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高二作文
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异同高二作文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1.都认同人性本善,因此排除了法-治,共同点之一就是都是以人治
2.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3.都有“民本”思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道家不仅仅是理想的,道家虽然在希冀永恒,他们更希望统
治者认识"民"本来的力量,"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人民将会自化、自正、自富、自朴按大道,天地万物都有其次序,让道德仁义礼法各处其自然之位,天下就会太平,达到至治儒家就不用说了,孟子的“民为贵,君轻”世人皆知啦
4.都是温和派,道家“治大国若烹小鲜”,儒家也治国思想甚至是复古都不
是激进的变革派
不同点:
首先要理解两家讲的道德各为什么意思
老子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道”、“德”、“仁”是三个依次降低的不同的人生境界层次
道家所讲的是“道”及接近“道”的那一部分“德”也可以理解为天道
儒家讲的是“德”和“仁”可以理解为人道
所以道家思想主要用于1养生2治国
而儒家思想主要用于1待人2处士
道家思想所讲的东西并不是今人所讲的“道德”
而儒家思想比较注重解释现今所谓的“道德”
儒道思想有何异同
本页为预览页-1。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我国的传统思想浩瀚丰富、源远流长,而政治思想就一直生长于传统的伦理思想之中。
其中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杰出的,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家的政治思想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一、儒道二家政治思想的差异性1、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的区别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于中国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为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强调的是“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这个事实中可以看出来。
老子一书中关于治国的言论有很多,虽然他没有像孔子那样明确地提出积极有为的思想,但是他对于治国之道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句话就说明老子深重的怀有治国安邦的抱负。
他提出“无为”的思想,提倡的是顺其自然,并不是要求人什么事都不做,听凭命运安排,而是要说人不应乱为。
他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这就是说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治国也应该这样。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从当时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
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大多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
或许很多人会说,道家作为当时比较有洞察力的知识分子,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却对现实抱失望的态度,逃避现实,想着明哲保身,提出“无为”的政治思想是应该给予否定的。
但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思想的提出,不仅在思想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政治界上也算是一个奇迹。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论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
以下是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之处的探讨。
一、基本思想理念儒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理念有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认为这些品质是人的本性,因此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道、德、无为、自然”等理念,认为这些都是自然的本质,主张通过回归自然来达到人的本性的解放。
二、处世之道儒家和道家在处世之道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行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社会地位。
而道家则主张消极出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争不抢,追求自由和独立。
三、文化价值观儒家和道家在文化价值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儒家强调的是文化传承和创新,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灵魂,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和宇宙的法则,认为自然和宇宙的法则才是人类的最高法则,应该通过回归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四、教育思想儒家和道家的教育思想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教育和修养,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实现人的本性的发扬光大。
而道家则更注重自然的教育,认为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应该通过观察自然来领悟生命的真谛。
五、政治观念儒家和道家在政治观念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社会等级和秩序,认为社会应该有等级之分,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而道家则更注重平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利。
六、人与自然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人与自然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
而道家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认为人类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和法则来生活和发展。
七、个人与社会关系儒家和道家在个人与社会关系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个人的修养和社会责任,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它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两者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在理念、方法和目标上存在一些明显差异。
下面将会从政治观念、修养方法以及最终目标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政治观念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政治管理,追求通过君主制度来建立和维护和谐有序的社会。
儒家强调仁爱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才能培养出能够管理社会的良好君主和官员。
儒家思想认为,政治统治的核心是君主的德行和社会道德观念的普及。
儒家思想理念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之不同,道家思想偏重于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自然的原则,主张顺其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政府干预降到最低限度。
道家认为政府过度干预会对社会造成不必要的干扰,破坏人与自然的自然联系。
道家强调对个人自由的尊重和对自然的顺应,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修养方法儒家注重修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学习经书和尊崇礼仪。
儒家认为,通过对古代经典的研究和学习,可以获得道德、道义和正义的智慧,进而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
儒家还认为,通过尊崇礼仪可以培养出守法、守纪的良好习惯,从而构建起和谐有序的社会。
不同于儒家,道家的修养方法主要强调内心的静心与自由。
道家追求的是身心的平衡和内心的宁静。
他们主张遵循自然之道,摒弃对外物和权力的执着,通过无为而治和内观修身来实现个人内在的和谐。
最终目标儒家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使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关注个人责任和家庭责任。
儒家希望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的大同世界。
道家思想的最终目标则是个人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道家追求摆脱世俗的束缚,返璞归真,实现内心的超越。
道家关注个体的自由和人性的自然,主张非强制力量,鼓励个人寻求内在的真理和自我实现。
尽管儒家和道家有不同的政治观念、修养方法和最终目标,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
儒道两家哲学异同与互补文献综述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家。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泥,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只有对儒家和道家作比较研究,才能在对立中准确把握道家的特质,并进而全面了解儒学和传统文化。
儒道两家各有自己的经典,互不相借,唯有《周易》成为两家共同崇尚之典籍,这里面有着深刻的道理。
《易经》成书于两家形成之前,《易传》形成于两家出现之后,虽是儒生所著,却大量渗透着道家思想,如形而上之道,阴阳化生之理,无往不复之运,顺法天地之行,皆采自道学,此其一。
《易传》用阴阳两大概念表示宇宙间两种基本的对立力量,阳表示正面、主导、进取、雄性、显露,可以综合为阳刚之性;阴表示负面、被动、退守、雌性、深藏,可以综合为阴柔之性。
阳刚之性正是儒家的特性,阴柔之性正是道家的特性;儒家与道家的对立与互融正体现了阴阳的交感相推之道,所以才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此其二。
我们用阴阳学说分析儒道关系,便会抓住问题的根本,一系列特征的对比就有了贯通一气的基础。
1) 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荀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朱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如荀子所说,人性“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苟于·性恶》),而正治的标准在于合乎宗法伦理。
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
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
表面上看。
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
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
”(文献①—209页)道家人性论有老庄人性恬淡朴素论,苗康性清高自适论,郭象人性自足安命论,《列子》人性任情肆欲论等,其共同点在于强调自然天真,排除人工的雕琢和礼法的强制束缚,越是自发自成,越是纯真完美,如《庄子》所说;“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骈拇》)。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学派,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思想和理论有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从儒家和道家的本质、思想体系、思想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探讨它们的异同点。
一、儒家和道家的本质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但它们的本质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的是人性、礼仪、道德,重视教育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强调的是道、自然、无为,重视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二、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体系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五个方面。
仁是指关注他人,关爱他人的品质;义是指遵守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礼是指社会行为的规范和规则;智是指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信是指言行一致,守信用的品质。
儒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道德和人的修养,认为通过遵守道德准则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道家的思想体系则主要包括道、德、无为、自然、阴阳等五个方面。
道是指宇宙和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德是指人的本性和道德准则;无为是指不做无用之事,追求无为而治的精神;自然是指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阴阳是指宇宙和自然的两种相反但又相互联系的力量。
道家的思想体系强调的是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三、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核心也有所不同。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爱和礼仪,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可以达到完善和和谐。
儒家强调的是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的规范,认为只有遵守道德准则和社会规则,才能达到和谐和稳定。
道家的思想核心则是道和无为,认为宇宙和自然有自己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道家强调的是人应该放弃个人的欲望和野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规律,追求无为而治,达到自然和宇宙的和谐。
儒家、道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儒家、道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思想在中国都有深远影响,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上,二者有不同的特质。
一、儒、道两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大学》第一章中写道:“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儒家认为,学校是探求真理的圣地,以仁义礼智为教育内容,要传授学生仁义礼智的不同知识,加以整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教育的本质是“健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依据吗?),树立榜样的作用,积极入世有为,为社会做贡献,其产生与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有密切关系,并与考试制度和官僚制度不可分割。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孔子开设私学,没有采用宗教组织。
道教则以宗教形式加以传承,广收弟子,开设讲坛,其教育取向主张出世无为,对世俗功利义利持否定态度,强调道法自然,而不是仁义礼智,认为仁义礼智本质仍然是对利益的追求,义利皆不可求,“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认为应该从人自身出发,重视生命和精神的价值,认为教育从保全人性出发,为人服务,强调个人的自然本性。
二、儒、道两家思想政治教育特质(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儒家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主要采用私人讲学的方式,也就是师承方式,对于学生的培养主要采取教授学习,学生道德教育是其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培养方法就是制度的约束和熏陶管理。
修身是其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陶冶情操,锻炼自身的道德品质,尊师重教,是其特色,修身的目的在于去除利益所蔽,修养人性的本善,自省改过,用道德准则约束自己,《论语》中有“吾日三省乎己。
”要求学生反省,顿悟,从中得到启发,陶冶情操,培养美德。
儒家的另一个培养方式的特色在于其采用榜样教学,在《论语》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在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师重教的方面,学生效仿并尊重教师的言行,这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教师言行和道德水平必须是高尚合乎道德的。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先秦儒墨政治思想异同考兼论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在先秦时期的中国,儒家和墨家两种思想流派在政治理念上存在着显著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先秦儒家和墨家的政治思想,并论述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
一、先秦儒家与墨家的政治思想异同首先,先秦儒家和墨家在政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儒家注重社会和谐稳定,提倡仁爱之道,追求君民和谐的治理。
而墨家则主张以无差别的爱和利他主义来推行政治,追求世界的大同。
可以说,儒家追求的是有序的社会结构,而墨家则追求的是平等的社会关系。
其次,两者在政治手段上的差异也较为明显。
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主张通过仁德的教化来达到良好的政治效果。
而墨家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倡导以技术和工程等实际手段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如修筑城墙、建设水利等。
由此可见,儒家更加侧重于道德伦理的层面,而墨家更加注重实践和实用性。
此外,两者在政治权力观念上也存在一定的分歧。
儒家崇尚君主专制,认为君权至上,主张君主拥有天赋的统治权力。
而墨家则主张官吏竞选担任政治职位,强调平等和公正。
墨子提出的“三监”制度,即监守自盗、相互监督的观念,对于儒家权力集中主义提出了质疑和抵制。
二、墨家十论对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墨家十论是墨子的重要著作,其中涵盖了对于政治、伦理等方面的论述,对于儒家思想的承继、抵制与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伦理和政治道德方面,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念,对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承继作用。
墨子强调无差别的爱,认为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关爱,这与儒家的仁爱有相似之处。
此外,墨子的“非攻”思想也对儒家的德治观念提出了挑战,墨子认为国家应该摒弃侵略战争,以和平相处为基础,这与儒家的和谐稳定观念不同。
其次,在政治权力观念方面,墨子提出了官吏竞选担任政治职位的观念,这对于儒家的君主专制思想形成了抵制。
墨子认为政治职位应该由具备才能和品德的人来担任,提出了一种公正和平等的政治选拔机制。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
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流派,它们在哲学、伦理、政治、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虽然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但是它们的思想和理论却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主要从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人生观、伦理道德、政治思想、文化传承等方面来探讨儒家和道家的异同点。
一、哲学思想上的异同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它们在哲学思想上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注重礼仪教化,提倡“仁爱”、“孝道”、“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主张通过教育来改善社会风气,推崇“大丈夫处事,必先为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思想。
而道家则注重自然、超越、虚无,主张“道可道,非常道”,认为世界是由“道”构成的,而“道”又是一种无形、无物的存在。
因此,道家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成”,主张让自然发展自己的方式,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求。
二、人生观上的异同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也有所不同。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遵循这些道德准则来行事,以达到和谐、和睦的社会关系。
而道家则提倡“自由自在”、“随遇而安”,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以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三、伦理道德上的异同儒家和道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也有所不同。
儒家主张“仁爱”、“孝道”、“忠诚”等伦理道德观念,认为人应该遵循这些道德准则来行事,以达到和谐、和睦的社会关系。
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成”,认为人应该放下私欲,不要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以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四、政治思想上的异同儒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也有所不同。
儒家主张“君子之道,修身以治人”、“民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守”,认为政治领袖应该以身作则,以德治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政治领袖应该尽量减少干预,让自然发展自己的方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五、文化传承上的异同儒家和道家的文化传承也有所不同。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一、异点
1. 人性观念的不同
儒家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完善,认为人天生有良知和道德感,注重教育和修养以发扬人的美德;而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主张超越人的个体意识,追求无我境界。
2. 理想境界的追求方式不同
儒家追求和谐社会和正义秩序,主张通过中庸之道、仁爱和礼制来塑造人的品性;而道家则强调追求自然与宇宙的合一,主张无为而治、遵循自然规律和道的力量。
3. 社会治理的思想差异
儒家注重朝政家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制定,强调君子之道和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道家则更倾向于自由和个体层面的发展,认为过多的法规和社会规范会束缚人的发展。
二、同点
1. 对人类修养的共同关注
儒家和道家都重视个体的修养和内在的道德提升,尊重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追求至善和道德行为。
2. 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和道家都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强调顺应自然的规律和道的力量。
两者都主张追求无为而治,追求人与自然的合一。
3. 反对权力集中的倾向
儒家和道家都对权力集中和专制主义表示反对,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主张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民的幸福。
三、
儒家和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都占据重要地位,它们在人性观念、理想境界的追求方式以及社会治理思想上存在一定的异同点。
虽然存在差异,但两者同样注重个体的修养和与自然的和谐,反对权力集中。
这些思想都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异同点
1. 起源和创始人不同:儒家思想起源于孔子,他强调人的修养和礼仪道德;道家思想起源于老子,他主张顺应自然,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2. 对人性的看法不同: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可以达到圣人境界;道家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追求无为而治,返璞归真,追求内在的真实自我。
3. 修养方式不同:儒家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经典、培养美德来提高个人素质;道家则注重修炼个体的心性和身体,强调修炼内在的虚无、自然的状态,达到超越世俗的境界。
4. 价值观念不同:儒家追求社会秩序和和谐,强调孝悌忠信,崇尚仁爱;道家追求自由和宽容,强调无为而治,尊重自然,抵制权力和社会规范。
5. 政治观点不同:儒家主张有序的社会等级,崇尚君主专制,强调礼仪规范;道家则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权力和规范束缚个体的自由,倡导无为而治。
6. 对于社会变革的看法不同:儒家强调改良社会,通过教育和完善制度来推动社会进步;道家则主张顺势而为,适应自然的变化,不主动干预社会。
儒家和道家思想在起源、对人性的看法、修养方式、价值观念、政治观点以及对于社会变革的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儒家注重社会秩序、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强调人的善良和学习;道家则注重自然和个体修行,强调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两者都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异同点概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大重要派别,虽然它们都致力于提供人类生活的指导原则,但它们在诸多方面存在一些显著的不同点。
本文将分析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人性观、政治观、修身观等方面的异同点。
人性观儒家思想强调人性本善。
儒家认为人天生带有善良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个理想的道德人。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许多关于教育和修身的论述,在儒家看来,通过教育和修身,个体可以培养自己内心的善良品质,达到人性的完善。
相比之下,道家思想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道家认为,人之初性本恶,随着社会的压迫和教育的束缚,人会失去原本的自然状态,并变得邪恶和贪婪。
道家强调还原人性,回归自然,以实现道德的自由和人的真实本性。
政治观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建设。
儒家认为,通过建立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追求的是一种社会等级明确、君臣有序、家庭和睦的政治理念,认为只有通过正确的政治和社会运作才能达到国家繁荣昌盛的目标。
与之不同,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摒弃政治权力的追求,让自然的力量来管理社会。
道家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社会会导致贫困、战争和不和谐,道家主张以柔治国,通过自然的方式来维持社会的平衡。
修身观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修身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意味着个人应该注重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以成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
儒家经典《大学》中提到:“修身者,其家齐;齐而正,正而治,治而平”。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个人修身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道家思想强调返璞归真和无为而治。
道家强调个人修炼和内心的平静,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提升个人的生活境界。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与道的合一。
结论,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人性观、政治观和修身观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点。
儒家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建设,重视人性的善良和道德修养;而道家注重个体的自我修炼和返璞归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引言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古代两大重要的哲学流派,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最高成果。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人伦道德,而道家思想则追求自然万物的无为而治。
本文将探讨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旨在深入理解这两种思想体系并对其进行比较。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点1. 对人性的看法- 儒家思想:儒家认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和教育可以达到完美的境界。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礼仪的维护,强调人的道德行为与社会责任。
- 道家思想:道家则主张人性本恶,认为人类应尽量遵循自然法则,追求自由无为的境地。
道家注重个体的修炼和自我超越,强调自由契合自然。
2. 对社会秩序的态度- 儒家思想:儒家强调社会秩序和稳定,主张依靠外在的礼制和法律规范来维护社会的和谐。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尊重长幼纲常,推崇君主立国的理念。
- 道家思想:道家更强调自然秩序和非干预的原则,认为过多的规范和法律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道家推崇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减少干预和控制,让自然的本性自主发展才能达到社会的真正和谐。
3. 对道德的价值观- 儒家思想:儒家注重人伦道德的培养,倡导仁爱、忠诚、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
儒家认为道德的实践和教化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协调的基础。
- 道家思想:道家则相对较为宽容,认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不应被严格界定。
道家追求无为而治,认为过多的道德范畴和规范只会限制人的自由发展。
4. 对修炼和实践的方法- 儒家思想:儒家注重修身养性和实践的过程,主张通过学习经典文化、礼仪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个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儒家认为只有实践中的完善才能达到境界的提高。
- 道家思想:道家则强调行动的无为和超脱,认为过于追求目标和成就只会带来烦恼和束缚。
道家主张自由自在地行事,通过修炼和悟道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结论儒家与道家思想在人性看法、社会秩序、道德价值观以及修炼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点。
儒家注重人伦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倡导修身养性,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集权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的政治思想——儒道政治思想异同考辨
集权与自由,有为与无为的政治思想——儒道政治思想异同考辨
孔子儒学和老子道家学都以“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准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由
于儒学和道家学的普及,儒道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者存在一
定异同:
首先,在政治集权方面,儒家鼓吹政治集权,认为政令如山,一尊唯我,宣扬“以礼以权”,强调“仁者有礼”,认为犯罪者应坚决惩戒;而道家则强调尊重自然规律,坚持“放任自流”,把“仁者不攻斗”作为根本原则,并认为以和谐的本能达到公正和平度,并强调“放任犯罪者,只要表达同情”。
其次,在自由方面,儒家强调必须按照礼节规矩,“王者服于礼”,实行封建天子专制,强
调“禁言以实行”,以压制民众意见;而道家则崇尚“天人合一”,强调仁政必须“言出法随”,遵循社会正常秩序,用民众的智慧来治理,尊重民间的自由和自主意志,尊重民众的意见
和主张。
最后,在为与无为的政治思想方面,儒家认为“君子无为,而生乎天位”,崇尚“以无为为怀”,反对强制限制人们的社会主义活动;而道家则认为要把“无为而无不为”作为政治指导思想,主张“仁者无为而无不为”,尊重每一个人发挥他们的潜能和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充分发挥作用。
总之,儒家和道家的政治思想有一些异同考辨,有些十分相似,更多的是相融的共同之处,如尊重自然、恪守古代礼仪、尊重民众的意见和主张,尊重人人平等的理念等。
中国古代
政治思想的成功就是基于此类共灵思想的完善。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
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儒家道家思想的异同点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在进行礼乐文化的重建过程中,为铸造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习惯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独领风骚两千多年,这不仅在于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需要,还在于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质。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论语》等。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比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经》等。
孔老比较: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人性论比较:儒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看到了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道家的人性论看到了人的生理与心理属性,觉察到虚伪而繁烦的宗法伦理对人性的桎梏相对个性的摧残,皆有所得,亦皆有所偏。
人生论比较: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有强烈的关切和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图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透外物面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一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之情为最高目标,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法道三家政治思想对比
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对比<一> 儒家释儒“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论语·季氏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是为宗法性国家提供理论依据,孔子理想的社会模式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大一统的、等级分明的、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他希望整个国家是一个君要爱民,臣要忠君,民要规矩,孝悌忠信,君、臣、民各安其份的统一体;简而言之,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由此看来,最为耐人深思之特点是在取消政治与伦理之间的差异;其方法为伦理性之方法,与法家以讲严刑峻法为富国强兵之道截然不同;儒家要求人对人类与社会负起当负的责任,“恕”道便是其灵魂,所谓以天下国家为己任,此点与道家的适世玩世又大有不同;实际上,儒家思想所持的是人道主义者的态度,注重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独具特色的人道主义中最有力的教义,是"人的标准就是人";就凭这条教义,一个常人只要顺着人性中的善去行,就算初步奉行儒家的为人之道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在行政道德上,儒家又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理想楷模,强调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生活上俭约克己,勤政廉政;礼贤下士,任贤使能;心怀天下,造福于民,“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以德服人,使近者悦远者来;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以德治国思想的逻辑演绎;<二> 道家循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家思想与儒、法思想最根本的差别在于:道家眼中的世界,是一个不按人的主观愿望设想的、被无形、无声、无色、不被知觉的“自然之道”作用着的未知世界,并始终对这个未知世界保持着敬畏;,因此,道法自然,无欲无为成为道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学说的本质是都市哲学,而道家学说的本质为田野哲学; 道家鼻祖老子的学识是政治的放任主义与论理的自然主义的哲学;他的理想政府是清静无为的政府,因为人民所需要的乃自由自在而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老子把人类文明看作退化的起源,而孔子式的圣贤被视为人民之最坏的腐化分子;宛似尼采把苏格拉底看作欧洲最大的坏蛋,故老子俏皮地讥讽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老子所着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这一本着作算得上是中国唯一辉煌的哲学经典;经中的道理至为简单,又甚为玄妙;尽我所知,老子是以浑浑噩噩藏拙蹈晦为人生战争利器的惟一学理,但此学理的本身,实为人类最高智慧之珍果,;道德经一书五千言,可以说,几乎是一字就涵盖一个观念,一句就涵盖有三玄三要的妙义;它告诉了我们许多法则,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天文学、命理学、相学、黄老学、宇宙学诸多分系,奠定了民族哲学的基础;政治方面,道家由于其学说倾侧于出世,汉武帝后,逐渐从政治领域退隐,最后退隐到宗教领域,老庄之“道”也演变成中国惟一的本土宗教――道教而流传至今;也是从汉武帝开始,传统文人在儒家积极入世态度的鼓励下考科举,入仕途,但在集权、专制的现实环境中,他们要么牺牲清高、自尊与逍遥,抛弃求仁求圣的宗旨摧眉折腰事权贵以求生存;要么就是恪守儒家先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试图有所作为,然而大多被封建暴力摧残殆尽;对于那些失望于儒家救世理论又不愿意同黑暗现实妥协而被边缘化的士大夫和文人来说,道家道法自然,无欲无为的思想则成为他们精神解脱与自救的药方;于是,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的自嘲,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逍遥;他们因为看穿了统治阶级仁义道德粉饰之下的冷酷与虚伪而放弃名教纲常的羁绊,或云游四方,纵情山水,或交朋结友,醉心文章,成为政治上不天真,而生活中率真的真隐士;<三> 法家刑法孔子“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老子“三宝”:“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韩非子清除“五蠹”:“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主张用刑、德来导制百官;强调依法治国,“以刑去刑”,不重视道德的作用;法家认为人皆逐利,没有什么道德标准可言,所以,要用利、誉来诱导人民;法家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皇帝本人则凌驾于法之上,超越于法之外;至秦始皇时更加刚戾自用,法完全成了君主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我们知道一个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早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法家认为在人们将要犯罪而尚未构成犯罪时,就应处以刑罚;.开塞说:“刑加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两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法理是极不相符的;此外,法家这种“刑用于将过”的理论,还混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无疑是重刑主义的表现;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韩非认为,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法家的“强国弱民”理论上,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义务界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危机;如果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存时,他们就不会再抑仪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起来造反;届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王朝将不复存在;这个简单的对立统一规律法家却没有认识到;。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论文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核心观念、社会价值观、政治理念、人生哲学以及文化影响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哲学体系、思想内涵及实际应用中的不同,以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一、引言道家与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两大思想流派,各自拥有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文化价值。
两者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织、影响,但又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不同。
二、核心观念的不同2.1 道家思想-核心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追求清静无为、道法自然。
强调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干预,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1。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等,他们的著作如《道德经》、《庄子》等成为道家思想的经典2。
2.2 儒家思想-核心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推崇“仁政”,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及社会秩序的维护1。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他们的思想通过《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得以传承3。
三、社会价值观的不同3.1 道家-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道家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追求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一切4。
-自然无为:主张返璞归真,追求逍遥自在的生活,反对过多的社会约束和道德规范1。
3.2 儒家-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儒家注重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认为个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个人利益应服从于社会利益4。
-社会秩序与伦理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和“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4。
四、政治理念的不同4.1 道家-无为而治:主张政府应少干预社会,让社会自然发展,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4。
-反对争斗:道家有辩证法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反对争斗,追求和谐共处2。
4.2 儒家-仁爱治国:儒家主张君主应仁爱治国,实行德政,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6。
-教化为先:重视教育和社会教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辉煌,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繁盛,群星辈出的年代产生了道学与儒学这两大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
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道家跟儒家之间虽然各成一家,但是彼此之间由于产生的时代相同以及发展的需要而彼此之间也有交融。
儒道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同与差异。
一、儒道政治追求的共同起源——爱人
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产生的原因都在于对结束社会的苦难的探索。
诸侯征伐,战火连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怀着大爱之心的哲人不断寻求一条能够结束世间纷争,建立和谐社会的路途。
儒家的起源在于哲人对世人的爱。
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论语》有两处记录,见于《公治长》: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理想,简单的三句话就勾勒出了孔子心中的理想国。
《论语》中指出,“仁者,爱人”。
《孟子》中《尽心》篇说:“得志,泽加于民。
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离娄》篇还明确告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君与民孰轻孰重,次序井然。
儒家经典《大学》,开卷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即对待老百姓怀有亲子般的爱心,达到至善的境界。
接下来又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此之谓民之父母。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象父母对儿女那样无私地付出,心甘情愿地奉献。
儒家讲仁,以孝悌为本,从爱父母做起,逐步推广,“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 相较而言,许多人都认为老子推崇的是厌世、避世哲学,也认为道家是消极出世,这其实是对老子及道家的一大误解,道家处世哲学的本质是进取的,积极的,老子的学说也是深深植根于他对万民的爱。
老子深深了解到那时社会里的民生疾苦,明白百姓最痛苦的就是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丝绸被剥削者搜刮殆尽,到头来饥饿,冻馁,衣食无着,所以老子提出首先当省赋税。
他说:“民之饥,以其
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税多是百姓最苦恼的事。
统治者养活大量的官吏、军队,修建宫廷、园林等各种浩大工程,所需费用,无不通过各种税赋名目,搜刮自百姓。
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百姓困穷,衣食财货深感不足,仍然负担沉重赋税以奉有余的朝廷官吏,这是违反天理良心的,首当废除。
老子指出,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难怪百姓痛恨那些“盗魁。
”写道:“朝甚除,田甚芜,仑甚虚。
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
”朝廷公事荒废,民间田园荒芜,仓库里空空如也。
可是,统治者却穿着华丽衣服,佩带宝剑,吃山珍海味,腰缠万贯。
老子正是“以百姓心为心”,才能义愤填膺写出这种语言,申诉人间的不平。
于是,老子希望提倡无为的办法来平息世间的纷争,实现世间的大同,但是无奈道不行,但是对人世的关爱以及对人民的关爱让他产生痛苦与忧虑,因此乘青牛出关。
老庄之道学,“为我”、“无为”主要是为“避祸”,“不以好恶内伤其心,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从内心讲,老庄并非是自私自利的。
二、实现政治理想途径的差异——治国方略
儒道两家虽怀有共同的爱民之心,但是实现理想的路途却不同。
儒家治国核心在“仁政”、“德治”,儒家也因此积极入世,以成为当政者或影响当政者的方式来推行仁政与德治,以此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
伴随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是数千年的杀戮,翻开历史的每一页都充满斑斑血迹。
孔子目睹了世界的血腥,于是提出仁政与德治。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 对于治理国民,孔子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认为用政策与法令治理民众并不能解决民众犯罪的根本原因,需要以德与礼去规范及教育老百姓。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比儒家“仁政”与“德治”更加顺应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是“道”,老子的“道”是哲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其衍生的治国方略也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同时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
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由此得出这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可
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
老子根据天地之道提出了治国原则“无为”,老子的“无为”几千年来让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无为”即是“无所作为”。
但这是对老子及道家伟大思想的一个误解,“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
老子明确指出,“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无为”是指凡事要顺应自然,而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无为之理,其大矣哉。
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
谓其私志不入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
”老子认为,过多忽视规律的作为会让国家更加混乱,“天下多忌讳,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因此,在治理大国之时,更应该“无为”,如果任意妄为,则会让天下大坏,“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三、儒道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异同
儒家与道家有共同的爱民之心,但是却有着各自想实现的社会。
儒道心中的理想社会都有共同之处——和谐,国家之间没有了战乱,人与人之间坦诚以待,但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却比孔子理想中的社会要更高一个层次——人与自然和谐。
孔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即是大家都拥有公心,选择贤才与能力,重视人与人之间信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们不会只爱自己的亲人,而是都拥有博爱的胸怀去爱天下人,人尽其职,各得其所,同时爱惜财物,但不贪财偷懒,达到人心淳朴,道不拾遗的境界。
孔子侧重于“人”,理想的社会是要达到人人有公心,建立社会中的和谐。
道家在对社会的追求方面更加全面,老子在心中勾勒的理想社会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同时也追求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面对诸侯国之间残酷的征战,面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沉痛之余,先哲老子为我们勾画了这样一幅理想中的社会形态,在这个社会里,没有血腥的战争,没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的丑恶,也没有人对自然掠夺的欲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没有价值观及文化间的强迫,守临相望,却不去觊觎近在咫尺的临国的人民和土地,达到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