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1 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5篇《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准确生动的语言,还是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都值得教师仔细钻研,并在教学中加以落实。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
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
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
(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
明确目标。
一、读春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
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1.寻美句:《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1《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1《春》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是一篇描写春天美景的写景文章。
作者通过对春天的细致观察和感悟,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欣欣向荣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情感,以及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春天这一季节有直观的感受,对春天的美好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来抒发作者情感的写作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春天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来抒发作者情感的写作手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春天的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美好。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3.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4.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春天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准备相关写作技巧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播放春天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
b.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春天的印象。
c.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a.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课堂教学设计科目:语文年级:七年级设计者:一、教材分析《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准字音,疏通字词和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和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及本文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深入理解文章,品味精妙语言,提高语言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积极进取的能力;2.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三、学情分析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秦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学生跟随作者的步伐领略春之明媚,文之灿然。
同时,初一孩子学生仍较多地沿袭了小学保留下来的喜爱诵读的习惯,这是本课加强诵读教学的一个便利条件,可以采取自主、合作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散文的优美。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本课设计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资料的收集,注重学生自己对文章的感悟与体会。
2.课前准备:古今中外写春的作品很多,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五、教学重点、难点1.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想象能力。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春》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基本信息年级:七年级授课篇目:《春》教科书版本及章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课型:新授课单元教学设计1.单元学习主题:“四季美景"2.单元教学设计说明: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四季美景”,能力培养要求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体会汉语之美。
“课程标准"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以自然美景为主要内容,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了如下细化:(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
(2)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3)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单元的阅读部分由三篇现代文和四首古代诗歌构成。
《春》描绘了春季新、美、力的独特魅力;《济南的冬天》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温晴、小山和小雪;《雨的四季》描绘了四季中雨的形态和人们对它的态度。
四首古诗表达情感各不相同,但都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自有特点。
课时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
第一单元的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
学习这个单元,要“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这一课的课前预习要求有两个:一是回忆以往读过的描写春天的诗文;二是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春景。
《春》是朱自清于1933年应中华书局之邀为中学语文教材所作的一篇文章。
1933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家庭美满、生活幸福。
《春》可以分为“盼春”(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春》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描述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文章通过描绘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具体可感的春日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该文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充满了诗情画意。
文章的主题明确,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和希望,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春天这个季节有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对春天的美好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学生对散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可能对一些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难以理解,需要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学生应通过学习本文,感受春天的美好,理解散文的特点,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氛围,感受春天的美好。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合作交流学习心得,探究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表达技巧。
3.情感教学法: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课文原文、图片、音乐等。
2.黑板:准备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句和表达技巧。
3.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a.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提问学生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b.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闭眼想象春天的景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并识记作者,积累文章重要词语。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观察景物的方法。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春天的“新、美、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品味文章生动的语言。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会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2)体会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春天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 1. 投影出示古诗:《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感受古人对春天的描绘。
3. 提问:这些古诗都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象(明确:《春夜喜雨》描写了春雨的滋润;《咏柳》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春天的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等;《泊船瓜洲》描写了春风吹绿江南岸的景象。
)4. 过渡:古人用诗歌描绘春天,今天我们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看看他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二)预习检测1. 投影出示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
他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欧游杂记》《匆匆》《荷塘月色》《背影》《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经典常谈》等。
第1课《春》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春》教学设计朱自清【教学设想】《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优美的语言向大家描绘了多幅春日图景,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盼望和赞美。
通过教授本课文,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通过不同方面对语言进行分析,体会文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盼望、赞美之情。
初一学生处于升学过渡期,他们对关于春天的文章了解较多,掌握基本修辞手法的运用,但是对于修辞手法的深层表达效果理解有一定困难。
而且,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应当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在教学中,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走近课文,感受文章的美,体会到作者感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等画面的描写,带领学生反复朗读,仔细琢磨和品位文中的语言,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及其效果,感受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读出重音和连读,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2、通过分析语言的句式、手法,体会文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盼望、赞美之情。
(重难点)【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法【教学时长】1课时【教学流程】《春》朱自清一、问题导入。
1、教师提问:雪莱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同学们,你们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
2、导入课文:春天在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会通过不一样的语言的描绘春天,今天让我们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看看他是怎样描绘春天的吧。
板书:春朱自清二、初读课文。
1、教师布置任务:安排同学默读课文,标记课文中不懂的词语,小组结合文中注解进行讨论,把最终不会的词语上交给老师。
老师集中分析课文学生不会的词语。
2、疏通文意,通过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尝试根据老师的朗读标出重音和连读,学生自由朗读。
统编版七年级上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七年级上第1课《春》一等奖创新教案《春》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揣摩、品味本文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2.激发联想和想象,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3.品味优美语句,揣摩关键语句,积累语言;4.深入学习比喻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联系实际教学法、合作讨论法、提问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们都写过很多诗文来吟咏、歌颂春天。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完成下面的填空)PPT展示: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唐·孟浩然《春晓》3.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唐·杜甫《绝句》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春天的诗句吗?补充: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州西涧》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024年秋统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质课教学设计

2024年秋统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春》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想象文中春之景,感受自然的妙曼,生活的醉美。
2.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3.揣摩关键语句,品味优美语言,体会课文优美的情境。
4.深入学习比偷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感。
【重点难点】1.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2.品味优美语言,入学习比偷的修辞手法。
【任务群】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任务二:勾画·绘春之色任务三:朗诵·吟春之句任务四:品味·赏春之言【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校文学社计划举办“与春邀约·纵情欢唱”好文推荐活动,朱自清《春》一文以高票入选。
请你以社团成员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并积极完成相应的任务。
二、教学新课任务一:积累·字词常识由于名额有限,本次沙龙活动采取“字词常识积累”闯关的形式领取门票,闯关成功的同学才能获得入场券。
请同学们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标红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嗡.嗡(wēnɡ)朗润.(rùn)酝酿..(yùn niànɡ)卖弄.(nònɡ)喉咙.(lónɡ)应和.(hè)嘹.亮(liáo)烘.托(hōnɡ)静默.(mò)风筝.(zhenɡ)健.壮(jiàn)抖擞..(dǒu sǒu)呼朋引伴花枝招展窠.巢(kē)稀疏.(shū)筋.骨(jīn)黄晕.(yùn)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形容高兴的样子。
()(2)明亮滋润。
朗,明亮。
润,滋润、润泽。
()(3)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4)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5)鸟兽昆虫的窝。
()(6)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7)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本义含贬义,文中是贬词褒用。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4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朱自清【教材分析】朱自清先生的《春》,是部编版教材中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居于定篇,属精读课文。
《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通过学习这篇散文,带领学生领会自然景物之美、汉语声韵之美、语言之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情怀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受过抒情性散文的学习,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对抒情性散文有基本认识,但在整个单元中具体学习写景抒情性散文是第一次。
因此,教师在本堂课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写景性散文的写景特点,重视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领会汉语之美,景物之美。
初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辨别力和判断力尚未成熟。
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文章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教学目标】积累生字词,能够有感情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全文;感悟作者诗情画意的艺术语言,反复诵读中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写景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的修辞手法;培养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并把握作者情感;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有层次的写景方法;理解作者诗情画意的艺术语言。
【教学难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语言,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教法与学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圈点、勾画、批注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导入(播放《春回大地》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在脑海中想象春天是怎样的景象。
春天,春回大地,鸟语花香,万物生机勃勃,在这无限的生机中,总会给人无尽的力量。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笔记录春天,赞美春天,如“春眠不觉晓,处处知多少",“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绘。
第1课《春》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

《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散文的节奏和韵律,感受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
2.通过对文中描写春天的景物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丰富自己的写作表达。
4.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1.分析文中描绘春天的各种景物,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等描写顺序,以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如“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引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借鉴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有关春天的视频,视频中展现了春天的花朵盛开、鸟儿欢唱、河流解冻、柳树抽芽等景象。
2.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对春天的初步印象,如美丽、生机勃勃等。
3.教师接着提问:“那么,在你们的心目中,春天还有哪些特点呢?”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春天的独特感受和认知。
4.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著名的散文——《春》,看看作者朱自清是如何描绘春天的。
”(二)作者简介1.教师向学生介绍作者朱自清的基本情况,包括他的生平、主要作品等。
2.强调朱自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和艺术价值。
(三)诵读赏析散文1.自由诵读文章- 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
- 学生开始自由诵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观察学生的诵读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
2.朗读指导后再读文章片段- 教师选取文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如描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等的段落,进行朗读指导。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优秀四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优秀四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春》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本文充满了希望、热情和生命的气息,阅读时注意感受,从而提升自身感受美、体悟美的能力。
2.借鉴本文的写作手法,学会细致地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3.能品味文中精妙语句的含义,学会赏析散文的一般方法。
4.能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所展现的情境,为其配诗、配画。
重点难点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描述。
4.说话有针对性,有吸引力,善于打动别人。
教具学具1.利用课件,展示有关春的音乐《春天在哪里》、图片(根据课文内容所涉及的春天美景、flash欣赏。
2.利用课件,展示知识点及学生课外搜集的有关诗文。
预习要求1.在网上查阅朱自清简介及他的作品,把朱自清简介及作品篇名写在笔记本上。
2.反复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一.导入由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组织学生了解朱自清)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柔如彩虹》钢琴曲朗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展开联想和想像。
听完后,谈谈自身的感受。
(从哪个角度谈都可以。
)2.要求学生在协作组内模仿朗读录音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语音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
(朗读比赛)3.要求学生在听示范朗读时,用简洁的语言理出全文的线索,并分别用一个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春天的美好景色。
互相交流相关内容。
边听边想、班内交流。
组内朗读、互相改善朗读方式,推选出选手在班内做示范朗读。
边听边思考,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三.赏析“春景图”1.组织学生研读课文,对精彩的或自身喜爱的语句进行圈点勾画,并做好点评。
(组织协作组内交流、评价)2.布置协作组任务:在“绘春”部分任选其中一幅图画进行赏析,可从描写顺序、角度、方法、语言、精彩语句等多角度赏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品味文章清新优美的语言,感受春天的“新、美、力"。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品味作者用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描绘春天。
(2)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教学设想:1、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描绘自然风景时那诗一般的抒情笔调,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诵读中注重个性化朗读。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细致观察景物,领会写景的各种方法。
3、课堂延伸: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教学准备: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2、查阅资料,找出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摘抄并准备在课堂上讨论、分析。
3、把自己认为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感受春的活力。
2、赏析课内外有关描写春的诗句或片断描写。
教学步骤:一、盼春天:1、导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现在严冬将至,但我们也可以在这严冬中找寻春的影子,因为冬天来了,我们离天春天越来越近了,那让我们共同来期待那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吧?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听,春天来了……2、欣赏音乐《春天在哪里》二、找春天:3、问:春天在哪里呢?在这里,在我们身边。
在古诗词句中,下面请同学们从所学过的古诗词中去找春天。
(生回答出诗句——: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春》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春”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2. 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3. 能够进行简单的赏析和写作,激发学生对春季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2. 培养学生对春季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春季的热爱之情;2. 引导学生运用自身的语言和感受,进行简单的写作和赏析。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 教师播放春天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春季的联想和回忆;2. 教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春季生活体验交流,引出本课的话题——春季;3. 教师提问:什么是春季?春天有哪些景象?第二步:阅读课文(15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春天的概念和相关知识;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理解文章的主旨和结构,掌握文章的语言特色;3. 教师让学生个别发言,进行简单的朗读和解释。
第三步:语言运用(20分钟)1. 学生个别填空、语法练习和简单的语文知识小测;2. 教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喜欢的春季生活,并教给学生两种春天的祝福表达方法——诗歌和歌曲;3.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小合唱。
第四步:写作练习(20分钟)1. 学生结合小组课堂讨论和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练习,以写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为主;2. 教师收集学生学习作品,进行学生互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第五步:总结归纳(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总结阅读、语言和写作的主要内容;2. 学生进行简单的回答和总结,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1. 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创造的综合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2. 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性,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3. 教师进行个别、小组和全体教学,以全面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
教学资源:1. 春季相关图片、视频、音乐;2. 《春》课文。
课后作业:1. 思考和谈论春季景象对我们的影响;2. 多读和背诵春天的诗歌和歌曲,加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3. 补充阅读课外书籍和文章,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教学设计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张华珍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语文课程的基本目标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汲取作者的言语智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人文性对学生的熏染非常重要,散文是抒情性比较强的文学体裁,在语文教学中应“以人为本”,突出“自主性学习”,注重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往课外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春》这篇散文是朱自清先生的经典美文,语言优美灵动,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融景情理于一体的典范之作。
文章抓住春天景色的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丰富多变的句法结构来营造语言的艺术美,细腻生动的笔触让人油然而生美好遐想。
学习这篇课文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去发现、品味、探究春天的魅力,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和内涵,感受作者语言的精妙和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2.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四季,春天是最令人向往的季节。
七年级的学生正值人生的春季,对于他们而言,对自然界的春天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散文这种文学体裁也有过接触,这都为学习《春》奠定了认知基础。
这篇课文语言极富表现力,如诗如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发展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创造机会,培养的是集体的自信,实现的是每个人的成长。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中描绘的几幅画面。
「过程与方法」
预习:结合导学案预习课文。
能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查阅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初步感知文意,理清结构,读顺课文,走进文章的意境,初步领会蕴含其间的美好感情。
研学: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品味本文清新优美的语言特色;合作探究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和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
拓展:读写结合
情景设置一:作者在文中简笔勾勒了哪些景物?(山、水、太阳)作者的简笔勾勒给我们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补白描绘春山、春水、春日。
提示:学习运用作者描写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图画时的写作方法。
情景设置二:仿照课文中某一幅图的写法,写一写“校园的春色”,表达出你对春天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之情,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语言美、情感美。
2.探究抓特征、细描写、多修辞的写景方法;领会作者赞美春天、积极进取的思想。
五、【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