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者按: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是黄河清老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创立的,2010年11月,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个人专著《黄河清: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他是至今为止广西第二个获该奖项的教师。目前,南宁市教科所正在推广黄河清老师的这项研究成果。本刊也将从第六期开始连续4期刊发关于“问题导学”的理论概述及其教学模式,旨在让大家对该教学法有个大概的了解并学习借鉴。

南宁市第三中学黄河清

【关键词】问题导学理论基础教模式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 ).2011.06.002

一、引言

中学数学课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有两点:

1.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在数学学习中,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辩证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数学启迪思维,使人善思、使人严密、使人聪明。可以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正因为如此,学数学要学会“思考”。对每一个概念、定理、方法,要思考它的特点、关键、它能起什么作用,“想”通问题的前因后果。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就是能否激发、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训练。

2.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毅力、意志、情感体验等非智力因素。数学一向被称为探索和发明的乐土。学习数学,不是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公式、定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为人的智慧,意志品质得到锻炼,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就是要通过严格的数学训练,使学生具备数学特有的学科素质,即数学素质,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能树立明确的数量观念,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形成精益求精的品质,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增强拼搏精神和应变能力,激发人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具有数学的直觉和想象力。

数学课的这些目的,怎样通过我们的教学手段去实现?这需要有合适的载体。

“黄河清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由此探索、实践总结形成的的一种教法体系。它的突出特点是:通过“问题导学”,教师由“传授”转换为“导”,学生由“听受”转换为“学”,“教”为重心转换到“学”为重心,这“三种转换”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的核心,构成了现代教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二、“问题导学教学法”的逻辑起点

1.“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内涵。“问题导学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以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教师要精心设置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并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引导,促进学生将学科知识、技能、方法、思想相互渗透,学习过程、结果与情感相互整合,促进学生认知的主动发展,也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素养,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得以充分构建。 2.“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1)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成熟理论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认为:教学生学习,绝不是对学生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与组织知识。教师不能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橱,而是教学生学习如何思维,如何像历史学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样,从求知过程中去组织属于他自己的知识。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动历程,而非只是被动地承受前人研究的结果。

“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以此为指导,通过“问题”这样一个鲜明的载体,引导学生如何思维,达到自主求知的学习过程。

(2)基于我国优秀教学传统——启发式教学的理论

《礼记·学记》中对启发式教学作了深刻的论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要引导而不要强迫,要激励而不要压抑,要诱导点拨而不要灌输。引导而不强迫,师生关系才能融洽亲切;激励而不压抑,学生才会感到轻松愉快;诱导而不代替,学生才能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施教能使学生感到“亲切”、“愉快”、“思考”,就可以说善于启发诱导了。

孔子在《论语·述之》中,对实施启发式教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指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之,能者从之。”

按照以上这种教学思想,“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构建,突出围绕了以“问题”去“诱导”学生的“开动脑筋”这一特征,这正是“问题导学教学法”的重要内涵。

三、“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三核心

以“问题”为载体,以教师之“导”为主线,以学生之“学”为标的,这是“问题导学教学法”的三个核心要素。“问题”、“导”、“学”包涵了丰富的意蕴。

1.以“问题”为载体。问题切入是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载体。“问题导学教学法”对问题的设置有四条准则。

一是关联性:问题设置须考虑与学生前后知识、经验相关联,与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相关联。

二是情境性:问题的设置须联系时代特征和实际,紧扣独特的数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是探究性:问题的设置须包含一定程度的独立见解和创造精神,以启迪思维、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

四是发展性:设置的问题可以延伸、拓广、适当超越学生的现有经验,将解决问题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使学生能依据已有经验在适宜难度的思考学习中实现不断发展。

2.以教师之“导”为主线。教师之“导”是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主线。与问题提出相衔接,“导”的轨迹是“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又一核心。教师的“导”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怎样“导”?“导”什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立标准去构建,其要义有三:问题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匹配度。具体而言,问题需要标准是指教师“导”的方向须符合当下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不是无目的、无意义的;学生兴趣标准是指教师的“导”必须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兴趣引导学生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经验,实现学习经验的迁移;经验匹配度标准是指教师“导”的过程中在考虑学生实际能力的同时,要适当超越学习者的现有经验,将知识增长、能力发展和素质提高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导”的形式有多种多样。

直线之导:指一个知识点按其逻辑发展顺序一一呈现;

水平之导:指多个知识点以平面打开的方式同时陈述;

螺旋之导:指在不同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学习内容,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使之呈“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教学中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和制定的标准,灵活选择恰当的形式去组织教学。

3.以学生的“学”为标的。学生的“学”是现代中学数学教学的标的。学生的“学”有三个层次:

一是学会学习的方法。“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首先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这是迁移学习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