酸, 恶心呕吐,口渴引饮,纳呆便秘,舌苔黄 腻,脉弦滑数。 • 治则:导滞清热。 • 处方:清胃经,推脾经,推五经,清大肠 ,运内八卦,水底捞明月,退六腑,摩腹 ,拿天枢,推下七节骨。
鉴别诊断
• 1.幼儿急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 的疾病,多发生于春秋季,无性别差异,发病多在2岁以 内,尤以1岁以内最多,潜伏期一般5~15天。人类疱疹病 毒6、7型感染是引起幼儿急疹的病因。临床特征起病急, 体温迅速上升至39~40℃以上,伴有烦躁、咳嗽、呕吐、 腹泻及咽红,在高热时可出现惊厥;发热3~4天后,在降 温或退热后出现皮疹 ,呈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为该病 的特征;颈部及枕后淋巴结轻度肿大;末梢血淋巴细胞明 显增高,可达70%~90%。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主要采取对症治疗,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及退热药,烦躁 及惊厥时可用镇静药。本病预后良好,均能自愈。
•
2.夏季热 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其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 夏季6、7、8月,临床以长期低热、口渴多饮、多尿、汗 闭为特征,秋凉后好转。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急性起病,发热,咽峡炎, 淋巴结肿大,肝肿大,脾肿大,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增多 (>10%),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即可诊断,EBV特异性 血清学检查,如:EBV的IgM抗体阳性,或动态观察IgG 抗体滴度明显上升可确诊为EBV引起的IM。 4.其它 如乳蛾、肺炎喘嗽亦可出现发热,但乳蛾可见 喉核肿大或红肿疼痛;肺炎喘嗽伴明显咳嗽、喘急、鼻煽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