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虫100
线虫
关于RNA的功能,以前教科书上大概有三种,一种是作为信使RNA(mRNA),是gene转录的直接产物,接下来 翻译成蛋白质。所有的蛋白质都是这样合成的。另外是转运RNA(tRNA),蛋白合成的时编码和运送氨基酸到核 糖体。还有一些具有催化作用的RNA,比如核糖体的构成成分就有RNA,它们起催化作用。但是RNAi(RNA interference)的发现,揭示了RNA的另外一个重大功能:调节gene的表达(这给gene表达的调控也增加了一个 全新的概念)。
原虫幼虫
线虫亦称圆(原、幼)虫(roundworm)。线虫动物门(Aschelminthes)线虫纲(Nematoda),不少学者 为之另立为一门,为假体腔动物。是动物界中数量最丰者之一,寄生于动、植物,或自由生活于土壤、淡水和海 水环境中,线虫对生命体造成各种伤害。甚至在加工过程不科学,工艺要求不合格的醋和啤酒这样稀罕的地方亦 可见到。已知约有13,000种。线虫属两侧对称,体长,通常两端尖,并具透明隔腔(消化道与体壁间充满液体的 体腔)。
危害
管圆
对生命体
Ascaris lumbricoides,线虫的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又名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是寄生在 鼠类的心、肺部的线虫,即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或成虫)寄生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所致。可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 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线虫种类甚多,可以与昆虫相媲美
中国研究线虫以广州管圆线虫、松材线虫、甘薯茎线虫为多。
感染后的症状:
寄主感染幼虫发病急,感染虫卵潜伏期过后,身体才会有症状,不敏感的人无症状,但是会有贫血、低热、 烦躁、头痛、皮疹等症状,严重的导致寄主肌体受损,组织体液的改变,身体基因的改变,皮肤粘膜、肌肉纹理 的改变等。致使身体多脏器受损,导致各种并发症,危害生命。
寄生虫(线虫)
第一部分线虫一、线虫纲特征⏹虫体圆柱形,左右对称,不分节。
⏹雌雄异体,雌虫大于雄虫,雌虫尾端直,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或膨大成伞状。
⏹体腔为原体腔。
⏹消化道完整,为管形。
⏹生殖系统:雄性为单管形,雌性多为双管形(鞭虫为单管形)。
⏹发育阶段:虫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发育显著特征:幼虫蜕皮4次。
⏹生活史类型:土源性线虫,生物源性线虫二、蛔虫——学名似蚓蛔线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引起蛔虫病。
●蛔虫形态:⏹活体是呈淡红色,死后呈灰白色⏹雌虫长约20-35厘米,雄虫长约15-25厘米⏹体表有细横纹,虫体两侧有两条白色的侧线。
⏹口端有品字型排列的3个唇瓣(蛔虫的三个唇瓣呈品字形排列,借唇瓣咬附肠黏膜)⏹雌虫尾部钝圆,雄虫尾部卷曲,有两根交合刺⏹雌虫有两套对称的管状生殖系统,雄虫的生殖系统为单管型●蛔虫卵形态:⏹受精蛔虫卵:卵圆形,棕黄色,大小约(65×45)μm,卵壳厚,内含物为卵细胞,外被蛋白质膜。
⏹未受精蛔虫卵狭椭圆形,大小约(90×41)微米,卵壳薄,内含屈光的卵黄颗粒,蛋白质膜较薄,没有蛔甙层,所以有一定的变形性●蛔虫生活史:虫卵随粪便排出→感染性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小肠→穿过小肠壁进入静脉→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血窦→通过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进入心脏→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毛细血管网→穿出血管进入肺泡(对肺产生机械性损伤)→蜕皮(产生抗原,导致免疫损伤)→上行到咽部,在咽部有两条路,一条是咳嗽将幼虫排出体外,另一条路则是通过吞咽进入消化管,最终以成虫计生在小肠。
●生活史特点:⏹人是唯一终宿主,成虫寄生部位:小肠⏹感染期:感染性虫卵,感染途径:经口⏹成虫寿命一年左右,在肠腔内孵出的幼虫必须经组织移行后才能发育为成虫,其移行途径为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入血-右心-肺/肺泡-支气管-咽喉部-胃-小肠。
⏹幼虫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四次蜕皮,第一次(卵内)、第二次和第三次(肺泡内)、第四次(小肠内)。
线虫概论、蛔、蛲
• 内含多个卵细胞(钩虫卵) • 内含幼虫 (蛲虫卵 )
(二)生活史特征
●
虫卵 基本发育阶段 :
(在外界发育)
幼虫
(在宿主体内寄生)
成虫
-----------
感染期虫卵 虫卵 感染期幼虫
幼虫
成虫
有些线虫为卵胎生,雌虫直接产出幼虫(丝虫、旋毛虫)
● 幼虫只发育不增殖,蜕皮是其显著特征
• • • •
虫卵产出后不久即具有感染性,如:蛲虫 虫卵产出后需要在外界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性 如:蛔虫、鞭虫 虫卵产出后需在外界发育并孵出幼虫才具有感染性 如:钩虫 既有自生世代,又有寄生世代,如:粪类圆线虫
肠道内寄生性线虫多属土源性线虫
2. 间接发育型: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
属于此发育类型的线虫,统称为生物源性线虫。生 活史较复杂,如:丝虫、旋毛虫。
雄虫:15 31×0.2 0.4cm
新 鲜 排 出 的 蛔 虫 成 虫
口孔位于虫体顶端,由排列成品字形的三个唇瓣围绕。 唇瓣内缘有很多细小的齿,外缘有乳突一对。 消化系统:口孔连接食管,食管呈圆桶状,中肠为直管状, 直肠较短,雌虫开口于肛孔,雄虫开口于泄殖腔。
♀
♂
蛔虫生殖器官
2. 虫卵
蛔虫引起的并发症:
原因:钻孔
喜苦、酸 ,嫌甜、辣 遇氧麻痹 当寄生环境发生改变时, 如发热、胃肠病变或食入过多 的辛辣食物以及驱虫方法不当等,均可刺激虫体,使虫体 的活动力增强,乱窜乱钻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有 :
• • • • •
胆道蛔虫症:占并发症的 64% 蛔虫性肠梗阻:占并发症的32.8% 蛔虫性肠穿孔
蛲虫卵检查
线虫的遗传和基因组分析研究
线虫的遗传和基因组分析研究线虫(C. elegans)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模式生物,因其简单的神经系统和完整的基因组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线虫的遗传和基因组分析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在该领域内有许多重要的进展和发现。
一、线虫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2002年,线虫的基因组被测序并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
这个基因组大小约为100Mb,包含着19,000多个基因,是一个较小的基因组。
更重要的是,线虫基因组中有大量的同源基因,这些同源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也存在。
因此,线虫不仅可以作为基因功能研究的模式生物,还可以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
基于这个基因组,可以进行线虫遗传和基因组分析的研究。
二、遗传学研究线虫的遗传实验非常方便和简单。
线虫的生命周期只有2~3天,繁殖快速,适合大规模遗传筛选。
线虫的生殖方式是单性生殖,一个成体可以产生多个后代。
后代基因随机重组,可以进行大规模的遗传筛选。
通过遗传筛选,可以筛选出各种类型的突变体(mutants),研究某些基因的功能。
例如,在遗传筛选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名为daf-2的基因,该基因参与了线虫的寿命控制。
它的突变体daf-2(e1370)的寿命比正常线虫寿命要长50%以上。
这一发现启示了研究人员研究线虫寿命调控的机制。
三、基因功能研究线虫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和人类基因组中的同源基因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
因此,线虫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研究模型,研究人类基因的功能。
例如,在线虫基因组中发现了一个名为mev-1的基因,该基因参与了线虫呼吸链的功能。
经过研究人员的深入研究发现,虽然该基因在人类基因组中不存在,但是它指示了人类呼吸链发生缺陷导致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防治措施。
四、基因表达调控研究线虫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是近年来的热点研究领域。
线虫基因组中的每一个基因在不同的组织和发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达水平和模式。
研究线虫基因表达调控,可以探索基因功能以及基因与其他生物学过程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线虫中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DSR-1,它参与了线虫头腔形态的形成和发育。
水里面的线状小虫子怎么消灭
水里面的线状小虫子怎么消灭
水里面的线状小虫子怎么消灭方法如下:
水里面的线虫最不宜生存的环境是碱性土壤,所有含碱性的东西都能杀死线虫,所以带碱性的都可以消灭红线虫,例如石灰,小苏打等。
生态去除法:
只要养几只小鱼即可,红线虫是鱼类的食物。
水里面的线虫个体不大,长约100毫米,但群体产量较高。
尾鳃蚓和水丝蚓的区别是前者有尾鳃,尾部常露出泥外,随水摆动呼吸,缺氧时颤动加快;后者没有尾鳃。
红线虫喜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微泥水域的淤泥中,一般潜伏在泥面下10厘米~25厘米处,低温时深藏于泥中。
红线虫喜暗畏光,不能在阳光下曝晒,以食泥土吸取,其中的有机腐植质、细菌、藻类为生。
红线虫2个月左右性成熟,雌雄同体,异体受精,卵粒包藏在透明胶质膜构成的囊状蚓茧中。
一般一个蚓茧内含卵1~4粒,多则7粒。
生殖期每一成体可排出蚓茧2~6个。
水温在22~32℃时,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人工培养的寿命约3个月。
线虫的遗传和行为研究
线虫的遗传和行为研究近年来,线虫成为了遗传和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模式生物。
这些微小的生物只有1毫米长,却是相当神奇。
在它们的身上,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有关遗传和行为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对未来的医学和生物科技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线虫的基本特征线虫是多细胞生物,与人类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有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也有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
当我们说线虫的身体只有1毫米长时,实际上是指成年线虫,而幼虫只有几百微米。
线虫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头部有口和感觉器。
二、线虫的遗传学特征线虫有20000个基因,大约是人类的1/4。
线虫的基因组已被完全序列,这意味着我们已经完全了解了线虫的基因构成。
这也使得研究者可以方便地从线虫身上研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
此外,线虫的基因组相对简单,只有6个染色体,每个染色体的长度也比较短。
这一点同时也是线虫成为模式生物的重要原因。
三、线虫的行为学特征线虫有很多独特的行为模式。
其中一些行为受到其神经系统的控制。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解析了线虫神经系统中100多个神经元的联系和功能。
线虫的行为研究已经解释了这种模式生物如何控制自己的运动、觅食和繁殖等行为。
四、线虫的发展和分析研究线虫的发育非常前所未有地简单。
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观察到线虫从单个细胞到成虫的完整发育过程,这极大地促进了研究者们对线虫的发育过程、基因调控和生化途径的认识。
此外,线虫的生命周期短,只有几天,很适合开展长期实验。
这也允许科学家们研究线虫的每个阶段或经历。
五、线虫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线虫在医学和生物科技方面的应用广泛。
其中,研究人员已经借鉴线虫神经元的控制方式,从而发展了用于帕金森等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新型药物。
线虫也被应用于药物筛选,这些筛选有望解决制药业中的瓶颈。
因此,线虫作为遗传和行为研究的模式生物,对未来的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线虫在遗传学和行为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它的特殊价值在于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为未来其他生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线虫
病原形态
头端细,具不 发达口囊(内 有角质矛状小 齿),虫体前 部两侧有一对 颈乳突,缺叶 冠。
病原特征
雌虫27-30mm, 雌虫新鲜时红白相间,阴 门开口于虫体后半部,有一显著的舌状 阴门盖。
雄虫15-19mm,淡红色,虫体毛发状;交 合伞偏于左侧,呈“人”字或倒“Y”形。
病原特征
虫卵特征性不大,要鉴定需要培养为三期幼虫,三期幼虫口囊大,肠细胞有16个以上。
症状
1.贫血
30ml/2000条/天
可视黏膜苍白,血红蛋白降低 下颌间隙、下腹部及四肢水肿 便秘、下痢交替出现 被毛粗乱无光,身体消瘦,放牧时离群 死亡多发在春季。
2.消化不良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饱和盐水漂浮法 培养粪便检查三期幼虫
治疗
左咪唑,牛、羊6-10mg/kg 丙硫咪唑,10-15mg/kg 甲苯咪唑,10-15mg/kg
诊断
临床检查:
如消瘦,贫血,下痢,大便带血等症状可怀疑本病
确诊
饱和盐水漂浮法 每克粪便虫卵数达400-500个时,或尸体剖检在寄生部 位发现大量虫体时即可确诊。 在牛寄生虫体数量达到400条以上,羊寄生虫体数量达到 100条以上,即为严重感染。
治疗
Hale Waihona Puke 及时驱虫:多种抗线虫药对钩虫都有效, 对症治疗:输血、输液,补充营养物质。
线虫
概述
一、基本形态:前段钝圆,后端较细
头端 尾端 圆柱形或纺锤形 腹面 背面 侧面
活体常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吸血的虫体为淡红色 线虫均为雌雄异体
二、发育史
成虫期
成
植物病原线虫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松材线
虫是松树萎蔫病(Pine wilt disease)的病原,通 过介体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传播病 害。松树萎蔫病在中国、日本和韩国引起松树大面 积死亡,是毁灭性的森林病害。我国于1982年首次 在江苏南京紫金山死亡黑松上发现松树萎蔫病,由 于松材线虫发病致死速度快,传播蔓延迅速,防治 难度大,在此后短短二十多年间,松材线虫已经迅 速传播蔓延至我国12个省的113个县,使我国松林资 源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巨大。
线虫病害症状
植物地上部的症状有顶芽和花芽的坏死,茎叶 的卷曲或组织的坏死,形成叶瘦或种疫等 根部受害的症状,有的生长点被破坏而停止生 长或卷曲,根上形成瘤肿或过度分枝,根部组 织的坏死和腐烂等。 多肉的地下根或茎受害后。组织先坏死,以后 由于其它微生物的侵染而腐烂。 根部受害后,地上部的生长受到影响,表现为 植株矮小,色泽失常和早衰等症状,严重时整 株枯死
植物线虫的整体形态
植物线虫很小,一般300-1500 × 10-40μm;大多数植 物线虫雌雄同形,线状,虫体中部较宽,向头部和 尾部逐渐变细 少数植物线虫的成熟雌虫虫体膨大,呈香肠形、梨 形、球形、肾形或其它各样的囊状,但其幼虫和雄 虫仍保持线形 植物线虫虫体不分节,横切面圆形,并且很少有其 它附属结构
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线虫完成一个 世代一般只需要3~4星期的时间,如温度低或
其它条件不合适,则所需时间要长一些。
线虫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大部可以发生若干
代,发生的代数因线虫种类、环境条件和危害
方式而不同,不同线虫种类的生活史长短差异 很大。小麦粒线虫则一年仅发生一代。 有些线虫的雌虫不经交配也能产卵繁殖, 进行孤雌生殖(parthenogenetical)。
线虫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线虫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及动物体内的微小生物,对农业、生态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线虫的研究逐渐成为生物科学领域的热点。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是线粒体中产生ATP的主要途径,对于线虫的生长、繁殖和代谢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线虫的繁殖能力与氧化磷酸化反应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2)100mmol/L Ca2+溶液;(3)RNA干扰技术相关试剂;(4)荧光定量PCR仪;(5)显微镜等。
2. 实验方法(1)线虫繁殖能力检测:将线虫分为对照组和钙胁迫组,分别用100mmol/L Ca2+溶液处理。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记录每组的产卵量和校正死亡率。
(2)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RNA干扰技术,针对氧化磷酸化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干扰,观察干扰后线虫的繁殖能力变化。
(3)荧光定量PCR:检测干扰后线虫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繁殖能力之间的关系。
(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1. 线虫繁殖能力检测对照组线虫的产卵量为31.00个卵,校正死亡率为0;钙胁迫组线虫的产卵量为6.75个卵,校正死亡率为10%。
结果表明,钙胁迫显著降低了线虫的繁殖能力。
2.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通过RNA干扰技术,对氧化磷酸化途径中的关键基因进行干扰,发现BXNDUFA2、BXQCR8基因干扰后,线虫的产卵量和校正死亡率显著降低。
3. 荧光定量PCR干扰后,BXNDUFA2、BXQCR8基因在钙胁迫组线虫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与产卵量和校正死亡率呈负相关。
四、实验结论1. 钙胁迫通过抑制氧化磷酸化反应降低松材线虫的繁殖能力和致病性。
2. BXNDUFA2、BXQCR8基因在氧化磷酸化途径中起关键作用,其表达水平与线虫的繁殖能力密切相关。
常见小虫100种(3)
4.龙虱(昆虫纲鞘翅目龙虱科)
扁卵圆形,体长24~40mm。适应水生环境,后足扁而长,有缘毛, 以扩大表面积,利于漂浮和游泳,腹背鞘翅顶端下方有气门,便於呼吸。 龙虱还在其内侧藏上了两把短刀,当它们被抓起时后足便成为逃生的救命 线。同时,它们的整个身体发展成为眼状形,外骨骼相当光滑,能够将前 行的阻力降到最低。 静止时,把头倾斜水下,举起鞘翅末端,露出气门呼吸。准备潜水 前,把空气贮存翅下,以备水下呼吸之用。身体呈流线型,有些种类的雄 虫前足有吸盘,。雌虫把卵产在水中或水生植物上。 交配时藉以伏在雌虫光滑的背上,配对后,雌虫便会寻找较粗的水 草并在茎上咬出一条条口产卵。当卵孵化后,幼虫便开始四处捕猎。龙虱 的幼虫俗称为水虎,幼虫体细长,头大,有眼6对,触角短,6~9节,上 颚尖锐、弯曲,内有孔道,能吸食动物汁液,有3对胸足,水虎具有发达 的中空上颚能够围堵从它们身旁划过的活物,一旦被它们咬住水虎便会通 过上颚将强力消化液注入猎物体内,随后将液体化的组织吸入仅仅留下猎 物的空皮。幼虫老熟时入水边泥土中化蛹,之后逐渐蜕化为成虫。水虎与 它们的父母一样,是相当贪婪的捕食者,它们永远也吃不饱。
1.铁线虫 2.蟑螂 3.金腹巨蚊 4.龙虱 5.水蝎子 6.水螳螂 7.豆娘
8.豆青虫 9.中华稻蝗 10.鞍背虫 11.暮眼蝶 12.鹤顶粉蝶 13.果蝇 14.蓑蛾
15.尺蠖 16.黑寡妇 17.跳蛛 18.蟹蛛 19.绒螨 20.伪蝎
1.铁线虫(线形动物门铁线虫纲铁线虫 目铁线虫科 )
又名发形蛇,为铁线虫纲蠕虫的总称。体长为300-1000毫 米,体型似细绳状。前端钝圆,体表角质坚硬,雄体末端分叉, 呈倒 “V”字形,分叉部分的前腹面为泄殖孔。消化管幼虫期存 在,而成虫期则退化。雄体的精巢和雌体的卵巢数目多,成对排 列于身体的两侧。与线虫的圆虫类相似,但无背线、腹线与侧线。 生活时体呈深棕色。国内分布于南北方各省。 成虫栖息于河流、池塘及水沟内,雌体所产的卵在水内孵出幼 虫,被昆虫吃进后,营寄生生活。当这种虫被大型节肢动物如螳 螂、蝗虫等吞食后,幼虫在这些节肢动物体内继续发育,直至成 熟后离开寄主,到水中营自由生活,进行交配产卵。 他们在水里的时候很柔软,只需手指悄悄的用点力就可以它 们掐断,但是它们假如离水,在岸边的话,就会变得像铁丝一样 坚硬,很难将他们杀死。
线虫的生活史与繁殖
线虫的生活史与繁殖线虫(Nematode)是一类简单而广泛分布的无脊椎动物,其生活史与繁殖方式引人关注。
本文将探讨线虫的生命周期和繁殖过程,以期对这一类生物有深入的了解。
一、线虫的生命周期线虫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卵阶段、幼虫阶段、成虫阶段和老虫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功能。
1. 卵阶段线虫的生命起始于卵阶段。
成虫会产下卵,这些卵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发育。
卵通常具有保护性的外壳,能够在恶劣环境下存活一段时间。
卵直径一般在50至100微米之间,取决于线虫的种类。
2. 幼虫阶段一旦卵孵化,幼虫便会出现。
幼虫是线虫生命周期中最活跃的阶段。
它们较小,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
幼虫会通过蜕皮来增长体型。
线虫通常经历四到五次蜕皮,使其逐渐成长为成虫。
3. 成虫阶段当幼虫第四次或第五次蜕皮后,它们最终会发育成为成虫。
成虫的体型比幼虫更加庞大,通常有数毫米长。
它们具备性别特征,并可以进行繁殖。
成虫会寻找配偶进行交配,以产生后代。
4. 老虫阶段在达到一定寿命后,成虫会进入老化阶段,这被称为老虫阶段。
老虫会逐渐失去活力并死亡,结束线虫的生命周期。
二、线虫的繁殖方式线虫的繁殖方式主要有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各种线虫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进行繁殖。
1.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是指两个不同性别的成虫之间进行交配,通过交换精子来产生后代。
交配可以在土壤中或其他适宜的环境中发生。
交配后,雄虫的精子会被雌虫吸收,然后受精卵发育成新的卵。
这种繁殖方式有助于基因的交流和遗传多样性。
2.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是指单个成虫通过自我复制或产卵而生成后代。
这种方式不需要两个不同性别的成虫参与。
通过无性繁殖,线虫能够快速增加数量并适应环境变化。
无性繁殖通常发生在恶劣条件下,例如资源有限或外界环境不稳定。
总结:线虫的生活史与繁殖方式是其生物学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线虫的生命周期和两种不同的繁殖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如何适应各种环境,并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线虫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和代谢途径
线虫的分子生物学和代谢途径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种微小的无脊椎动物,是一种主要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式生物。
它的分子生物学和代谢途径在生物学界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成为了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线虫分子生物学和代谢途径的一些特点。
1. 分子生物学特点线虫是一个透明的、无固定形状的生物,并且其头部和尾部具有对称性。
这些特点使得线虫成为了一种研究神经元、细胞分裂、细胞死亡等生命现象的理想模式生物。
同时,线虫拥有完整的基因组序列,我们可以从其中找到关键基因并分析其功能。
它的基因组大小为100Mb左右,共有20,000个蛋白编码基因。
相对于人的3.2Gb基因组和2.6万个基因,线虫基因组和基因数量都非常适合进行研究。
除此之外,线虫还有一个独特的发育过程。
它的幼虫期一般会经过4个龄期,然后进入成虫期。
每一龄期的发育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特点,例如发育速度、生殖能力、代谢途径等都会发生变化。
这个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细胞生长和分化,或者代谢途径上的变化。
2. 代谢途径特点线虫有许多独特的代谢途径,包括葡萄糖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等。
其中,葡萄糖代谢途径是最为重要的。
线虫可以利用葡萄糖、乳糖、葡萄糖醛酸、木糖等多种糖类进行能量的获取和细胞代谢。
线虫的葡萄糖代谢途径主要包括糖酵解和糖异生两个过程。
在糖酵解过程中,葡萄糖会被分解为乳酸和乙酸,同时产生少量ATP。
在糖异生过程中,线虫可以通过代谢一些氨基酸或脂肪酸来制造葡萄糖,以维持能量供应。
这个过程类似于人体内的肝糖异生。
线虫的脂肪代谢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代谢途径。
脂肪代谢在调节线虫生命各个阶段、调节线虫寿命、促进线虫发育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线虫通过ATGL基因(三酰甘油脂解酶)的介入,逐渐分解细胞内脂肪酸,将其转换为ATP和热能,用于支持维持正常运作的代谢途径。
此外,线虫的氨基酸代谢也非常独特。
线虫可以利用一些氨基酸来产生能量,并将其余的氨基酸转换为其他重要物质。
农业线虫的防治方法
农业线虫的防治方法线虫,顾名思义,是一类外形大体为线形或长管形的动物。
线虫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家族,据估计约有100万种线虫,与繁盛的昆虫家族不相上下,且当前有记录的线虫种类仅约2.5万种。
农业线虫号称农作物“隐形杀手”,以种类多、危害大、分布广、善于藏匿、难防治等特点闻名,对农业危害极大,多种多样的农业线虫让农科产业减产5%-20%,局部减产达60%甚至绝收,是农业常见土传病害的头号杀手之一,也成为广大农民朋友的心病。
线虫身长仅有0.3mm-6mm,近乎是“隐形”状态,却与50%以上的农业土壤病害有关,常见的农业线虫分类有穿孔线虫、根结线虫、胞囊线虫、茎线虫等种类。
关于农业线虫的防治方法详细介绍如下:一、常见的农业线虫种类介绍1、根结线虫:根结线虫是种类最多、寄主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植物寄生线虫,由于侵染作物后使根部肿大畸形、在根部产生瘤状或念珠状“根结”而得名。
发育异常的根,结构与功能均遭受严重破坏,大大影响了对水分与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导致作物发病。
根结线虫的幼虫为线形,成虫雌雄形态迥异——雄虫成虫仍为线形,雌虫则变成梨形。
目前国际上报道有上百种根结线虫,可侵害的植物多达3000种以上,常常危害黄瓜、番茄、豆类、萝卜、白菜等多种蔬菜,柑橘、苹果、葡萄等多种果树,还有水稻和马铃薯等粮食作物。
目前根结线虫在各地普遍发生,给蔬菜、瓜果和粮食生产等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2、孢囊线虫:孢囊线虫的成虫也是雌雄异形,雄虫线形、雌虫柠檬形。
雌虫能产卵200~600个,体内存满卵的雌虫被称为“孢囊”,卵在孢囊中孕育和孵化,这类线虫因此而得名。
孢囊线虫主要侵害马铃薯、大豆、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
孢囊直径可达半毫米,仅凭肉眼观察,就能在线虫侵染的作物根部表面看到白色、黄色至褐色的一个个球状颗粒。
作物收获时,孢囊落入土壤中,一旦周围再次种下适宜的作物,卵接受到根分泌物的刺激,便会孵化成幼虫,再次侵害作物。
据统计,我国大豆孢囊线虫病发生面积常年在133万公顷以上,以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最为普遍。
线虫的性别决定机理和发育调控
线虫的性别决定机理和发育调控线虫(C. elegans)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研究模型生物,因其结构简单,基因组大小恰好适中(100 Mb),全基因组已经被完整测序,各种细胞类型数量有限,它的发育和神经系统相对于已知关于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的知识极其清晰。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者们可以用线虫来研究一些重要的问题,其中包括“性别决定机理和发育调控”。
线虫的性别决定:线虫的性别决定是通过染色体组合决定的,这也是线虫和其他真核生物一样的基本原理。
在线虫中,雄性是X0型(只有一个X染色体,没有Y染色体)而雌性是XX型。
雌性自体染色体上的双倍体X-chr在第一次中期分裂时,其中的一个被偏向性的离体化,成为“dumpy” X-chr,以胞质的形式排除到原核外面,留下剩余的X-chr,在每个女性发育的核中形成基因差异。
但是,对于雄性来说,只有一个X-chr,在每个细胞核中都只有一套染色体,没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性别决定。
换句话说,X-chr数量的降低是导致选择性的、转化为雄性经过的基本原理。
此外,线虫中和性别决定有关的重要基因有her-1、orf-1、tra-1等,它们与雌雄形态表达相关的锁核酸素激酶和核激酶、雌雄转换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线虫的性别决定。
线虫的发育调控:线虫发育调控中的一个重要的细节就是在发育过程中各个细胞之间通信的机制,这也是神经系统和发育的密切关系。
线虫的发育主要有四个阶段:卵细胞——幼虫——成虫——繁殖。
在线虫卵的开始,最重要的问题是保护卵内的胚胎(zygote)不被外界侵入。
线虫蛆虫体中的角色包括阻止染色体分离的冥王星蛋白、卵母细胞以及婴儿小腿的形成,其使用的机制包括细胞记录、基因转录、蛋白质修饰等。
幼虫阶段是线虫长时间的极其敏感的发育阶段,如何准确地调节生长速度、发育阶段和细胞数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
成为成虫之后,线虫的神经系统开始成型,包括主要的神经元和轴突等基本结构的形成。
神经对线虫的行为和行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触须、运动样式等等。
线虫-董润
线虫遗传学实验报告生75 董润2007030039同组实验者: 周梦宇实验时间: 2009年10月28日—12月22日【实验目的】确定突变的类型(性染色体连锁、常染色体连锁或常染色体不连锁)对突变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确定突变基因与标记基因的遗传距离【实验原理】线虫的形态和生活史秀丽线虫(C.elegance)长约1mm, 直径70μm, 通体透明, 有雄体和雌雄同体两种性别个体。
图.秀丽线虫雌雄同体虫和雄虫的形态结.上为雌雄同体, 下为雄体。
雄体的尾部扇区是其重要特征(D.Pette.Snustad等, 2003)。
图2 秀丽线虫的生活史(Lelend H等, 2000)线虫的繁育线虫以微生物为食, 实验中用大肠杆菌(OP50品系)喂养。
雄性线虫的繁育是通过在同一平板饲养雄体和雌雄同体的线虫, 使得后代中有50%是雄性。
雌雄同体线虫的繁育是通过其自交而不断产生后代。
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用灭菌后的小刀切下一小块琼脂, 将其转移到新的平板上。
保种的方法是使线虫在无食物, 较低温(10℃)的环境下生存。
进行雄性线虫和雌雄同体交配时, 一般将4-5条L4或成熟早期的雄虫, 与2-3条L4或成熟早期的雌雄同体虫置于同一平板。
为区别自交和雌雄交配的子代, 可根据子代性状的, 或只统计雄体。
后者就要求在引入亲代雄虫时不能混有卵或幼虫。
而且, 统计子代雄体时, 需将亲代雄体排除掉, 这些亲代雄虫一般有3-4条, 是雄虫中最衰老, 体型最大的。
如果需要用子代雄虫进行下一步交配, 要选择L4或成熟早期的雄虫, 而不能错取成亲代雄虫。
如果需要子代雌雄同体进行下一步交配, 要选择L4幼虫, 因为成虫可能已与雄虫交配过。
操作方法无菌操作必须在实验的全过程中进行。
不可以用受到污染的培养基, 若发现生长线虫的培养基被污染, 需将线虫转接到干净的培养基上。
挑线虫的工具是镶在玻璃管一端的铂金丝, 铂金丝尖端做成铲子状。
条每条线虫之前均需要将铂金丝灼烧。
线虫病
管→肺泡→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b. 胸导管→前腔静脉→右心→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泡
→支气管→气管→咽喉→小肠发育为成虫 在以上生活史中,在肝蜕皮一次为三期幼虫,在肺蜕皮一次
为四期幼虫,在小肠蜕皮一次为五期幼虫。
致病作用
旋毛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主要是幼虫,幼虫 寄生于肌肉,形成包囊,使肌肉变性,周围 结缔组织增生,淋巴结发炎。
如大量幼虫寄生于横隔膜等处时,宿主出现 呼吸困难,甚至麻痹死亡。
幼虫还分泌毒素,如用病猪血液注入易感动 物,可引起头脸水肿,痉挛等毒性反应。
症状
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腹泻,疝痛,发痒, 运动僵硬,肌肉疼痛类似风湿。
线虫的发育过程
线虫的发育要经过5期幼虫,4次蜕皮。 第一期幼虫—第二期幼虫—第三期幼虫—第
四期幼虫—第五期幼虫—发育为成虫
第一节 蛔虫病
蛔虫病是畜禽的常见多发病。是专性寄
生虫,各畜禽之间的蛔虫互不感染。
蛔科(Ascarida)---猪蛔虫
弓首科(Anisakidae)---犊牛新蛔虫
犬弓首蛔虫
但虫卵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4h即全部死亡。温、湿度对 虫卵的发育影响较大,虫卵发育较适宜的温度为20-30℃, 湿度有利于虫卵的发育和生存,当相对湿度低于80%时,感 染性虫卵的生存即受到严重影响。
致病作用
成虫的机械性刺激可以损伤小肠粘膜,引起 粘膜出血和溃疡,并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导 致肠炎等; 大量虫体的寄生可以引起机械阻塞,夺取宿 主大量营养,从而使犊牛出现消化障碍; 虫体代谢产生的毒素被犊牛吸收,也会引起 严重危害,如出现过敏症状、阵发性痉挛等。
传染病防治:线虫与抗线虫药物
传染病防治:线虫与抗线虫药物1.常见的线虫病线虫有寄生于肠道及寄生于组织两类。
前者包括蛔虫、钩虫、蜕虫、鞭虫及类圆线虫等,后者主要有丝虫、旋毛虫(成虫寄生于小肠、幼虫则寄生于肌肉)。
(1)蛔虫病是感染一种肠蠕虫,蛔虫所致。
此感染遍于全球,而更常见于温暖卫生设施不良的地区,因儿童随地排粪便致该地区持久的大量感染。
坳虫在肺中移行可发热,咳嗽,和哮喘。
肠道感染重者可致腹痛,偶可致肠梗阻。
大量的蛔虫可致营养吸收不良,成人偶可阻塞阑尾、胆道或胰管。
检查出粪便标本中蛔虫卵,就可诊断蛔虫感染。
偶尔,在粪便或呕吐物中查到蛔虫,或痰中查到坳虫。
血中嗜酸性细胞增多。
胸X线片可查见移行的影像。
预防需使用完善的卫生设备和不吃不洁的蔬菜。
治疗口服双羟蔡酸咯唳或甲苯咪嗖,但甲苯咪嘎有损胎儿,故不能用于孕妇。
(2)钩虫病是感染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所致。
世界上有1/4的人口感染钩虫。
此感染最常见于温暖,潮湿,卫生不良的地区。
十二指肠钩虫已见于地中海地区、印度、中国和日本;美洲钩虫已见于非洲热带地区、亚洲和美洲。
钩坳穿入皮肤处出现扁平、突起的痒疹(着地痒),坳虫移行经肺可致发热、咳嗽哮喘。
成虫常致上腹痛。
由于肠出血致缺铁性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在儿童,由于长期的严重失血可致发育迟缓,心力衰竭和全身水肿。
治疗应先纠正贫血,通常口服铁剂以补充铁可改善症状,也可注射铁剂。
在严重病例需输血。
当病人的情况稳定,口服双羟蔡酸喀唳,甲苯咪嗖1~3日,可杀灭钩虫。
这些药不能用于孕妇。
(3)旋毛虫病是感染旋毛虫所致。
旋毛虫病发生于世界许多地区。
人食生的或未熟的加工猪肉或猪肉制品受染。
当食入的包囊在胃或十二指肠内消化,释放出坳虫,穿入小肠壁,2日内,坳虫成熟并交配。
很少的坳虫经淋巴管和血流带至全身,仅到达骨骼肌者才能生存。
坳虫穿入肌肉致发炎,经3个月才成包囊。
上眼睑肿是最早的和最典型的症状之一,突发生于感染后大约第11天。
巩膜和眼底出血,眼痛,继而畏光。
线虫
虫卵计数法
痰液涂片查钩蚴
饱和盐水漂浮法
钩蚴培养法
2.免疫学检查
适用范围 常用方法 早期感染、轻度感染、流行
病学调查、多次粪检阴性的疑似患者; 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
验等,但均因特异性低而少有应用。
【流行与防治】
1.流行
世界性分布,我国南方多于北方,多数地区两种钩
虫混合感染。
北方 十二指肠钩虫为主 南方 美洲钩虫为主 流行因素:自然环境条件、粪便管理不当、生活尤 其是劳作方式。
(2)两种钩虫的鉴别: 体态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口囊和齿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交合伞和交合刺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两种钩虫的形态鉴别
鉴别点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型
附着器官 交合伞 交合刺
“C”形弯曲
两对钩齿 略呈圆形 两刺长鬃状, 末端分开
“S”形弯曲
一对板齿 略呈扁状 两刺合并,末 端呈倒钩状
寄生部位 人的小肠
感染阶段
感染方式
感染期卵
经口感染
幼虫体内移行:
肠壁→静脉→肝→右心→肺→支气管 →气管→会咽→ 胃→小肠
【致病性】
(一)幼虫的致病作用 1.肠黏膜、肝的损害 2.肺的损害和超敏反应 3.异位病变
幼虫寄生于肺部
成虫致病
1.营养不良 2.消化道症状 3.蛔虫性超敏反应 4.并发症
马来丝虫
——淡色库蚊
致倦库蚊
——中华按蚊
嗜人按蚊 易感人群:青壮年及儿童
嗜人按蚊
(三)防治原则
普查普治:海群生(乙胺嗪)药化食盐、
呋喃嘧酮、伊维菌素;晚期病人治疗采用外 科手术、中医中药。 防蚊灭蚊; 加强监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线虫,吸虫,绦虫形态描述的研究1.线虫线虫在动物寄生虫中占很大比例。
Davidson等(2004)利用组织学方法在佛罗里达州的长臂猿体内发现了广州管圆线虫,并证实广州管圆线虫可致非灵长类动物神经系统发病[1]。
曹杰等(2005)对野生动物园的25种动物的700多个粪样进行了检查,检出16种寄生虫,危害严重的有血矛属线虫、狮弓首蛔虫、片形吸虫、鞭虫等[2]。
刘建丽等(2007)对哈尔滨虎园东北虎等猫科动物进行两次粪样检测,共采集149个样品,检出狮弓形蛔虫、猫弓形蛔虫等大量存在[3]。
曹伊凡等(2010)对114个野生动物尸体的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线虫的平均感染率为64.91%(74/114) [4]。
戴荣四等(2010)介绍线虫通常呈乳白、淡黄或棕红色。
大小差别很大,小的不足1毫米,大的长达8毫米。
多为雌雄异体,雌性较雄性的为大。
虫体一般呈线柱状或圆柱状,不分节,左右对称。
假体腔内有消化、生殖和神经系统,较发达,但无呼吸和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前端为口孔,肛门开口于虫体尾端腹面。
口囊和食道的大小、形状以及交合刺的数目等均有鉴别意义。
如杆形目虫体的食道上具有食道球及前食道球,尖尾目的食道上只有食道球,而无前食道球。
蛔虫目食道简单呈圆柱状,头端有唇3个。
旋尾目食道常由前端的肌部与后端的腺部构成,头端有偶数的唇(2、4、6或更多),雄虫尾部呈螺旋状旋曲。
丝虫目的食道亦常由肌部和腺部两部分构成,无唇,阴户在虫体前端。
圆形目的食道简单或呈瓶状,雄虫尾端具有由肋状物支撑的角质交合伞,往往有两根等长的交合刺。
毛首目往往区分为前后两部,食道很长,呈串珠状,雄体只有一根交合刺。
膨结目的食道简单,雄虫具有肉质交合伞,无肋状物支撑,只有1根交合刺。
驼形目具有单核的食道腺,无唇。
在中国畜禽中已发现线虫病原350余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中常见的有:寄生在马属动物肠道的副蛔虫圆形线虫、尖尾线虫、胃线虫和皮下组织的副丝虫;寄生在反刍动物真胃的血矛线虫、肠道的仰口线虫、食道口线虫、毛首线虫[5]。
2.吸虫吸虫是另一类寄生蠕虫。
冯文和等(2001)在对合肥动物园里9种44只食草动物寄生虫调查时发现寄生虫15种,其中吸虫2种。
国内的野生动物感染片形吸虫的比例很大,上海曾经有金毛羚牛因肝片吸虫致死的报[6]。
何牧等(2003)对100只野生猕猴(四川绵阳地区)消化道寄生虫调查时发现肠道寄生虫8种,50.0%为吸虫感染。
般呈叶片状或长椭圆形,附着器官有角质的钩、棘刺及吸盘。
呼吸由外寄生的有氧呼吸到内寄生的厌氧呼吸。
消化系统相对趋于退化,一般较简单,有口、咽、食道及肠管。
肠管通常有两支,互相对称,末端封闭成盲管,有的种类可合为一,或通于排泄管。
排泄系统由焰细胞、排泄小管、排泄囊、排泄孔组成。
神经系统由神经节、神经纤维及围绕食道的神经环组成,并有神经支对称分布于虫体各部。
生殖系统趋向复杂,生殖机能发达,除裂体科吸虫外,皆为雌雄同体,生殖器官发达,构造复杂,雄性生殖器官由睾丸、输精管、贮精囊、阴茎囊、前列腺、阴茎等部分组成。
雌性生殖器官由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膜、梅氏腺、卵黄腺及子宫等部分组成。
单殖亚纲和盾腹亚纲生活史简单,没有无性世代,亦无宿主的交替。
复殖亚纲生活史较复杂,出现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转变,及宿主的轮换。
幼虫期所寄生的宿主为中间宿主,成虫的寄生称终末宿主,一般生活史要包括卵、毛蚴,无性世代的胞蚴、雷蚴、尾蚴和囊蚴。
尾蚴寄生于水生或陆生软体动物的腹足类,囊蚴分别寄生于甲壳动物的虾、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植物等生物体上[7]。
3.绦虫绦虫是脊椎动物常见的一类寄生虫。
杨建发(2006)对野生猕猴和食角蟹猴体内寄生虫的调查研究后,发现了带科绦虫、细颈囊尾蚴[8]。
肖映珍等(2001)在长沙西北部的47只狼体内共检出了15 种蠕虫,其中包括泡状带绦虫(44.7%)等。
绦虫头节实际上是吸附器官,又称附着器,其结构有吸盘型、吸槽型和吸叶型等。
一般头节的顶端具有吻突,吻突上有的具钩。
有的吸盘或吸叶表面亦具小钩,起加强固着的作用。
头节的后端为纤细的颈部,功能是产生新的体节。
绦虫没有消化器官,全靠体表微毛吸收宿主营养。
绦虫是一种巨大的肠道寄生虫,普通成虫的体长可以达到72英尺。
绦虫的肌肉系统很发达。
体表皮层密生微毛,下有薄的环肌,环肌之下有纵肌两层,外层与内层之间为皮下基质。
纵肌之下为横肌。
横肌与皮层之间称皮层区,两层横肌之间称髓质区。
重要风格化在的生殖器官都在髓质区内。
神经系统:在头节有神经节与横神经相连,组成中枢神经系,由此向后发出1对纵神经干,直到虫体最后的体节。
排泄系统:在头节中有环排泄管,由此两侧发出2对背、腹排泄管,直至体的末端。
每个体节的后缘各有横管与腹排泄管相联。
此外,虫体组织中有许多焰细胞,各有小管通于腹排泄管。
排泄系统具有平衡调节水分的功能。
绦虫多是雌雄同体,只有个别种类雌雄异体。
每个体节均有发达的两性器官。
雄性器官包括睾丸、输精管、阴茎、阴茎囊和贮精囊等。
雌性器官包括卵巢、输卵管、受精囊、卵黄腺、阴道和子宫等。
卵膜的周围梅氏腺。
孕节内性器官多已退化,只有子宫充分发育并占据整个体节,内含许多虫卵。
生殖孔多开口于体节的一侧或两侧,但假叶绦虫雌雄两性的生殖孔开口于体节中央的腹面。
绦虫没有消化道,体表有许多绒毛,靠绒毛吸取肠道营养以供自身需要[9]。
寄生虫寄生在动物体内的损伤寄生虫对寄主的影响几乎都是负面的,可导致寄主的病理变化,主要影响包括:机械损伤、压迫和阻塞、毒素作用及夺取营养。
1.1.1机械损伤机械损伤是寄生虫对寄主最主要的负作用,主要是指寄生虫对寄主的机械刺激损伤等作用。
由于损伤的方式不同,它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及危害也不相同。
机械刺激和损伤的典型病例为具有锚钩等固着器的寄生虫疾病,例如:三代虫、指环虫疾病,其固着器抓伤鱼体、鳃等重要部位,导致组织变性、坏死,并由于创伤的形成,可继发细菌性鳃病。
另一种寄生虫虽然不具有锚钩等固着器,但虫体基部通过主柄固着寄主体表,造成一种损伤,例如:中国对虾聚缩虫病,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可见聚缩虫主柄固着在对虾体表或鳃,形成15~20um的圆盘,主柄穿过甲壳并在其表面形成一个直径为10~20um的圆孔,主柄呈树根状,从圆孔中央伸入甲壳下面的组织,寄生在鳃上的聚缩虫除了可导致鳃组织的变化坏死外,还可以吸附大量的污物,从而影响鳃的呼吸功能。
再有一种寄生虫的损伤是对体内组织造成的损伤,例如:中国对虾的蟹栖拟阿脑虫病,该病通过对虾体表的伤口进入体内,在对虾血淋巴中迅速繁殖,并随血淋巴分布到全身各器官,可吞噬大量的血细胞,造成血细胞大量减少,使各器官组织受损,以致对虾死亡。
再如:鱼类的血居吸虫病,尾蚴钻入鱼体后在鱼的心脏和动脉球内发育成成虫,虫卵随血液被带到肝、脾、肾等器官,在鳃上的虫卵可发育孵成幼虫,引起出血和鳃组织受损。
1.1.2压迫和阻塞寄生虫的压迫作用是指寄生虫大量寄生在寄主体内或器官上,对寄主的组织和器官造成压迫,引起组织的萎缩、变性或坏死的现象。
例如:鲤鱼的双线绦虫病,由于腹腔中大量寄生双线绦虫,整个腹腔的大部分被虫体充塞,从而压迫鱼体的各腹内器官,引起萎缩坏死。
再例如:寄生在鱼鳃上的粘孢子虫的孢囊对鳃组织具有压迫作用,而导致粘液细胞增多,上皮细胞肿大、增生。
寄生虫对寄主机体的阻塞作用指虫体或孢囊对鱼体管腔的阻塞作用。
例如:前面讲到的鱼类血居吸虫病,血居吸虫在血管中大量增殖,导致血管的阻塞,另外,鲤鱼肠道中产生的粘孢子虫的孢囊对空的肠道具有阻塞作用。
1.1.3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其寄生时期所需要的营养大部分来自寄主,因此,寄主营养部分被寄生虫夺取,从而对寄主造成危害,这方面的病例很多,例如:鱼类的绦虫病、鲟鱼的单殖吸虫病等。
另外,一部分寄生虫与寄主不存在夺取营养的矛盾,例如:虾、蟹类固着纤毛虫病,虫体通过自己的胞口摄食水中的饵料颗粒,来满足自身的营养需要。
1.1.4毒素作用一些寄生虫在寄主体内生活过程中,其代谢产物排泄到体内,或分泌毒素,从而对寄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草鱼鳃上的鳃隐鞭虫分泌的毒素可引起溶血参考文献:[1] Davidson W R, Appel M J, Doster G L. 2004. Diseases and parasites of red foxes, gray foxes, and coyotes from commercial sources selling to fox2 chasing enclosures. J Wildl Dis, 28 (4): 581-519.[2] 曹杰, 包超一. 2005. 野生动物园动物寄生虫调查. 野生动物, 26(6): 46-47.[3] 刘建丽, 侯志军, 华育平, 等. 2007.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猫科动物体内寄生虫感染调查. 野生动物, 28(3): 26-28.[4] 曹伊凡, 苏建平. 2010. 可可西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冬季蠕虫卵粪检研究初报. 四川动物, 25(3): 611-613.[5] 戴荣四,刘毅. 2010. 圈养野生动物体内寄生虫的调查与防治.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4(3): 60-62.[6] 冯文和, 张安居. 2001. 大熊猫繁殖与疾病研究.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44-248.[7] 何牧, 左仰贤. 2003. 孔雀球虫种类研究历史及概况.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5(增刊): 166-169.[8] 杨建发, 杨亮宇. 2006. 自繁猕猴肠道寄生虫的调查报告. 云南畜牧兽医, (1): 42-43.[9] 肖映珍, 鲁清桃, 刘毅. 2001. 长沙动物园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的调查. 湖南畜牧兽医, 1: 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