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史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

《地史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第一讲什么是地史学地史学,又称地质历史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和地下各种地质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地球自形成以来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事件,如地壳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生物演化等,以及这些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演化过程。

地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矿床等,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考察、室内分析、实验模拟等。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历程,预测未来的地质变化,为矿产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讲地史学发展简史地史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创立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威廉·史密斯为代表的地质学家,通过野外考察和地层对比,提出了地层的年代顺序和生物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2. 成长阶段(19世纪初-20世纪初):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地层的接触关系、化石的分布规律,提出了地槽-地台学说、生物演化论等理论,使地史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3.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今):地史学与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相互融合,形成了大地构造学、沉积学、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

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全球事件地质学等新理论的提出,使地史学的研究范围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第三讲地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史学与以下学科密切相关:1. 地质学:地史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两者共同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

2. 古生物学:地史学通过研究地层中的生物化石,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和古生态环境。

3. 地球物理学:地史学利用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和结构。

4. 地球化学:地史学通过分析岩石和矿物的化学成分,探讨地球的物质来源和演化过程。

5. 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地史学与这些学科共同研究地球表层系统,探讨地球环境演变与生物演化的关系。

第四讲地史学的特点与学习建议地史学的特点:1. 综合性:地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掌握地质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基础知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名词解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复习总结一名词解释1、鲍马序列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沉积相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4、复理石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5、板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是一种沉积岩的沉积构造,由直脊型波痕迁移形成的沉积岩内部层理构造,上,下层面在可观察的露头上基本上是等厚的,内部纹层与其相交切。

6、三角洲相三角洲相是指携带着大量砂泥质碎屑的河流入海(或湖)在河—海(湖)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在河口区形成的尖顶指向陆地的三角形的沉积体,三角洲因此得名。

三角洲相因受河流、波浪、潮汐及岸流影响程度的差别,形态有所不同,但总体上自陆向海(湖)可分为三部分: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

7、垂向加积作用垂向加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主要是悬移物质从水体中垂直向下沉降,沉积学上把这这种沉积作用称为垂向加积。

8、笔石页岩相笔石页岩相以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等浮游生物化石,而不含或少见底栖生物化石。

代表水深、滞流的非补偿海环境。

9、标准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利用这些化石既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年代对比。

10、层理构造层理构造,沉积岩内部由于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不同显示出纹层状的构造,根据形态和成因主要可分为水平层理、交错层理及平行层理。

地史学

地史学

地史学定义:地史学又称为历史地质学(historical geology),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它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物质记录阐述地质作用及其产物,以及地表生物界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分析地位:地史学是一门地球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地史古生物学、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被称为地质科学的三大支柱地史学综合了动力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岩石矿物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等学科知识,来阐明地球的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在全部地质时期内的发生发展历史因此,它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用的概念和方法涉及到多种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基本内容:研究地层的形成顺序、时代、划分地层单位、建立地层系统、进行地层的时空对比,构成了地层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分、沉积相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地层形成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构成了沉积古地理学根据地层的沉积组合、沉积古地理、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及其它构造标志,恢复地层形成的古构造背景、古板块分布格局及其离合史,构成了历史大地构造学基本任务: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的形成和发展—生物进化史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沉积发展史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分布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运动史研究范围:对象—从地壳扩展到整个地球时限—地质时期—38亿年以后天文时期—46-38亿年具体资料—地层、化石、构造变动记录、古地磁记录、放射性同位素记录等主要方法:利用动力地质学关于地质作用、现象和产物的知识对地层进行分析,推论当时的地质环境和地质作用。

成为现实主义原则或将今论古原则利用古生物发展演化的知识,用化石确定其顺序及年代利用构造地质的知识,用地层的顺序、接触关系分析各区在不同的地质时代中的构造历史地层系统和地质年代地层层序的建立1 地层——即能以某种界面分开的、具某种相同特征的层状地质体。

指一切成层岩层的总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变质岩和火成岩(岩层——非正规术语)。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地球的演化历史,包括地质过程、地形发育、生物演化以及与地球环境有关的各种变化。

地史学涉及的时间尺度非常广泛,包括从地球形成开始到现代的各种地质、生物和气候变化。

地史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史学研究地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地球内部和外部的演化过程。

这包括地球的结构、地壳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

2.地层学:地史学通过对地层的研究,了解地球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的地质活动、气候变化以及生物演化。

地层学通过分析岩石层序和化石来重建地球历史的时间序列。

3.古生物学:研究地球上古代生物的化石,揭示生命演化的过程,以及古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演变。

4.构造地质学: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包括地震活动、山脉的形成、地壳变形等。

5.气候与环境演化:地史学还关注地球气候的演变,包括古气候的重建和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研究。

6.地球科学的交叉研究:地史学与其他地球科学领域,如气象学、海洋学、地球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地球科学体系。

总体而言,地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预测自然灾害、探索矿产资源、保护环境等方面,对地球科学的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史名词解释

地史名词解释

1、鲍马序列:是一种浊流沉积的典型层序,由自下向上变细的五个层段组成,最底部由具递变层理的杂砂岩组成(a段),底面具有槽模,沟模等冲刷铸模,往上为b段,具有平行层理的砂岩;c段为具小波痕交错层理,变形层理的粉砂岩,d段为具有水平纹理的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最顶部E段,为块状泥岩。

2、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连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合。

3、沉积组合:又称沉积建造,它反映的是沉积作用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

沉积组合是在一定的地史发展阶段(构造演化),其沉积过程能够反映主要构造环境的,在成因上相互关联的沉积相的共生综合体。

4、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5、沉积旋回:沉积作用常常具有旋回性的特征,在含煤沉积中尤为显著。

当地层中的沉积物自下而上出现由粗变细,又由细变粗的反映一次海进,接着又发生海退的完整过程时,把它称为一个沉积旋回。

划分沉积旋回以海进为起点,沉积旋回是沉积作用周期性或韵律性的反映,有不同级别之分,大的旋回可以包括数个小旋回。

6、南丹型:是华南泥盆系中、上统台内裂陷槽深水、滞流,贫氧沉积的代表,空间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的带状分布,明显受同沉积断裂的控制,由黑色泥岩,泥灰岩、硅质岩组成,含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等化石。

7、地层层序律:又称地层叠复律,于1669年由N.Steno提出,在未受强强裂构造变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在下,后形成的地层叠复其上,即上覆地层比下伏地层新。

复理石:又称复理石沉积,复理石建造,是指形成于大陆边缘(陆间区),大陆钭坡坡麓(深海、半深海),由浊积岩或等深积岩,深海,半深海泥岩,有规律的或韵律性的交互组成的巨厚地层。

8、象州型:是华南泥盆系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台地沉积类型。

分布广泛,以广西中部象州,二塘、横县六景,郁江沿岸中泥盆统和湖南中部上泥盆统为代表。

第一章地史学

第一章地史学

•地史学的研究任务包括: ①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形成和发展 的 生物进化史; ②研究地史时期古地理变迁的沉积 发展史; ③研究地史时期大陆和海洋板块的 格局、板块离合过程、构造演化历 史的构造运动史三个方面。
什么是古生物学的特征?
and
什么是地史学的特征?
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精细、直观、具体 intuitive concrete fine
地史地层学
(历史地质学或地史学)
地史地层学(地史学)
欢迎同学们选择了地质类专业, 希望大家努力学习,掌握丰富的地 质知识和专业技能,预祝同学们将 来都能成为地质行业的优秀人才,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地史地层学
第一章绪论
1、 什么是地史学? 2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地史学? 3 、我们如何学习地史学?
二、地史学发展简史
地史学启蒙时期(工业革命[1750]前;沧海
桑田、三定律,将今论古) 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18世纪末-20世纪 中;化石层序律、灾变论、相律,生物分 区,槽台,大陆漂移) 现代地史学形成与发展阶段( 20世纪中今;板块、新灾变论、层型、地球系统科 学) 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1921年辛亥革命今;李四光,黄汲清,第1本地史学)
地层层序的建立就是要根据地层层序律和 化石层序律来进行的。当我们对一个地区 的地层进行研究时,根据化石特征推断出 地层时代的相对新老,确立地层的上下关 系,再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建立地层柱 状图。
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 主要代表人物及成就
1. 翁文灏: 1926,首先命名了 燕山运动。 2. 来华美国学者 葛利普: 为中国地层地史的首轮总结人, 北大地质系教授; 发表了很多关于中国地层的著作。 3. 李四光: 中国地质学家, 古生物学家, 地质力学的奠基 人,北大地质系教授。 4. 黄汲清: 构造地质学家, 提出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1945); 5. 王鸿祯: 地史学家,武汉地质大学教授,地史学教材的 首编者。

地史学名词解释

地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化石: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外模:遗体坚硬部分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原来生物外壳形态和构造内模:壳体内面印在围岩上留下的模子,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构造和形态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种的总和.指相化石: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标准化石:是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形态功能分析法:深入的研究化石的基本构造,力求阐明这些构造的功能,并据此重塑古代生物的生存方式.沉积地层: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通过不同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地层。

沉积环境: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沉积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即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物质表现。

岩相:沉积环境在岩性特征上的表现。

生物相:沉积环境在生物特征上的表现。

浮游相:以营漂浮、游泳生物为特征,共生的岩石类型常常为深水或静水环境的黑色页岩、硅质岩及复理石沉积,通常分布于台盆、半深海或深水海槽区壳相(底栖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三叶虫,腕足等和典型的浅海相灰岩、泥灰岩等位特征,通常分布于台地区.混合相:生物—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为主,也有漂浮、游泳生物岩石类型—浅海相灰岩、泥灰岩、页岩分布区—正常浅海礁相:底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沉积环境:温暖、清澈的浅海.条带状分布于台地边缘相变:沉积相在空间(横向)和时间(纵向)上的变化瓦尔特相(定)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即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相分析:对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沉积相,推断其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

现实主义原理或“将今论古”:现代可见的地质作用和产物,完全可用以说明和研究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及其物质纪录。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沉积特征.纵(垂)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一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横(侧)向加积作用: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地史学geohisory

地史学geohisory

地史学研究地球(主要是地壳和上地幔顶层)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又称历史地质学。

地史学的研究内容①地层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地壳表层岩石的形成年代、生物群的特征以及地层划分与对比)。

②古地理学。

(研究地层的形成环境及不同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

③历史大地构造学。

(根据地层的沉积类型、物质组分接触关系以及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动等,推断其形成时的构造条件和这些构造条件在地质历史上的时空演变。

)大陆漂移学说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的。

化石层序律是英国工程师史密斯提出的。

地层(stratum[ 'streitəm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成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岩浆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

岩层地层叠覆律在层状岩层的正常序列中,先形成的岩层位于下面,后形成的上面。

化石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ion)或称生物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不同的古生物化石组合,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古生物化石组合;古生物化石组合的形态、结构约简单,则地层的时代越老,反之则越新。

标准化石(guide fossil)能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

它应具备时限短、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显著等条件。

指相化石(facies fossil)能够指示生物生活环境特征的化石.地质时代geological age 一个地层单位或地质事件的时代和年龄。

包括相对时代和绝对年龄。

地质时代,可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5个时期。

地质时代的单位为:宙、代、纪、世、期、时。

整个地壳历史划分为隐生宙和显生宙两大阶段。

宙之下分代,隐生宙分为太古代、元古代,显生宙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代之下又可划分若干纪如寒武纪、侏罗纪、第四纪。

每个纪又分为二个或三个世,世下分若干期.与地质时代各单位相对应的地层单位为:宇、界、系、统、阶、带.时代划分:宙、代、纪、世、期、时。

地层划分:宇、界、系、统、阶、带。

地史

地史

(四)其他地层单位简介
1、生物地 zone):根据生物群总体组合的分布时限为标准划分。
B、延限带(Range zone):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其整个延续范围之内代表的地层体(以代表性生物门类的延续时限为标准划分的)。
C、顶峰带(Ame zone):又称繁盛带(Eptbole),是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三、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类型
沉积环境:是沉积物质沉积时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发生沉积作用的、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地貌单元,并以此与相邻的地区相区别。
环境参数:物理参数;化学参数;生物参数
一)大陆环境的沉积相类型
特点:地形复杂,地质作用多样,沉积介质影响显著(水、冰川和风等介质)受气候分带的影响也明显。因此,各地区沉积特征及陆生生物(尤其是植物)的生态特征及地理分布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故而造成了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B、湖泊相:在降雨量充沛的潮湿气候区多形成淡水湖泊。根据湖水深度可分为滨湖、浅湖和深湖。水体封闭,从湖滨到湖心,随着湖水深度的增加,水动力逐步减弱,沉积物也由粗至细的机械分异。多呈环带状分布,层理类型也从交错层理(滨浅湖)渐变为水平纹理(湖心)。
二、地史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1、地层学 (Straigraphy)——主要任务是对出露地表的层状岩层(含生物化石或同位素年龄)形成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对比,确定地质时代,进而建立其地质系统。
2、沉积古地理学 (Sedimentary Paleogeography)
分析和确定地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和时空分布特征,恢复地史中的海陆分布,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演变。
二、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沉积物有着不同的标志特征。主要包括:a、沉积岩石的颜色;b、古生物群的面貌;c、岩性特征及层理和层面构造特征;d、矿物标志或称地球化学标志等。

地史名词解释

地史名词解释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指沉积作用场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河流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宾海环境、浅海环境等,它们具有特定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过程,对沉积物产生特定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环境的沉积相。

角度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是一种地层的接触关系,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且两套地层以一定的角度相交。

表明下伏地层形成后曾发生构造变动及剥蚀作用,不但出现沉积间断,而且使下伏地层产状也发生变化,产生倾斜或褶皱。

因此当侵蚀面再度接受沉积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无论在产状上或构造特征上都有明显差异。

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

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

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埃迪卡拉动物群:震旦纪晚期出现的,由多门类,低等,无骨骼的印痕化石组成的动物群称之为裸露动物群(伊迪卡拉动物群)。

包括:海绵类(毛森海绵)、海腮纲(伦吉虫)、环节动物(狄氏虫)、蠕虫类(皱节虫)、水母类(环轮水母)及一些分类位置不明的生物。

小壳动物群(小壳化石):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

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笔名相(黑色笔石页岩相):笔石多营漂浮生活,分布广。

出现在还原条件的较深海、滞流海。

化石丰富,保存完整,黑色笔石页岩相。

壳相(底栖相):在滨海、浅海带,底栖(介壳)生物十分发育,与浅水沉积物一起形成壳相。

以碳酸盐为主时称为介壳灰岩相(珊瑚礁灰岩相)在滨岸带可形成介壳滩。

珊瑚、苔藓虫、层孔虫等可形成生物礁或生物滩。

混合相在浅海区,浮游生物死后下沉澄江动物群: 寒武纪早期(筇竹寺期,530Ma), 继小壳动物群(梅树村期, 542Ma)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

古生物地史学

古生物地史学

名词: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为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以及和生物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记录。

2.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它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地质历史中行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4.标准化石:演化快,属种生存的地质时间短,地理分布广。

5.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6.沉积相:则是特定的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即在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综合。

7.地层划分:是指根据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

8.地层对比:是指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9.构造旋回:地球岩石圈的构造演化具有米啊、明显规律性的旋回现象,我们把这种全球性的构造旋回现象称为——10.构造阶段:根据不同构造旋回所占据的时间可以划分不同的构造阶段.。

11.威尔逊旋回:加拿大地质学家威尔逊根据现代大陆和大洋的实例归纳了大陆板块离合和大洋盆地演化的发展旋回模式。

12.震旦:是我国的古称,首次地层专名,其最初的含义是指下古生界——元古宇之间的大套碳酸盐岩地层。

时间为850—600Ma。

13.早古生代;距今570——40Ma,延续时间170Ma。

包括寒武纪(570——500),奥陶纪(500——440),志留纪(440——400)Ma。

三个纪内部均为三分,早、中、晚。

14.晚古生代:距今400——250ma,延续时间150ma。

包括泥盆纪(400——350),石炭纪(350——280),二叠纪(285——250)。

15.中生代经历250——65Ma,延续185Ma,分为三个纪,由老至新分别为三叠纪(250——205),侏罗纪(205——135),白垩纪(135——65)。

地史学总论期末重点总结

地史学总论期末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地史学: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标准化石:一般指那些数量多、分布广、演化快、特征显著、在地史中延续时间短且易于保存和辨认的生物所形成的化石。

他们可以用于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生物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时代相同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组合。

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称为相变。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的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地重叠在一起。

沉积环境: 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自然地理单元相标志:反应沉积记录成因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各种标志的总和。

(物理相标志:岩性,层面构造,层理构造,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岩性包括颜色原生色次生色,成分,结构;层面构造包括波痕,侵蚀构造和暴露标志;重要的层理构造有交错层理,水平交错层理等等)岩层:成层岩石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 年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成分或砾石.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 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交切关系原理:被交切的地质体总是老于交切它的地质体或地质构造。

包含物原理:含有包含物的地质体的年龄总是年轻与他的包含物地质体的年龄。

1.绪论

1.绪论
看——做 思——悟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地史学发展简史
地史学的发展和建立可划分三大阶段:
1. 地史学启蒙时期 或称萌芽阶段(19世纪初之前)
2. 近代地史学建立阶段(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3. 现代地史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914-今)
1. 地史学启蒙时期 或称萌芽阶段 (19世纪初之前)
本阶段相继建立了一些地史学概念:
(1)化石层序律(Law of Faunal Succesion )
18世纪末英国工程师史密斯 (W. Smith ,
1769-1839)1796年 发现
– 不同的岩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 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由此开创了生物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基
础上建立起了欧洲古生代以来的纪(系)一级 地质年代表。 标志着以地层学为主体的狭义地史学已经形 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他研究了肌肉的收缩问题,这应该是医生的本行。他发现收缩的肌肉只
是改变了它的形状,而没有改变体积。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发现。
由于他在解剖学研究中名气很大,一次,佛罗伦萨的大公爵给他送来了
一具刚捕获的鲨鱼的头,供他解剖。当斯坦诺在检查鲨鱼的牙齿时,他 发现这些牙齿很像人们在岩石中发现的“舌形石”。以前的人在解释舌 形石时,把它说成是从天空上或月亮上掉下来的石头,还有的人认为它 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通过与鲨鱼牙齿的比较,斯坦诺终于得出了正确 的解释:岩石中的舌形石就是古代鲨鱼的牙齿。
– 正如史密斯描述的那样,每一地层含有特定的化石或化石组合,并可以以此来与其他地层相区分。 这就是著名的“化石层序律”。 – 在特定地区的沉积岩的地层所含有的化石,具有明确的次序,在另外的地区,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次 序,于是不同地区的地层就可以相互对比了。 – 由于生物的演化是不可逆的,一种生物绝灭后,就不会再次出现在地球上。而生物的种类繁多,因 此考察岩层中的化石,根据生物演化的顺序,可以确定岩层的形成顺序,而各种各样的生物综合运 用,可以精确地划分地层。只要地层中化石丰富,这一规律比“地层层序律”更实用、更精确。

古生物地史学总结

古生物地史学总结

1、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

研究对象:古生物学以保存在地层中的化石为研究对象。

研究内容: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规律。

2、地史学: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

研究地史时期地壳和近地表的经历和变迁,阐明地壳发展历史规律。

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发展史和地壳运动发展史等。

研究对象:地质历史中形成的地层以及反映地球发展历史的其他物质记录。

3、化石:指保存于岩层中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假化石;在形态上与某些化石十分相似,但与生物或生物生命活动无关。

大化石:利用常规方法肉眼就能研究的。

微化石:肉眼一般难以辨认,要借助显微镜观察的。

4、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的结合。

分子生物学:古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结合产生的。

古生态学;研究古代生物与无机、有机环境关系。

5、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

6、化石的形成要具备如下条件:生物本身条件、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埋藏条件、时间条件、成岩条件。

7、石化作用可分为: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的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和坚实。

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

炭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

8、化石的保存类型可分为实体化石:指经过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又可分为印痕、印模、核和铸型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化学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9、古生物化石主要分类等级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9、种(物种)是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的基本分类单元。

10、化石种具如下特征:①共同的形态特征;②构成一定的群居;③群居具有一定的生态特征;④分布于一定的地理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威尔逊旋回(6)从板块构造观点来看,洋壳盆地并非永恒存在,一般都经历开裂、扩张、收缩、闭合的发展过程。

加拿大地球物理、地质学者威尔逊(J.T.Wilson,1973)首先联系现代各种海洋实例,系统归纳了洋盆开合的多阶段发展模式:萌芽阶段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

如现代的东非裂谷。

初始阶段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成熟阶段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又未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

如大西洋.衰退阶段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

如太平洋.残余阶段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

如地中海.消亡阶段海洋消失,大陆相碰,使大陆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上述海洋开闭过程在地质历史中反复出现,即构造运动具周期性。

需要说明,地史中古板块和古洋盆的情况更为复杂,上述威尔逊旋回6个阶段不一定全部依次发展,小型或微型板块的分裂和拼合过程也有特殊性,在实际应用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退积和进积海进时在滨岸地带,特别是在沉积物地面坡度较大的地方(如三角洲),会发生岩相带向陆方向的海侵式迁移,在盆地分析的术语中称为退积。

海退时则会造成岩相带向海方向的海退式迁移,称为进积。

海侵超覆(7)海退退覆在海平面向大陆方向侵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上超;在海平面向海洋方向退却过程中,地层形成向海洋方向下超。

生物区系(2)生物区系主要指因温度控制和地理隔离两大因素长期形成的生物分类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主动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之间以海沟相接触,二者呈突变关系,陆架陆坡均很窄,缺失陆隆,是世界上地震最强烈,火山-侵入作用最活跃的地带,典型见于太平洋周边。

被动大陆边缘又称稳定大陆边缘,特点是大陆与大洋呈连续过度关系,没有海沟,缺少地震和岩浆活动,一般由陆架,陆坡,陆隆,大洋盆地组成。

如大西洋两侧。

穿时(5)一个岩石特征一致或岩石组合特征接近一致的岩石地层单位,在其分布范围内的不同地点,其地质年龄不同时的现象,或者说一个岩石地层单位,一经侧向追索,其界线往往不与时间面吻合,也不与时间面平行,而与时间面相交的现象,称为穿时。

南丹型(2)象州型泥盆系(2)相与相变(3)相,特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沉积环境在岩石特征上的表现即为岩性相,在生物特征上的表现为生物相。

沉积相在横向(空间)上的变化称为相变。

生物地层单位(3)是根据地层中保存的生物化石划分的地层单位。

是以含有相同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单位化石有别的三度空间地层体。

分为延限带,顶峰带,组合带,谱系带,间隔带。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顶峰带指某些化石属,种最繁盛时期的一段地层。

组合带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谱系带是含有代表进化谱系中某一特定化石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岩石地层单位(1)岩石地层单位是主要根据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划分,对比,建立起不同级别的完整地层单位。

岩石地层单位分为4级,即群,组,段,层。

群比组高一级的地层单位,为组的联合,一个群是由岩性相似,结构相近,成因相关的组联合而成的组是岩石地层单位系统的基本单位,组是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和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体层最小的岩石地层单位1.岩性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或相同结构的基本层序的组合;2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

年代地层单位阶年代地层单位最基本单位。

对应地质年代单位“期”笔石页岩相(3)在缺氧还原环境中无底栖生物生活,只有在上层水面生活着营漂浮生活的笔石,笔石死后落入较深水的滞留缺氧环境,与暗色泥页岩构成这种特殊的页岩相。

(奥陶纪的典型浮游相)壳相(3)底栖相,以正常浅海底栖生物如三叶虫,腕足类等和浅海相灰岩,泥灰相等为特征,通常分布于台地区。

礁相通常分布于台地边缘,呈条带状分布,以温暖,清澈的浅海低栖固着的造礁生物和纯净的灰岩为主伊迪卡拉动物群小壳化石群热河动物群岗瓦纳植物区安加拉植物区地层是在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层状岩石地层横向堆积作用是沉积地层形成的主要作用方式,指沉积物的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衰减时而沉积下来。

地层纵向堆积作用指沉积物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

原始水平原理(3)沉积作用所形成的岩层沉积是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岩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现在所看到的非水平地层都是后来构造作用形成的。

原始侧向连续原理沉积地层中的岩层在侧向上市大规模甚至全球性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

如果一个岩层不能连续追索而突然中断,说明它不是原始形成的,而是构造作用改造的。

生物筑积作用是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指造架生物原地筑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地层叠覆律(4)原始产出的地层总是下老上新。

第四系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地层标准化石具有演化快速,特征显著,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的化石,对鉴定地层具有重要价值指相化石指能够反映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的化石活化石可以模糊的讲叫孑遗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类。

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

层型(2)在地层划分和建立地层过程中,对于新建的地层单位必须采取优先权法则,并未命名的地层单位指定一个代表该单位的地层模式,该模式即为层型单位层型是给一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界限层型是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限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限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地层划分是根据岩层具有不同特征或属性把岩层组织成不同的单位地层对比是根据不同地区或不同剖面地层的各种属性进行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的地层时代或地层层位的对应关系。

哑层不含有化石的地层非补偿与超补偿沉积在以沉积厚度分析沉积盆地构造性质时1,沉积盆地基底下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大体一致,致使古水深不变,岩相类型不发生较大变化,这种盆地称为补偿盆地,补偿盆地的盆地基底下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2沉积基底下降速率高于沉积速率,致使水深加大,得不到沉积物补偿充填,虽然地质时期很长,但沉积物很薄,这种盆地称为非补偿盆地,非补偿盆地的盆地基底下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加上盆地水体所加深的深度值;3沉积物沉积速率高于沉积基底下降速率,则海水变浅,沉积物厚度大于沉积基底下降幅度,这种盆地称为超补偿盆地,超补偿盆地基底下降幅度等于沉积物厚度减去盆地水体变浅的深度。

地缝合线板块相互之间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能留下来其拼合碰撞的标志—地缝合线,地缝合线本身是巨大而复杂的超岩石圈深断裂带,其两侧地块的地质发展史往往有巨大的差异,沿地缝合线则断续分布蛇绿岩套,混杂堆积,高压变质带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混杂堆积是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既有一系列逆冲断裂切碎和推覆上来的洋壳构造残片,又有因板块俯冲而削括下来的浊流,远洋沉积以及浅水区崩塌下来早先形成地层的外来岩块。

典型特征有不同成因,不同时代岩块和深海细粒沉积混杂相处,也导致同一层位中不同时代化石混杂共生。

蛇绿岩套是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其中超基性-基性岩往往呈现冷侵入式构造侵位,代表板块碰撞时沿地缝合线挤上来的古洋壳残片。

三角洲由河口部位的沉积物所构成的形态,一般规律是在近河口处沉积较粗粒物质,稍远为中粒物质,更远为细粒物质。

吕梁运动古元古代后期强烈的地壳运动,第一幕发生在1850Ma左右,它使古元古代后期的主题地层遭受褶皱,区域变质和广泛的岩浆侵入,郭家寨亚群及相当地层实际上已经是山前和山间盆地的磨拉石堆积;第二幕发生在1750Ma左右,是磨拉石沉积也发生了褶皱隆起和变质,上覆地中元古界或更新的地层已属似盖层和盖层性质的沉积。

晋宁运动燕山运动曹庄岩系(2)蓟县群蓟县群为中元古界地层,包括5个组,高于庄组:主要为含硅质和锰质白云岩,具燧石条带,顶部有冲刷面,交错层理,代表滨浅海环境沉积。

高于庄组是中元古代最大的一次海侵期,海侵范围向南北范围扩展。

杨庄组 :为红色泥质白云岩,含食盐假晶,代表滨浅海,泻湖沉积。

雾迷山组:硅质白云岩,厚度巨大,叠层石发育,代表一种海水进退频繁的滨浅海沉积。

洪水组:黑色碳质页岩,含黄铁矿,厚度小,水平层理发育,为净水滞留环境的沉积。

铁岭组: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叠层石发育,属潮间带发育。

松花江群(3)延长群山西组南沱组山旺组(2)延安组劳亚大陆岗瓦纳大陆华夏大陆特提斯海磨拉石盖层叠层石双变质带极移曲线瓦尔特相律高压低温变质带生物演化相关率集群绝灭双名法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整合鲍马序列历史构造分析生物礁沉积环境沉积组合牙形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