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台州徐氏八族分配表(珍贵史料)
徐氏族谱资料备录,前言、目录
![徐氏族谱资料备录,前言、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1935327b1711cc7931b71620.png)
徐氏族谱续谱备录徐氏宗族日出东海华容县徐氏家族第二届族委会名单2009年5月23日选举产生名誉主任:徐光中徐康荣徐仲秋名誉副主任:徐溪山徐金阳族委主任:徐怀生族委副主任:徐勋凯徐连科徐向前徐光华族委委员:徐木林徐云辉徐定安徐东源徐春炎徐绍凯徐筱亚徐怀清徐光华(红石岭支)徐昌桂徐培启徐克建徐春华徐鑫铭徐三九徐相远华容县徐氏谱资料备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徐怀生副组长:徐连科徐勋凯徐向前徐光华徐仲秋徐溪山徐金杨成员:徐筱亚徐克达徐汉祥徐怀清徐光华(世宽支) 徐绍荣徐昌桂徐罗生徐三九徐克建徐春华徐辉华徐铁夫徐兵徐鑫铭徐建平徐树良徐氏族谱资料备录前言华邑徐氏合修族谱峻刊已届十年。
十年,在历史长河之中一瞬,以岁月计之,三千六百多个昼夜,可谓长矣。
期间,各分支丁口变化甚大,故本届族政伊始,议定进行一次新增和去世丁口普考,联宗收族入册建档,交流情感,增进族谊。
同时,二十世纪未,我族合修谱牒之举,不仅华邑全境,涉及周边市、县、区,乃至全国、全球亦有不少华邑徐氏宗裔,工程之浩,任务之艰,宗人深有感焉!故尔首届合修族谱误漏之处亦不少,需更正之。
此事乃前任宗长之心愿,故而一并进行。
现经全体族务诸仁暨各宗支热心关爱族务之士,历半载艰辛,即将付梓,定名为《续谱备录》。
内含新增人口、去世人口、漏登人口、刊误更正、访祖清源五个方面。
《备录》书写格局,基本上按谱式序列,为便于与原谱查对,在有关条目开头,编写了原谱卷、页序,如“2——1040”即指本条目与原谱第二卷第1040页有关。
《备录》虽经众族贤致力,但因诸多因素,尤其我等水平所限,不如人意之处难免。
如新增丁目原设计按新派名入编,基本上未能达到,因“农民工潮”,很多宗亲外出兴资创业漏录不少;有些需要入编的内容也因此不详。
好在系《备录》,并非续谱,待后续正之、补之、详之,望族俊指正。
华容徐氏族务委会员二O一O年元月三十日目录一、华邑徐氏伍家庄支 (1)二、华邑徐氏沙港支 (33)三、徐氏华邑君山合兴支 (35)四、华邑徐氏禹山支 (37)五、华邑徐氏鼎山支 (43)六、蒲圻徐氏龙塘角迁华支 (54)七、华邑徐氏世宽支 (58)八、华邑小北门支 (68)九、望城迁华支 (86)十、华邑向家湾支 (87)十一、华石来家铺支 (90)十二、石首笔架山迁华支 (93)十三、资阳千家洲迁华支 (99)十四、仙桃张沟迁华支 (102)十五、资阳泉交河迁华支 (105)十六、汩罗蛤蟆岩徐氏迁华支 (116)十七、沅江乐山迁华支 (117)十八、益阳甘溪港徐氏迁华支 (118)十九、资阳沧水铺徐氏迁华支 (123)二十、湘谭白托徐氏迁华支 (124)二十一、华邑徐氏梅田湖支 (127)二十二、天门徐氏迁华支 (130)二十三、华邑徐氏操军支 (132)二十四、望城徐家坪迁华支 (133)二十五、汨罗铜盆寺迁华支 (133)二十六、湘阴李家塅迁华支 (133)。
浙江台州徐氏八族分配表(珍贵史料)
![浙江台州徐氏八族分配表(珍贵史料)](https://img.taocdn.com/s3/m/d7cd2148ad51f01dc381f138.png)
浙江天台始祖名讳:赂:貌公之子元泊公廿五世孙仕唐文宗朝金紫光禄大夫宗派名称:伍佰地在广严寺之东即今五柏岭下徐氏遗井尚在焉实录:公疾宦官仇士良刘行深韩文豹等专政称疾归田自衢州迁越之萧山又迁婺之东阳剡之嵊县皆托凤土不相习建之继乃治于临海之黄沙次抵黄岩雷远乡终乃徒于唐兴之五柏居焉故五柏为吾族始迁发祥地而公为吾族大宗.公胞兄弟五人堂兄弟三人皆臣达有声开八族之始以其地居县治之西徐合东丁南邬北顾为隋唐间四大姓第二世.瑁:赂公长子三子治.海.河.墓葬广严寺西首球:赂公次子五子洪.凌.结.凌.浍.墓葬广严寺上天蟆蚣第三世治:瑁公次子迁东阳长洛乡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海:瑁公长子迁萧山雷化山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河:瑁公三子迁剡县羽林官坎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洪:球公长子四长史迁新昌举根东七十里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浚:球公次子七长史迁山背中井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洁: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凌:球公四子唐僖宗时蜀府八长史西徐有五柏托基为西徐浍:球公五子越州府九知事迁萧山县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第五世十五让公次子迁黄沙自新昌举根后分迁源:行全公长子迁嵊县濑石穿岩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渊:行全公次子迁新昌境岭脚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第七世:庆甫:富公之子赂公七世孙西溪祖二OO五年建水库移民县东徐家自新昌举根分迁彪:瑶公之子迁铜坑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瑞:天达公长子迁嵊县西五里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琼:天达公次子迁奉化碧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琰:天达公四子迁嵊县八里洋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第八世元则:诱公之子承范公曾孙赤山东派由西徐分迁廷试:琰公长子迁庆元奉化小万竹自新昌举根分迁元后:诱公四子迁黄岩大屋徐自天台五柏岭分迁第九世瑄:燧公长子洁公五世孙迁象山东十五里大徐自天台五柏岭分迁珪:燧公次子洁公五世孙迁明州东湖[今宁波] 自天台五柏岭分迁舜谊:元明公次子迁建昌祖自天台山庵分迁千六:廷潭公三子迁奉化登岱山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第十一世太七:应龙公之子迁新昌上湖祖自新昌举根分迁周生:斋转公四子迁嵊县赖石穿岩自山庵分迁第十二世康公:蚕生公长子太学生山庵派仍居山庵公自大学历游京师归因先垄在桐树园建庵一所东西两楼凿池养渔环植竹树木遂家焉世称山庵徐自公始娶胡氏生四子兴进暹达墓葬公合圹宁公:石塘派蚕生公次子官至武德将军圹山水三胜率其子得仁公由西徐迁居石塘卒乃返葬广严寺侧其曰石头圹第十三世进:康公次子下抱园享堂派至文肃公创修家乘乃改今名暹:康公三子东横派自山庵迁居县东之[即今之东横乾溪卒仍返葬于山庵其兆为风吹罗带达:康公四子迁新昌渡头派自山庵分迁十六世安福:商弼公之子岩下派自山庵迁居峇酋岩下叔诚:康公五世孙进公曾孙彭溪派自下抱园享堂分迁仙居县彭溪十八世元兹公转迁大路徐一九九一年归宗十七世庆:叔用公次子长洋派自东横分迁中有五世失遗至六世孙辅公生子舍德株善始振家声大应:叔宗公次子进公四世孙迁黄邑自下抱园享堂分迁十八世维:壤公之子欢岙下徐派自东横分迁十九世尹卿:元培公之子进公六世孙坦头派由享堂迁临海大田坦头廿一世崇阶:亦公长子元白坡塘派自山庵分迁由元白公迁泉塘至公转迁坡塘崇阙:亦公长子元白公十三世孙杜塘派自元白公迁泉塘至公转迁杜塘崇明:亦公三子元白公十三世孙迁温岭泽国泥塘派自公迁温岭泽国泥塘廿二世颜公析玉环环碓枫树山渔岙廿三世祥甫:均平公次子潺岙派自山庵分迁三门潺岙万廿一:均平公三子溪东上宅派自山庵分迁临海东塍溪东上宅万廿四:均平公四子溪东前徐派自山庵分迁临海东塍溪东前徐千秋:参一公次子杜岙派自东横分迁南山杜岙千载:参八公之子暹公十一世孙下营派自东横分迁临海下营原临海桐峙区溪路下营村一九八四年牛头山水库移民于椒江前所沿海乡各村文光:叔诚公七世孙尹孝公之子临海范山祖自彭溪分迁文榜:叔成公七世孙尹礼公次子塘田派自彭溪分迁文罕:叔成公七世孙尹诚公之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文治:叔成公七世孙尹义公长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文学:叔成公七世孙尹信公长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文礼:叔成公七世孙尹信公次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永钊:叔成公七世孙鸿基公之子临海石塘大井头派自彭溪分迁永刚:叔成公七世孙立基公之子临海石塘大井头组自彭溪分迁廿五世贵:和公三子兴公十一世孙玉湖派自山庵分迁昌显:宗四公次子公后三世失详乃四世永宁公迁三门晏站晏站派自东横分迁安州:宗四公三子南岙派自东横分迁临海大田南岙一九九一年归宗自修宗谱大回:迪公三子进公十三世孙小蒲派自享堂分迁失修昌一:讳大郎元至正间舍建宁海北乡明智寺昌二:生一子伯龄迁黄岩路桥阁头徐黄岩路桥阁头徐祖自东横分迁廿六世琼:佑二公长子暹公十四世孙凫溪派自东横分迁宁海官庄后迁小缸垚凫溪一九九一年归宗渺:佑二公次子暹公十四世孙大石岭下派自东横分迁九凤:昌七公长子西田派自东横分迁[即前屋] 九鼎:昌七公次子务后派自东横分迁城邑务后元盛:昌达公之子球凤派自东横分迁元珪:昌八公长子字益甫上宅派元琦:昌八公次子字信甫上徐始祖自东横分迁象山溪口茅洋上徐元称:昌八公三子字道甫下徐始祖自东横分迁象山溪口茅洋下徐尧夫:子敬公之子崇阶公六世孙外山头坎头派自坡塘迁居临海外山头坎头原赏:端贤公之子颛公六世孙小金山派自赤水分迁三门里甫小金山廿七世圣佑:九鼎公长子大潢派自东横分迁圣瑞:九鼎公次子塘园派公之五世孙大晏公由务后迁居塘园徐十一世孙大化大溥二公亦析居塘园徐溯源于圣瑞公迁城始今仍之仲静:元矩公之子崇阶公七世孙杜潭派自坡塘分迁官人:端璋公之子千载公五世孙下营墙里派自营本派分迁省元:西宅派由下营本派分迁宣教:端增公之子中宅派由下营本派分迁廿八世麟公:继二公次子视桥派自赤水分迁观益:罗公之子元赏公十二世孙楼下郑派自小金山分迁敬五:圣善公之子暹公十六世孙平头潭派自胜公由东横迁居城西利济桥至公转居平头潭元逊:字仲佐圣公长子九顶公之孙水南下园徐派自务后分迁思川:达公长子昌十公曾孙黄岩西市祖思万:达公次子昌十公曾孙巧坑徐派自达公迁余姚公由余姚回籍迁居巧坑思荣:达公三子昌十公曾孙徐家村派自达公居余姚公由余姚回籍迁三门亭旁徐家村自修家谱九一年归宗承祖:宏公三子庆公十三世孙西郊外派自长洋分迁城关桥上思淡:德生公之子蟹坑派自长洋分迁屯桥黄里岙蟹坑仁美:仲壁公三子崇阶公八世孙山沿派自坡塘廿九世计翁:麒公六子芙蓉派自赤水分迁临海东洋镇四岔一九九一年归宗子赋:可宰公之子昌四公曾孙楼下派自东横分迁卅世永宁:昌显公五世孙晏站派自东横迁居三门晏站福定:诰公三子同兄福存迁居湖头福存:诰公长子子赋公一世孙湖头徐派自东横楼下迁居三门亭旁湖头徐廷银:永滋公三子昌九公四世孙墙里派自东横分迁廷模:永妥公三子旧屋派自东横分迁廷试:永妥公四子后郭派自东横分迁廷耘:永妥公七子新屋派自东横分迁廷臣:学名廷仁字宜佐号东山永旺公四子昌九公四世孙迁福建泰宁祖自东横分迁卅一世维善:明公三子积公八世孙西演茅派自玉湖徐分迁如槐:心智公长子万廿四公九世孙白箬派自溪东前徐分迁江公:楚公之子大回公七世孙桐岩派[即岩下徐] 仲英:宫庄派自下营分迁牛头山水库移民迁永泉玉砚乡小路头各村存植:元盛公次子石塘二房派自公迁石塘丁繁分为二房昕公:廷格公长子昌九公八世孙黄岩街牌祖自东横分迁敫公:廷格公三子昌九公八世孙百家徐祖自东横分迁临海黄碓百家徐昶公:字万殊迁温州生一子仲转迁临海杜下桥三石三石徐祖自东横分迁临海杜下桥三石卅二世廷伦:福友公之子昌四公八世孙石佛洋派自东横楼下迁居临海居溪乡石佛洋文积:大富公次子元逊公五世孙滩溪岭脚派自水南下园徐迁居临海滩溪岭脚卅三世良献:云岳公之子千秋公十一世孙脉前山派自杜岙迁临海黄坦脉前山邦清:绍春公之子渺公十一世孙河头凤洋派自大石岭下徐分迁亮公:治公之子永源公五世孙王家坦派自东横迁临海居溪许岙黄加坦连公:泽公长子圣公七世孙拗岭东山派自务后迁临海拗岭东山明扬:育公之子永妥公五世孙大田桥头派自东横迁居临海大田洌公:奇公之子廷试公四世孙后郭诰峰派自后郭分迁明成:舜公之子永注公曾孙稠树溪派自东横分迁卅四世完宇:养公之子敬五公七世孙田中央派自平头潭分迁大惠:邦清公次子黄龙山派自河头凤洋分迁大求:邦清公三子后田派自河头凤洋分迁良吉:从公三子白水岭脚派自务后分迁良臣英公长子小田后泽派自务后分迁良陈:献公三子元逊公七世孙髻山派自水南下园徐分迁德公:龙公长子元盛公九世孙石塘金派自球凤分迁拱斩:廷颜公之子省元公八世孙前志派自西宅分迁克霞:连公之子下湾派自东山分迁卅五世田公:聘公三子进公廿三世孙桥上派自享堂分迁子钦:良臣公之子昌九公十六世孙丁家洋派自东横分迁临海丁家洋光高:人纪公之子廷银公五世孙官塘下祖自东横墙里迁居丽泽官塘下卅六世日隆:巨源公之子子赋公七世孙欢岙大余祖自东横楼下迁居欢岙奓湾口一九O四年糟回陆转迁大余卅七世季盛:瑶公之十八世进公廿四世孙太监府派由享堂分迁石梁太监府学诗:应素公之子千秋公十四世孙塔塘下派自杜岙迁居西乡塔塘下学稳:应龙公之子塔头派自杜岙分迁北乡塔头太平学荣:惟克公长子阳高山派自杜岙分迁临海黄坦阳高山学礼:苍溪派自杜岙分迁欢岙苍溪大礼:后坊派居赤水后坊祖大乐:思明公之子颛公廿世孙西园派自赤水分迁大衍:思日公长子麻车派自赤水分迁大俨:思日公之子西边派自赤水分迁褚岙麻车能季:惠翁公九世孙虞公曾孙武坑派自赤水分迁大灌:应鳌公之子棉田派自赤水分迁大颖:思洁公次子伏龙派赤水分迁居郡城伏龙大溉:思贝公之子东边派自赤水分迁大旭:思浩公三子星桥派自赤水分迁卅八世叔仿:大聪公长子大伯叶派自赤水分迁叔效:大聪公次子下汇头派自赤水分迁卅九世岳川:钦选公八子敬五公十二世孙开田岙派由平头潭分迁四十二世茂英:祖歪公之子日隆公六世孙东岭祖自大余木派分迁北山华峰东岭开禄:永忠公次子连公十世孙万幽寮派由东山分迁开畴:永成公长子桃树坑派自东山分迁四十六廿元凤:天善公长子学宋公三世孙乌芦门后塘岸祖自东横楼下人迁象山定塘乌芦门元贵:天善公次子学宋公三世孙乌芦门祖同兄迁住象定塘乌芦门后塘岸。
徐氏族谱序之
![徐氏族谱序之](https://img.taocdn.com/s3/m/b7d8ec82a32d7375a51780a8.png)
xx 氏族谱序之始祖太公讳明辅,原籍陕西长安五陵人,秦始皇封为东海边郡(注:东海郡,今鲁南,苏北交界处,郡治所郯城,现仍存有豹公墩一处,传为徐姓发源地之一说)长史,至二世,楚汉争锋,祖遂罢官未回,避秦乱隐居东云台山西坡当路徐家大村,老守田园,修理宗谱供奉云台,子孙世守保全,明辅祖卒墓葬云台山西坡老龙口子第一天门北边,地名鱼鳞石地计祖坟九座。
明辅祖四十七世孙讳善堂公在大宋末年皇昺世乱授任山西大同府将谱带至衙内珍藏楼上其地盗贼蜂拥四起将城攻陷善堂公仅逃家属而已何睱他计,因而宗谱被焚,后世名讳无可考证,后人无法公议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善堂公生子一人讳从圣公,字愿学,武进士授浙江金华府参府,室王氏诰封恭人生子二人,长讳元文公,字望西,授任同安县知县,次子元武公。
元文公室王氏,生子三人,长子仁龙,次子义龙,三子礼龙(迁山东诸城凤墩)。
元武公,生子三人,长子智龙,次子信龙,三子惠龙。
仁龙公生子三人,长子宝公,次子宽公,三子官公,义龙公生子二人,长子寓公次子寅公(迁山东莒南县徐家岭)。
智龙公生子一人宣公,XX公生XX (注:查无此字,自造)。
公、兄弟、父子、叔侄、十三人均在大明洪武二年(注:公元1369 年)遭洪军赶散之难。
有迁山东,有上江南、浙江、安徽、江西、淮安一带,远年湮没,派繁衍设,无谱牒载,如木之无本,水之迷源。
奉修通谱东西南北二十余县。
通谱宗旨:东海者,均系我徐氏因洪军赶散而来。
系出东海者,均系明辅祖一人之后也。
六三年完整的家谱“文革”遭焚,现存宗谱系八八年靠族人回忆续修,因条件限制,较粗浅。
此次续修依八八年宗谱为依据,逐员逐户审查校对。
完善祖辈名字失讳,支系不清的记录。
年代久远,我祖贯一太公何时何地迁来,无考证。
族人公立贯一太公为吾宗之始祖,陵墓迁至公墓后则,墓地南北长24.9米,xx19.9 米(注:四至按其砼地梁外沿外延壹米为吾祖墓之界)。
墓直径3.33 米,墓高2.99 米,碑高2.69 米。
徐家谱序
![徐家谱序](https://img.taocdn.com/s3/m/374d7004f18583d04964598a.png)
徐家谱序吾始祖徐太公讳明辅祖居陕西长安五陵,秦时为东海边郡长史,任满未归,遂入籍,流芳历至宋末帝。
丙世乱后裔四十七代孙善堂公由贡入监授封山西大同府知府,原将谱书载至衙中,珍藏于楼上,因贼入境扰乱,城陷酌贼烧毁。
至于世系行列按世不紊,但名讳无可考征,后世遂立善堂公为宗家始祖。
(云台世胄原出于此)善堂公遗体葬苏北海州云台山西坡老龟子口。
善堂公娶王氏子一:从圣。
从圣公武进士出身,授封浙江金华府参军,妣诰封恭人秦太恭人,葬附女茔。
子二:元文、元武。
元文公行一,字效周,由贡授封福建固安县知县,娶丁氏诰封宜人。
子三:仁龙、义龙、礼龙。
长仁龙娶汪氏居原籍海州云台山下徐家大村。
次义龙娶周氏居苏北板蒲。
三礼龙娶丁氏,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迁居至山东省青州府诸城县凤墩庄居住,经过明清两代繁衍遂发展成为巨族。
元武公字效东,娶王氏,子三:智龙、信龙、惠龙。
智龙、惠龙未考,信龙于明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太康县入籍不归,亦发展为巨族。
礼龙公入山东诸城籍后改名讳“聚”,字复初。
吾族将复初公改称“一世祖”。
复初公乃吾始祖明辅公之第十五世孙。
礼龙公之后人称“凤墩徐”,实际上“凤墩徐”即“海州徐”之后裔,其世系行辈相差三辈。
“海州徐”也仅是徐姓家族的一个支派之一,算不上名门望族,和“昆山徐”相比差距很大。
昆山县在上海附近,其祠堂对联云:“历唐宋元明五百进士三顶甲自高曾祖父十二宰相九封候”。
神州大地所有徐氏家族都是一家,只是分支的早晚和服色远近而已,诸城县的“潮河徐”是我们的一家,但他们不是“凤墩徐”,而潮河和潮河附近却有很多徐氏是我们凤墩徐的后裔,实际上现在大家都认为是一家人。
大芦滩是“凤墩徐”,他们我们的服色很近,是十一世祖方岳公之后。
根据《海州行记实》编写,纪实作者为为礼龙公第十五世孙“焕武”清光绪初年六十四世孙焕武自海州徐家大村查抄来者二十世人瑞夫(后改名瑞福)二00二年冬转抄支谱今序吾族乃炎黄后裔诗书门第,忠孝传家,子孙繁衍遍及神州大地。
徐氏源流總圖(圖一)(一至六十六世)
![徐氏源流總圖(圖一)(一至六十六世)](https://img.taocdn.com/s3/m/2845d04b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3c.png)
徐氏源流總圖(圖一)(一至六十六世)徐氏源流總圖 (圖一) (一至六十六世)1 2 3 4 5 6 7 8 9 10 11若木—征國(徐氏)—房—卿——費昌—澄—豐—終 (黃氏)—履—費仲—謙——僉——詵—季勝(馬氏)—仁——豹———詔—起—祖禹—濟—寶——筒 (趙氏)—曄——祖平 (清)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紹—興———明-寬——通民—強—車—能—宏——茂叔—並—倫民——瑞——侍——權—恭——祥-籜——世長——侯—遠籠—同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元長—仲長—忠—超—康——渰—彥—訓—綏—誕——宗寶——仁——弘—希——季長—質—卿 (偃王) —宗衡—仕—寵—安———瓊—相—宗明—龍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虺——功——暢—永——思—祥—亙——章禹—融—筒—僑—滿—觀—閔——望—更—恕 (強) —宇—信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杜—諧—淵—垂—可—詵—仲——長—猛——洛—議—堅—玨—光——諄—釗——輝—延—由——該—光—靜—萬秋—充—安仁—豐(北祖)—霸(南祖)—曆——寅—渠—樂—福—鯨——襄—痰——文炳—龍淮—徐文—概—經—歸——法—遊藝—德慧—峙——舍—卷—黁——握—頡—踵—完——敷—盈—哿—序—大剛—囂——性—矩——邕—廉——則—尚—費—升——珪—欽——長卿—辟—魯—北辰—仲——興—貢之—惟—濟—天廷—循—彰—清——群注:一:53世與山東第一次分支。
57世第二次與徐炬茂公支分支。
66世與霸祖第三次分支。
注:源流世系總圖,根據全國徐氏譜書世系反複倫證編制的66代世系。
下接《新唐書》宰相世系徐達支:66世徐豐分支至97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圖)【66世徐豐北祖支】上接中華徐氏源流總圖(一圖)(66至下97世)徐氏出自贏姓,皋陶生佰益,佰益生若木,夏後氏封之於徐,,以國為姓稱徐國,其地下邳僮縣是也。
徐氏辈分——精选推荐
![徐氏辈分——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2dc7273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59.png)
徐⽒辈分中华徐⽒宗亲字辈排列(排列不分先后)1、浙江义乌市倍磊徐⽒⼀⽀家谱字派9 P%贤、良、雕(⾳)、逢、景、运、兴、献、⽂、章。
2、浙江省⾦华市浦江县⽩马镇清塘村徐⽒⼀⽀家谱字派如、继、元、善、家、国。
3、浙江鄞县茅⼭⾛马塘徐⽒⼀⽀家谱字派 ! Q2 r9 A5 N; P8 a# w开、天、⽂、荣,祖、烈、愈、隆,贤、宗、跃、⼈。
4、江西上饶徐⽒⼀⽀家谱字派旨、⽅、温、润,光、⼤、正、辉,⽂、⾏、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5、江苏江都徐⽒⼀⽀家谱字派恩、锡、万、福、世、寿、⽅、桂。
6、湖北汉阳徐⽒⼀⽀家谱字派 7 A1 g0 P4 }( a4 c)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荣、昌、祖、顺,志、礼、益、芳,诗、书、佩、泽,锡、福、增、强,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 i& y4 `: G! W$ R9 X2 j,7、⼭东省陵县陈辇庄徐⽒⼀⽀家谱字派 ( }1 K$ x2 j+ b" p: _& [& _ e! `德、⽂、兴、相、世、少、传、卿。
8、汉阳徐⽒⼀⽀家谱字派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9、重庆永川徐⽒⼀⽀家谱字派 2 W p# c# C( j X% @天、星、经、纶,⼈、利、礼、⾄,⽂、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10、⼭东省莘县张寨乡⼟陈村徐⽒⼀⽀家谱字派王、⼴、西、兴、⽟,计、风、连、清、怀,韶、⽣、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09 11、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徐⽒⼀⽀家谱字派 0 V8 B" A1 X+ D/ N/ { S7 K采、如、锦、宏、国12、四川省永川县徐⽒⼀⽀家谱字派天、星、经、纶,⼈、利、茂、知,⽂、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想要查看全国徐氏字辈,从这里开始!(第二辑)
![想要查看全国徐氏字辈,从这里开始!(第二辑)](https://img.taocdn.com/s3/m/acf83e0d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79.png)
想要查看全国徐⽒字辈,从这⾥开始!(第⼆辑)徐⽒字辈⼤全(第⼆辑)阅读推荐:想要查全国徐⽒字辈,从这⾥开始!(第⼀辑)78、贵州省⾚⽔市元厚镇庆丰村徐⽒⼀⽀家谱字派……洪、万、启、光、登、先、明、永、远、福。
……79、黔南地区徐⽒⼀⽀家谱字派 ……炳、少、明、忠、⽟。
……80、四川省荥经县徐⽒⼀⽀家谱字派……朝、应、尔、恩,俸、仕、⽂、仁;席、尚、光、⼤,家、秉、昌、荣;先、祖、来、居,荥、河、经、江;⾀、修、厥、德,启、迪、胤、臧;前、创、后、守,作、为、有、⽅;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81、四川⼤⽵县徐⽒⼀⽀家谱字派……华、国、⽂、章、绪,朝、廷、⽤、贤、良。
……82、⼭东省滕县圈⾥村徐⽒⼀⽀家谱字派 ……昭、明、允、克、宏。
…… 83、贵州织⾦徐⽒⼀⽀家谱字派……进、霸、百、景、安,毯、⼤、万、福、先,再、启、⽟、⽂、光,恩、⾼(洪)、开、国、相。
……84、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是……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85、⽢肃靖远陡城堡徐⽒⼀⽀家谱字派 ……⾃、⽂、世、兴、陈,⽟,仕(⼠),天。
……86、⼭东诸城陈家官庄徐⽒⼀⽀家谱字派 ……伟、钟、汝、桂、炳。
…… 87、四川⾦堂徐⽒近⼏辈的辈序 ……⾃、多、福、积、善。
……88、辽宁辽中徐⽒⼀⽀家谱字派……锡、德、崇、彦、俊,嘉、善、永、朝、天,道、本、维、良、景,宏、昌、继、泰、先。
……89、江西安远县徐⽒⼀⽀家谱字派……⽴志颙公为开派始祖,派⾏语:志、元、⽟、招、⼤,清、胜、陈、兴、帮,恭、宽、信、敏、惠,积、善、启、传、芳,泰、交、逢、景、运,兆、锡、享、荣、昌,继、代、钟、才、德,咸、朝、庆、明、良,崇、⽂、克、登、辅,守、正、定、观、光,贤、嗣、宗、祖、绍,发、达、永、世、长。
……90、湖北仙桃通海⼝(沔阳洲岭)徐⽒⼀⽀家谱字派……谱、律,国,志、正、天、⼼、顺,家、齐、世、泽、堂,忠、孝、习、仁、义,久、厚、得、荣、昌,光、明、⼤、有、圣,永、远、望、长、根,信、守、开、门、衍,⽇、⽉、照、景、春。
浙江大姓徐姓的由来和分布情况
![浙江大姓徐姓的由来和分布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0891e9f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c.png)
浙江大姓徐姓的由来和分布情况
徐姓人口在浙江共有170万多人,在浙江排名第5位,而徐姓在全国排名第11位,说明徐姓人口在浙江人口还是挺多的。
那这100多万的徐姓人口从哪里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吧:徐姓的始祖是夏朝的徐若木,从徐国(安徽北部)向北方迁移,之后在秦汉时期徐姓开始南迁到江西南昌、浙江龙游等地。
魏晋时期则开始大规模南迁,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及长江下游大部分地区。
目前浙江徐姓主要分布在:余杭、淳安、萧山、宁波、余姚、慈溪、奉化、嘉兴、湖州、德清、绍兴、诸暨、上虞等浙北等地区。
徐姓的主要郡望:东海郡、高平郡、高宛郡、琅琊郡。
徐姓的主要堂号:建榻堂、麦饭堂、东海堂、敦睦堂、世德堂、存桂堂、垂裕堂、追远堂等。
徐姓名人可以排在姓氏榜第10位,文学家排名第8位,医学家排名第8位,美术家排在第9位。
你认识徐姓的朋友吗?欢迎留言发表你的看法吧。
你家的堂号是什么:全国部分徐氏堂号和现存的地域
![你家的堂号是什么:全国部分徐氏堂号和现存的地域](https://img.taocdn.com/s3/m/b58677e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18.png)
你家的堂号是什么:全国部分徐氏堂号和现存的地域全国部分徐氏堂号和现存的地域(一) 序名称堂号日期、编辑当今的地址1 暨阳大成徐氏宗谱伦叙堂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 徐文芝浙江璜山镇大成坞村,有祠堂2 诸暨关湖徐氏宗谱叙伦堂清咸丰六年(1856年) 王家井镇关湖村,新安徐氏3 暨阳大街徐氏宗谱永思堂清道光七年(1827) 徐文灿诸暨剧院为老祠堂,4 暨阳徐氏宗谱悖睦堂光绪十二年(1886) 徐颖浙江诸暨原老城关5 暨阳兴乐里徐氏宗谱悼睦堂浙江诸暨原老城关6 暨阳义安徐氏宗谱永绥堂道光二十三年(1843) 思安乡,诸暨市湄池镇附近7 暨阳安谷徐氏宗谱永思堂先祖:徐天贵原老城关,永乐里,山东胜祖8 浙江·剡县剡东徐氏萃裕堂浙江剡县剡东9 浙江徐氏本仁堂不详10 浙江徐氏敦本堂广东乐昌,浙江余姚,湖南湘潭、浏阳11 浦阳嵩溪徐氏燕诒堂清光绪九年(1883) 徐一芬浙江浦江浦阳嵩溪、江西石城12 汤溪兰峰徐氏立本堂宣统元年(1909) 浙江汤溪兰峰13 汤溪啷峰徐氏种德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 浙江汤溪啷峰14 遂安遂阳徐氏维新堂光绪二十二年(1896) 浙江·遂安遂阳15 遂安龙峰西村徐氏光裕堂雍正间浙江遂安龙峰16 浙江遂安徐氏敦本堂清道光间浙江遂安17 浙江·会稽苞徐永思堂光绪元年(1875) 徐益吾浙江绍兴,宁渡、月湖18 会稽五云乡徐氏孝思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徐凤纪绍兴会稽五云乡、鄞县鄞东19 溪上徐氏迎恩堂道光年间浙江·溪上徐氏20 慈溪慈东洋墅崇德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 浙江慈溪、新安徐氏21 慈溪慈南徐氏鸿绪堂徐馨桂,民国三年(1914) 浙江慈溪、慈溪慈南22 镇海崇邱陈山前徐氏继述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 浙江镇海崇邱23 衢州西河徐氏惇叙堂浙江衢州24 衢州湖川徐氏敦伦堂浙江衢州、浙江衙州25 浙江施徐氏志读堂浙江衢州、舍口26 龙游下徐徐氏五凤堂浙江龙游27 龙游贤溪月山徐氏世德堂浙江龙游贤溪月山、宜兴28 安徽桐城徐氏正谊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徐闲安徽桐城29 潜山东海徐氏敦睦堂嘉庆五年(1800) 徐缘凤等安徽潜山、宁波鄞县东前徐30 安徽潜山重修徐氏立德堂同治四年(1865) 安徽潜山31 安徽潜山徐氏敦睦堂民国三十六年(1947) 安徽潜山、宁波鄞县32 安徽·徐氏敬爱堂同治十二年(1873) 徐作霖安徽南陵33 盐城徐氏立本堂徐乘辂,道光二十六年(1846) 盐城五世祖思庄启立此堂号34 福建浦城东海徐氏集贤堂徐松林光绪三十三年(1907) 福建浦城、江苏浦城全国部分徐氏堂号和现存的地域(二) 序名称堂号日期、编辑当今的地址35 万载潭溪徐氏东海堂同治五年(1866) 徐明斐江西万载36 广丰丰溪靖安徐氏双石堂民国二十六年(1937) 江西广丰37 河南新城重订徐氏敦礼堂民国十年(1921) 河南·新城38 湖北黄陂徐氏文敬堂民国八年(1919) 湖北黄陂39 幸福乡徐远村徐氏睦族堂民国二十三年(1934) 徐淑渊湖北新洲县幸福乡徐远村40 大治冶邑徐氏敦睦堂民国三十七年(1948) 徐世昌41 阳新徐氏衍庆堂清乾隆间湖北阳新县42 湖南宁乡徐氏奉先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 徐升翰湖南宁乡43 湖南湘潭中湘徐氏灿霞堂民国十一年(1922) 徐万芰湖南湘潭44 湖南桃源碌厂徐氏五凤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 徐丙燮湖南桃源碌厂45 湖南徐氏中山堂清光绪间湖北石首市。
徐氏家谱及字辈
![徐氏家谱及字辈](https://img.taocdn.com/s3/m/d60b5fcd26fff705cc170a40.png)
徐氏家谱及字辈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商朝徐氏部落之后,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商人,子姓,东夷集团的一支,以玄鸟为其图腾,玄鸟,即黑色的燕子。
典籍《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产产”之句,说的就是商族。
至迟于商朝末年,商人子姓之中已经有徐氏了。
契的母亲是有娥氏之女,名叫简狄,史籍《史记》说是帝喾次妃,一次见到一只“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史籍《拾遗记》、《竹书纪年》等书也都有类似记载。
这些记载都说明这么一件事,商人祖先是吞卵而生,而卵是玄鸟给的,因此以玄鸟为祖,并以玄鸟为图腾。
契的时代与尧大致相同,南朝沈约注《竹书纪年》中有“长为尧司徒,成功于民,受封于商”的文字,比较明确地说明了这点。
商族早期,经常迁徙。
史籍《尚书》和《史记》都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
”迁徙的范围大约都在今河南、山东境内,然后逐渐发展到河北北部,夏朝末年,夏桀无道,内外交困。
当时商人首领汤趁此机会翦灭夏族的许多部落,扩大力量,终于推翻了夏朝统治,建立了商王朝,时间达六百年之久。
在这期间,子姓中的徐氏情况在甲骨文及其他早期文献中均未见到。
甲骨文中也无徐字。
徐氏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是周朝推翻商纣王统治建立周朝之后的第二年。
当时周武王姬发逝世,子周成王姬诵年幼,由叔父周公辅佐。
这引起了另外三位被分封在商朝王畿周围负责监视仍被保留在殷都和王畿地区的纣王之子武庚、禄父及殷商遗民的王叔管叔、蔡叔,霍叔中的管、蔡二叔的严重不满,一方面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孺子”,另一方面,策动武庚、禄父联结徐、奄、熊、盈等东方部落背叛周王室。
史籍中所记载的此时之徐氏部落是否属于商族子姓,文献无证,可能是属于东夷集团的,否则是不会与纣王之子武庚、禄父相呼应以对抗属于华夏集团的姬姓周王朝的。
面临东部地区的反叛,周公和召公“内弭父兄,外抗诸侯”,协调了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然后,派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平息了这场叛乱。
平叛之后,在吸取了这场叛乱的教训之后,周王朝决定加强和巩固对广大东部地区的军事占领。
史上最全徐氏家谱!权威发布!徐家人转起!
![史上最全徐氏家谱!权威发布!徐家人转起!](https://img.taocdn.com/s3/m/5d7c2d2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9c.png)
史上最全徐⽒家谱!权威发布!徐家⼈转起!徐⽒,⼀个伟⼤的姓⽒吾族乃炎黄后裔诗书门第,忠孝传家,⼦孙繁衍遍及神州⼤地。
⼀、徐⽒简介徐姓,中华姓⽒之⼀。
夏朝徐若⽊为徐姓始祖。
2016年,全国第六次⼈⼝普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按⼈⼝排序,徐姓在中国⼤陆列第⼗⼀位。
⼤陆⼈⼝2000+万⼈,约占全国汉族⼈⼝总数的1.73%。
⼆、徐字来源徐,篆⽂=(⼻,旅⾏)+(余,沿途简易茅店),造字本义:且住且⾏,旅程从容。
《说⽂解字》:徐,安⾏也。
从⼻,余声。
《说⽂解字》今⽂中“徐”的释义: ①本义,动词:且住且⾏,旅程从容。
本义只见于古⽂ 徐,安⾏也。
——《说⽂》 宜为⼈主,安徐⽽重固。
——《国语 · 越语下》 ②形容词:缓慢的,从容的。
徐迟徐缓徐风徐娘徐徐 / 不徐不疾 不徐不疾,得之于⼿⽽应于⼼。
——《庄⼦ · 天道》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
——《孙⼦ · 军争》 徐有得也。
——唐 · 韩愈《朱⽂公校昌黎先⽣集》三、徐⽒来源1、源于嬴姓,以国名为⽒。
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天⽒少昊(嬴姓)。
少昊重孙为伯益,佐⼤禹治⽔有功,夏王封伯益之⼦若⽊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徐国历夏、商、周三朝代,⼀直活跃在江淮之间,史称徐戎,也称徐夷或徐⽅。
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2、源于嬴姓,以部落为⽒。
周朝初期,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裂分殷商遗民六个⽒族与鲁公,其中有徐⽒族。
3、源于改姓⽽来:①北魏时,居住在今宁夏贺兰⼭地区和⽢肃庆阳地区的氐族中,有徐姓⼈。
但这些徐姓⼈到底是出⾃嬴姓还是后来氐族⼈⾃⾏改姓,现在已经⽆法考证。
②蒙古族改徐姓:苏密尔⽒,世居克什克腾、⼤黄⼭,后有满族引为姓⽒者,多冠汉姓为徐⽒。
兀苏德⽒,源⾃蒙古旭烈兀部,后多冠汉姓为徐⽒。
明初蒙古族⼈七⼗五,归附明朝,被明成祖朱棣赐汉姓为徐晟,其⼦孙称徐⽒。
③朝鲜族改徐姓:唐朝百济国王⼦扶余隆,改汉姓为徐姓。
黄岩徐氏宗谱
![黄岩徐氏宗谱](https://img.taocdn.com/s3/m/6b8904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b2.png)
黄岩徐氏宗谱是中国的一种族谱,记录了徐氏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以下是黄岩徐氏宗谱的部分信息:
1. 始祖:徐偃王,徐氏得姓始祖。
2. 世系:徐氏的世系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徐氏先祖,经过历代的繁衍和发展,形成了黄岩徐氏宗谱的世系。
3. 地理和迁徙:黄岩徐氏家族起源于浙江台州黄岩地区,后来逐渐迁徙到其他地方。
4. 文化和历史:黄岩徐氏宗谱记载了徐氏家族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文化传承,如徐偃王的传说、徐氏家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贡献等。
5. 家族组织和制度:黄岩徐氏宗谱详细介绍了家族的组织和制度,如族长、族产、族规、族谱等。
6. 文化传统和习俗:黄岩徐氏宗谱还记载了徐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如祭祖、婚丧嫁娶、节庆等。
黄岩徐氏宗谱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对于了解徐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家族制度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三批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三批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https://img.taocdn.com/s3/m/e30ad5ed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ae.png)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三批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5.19•【字号】浙政发〔2016〕18号•【施行日期】2016.05.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三批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浙政发〔2016〕1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184部)名录和第三批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3个)名单,现予公布。
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6年5月19日第三批浙江省珍贵古籍名录(184部)00426易发八卷(明)董说撰清初刻本浙江图书馆00427周易象辞不分卷寻门余论二卷图学辩惑一卷(清)黄宗炎撰稿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428尚书离句六卷(清)钱在培辑解清雍正厚野草堂刻本佚名题签浙江图书馆00429周礼学一卷沟洫图一卷书五省沟洫图说后一卷(清)沈梦兰撰清写刻样本浙江图书馆00430春秋左氏古经汉义补证四卷(清)陶方琦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431春秋传汇十二卷首一卷(清)董汉策评清顺治刻本浙江图书馆00432春秋简融四卷(清)胡序撰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活字印本嵊州市图书馆00433四书便蒙十九卷(宋)朱熹撰清侯官林氏铜活字印本瑞安中学00434说经二十卷说骚一卷说文一卷(清)韩泰青撰清乾隆刻本浙江图书馆00435说经二十六卷说庄三卷说骚一卷说文一卷(清)韩泰青撰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萧山韩泰青省能斋刻本浙江图书馆00436韵律四卷(清)陈本撰清乾隆英雨书屋刻本浙江图书馆00437佩韵示斯二卷(清)吴清藻辑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敬修堂刻本浙江图书馆00438今韵三辨一卷(清)孙同元辑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439辽史一百十六卷(元)脱脱等撰明嘉靖八年(1529)南京国子监刻本温州市图书馆00440新刻陈眉公重订通鉴会纂二十八卷通鉴总论一卷(明)诸燮纂辑清顺治十二年(1655)刻本浙江图书馆00441辛壬寇略二卷(清)叶蒸云撰稿本临海市博物馆00442古今南人宰相表不分卷(清)李慈铭撰稿本清沈大本跋浙江图书馆00443南史论赞二卷(唐)李延寿撰(明)项笃寿辑明嘉禾项氏万卷堂刻本浙江图书馆00444周年世考一卷(清)周广业撰清抄本浙江图书馆00445宋诗纪事姓氏韵编不分卷(清)孙衣言编清瑞安孙氏经微室抄本温州市图书馆00446刘蕺山弟子考不分卷清末会稽董氏行余学舍抄本绍兴图书馆00447袁正献公及袁氏家人事略一卷(清)袁士杰辑同治庚午诗文稿一卷清袁士杰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448黄忠端公年谱二卷(清)黄炳垕撰稿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449黄梨洲先生年谱稿不分卷(清)朱兰撰稿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450古草老人自著年谱不分卷(清)王本撰稿本清商元栢跋杭州图书馆00451莲衢自订年谱一卷(清)杜联撰稿本绍兴图书馆00452自述一百韵不分卷(清)黄炳垕撰稿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453微波榭日记一卷(清)周文郁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存清同治十二年一月一日至十一月九日00454映红楼日记不分卷(清)王定祥撰稿本浙江图书馆存清光绪十年至十一年00455孙仲彤日记不分卷(清)孙诒绩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存清光绪十二年五月一日至十三年八月十二日00456厚庄日记汇抄不分卷刘绍宽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存清光绪十四年至民国三十一年00457项申甫日记不分卷(清)项崧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存清光绪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正月十九日00458颇宜茨室日记不分卷(清)林骏撰稿本震叟跋温州市图书馆存清光绪二十三年一月一日至三十四年十月七日00459东津榷舍日记不分卷林向藜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存清光绪三十年三月至三十一年三月00460东游日记一卷(清)黄黼撰稿本浙江图书馆存清光绪三十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六月十九日00461师儒表一卷(清)谭献撰清鲍荪抄本清鲍荪题签并跋浙江图书馆00462郡志职官补正不分卷(清)孙衣言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463东瓯张文忠公奏对稿十二卷(明)张孚敬撰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刻本温州市图书馆00464光绪杭州府志二百卷首十卷末一卷(清)龚嘉儁修(清)李榕、吴庆坻等纂(清)陈璚续修(清)王棻续纂稿本浙江图书馆存一百六十四卷(首九、一至三十六、三十九至四十一、四十三至四十五、四十七至八十六、九十至一百五、一百十六至一百七十五、一百九十六至二百)00465[嘉靖]萧山县志六卷(明)林策修(明)张烛纂(明)魏堂续增明嘉靖刻万历增修本朱鼎煦题款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66[嘉靖]淳安县志十七卷(明)姚鸣鸾修(明)余坤等纂明嘉靖三年(1524)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67[嘉靖]武康县志八卷(明)程嗣功修(明)骆文盛纂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68[嘉靖]安吉州志十六卷(明)伍余福纂修明嘉靖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存九卷(一至四、九至十一、十五至十六)00469[嘉靖]安吉州志八卷(明)江一麟修(明)陈敬则纂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0[嘉靖]定海县志十三卷(明)何愈修(明)张时彻等纂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1[嘉靖]象山县志十五卷(明)毛德京修(明)杨民彝、周茂伯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刻隆庆增修本朱鼎煦题记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2[成化]嵊志十卷明抄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存五卷(一至五)00473新昌县志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陈諨纂清光绪七年(1881)稿本嵊州市图书馆存十三卷(一至五、十至十六、末)00474[弘治]衢州府志十五卷(明)沈杰修(明)吾冔、吴夔纂明弘治十六年(1503)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5[嘉靖]浦江志略八卷(明)毛凤韶纂修(明)王庭兰校正明嘉靖五年(1526)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6[嘉靖]太平县志八卷(明)曾才汉修(明)叶良佩纂明嘉靖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7[嘉靖]太平县志八卷(明)曾才汉修(明)叶良佩纂明嘉靖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8[弘治]温州府志二十二卷(明)邓淮修(明)王瓒、蔡芳纂明弘治十六年(1503)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00479[成化]处州府志十八卷(明)郭忠修(明)刘宣纂明成化刻本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存十一卷(一至二、五至六、九至十二、十六至十八)00480岭海见闻四卷(清)钱以垲撰清康熙刻本浙江图书馆00481龙兴祥符戒坛寺志不分卷(清)张大昌撰稿本余绍宋题签并记浙江图书馆00482东寿昌寺志略二卷清康熙刻本浙江图书馆00483云门显圣寺志十六卷(清)赵甸编辑清顺治十六年(1659)释净斯刻乾隆增修本浙江图书馆00484芦山寺志九卷(清)释宗尚编辑清康熙刻本浙江图书馆00485洞霄宫志五卷(清)闻人儒纂辑清乾隆十八年(1753)贝本恒刻三十六年(1771)增修本浙江图书馆00486龙山清道观志八卷首一卷(清)刘天相编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浙江图书馆00487重纂文澜阁志不分卷(清)张荫椿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488姚江书院志略二卷清康熙三十年(1691)刻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489杭俗遗风一卷(清)范祖述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490治修河渠农田书三卷(清)俞集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兰仁书屋刻本浙江图书馆00491仙岩志十卷(明)李灿箕撰明崇祯六年(1633)刻本温州市图书馆00492东湖记一卷陶浚宣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493古铜印选不分卷(清)姚观光藏清钤印本清姚燮、王蜺题签并记浙江图书馆00494后飞鸿堂印辑三卷汪厚昌辑并注清光绪三十年(1904)稿本清胡义赞批并题记浙江图书馆00495双王鉨斋集古鉨印不分卷邹安辑稿本褚德彝、赵不骞题记浙江图书馆00496群书斠识初稿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雪扶题记浙江图书馆00497校雠之学一卷陶浚宣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498结一庐书目四卷(清)朱学勤藏并编稿本清高世异题签宁波市图书馆00499安越堂所刻书总目不分卷(清)平步青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00弘道录二十五卷(明)邵经邦撰清康熙继善堂刻本浙江图书馆00501冯氏锦囊秘录(清)冯兆张编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刻本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0502盘珠集囗囗卷(清)施雯、严洁、洪炜撰清嘉庆九年(1804)雪香书屋木活字印本绍兴图书馆存十五卷(得配本草一至十、胎产症治一至三、虚损启微一至二)00503脉诀筌蹄一卷(清)吴甡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可继堂刻本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0504新镌陶节庵家藏秘授伤寒六书六卷(明)陶华撰明万历四十年(1612)李存济刻本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0505全幼心鉴四卷(明)寇平撰明刻本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0506邵兰荪医案真迹(清)邵兰荪撰稿本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0507周氏医案一卷(清)周家驹撰清光绪十九年(1893)抄本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00508永宇溪庄识略六卷首一卷续识略一卷(清)曹庭栋撰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嘉善县图书馆00509霞西过眼录八卷(清)沈复粲撰清末抄本绍兴图书馆存四卷(浙中一卷、江右一卷、南中一卷、志事随札一卷)00510霞西过眼录八卷(清)沈复粲撰清光绪会稽董氏行余学舍抄本绍兴图书馆存三卷(浙中一卷、江右一卷、绍兴志料一卷)00511海日廔札记一卷(清)孙锵鸣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512吕庐老人篆文小品一卷(清)王同书稿本王绮题签浙江图书馆00513籑喜庐杂钞不分卷(清)傅云龙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14杞人草一卷(清)王抱一撰稿本杭州图书馆00515闇然书屋丛刊稿不分卷(清)王吉元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16慈佩轩训语一卷类稿不分卷(清)许德裕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17小螺盦病榻忆语不分卷(清)孙道乾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18推背图说不分卷题(唐)袁天罡撰(唐)李淳风注清彩绘本杭州图书馆00519阴阳二宅全书十二卷(清)姚廷銮辑清乾隆十九年(1754)姚氏片山书楼刻本台州学院图书馆00520阳宅合法全书二卷(清)雷行参订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双溪雷行刻本浙江图书馆00521橘中秘四卷(明)朱晋桢撰明崇祯五年(1632)刻本浙江图书馆存二卷(一、二)00522百寿图印章屏(明)文彭、何震、程邃篆刻(清)丁敬、黄易、陈鸿寿摹补清钤印本清张廷济题签、记并跋佚名题签浙江图书馆00523印隽四卷(明)梁袠篆(明)吴彬校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刻钤印本清顾海跋清李蕙、清周星诒、清薛令闻、周熹寅题记许荣勋题签并录清周亮工跋并题记浙江图书馆00524史印一卷题词一卷(清)童昌龄篆刻清康熙香溪童氏刻钤印本浙江图书馆00525我娱斋摹印一卷(清)高积厚镌印述一卷印辨一卷(清)高积厚撰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武林高氏我娱斋刻蓝印钤印本浙江图书馆00526地山印稿不分卷(清)金镠篆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钤印本浙江图书馆00527碧玉壶印存不分卷(清)蔡鸿鉴辑清钤印本清蔡和霁跋浙江图书馆00528蜀汉诸葛武侯玉印清咸丰六年(1856)钤印本清贾芝房、清瑞清、清仲湘、清郑淇、童大年题跋韩登安题签并记浙江图书馆00529云根石天然图书谱一卷(清)齐召南撰清乾隆台山书屋刻本临海市博物馆00530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元至元杭州路余杭大普宁寺刻普宁藏本杭州图书馆存一卷(五)00531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集注二卷(宋)释元粹集注明云栖寺刻本杭州图书馆00532注华严法界观门一卷(唐)释宗密注明云栖寺刻本杭州图书馆00533罗昭谏集八卷(唐)罗隐撰清康熙九年(1670)刻本缙云县图书馆00534正献公遗文钞二卷(宋)袁燮撰清烟屿楼抄本清徐时栋校并题跋浙江图书馆00535袁正献公遗文补抄不分卷(宋)袁燮撰(清)袁士杰辑清烟屿楼抄本清徐时栋批校浙江图书馆00536道园学古录五十卷(元)虞集撰元刻本浙江图书馆存二卷(十九至二十)00537金华黄先生文集四十三卷(元)黄溍撰清写刻样本浙江图书馆00538安雅堂集十三卷(元)陈旅撰清瑞安孙氏玉海楼抄本温州市图书馆00539不系舟渔集十五卷(元)陈高撰附录一卷(元)揭汯撰清孙诒让述旧斋抄本清孙衣言、清孙锵鸣校清孙诒让校并题记温州市图书馆00540全归集七卷(元)张庸撰清抄本浙江图书馆00541白香集五卷(明)沈行撰明末写刻样本杭州图书馆存一卷(一)00542石田稿三卷(明)沈周撰明弘治十六年(1503)黄淮集义堂刻本嵊州市图书馆00543二谷山人近稿十卷(明)侯一元撰明万历刻本温州市图书馆存九卷(一至五、七至十)00544歌宜室集十六卷(明)柯荣撰明崇祯刻本温州市图书馆00545玩鹿亭稿八卷(明)万表撰(明)万达甫编附录一卷(明)罗洪先等撰明万历鄞县万邦孚刻本浙江图书馆00546匊庵文选二十八卷(清)李象坤撰(清)韩秋岩辑清瑞安孙氏玉海楼抄本清孙衣言批温州市图书馆00547名山藏初集二卷首一卷(清)齐周华撰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寄生草堂刻本临海市博物馆00548氵隐庐仅存集不分卷(清)王治白皋撰(清)王定祥辑氵隐庐集附录一卷清王定祥辑稿本鉴沙跋浙江图书馆00549拙斋集五卷(清)朱奇龄撰清康熙介堂刻本浙江图书馆存四卷(一至四)00550有怀堂文集四卷(清)王道宁撰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浙江图书馆00551集虚斋学古文十卷附离骚经解略一卷(清)方楘如撰清乾隆方超然刻本遂昌县图书馆00552蓉林笔抄四卷(清)何子祥撰清乾隆刻本温州市图书馆00553璞存诗稿一卷(清)吴爚文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54冯兼山先生文集一卷(清)冯大位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55孱守斋遗稿四卷(清)姚世钰撰清乾隆刻本浙江图书馆00556么絃独语一卷(清)曹大经撰稿本董寿慈题记浙江图书馆00557秋槎诗钞五卷(清)孙大濩撰清乾隆六十年(1795)刻本浙江图书馆00558孙宇台集四十卷(清)孙治撰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孙孝桢刻本清复蜚批点清樊山鲜民题记浙江图书馆00559连枝图题咏初集一卷次集一卷(清)许承基辑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武林许承基刻本浙江图书馆00560孙琴西诗文稿不分卷(清)孙衣言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561逊学斋文稿一卷(清)孙衣言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562马鞍山人诗草不分卷(清)苏椿撰清道光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563焚余偶存草不分卷(清)黄炳垕撰清抄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564宫同苏馆文钞不分卷(清)金安清撰清同治稿本嘉善县图书馆00565小匏庵诗草不分卷(清)吴仰贤撰稿本嘉善县图书馆00566石门山房赋钞一卷(清)端木百禄撰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567正谊堂文集二十四卷(清)董沛撰稿本浙江图书馆存八卷(九至十一、十四至十六、十八至十九)00568诗稿一卷(清)王金铦撰稿本清汪芑批并跋杭州图书馆00569招隐山房诗草不分卷(清)戴启文撰稿本清戴鼎元、清陈世焜、清吕珣题跋浙江图书馆00570映红楼诗稿不分卷(清)王定祥撰稿本清范当世、清李安、清铭盘题款浙江图书馆00571兰修唫馆初稿不分卷(清)张金圻撰稿本清张金钧题诗浙江图书馆00572鷇音吟馆诗稿十卷(清)张金圻撰稿本清姚光宇题跋清徐圆成题款佚名题诗浙江图书馆存七卷(一至七)00573二百八十峰诗屋近体未定稿不分卷(清)朱衍绪撰清同治七年(1868)稿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574蕉雨山房录本不分卷(清)丁尧臣撰稿本清媿盦题记浙江图书馆00575林泉杂兴一卷(清)范广誉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76拳石山房文钞不分卷(清)袁昌图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77憇棠剩墨不分卷(清)鲁夑光撰清抄本清王晋题跋清鸿逵批浙江图书馆00578玉芝仙馆骈体文近稿一卷(清)曹廉锷撰稿本嘉善县图书馆00579双桥草堂诗稿不分卷(清)曹廉锷撰清咸丰稿本嘉善县图书馆00580四大家文选八卷(明)孙矿评选明末刻本浙江图书馆00581四六法海十二卷(明)王志坚辑明天启七年(1627)刻本佚名批跋杭州图书馆00582唐人万首绝句选七卷(清)王士禛辑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缙云县图书馆00583忠义集七卷(元)赵景良辑明末毛氏汲古阁刻本温州市图书馆00584玉介园附集□□卷(明)王光美等撰清瑞安孙氏玉海楼抄本温州市图书馆存十四卷00585游仙集咏不分卷清曹廉锷抄本嘉善县图书馆00586国朝姚江诗存十二卷(清)张廷枚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宝墨斋刻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00587国朝姚江诗存续编十二卷(清)张廷枚辑清抄本余姚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存五卷(一至五)00588越中闺秀诗二卷清末会稽董氏行余学舍抄本绍兴图书馆00589剡西长乐钱氏诗存七卷(清)钱春波等辑清光绪十年(1884)庆系堂活字本嵊州市图书馆00590剡西长乐钱氏诗存七卷(清)钱春波等辑清光绪十年(1884)庆系堂活字本嵊州市图书馆00591东阳历朝诗九卷(清)董肇勋辑清康熙董氏寓书室刻乾隆五十三年(1788)学耨堂印本缙云县图书馆00592逊业堂遗稿二卷(清)叶英元撰管世骏校兰坪遗著一卷(清)叶露光撰清叶英元辑管世骏校稿本浙江图书馆00593沈氏诗文日记不分卷(清)沈鍷等撰稿本浙江图书馆00594阁巷陈氏清颖一源二卷(元)裴庾编清瑞安孙氏玉海楼抄本温州市图书馆00595月泉诗派不分卷(明)李阶辑清同治九年(1870)瑞安孙锵鸣海日楼抄本清孙锵鸣批校并跋温州市图书馆00596养素居集存一卷诗集存一卷白华庵劫余诗草一卷(清)董涵、董棨撰(清)董念棻辑稿本浙江图书馆00597鹤阳谢氏家集十卷(清)谢梦览补辑清瑞安孙氏玉海楼抄本温州市图书馆00598鹤阳谢氏家集六卷(清)谢梦览补辑清瑞安孙锵鸣海日楼抄本清孙锵鸣校并跋温州市图书馆00599借庵诗一卷(清)童钰等撰清乾隆刻本佚名跋绍兴图书馆00600耐亭酬唱集一卷(清)袁鼎撰辑稿本吕承恩等题词浙江图书馆00601素行轩注有正味斋尺牍一卷(清)吴锡麒撰何灿注稿本浙江图书馆00602涧琴词学一卷(清)李饮冰撰(清)林露评清乾隆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603七十二行花馆诗余一卷(清)汪守愚撰稿本清邵曰濂题款清沈景修、清王景曾、清袁师鏊题记浙江图书馆00604花信楼词稿一卷(清)洪炳文撰清光绪稿本温州市图书馆00605新刻批评绣像后西游记四十回(清)天花才子评点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金阊书业堂刻本宁波市图书馆00606北堂书钞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辑(明)陈禹谟补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陈禹谟刻本清孙诒让校温州市图书馆00607新增说文韵府群玉二十卷(宋)阴时夫辑(宋)阴中夫注元刻本潘景郑等跋杭州图书馆存一卷(三)00608集珎楼偶钞十二卷清道光十八至十九年(1838-1839)梦仙抄本绍兴图书馆00609图书府(存二十三种)刘承幹编刘氏嘉业堂汇订明清刻本浙江图书馆第三批浙江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3个)1.金华市博物馆2.海宁市图书馆3.诸暨市图书馆。
徐氏家谱简谱
![徐氏家谱简谱](https://img.taocdn.com/s3/m/dbce426fcaaedd3383c4d353.png)
徐
氏
家
谱
简谱
一九九四
徐氏族谱(简谱)
徐氏世系留源考,按新安礼辑徐氏宗谱,载伯益以前荒邈难稽。
伯益以后有史可查传至五十三世渊祖为一世,辟祖为二世,辟祖始居于宋国后演变于鲁,续至元亨利贞四祖为五十四世,元祖继传二十五世乃我统系至堂字辈共一百三十二世。
自虞舜丙戌至一九九四甲戌共四千二百四十九年.
另考我族自征国得始其祖乃伯益故应尊伯益公为徐氏之始祖。
注:从五十三世得东鲁徐氏直系世典,所以渊绪为
东鲁徐氏直系世典。
中华徐氏世系:1—120世总世系表
![中华徐氏世系:1—120世总世系表](https://img.taocdn.com/s3/m/43ce2f5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b1.png)
中华徐氏世系:1—120世总世系表1——120世伯益:字大费,又称伯翳,中华赢氏、徐氏始祖,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皋和部落联盟首领黄帝的血统后裔皋陶之子。
《史记》称大费,《汉书》称伯益。
《国语》称少皋之后伯益也。
生于公元前二零九九年九月九日,因辅助大禹平治水土、烈火垦山、种植水稻、凿挖水井,在政治上很有建树,提议大禹帝选贤才,用能人治国。
处理民族矛盾时亦卓识远见,提出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帝采纳建议,很好的处理了三苗族的归顺事宜。
禹帝准备禅让伯益,任之政,受封大费。
启帝六年,被启杀害,葬于大王陵。
妣姜氏姚氏生子二个长子:大廉次子:若木第一世伯益公次子若木公中华徐氏得姓始祖,生于夏朝禹帝二年,因父亲功高卓越,受封徐国,为徐国第一位开国君主。
徐国地方五百里,国富民强。
若木公殁于少康三年,葬于豹公墩徐国皇陵。
妣实费氏朱氏生子四个长子:征国次子:征终三子:季胜四子:季简其余三子为其他姓氏始祖第二世若木公长子征公字征国,生于夏朝泰康帝元年,为徐国第二位贤明国君。
殁于少康帝三十年,葬国土豹公墩徐国皇陵,有传为记。
妣齐氏周氏生子三个长子:徐房次子:徐圭三子:徐成次子三子另有分支谱第三世征国公长子徐房生于夏朝相帝十四年,为徐国第三位君王。
房公殁于夏少康帝四十五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藏氏王氏生子三个长子:徐卿次子:徐仁三子:徐聪长子三子另有分支谱第四世徐房公次子徐仁生于夏朝少康帝十二年,为徐国第四位君王。
仁公殁于夏杼帝十五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皇氏娥氏生子二个长子:徐豹次子:徐治第五世徐仁公长子徐豹生于夏朝少康帝三十二年,为徐国第五位君王。
豹公殁于夏槐帝十二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祝氏姚氏生子二个长子:徐谦次子:徐惠第六世徐豹公长子徐谦生于夏朝杼帝二年,为徐国第六位君王。
谦公殁于夏芒帝三年,葬徐国豹公墩皇陵。
妣钟氏邑氏生子三个长子徐澄次子徐佥三子徐怀安长子三子各有分支谱第七世徐谦公次子徐佥生于夏朝槐帝十二年,为徐国第七位君王。
徐氏家谱辈分排行
![徐氏家谱辈分排行](https://img.taocdn.com/s3/m/daf4947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65.png)
徐氏家谱辈分排行徐氏家谱辈分排行炳、德、宣、茂、延、西、月、同、志、道、长、远、方、可、文、明共十六个字循环使用,家谱可惜文化大革命时丢失,这是祖中文人专门记录。
徐氏家谱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
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元时有徐昭文。
元顺帝时徐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功成后被封为中山王。
徐达生四子,后裔繁多,分支难以查考,只有次子添福的支派谱牒得以留存。
添福六世孙徐飞,家资富厚,为人慷慨,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句容迁居崇明,居住在本县平洋沙东北姚家桥。
徐飞四世孙徐浦居响沙郁维和状南新镇西南。
六世孙含亭居一号吴家沙东北区殷杨镇南。
九世孙宏谟居殷杨镇东四。
十世孙汝霖居沈阜沙鳌镇竖头街。
十一世孙学洙居响沙侯家镇东南,学渠居吴家沙老岸龙王庙东;瑞征居县城内,价增居丰海沙惠隆镇西。
十二世孙景良居沈阜沙鳌镇北,绥斋居学洙宅西;衢洲居候家镇南,竹林居浜镇北数十步。
十四世孙月桥居吴家沙三贞桥东二。
十五世孙福元居吴家沙倪家庙西南;嘉猷居倪家庙西北,甘霖居209号惠安沙朱伦元圩内东老脚洪向东第十三。
《崇邑徐氏宗系谱》采用宋氏谱法,谱中只记徐达七世孙徐飞一脉,载一世至二十世。
十四世孙云璈,字韵伯,号月桥,优廪生,道光时进土。
十五世孙徐成祺,字引恬,号不更,历任本县参议会会长、县教育会会长、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尚志女校校长;徐甘霖,字无极,号冶甫,日本关西大学法律科毕业。
《崇邑徐氏宗系谱》最初成书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月桥修纂。
1831年(清光绪七年)念祖、云倬续修,1920年第十五世孙树霖再次续修,分上、中、下三册。
徐氏今居住本县有数处。
一部分后裔已移居外地,收藏载本的徐运泉,系十七世孙,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居住在上海,1984年传至十九世。
再谈中山王徐达先祖世系徐国清徐达是明朝开国元勋,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人物。
他的先祖世系是谱牒研究者的重点,更是徐达后裔迫于解决的关键问题。
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a50faf1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64.png)
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
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徐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欢!徐姓姓氏源流徐姓起源有三:1、伯益之子若木封于徐国说。
据《元和姓纂》和《通志·氏族略》所载,伯益曾助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封其子若木于徐国(今安徽泗县一带),“自若木至偃王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章羽,昭三十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语见《通志·氏族略》)。
2、据《中华姓氏大全》所载,周公的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中含徐姓,是传说中的徐姓源起。
3、他姓改徐姓而来。
据《百家姓溯源》所载,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名知诰,其后代亦以徐为姓。
得姓始祖徐若木。
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
适逢当时周穆王不理朝政,整日沉迷于游玩打猎,徐偃王起了代周为天子的想法,起兵造反,正在西王母做客的周穆王乘坐造父之车适时赶回,眼看就要兵戎相见,徐偃王不忍心士兵流血牺牲,于是弃国出走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他进山的百姓数以万计。
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
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徐若木便为徐姓的得姓始祖。
徐姓迁徙分布徐姓人最早繁衍于今江苏徐州、安徽泗县,后扩至凤阳,以古代徐国为源地,世居而繁衍了一千多年,直到春秋末期为吴所灭,有徐姓人避居河南、山东,并在山东繁衍昌盛起来,这是由徐姓郡望多为山东古地而来证明的。
秦时有山东人徐福去东海为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带三千童男童女,这六千多人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徐福被视作日本的开基始祖。
徐氏族谱[精华]
![徐氏族谱[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057b22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7b.png)
徐氏族谱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嬴姓。
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
相传先帝有一个孙女叫女修,因食燕子蛋而怀有大业。
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
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除了正式赐他为嬴姓以外,还把本族的女子姚氏嫁给他,姚女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小儿子叫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
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
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的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
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
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
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
由于他得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
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
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
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
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
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
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所谓“家乘谱牒”,就是一个家族或宗族的世系表谱,通常叫做家谱、族谱,又称宗谱、支谱、世谱、世系录、通谱、总谱、会谱等等。
家谱则是人们最常用的说法。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
”徐姓家乘谱牒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天台徐氏八族分派表天台始祖名讳:赂:貌公之子元泊公廿五世孙仕唐文宗朝金紫光禄大夫宗派名称:伍佰地在广严寺之东即今五柏岭下徐氏遗井尚在焉实录:公疾宦官仇士良刘行深韩文豹等专政称疾归田自衢州迁越之萧山又迁婺之东阳剡之嵊县皆托凤土不相习建之继乃治于临海之黄沙次抵黄岩雷远乡终乃徒于唐兴之五柏居焉故五柏为吾族始迁发祥地而公为吾族大宗.公胞兄弟五人堂兄弟三人皆臣达有声开八族之始以其地居县治之西徐合东丁南邬北顾为隋唐间四大姓第二世.瑁:赂公长子三子治.海.河.墓葬广严寺西首球:赂公次子五子洪.凌.结.凌.浍.墓葬广严寺上天蟆蚣第三世治:瑁公次子迁东阳长洛乡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海:瑁公长子迁萧山雷化山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河:瑁公三子迁剡县羽林官坎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洪:球公长子四长史迁新昌举根东七十里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浚:球公次子七长史迁山背中井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洁: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凌:球公四子唐僖宗时蜀府八长史西徐有五柏托基为西徐浍:球公五子越州府九知事迁萧山县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第五世十五让公次子迁黄沙自新昌举根后分迁源:行全公长子迁嵊县濑石穿岩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渊:行全公次子迁新昌境岭脚祖自天台五柏岭下分迁第七世:庆甫:富公之子赂公七世孙西溪祖二OO五年建水库移民县东徐家自新昌举根分迁彪:瑶公之子迁铜坑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瑞:天达公长子迁嵊县西五里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琼:天达公次子迁奉化碧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琰:天达公四子迁嵊县八里洋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第八世元则:诱公之子承范公曾孙赤山东派由西徐分迁廷试:琰公长子迁庆元奉化小万竹自新昌举根分迁元后:诱公四子迁黄岩大屋徐自天台五柏岭分迁第九世瑄:燧公长子洁公五世孙迁象山东十五里大徐自天台五柏岭分迁珪:燧公次子洁公五世孙迁明州东湖[今宁波] 自天台五柏岭分迁舜谊:元明公次子迁建昌祖自天台山庵分迁千六:廷潭公三子迁奉化登岱山祖自新昌举根分迁第十一世太七:应龙公之子迁新昌上湖祖自新昌举根分迁周生:斋转公四子迁嵊县赖石穿岩自山庵分迁第十二世康公:蚕生公长子太学生山庵派仍居山庵公自大学历游京师归因先垄在桐树园建庵一所东西两楼凿池养渔环植竹树木遂家焉世称山庵徐自公始娶胡氏生四子兴进暹达墓葬公合圹宁公:石塘派蚕生公次子官至武德将军圹山水三胜率其子得仁公由西徐迁居石塘卒乃返葬广严寺侧其曰石头圹第十三世进:康公次子下抱园享堂派至文肃公创修家乘乃改今名暹:康公三子东横派自山庵迁居县东之[即今之东横乾溪卒仍返葬于山庵其兆为风吹罗带达:康公四子迁新昌渡头派自山庵分迁十六世安福:商弼公之子岩下派自山庵迁居峇酋岩下叔诚:康公五世孙进公曾孙彭溪派自下抱园享堂分迁仙居县彭溪十八世元兹公转迁大路徐一九九一年归宗十七世庆:叔用公次子长洋派自东横分迁中有五世失遗至六世孙辅公生子舍德株善始振家声大应:叔宗公次子进公四世孙迁黄邑自下抱园享堂分迁十八世维:壤公之子欢岙下徐派自东横分迁十九世尹卿:元培公之子进公六世孙坦头派由享堂迁临海大田坦头廿一世崇阶:亦公长子元白坡塘派自山庵分迁由元白公迁泉塘至公转迁坡塘崇阙:亦公长子元白公十三世孙杜塘派自元白公迁泉塘至公转迁杜塘崇明:亦公三子元白公十三世孙迁温岭泽国泥塘派自公迁温岭泽国泥塘廿二世颜公析玉环环碓枫树山渔岙廿三世祥甫:均平公次子潺岙派自山庵分迁三门潺岙万廿一:均平公三子溪东上宅派自山庵分迁临海东塍溪东上宅万廿四:均平公四子溪东前徐派自山庵分迁临海东塍溪东前徐千秋:参一公次子杜岙派自东横分迁南山杜岙千载:参八公之子暹公十一世孙下营派自东横分迁临海下营原临海桐峙区溪路下营村一九八四年牛头山水库移民于椒江前所沿海乡各村文光:叔诚公七世孙尹孝公之子临海范山祖自彭溪分迁文榜:叔成公七世孙尹礼公次子塘田派自彭溪分迁文罕:叔成公七世孙尹诚公之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文治:叔成公七世孙尹义公长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文学:叔成公七世孙尹信公长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文礼:叔成公七世孙尹信公次子大路大房派自彭溪分迁永钊:叔成公七世孙鸿基公之子临海石塘大井头派自彭溪分迁永刚:叔成公七世孙立基公之子临海石塘大井头组自彭溪分迁廿五世贵:和公三子兴公十一世孙玉湖派自山庵分迁昌显:宗四公次子公后三世失详乃四世永宁公迁三门晏站晏站派自东横分迁安州:宗四公三子南岙派自东横分迁临海大田南岙一九九一年归宗自修宗谱大回:迪公三子进公十三世孙小蒲派自享堂分迁失修昌一:讳大郎元至正间舍建宁海北乡明智寺昌二:生一子伯龄迁黄岩路桥阁头徐黄岩路桥阁头徐祖自东横分迁廿六世琼:佑二公长子暹公十四世孙凫溪派自东横分迁宁海官庄后迁小缸垚凫溪一九九一年归宗渺:佑二公次子暹公十四世孙大石岭下派自东横分迁九凤:昌七公长子西田派自东横分迁[即前屋] 九鼎:昌七公次子务后派自东横分迁城邑务后元盛:昌达公之子球凤派自东横分迁元珪:昌八公长子字益甫上宅派元琦:昌八公次子字信甫上徐始祖自东横分迁象山溪口茅洋上徐元称:昌八公三子字道甫下徐始祖自东横分迁象山溪口茅洋下徐尧夫:子敬公之子崇阶公六世孙外山头坎头派自坡塘迁居临海外山头坎头原赏:端贤公之子颛公六世孙小金山派自赤水分迁三门里甫小金山廿七世圣佑:九鼎公长子大潢派自东横分迁圣瑞:九鼎公次子塘园派公之五世孙大晏公由务后迁居塘园徐十一世孙大化大溥二公亦析居塘园徐溯源于圣瑞公迁城始今仍之仲静:元矩公之子崇阶公七世孙杜潭派自坡塘分迁官人:端璋公之子千载公五世孙下营墙里派自营本派分迁省元:西宅派由下营本派分迁宣教:端增公之子中宅派由下营本派分迁廿八世麟公:继二公次子视桥派自赤水分迁观益:罗公之子元赏公十二世孙楼下郑派自小金山分迁敬五:圣善公之子暹公十六世孙平头潭派自胜公由东横迁居城西利济桥至公转居平头潭元逊:字仲佐圣公长子九顶公之孙水南下园徐派自务后分迁思川:达公长子昌十公曾孙黄岩西市祖思万:达公次子昌十公曾孙巧坑徐派自达公迁余姚公由余姚回籍迁居巧坑思荣:达公三子昌十公曾孙徐家村派自达公居余姚公由余姚回籍迁三门亭旁徐家村自修家谱九一年归宗承祖:宏公三子庆公十三世孙西郊外派自长洋分迁城关桥上思淡:德生公之子蟹坑派自长洋分迁屯桥黄里岙蟹坑仁美:仲壁公三子崇阶公八世孙山沿派自坡塘廿九世计翁:麒公六子芙蓉派自赤水分迁临海东洋镇四岔一九九一年归宗子赋:可宰公之子昌四公曾孙楼下派自东横分迁卅世永宁:昌显公五世孙晏站派自东横迁居三门晏站福定:诰公三子同兄福存迁居湖头福存:诰公长子子赋公一世孙湖头徐派自东横楼下迁居三门亭旁湖头徐廷银:永滋公三子昌九公四世孙墙里派自东横分迁廷模:永妥公三子旧屋派自东横分迁廷试:永妥公四子后郭派自东横分迁廷耘:永妥公七子新屋派自东横分迁廷臣:学名廷仁字宜佐号东山永旺公四子昌九公四世孙迁福建泰宁祖自东横分迁卅一世维善:明公三子积公八世孙西演茅派自玉湖徐分迁如槐:心智公长子万廿四公九世孙白箬派自溪东前徐分迁江公:楚公之子大回公七世孙桐岩派[即岩下徐] 仲英:宫庄派自下营分迁牛头山水库移民迁永泉玉砚乡小路头各村存植:元盛公次子石塘二房派自公迁石塘丁繁分为二房昕公:廷格公长子昌九公八世孙黄岩街牌祖自东横分迁敫公:廷格公三子昌九公八世孙百家徐祖自东横分迁临海黄碓百家徐昶公:字万殊迁温州生一子仲转迁临海杜下桥三石三石徐祖自东横分迁临海杜下桥三石卅二世廷伦:福友公之子昌四公八世孙石佛洋派自东横楼下迁居临海居溪乡石佛洋文积:大富公次子元逊公五世孙滩溪岭脚派自水南下园徐迁居临海滩溪岭脚卅三世良献:云岳公之子千秋公十一世孙脉前山派自杜岙迁临海黄坦脉前山邦清:绍春公之子渺公十一世孙河头凤洋派自大石岭下徐分迁亮公:治公之子永源公五世孙王家坦派自东横迁临海居溪许岙黄加坦连公:泽公长子圣公七世孙拗岭东山派自务后迁临海拗岭东山明扬:育公之子永妥公五世孙大田桥头派自东横迁居临海大田洌公:奇公之子廷试公四世孙后郭诰峰派自后郭分迁明成:舜公之子永注公曾孙稠树溪派自东横分迁卅四世完宇:养公之子敬五公七世孙田中央派自平头潭分迁大惠:邦清公次子黄龙山派自河头凤洋分迁大求:邦清公三子后田派自河头凤洋分迁良吉:从公三子白水岭脚派自务后分迁良臣英公长子小田后泽派自务后分迁良陈:献公三子元逊公七世孙髻山派自水南下园徐分迁德公:龙公长子元盛公九世孙石塘金派自球凤分迁拱斩:廷颜公之子省元公八世孙前志派自西宅分迁克霞:连公之子下湾派自东山分迁卅五世田公:聘公三子进公廿三世孙桥上派自享堂分迁子钦:良臣公之子昌九公十六世孙丁家洋派自东横分迁临海丁家洋光高:人纪公之子廷银公五世孙官塘下祖自东横墙里迁居丽泽官塘下卅六世日隆:巨源公之子子赋公七世孙欢岙大余祖自东横楼下迁居欢岙奓湾口一九O四年糟回陆转迁大余卅七世季盛:瑶公之十八世进公廿四世孙太监府派由享堂分迁石梁太监府学诗:应素公之子千秋公十四世孙塔塘下派自杜岙迁居西乡塔塘下学稳:应龙公之子塔头派自杜岙分迁北乡塔头太平学荣:惟克公长子阳高山派自杜岙分迁临海黄坦阳高山学礼:苍溪派自杜岙分迁欢岙苍溪大礼:后坊派居赤水后坊祖大乐:思明公之子颛公廿世孙西园派自赤水分迁大衍:思日公长子麻车派自赤水分迁大俨:思日公之子西边派自赤水分迁褚岙麻车能季:惠翁公九世孙虞公曾孙武坑派自赤水分迁大灌:应鳌公之子棉田派自赤水分迁大颖:思洁公次子伏龙派赤水分迁居郡城伏龙大溉:思贝公之子东边派自赤水分迁大旭:思浩公三子星桥派自赤水分迁卅八世叔仿:大聪公长子大伯叶派自赤水分迁叔效:大聪公次子下汇头派自赤水分迁卅九世岳川:钦选公八子敬五公十二世孙开田岙派由平头潭分迁四十二世茂英:祖歪公之子日隆公六世孙东岭祖自大余木派分迁北山华峰东岭开禄:永忠公次子连公十世孙万幽寮派由东山分迁开畴:永成公长子桃树坑派自东山分迁四十六廿元凤:天善公长子学宋公三世孙乌芦门后塘岸祖自东横楼下人迁象山定塘乌芦门元贵:天善公次子学宋公三世孙乌芦门祖同兄迁住象定塘乌芦门后塘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