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

浅谈我国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在不断地演变,1980—1993年间采用了三种财政承包的财政体制。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规范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这一改革显著提高了中央政府利用税收和支出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但它也存在着不足和有待完善的方面。
一、起源和背景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主线是“搞活、放权”。
以财政包干为核心的财政管理体制集中反映了这段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
这种包干的财政体制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发展经济的经济性,增加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的透明度,扩大了地方财政自主权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自主权。
我国经济的空前发展和沿海地区的迅速崛起无不受惠于这种体制。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财政包干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不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其表现是:1、地方政府控制了有效税率和税基。
一是地方政府利用合法的和不合法的税收减免来调节其实际税收努力。
从名义上讲,几乎所有税种的税基和税率均由中央决定。
但在承包制下,地方政府只要完成了承包合同中规定的上缴指标,其各种减免税的行为基本上不受任何约束。
二是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渠道多元化,并有自主权。
由于预算外收入既不需与中央分享,又不受中央控制,于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收费和基金增加预算外收入。
从1978年至1991年,地方预算外收入与地方预算内收入的比例由0.66:1上升到了0.84:1。
1993年一些地区的企业要向各级地方政府缴纳上百种的税费,实际税收负担达90%以上。
2、加剧了地方保护主义。
由于按企业隶属关系来划分收入,而企业利润仍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为保护所属企业多收入多上缴,必然对外封锁市场,排斥外地产品流入,阻碍本地原材料外流,妨碍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造成人为的体制性“诸侯经济”。
3、国家财力趋于分散,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下降。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制度安排不规范,地方组织预算内收入的积极性不高,甚至“藏富于民”。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回顾作者:刘仲藜单位:陈太茂供稿发布时间:2009-06-29 10:24阅读次数:230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和多次征求意见,慎重决策,从1994年开始实行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税体制改革。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涉及范围最大、调整力度最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财税改革。
我当时任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1994年初又兼任国家税务总局局长,是这场改革的第一责任人,感到其中值得回顾之处很多,现选取相关的几个片段,和大家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和体会。
机不可失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应地,财政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
这种体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过积极作用,但由于集权过多,管的过死,抑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因而,如何最大限度的增强经济活力必然成为改革开放的主要目标,当然也就成为财税改革的逻辑起点。
事实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经济体制改革,财税总是首当其冲;不管进行何种改革,都离不开财税的参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93年,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需要,以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积极性为导向,以放权让利为主线,形成了两个包干体制:一是财政包干制,二是企业承包制。
无独有偶,二者最后都落脚到“大包干”。
大包干体制对激发地方和企业的活力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所谓企业承包经营实际上是“包盈不包亏”,即使包上来的也跟不上物价上涨,物价一涨财政就又缺了一快,这些都造成了税收来源困难。
同时,地方承包以后,就有了这样一种心理:我增收一块钱,你还要拿走几毛,如果不增收不就一点都不拿了吗?于是出现了“藏富于企业”、“藏富于地方”的现象,给企业减免税,造成“不增长”,然后通过非财政途径的摊派,收取费用。
最后生产迅速发展,而税收上不来。
这一财政体制的弊病,从北京和上海可窥见一斑。
北京当时内部规定在包干期内,财政收入每年只增长4%,绝不多收,因为如果多收,超过部分就要与中央分成,分税制之后才发现北京隐瞒了八九十亿元的收入。
简述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一、概述分税制是指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比例分享税收收入的财政制度。
在中国,分税制是一个重要的财政体制改革,于1994年开始试点,并于1995年全面推行。
该制度的实施,有助于促进政府层级间的财政权责划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关系,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二、主要内容1.税种分级分税制的核心在于将税种进行分类,并按照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责任划分进行收入共享。
根据现行的分税制政策,主要的税种划分如下:•中央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地方税种:包括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等。
2.税收共享比例中央和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税收收入。
根据现行的分税制政策,中央政府收入中的80%用于中央预算,20%用于地方预算。
地方政府收入中,80%来自中央转移支付,20%来自地方自主收入。
3.税收征收和管理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负责税收的征收和管理。
中央税务机关负责征管中央税种,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管地方税种。
税务机关依法对纳税人进行税收征收与管理,并加强对纳税人的税收政策解释和宣传。
4.财力补偿和转移支付分税制的实施,为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财力平衡提供了机制。
根据分税制政策规定,地方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可以向中央政府申请财力补偿。
同时,中央政府也进行转移支付,将部分税收收入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三、分税制的意义1.平衡中央与地方财力关系分税制的实施,有助于平衡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力关系。
通过合理地划分税种和分享税收收入,使得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财力上能够相对平衡,避免出现中央财力过于强大或地方财力极度不足的情况。
2.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分税制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责任方,可以通过扩大地方税种的征收范围和提高税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分税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994年分税制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加强地方财政收入能力。
该次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1. 政权下放和权力下放:分税制改革取消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收入的大部分调控权。
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税收政策,并不需要上交所有财政收入给中央政府。
这使得地方政府具备更大的财政自主权,可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2. 资源税划归地方:分税制改革将原本属于中央政府征收的资源税划归地方政府征收和使用。
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自主决定资源税的税率,并将收入用于地方经济建设。
这使得资源丰富的地方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优势,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3. 增加税种:在分税制改革中,增加了一些新的税种,如契税和土地增值税。
这些税种的增加使得地方政府有更多的税收来源,也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4. 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分税制改革重新规定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
中央政府将减少对地方的财政拨款,而地方政府需要加大自主财政收入的努力。
这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自主和自立。
5. 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改革:分税制改革还改革了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原来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而新的转移支付机制更加注重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注重地方政府财政自负盈亏能力的提高。
这使得地方政府更加注重财政收支平衡,有效地利用财政资源。
6. 对不同区域的差别待遇:分税制改革充分考虑了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
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对不同地区给予不同的财政政策支持。
这使得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能够得到更多的财政支持,促进了地区间的经济平衡。
总的来说,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政权下放和权力下放,资源税划归地方,增加税种,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摊比例,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以及给予不同地区差别待遇。
这一系列改革措施提升了地方财政自主能力,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责和管理能力,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相关特点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克服了包干制、分成制的缺陷,是一种较理想的财政管理体制,符合我国政治体 制和经济体制的要求。
1.分税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具有合理性和稳定性。 2.分税制划 分税种的方法比较科学。在税种划分的依据上,改变按企业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税收收入的办法,依据税的特征、 受益和便利原则划分税源。在税收划分的方法上,以划分税源为主,改变总额分成的办法。这种分税办法有利于 地方政府减少对企业的干预和对市场的封锁。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1)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税种,独立征税,不设共享税;
(2)各级财政在法定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各级财政之间不存在转移支付或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
(3)中央财政立法权和地方财政立法权划分明确,地方财政权独立。
完全的分税制模式与不完全的分税制模式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分界限和衡量标准。将分税制区分为两种模式, 目的在于说明财政管理体制法的分税、分权不是越彻底越好,要根据相关因素确定合理的分权程度。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管理学术语
01 主要内容
03 存在问题 05 展望未来
目录
02 相关特点 04 指导思想 06 观点看法
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简称分税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收来划分各级政 府的预算收入,各级政府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差别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 或上一级地方政府向下一级地方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我国自1994年1月1日起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 制,主要内容有:(1)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的划分。(2)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划分。(3)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 度。
3.对中央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由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管理,对地方税由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管理,有 利于提高征收管理效率,防止为地方利益随意减免中央税、共享税。
1994分税制改革具体内容

1994分税制改革具体内容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强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而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
该改革旨在解决当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权力分配不平衡的问题,为实现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具体来说,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财政收入划分:分税制改革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收入划分方式进行了调整。
通过取消原来的覆盖全国范围的税种和地方附加税,实行中央与地方分税划账,将税收收入划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并明确了各自应负责的税种。
2. 税种划定:分税制改革对税种进行了明确划定,中央政府负责征收和管理的税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等,而地方政府则负责征收和管理的税种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中的部分、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这种税种划分确保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上的相对平衡。
3. 划账和分成机制:分税制改革采用统一划账和分成机制,即中央政府将符合划归地方的税收收入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地方政府。
这种机制保证了地方政府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来源,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4. 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税收优惠政策:为了推动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分税制改革还引入了税收优惠政策。
通过给予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更多的税收自主权和减免税费的政策支持,鼓励当地吸引外资、扩大经济规模和提高竞争力。
总的来说,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上实现了一定的平衡,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这项改革为中国后续的财税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并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第一节、政府预算概述具体内容:一、政府预算的概念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
1、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该表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
(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
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的多少。
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
2、从政治性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
(1)政府预算指标背后反映的是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选择;(2)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3、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
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属于年度立法)。
政府预算制度最早出现在英国,英国于17世纪编制了第一个国家预算二、政府预算的职能--------反映、监督和控制1.反映政府部门活动反映和规定了政府在预算年度内的工作或活动范围,方向和重点。
2.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的功能作为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的重要文件,政府预算是人大代表和全体人民监督政府收支运作的途径和窗口。
3.控制政府部门支出的功能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政府预算,实质是对政府支出规模的一种法定授权。
只有在授权范围内的支出,才是合法和有效的。
三、政府预算原则---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政策方针。
1.完整性原则-----政府预算必须包括政府所有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内容,以便全面反映国家的财政活动。
2.统一性原则----各级政府都应编制统一的预算,其中包含的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都要按统一科目、统一口径和统一程序计算和全额编列,不允许只列收支相抵后的余额,也不应另立临时的预算。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994年,中国进行了一次重大的税制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促进财政收入的增长,提高税收体系的有效性和公平性。
以下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1994年税制改革取消了过去存在的两种税制,即商品流转税和工业品流转税,并引入了营业税。
营业税是根据企业的营业收入征收的一种间接税,主要针对工商企业。
这种改革使税收变得更加简单、直接,减少了税制中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其次,改革还对所得税制进行了调整。
过去的所得税制主要侧重于对企业的所得征税,而改革后的所得税制改为对企业、个人和家庭的全面所得征税。
此举旨在扩大纳税基础,增加税收收入,提高税制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另外,改革还调整了消费税制。
消费税是对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消费征收的一种间接税。
在1994年税制改革中,对消费税征收对象进行了精简和明确,同时对消费税税率进行了适度调整。
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提高税收收入,同时也有助于引导消费结构的优化。
此外,税收优惠政策也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大投资项目可以享受税收优惠,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此举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投资活动,增加财政收入。
此外,税收管理体制改革也是1994年税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改革中建立了现代税收管理制度和税收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加强了税收征管能力,减少了税收逃漏和侥幸心理。
此外,还对税收的征收、管理、调查、查处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范,增加了税收违法行为的成本和风险。
最后,税收改革对农村地区的特殊税收政策也进行了调整。
改革中取消了农业税,并逐步引入了农村土地使用税。
这样的调整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总的来说,1994年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取消商品流转税和工业品流转税,引入了营业税;调整所得税制,对企业、个人和家庭的全面所得进行征税;调整消费税制,精简和明确征税对象,并调整税率;推出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更多投资;改革税收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化的税收管理制度和信息系统;调整农村地区的税收政策,取消农业税并逐步引入农村土地使用税。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一)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背景在1994年之前,我国的税制是统一征税制度,所有的税收都由中央政府征收管理。
然而,由于地区的经济差异和发展需求不同,这一税制已经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
因此,在1994年,中国实施了一项分税制改革。
一、税种划分1.中央税种–增值税–关税–所得税–资源税–企业所得税2.地方税种–地方各项基金收入–土地使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二、财政职责划分1.中央财政职责–国防支出–外交支出–中央政府机关人员工资福利2.地方财政职责–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地方政府机关人员工资福利三、税收收入分配1.中央税收收入–中央用于国防、外交和中央政府开支2.地方税收收入–地方用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地方政府开支四、改革意义1.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分税制改革使得地方政府能够更加自主地使用税收收入来推动经济发展,满足地方需求。
2.加强财政分权:通过税收职责的划分,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权,提升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
3.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分税制改革,税收收入能够更加直接地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优化了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税种划分、财政职责划分和税收收入分配。
这一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加强财政分权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
这一改革使得我国税制更加适应了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需求,并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1994年中国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中国财税体制改革1994年中国进行了一场规模宏大、举世瞩目的财税改革。
中国作为一个前进中的发展中国家,早在17年前就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盆穷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其经济发展道路经过14年的探索,中国终于建立了新的经济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年复一年,计划经济的影响在逐步消除,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影响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人民群众的收入迅速增加。
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盆穷显著减少。
1994年的财税改革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历史性的一步。
举世关注中国的改革。
在中国宣布财税改革方案以后,就改革的命运存在许多不同的争论。
一些人建议取消,因为是不可能成功的;一些人断言改革注定要失败。
不管何种观点的对错与否,但有一点是确实的,就是中国的财税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成功与失败,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对中国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出乎所有人们的意料,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比预期的要好得多。
这个报告有助于人们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影响。
一、94'财税改革的背景(一)1992年初,邓小平讲话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指出了方向。
他的一个重要观点认为计划和市场都不是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
19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作出一项历史性的决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原动力。
八届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成了人们言论的焦点。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给中国政府领导人决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宪法修正案则为更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法律基础。
(二)上述是中国1994年财税改革背景中积极的一面。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消极背景促使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以避免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些消极背景对中国1994年财税改革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5考试税收征管类学习资料(1)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1993年12月1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地方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我国的税收收入也就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
中央税包括: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关税,船舶吨税4个地方税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烟叶税。
7个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7个共18种税1个基金: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1个费:文化事业费2. 国税征收(1)增值税;(2)消费税;(3)车购税(4)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的营业税;(5)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营业税的城维税(6)银行、保险、信用社等金融企业所得税;中央企业、海洋石油企业、外国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2002—2008年新办企业所得税;2009年1月1日以后缴纳增值税企业的企业所得税(7)海洋石油企业资源税;(8)储蓄存款利息所得个人所得税;(9)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10)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文化事业费3.征管模式第一阶段,专管员管户模式。
第二阶段,三分离模式。
1997年提出“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
(30字模式)2003年总局提出以“科学化加信息化”为指导,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和纳税评估,增加了“强化管理”。
(34字模式)第三阶段改革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围绕服务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税收的工作主题,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
改革的提出或经历:我国在2002年的《2002-2006年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按照风险管理的基本方法,努力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2008年底的全国税收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思路2009年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阐述了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和方法2011全国税收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上,确定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管理模式2012年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上,明确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工作流程和建立“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的风险管理体系。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14章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本节考点】(1)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熟悉)(2)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掌握)(3)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熟悉)(4)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了解)【本节内容】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例题1:单选】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是()。
A.财政收入制度;B.税收管理体制;C.政府预算管理体制;D.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答案】C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各级财政部门内部又设置不同业务分工的机构,分别负责各项业务管理工作。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政府间财政支出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
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一般遵循以下重要原则: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重要原则: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按排。
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例题2:单选】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性内容是()A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B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C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D政府间财权的划分【答案】B【例题3:单选】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是()A收入的来源;B事权的划分;C支出的性质;D税种的性质【答案】D【例题4:2011年多选】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遵循的一般原则有()。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

1994年分税制的架构
1994 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明确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中央主要负责国家安全、外交、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等,
地方主要负责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社会事
业发展所需支出。
2. 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将税收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
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税包括关税、消费税等,地方税包括营业税、城
镇土地使用税等,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3. 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制度:为了保证地方既得利益,中央对
地方上划的收入按一定比例返还地方。
4. 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税务机构负责征收中央税和中
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务机构负责征收地方税。
1994 年分税制改革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由过去的“包干制”向分税制转变,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财政体制框架,对于加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调动地方积极性、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陈共1994年税制改革及分税制改革

2.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分税制,合理调整了中央与地方 的分配关系。主要措施是:关于中央与地方支出职责的划 分,由于涉及行政体制改革,基本维持原有的划分;收入 划分是改革的重点,改变过去的基数法,按税种划分中央 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地方共享收入,将税源最 为广泛的增值税作为主要共享收入,地方分享25%;为了 避免过分触动地方既得利益,采取"维持存量、调整增量" 办法,将以1993年为基期的实行分税制后地方净上缴中 央的收入返还给地方,而且1994年以后,以此作为税收 返还基数,与各地当年上缴中央的"两税"(增值税的75% 和消费税)的增长率挂钩,按1:0.3的系数增长;将原税 务机构一分为二,分设国税局和地税局;逐步完善转移支 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这种分税制保证了中央集中 适当的财政收入,又有利于激励地方政府加强税收征管的 积极性。
专家称分税制改革需再推进
实行分级管理的分税制预算体制,是市场 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模式。 但目前中国分税制预算体制仍不完善。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划分是分税制 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但目前宪法对各级 政府间事权划分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在一 些具体事务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 责权限划分不清晰,特别是在经济事务的 划分上较模糊。
但是,随后不久,刚刚重建起来的税制实际上被全面的承 包制所取代,对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地方财 政实行财政包干制。承包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死上缴基数、 多收多留,一家一户通过协商签订承包合同,原本上的强 制征税便成为协商办税。承包制运行的后果,从微观的角 度上说,是一户一率,企业的负担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取决 于企业的谈判能力,形成企业负担不公,违背市场经济的 公平竞争原则;从宏观的角度上说,企业包干必然导致财 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财政包干则必然导致中 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从而形成社 会财力和财权分散,政府财政收入拮据,财政赤字不断增 加,这也是长时间内通货膨胀难以治理的一个制度性原因。 所以,必须及早结束承包制,代之以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 律的新税收制度。
1994年分税制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对工商税制改革的同时,必须对税收征管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科学、严密的税收征管体系,以保证税法的贯彻实施,建立正常的税收秩序。1994年后的税收征管制度主要有以下内容:
(1)普遍建立纳税申报制度。意在形成纳税人自我约束机制,促进全民增强纳税意识。纳税申报制度建立后,对不按期申报和不据实申报的,要依法处理。
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具体包括: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支农支出,堀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和行政管理费,公检法支出,部分武警经费、民兵事业费、价格补贴支出及其他支出。
根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分,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应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并充实地方税税种,增加地方收入。具体划分如下。
所谓分税制改革就是按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并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逐步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联网的监控下,现金交易减少了,政府便可以通过账户对纳税人的税源实行有效控制;其次,采用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行申报相结合的征管方式,代扣代缴义务人向个人支付所得时必须同时向税务机关申报,对扣缴义务人不按规定扣缴和申报缴纳税款以及不按规定报送有关信息资料的,要规定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相应的惩处办法。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经拉开了帷幕,我们必须以这次税制改革为契机,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市场经济需要的个人所得税体系,真正发挥个人所得税在我国税收中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按照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2)依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
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
方收入,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和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分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分为地方税。
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
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税、印花
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方25%。
资源税:海洋石油
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
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
(3)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
以1993年为基期年核定。
1993年中央净上划收入全额返还地方。
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本地区增值税和消费税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1994年后上划中央的收入如果达不到1993年基数,相应扣减税收返还额。
(4)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
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
(5)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例题1·单选题】依据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要求,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其原则是()。
A.事权和财权相结合
B.事权和收入相结合
C.分级管理
D.一级政府一级预算
[答疑编号911130201: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我国目前的分税制中
增值税在中央和地方间的划分比例是()
A.80:20
B.75:25
C.70:30
D.60:40
[答疑编号911130202:针对该题提问]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