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璀璨辉煌,在春秋战国这个思想繁盛,群星辈出的年代产生了道学与儒学这两大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及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道家跟儒家之间虽然各成一家,但是彼此之间由于产生的时代相同以及发展的需要而彼此之间也有交融。儒道的政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同与差异。

一、儒道政治追求的共同起源——爱人

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产生的原因都在于对结束社会的苦难的探索。诸侯征伐,战火连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许多怀着大爱之心的哲人不断寻求一条能够结束世间纷争,建立和谐社会的路途。儒家的起源在于哲人对世人的爱。孔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论语》有两处记录,见于《公治长》: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一个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的理想,简单的三句话就勾勒出了孔子心中的理想国。《论语》中指出,“仁者,爱人”。《孟子》中《尽心》篇说:“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离娄》篇还明确告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与民孰轻孰重,次序井然。儒家经典《大学》,开卷便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即对待老百姓怀有亲子般的爱心,达到至善的境界。接下来又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象父母对儿女那样无私地付出,心甘情愿地奉献。儒家讲仁,以孝悌为本,从爱父母做起,逐步推广,“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相较而言,许多人都认为老子推崇的是厌世、避世哲学,也认为道家是消极出世,这其实是对老子及道家的一大误解,道家处世哲学的本质是进取的,积极的,老子的学说也是深深植根于他对万民的爱。老子深深了解到那时社会里的民生疾苦,明白百姓最痛苦的就是辛辛苦苦生产的粮食、丝绸被剥削者搜刮殆尽,到头来饥饿,冻馁,衣食无着,所以老子提出首先当省赋税。他说:“民之饥,以其

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税多是百姓最苦恼的事。统治者养活大量的官吏、军队,修建宫廷、园林等各种浩大工程,所需费用,无不通过各种税赋名目,搜刮自百姓。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百姓困穷,衣食财货深感不足,仍然负担沉重赋税以奉有余的朝廷官吏,这是违反天理良心的,首当废除。老子指出,统治者残酷剥削百姓,难怪百姓痛恨那些“盗魁。”写道:“朝甚除,田甚芜,仑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朝廷公事荒废,民间田园荒芜,仓库里空空如也。可是,统治者却穿着华丽衣服,佩带宝剑,吃山珍海味,腰缠万贯。老子正是“以百姓心为心”,才能义愤填膺写出这种语言,申诉人间的不平。于是,老子希望提倡无为的办法来平息世间的纷争,实现世间的大同,但是无奈道不行,但是对人世的关爱以及对人民的关爱让他产生痛苦与忧虑,因此乘青牛出关。老庄之道学,“为我”、“无为”主要是为“避祸”,“不以好恶内伤其心,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从内心讲,老庄并非是自私自利的。

二、实现政治理想途径的差异——治国方略

儒道两家虽怀有共同的爱民之心,但是实现理想的路途却不同。儒家治国核心在“仁政”、“德治”,儒家也因此积极入世,以成为当政者或影响当政者的方式来推行仁政与德治,以此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伴随中国数千年历史的是数千年的杀戮,翻开历史的每一页都充满斑斑血迹。孔子目睹了世界的血腥,于是提出仁政与德治。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对于治理国民,孔子认为需要从两方面着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用政策与法令治理民众并不能解决民众犯罪的根本原因,需要以德与礼去规范及教育老百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比儒家“仁政”与“德治”更加顺应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是“道”,老子的“道”是哲学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飞跃,其衍生的治国方略也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老子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同时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动规律,由此得出这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可

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老子根据天地之道提出了治国原则“无为”,老子的“无为”几千年来让许多人望文生义,认为“无为”即是“无所作为”。但这是对老子及道家伟大思想的一个误解,“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老子明确指出,“爱国治民,能无为乎?”“无为”是指凡事要顺应自然,而不要违反自然规律,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事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老子认为,过多忽视规律的作为会让国家更加混乱,“天下多忌讳,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因此,在治理大国之时,更应该“无为”,如果任意妄为,则会让天下大坏,“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其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三、儒道对理想社会追求的异同

儒家与道家有共同的爱民之心,但是却有着各自想实现的社会。儒道心中的理想社会都有共同之处——和谐,国家之间没有了战乱,人与人之间坦诚以待,但是老子理想中的社会却比孔子理想中的社会要更高一个层次——人与自然和谐。孔子认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即是大家都拥有公心,选择贤才与能力,重视人与人之间信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人们不会只爱自己的亲人,而是都拥有博爱的胸怀去爱天下人,人尽其职,各得其所,同时爱惜财物,但不贪财偷懒,达到人心淳朴,道不拾遗的境界。孔子侧重于“人”,理想的社会是要达到人人有公心,建立社会中的和谐。道家在对社会的追求方面更加全面,老子在心中勾勒的理想社会既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且追求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同时也追求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