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
2020年高考生物非选择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类含答案
非选择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类一、填空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1.甲、乙、丙三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分别分布于某山地的A(高山草原)、B(亚高山灌木丛)、C(针阔混交林)三种不同的栖息地中。
取数量相等的甲、乙、丙三种植物的种子均匀混合,再平分为三组,分别种植于A、B、C三种栖息地中的实验地块(清除其他植物,种植方式相同,各种子均能发育成植株,并结种子),种子可认为是幼龄植物,对各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所结种子数进行统计,得到如下结果:A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7∶2∶1;B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1∶8∶1;C栖息地:甲种子∶乙种子∶丙种子≈3∶3∶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种植后,A实验地块中三种植物种子的比例反映了甲、乙、丙三种植物当年的____________不同(填种群的特征)。
若环境条件不变,预测几年内B实验地块中乙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2)C实验地块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
其中丰富的植被类型又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使物种丰富度进一步提高。
(3)有一个由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A实验地块,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该数量出现的前提条件是______________。
2.2019年1月15日,随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中,棉花种子成功发芽。
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内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菌和果蝇六种生物作为样本,将它们均放置于密封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罐内,让它们形成一个简单的微型生态系统。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理论上载荷罐内________(填“能”或“不能”)进行物质循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载荷罐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能力,但载荷罐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专题训练
年 A 国年 B 国年 C 国年 D 国粮食产量/英亩和种群大小粮食产量/英亩和种群大小粮食产量/英亩和种群大小粮食产量/英亩和种群大小种群与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每题2分,共60分)1、a 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 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 、b 的特征分别属于 ( ) A .物种的个体、一条鲤鱼 B .物种的个体、一个鲤鱼种群 C .种群、一条鲤鱼 D .种群、一个鲤鱼种群2、在一个种群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 的个体占24%,基因型Aa 的个体占72%,基因型aa 的个体占4%,则基因A 和a 的频率分别是 ( ) A .24%,72% B .36%,64%C .57%,43%D .60%,40%3、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 包含五个种群(A 1、A 2、A 3、A4、A 5),B 包含两个种群(B 1、B 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 ) A .10条 B .15条 C .20条 D .25条4、一个新的物种进入某地后,其种群数量变化,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 A .先呈“S ”形增长,后呈“J ”形增长 B .先呈“J ”形增长,后呈“S ”形增长 C .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会保持稳定 D .K 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增长的最大值5、下图示四个不同国家中,在相同的时间内人口种群大小与每英亩土地粮食产量的关系(实线为种群大小,虚线为粮食产量/英亩)。
请问在无粮食进口的情况下,哪一个国家能生存的最长久 ( )A .A 国B .B 国C .C 国D .D 国 6、下列是依据我国三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成图:下面是对上述三图的描述,其中完全正确的是( ) A.图(1)是增长型,从图(3)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B.图(1)、图(2)、图(3)都是衰退型C.图(2)是典型的稳定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D.图(1)、图(2)、图(3)都是稳定性7、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8、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下图中甲曲线(纵坐标为个体数量,横坐标为翅的长度),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你认为最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是()A.乙B.丙C.丁D.戊9、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人口翻一番的时间为:墨西哥20—40年、美国40—80年,而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生态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 生态系统(2分)答案: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生物群落(2分)答案: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区域内,各种生物种群通过直接或间接关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稳定的群体。
3. 食物链(2分)答案:食物链是描述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它表现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转移关系。
4. 物种丰富度(2分)答案:物种丰富度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5. 生态位(2分)答案: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其食物关系、生活史、繁殖习性以及与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等。
6. 生物多样性(2分)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及其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
二、选择题1. 以下哪项不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A)A. 生物群落B. 非生物环境C. 能量D. 生物多样性答案:D2. 以下哪个概念描述的是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B)A. 食物链B. 生态位C. 种间关系D. 生物多样性答案:B3. 在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A)A.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B. 竞争关系C. 合作关系D. 寄生关系答案:A4. 物种丰富度最高的生态系统是(C)A. 北极苔原B. 深海生态系统C. 热带雨林D.草原生态系统答案:C5. 以下哪种生物在生态位划分中属于初级消费者?(A)A. 兔B. 鹰C. 蛇D. 鼠答案:A三、简答题1. 请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5分)答案: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两部分组成。
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生态系统的作用是实现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维持生态平衡,为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2. 请解释物种丰富度的意义。
(5分)答案:物种丰富度是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它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020年中考复习(生物)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知识点+典题精练)(无答案)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一)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________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________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构成生态系统不仅包括一定区域内的________,还包括这一区域的__________,如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因此在特定区域中生态系统的范围比群落的范围大。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以及人类研究和观察的需要来确定,一个生态球、一个池塘、一片森林都可以各自成为一个生态系统。
3.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________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
其上限可达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约11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
(二) 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生物成分⎩⎪⎨⎪⎧生产者 分解者非生物成分: 、空气、水、土壤等1.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
根据获得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________和________包括太阳能、空气、水、矿物质、热量等。
非生物成分是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三)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1.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________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食物链是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系建立起来的。
(2)食物链的表示方法: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被捕食者在前,捕食者在后。
食物链的起点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分解者不进入食物链。
如草→昆虫→青蛙→蛇→鹰。
(3)食物链关系的本质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传递关系,所以食物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途径,同时食物链也是动植物之间联系的纽带。
2.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________相互交错成网状的形式。
(生物科技行业)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
(生物科技行业)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一、单选:1.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B2.A.物种的个体,一只绵羊B.物种的个体,一个绵羊种群C.种群,一只绵羊D.种群,一个绵羊种群3.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C4.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5.动物学家考察某牧区后,认为当地鹿群处于增长高峰期,今后还能增长几十年才会停止.预测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B6.A.种群数量和密度B.鹿群的年龄结构7.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8.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BA.种群数量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9.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AA.EF段B.DE段C.BE段D.CB段10.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20年─40年,美国需40年─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会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B11.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12.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3.在下列图中,能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DA.①②B.②③C.①④D.①②④14.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C)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15.某海滩黄泥螺种群现存量约3000吨。
正常状况下,每年该种群最多可增加300吨,为充分利用黄泥螺资源,又不影响可持续发展,理论上每年最多捕捞黄泥螺的量为(D)A.3000吨B。
1650吨C。
第6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2020年高考生物逐题必刷200题(原卷版)
第6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湿地水禽的重要越冬地、繁殖地、停歇地,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水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D.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2.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3.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①是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是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是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是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②的量越小,说明该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B.④的数值可间接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多少C.③的数值除以④的数值,可以表示能量传递效率D.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或种群数量有可能会减少4.下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森林在遭受火灾之后发生了初生演替B.bc段生物的种间关系不断发生调整C.bd段表明演替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D.cd段生物体贮存的能量与ab段相当,说明该演替过程是原有物种的恢复5.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随着距离的增大,蝗虫的种群密度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土壤小动物对于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的辅助作用C.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在近期其个体数量一定增多D.水平方向上光照强度的不同会影响群落的水平结构7.松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项传统的耕作措施。
2020高考生物核心考点透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易错试题答案解析(13页)
2020高考生物核心考点透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易错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就是种群的增长B.一个物种引入新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则种群数量必将增加D.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答案】D【解析】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种群数量的增长、下降或波动,不单纯指种群的增长,A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可能因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淘汰,B错误,D正确;年龄组成若为增长型,种群数量可能因气候食物等因素影响而不增加,C错误。
2.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森林中大山雀种群数量,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该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第0~2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B.第6年时大山雀的种群数量达到最小值C.第4年和第8年大山雀的种群数量相等D.第8~10年内大山雀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答案】D【解析】0~2年,λ>1且恒定,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4~8年,λ<1,种群数量逐渐下降,第8年时达到最小值,B、C错误;第8~10年内λ=1,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D正确。
3.如图表示在有限环境中某种群增长的曲线。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图示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则E点的种群增长率为0B.为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D点C.若图示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防治虫害应在C点之后D.K值是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不可能超过K值【答案】A【解析】分析题图可知,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增长率为0,A正确;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为了持续获得最大捕捞量,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处,即C点,B错误;防治虫害应在蝗虫数量没有迅速增加之前,即C点之前,C错误;环境容纳量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条件改变或内部因素影响,种群数量可能会超越K值,D错误。
2020年高考总复习二轮生物辅导与提分专题十 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精校
知 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能量的转化效
识
体 系
率。(P96—正文)( × )
构 建
21.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打破了生物圈中碳
核
循环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P101—与社会的联
心 考
教 材
系)( √ )
点 突
热
破
点
22.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
1.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都
知 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P60—正文)( √ )
识
体 系
2.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P61—
构 建
探究)( √ )
核
3.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能保持
心 考
教 材
稳定。(P63—思考与讨论)( × )
识 体
30.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
系
构 建
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
核
减等。(P123—正文)( √ )
心 考
教 材
3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
点 突
热
破
点 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扫
描 (P124—正文)( √ )
描
增长速率呈“钟型”。图示如下:
第26页
第二篇 专题十
与名师对话·系列丛书
知 识 体 系 构 建 教 材 热 点 扫 描
第27页
大二轮专题辅导与增分攻略 ·生物 核 心 考 点 突 破
第二篇 专题十
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高考微题组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解析)苏教版
309教育网
高考微题组六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非选择题
1.(2018海南)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
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 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 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 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
是。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法,理由是。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标志重捕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1)分析题表可知,A种群只有老年树,应属于衰退型,B种群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比例相对适中,应属于稳定型,C种群幼年树最多,应属于增长型。
309教育资源库 。
高中生物(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同步习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综合(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专题强化练3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综合1.(2020河北张家口高二上期末,)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样方法既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又可用来调查植物的物种丰富度B.种群水平的研究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空间结构和范围边界C.果园生态系统养鸡会延长食物链,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循环的过程2.(2020安徽省定远中学高二上月考,)下列关于生态学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途径B.被有机物轻度污染的流动水体中,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溶解氧越多C.当水和土壤被重金属污染时,营养级越高的消费者体内的重金属含量越高D.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往往比较低3.(2019黑龙江哈尔滨六中高二上期中,)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的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4.(2020湖北四校联考高二上月考,)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农牧业生产的现象描述和规律总结,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毋覆巢,毋杀孩虫”描述了对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时,应避免捕杀幼年个体,这样有利于维持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提高出生率B.“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描述的是农田中狗尾草的生长的现象,狗尾草等杂草与农作物之间是竞争关系C.“地虽瘠薄,常加粪灰,皆可化为良田”描述的是通过施肥改良农田的做法,表明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功能D.“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描述的是农业生产应避免虫害,体现了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最有益的部分5.(2020河南焦作高三三模,)某自然保护区内共同生活着两种鼠科动物:社鼠和中华姬鼠,它们均主要以嫩叶及种子为食,在春季还辅以部分土壤昆虫为食。
2020版高考生物大二轮专题复习专练:必修Ⅲ-2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必修Ⅲ-2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第1关:基础知识——填一填一、种群和群落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估算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
4.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5.K值不是定值,K值的大小与食物、生存空间、天敌数量等环境条件有关。
6.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
7.群落的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以及群落的演替。
8.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9.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10.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11.群落的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12.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物种丰富度变大,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
二、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方面。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自养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为异养生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2.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基本功能。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全过程。
(1)能量的源头——阳光。
(2)起点——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3)总能量——生产者固定太阳能的总量。
(4)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6)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7)特点: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 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 25题(含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种群、群落和生态环境一、选择题1.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在捕食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2.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光合作用及化能合成作用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在甲、乙、丙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C.人工生态系统中CO2的消耗量与释放量关系往往不符合上图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正在上升3.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甲种群可能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4.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一部分,调查发现该湖泊中部分鱼类数量在逐年下降。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营养级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最激烈B.该系统中鲇鱼与乌鳢因食物来源丰富而产量最高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D.严格控制鲇鱼与乌鳢的数量可有效提高该湖泊鱼类的产量5.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
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
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6.某植物上栖息着以该植物为食的甲、乙两种昆虫和以乙昆虫为食的蜘蛛。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含答案
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练习题一、选择题:(共48小题,均为单选)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A .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B .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C .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D .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全部生物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3.种群密度的大小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下列现象主要体现该观点的是A.农业生产中,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减少害虫的危害B.用性引诱剂诱杀某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D.我国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4.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改变培养液的pH 值不影响K 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5.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火灾后的草原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群落演替只能在自然情况下,随机发生C.人工制作的封闭生态瓶中不能发生群落演替D.群落演替的结果是群落稳定性不断提高6.最近科学家在水深约3200米的太平洋底部的一副鲸的骨架上,发现了两种新型蠕虫。
这些蠕虫没有消化器官,它们通过附肢里的细菌摄取营养。
像树根一样的附肢可深入到死鲸的骨髓里“挖掘”营养,其中的细菌将骨中的脂肪转化为糖供给蠕虫进行生命活动。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这些蠕虫与细菌都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B.蠕虫与细菌的关系在生物学中属于互利共生C.这种细菌在繁殖时不可能发生有丝分裂D.可创造一个富含有机物和氧气的人工环境培养这种细菌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cm 2·a ),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输入甲的能量数值是1250 J/cm 2·a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C.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D.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8.图示为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净化污水的一种大面积、敞开式污水处理池塘(即氧化塘)。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 专题10.4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综合 Word版含答案
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系统练专题10.4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综合1、下列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是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C.蘑菇是需氧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D.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所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2、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可以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是非生物因素影响的结果C.牛奶瓶中培养的果蝇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密度制约D.日照时间长短影响植物的开花期,但对动物繁殖没有影响3、在某生态系统中,动物X是初级消费者。
现将动物Y引人该生态系统调查动物X和动物Y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表所示。
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X和动物Y最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B.动物X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受动物Y引入的影响C.该生态系统中动物Y种群的K值是250D.在第5年时,动物X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属于稳定型4、草鱼是四大家鱼之一,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
如图是某人工池塘中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草鱼中的幼年鱼、成年鱼和老年鱼之间存在种内斗争关系B.由草鱼流向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占草鱼所同化能量的20%C.A属于植物固定的能量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D.若在自然水域,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 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5、甲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的一种植食性昆虫单位面积内种群数量的周期性变动与一种病毒感染率之间的相互关系;乙图表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该种群的情况。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生态系统成分分析,该昆虫属于次级消费者B.甲图曲线表明昆虫与该病毒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乙图中通过①储存的能量,一部分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消耗D.据该研究成果,在家蚕养殖上应注意合理控制家蚕种群的养殖密度6、某生态系统丰富的植物资源为灰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灰鼠大量繁殖又吸引鹰前来捕食。
专题05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备战2020年高考生物挑战压轴题(解析版)
专题05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B.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D.丁图表示在抗体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b高尔基体―→c细胞膜【答案】D【解析】【分析】考查的知识点是种群的S增长曲线,细胞呼吸强度与温度的关系,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学会分析题图曲线获取信息并利用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详解】由分析可知,甲是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数量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A 正确。
哺乳动物个体具有维持体温恒定的功能,但是离体细胞的温度只能随环境温度改变而改变,从而酶的活性也发生相应的改变。
因此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离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B正确。
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都下降,根据负反馈调节机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会升高,即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如果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根据过程中膜面积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及高尔基体面积减小、细胞膜面积增大,可知,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内质网、细胞膜、高尔基体,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D错误。
【点睛】种群数量增长快慢根据曲线斜率变化;即使恒温动物,个体有体温调节机制,其细胞离体后也不能保持温度的恒定。
2.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
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下图。
专题10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十年(2011-2020)高考真题生物分项详解(解析版)
【答案】B
【解析】分析新工艺的参数和结果,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活霉菌总数下降,说明中期活霉菌总数下降是由温度升高导致,A正确;新工艺从中期到后期,盐度升高,温度不变,活细菌总数下降,说明活细菌总数下降是由盐度升高导致的,B错误;新工艺从前期到中期,盐度不变,温度升高,因此,中期氨基酸产生速率较前期末加快是由于温度升高提高了蛋白酶的活性,C正确;比较两种工艺的结果,新工艺前、中期活微生物总数和氨基酸终产量都比传统工艺高,因此,新工艺中甜瓣子风味有所提升,D正确。
3.(2020·新课标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答案】A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故选A。
专题10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
【2020年】
1.(2020·课标Ⅰ)土壤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土壤小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科技行业)第七章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复习题第七章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复习题问答题1.简述六大生态因子对生物的影响(自然地理学基础P281)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88)3.举例说明自然界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态对策类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1)4.简述生物种群增长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学基础P295)5.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自然地理学基础P299)6.简述生物旱生植物演替的过程(自然地理学基础P302)7.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自然地理学基础P307)8.简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3)9.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15)10.简述生态系统的功能(自然地理学基础)11.简述热带雨林群落的主要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25)1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2)13.简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基础P336)14.简述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自然地理学基础P345)15.简述植物生产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现代自然地理学P380)16.试述全球变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结果温室效应对全球气候环境的最大影响就是使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这将在全球范围内对气候、海平面、农业、林业、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影响。
地球是个极其敏感的生态系统,平均气温的任何微小变化部会使人类的生存环境产生剧烈的震动。
全球变暖气温升高,将会使海洋上层水温升高造成体积膨胀,以及使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
海平面升高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将直接威胁到沿海国家以及30多个海岛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联合国的专家小组经电脑模拟试验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当2050年全球海平面升高30厘米~50厘米时,世界各地海岸线的70%、美国海岸线的90%将被海水淹没。
美国环保专家的预测更令人担忧,再过50年~70年,巴基斯坦国土的1/5、厄罗河三角洲的1/3以及印度洋上的整个马尔代夫共和国,都将因海平面升高而被淹没;东京、大贩、曼谷、上海、威尼斯、彼得堡和阿姆斯特丹等许多沿海城市也将完全或局部被淹没。
气候变暖会使亚热带向北扩展,北极地带的夏季明显变暖,大大延长作物的生长期。
气候变暖仍可能使半干旱的热带地方变得更加干旱。
所以,气候变暖,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又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生物是全球变暖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的破坏,导致生存在其中的许多物种加速灭绝。
海水变暖、冰川冰帽融化和海平面升高,大片沿海湿地上的水产养殖将被吞没。
亚洲低洼三角洲水泛滥,平原上的水稻种植遭受的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
许多科学家担心,人类改造地球的活动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球升温,因为它会使其它变化发展为灾变。
升温将使壹些地区出现更具灾害性的暴风雨,造成洪灾,另壹些地区,特别是大陆的内陆区域雨量减少,造成旱灾。
受气候变暖影响,我国日最高和最低气温都将上升,但最低气温的增幅较最高气温大,冬季极冷期可能缩短,夏季的炎热期可能延长,极端高温、热浪、干旱等愈发频繁。
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增加,相应降水日数也有显著增加,其中以新疆和内蒙中部的增加最为集中。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显著增加,特别是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江西西部,以及西南地区的贵州和四川、云南部分地区,气候有趋向于恶劣化的趋势,出现局地强降水事件可能增加。
未来4-5年黄淮海地区出现30—50年壹遇的极端强降雨事件概率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增加4—6倍。
未来4—6年内,枯梅/空梅的概率较高,长江流域出现连续大旱的可能性较大,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范围、持续时间仍将进壹步加剧,渤海沿岸和长江口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干,台风最大风速增加约19%,破坏性更强,移动路径异常,防御难度加大。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壹阶段会议,且在会上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该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统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提出以下建议:第壹,坚持合作应对。
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事关各方利益,需要各国联手应对。
在气候变化上,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开展合作才能互利共蠃。
发达国家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当前人均排放高的现实,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且在二0壹二年后继续率先减排。
发展中国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特别是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清洁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际社会应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发达国家应该履行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承诺,切实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第二,坚持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
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环境保护相协调。
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停滞发展,或者无视气候变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是不可取的。
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第三,坚持公约主导地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奠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法律基础,是最具权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国际框架。
公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的原则,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当前人均排放的差异,凝聚了国际社会共识,是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应该维护公约及其议定书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机制和主渠道地位,将公约确定的原则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原则。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
科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只有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道路,才能统筹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增加资金投入,大力促进技术合作和转让。
应该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17.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四个主要组成部分WCP的四个字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
17.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orldClimateResearchProgramme,WCR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GeosphereandBiosphereProgramme,IGBP);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HumanDimensionofGobalEnvironmentalChangePro gamme),和拟执行的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17.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7.NCP(国家气候计划)和IPCC(国家气候计划专业委员会)17.米兰柯维奇理论的内容及自然证据地球变化史的重要模式之壹。
目前能够解释第四纪气候振动的主要假说。
其基本思想为地球作为行星的壹员,它所处的位置、形态和和太阳的关系会影响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量。
现已得到确认的有3个变量,即地球轨道的偏心率、岁差和黄赤道交角,它们都具有周期性变化。
地球绕日运行的轨道为壹椭圆,若为壹个圆,壹年中冬季和夏季的长度就会相等,而椭圆的偏心率越大,季节长度的差别也越大。
轨道从壹个正圆伸长为椭圆,然后再回复为正圆,这壹过程约需9.6万年。
岁差即春分点和秋分点的进动。
地球自转轴象陀螺似地晃动,是为进动,进动轴是地球轨道面的垂线,在天球上指向南北黄极。
周期2.1万年。
黄赤道交角的变化,振动于21°39'~24°36'间,交角越大,冬夏差别越大。
这壹假说的缺陷在于它能产生的气温差别最多1~2℃,这和第四纪冰盖进退的巨大规模不相匹配。
但近年从深海海底钻蕊,以同位素方法测得的冷暖交替演变,及壹些珊瑚礁、阶地(巴巴多斯等地)判断出来的海平面变化等曲线,和上述计算得出的变化曲线相关甚好。
故地球轨道的变化被认为是冰期的起搏器。
海底钻蕊表明有10万年、4.3万年和1.9~2.4万年的周期波动。
最长的周期为9万年,正是地转轨道偏心率的周期。
说明天文假说能够说明壹些长期的环境要素的变化。
根据克罗尔—米兰柯维奇(Croll-Milankovich)模式所产生的周期性事件的序列,对于冰后期的气候振动太长,对冰期这样巨大规模的变化又太短。
且把高纬冰川扩展归诸日射变化,从冰川质量平衡的观点来见不太合理,因现代观测证实极区的降水增加所起作用更大。
以米氏假说为基础计算出来的日射变化不过百分之几,即使这壹机制只起启动的效应,仍必需其它因子来加强它。
这壹假说也有助于解释热带、副热带在距今9000年前发生的湖泊扩大。
库兹巴赫(J.E.Kutzbach)1981年指出,那壹时期7月份接收的日射量较当下多7%,这又导致季风环流的加强和降水的增加冰期和米兰柯维奇循环在最近100万年间,由于地球轨道的变化,发生了地球冰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的现象,天文学家米兰柯维奇指出,地球气候变化存在着三个天文周期:每隔2万年,地球的自转轴倾角变化壹个周期(称为岁差);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和赤道的交角变化壹个周期;每隔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化壹个周期。
17.冻害我国大气特征及冻害分布区域17.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和机制18.试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影响19.简述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名词解释生态因子长(短)日照植物生物趋同适应k-对策者r-对策者生物群落生态位生活型层片群落演替顶级群落顺(逆)行演替生态系统食物链营养级生态平衡萨王纳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土地荒漠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andUseandLandCoverChange,LUCC.)三、太阴历太阴历简称阴历。
它的突出特征表当下历月。
阴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长度为基础而建立的,朔望月是月球盈亏变化的周期(月相变化周期)。
所以,阴历的历日反映出月相的特征,阴历的每壹天,大体上都有其月相意义。
阴历也有历年,它是从历月派生出来的,是历月的机械性地积累,阴历年的长度和回归年毫无关系,月份也和四季寒暑变化无关。
阴历的历月平均长度要尽可能接近于朔望月,即29.5306日。
为了达到此目的,便设置了大月和小月,历月中的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在全年12个历月中,月序号逢单数的都是大月,逢双数都是小月。
这样,壹个阴历年共计为30×6+29×6日,即354日,这是阴历的平年。
所以,在平年中每个月平均长度为354÷12日,即29.5日,比朔望月少0.0306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30年的360个历月中,安排了191个大月和169个小月,这样,360个历月的平均长度就是十分接近于朔望月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