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行为(4)
消费者心理与行为4

三、消费者的气质与行为差异
气质的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它由许多心理活 动特征交织而成。这些特征主要包括感受性、 耐受性、反应敏捷性、可塑性、情绪兴奋性 以及倾向性等。
三、消费者的气质与行为差异
气质的基本类型: 多血质 精力旺盛,反应迅速,智力活动具有极大灵活性,直率热 胆汁质 情,表里如一,情绪体验强烈,易冲动,有顽强拼劲和果 敢性,但缺乏耐心,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 黏液质 彩,具有外倾性。 抑郁质 安静沉稳,喜欢沉思,反应缓慢,灵活性不足,比较刻
于消费者的教条主义倾向程 其他品牌相区别,而且具 度以及社会性格。 虽然个性在预测购买结果上并不尽如人意, 有激发情绪和情感、为消 费者提供无形利益之功效。 但对解释不同购买决策阶段的上行为却颇 有帮助。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 中于个性与信息处理变量的关系上。
二、消费者的能力与行为差异
能力就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 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板,注意稳定,不易习惯新环境、新工作,情绪不易外 露,善于忍耐,坚韧执拗,具有内倾性。 敏锐稳重,情感体验深刻、持久、少外露,行动缓慢,胆 小、孤僻、不善交往,遇困难或挫折易畏缩,有较强敏感 性,容易体察到一般人不易觉察的事件,具有内倾性。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动作敏捷,思维灵活,但往 往不求甚解,注意力易转移,情绪不稳定,感情易 表露且体验不深,易适应环境,喜欢交往,做事粗 枝大叶,具有外倾性。
消费者应树立消费权益意识,明确其合法权 益的内容与要求;消费者应当善于运用各种 有效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消费者的能力与行为差异
能力差异必然使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 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典型类型有:
成熟型 ——这类消费者通常具有较全面的能力构成 一般型 ——消费者能力构成和水平处于中等状况 缺乏型 ——消费者能力构成和水平均处于缺乏和低下状态
研修班消费者行为学—第四章(需要和动机)

消费者的需要与动机
第一节
需要和动机的一般知识
一、需要的概念 1、需要的定义 人的需要是由于人们本身缺乏某种生理 或心理因素而产生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状态。
消费者需要的定义: 是指消费者由于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缺 乏产生紧张状态或不舒服感,从而对以商 品或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对象产生的要求 和欲望。
二、动机的概念 1、动机的定义 心理学上,把动机定义为引发和维持个 体行为并指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它是一 种内在的驱动力量,是个体基于某种欲望或 需要所引起的心理冲动。
2、动机产生的条件 ♦必须以需要为基础 ♦要求相应的刺激条件 ♦必须要有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条件
动机过程模型
学习
刺激
期待满足 的需要
低级需要 高级需要
具体的物 难以确定需要满足的 方式和途径
♦ 广告定位中的应用 广告 定位:决定产品应该怎样被预期的消费 者知觉。 关键:为产品找到合适的位置 (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 依据:任何需要都不可能得到完全满足 例:汽车广告针对富裕的人群宣传安全需要
功利性和享乐性需要 功利性需要:寻求获得一些实际的利益。 例如:一辆实用的汽车(耐用性) 一台实惠的电脑(经济性) 一件保暖的衣服(保暖性) 强调决定产品性能的功能特性。
人的5个需要层次图
成就需要 (充分发挥自己才能、 在事业上有所建树) 尊重需要 (自尊和被人尊 重的需要) 社交需要 (友谊、交往等需要) 安全需要 (保障人身安全等需要) 生理需要 (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对衣、 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以及对异性的需要
营销战略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 1、生理需要:对食物、水、睡眠、性的需要 产品:健康食品、药品、特殊饮料、 低胆固醇食物、健身器材等 2、安全需要:寻找安全、稳定、熟悉的环境 产品:烟火报警器、预防性药物、保险、 社会保障、养老投资、汽车安全带、 防盗报警器、保险箱等
消费者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消费者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解析1.分别举实例分析说明阿萨尔的购买行为类型。
(1)复杂的购买行为,(特点:高卷入,品牌差异大)比如:购买贵重物品、大型耐用消费品风险较大的商品、外露性强的商品。
(2)减少失调的购买决策(高卷入,品牌差异小)(3)习惯性的购买行为(低卷入,品牌差异小)(4)寻求变化的购买行为(低卷入,差异大)2.与其他的决策相比,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有什么特点相对于其他决策活动来说,消费者的决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1)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因素非常复杂。
消费者的决策虽然表现为个人的、经常性的、相对简单的活动,但却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这些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包括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和营销因素。
(2)消费者决策的特殊性还表现为决策内容的情境性。
因为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3.影响消费者信息搜寻范围的因素有哪些(1)消费者对风险的预期(2)消费者对产品货服务的认识(3)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感兴趣的程度(4)情景因素也会影响产品因素的收集4.举例说明多因素关联的决策原则多因素关联决策原则是指消费者为商品的各种属性规定了一个最低的可接受水平,只有这些属性都达到规定水平时,该商品才可以接受。
比如:在选用护肤品的时候,要考虑要保湿效果的、抗过敏的、价格再50到80元之间的、规格是100ML的综合这些因素,符合的就留下,不符合的就排除。
5.影响消费者卷入程度的因素有哪些(1)先前的经验(2)对负面结果的风险的预知(3)消费者的个人特征(4)产品特征(5)环境因素6.什么是购买后失调影响的因素有哪些消费者的期望与产品的绩效之间的差距越大(指绩效低于期望的状况),消费者购物后产生不满意的体验就越深刻,这种现象叫做购买后失调。
影响因素有:(1)绩效与期望之间的差距(2)差距对个人的重要性(3)差距能够修正的程度(4)购买的费用。
1.知觉的特性有哪些(1)知觉的选择性(具有自我保护价值和生存价值)(2)知觉的理解性(理解使知觉更为深刻,更为精准,提高知觉的速度)(3)知觉的整体性(4)知识的恒常性(影响因素:过去经验)2.举两个实例说明差别感觉阀限在营销中的应用。
《消费者行为学》习题与案例剖析

第1-1 节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三)判断题1、缺乏有关的商品信息是形成潜在消费需求的原因之一。
2、消费者心理是其行为的基础,而行为是其心理的表现。
3、市场营销既是适应消费者心理的过程,同时又是对消费者心理加以引导,促成其行为实现的过程。
(四)名词解释1、现实消费者2、潜在消费者3、消费者心理4、消费者行为(五)选择题1、以下哪些因素可能会形成潜在消费需求A 需求意识不明确B 购买欲望不强烈C 购买能力不足D 缺乏有关的商品信息2、《消费者行为学》在学科性质上的特点有()A 综合性B 特殊性C 应用性D 具体性3、首先提出将心理学应用到广告活动中的是()A 斯科特B 卢因C 科特勒D 法约尔4、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有A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B 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基础C 消费者群体的心理与行为D 消费者心理与市场营销5、消费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是()A 1960 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心理学科分会。
B 1901 年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出版《广告心理学》C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D 美国工程师泰勒创立了“泰勒制” 。
第二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体系(三)判断题1、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包括两大类,即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
2、心理因素是对消费者行为影响最为直接的自变量。
3、生理因素在影响消费者行为活动的诸因素中处于支配性的主导地位。
4、消费者的身高、体形等生理特征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行为。
5、一般说来,一个地区人口的密度与分布情况不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
6、参照群体会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指导其购买选择。
7、生理需要的内容和形式并非一成不变。
8、任何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都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具体过程。
(四)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2、社会阶层3、需要(五)选择题1、一般行为模型B=f(P,E)是由谁提出的()A 卢因B 斯科特C 科特勒D 法约尔2、以下属于社会群体环境因素,并影响消费者行为的是()A 家庭B 社会阶层C 社会组织D 参照群体第三章: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三)判断题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

识别问题
信息搜集
评估方案
选择购买
购后行为
在识别问题阶段,消费者辨别到存在的需要,如果这个需要足够强大
,就会鼓励消费者向决策的第二阶段发展即对信息的搜集。这种搜集 可以是广泛的,也可以是受限制的,取决于消费者的介入程度。在第 三个阶段,消费者对各种可以解决问题的选择做出评估。备选方案评 价等同于形成对各种选择方案的信念与态度。选择是第四个阶段,决 定选择哪个备选方案(如选哪个牌子,买还是不买,在哪个商店购买商 品等)。最后,在购买后评价阶段,购买者购买并使用消费品。同时, 他们会对行为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对购买导致的废弃物进行处置。
② 冲动性购买 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进入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而进人商店后
基于突然或一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行动。 特征:冲动性、强制性、情绪性、对后果的不在意性
思考:什么因素容易造成冲动性购买?作为营销者有什么启示?
(5)购后行为
购买 购买后 冲突 使用 产品处 置 评价 抱怨行 为 不采用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
一、什么是消费者行为?
1. 谁是消费者?
个体消费者:是指购买和使用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住户。 组织消费者:组织消费者是指那些为了维持其组织的运行而购买和使
用产品或服务的企业、政府、公共机构等。
个体消费者概念,也包含了购买决策过程的不同参与者。
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
消费者规定的最低接受标准 价格 重量 2 3 备选结果 联想、惠普、索尼、戴尔 联想、惠普、索尼、苹果、戴尔
处理器
电池寿命 售后服务 外观
3
2 3 4
联想、惠普、索尼、苹果
联想、惠普、索尼、戴尔 联想、索尼、苹果、戴尔 索尼、苹果
4网络消费者行为

5、产品定价产品定价如果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或与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同脱节,再好的产品也难以打开市场。6、分销渠道的选择消费者喜欢到哪些地方,以及如何购买到产品,也可以通过对消费者的研究了解到。7、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制定对消费者行为的透彻了解,是制定广告和促销策略的基础。通过消费者行为研究,可以了解他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了解他们对广告/促销行为的态度及评价,以及广告/促销行为对他们消费行为的影响等,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广告/促销策略。
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因素
个体与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商品刺激因素其他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理因素主要有: 性格特性;过去经验;需要与动机;知觉;学习与记忆;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而且它们对外部环境与营销刺激的影响起放大或抑制作用。
例: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求实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或服务的使用价值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 求新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服务的时尚、新颖、奇特为主导倾向的购买动机 。求美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商品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主要倾向的购买动机。求名动机:它是指消费者以追求名牌、高档商品,借以显示或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形成的购买动机。
1、知晓(Know)阶段:消费者发现自己需要的产品(服务)存在。在这个阶段,一个真实的、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服务)是关键。因此,厂商在作网络广告时,要向消费者传播真实、有效的商品(服务)信息,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案例:分类信息门户网站:58同城、赶集网威客网站:猪八戒、时间财富
2、了解(Realize)阶段:这是消费者个人了解产品(服务)的效用,消费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使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个阶段,相关人员、网站要熟练地向消费者演示产品(服务)的使用过程,耐心地向消费者介绍产品(服务)对消费者的实际效用。产品(服务)的效用是吸引消费者的核sulting)的消费者研究包括消费者需求研究、消费行为与态度研究以及客户满意度研究等三个方面。消费者需求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座谈、讨论、观察、写实等调查形式和手段,对目标消费者(包括个体和组织)进行全面研究,挖掘出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帮助企业正确地进行产品定位和目标市场定位,减少企业在产品选择和市场选择上的失误。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评估潜在市场的吸引力,评估企业在该市场的竞争力,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消费者行为研究模型(4)

信息
记忆
储存
挑选
反应
认知学习理论---脑力活动的结果 • 意识学习
可解决的营销问题及研究方法
可解决的营销问题: 改进促销方法
增加广告的有效刺激 点
研究方法: 广告脚本测试 广告效果跟踪测试
态度改变研究模型
广告形象 广告语言
传媒 消费者
效果反馈 广告形象
过程因素 量化因素
广告形象包括: 1、广告形象选择和定位的有效性 2、广告形象的可信性 3、广告形象的吸引力 4、著名人士作为广告形象
广告语言: •特点:有利于确定其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程度 •构成要素:
– 信息是如何表达的 –它究竟表达了些什么
详尽可能性模型(ELM):
假设消费者一旦接收到广告信息就会开始其加工和消 化的过程。在个人情况与信息相关程度的基础上消费者会 选择两条劝导路线: 1、当信息与消费者的需求联系程度较高的情况下,
研究思路
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模型
阶段因素 内部影响因素 外部影响因素
消费者购买行为研究模型
知觉
学习
经验
问题 需要
动机
需求
态度 决策
购买行为
个人经历及文化修养
态度改变
外部影响因素
过程因素
阶段因素 内因 外因
阶段因素篇
动机模型
问题 需要 紧张感(驱力)
动机
动机方向
个人经历及文化修养
需求
过程因素 量化因素
对消费者的绝对阈限及差 别阈限的测量
学习过程模型
学习
行为学习 认知学习
经典性条件反射
工具性条件反射 意识学习 观察学习
行为学习理论---对外部事件的反映 • 经典性条件反射
消费者行为分析习题答案

第1章一、简答题1.答: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为获取、使用、处置产品或服务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包括先于且决定这些行动的决策过程。
消费者行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即消费态度的形成过程,具体是指消费者在使用和处置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二是消费者的行动,即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
在现实中,两者相互渗透、互相影响,共同构成消费者行为的完整过程。
2.答: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行为相对于传统商业模式表现出以下新特点。
(1)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消费者选择产品的范围趋于全球化,追求产品设计多样化,满足欲望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为了满足欲望而产生购买动机。
每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小的消费市场,个性化消费已经成为消费的主流。
(2)消费者选择范围扩大。
由于互联网具有无限的信息存储空间,因此消费者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在选择产品时不受时间、地域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可以自由地、大范围地甚至全球性地挑选自己满意的产品,不会因为信息缺乏、地域限制、商家说服等因素而被迫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产品。
(3)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
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所处的环境不同,有不同的消费需求,即便在同一需求层次上,其需求也有所不同。
(4)消费主动性增强。
在电子商务模式下,消费者会主动表达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和愿望。
消费者可以轻松实现定制产品,自主选择付款方式与物流方式,还可以进行产品组合或拆单购买等。
(5)消费者的互动意识增强。
消费者可以直接参与产品生产和流通,与生产者直接进行沟通,共同构成商业的流通循环。
另外,消费者还可以收集其他消费者的使用评价信息,通过与其他消费者的互动更多地了解产品信息。
消费者通过对产品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与比较,可以减少顾虑和担心,增强购买信心。
(6)消费者行为偏理性化。
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不再被动地接受商家的推荐。
消费者可以主动表达对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欲望,横向地比较价格,理智地选择品牌,理性地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
消费者行为学(第二版)第04章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

表 4-3
自我概念的类型
1.真实自我:个人如何真实地看待自己
2.理想自我:个人希望自己是怎样的
3.社会自我:个人认为别人如何看待他(她)
4.理想的社会自我:个人希望别人如何看待他(她)
5.期望自我:介于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自我形象
6.情境自我:个人在某一特定情境下的自我形象
7.延伸自我:个人的拥有物所构成的自我形象
(1)促销策略:符号的运用 (2)消费者调查:心理分析法在营销中得到广泛应用
4.1 个性
2)特质理论
特质是指一个人与其他人彼此相异的特性,这些特性具有一致性与持续 性。 特质理论包括三个重要假设:
第一,特质具有共通性,人们之间的差异在于特质绝对量的多寡。 第二,不管面对的情境或环境是什么,这些特质都是相当稳定的,
正式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正统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复杂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黯淡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不舒服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主宰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节约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令人愉快的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消费者行为}第四章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

(消费者行为)第四章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第四章消费者市场和购买行为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需要层次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
A.波登B.赫杰特齐C.马斯洛D.温德尔·史密斯2.下列属于生理动机的是()。
A.对某商品特别喜欢而产生的购买动机B.购买某种物品或行为以炫耀和显示自己C.为求温饱和安全而产生的购买动机D.为组织家庭和延续后代而产生的购买动机3.你于购买牙膏、牙刷等生活必需品时的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已往的经验和习惯,较少受广告宣传和时尚的影响,于购买过程中也很少受周围气氛、他人意见的影响,你的购买类型属于()。
A.习惯型B.冲动型C.疑虑型D.理智型4.消费者购买是非专家购买,消费者对商品缺乏了解,只根据商品的价格高低判断质量好坏,其购买容易受到销售人员和现场气氛的影响,这种购买特点属于()。
A.购买的可诱导性B.购买的弹性C.购买的层次性D.购买的替代性5.人们的购买行为有时很复杂,有时又很简单,决定人们购买行为复杂程度的因素是()。
A.不同人的心理复杂程度B.是否冲动型购买行为C.人们的经济能力D.商品价值大小和顾客对所购买商品的熟悉程度6.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社会需要7.“刺激-行为”模式的顺序是()。
A.刺激-需要-动机-行为B.需要-刺激-动机-行为C.刺激-动机-需要-行为D.动机-刺激-需要-行为8.消费者购买行为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
A.壹手钱壹手货,交换结束,购买行为就结束B.从顾客向售货员询问到到交易完毕,双方道别C.从走进商店到交易完毕,走出商店D.从需求产生到对所购买的商品的最终评价9.影响企业市场营销,但不能够控制的因素有()。
A.居民的货币收入B.本企业商品的价格C.销售渠道D.商品包装10.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生理性购买动机比心理性购买动机更为复杂B.动机是人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的壹种心理失衡状态C.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于力量D.动机由外于和内于的刺激所产生二、多项选择题1.按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消费品可分为()。
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第4章消费者行为理论4.1 知识要点本章要求掌握欲望、偏好和效用的概念;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在效用最大化法则下行事所形成的消费者均衡以及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
1、基本概念(1)欲望:人们为了延续和发展生命,以一定的方式适应生存环境而对客观事物的要求。
(2)偏好:人们通常在产生某种欲望的紧迫后,通过购买某一种或多种商品或服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
(3)效用:从某一商品的消费中我们自己得到的满足感、幸福感。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特定的时间内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3、消费者均衡。
4、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应用(1)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就是消费者愿意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2)需求规律。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
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随着消费者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为这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越低,所以就形成了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的关系,即需求规律。
(3)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企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4)消费者除了需求量之外的决策行为也可以用消费者行为理论进行分析。
4.2 习题解答【关键概念复习】在B栏中寻找与A栏中术语相应的解释,并将序号填在术语前边。
A B3 偏好 1.从某一商品的消费中所能得到的满足感4 消费可能线 2.消费者心理宁愿付出的价格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的部分1 效用 3.人们在购买一种或多种商品或服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内在心理倾向7 总效用4.表明在消费者收入、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有限的预算所能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组合6 边际效用 5.理性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状态2 消费者剩余 6.消费最后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服务所带来满足感的增量5 消费者均衡7.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从商品全部消费中获得的满足感的量【思考与练习】(一)填空题1.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的消费中,对于这一规律可以用和两个理由来解释。
4消费者行为理论.解答

10
消费者均衡-所得分配
此时MUX/PX=12/2=6,MUY/PY=6/1=6,即
表3-2 消费者均衡-所得分配(续2)
Q
1
2
3
4
5
6
7
8
MUX 16 14 12 10
8
6
4
2
MUY 11 10
9
8
7
边际利益(收益),即MRX=MRSXY;
– 商品X与商品Y的价格之比可理解为商品X的边
际成本,即MCX=PX/PY;
– 于是,消费者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MRSXY=PX/PY
30
收入变动与消费需求
• 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收入消费曲线
Y A3
图
3 -
A2
8
收 入
Y3 A1
- Y2
消 费
Y1
曲
可购集扩大
收入减少使预算线 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可购集缩小
O B2 4
B1
X
26
预算线及其移动
• 价格变化对预算约束(线)的影响
X
Y
图
3
- 5
A0
商 品
价 格 变 化
X价格下降使预算线 以逆时针方向旋转,斜率变小
可购集扩大
X价格上升使预算线 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斜率变大
可购集缩小
O B2
B0
B1
X
27
预算线
• 双重预算约束线:把收入、价格和时间都考虑进来 所形成的预算约束线。
Y
5
图4
3 - 6 双 重 预 算 约 束 线
消费者行为学第四章 消费者学习

刺激泛化1
鳄鱼服装
刺激泛化2(运动服饰logo)
返回
Product line extensions:
改变产品的大小、颜色、味道
Product form extensions: 延伸到相关的产品
Product category extensions: BIC简易笔 BIC打火机
返回
4.2.3刺激分化
不是所有学习都是重复尝试的结果。大量学习是 在消费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消费者会为
了一个决策去搜寻信息、仔细评价信息,以找到最优 的决策达成目标。
(1)认知学习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柯勒(Kohler)“顿悟” 托尔曼和霍齐科“潜伏学习” 认知学派的共同观点是强调心理活动如思 维、联想、推理的在解决问题、适应环境 中的作用,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界环境支 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二 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定型、形成认知 结构的。
4.2消费者学习的特性
4.2.1影响学习强度的因素 1.强化 (1)非连续强化 固定间隔的强化:固定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 变动间隔的强化:强化之间的时间间隔围绕着某一均值 变动。 固定比率的强化:强化只在一个固定数目的反应之后发 生。 变动比率的强化:个体得到强化所需的反应比率不固定, 随机变化。 (2)连续强化:每一次反应之后都有强化。 (3)频繁营销:企业采用的一项营销技术,用奖品来 强化那些常来的购物者,而且奖品会随购买次数的增 加而增值。“频繁乘机者”
操作性 如一种反应被强化, 某消费者买了件衬衣,受到周 条件反 人会倾向于在遭遇 围人恭维,再次购买西服时, 也可能选择同一品牌 相同情况时重复反 射
应
消费者随意购买了一种 较熟悉的食品,觉得味 道不错,以后继续购买 消费者知道IBM公司生 产电脑 没有黑胡椒时以白的替 代 小孩知道男人不穿裙子
4消费者行为学讲义-内部因素

第一讲:个体变量与消费者行为学时分配:6学时主要讲授:1.消费者资源2.需要、动机和享乐主义3.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要点:消费者的经济资源;消费者的时间资源;消费者的注意力、信任和能力;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的购买动机;消费者的个性;消费者的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重点:消费者的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及营销策略;消费者的个性、自我概念和生活方式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一、消费者资源消费者必须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才能完成他的消费行为,进而获得需求和欲望的满足。
消费者个体的资源包括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有经济资源、时间、注意力、信任、知识和能力等。
这些资源对于消费者购买什么、如何购买、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购买以及态度的形成等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1、经济资源(1)收入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消费支出水平;消费支出结构(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消费和储蓄行为;消费者所追求的购买利益。
(2)财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凯恩斯消费函数;弗兰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储蓄”理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永久性收入假说”。
(3)银行信贷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把未来预期收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另一方面,由于信贷配额的限制,也就限制了消费者选择的自由。
(4)两个问题:①1.理性,还是有限理性?②财富=幸福或快乐?2、消费者的时间今天的消费者由于竞争的压力和太多的责任要承担,一方面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工作,面对信息爆炸带来的时间问题;来进行一定的休闲消费。
这就同时导致了两个方面的需求:对节约时间的产品的需求和对(1)休闲消费——对消费时间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①“休闲”的定义“休闲一般被定义为空闲时间,即:除了工作和其他责任之外的时间”。
休闲普遍地是一种自由状态,是一种“在摆脱义务责任的同时对具有自身意义和目的的活动的选择。
”可见,休闲主要表现为一种摆脱责任的人类生存方式,或者确切地说,是一种摆脱工作责任的生存方式。
第四章消费者行为PPT课件

可编辑
11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二、无差异曲线(消费者主观偏好)
Y
无差异曲线表示对于消
Y4
A
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
无差异曲线 足程度的各种不同商品
Y3
B
组合点的轨迹。
Y2
C
D Y1
O
X1
X2
X3
X4
X
图4-3 无差异曲线
可编辑
12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二、无差异曲线(消费者主观偏好)
13
第三节 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分析
二、无差异曲线(消费者主观偏好)
根据上张表绘制的无差异曲线如图所示。
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商品X1和商品
X2
X2的数量,曲线U1,U2,U3顺次代表与表 a、表b和表c相对应的三条无差异曲线。
160
140
120
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
100
的效用水平越高。
可编辑
25
第四节 预算线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一、价格变化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价格—消费曲线是指收入不变条件下,商品价 格变动引起的消费者均衡点移动的轨迹,它反 映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情况。
Y
Y
A
A
价格——消费曲线
0
B1
B
B2 X
0
(a)
价格—消费曲线
可编辑
B1
B
(b)
B2 X
26
第四节 预算线变动对消费者选择的影响
某消费者的无差异表
表a
商品
组合 X1
X2
表b
X1
X2
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消费者行为)

蒋殿春《高级微观经济学》第4章 消费者行为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1.如果消费者的偏好满足4.1节中所述公理,证明任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证明:运用反证法,假设两条无差异曲线相交于A 点,如图4-1所示。
图4-1由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和三点(消费组合)在图中的位置,可得:~A C ,~A B ,但C B f 。
由传递性公理,必然有A A f ,与事实相矛盾,所以任两条无差异曲线不可能相交。
2.有一个钱币收藏家,同时还是一个投机者,他会根据钱币的市场价格买进或者卖出一些钱币;假设他现在处于均衡状态,即是说目前的市价下他不想买进也不想卖出。
证明:无论钱币市场上钱币的价格上涨还是下跌,这个人的效用水平总会增加。
证明:如图4-2所示,假设现在收藏家在(),M X **处达到均衡,其中M 指钱币数量,X 是所有其他消费品的支出。
图4-2在图4-2中,预算线与一条无差异曲线I *相切。
如果M p 上升,M X p p 增大,预算约束线较以前陡峭,但它必然还通过(),M X **,因为坐标满足预算线方程M X M X Mp Xp M p X p **+=+。
因此,新预算线必然与无差异曲线I *交于两点。
在这两点之间,必然能找到另一点(),M X '',在这点处,预算线相切于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I '。
同理可以证明M p 下跌时,预算约束线更平坦,但同样通过点(),M X **,个体可以达到一条较I *更高的无差异曲线(新均衡点将在(),M X **的右下方)。
消费者行为学 试题四试题四 参考答案

试题四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社会阶层2.把握消费者心理需求、满足顾客相关要求、促使顾客接受产品3.需求、消费预期、购买体验消费者、参与程度的高低4.认知过程,生理状态,环境因素5. 主诱因,负诱因二、单选题A C DB B三、名词解释1、美国学者麦克里兰提出的显示性需求理论侧重分析环境或社会学习对需求的影响,因此,该理论又被称为习得性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尽管社会因素对个体如何满足其需求有重要作用,但就其本质而言,这些需求是人生来就具有的。
与此不同,麦克里兰特别强调需求从文化中的习得性,所以,他的理论与学习、人格概念有着紧密联系。
麦克里兰特别关注以下3顼需求,即成就需求、亲和需求和权力需求。
2、所谓市场营销组合是指企业针对选定的目标市场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组合成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策略,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并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3、指企业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获得稳定的销路,要从各方面为产品培养一定的特色,树立一定的市场形象,以求在顾客心目中形成一种特殊的偏爱。
4、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商店或者商标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在一定的商店或品牌消费。
通常这种活动是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行动。
形式有多种,主要有习惯、方便及品牌偏好。
偏好的重要性是偏好的有序化,即消费者对于商品组织的偏好程度是有顺序的。
四、简答题1、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三大类:消费者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和企业的市场营销因素。
消费者自身因素包括消费者的生理因素,如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和生理特点等;心理因素,如消费者的意识、感觉、知觉、情绪、情感、意志等;行为因素,即消费者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外在行为影响其后继行为,如购买汽车后的使用成本、维修、保养、环境因素指消费者外部世界的所有物质和社会要素的总和,包括有形的物体,如商品和商场;包括空间关系,如消费者与商场的空间距离、商场的位置及商品在商场中的位置;还包括其他人的社会行为,如在商场里购物的都是些什么身份的消费者,他们在想什么,在买什么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该模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 (1)显著信念(salient belief)。信念它有两层含义:第一,信念 是信念对象与属性之间的联结关系。第二,信念是一种主观判 断。 显著信念就是指对消费者态度起决定作用的信念。 (2)信念强度(belief strength)指消费者相信某个对象具有某种 重要属性的可能性。 (3)信念评价(belief evaluation)反映的是消费者怎样看待某
4.3.3.行为反应测量法 . 行为反应是观察人们对相关对象的实际行为反应,把行为反应作 为态度测量的客观指标。采用行为反映测量方法,可以避免因被测 试者知觉而造成的有意掩饰,从而有利于得到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 料。但由于行为和态度之间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行为只是态度反 映的一个重要参考系数,因此,不宜单以观察行为来确定其态度。 常用的行为观察和测量技术有空间距离测量和生理反应测量:
2.利克特 .A.Likert)量表法 利克特(R. . 利克特 量表法 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在瑟斯通量表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种更为简 便的态度测量表。回答该表问题时,可以使用陈述性语句答出有关 态度的倾向,但不将题目按内容强弱程度均衡分解为若干个连续系 列,而是仅采用肯定或否定两种陈述方式。然后要求被测者按照同 意或不同意的程度作出明确回答,供选择的态度在量表中用定性词 给出,并分别标出不同的量值。 3.利克特量表法的应用 ﹙省略,参见教材P102﹚
5.社会判断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 社会判断理论(social judgment theory)假设人们对于有关态度对 象的信息会加以同化,即以原有的态度作为参照标准,将新信息进 行归类和处理。根据这一理论,人们的现有态度会对新态度的形成 产生影响和制约。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就是这个意思。
该理论强调,某个刺激或信息是否被接受,总是因人而异。人们 根据态度标准会形成一系列的接受圈和否定圈。符合现有态度标准, 即落在接受圈内的观念和事物就会得到承认。如果落在接受圈内的 信息本身并不完全一致,那么,人们就会对其进行协调或调整,使之趋 于一致与和谐,这个过程就称为同化作用;另外,落在否定圈内的信 息可能遭受比客观的不一致性更强烈的排斥,这就产生了排斥作用。
和谐理论表明,企业或品牌在与任何事物发生联系时都要 承担一定的风险。 该理论也解释人们普遍存在的攀附心理,即总愿意与那 些得到非常积极评价的事物,或者比自己身份地位高的人建 立某种联系。
4.3 消费者态度测量 消费者态度测量就是指运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手 段,广泛调查汇集有关消费者态度的信息资料,并加以定性、 定量分析,以求得关于消费者态度的结论。
●联想是两个或多个概念或知识之间的联结。 ●强化一般被解释为对行为的定向控制,是对来自外部刺 激及产生的内在体验或认知。 ●模仿一般是对榜样的模仿。 依据这一理论,态度的形成和变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顺从。 第二阶段是认同。 第三阶段是内化。
4.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 自我知觉理论(self-perception theory)对消费者态度的形成提出了另 一种解释。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 括认识。一个人对他人的知觉与对自己的知觉是有区别的,一是个人 对自我的知觉带有更多的主观因素。知觉者同时又是被知觉者,使自 我知觉更多地受主观成分的影响;二是自我知觉带有强烈的情感成 分。一个人对自己是接纳还是排斥,喜欢还是厌恶,这种主观感受会 强烈地影响自己对自己的知觉。 自我知觉理论可以解释一种叫做“踏脚进门技巧”(foot-in-door technique)的推销技术。
●态度一经形成是相当稳定的; ●某一个体与“物”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态度是一个矢 量,具有方向和强度; ●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体验,它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 来,也可以不表现出来。
2.态度的基本构成 态度的基本构成 (1)认知成分。认知是构成消费者态度的基石。 (2)情感成分。情感是构成消费者态度的动力。 (3)行为倾向。行为倾向是构成消费者态度的准备状态。 由此可见,在态度的诸构成要素中,任何一项要素成分发生偏离, 都会导致消费者态度的失调和作用的不完整。而其中尤以情感定 势和行为习惯对完整态的形成具有特殊作用。
4.2.2态度形成的相关理论介绍 态度形成的相关理论介绍
﹙参见教材P93﹚ 参见教材P93﹚
西方学者对态度的形成提出了许多理论解释,大多数解释是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即消费者态度的形成过程具有内在的、一致 性的要求。
1.认知失调理论 认 知 失 调 理 论 (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是 由 费 斯 廷 格 (L.Festinger)提出的。费斯廷格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 有关自我、他人及其行为以及环境方面的信念和看法。这些认知因素 之间存在三种情况:①相互一致和协调;②相互冲突和不协调;③相 互无关。当两个认知因素处于第二种情况,即处于认知失调状态时, 消费者就会不由自主地通过调整认知减少这种矛盾和冲突,力求恢复和 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
1.空间距离测量 空间距离测量(distance Measure)是通过人与人之间交往时 的接近程度和亲切表现来研究人们的态度。
2.生理反应测量 生理反应测量 生理反应测量(Physiological Measure)这是通过检查被测试者 的生理状态来测定其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态度的一种方法。生理 反应主要是测定人们的态度情感因素。 当人们形成某种态度时,其态度中的情感因素会唤起有机体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某些变化,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升高等 生理反应。因此,通过生理指标的测量或观察可以推测人们的态度 倾向。
4.2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 4.2.1 态度形成的基础
态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在社会化的 学习中,各种因素都可能对态度的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主 要包括: 1.个人经历 个人经历 2.模仿与观察 模仿与观察 3.知识性学习 知识性学习 4.群体的压力 群体的压力 5.需要的满足 需要的满足 6.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
种属性,即对于某种产品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重视程度。
2.菲什拜因模型应用 ﹙参见教材P100﹚ 菲什拜因模型应用 参见教材P100﹚ 下面应用菲什拜因模型来说明消费者对两种品牌饮料的总体态 度。 消费者1对品牌1(七喜)的总体态度为: A11=∑Bi11Ei1 =3×3+1×1+2×(-1) =9+1-2 =8 消费者1对品牌2(低热量百事可乐)的总体态度为: A21=∑Bi21Ei1 =2×(-3)+2×2+3×1 =-6+4+3 =1 可见,这位消费者对七喜的态度要比对低热量百事可乐的态度积 极得多。
第4章 消费行为中的态度 章 4.1 态度概述
4.1.1 态度的涵义与构成 ﹙参见教材P88﹚ 参见教材P88﹚
1.态度的内涵 态度的内涵 态度(attitude)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观念等社会现象所持的一 种稳定的基本看法,是一种倾向性心理反应。
消费者态度就是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与消费全过程中对商品 或服务等表现出的倾向性心理反应。对消费者态度可从以下几 个方面理解: ●消费者的态度是后天习得的,而不是先天的、本能的; ●态度不是行为,而是对某一特定商品、服务或行为的偏 好; ●态度包含着个体与某一物品之间的关系;
2.价值表现功能(value-expressive function) 价值表现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就是消费者在购买与消费过程中表 现出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和倾向。
3.自我保护功能(ego-defensive function) 自我保护功能 自我保护功能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在外来威胁和内在感 觉之下,使自己免受人格和自我形象的伤害,而起保护作用的 态度。 4.认识功能(knowledge function) 认识功能 态度的认识功能为消费者理解、选择和吸收外界信息提供 了一个参照物。
但是,不管是名人广告,还是品牌延伸,都需要满足两 个基本条件: ●目标顾客已形成对名人或知名品牌积极的情感关系。 ●所宣传或延伸的产品与名人或母品牌具有归属关系。
3.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又称条件作用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耶鲁大学的霍夫兰德 (C.Hov1and)。霍夫兰德认为,人的态度同人的其他习惯一样,是 后天习得的。人们在获得信息和事实的同时,也认识到与这些事实 相联系的情感与价值。 人的态度主要是通过联想、强化和模仿三种学习方式而逐步获得 和发展的。
平衡理论对于名人广告和品牌延伸的决策是很有用的。当 三维关系尚未完全确立时,比如说,当企业推出一种新产品或者 消费者对某个品牌还未形成明确的态度时,企业可以在广告中宣 传目标顾客所喜爱的某个名人(如范伟)拥有该产品(老村长酒), 来帮助消费者建立与产品之间正面的情感关系。品牌延伸的用 意亦在于将消费者对知名品牌(如五粮液)的积极情感,通过三维 关系传递到被延伸的产品 (如五粮春)上(如图4-1b所示)。
4.3.1.菲什拜因模型 .
1.菲什拜因模型内涵 菲什拜因模型内涵
﹙参见教材P99﹚ 参见教材P99﹚
菲什拜因(Fishbein)的主要观点是,人们对显著信念的评价产 生总体态度,因为人们趋于喜欢具有“好的属性”的对象,而不喜 欢具有“差的属性”的对象。这就是说,消费者对于某产品的总 体态度取决于该产品的属性符合其显著信念的程度以及他们对显 著信念的评价或重视程度。其公式如下: Ajk =∑BijkEik
4.3.2.问卷测量法 . 问卷测量法是指通过被测试者对预先拟订的问卷进行回答, 由此了解消费者对某一类商品或服务的态度。运用问卷量表的 关键是合理设计问卷。问卷一般由反映测量内容的若干条陈述 性题目构成,各题按照被测试者的反应范围或反应程度标以分 数或量值,最后根据得分状况判定或推断消费者的态度。 本节将介绍问卷测量法中使用较多的两种问卷,即瑟斯顿 测量表和利克特测量表。
1.瑟斯通 .I.Thurstone)量表法 瑟斯通(L. . 瑟斯通 量表法 该方法的特点是以等间隔方式拟订有关事物的题目,使问题按 照强弱程度成为一个均衡分布的连续统一系统,并分别赋予量值。 然后让被测者任意选择自己所同意的题目。主测试者根据被测试 者所选题目的量值,来确定其态度的倾向及强弱程度。得分越高 表明态度的强度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