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评课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厘米的认识》评课稿王倩老师所执教的《厘米的认识》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一课时。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

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录制时间安排,王老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此节课选用了处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为我们展现了一节原生态的高效数学课堂,也为我们今后更好的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带来了有益的尝试。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

本节课王倩老师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呈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课的开始,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用“庹”做单位测量课桌的宽,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用相同长度的小棒进行估和测,从而深刻的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接下来王老师创设了用小棒测量较小物体——橡皮块的长度,在测量中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明确了长度单位需要更加精细化,自然而然的引出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建立了“一厘米”长度表象后,王老师又设计了用一厘米小棒量橡皮块的长度这一活动,在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物体含有几个一厘米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一测量长度的规律和实质,同时也感受到用“一厘米小棒测量”的缺点,体验到“尺子”这一测量工具产生的必要性和社会的进步性。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尺子,学生发现尺子上不仅包含很多1厘米的长度,还有有规律排列的数字、起点0刻度、字母CM、更小的刻度线等等,甚至有学生还发现了每一个1厘米长度中有10个小格,每5个小格时中间的线条会稍长一点……,接下来教师安排了让学生量整厘米长度的纸条,由于之前系列活动的铺垫,大部分学生无需讲解已经能够正确利用尺子进行测量了。

在后续的联系实际、巩固应用中,学生不仅能准确的估和测,还能找出尺子上不同的厘米数,如,知道0-2是2厘米,1-3、2-4、3-5等都是两厘米。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评课稿评课稿: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一、引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支长尺或者一个厘米尺,让学生猜测尺的长度并讨论。

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个尺的名称叫做“厘米尺”,并解释一下“厘米”的概念。

引入课题《认识厘米》。

二、导入老师可以利用活动游戏来导入厘米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伸出手掌,用手指头指着一个物体,然后要求学生估算这个物体的长度,并在黑板上画出学生估算的长度。

最后,教师用厘米尺测量该物体的长度,并与学生估算的长度进行对比。

三、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幻灯片或者实物教具来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并用厘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学生可以初步理解什么是厘米,以及厘米尺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四、练习1. 练习预估与测量在黑板上出两个物体的图片,并要求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并在相应的位置画出一个标尺,并写上估计的数字。

然后,让学生使用厘米尺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并在标尺上写上测量的数字。

最后,让学生比较估计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并讨论造成差异的原因。

2. 比较长度给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并让他们两两比较,判断哪个物体更长或者更短。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巩固对于厘米的理解,以及比较大小的能力。

五、拓展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到教室里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厘米尺测量它们的实际长度。

学生可搭配使用手机,用相机拍摄相关物体,为课程增加一些实践性的内容。

六、总结在总结环节,老师可以让学生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帮助学生总结出厘米的概念和厘米尺的使用方法。

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回顾和评价。

以上是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的评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认识厘米》教学评课、反思

评课:尺子,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厘米”的工具,教师用聊天的方式引入尺子,显得自然而有趣。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

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

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

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

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

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

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

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第一篇:《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及评析恒涛双语实验学校宋美丽教学目标: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具准备:直尺、软尺、卷尺,小棒、长短纸条。

教学过程: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同位讨论,相互交流,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板书:厘米(cm)(点评: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的特点,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入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引出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这样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主动参与地欲望,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自主探究,认识厘米1、认识刻度尺,理解1厘米的实际意义。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互相说一说有关尺子的知识。

(点评:让学生说一说他所知道的有关尺子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展开的教学活动。

)(2)引导学生找出刻度尺上的1厘米,体验1厘米的长度。

并从刻度尺上找到还有哪一段也是1厘米,感悟1厘米的长度,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在直尺上,每相邻两个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学生用手指比划、体验、感知1厘米的长度。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先在小组中交流,再汇报。

(3)感知几厘米的长度。

让学生从刻度尺上找到几厘米的长度,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点评: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划比划,找一找,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进一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初步建立起长度单位的概念。

)2、巩固练习:小黑板出示:看图,说出所量物体长度。

(1)钉子的长度(2)从断尺上找出4厘米、7厘米的长度。

《厘米的认识》评课讲稿

《厘米的认识》评课讲稿

不一样的马甲----《厘米的认识》评课讲稿一、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激发探究的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学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的形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李老师通过创设大裁缝教小裁缝做马甲的情景,由于测量标准的不同,他们做出的马甲不一样大,于是两个人产生了疑问,“怎么会不一样呢?”通过学生的猜疑,将这一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到为什么要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尺的重要作用,激发了进一步去了解、探究尺的兴趣。

二、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李老师注意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在认识米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的时候,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

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测量奶管的长度,并通过交流掌握测量较短物品长度的方法。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三、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有价值”的数学应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能使学生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时,通过让学生用直尺量数学课本等物品的尺寸,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略显不足的是教师的引导性的语言太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关注的学生应该更多一些,有利于整个班集体的发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评课记录师1:首先,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在研究现实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学习数学,发展思维能力。

正如法国雕塑家罗丹所说:“拙劣的艺者,常带着别人的眼镜。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本节课中,施老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从“量桌子的长度”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课桌长度的过程,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测量活动,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

接着,老师提出两个问题: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进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几乎每天都用的尺子,从尺子上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体的长度,所度量的都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

师2:这节课从现实生活量桌子的长度,结果不同→就产生要学习长度单位→到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概括测量方法→再回到实践中加以运用,从这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所创设的情境,选择的教具、学具等等都取材于学生的数学现实中,使学生感到亲切、有趣,使教学活动更富有生气和活力,更能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从而培养学生逐步形成运用数学的意识。

师3:从这节课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设计了开放的教学内容,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

在处理教材时,既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但又不盲从课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了一定的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

一开始的学习,老师启发说:这张桌子的长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办法量一量吗?这样的一个导入就是一个开放式的设计,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答案不唯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认识1厘米时,老师先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 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评课

《厘米的认识》评课
3、学生量一拃的长度时,可以启发学生拓宽思维:除了直接用直尺量,还可以怎么办?(用绳子量一拃长度,再用尺子量绳子长度)。渗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存在
不足
1、教师的评价方法还有待于改进提高。课上,教师的评价语言缺乏指导性,甚至缺少评价语,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某一小组同学进行评价,既激励了学生,又是学生明确了努力方向。
2、没有充分利用好电教器材,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及教师展示大约1厘米的物体时,都没有用展示台,如果用上,效果会更好。
学科
数学
课题
厘米的认识
主要
优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阿福的新衣”这一素材,从看动画入手,提出要研究的主要问题“这是怎么回事”,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而且是学生在故事情境中体会到同意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2、设计了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从直尺上找1厘米,从生活中找出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测量一拃的长度等活动有助于自主构建1厘米的长度观念,对“厘米”这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不仅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利用,还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厘米的认识等评课

厘米的认识等评课

《厘米的认识》优点:1.马老师的课自然流畅,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步步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开始,通过比、找、量等活动,让孩子非常明确的找到了心中的“小尺子”“标准”1厘米,活动深入,效果明显。

2.在教学测量时,马老师更没教给学生怎么量,而是让学生去量,用自己心中的“小尺子”去量,这样既加深了对厘米的认识,也让学生対原有的认知经验进行了升华,使接下来的测量水到渠成。

3.特别是马老师让孩子想办法怎样用1厘米长的学具去量橡皮和书签时,放手让学生想办法。

从量时遇到的困难入手,逐步引导学生解决困难,也就是慢慢让学生体会尺子的制作过程,为接下来认识尺子、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打下基础。

建议:1.个人感觉,在引导学生测量物体时,应该多让学生展示,并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特别是在测量线段的长度时,教师处理的较仓促,如果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效果会更好些。

2.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个人心中的小尺子”和直尺上的刻度充分结合,让学生通过量“个人心中的小尺子”,不断巩固自己的标准,这样对厘米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组合》优点:1.张老师教态自然,普通话标准,和学生交流简洁明确,语言干净利落,虽然年龄有些偏大,但是上课的激情值得我学习。

2.在探究问题时,张老师能够从现实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想办法,用字的方式去探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总结方法,逐步使学生领会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建议:1.在引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表示组合方案时,特别是用画图法来表示时,教师在展示前就暗示学生用线段的方式表示,这样就限制学生的思维,以至于一说画图学生就只想到这一种方法,以至于在以后环节中教师展示其他画图法时,还需要从头再解释。

2.孩子在自主探究后,展示自己想法的过程中,学生的想法非常好,而教师显得有点着急,没有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表达。

个人觉得,让孩子展示交流自己的方法应该更充分,只有让孩子在充分的展示交流中,才能水到渠成的完成思想方法的渗透。

《认识厘米》评课记录真实分享

《认识厘米》评课记录真实分享

《认识厘米》评课记录真实分享刘老师:袁老师这节课令我受教良多,首先是教学环节清晰完整,充分体现了学校倡导的思维课堂模式:创境启思、问题导思、探究析思、建构反思、迁移拓思。

这节课亮点很多,每个环节都很精彩,让人印象深刻。

袁老师的说课也很精彩。

下面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受。

首先是导课环节,老师根据二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一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小裁缝做衣服做小了这一情景,提出同样是三拃为什么衣服做小了这个问题,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感受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长度单位。

其次,在问题导思环节,老师提出问题:观察你和同桌的尺子,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数字、刻度线和字母。

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观察、交流,教师再梳理、总结,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的基本构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又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打下了基础。

刘海老师:教学五个环节清晰,教态自然大方,语言亲切。

最主要的一点是注意细节,注重了尺子上面0的含义,关注学生课上表现,能及时组织课堂。

另外对教材比较熟悉,认识大约几厘米,本来是练习中的内容,在课上也有所体现。

陈平老师:1.一年级孩子刚接触长度单位,理解比较抽象,袁老师让学生感知1cm,接着比划1cm有多长,形成表象认识,然后从生活中找,哪些物品长大约1cm,厘米认识具体化,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2.袁老师引导学生从几到几都是1cm,一般学生都是顺着数说,经引导能够反向说,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3.袁老师注意注重知识的迁移,拓展学生思维,例:用断尺如何测线段长度,先从0开始到5是5cm,那从几到几还可以表示5cm,学生从1——、从2——、从——3...从1开始,学生在1的基础上数了5个1cm得6,1+5、2+5、3+5、接着要是知道起点数和终点数,如何用算式表示出来,也培养学生顺思维与逆思维的发展,学生结合尺子和数据,通过数形结合得出数学模型公式,使得断尺量线段更简便。

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厘米的认识评课稿

厘米的认识评课稿《<厘米的认识>评课稿》听了[教师姓名]老师的《厘米的认识》这堂课,真的是感觉像经历了一场有趣又奇妙的数学之旅呢。

一开场,老师就拿出了一把特别的尺子,那可不是一般的尺子哦。

这尺子的刻度特别清晰,颜色还花花绿绿的,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孩子们的目光。

就像我小时候看到新文具一样,眼睛都放光了。

我看到孩子们也是一个个坐得笔直,小眼睛里满是好奇。

老师拿着尺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上面的小格子是做什么用的吗?”这就像抛出了一个神秘的魔法咒语,把孩子们带入了厘米的奇妙世界。

在讲解厘米概念的时候,老师特别机智。

她没有干巴巴地讲定义,而是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指去比一比一厘米大概有多长。

嘿,你还别说,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我旁边的一个小男孩,把小手指伸得直直的,眼睛紧紧盯着,那认真的模样就像在做一件超级伟大的事情。

他旁边的小女孩还拿着尺子去量他的手指,一边量一边说:“好像还差一点点呢。

”这就好像我们平时玩猜东西的游戏一样,充满了乐趣。

老师还让孩子们在自己的文具里找一找大约一厘米长的东西。

我看到有个孩子拿着橡皮擦的一角,兴奋地举起来说:“老师,这个差不多是一厘米。

”整个课堂充满了这种探索发现的惊喜。

再说到测量物体长度的时候,老师又有新招。

她拿了一根铅笔,故意斜着放在尺子上量,然后问孩子们:“这样量对不对呀?”孩子们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说对的,有说不对的。

这时候老师就像个大侦探一样,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正确的测量方法。

就像我自己在家教小侄子做作业的时候,他也会犯这样的错误,当时我还很头疼怎么给他解释清楚呢。

可是这位老师三言两语,又加上示范,孩子们就都明白了,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

整堂课下来,老师就像是一个充满智慧的魔法师,带着孩子们在厘米的世界里畅游。

孩子们呢,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认识了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我觉得这堂课真的特别成功,不仅让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

就像我们小时候在玩泥巴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学会了捏各种形状一样,在玩乐中学习才是最棒的。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厘米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1、能熟练的运用我们学校的几何图形的教学模式。

生活引入-观察操作-总结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2、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并能对学生及时地进行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从整节课可以看出本课以生动的Flash动画课件创设了“阿福的新衣”这一情境,一下子吸引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注意。

在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为什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体会到:为了测量得准确和交流的方便,需要用统一的工具——尺来量。

使学生在认知矛盾冲突时产生了要学习尺的迫切需求,很自然地进入到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也初步体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应用。

这种设计,将导入和新授融为一体,以知识为主线,以学生的积极情感为保证,有利于发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2、设计了大量的实际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长度观念。

对厘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教师充分利用实物,组织学生活动,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如让学生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借助1厘米的小棒感知1厘米,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用自己的方式表示1厘米的长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了解1厘米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米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在测量过程中培养估测意识。

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

估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估测也是形成空间观念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教师非常重视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如在估测铅笔的长度时,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估计一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并挖掘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不足:1、环节设计的时间的分配不太合理2、由于学生的年龄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应用自如,特别是语言的表达能力不太好,组内不太会评价。

《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

《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

《认识厘米》评课稿《认识厘米》评课稿8篇《认识厘米》评课稿1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

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

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认识厘米》评课稿2一磨: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觉刘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掌握知识牢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1)我们教授任何知识,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

就像这节课的知识,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米这样的单位,是因为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

所以,在这节课上,刘老师没有中这样的知识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师授课《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不足一厘米的感知。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本节课是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一黑猫警长破案的情境,由此展开测量,通过学生对同一物体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的测量,引起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展开了量一量、说一说、估一估、测一测等多种活动,整个课堂呈现出丰富的操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低年级教学的优质课。

在这节课中课堂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1、创设情境,优化学习方式。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用动画故事的形式引入课堂,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融于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积极轻松的课堂氛围,为师生的积极互动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在优化学习方式上首先,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了学生。

在开课情境中教师让学生在对同一物体“扶手”采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在产生的不同结果中,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

“到底是哪个小动物说的长度是正确的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的相关知识,再动手量1厘米,找出用尺子测量的方法,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操作,发现并解决问题,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给学生留出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才能看到学生多样的想法和智慧。

其次,老师是个参与者。

教师在与学生一起探索,扶着学生一路前行,课中用课件的形式展示了量手指的正确方法,这一教学环节让我们可以很好看到,教师在课堂中并不是一直旁观,而是在引导整个课堂向本课的重点知识迈进,在学生模糊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突破了本课的难点知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评课稿一、引言《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是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一本重要教材,本文将对其中的一堂课《认识厘米》进行评课。

通过对课堂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评述。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能够认识厘米的概念,了解厘米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

2.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量具进行厘米的测量。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厘米的概念: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学生了解厘米的定义和使用场景。

2.掌握厘米的测量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使用尺子等工具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

3.实际应用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老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1.演示法: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厘米的概念。

2.实践操作:学生亲自操作尺子等工具,进行厘米的测量,巩固理论的学习。

3.问题解决:教师提出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长度的基本单位和表达方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环节:认识厘米1.教师通过展示实际物体,介绍厘米的概念,如长笔、教室桌子等。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亲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学生将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和分享,教师纠正和引导。

第三环节:厘米的测量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操作尺子,并演示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2.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亲自操作尺子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学生进行互相比较和检验,教师进行指导和纠错。

第四环节:实际应用问题解决1.教师提出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例如:教室的黑板有多长?桌子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等等。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评课稿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评课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结合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实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呢?我认为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第三,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数学教学应力争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并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我着重围绕着以上的基本教学观念来评析“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这节数学课,主要有四大方面的特点:一、密切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的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始终都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注重指导学生操作,在动手操作中,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主动地获取知识。

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的表象是本节课的重点,对一年级学生,这一环节的操作指导必须细致、严密、到位才能正确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

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在实物投影演示:用1厘米的纸条比划看哪个手指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尺子量一量使它更准确一些,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同学互相纠正,最后两次用手势表示1厘米。

这样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条理,动作到位,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

就是这样在往复用手势比量中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放手让学生探索,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方面,凡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决不包办代替,凡心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暗示。

上课伊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获得桌子的结论,这过程老师绝没有半点代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评课稿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的
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能用尺子量出1厘米的物品,画出一厘米长的线段。

进而利用直尺认识几厘米。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本课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了比较铅笔的长短的游戏情境,在比较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们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开了新课标中提出的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整个课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互动积极有效,教师评价及时准确,是一堂比较高效的课堂。

在这节课中主要为我们呈现出了以下几点特色:
1、创设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结合低年级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比较铅笔长短的游戏引入课堂,当问到:“第3枝占6格,第5枝铅笔占7格,为什么第3枝最长呢?”学生很自然的产生了认知冲突。

“第2枝和第4枝都占3格,为什么长度不一样呢?”这一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出对厘米的学习。

2、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始终贯彻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首先让学生用拇指和食指把1厘米的纸条夹住,再把纸条轻轻地抽出来,仔细观察拇指食指之间的缝隙大约是1 厘米,再举起来自己看一看,不断用手势表示1厘米。

学生在操作中感知、领悟,顺利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了技能。

再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想一想哪些物体长1厘米。

这些活动都便于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

放手让学生交流对尺子的认识,从始至终都是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发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最后,让学生找出尺子上的1厘米和几厘米,这些教学环节,教师都在组织学生不断地积累数学经验。

3、与实践生活联系紧密,让数学学以致用
让学生量教师准备的实物
让学生量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样的练习都能让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零距离,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教育理念。

4、练习设计具有多样性、层次性、趣味性。

练习不仅有整厘米也有非整厘米的估测和非0起点的测量,让学生在更加宽广的视野下去运用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

课堂中呈现的不足
1、课前小故事的利用。

故事暗含着统一测量单位的思想,要不要
在这里交流,还是课堂结尾的时候交流?
2、建立厘米概念还不够,还可以让学生画一画1厘米、几厘米,
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全课师生关系和谐,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在本课中学有所获,建立起了1厘米的概念也学会了度量1厘米的方法,是一节高效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