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幻想曲”音乐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浅谈门德尔松幻想曲音乐特征——以《升f小调幻想曲》

浅谈门德尔松幻想曲音乐特征——以《升f小调幻想曲》

浅谈门德尔松幻想曲音乐特征——以《升 f小调幻想曲》术难点进行归纳,结合自身的演奏分析如何突破这些难点更好的诠释作品。

关键词:幻想曲;音乐特征一、概述门德尔松与《升f小调幻想曲》(一)门德尔松的音乐风格与贡献门德尔松是一位继承德国民族古典主义音乐遗产的音乐家,他所创作的音乐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一种结合,他的音乐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性与原则性,又具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与抒情性。

他的音乐作品优美,高雅,明朗,流畅,宁静,浪漫,这种音乐风格一部分是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的影响。

他自幼受到良好完善的教育,养成高贵而平和的性格,这对他日后创作风格的形成影响极大,造成了他的音乐创作情感抒发以温和平淡为主,没有深刻的社会性,以及真正的英雄性和激烈的戏剧性的表现,极少冲突与对抗。

明朗、安宁的大自然,以及奇幻的想象和体验,似乎更符合他的天性。

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音乐更适合当时城市的音乐时尚。

门德尔松的钢琴作品,包括随想曲、幻想曲、奏鸣曲、变奏曲以及前奏曲、练习曲等,尤以八集的《无词歌》堪称钢琴小品的瑰宝。

而他的歌曲作品同样与钢琴密不可分。

他的音乐以完善精美,灵巧温暖见长,大约相当于中国宋词中的“婉约派”的小令。

这个幸福儿童、天才少年、完美男人的音乐就如同其生活一样,波澜不惊,平如止水;精工细作,圆润无缺,就好似洁白透亮的玲珑瓷品。

(二)简述门德尔松的《升f小调幻想曲》门德尔松的《升f小调幻想曲》是他的一首鲜为人知的代表作品,是一首曲长约十四分钟的大型奏鸣曲式的幻想曲,这种体裁的钢琴作品并不常见。

门德尔松迷恋欧洲国家的自然景色风光,他多次出访欧洲,并且根据旅途中的见闻创作了许多作品;这首《升f小调幻想曲》就是在他旅行途中创作的。

作品带有愁思,沉思之情,是他内心感情的真情流露。

这首《升f小调幻想曲》充分体现了门德尔松明亮,优美,清新,高贵,典雅的音乐创作风格。

这首《升f小调幻想曲》与贝多芬的奏鸣曲《月光》在结构上非常的相似,是由三个使用不同音乐素材的乐章组合而成的,是一首能够体现门德尔松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一部作品。

肖邦《f小调幻想曲》Op.49的音乐结构及演奏释义

肖邦《f小调幻想曲》Op.49的音乐结构及演奏释义

73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2庄严和沉静,又使整首乐曲变得更加精彩和丰富。

(二)呈示部呈示部(43-143小节)分为六个部分:引子部分(43-67小节)主旨是要引出主部主题。

乐曲中的调性建立在f 小调上,音乐织体上采用了分解和弦式的琶音织体以及静态的柱式和弦伴奏,使乐曲在起承转合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即兴式的演奏。

这种表现方式确保了引子部分与主部之间的完整性和流畅度。

主题I 的部分(68-76小节)是,恢复了以f 小调为主的调性,这一部分中,旋律声部采用了单声旋律织体,展现了热情和歌唱的意境。

伴奏织体上采用了分解和弦式的三连音组合,使得音乐变得动荡不安,而这与肖邦的创作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主题II 部分(77-84小节)调性建立在降A 大调,旋律声部的织体采用了双音织体,使音乐的和声色彩更加明亮。

通过音乐进入关系大调,使音乐性格上变得更加明朗起来。

这种双主题写法让肖邦展示了他高超的作曲技法。

主部到副部的连接部分(85-92小节)音乐建立在降A 大调上,回到了分解和弦的琶音式织体,体现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情绪。

副部的部分(93-126小节)音乐建立在c 小调上,为f 小调的属方向调,音乐织体中包含着大量的空八度、柱式和弦、双音,使得音乐充满着气势,展现了宏伟的凯旋进行曲的形象。

结束部(127-142小节)音乐建立在降E 大调上,为副部的关系大调。

音乐织体上使用了大量具有律动性的柱式和弦以及跑动性的分解和弦琶音,使得音乐充满动力,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

同时也为呈示部划上了句号。

呈示部为整首乐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展开部展开部(143-222小节)将呈示部的主题材料作移调展开,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音乐规模,将三声中部新的音乐材料引入。

第143-154小节是流动且具有分解和弦式的琶音织体,建立在降E 大调上,这段连接材料来源于呈示部中引子与主部之间的连接。

展开部主部主题I (155-163小节)的音乐织体和呈示部相同,但调性不同,建立在c 小调之上,并通过琴键和谐,达到多层次的效果。

巴洛克时期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巴洛克时期乐器与器乐的发展
二是由文学、绘画、民间传说、神话、民俗风情等 内容构思而成的组曲。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 等。
小提琴制作
意 大 利
克 雷 莫 纳
三大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族
• 阿玛蒂 • 瓜乃里 • 斯特拉蒂瓦里
斯特拉蒂瓦里制造室
斯 特 拉 蒂 瓦 里 制
1 7 3 1 年
早 期 的 小 提 琴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发展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述:
博洛尼亚乐派 管风琴音乐 古钢琴音乐
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是意大利北方的一个城市,1450 年在教皇批准下,博洛尼亚建立了第一所 音乐学院,1666年又成立了爱乐学院,它 吸引了很多优秀的音乐家前来创作和演奏 。著名的博洛尼亚乐派由此诞生。
博洛尼亚乐派代表人物
维塔利和科雷里: 推动了室内乐发展,确立了三重奏鸣曲形式。
安东尼奥·维瓦尔第
巴洛克末期重要的作 曲家,杰出的小提琴家, 对巴洛克音乐走向古典主 义时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的作品主要以歌剧、 神剧、奏鸣曲和协奏曲闻 名,仅协奏曲就有500多 首,奏鸣曲也有70多首之 多。
前奏曲(prelude)
前奏曲本身的含义是引子和序曲。
17世纪之前,前奏曲在声乐曲前作为伴奏的引子部 分。
形成对比。
巴洛克时期主要乐器分类
• 键盘乐(管风琴、古钢琴) • 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 管乐器(双簧管、低音管、长笛) • 打击乐(定音鼓)
德国汉堡
德国管风琴制作
齐尔伯曼家族
施尼特格家族
阿尔普·施尼特格的管风琴
阿尔普·施尼特格
(1648年—1719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他在汉堡以南的诺恩费尔
击弦古钢琴

音乐的体裁

音乐的体裁

3、管弦乐
管弦乐(Orchestral music)广义上泛指 所有管弦乐队演奏的乐曲;狭义上指不包括 交响曲和协奏曲的较为小型的管弦乐作品。
4、室内乐
室内乐(Chamber music)通常指一件 或者几件乐 器演奏的各种器乐曲的总称, 其中每件乐器担任一个声部。这种器乐曲 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最常见 的是弦乐)是曲式自由、带有 即兴性质的独奏或合奏的器乐曲巴洛克时 代常与赋格曲前后搭配,后来逐步发展成 为独立的乐曲。
16、谐谑曲
谐谑曲(Scherao)是18世纪末产 生的一种生动活泼、诙谐戏谑或充满 激情和动力的器乐曲。
17、歌剧
歌剧(Opera)最早产生于16世纪末、 17世纪初的意大利,以后逐步流传到欧洲 其他国家。歌剧是有音乐、戏剧、舞蹈、 和舞台美术等组合,以歌唱为主的一种综 合艺术。结构原则和戏剧相似,常按情节 发展的时间、地点划分幕、场或景。声乐 方面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组成; 器乐方面除了为声乐伴奏,还有 独立的段 落,如序曲、间奏曲、舞曲等。
13、交响诗
交响诗(Symphonic poem)是由李斯 特首创的单乐章的带有标题的管弦乐曲, 分别按文学、绘画、历史故事、民间传说 等构思。如李斯特的交响诗《塔索》是受 拜伦的诗歌启发而作。
14、小夜曲
小夜曲(Serenade)源于意大利“夜 晚”(Sera)一词,它有两种样式:一种是 男子于月夜站在意中人窗台下所唱的爱情 歌曲;另一种是18世纪后形成的多乐章轻 快的器乐合奏曲。
11、组曲
组曲(Suite)是由若干对比的乐曲组合而 成的套曲。组曲大多属于器乐曲,但也有 声乐组曲。巴洛克时期的组曲大多由不同 风格的舞曲构成,如巴赫的《法国组曲》。
12、变奏曲

音乐体裁:西方音乐体裁音乐体裁

音乐体裁:西方音乐体裁音乐体裁

音乐体裁:西方音乐体裁音乐体裁话题:音乐体裁民间故事世纪1. 曲调(air,法、英)具有歌唱性的器乐曲,常用于18世纪的组曲中。

2. 阿勒曼德(allemande,法)17世纪盛行于法国和英国的舞曲体裁,四拍子,节奏平稳,速度较慢,常用于组曲。

同样的名称在19世纪指流行于瑞士乡村的三拍子轻快舞曲,它是华尔兹的前身。

3. 赞美歌(anthem,英)英国基督教教会仪式所用音乐,有独唱、合唱形式,歌词大多取自圣经,用英语演唱,一般用管风琴伴奏。

4. 咏叹调(aria,意;air,英、法;Arie,德)独唱曲,是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重要段落,也可以是独立的作品。

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和幅度较大的情感抒发。

5. 叙事歌;叙事曲(ballade,法、德)⑴13、14世纪的法国世俗歌曲。

⑵19世纪盛行于德国的具有叙事性的歌曲,内容常与民间故事、传奇有关。

⑶19世纪抒情浪漫的器乐曲,如肖邦和勃拉姆斯的钢琴作品。

6. 芭蕾舞剧(ballet,意)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

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

最初的法国芭蕾舞剧音乐不仅有器乐,还有歌唱和朗诵,因此可看作是歌剧的前身(当时的歌剧中也有芭蕾舞,此传统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并影响到意大利歌剧)。

19世纪中叶以后出现大量优秀的芭蕾舞剧音乐,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等。

7. 船歌(barcarolle,法;Barkarole,德;barcarole,意)来源于威尼斯船夫歌曲的器乐曲(钢琴曲为多,也有管弦乐曲),6/8或12/8拍,速度和缓,通常是在荡漾的节奏韵律之上有一条歌唱性的悠扬曲调。

8. 摇篮曲(berceuse,法;cradle,英;lullaby,英;Wiegenlied,德)安静温和的声乐或器乐小曲,节奏有如摇篮缓缓摆动。

9. 布鲁斯(blues,英)一译蓝调。

美国爵士乐的一种风格,源于黑人灵歌。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

第一章古希腊古罗马音乐西方音乐史分别七个阶段:1古希腊古罗马音乐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4世纪)2中世纪音乐时期(从公元5世纪-14世纪03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16世纪)4巴洛克时期(17世纪-18世纪中叶)5古典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6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7 20世纪音乐(20世纪)史前希腊和古希腊社会的发展:1迈若安及迈锡尼时期(约1650-1100B.C.)2荷马时期又称黑暗时期(约1100-800B.C.),<伊里亚特>与《奥赛德》有荷马所撰,多利亚自然音阶。

3城邦时期(约800-500B.C.),合唱,抒情诗歌繁荣4古典时期,竞技比赛的音乐,悲剧,喜剧5希腊化时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悲剧表演中引入第二个演员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欧里皮德斯-《美狄亚》,把妇女做主角古希腊喜剧1新喜剧:不谈政治,话题严肃,表现社会风俗2旧喜剧: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毕达哥拉斯:和谐学,将音程分为协和与不和协音体系:1四音列2完整音列体系多利亚调试:能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富于男子气,能使人变得坚强和有节制弗里几亚:使人狂放,激发人的热情副弗里几亚:容易使人丧失意志利底亚音乐使人柔和和淫荡混合利底亚音乐使人悲伤古希腊记谱法:1器乐谱 2声乐记谱古希腊是其主要乐器:1里拉 2阿夫洛斯管 3基萨拉琴(里拉琴的变体)古罗马时期概述:古罗马器乐:1图巴:一般用青铜制作,管长1.3米,分段制作,管身直2角号;管身圆古罗马的音乐观:1音乐当做一种享受2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音乐家的地位却下降3富有雄壮的气象罗马人喜欢:1笑剧:综合性的滑稽表演2哑剧:表现神话故事的戏剧舞蹈基督教音乐以单声音乐形态,附属于礼拜仪式,是作传播信仰的重要工具早期基督教音乐1使用许多犹太教音乐的旋律2混合了古希腊,东罗马,拜占庭圣咏的一些因素3各地的教堂都有各自的特色第二章中世纪音乐中世纪:通常音乐史把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灭亡至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这段长达一千年的历史,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圣歌主要有5种:1拜占庭圣咏2安布罗斯3法国圣咏4摩差拉比5赛尔特格里高利圣咏:指罗马教皇格力高利一世之命名的天主教音乐,常称平歌或素歌功能:运用于基督教以活动,分日课和弥撒两大类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1歌唱方式:独唱,齐唱,交替唱,应答唱2一般无伴奏,纯人声,以拉丁文,无明显节拍,以肃穆,节制,无世俗情欲为前提3礼拜仪式的咏唱为两类:诵经祈祷和礼拜歌曲1)音节式:一字对以音,音域一般较窄2)圣咏式:在同一高度的音上唱出相当数量的歌词3)音团式或纽姆式:一字对几个音,这是格里高利圣咏常用的方式,旋律比较流动4)花唱式:一字对多个音,少则十几个音,多则五六十个音,常见于欢呼歌中中世纪的教会调式是按圣咏的结束音(d,e,f,g),音域以及吟诵音等主要因素,对旋律进行分类而构成的。

西方音乐史复习1

西方音乐史复习1

欧音史复习名词解释格里高利圣咏:形成于8、9世纪,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使用罗马教会礼拜仪式,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

在西方音乐史上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

其一般特征为:无伴奏的纯人声(男声)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

歌唱方式大概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

日课:于6世纪本笃创立修道院时设立,是修道院规定每个僧人每日必做的“功课”,主要内容包括祈祷、诵经、唱赞美诗等。

日课在时间和进行顺序上都有严格的规程,每天八次,日课音乐主要有吟诵诗篇、交替圣歌和赞美诗。

弥撒:产生于6世纪左右,在9、10世纪逐渐发展演化成一套比较定型的礼拜仪式,是天主教会最重要的崇拜仪式。

分为专用弥撒和常规弥撒:专用弥撒随年历的不同时节,每一条目的具体歌词内容发生变化;常规弥撒的歌词一般不发生变化,有慈悲经、荣耀经、信经、圣哉经、羔羊经。

附加段:起源于9、10世纪,即在原有的格里高利圣咏基础上进行附加或者插入新的材料,形成一个扩展,意在对原圣咏内容进行说明、解释、引申。

附加或插入的材料可以是新的歌词,也可以是新的旋律材料,或者两者同时附加。

继叙咏:产生于9世纪左右的圣加尔修道院,由诺特克创造。

继叙咏紧接在“哈利路亚”之后,开始在“哈利路亚”的花唱旋律上附加歌词,最后脱离“哈利路亚”,称为一个独立的形式,也被称为“哈利路亚附加段”。

宗教剧:10世纪末从格里高利圣咏的附加段演变而来,包括奇迹剧、神秘剧和道德剧。

最开始由神父在教堂的讲经台上表演,后走出教堂庭院,在传教的过程中逐渐用世俗化的方言取代拉丁语,而且民间艺人常常参与到戏剧表演中。

由于这样的做法对基督教教规有所破坏,后被禁止在公开场合表演。

奥尔加农:起源于公元9世纪,是西方有记载的最早的复调音乐,最初的奥尔加农只是圣咏的一种演唱方式,即在歌唱圣咏的同时歌唱另一被称为奥尔加农的附加声部,这种简单的二声部歌唱因此被称为奥尔加农。

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史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特点】1、单声音乐织体2、音乐、诗歌、舞蹈紧密结合3、记谱采用字母谱(只有音高,无节奏音乐概念)4、产生了最初的音乐理论5、出现了简单的乐器【古希腊音乐起源】古希腊的音乐作品虽然没有直接流传下来,但是它的音乐文化精神却深深的影响着西方音乐的历史,音乐与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古希腊音乐体裁】音乐、文字、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弹唱诗人在漫游途中吟唱的【古希腊乐器】1、最早的弦乐器:里拉琴2、最早的管乐器:阿芙洛斯管【古希腊理论】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他们的论述涉及音乐的社会道德及审美作用【悲剧】是一种包括戏剧、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古希腊记谱】古希腊用希腊字母记谱,单音音乐【各个时期】1、荷马时期:前12世纪~前8世纪2、古典时期(音乐最为盛行):前5世纪~前4世纪3、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前1世纪【古罗马最大的特点】军乐【格里高利圣咏】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在位时期收集并整理的单音音乐,曲调朴素,唱词为拉丁文圣经,采用教会调式,是欧洲音乐史上最早有详细记录的音乐作品【奥尔加农的形式】1、平行奥尔加农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3、自由的或反向的奥尔加农4、花唱式奥尔加农5、狄斯康特【经文歌】13世纪后期盛行的一种无伴奏合唱复调音乐,它是在二声部的克劳苏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原本二声部克劳苏拉的上方声部没有歌词,后来有人将其填上了歌词。

这种上方声部有歌词的克劳苏拉就是经文歌。

在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的,且有“复歌词”的现象出现;即圣咏旋律声部的拉丁歌词与上方两个声部的法语歌词混在一起,通常情况下,两种歌词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游吟诗人的音乐风格】游吟诗人的歌曲大多是单声的,即兴弹唱时常加上伴奏,南方歌词分句不明确,旋律优美细腻,节奏比较复杂自由,而北方歌曲则比较朴实直率,与民歌接近,旋律轮廓分明规整【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区别】1、在表演场所方面:宗教音乐是在教堂和宗教活动中运用的,除此之外运用的音乐则是世俗音乐2、在声乐演唱方面:宗教音乐为复调的圣咏,采用拉丁文歌词,而世俗音乐多是单声音乐,用方言演唱,即形成分居多3、在调式运用方面:宗教音乐采用教会调式,而世俗音乐较多使用伊奥尼亚和爱奥尼亚调式4、在乐器方面:宗教音乐开始只是无伴奏的单纯音乐13世纪后管风琴成为教堂的伴奏乐器,但禁用其他一切乐器;世俗音乐则使用了民间流行的一切乐器,包括了弦乐、弹拨乐和管乐器等【兰迪尼式中止】T—S—D—D7—Ⅵ六级—T【新艺术时期的音乐特点】1、节奏有了新发展,较以前自由2、旋律更加丰富、流畅,并有了一定个性3、复调手法更加复杂、多样化,有了终止式雏形【文艺复兴时期的四个乐派】1、勃良第乐派:代表作曲家杜费、班舒瓦2、弗兰德斯乐派: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索3、罗马乐派:代表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4、威尼斯乐派:代表作曲家维拉尔特、A·加布里埃利、G·加布里埃利(叔侄俩创作了双重合唱)【双重合唱】由威尼斯乐派的加布里埃利叔侄首创,两组合唱,8到12声部,两架管风琴或乐队,音箱宏大,场面堂皇,富于表现力【牧歌】源于意大利,根据短小诗句改编,无伴奏合唱,多为爱情题材,富有诗意(1530年)【香颂】又称尚颂、歌谣曲,16世纪在法国广泛使用,表现生活场景,手法自由生动,带有一定的造型性【羽管键琴】羽管键琴,拨奏弦鸣乐器。

第4课_音乐体裁及形式(2)

第4课_音乐体裁及形式(2)

第四课音乐体裁及形式(二)【幻想曲】(Fantasia)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叙事曲。

原指一种管风琴或古钢琴的即兴独奏曲。

十八世纪末叶起,幻想曲遂成为独立的器乐曲,如格林卡运用俄罗斯民间音乐写成的管弦乐曲《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

【创意曲】(Invention)它是以模仿为主的复调音乐的体裁名称,是一种复调结构的钢琴小曲,根据某一音乐动机即兴发展而成,类似小赋格曲等。

【托卡塔】(Toccata)又称"触技曲",它是一种富有自由即兴性的键盘乐曲。

【萨拉班德】(Sarabande)舞曲的一种。

据情起源于波斯,十六世纪初传入西班牙。

由于情调热烈奔放而被教会禁止。

十六世纪未传入法国后,逐渐演变为速度缓慢、音调庄重的舞曲,常用于贵族社会和舞剧中。

其结构为二部曲式,节奏为三拍子;第二拍的音,时值较长而突出。

【塔兰台拉】(Tanantella)塔兰台拉原为意大利南部的一种民间舞曲。

据传:被一种毒蜘蛛"塔兰图拉"(Tarantula)咬伤的人,必须剧烈跳舞始能解毒,塔兰台拉舞即起源于此说,另一说此舞因产生于塔兰多城而得名。

其特点:速度极快,6/8或3 /4拍子,主要节奏为连续不断的三连音,情绪热烈。

【即兴曲】(Impromptu)它原是钢琴独奏曲的体裁名称,后也用于其他乐器的独奏乐曲。

它是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常由激动的段落和深刻抒情的段落组成,所以大多数是复三部曲式的。

【夜曲】(Nocturne)原指十八世纪所流行的西洋贵族社会中的器乐套曲,风格明快典雅,常在夜间露天演奏,与"小夜曲"类似。

【小夜曲】(Serenade)原指傍晚或夜间在情人的窗下歌唱的爱情歌曲体裁,所以曲调常是亲切抒情的。

在十八世纪末开始出现多乐章的重奏或合奏曲的小夜曲,则是为当时的达官贵族餐宴时助乐用的,曲调较轻快活泼,而与爱情无关,属于室内乐体裁。

【无言歌】(Song without Words)(无词歌)它的旋律犹如歌曲,用音型伴奏,但却无歌词,不供歌唱之用,是抒情歌曲般的器乐小品。

从古筝《幻想曲》中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

从古筝《幻想曲》中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

从古筝《幻想曲》中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作者:丁润今来源:《北方音乐》2016年第06期【摘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西方文化更加广泛的在中国传播,基于西方音乐体系的熏陶下,中国筝艺的创作及发展日趋多元化。

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王建民先生创作的著名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力求在其中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

【关键词】幻想曲;古筝;西方元素;借鉴筝,作为中国古老的汉民族弹拨乐器,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习筝爱筝之人加以改进,从而使筝乐器不断发展传播,更使蕴含在筝乐器中的美学思想及人文阐释日渐丰富。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各个领域都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以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研究领域得到发展。

在筝乐创作中也不例外。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西方作曲体系及其音乐文化的影响下,我国现代筝乐作品层出不穷,从而为传统筝乐的发展和传承带来新的视角。

在众多现代筝乐作品中,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创作的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可谓是独树一帜,他将西方“幻想曲”的音乐体裁与传统筝曲相结合,不仅保留了传统筝曲的创作元素,又开拓了古筝艺术的发展空间。

下面我们就从古筝独奏曲《幻想曲》入手,窥见西方元素在现代筝曲创作中的体现。

一、古筝独奏曲《幻想曲》中浪漫幻想色彩的体现(一)音乐素材及定弦中的“幻想色彩”《幻想曲》以云贵地区的民歌音乐为素材,体现出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描写了一种从容不迫、充满抒情气息,以及热情奔放、载歌载舞、回味无穷的深远意境。

音乐色彩时而明亮时而黯淡,乐曲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充分体现出“幻想曲”音乐体裁的特点。

在传统筝曲中,古筝定弦一般采用传统五声调式。

而在作曲家王建民先生的笔下,《幻想曲》大胆采用人工调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升高了Ⅱ级音,降低了Ⅵ级音。

这种定弦所体现的音阶的不稳定因素,更加体现出一种随心和即兴,丰富了音乐色彩和表现力,从而使本首古筝曲听起来更加动人心魄。

简析克罗德·德彪西的《狂想曲》

简析克罗德·德彪西的《狂想曲》

简析克罗德·德彪西的《狂想曲》梅 松(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21)【摘要】克罗德·德彪西的《狂想曲》是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生涯顶峰时期的成功作品之一,它的诞生标志着萨克斯管演奏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为萨克斯管的演奏技巧提供和创造了更丰富的表现余地,它在古典萨克斯管的文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具有里程碑式的一部作品,它对演奏者的节奏把握、技巧、音乐处理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

【关键词】狂想曲;克罗德·德彪西;技术难点分析【中图分类号】J613 【文献标识码】A引言狂想曲(Rhapsody):这个名词源于古希腊的史诗咏吟者,他们用乐器伴奏歌唱或朗诵,后来在专业创作中是指以民歌曲调为主题而发展的器乐幻想曲。

大多数“狂想曲”是以缓慢的民歌曲调为基础进行变奏,又与宣叙调式的段落和快速的民间舞曲段落相对比,音乐富于民间特色。

这部德彪西的《狂想曲》不仅是一种音乐体裁形式,而且是富有创造性和卓越创作技巧的作品,有着梦幻般的旋律,给人以美好的音乐享受。

演奏技巧是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良好的演奏技巧可以有效地控制音色和突出音乐表现力。

在德彪西的这部《狂想曲》中就需要演奏者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良好的音乐处理能力,比如,行进中的超高音演奏、节奏把握、音色控制等。

一、作曲家简介阿希尔-克罗德·德彪西(法语: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组曲《贝加马斯克组曲》《意象集》《版画集》等。

德彪西一家原是农民世家,大约1800年才迁到巴黎,他的祖父是酒商,后来经营不善改作了木匠。

他的父亲年轻时是一名海军,后来与其母亲经营一家瓷器店。

当德彪西出生后父亲本想培养他当海军,但是由于1870年的普法战争,使其全家人搬到一个亲戚家,在这时他开始接触并学习钢琴,1872年,他进入了巴黎音乐学院,一直到1884年 ,他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了12年,他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当时很多知名音乐家的肯定。

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幻想交响曲》

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幻想交响曲》
SONG OF YELLOW RIVER响曲》
郭家欣
摘 要:《幻想交响曲》由法国作曲家柏辽兹所创作,这部作品代表了真正的具有浪漫精神的标题交响
乐,为后人开辟了富有浪漫特点的标题交响乐的创作道路。作曲家通过对于“现实”中得到的爱情的反馈和
“现实”中对文学、戏剧与音乐的吸收与自己对于爱情的“理想”和对交响曲新创作模式的“理想”相结合,
这部交响曲的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 曲”,为听众讲述了一个敏感的、不健康的艺术家吞服 麻醉剂而自杀,因剂量不足未能自杀成功反而出现了一 系列幻觉的故事。在这个梦境中,主人公先是因见到心 爱之人之前而感到憧憬与不安,对爱人魂牵梦绕。紧接 着在一个热闹的舞会上遇见了自己的心爱之人,目光紧 随爱人,音乐也是欢快的圆舞曲形式。随后,视野又切 换到了夏日的田野中,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在黄昏下思考, 聆听两个牧童吹的短笛声,心里虽然觉得有相恋的可能, 但却又被更害怕被背叛的心情压制,渐渐的只剩下一个
(四)配器手法 古典交响曲中乐队编制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 琴、长笛、单簧管、小号、大号、长号、等这些基础的 乐器。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命运”中,贝多芬做出 了创新的举动那就是加入了人声部分。柏辽兹在贝多芬 创新的基础上更加独树一帜,不仅规定了各种乐器使用 的数量,还加入了一些新的乐器,或者是在原有乐器基 础上来描绘新的声音,这些乐器的使用也是用于来表现 这部作品的文学内容。例如在第三乐章中使用了英国管 和双簧管乐器来描写田园风光中两位牧童对答的笛声, 在第四乐章中用低音鼓来描写赴刑过程中的雷声,用敲 奏提琴弓杆的形式来表达第五乐章中魑魅魍魉的游荡。 柏辽兹对于交响乐配器的新“理想”和“现实”相结合, 使得配器法更加的完善和全面,为之后交响乐的改革做 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幻想交响曲》的历史意义 (一)在时代和柏辽兹自身成长因素下形成的标题 交响曲体裁 在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化大环境下,欧洲的文学、美 术、戏剧、音乐等各种姊妹艺术热衷于互相融会贯通。 作曲家们乐意将拜伦、歌德、莎士比亚的作品通过音乐 的形式加以表现,通过加以标题,将作曲家自己主观的 个人情感表达给听众。还有贝多芬对于交响曲的贡献和 创新、柏辽兹自身对于文学和音乐的热爱这些都对柏辽 兹创作《幻想交响曲》打下了基石,《幻想交响曲》为 真正意义上的标题音乐开辟了一条道路,他通过标题表 达的是自身的情感故事和主观体验,是一种具有个人色 彩的音乐形式,为法国后期浪漫主义乐派的发展产生了 较大影响。 (二)打破传统 《幻想交响曲》中的对交响乐的标题、文字说明、 配器、曲式结构、乐章数等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是对古 典交响乐的继承,也是一种“推翻”。柏辽兹在这部作 品中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结合、音乐与理想、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为标题交响乐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对于乐章数目和结构的大胆创新使交响乐又迈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并且使交响乐这种音乐体裁在浪漫主义这个 特定的时期正确的、极致的发挥了交响曲自身的功能和

朱勒斯·德梅尔斯曼萨克斯管《原创主题幻想曲》

朱勒斯·德梅尔斯曼萨克斯管《原创主题幻想曲》

音乐艺术研究 Research on Music Art83作者简介: 肖欣怡,贵阳学院音乐学院2016级;吕宇坤,指导教师。

朱勒斯·德梅尔斯曼萨克斯管《原创主题幻想曲》肖欣怡(贵阳学院音乐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摘要:萨克斯管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发明于世纪中叶的一种乐器。

因其音色优美多变,音乐表现力丰富,而受到众多音乐家认可,浪漫主义时期很多音乐家都曾为它作曲。

本文主要对萨克斯管《原创主题幻想曲》的作者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及演奏等方面进行浅谈阐释。

关键词:德梅尔斯曼;原创主题幻想曲;古典音乐;萨克斯管一、作品及作曲家简介说到作品萨克斯管《原创主题幻想曲》(Fantaisie sur un theme original),就不得不谈谈他的作者,朱勒斯·德梅尔斯曼(Jules Demersseman),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法国作曲家及长笛演奏家,1833年出生于法国北部的名叫翁斯科特(Hondschoote)的一个小镇,这是一座靠近比利时边境的城市,1844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跟随当时著名的长笛演奏家让·路易·图卢老师(Jean-Louis Tulou)进行长笛演奏学习,德梅尔斯曼是一位音乐天赋极强的作曲家,在他12岁时便荣获了巴黎音乐学院的长笛一等奖,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奖项。

他和他的老师一样,拒绝使用当时由波姆改良的现代长笛,他一直坚持用他的八键“老”长笛进行演奏练习,并且经常演奏自己的作品。

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艺术表现力很强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比较不拘一格,自由洒脱,容易勾起无数人的幻想。

德梅尔斯曼于1866年在美国去世,享年33岁。

德梅尔斯曼的创作成就除了依靠于他自身的音乐天赋以外,最主要的还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与坚持,每天刻苦练习,不断地进行创作探究。

虽然他的一生仅有短短的33年,但也创作了不少的优秀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由长笛演奏的《意大利协奏曲》,也被称作《音乐会独奏曲Op.82No.6》,此曲的创作他运用了那不勒斯民谣的素材所写,在中间的乐章相当接近于莎尔塔雷罗舞曲的风格。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巴洛克时期的器乐体裁
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 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 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 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托卡塔
托卡塔 toccata是西欧古典音乐的一种 形式,大多速度较快、节奏紧促,并对 乐器演奏技术有所发挥。十六至十八世 纪流行于意大利,通常由几个对比性的 乐段构成。十八世纪在德国有进一步发 展,自由奔放的特点更为突出十九世纪 后大多以快速节奏贯穿全曲。 。 特点: 托卡塔是一种比较自由接近即兴创作的 体裁, 它的技巧性比较高,特别是脚键 的运用。经常出现的手法有各种摸进和 模仿对位,偶尔也有短小的主调和声段 落。它一般包括若干段落,在慢速与快 速之间交替,常以慢速的狂想曲式的段 落开始,与随后的比较严格的赋格式段 落形成对比。 托卡塔曲是一种由键盘乐器所演奏的乐 曲。它是一种快速而节奏清晰的乐曲。
的代表作之一 。
赋格曲
赋格曲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赋格曲 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 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 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 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 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 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 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主要部分: 第1部分:为呈示部,指主题依次在各声部 作最初的陈述 . 第2部分:可能是最后一部分,也可能又分 为中间部与再现部,因此,除二段式的 赋格曲外,还有三段式的赋格曲,后者 尤为常见。 类型: 单赋格曲:根据一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二重赋格曲:根据两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这两个主题要适合作二重对位(两者可 互换位置)的移动。 三重赋格曲:根据3个主题写成的赋格曲, 这3个主题要适合作三重对位(三者可 互换位置)的移动。

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

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2015教师招聘笔试“西方音乐史”名词解释3 巴洛克时期1《水上音乐》巴洛克作曲家亨德尔于1717年为泰晤士河上的一次皇室巡游而作的管弦乐组曲,共约20曲,1740年出版,现代常见版本为爱尔兰作曲家哈蒂于1922年改编成的6首乐队组曲版,包括有着名的咏叹调、号管舞曲等乐章。

2.通奏低音巴洛克时期常用的一种简略的记谱方式,作曲家只写作高音旋律线和低音部,同时在低音部的上下方标以各种数字,用来指示演奏家应奏出的内部和声,又称“数字低音”。

通奏低音给予演奏家很大的即兴创造空间,巴洛克时期因盛行这种记谱法而被称为“通奏低音时代”。

3.管风琴由音管发音的古老键盘乐器。

形制较大,以音管、音拴、键盘、风箱等部件构成。

创制于古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晚期开始用于教堂,既有大型固定的管风琴,也有小型便携式的管风琴,文艺复兴晚期管风琴的制造业达到顶峰,推动管风琴音乐的发展,17—18世纪德国的管风琴音乐标志着巴洛克宗教器乐音乐的高峰时代到来。

4.古钢琴盛行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器种类的统称,通常有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两种。

楔槌键琴用铜楔击弦发音,又称“击弦古钢琴”,形制较小,音量有限,适合室内演奏;羽管键琴用羽管拨弦发音,又称“拨弦古钢琴”,形制大型,多有两层键盘,发音洪亮,音色清脆,在巴洛克时期常担任通奏低音乐器。

古钢琴在18世纪晚期逐步被近代钢琴所取代。

5.清唱剧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的宗教声乐套曲,16世纪末诞生在教堂的祈祷厅里,采用宗教题材,用拉丁语或意大利语演唱。

罗马作曲家卡瓦里埃利于1600年写作的《灵魂与肉体的表现》常被称作第一部清唱剧,卡里西米为现代清唱剧的形式确立做出重要贡献,亨德尔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清唱剧,代表作有《以色列人在埃及》、《弥赛亚》和《犹大·马加比》。

浅析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K475)

浅析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K475)

浅析莫扎特《c小调幻想曲》(K475)作者:徐怡沛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5期【摘要】莫扎特是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二位大师,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享誉中外的音乐作品,其中幻想曲是他创作中比较少见的体裁,在他的三首幻想曲中,笔者选择了最独特的一首《c小调幻想曲》(K475)来进行研究。

笔者通过分析《c小调幻想曲》(K475)的和声、调性转换、织体以及弹奏方式和音乐情感,来探析莫扎特的“幻想式音乐”。

【关键词】莫扎特;幻想曲;悲情;音乐情感中图分类号:J60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44-01谈起莫扎特,我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他的钢琴奏鸣曲、协奏曲和变奏曲,很少人可能了解他的幻想曲,《c小调幻想曲》是莫扎特对于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表达,让世人看到了一位充满童趣、欢快、阳光向上的作曲家背后悲情的一面,在这首作品中,莫扎特不仅向我们传递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表达了他不愿屈服,抗争到最后的精神。

一、莫扎特生平莫扎特生于宫廷乐师的家庭中,因为他的父亲是一位作曲家,所以莫扎特从小就开始接受音乐的熏陶,学习作曲,莫扎特自幼就有不同于常人的音乐才能,他六岁就可以在各国进行演奏,之后又创作了大量歌剧、奏鸣曲、变奏曲、协奏曲以及为数不多的幻想曲与回旋曲。

他拥有着不同于常人的音乐才能,创作出惊叹世人的音乐作品,但是其生活十分坎坷,生活给予莫扎特的痛苦,让他在音乐创作中显得格外纯静、活泼、开朗。

二、《c小调幻想曲》的分析这首作品一共由五个部分组成,前四个部分和一个尾声。

(一)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速度为慢板,为1-35小节,表达出的情绪比较压抑、伤感,多种调性相互转换。

其中第一部分中又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为1-25小节,第二乐段为26-35小节,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的情绪也有对比,第一部分刚开始的第一小节、第二小节为主题旋律,由此旋律发展第一部分。

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时代

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时代

西方音乐的发展历程时代你还在分不清莫扎特和巴赫的音乐区别?脑子里被西方音乐史弄得一团浆糊?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古典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主义音乐现代音乐新世纪音乐公元五世纪476年之前,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存在的时间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

这部分的音乐资料只能从考古而来,从发掘出的绘画、雕塑及少量流传下来的诗歌文学与哲学著作可以进行了解。

音乐常以诗与乐、舞与乐或诗舞乐“三位一体”等综合艺术形式出现。

音乐主要伴随着以下几种形式而出现:1、伴随着对神的祭祀仪式而出现:如古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节庆中,人们为了表达对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天神宙斯的崇敬,伴随着祭祀仪式,还举行载歌载舞的音乐庆典。

2、伴随着诗歌的吟诵而出现:如荷马史诗《奥德赛》和《伊利亚特》。

3、伴随着悲剧的表演而出现:如三大悲剧作家和他们的悲剧,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

(由于太早期无法找到相关音频)公元476-14世纪,西元476年罗马帝国瓦解后,希腊、罗马文明变趋衰微。

日耳曼人统治欧洲西半部,历史上称为“黑暗时期”,也就是“中世纪时期”。

连年的战争加上宗教的禁欲主义,音乐内容与形式以宗教为前提,在通俗音乐与宗教音乐夹杂抗争中发展。

中世纪早期教会对器乐是排斥的,随着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器乐体裁,乐器种类也增多了。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拨弦乐器:从罗马流传下来的里拉琴、索尔特里琴。

弓弦乐器:提琴(vielle或fiedel)吹管乐器:竖笛(recorder)、横笛、双簧管类的肖姆管(shawm)、风笛、小号、圆号。

键盘乐器:大型管风琴、便携式管风琴、固定式(桌式)管风琴。

文艺复兴时期:1450-1600年,这时的音乐家在人文主义思潮的推动下,对复调音乐进行了发展和变革,声乐与器乐逐渐分离而独立发展。

这一时期五线谱已得到完善,印刷术也运用到曲谱上,这都使音乐的传播更加便利和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幻想曲”音乐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俆小茜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1期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从16世纪到19世纪西方“幻想曲”音乐体裁是如何形成、沿袭与发展的。

“幻想曲”作为器乐体裁的一种,各个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与作曲家的个性特点,同时又有着奔放、自由、戏剧性质相承袭的一面。

关键词:幻想曲;形成;音乐特点;发展
中图分类号:J6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3-0116-01
一、“幻想曲”体裁的形成及其早期音乐体裁特点
“幻想曲”一词来自希腊文Phantasia,意为“想象”。

“幻想曲”这一形式是从16世纪的意大利开始兴起,当时指的是那种自由发挥作曲家的想象力而很少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通常为器乐体裁,而较少出现在声乐体裁中。

其主要特点为结构自由、显示出脱离某种固定的结构图形。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器乐曲一般不采用舞曲形式或变奏手法,而常使用纯粹的对位手法,形式多为“幻想曲”和“利切卡尔”(Ricercar,带有几个赋格乐段的乐曲,每个乐段主题不相同)。

其“幻想曲”就是严格按经文歌进行模仿,一般是由管风琴或古钢琴作即兴性的独奏,用对位的方式来模仿声部效果的器乐曲。

比如英国键盘作品集《马利纳曲集》(Mulliner,该曲集出版于1550年),辑选了约翰·塔弗纳(John Taverner,1490-1545)、理查德·法兰特(Richard Farrant,1530-1580)和约翰·雷德福德(John Redford,1500-1547)等人的作品,这些曲集包括有不少管风琴演奏所用的“幻想曲”。

17世纪上半叶,“幻想曲”音乐特点与“利切卡尔”、“随想曲”等体裁音乐风格接近,它的主要音乐语法特点是主调与复调交替出现。

在J.S.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所生活的巴洛克音乐文化时期,“幻想曲”常指超过当时习俗曲式风格的乐曲。

这种乐曲没有固定的曲式,通常带有比较随意的即兴的、富于沉思的性质。

它的织体比较灵活自由,往往以音型式的织体开始,之后再变化成其他织体,比如一般常用琶音式的和弦或某种特定的音型,其中还穿插有大段的宣叙风格的音乐片段。

因受洛可可艺术及时代艺术气质的影响,巴洛克时期的“幻想曲”常用快速、炫技式的音乐手法写成,感情的表露与华丽的技巧交织在一起,犹如巴洛克时代的建筑装饰一样华丽闪耀。

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常在“赋格”之前,加上一段类似即兴式的较短的“前奏曲”、“托卡塔”、“幻想曲”等乐曲片段,使得巴洛克时期的“幻想曲”往往同时兼有“前奏曲”和“托卡塔”的因素,所以巴洛克时期的“幻想曲”其实是自由即兴风格的音乐乐段与庄严哲理严谨“赋格”音乐的组拼与对比。

J.S.巴赫的“幻想曲”追求的是一种自由与有序严整相对比的效果。

即兴演奏曾在巴洛克时期风靡一时,这种演奏技巧一直延续到19世纪上半页,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都曾是西方音乐史上的即兴演奏大师。

即兴演奏在管风琴音乐发展史上功效卓越,它所形成的汪洋捭阖的音流及其恣肆宣泄的音效特点是J.S.巴赫管风琴音乐的重要艺术特点之一。

J.S.巴赫一生为管风琴、古钢琴写有多首“幻想曲”,如四首为管风琴所作的《幻想曲与赋格》(BWV537、542、562)曲等等。

在J.S.巴赫的“幻想曲”中,有的是独立之作,如《c小调幻想曲》(BWV 906);有的则置于“赋格”之前,如《a小调幻想曲及赋格》(BWV 904)和《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BWV903)。

这些乐曲以其严谨的对位逻辑、宏伟悲壮的感情与乐观明快的抒情性,充分展现了巴赫发挥这件乐器表现力的高度的技术才能。

巴赫“幻想曲”因此常被人誉为是用“火焰般席卷的音阶和琶音加上丰富的转调……”创作而成的令人激动的音乐作品。

J.S.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幻想曲”部分的音乐形式非常自由,大部分采用变化和弦,呈现出极其丰富的音乐色彩。

J.S.巴赫的《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钢琴曲将“幻想曲”体裁进行了更新的发展和突破。

二、“幻想曲”体裁的发展及其音乐体裁特点
16世纪到17世纪“幻想曲”的功能类似“前奏曲”或“托卡塔”。

18世纪之后的“幻想曲”在创作形式上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盛行于18世纪,类似即兴式的具有“前奏曲”功能的器乐曲。

这种器乐曲都有基本动机,用移调、反复等手法进行发展,并不单独存在,往往附在“赋格曲”、“奏鸣曲”、或“变奏曲”之前;另一种为独立创作的作品,随着时代音乐风格的变异而与多种曲式相结合,如以奏鸣曲式、套曲形式、或单乐章的形式出现等等。

从19世纪开始,“幻想曲”已经基本上是独立的器乐作品了,它不再放在“赋格”、“组曲”、或者“奏鸣曲”前面了。

由于“幻想曲”具有自由、不受限制的特质,因此不论在曲式、结构、调性、和声、旋律、或节奏等各方面,都具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

古典主义时期的“幻想曲”,是写法上比“奏鸣曲”更为自由的大型器乐作品,如海顿的《C 大调幻想曲》(Hob.ⅹⅦ:4)、莫扎特的钢琴曲《d小调幻想曲》(K396)、《c小调幻想曲》(Kr.475)、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op.27no.2)(作者标明“类似幻想曲的奏鸣曲”)等等。

以莫扎特的《c小调幻想曲》为例,它将“幻想曲”与“奏鸣曲”结合在一起,“幻想曲”可谓是其后“奏鸣曲”音乐的一个预备,因此而形成了比常规“奏鸣曲”更为大型的内涵丰富的音乐作品。

浪漫主义时期的“幻想曲”音乐特点是常常自由发挥现成的主题,或在“幻想曲”中综合各种音乐曲式和体裁的因素。

这一时期的“幻想曲”大都带有较强的幻想性,如肖邦、舒曼、勃拉姆斯等人的钢琴“幻想曲”就常表现出幻想色彩的意境。

或根据现成音乐主题(民歌、他人音乐素材)创作乐曲,如肖邦的《f小调幻想曲》(op.49)、门德尔松的《爱尔兰幻想曲》
(op.15)、勃拉姆斯的钢琴曲《幻想曲》(op.116)等。

舒曼在他的《C大调幻想曲》乐谱扉
页中明示他的“幻想曲”描绘了德国诗人施莱格尔(Schlegel)的文学诗篇的艺术境界(“穿过尘世缤纷梦境,聆听者在暗中,能听见最细微的声音”),静寂的梦境里,思绪在飞扬。

同时,在其中一个乐章的再现部里还短暂引用了贝多芬的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中第六首歌曲的音乐主题。

再如舒伯特的《流浪者幻想曲》(op.15)即围绕着舒伯特本人的艺术歌曲《流浪者》的主题旋律而创作;李斯特也称其以歌曲、歌剧和器乐曲主题为基础的钢琴和乐队改编曲为“幻想曲”,如《根据贝利尼歌剧主题而作的幻想曲》等。

还有许多由自由发展的歌剧音乐主题而形成的“幻想曲”,如圣-桑的《幻想曲》就根据德国作曲家格鲁克(Gluck)的歌剧主题改编而成,萨拉萨特和韦克斯曼的《卡门幻想曲》也是器乐“幻想曲”。

在19世纪,“幻想曲”作为一种独立的器乐曲,在某种程度上与“随想曲”这一体裁类似。

但“幻想曲”与“随想曲”又有区别。

一般来说,“幻想曲”更着重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更多的侧重与对个人情感色彩的渲染;而“隨想曲”则比较偏向于对某种情感体会的抒发。

“幻想曲”的音乐规模往往比“随想曲”更为庞大。

到20世纪初,“幻想曲”的即兴性、变奏性、综合各种曲式、标题性等基本结构原则被继续沿袭,但这一体裁已在钢琴音乐中很少出现,而这些为数不多的现代“幻想曲”作品,在风格上已很少具有它早期的即兴性与悲怆情感的色彩了,更多的仅仅含有一点幻想的性质而已来了。

参考文献:
[1]朱秋华.西方音乐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美]格劳特(Grout,D.),帕利斯卡(Palisca,C.V.).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
社,1996.
[3][法]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
[4]张洪岛.欧洲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5]钱仁康.欧洲音乐史话[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7]修海林,李吉提.西方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美]埃格布雷特.西方音乐[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9][德]赫菲尔.西方音乐的故事[M].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