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典型模式
中国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
中国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云南德宏模式的推进动力是边贸发展。
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模式是随着资源的开发,产生的劳动力职能变化和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云南德宏模式是由于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到这里务工经商,推动了区域城市化的发展。
高二地理期中
XXXX-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班级--------- 姓名---------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50分。
请将答案抄写在答案表格内,否则不得分。
)1.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2.下列不属于德国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的是A.生产结构单一 B.煤炭能源地位上升C.世界性钢铁过剩 D.新技术革命的冲击3.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B. 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C. 分布在旱农业区内部D. 分布在河流上游4.下列荒漠中,比较容易治理和利用的是A. 由于自然原因形成的荒漠B. 塔克拉玛干沙漠C. 原生沙质荒漠和砾漠D. 水分和植物条件相对较好的荒漠5.限制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稀缺性资源是A. 水资源B. 石油资源C. 天然气资源D. 太阳辐射能6.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线路中,需逐级提水的是A. 东线工程B. 中线工程C. 西线工程D. 东、中、西线均需要7.“西气东输”的运输方式是A. 公路B. 水路C. 铁路D. 管道8.关于鲁尔区为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而采取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A.改造煤炭、化学工业,节省能源消耗B.缩减钢铁、煤炭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C.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技术产业D.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9.有关鲁尔区实施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叙述,错误的是A.迁人和新建企业以技术精良的中小型为主B.煤、铁企业规模普遍减小C.经济繁荣,环境美化D.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10.和鲁尔区相比,山西省煤炭工业发展还需要加强的社会经济因素是A.劳动力数量 B.政府支持 C.广阔的市场 D.便捷的交通阅读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回答11-14题。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东山中学高二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东山中学高二地理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右图是我国某地区的地形图,据此回答3—4题。
3.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图示平原地区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是A.交通发达B.单位面积产量高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面积广4.以下不属于该商品粮基地特点的是A.以国营农场的经营方式为主B.粮食商品率处于较低水平C.已经形成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D.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参考答案:3-4 DB2. 读“中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读图完成8~9题。
8.影响东部沿海各省(市、区)水土配合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降水量B.降水量、地形C.耕地类型、耕作制度D.地形、土壤9.我国北方东部沿海省(市、区)农业缺水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径流总量小,耕地多B.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冬季农业用水需求量大C.蒸发量大,复种指数高D.水田种植,耗水量大参考答案:8.B 9.A3. 读某河流流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35. F城市的名称是()A. 武汉B. 宜昌C. 九江D. 宜宾36. 关于图示河流上、中、下游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A. MD、DF、FKB. Mc、cF、FKC. Ma、ab、bKD. MD、Da、aK37. 下列河段中,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是()A. FKB. BDC. DED. EF参考答案:35. A 36. C 37. B本题主要考查长江,学生要熟悉长江水系和各河段的特征。
35. 从图中看F城市位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是武汉,选择A。
36. 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分别是宜昌和湖口,结合图中的位置可知a是宜昌,b是湖口,长江上、中、下游依次对应正确的一组是Ma、ab、bK,选择C。
37. 四个选项中BD落差最大,水量也比较丰富,所以说BD河段水能资源最丰富,选择B。
4.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赤道以北四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二章B 卷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B 卷)考试时间:90分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资源诅咒”是指丰富的自然资源反而拖累经济发展的一种经济现象。
陕北地区是我国能源富集区,但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
下图示意新常态下“资源诅咒”的规避与城镇化水平变化的关系。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陕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低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的原因可能是()A.当前煤炭等能源价格低B.能源的开采量未达到最大值C.工业结构单一D.距能源消费主市场较远2.新常态下,转型期内的陕北地区为规避“资源诅咒”,提高城镇化水平,应该()A.加大能源开采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C.延长能源工业产业链D.改变当地能源消费结构下图为我国某岛西部沙漠化地区分布示意图,该岛西部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草原沙漠化地区,该地区曾经广布的植被下埋藏了大量地质时期形成的泥沙。
目前,该地区沙漠化已得到一定的改善。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西部地区沙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海浪携带大量的泥沙堆积B.气候异常,风蚀作用强烈C.水土流失,河床泥沙出露D.过度耕作,原有泥沙出露4.图示西部地区防治沙漠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A.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B.设置草方格沙障工程C.种植适应环境的树种D.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罗讷河流域是法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该河流航运繁忙,水电站建设采用“支流高坝、干流低坝”的开发方案。
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罗讷河通航价值最高的河段是()A.上罗讷河B.下罗讷河C.索恩河D.迪朗斯河6.“干流低坝”方案的主要优点有()①水能资源利用率高②库区的淹没成本低③防灾减灾效益突出④船舶的过坝时间短A.①②B.①④C.②④D.③④桑蚕是以桑叶为食、吐丝结茧的一种经济昆虫,其吐出的蚕丝是重要的纺织原料。
江浙两省级行政区曾为我国重要的桑蚕生产中心。
随着“东蚕西移”工程的不断推进,广西成为我国桑蚕生产较大的省级行政区,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中西部“种桑养蚕”、东部“襟丝织绸”的局面。
高二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试题答案及解析1.形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原因是()A.风力的沉积B.流水的侵蚀C.断裂作用D.内力作用【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形成原因,主要考查考生对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形成原因的认知水平。
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多降暴雨,雨水严重冲刷,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景观,故答案选B。
【考点】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的主要形成原因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景观形成原因的认知水平。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十分尖锐的原因是()A.经济发展速度过快,资源开采过多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C.工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环境破坏D.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的原因,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人口增长过快,为了满足生活需要而向周围环境大势掠夺资源,导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
故答案选D。
【考点】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的原因点评:该题难度一般,属于基础性题目,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下列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叙述不正确的是()A.要做好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必须植树种草B.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C.黄土高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水土流失会逐渐减轻D.大力加强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主要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水土保持,故A正确;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提高了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水土保持,故B正确;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水土流失不会减轻,故C项叙述错误,答案选C;大力加强煤炭开发地区的土地复垦工作,有利于治理水土流失,故D正确。
2020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点总结:城市
《城市》考点一、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1.城市地域功能分区:(1)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
(2)明显的功能分区和稠密的道路系统是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3)各功能区连片分布,界线模糊。
任何一个功能区都可能兼有其它功能。
2.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1)经济因素(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但并不完全取决于经济因素,如故宫)(2)城市土地的利用类型取决于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并不完全取决)(3)影响地租高低的直接因素:①交通通达度:一般来说,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
②距市中心远近:距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递减,但并没有以市中心为同心圆向外递减(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沿街道弯曲)3.城市地域结构:指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1)三种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地域结构影响因素: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b交通便捷程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②历史文化:是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可继承和改造;③社会因素:包括收入状况、知名度和因种族宗教、人种的聚居等;④行政因素:作为政府行为的行政干预对城市规划影响很大。
(3)城市地域结构随城市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
功能区最佳区位区位选择的原因商业用地A:商业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靠近市中心,交通便捷,商业付租能力强。
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之地,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住宅用地B 分布在盛行风上风向、河流的上游占地最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靠近市中心处,在有的城市中出现了高级住宅区(近文化区)和低级住宅区(近工业区)的分化,他们在空间上背向发展。
工业用地C 远离市中心,向城市外缘移动,向交通干线集聚。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范例抓住新型城镇化契机破解发展难题长沙高新区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典型案例街道党工委书记陶湘闽就群众文化工作接受湖南卫视采访麓谷街道地处湖南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核心城区,面积约20.8 平方公里,人口12.8 万,其前身为1959 年所建的国营东方红农场,经2000 年改制为镇后,于2010 年析置成麓谷街道,现有延农、长丰、长庆、东塘4 个农村型社区和麓景、麓源、麓泉、和馨园4个城市型社区,驻街企事业单位5000 余家。
近年来,麓谷街道紧紧抓住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这一主题,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
目前,街道建成区面积已扩展到20.4 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城镇化率达98%。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麓谷街道发展过程和所辖区域具有四大典型特征,可以集中反映当前中国城镇化面临的困境:高新区园区体制使街道无法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原国营农场的撤销遗留了人员安置、管理体制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等问题;城乡结合部的地理位置内涵了农村与城市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拆迁征地的跨政策模式使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困难重重,群众上访接连不断。
麓谷街道城镇化过程中集合了以上几大问题,这些问题驱动着麓谷街道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之路。
(一)园区管理的核心区。
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建于1988 年,是我国首批27 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
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核心区、起步区,长沙高新区是长沙市两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核心示范区、改革试验区、产业集聚区。
麓谷街道作为园区首府,是长沙高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目前,园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企业落户在街道,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聚集在街道。
园区体制下的街道,政府职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应有的自主权、财经权,逐步被部门化,自主造血功能缺失。
高中中图版地理必修3课件:第2章-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量指标,城 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 城市文明 向广大农村地区
市化内涵 降到 20%以下;城镇总人口占 扩散
总人口的比重超过 60%
关 系
2.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1)江苏省概况 位于长江 、淮河下游,黄海之滨,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现状 ①工业化进程较快、工业化水平较高,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 阶 段,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②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 平均水平。
保证
处,从而有利于城市化的推进
政府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 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 增值
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拓展提升]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措施
出现的 问题
原因
解决对策
①防止建成区盲目膨胀;②
①土地开发过热;②城镇建设
大量占
城镇规模要适度,要适合资
用地扩展过快;③盲目建设
图表 解读 悟技 巧
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变化
2000 年
2013 年
三次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 12.0∶51.7∶36.3 6.1∶49.2∶44.7
的比重
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重
44.84%
93.84%
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42.7∶30.2∶27.1 20.1∶42.9∶37.0
江苏省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1.读“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完成(1)~(2)题。 对外开放 → 外资企业建立 → 工业化 → 城市化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大城市扩散 → 乡镇企业发展 → 工业化 → 城市化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人教版地理必修3达标巩固: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含答案)
区域经济发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珠三角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二大城市密集区。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珠三角地区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A.能源生产基地B.重化工业产业基地C.轻纺工业产业基地D.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郊区城市化B.城市人口比重逐步降低C.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D.涌现出大量卫星城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处于劣势的是() A.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B.对外开放政策C.工资水平D.区位条件答案:1.D 2.C 3.A广东省将船舶制造业列为本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并提出把以广州为主的珠江口地区建设成为全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4~5题。
4.将船舶制造业列为重点发展产业的积极意义在于()A.推动广东省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B.促进广东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C.缓解广东省能源资源紧缺的状况D.改善广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环境质量5.下列不属于广州建设造船基地的区位优势的是()A.优惠的政策B.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C.广阔的市场D.丰富的能源和原材料4~5.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推进的限制性因素。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利用当地良好的航道和港口条件,面向广阔的市场,借助优惠的政策,发展船舶制造业,其积极意义就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本区的能源短缺。
答案:4.B 5.D下图示意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
读图完成第6题。
6.1990年前和1990年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A.第二产业、第二产业B.第三产业、第三产业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解析:1990年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说明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来自第三产业;1990年后,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保持稳定,说明城市化进程动力主要来自第二产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京津等课改地区版)练习:第2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姓名,年级:时间: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城镇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形成原因。
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某城市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其分布特点。
2。
运用实例,概括城镇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解释其成因。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
2.城市功能区(1)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
(2)常见功能区功能区分布特征住宅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在有的城市,随着住宅区的分化还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工业区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判断1.城市功能区之间有明确的界线。
(× )2.某一功能区只有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 × )3.城市功能区中面积最大的是住宅区。
(√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
(2)典型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2.形成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错误!(2)社会因素错误!导致住宅区的分化(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3.发展变化(1)城市发展初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没有明确的功能分异,功能用地混杂布置。
(2)随着工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市区的工厂企业因市中心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外迁,原有的工业用地就可能被改造为商业用地或其他用地,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探究点一城市功能区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聚,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下面是我国某城市规划图。
1.简要分析A功能区的区位优势。
答案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消费市场等。
2.如果B功能区是高级住宅区,请说明该住宅区的主要区位优势。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摘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经济全方位发展离不了城市化。
根据传统式城市化缺点,明确提出新式城市发展创新方式,以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观为基本标准,充分发挥城市化优点,完成城乡一体化重要总体目标。
政府相关部门会对新式城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战略,为城镇化发展趋势给予对应的服务与公用设施,促进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在规章制度监管和中取得明显发展与发展。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发展方式;有效路径;城乡一体化引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社会经济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是科技创新、社会的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的象征。
新式城镇化基本建设计划将众多乡村人口转移至城市,推动经济消费,扩大内需,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
城市化基本建设并不是对城市行政区域和各城市价值体现的典型方式,它肩负着整体城市住户和多元化工业化生产作用。
城市化人口并不意味着是城市人口,而是具有城市日常生活以及各种公共文化服务和设施设备的人口。
就中国经济经营规模来讲,大城市、中小型城市、小城镇化体系发展状况早已逐步完善,中国要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发展,务必完成新式城镇化的建立与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一)一个新的最终目标是把我国的城市和农村合并为一体新型城市变的终极目标应当是中国一个城乡一体化的城市,即全国各地城乡设备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发展,在全国各地加上城市的印记。
农户有着与群众同样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素养、收益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也有和城市相近的设备。
也包括互联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整体环境下,“技术含量高、经济收益好、能源消耗低、空气污染小、人力资本聚集”的产业体系,“以刚需为重、支撑点交易”的需要管理体系,“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日益充分发挥主导地位的因素体系结构。
1.新社会以新小区、新社会组织、新社会管理方法为基本前提,相处社会性、社会联系全球化、生活习惯智能化、住户多元性和流通性、橄榄型社会阶级宽容构建和谐社会。
2.新领域城市核心环境下的城乡,当然风景秀丽,生态环境保护优良,资源开发节省,生态环境保护合理,人与自然关系友善,一同构建低碳绿色的生活环境。
高二地理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地理上册月考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为哪一项最符合题意的,多项选择、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 1.区域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A.地理差异是划分的根底B.人们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C.人们划分的目的不同D.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2.要准确快捷统计测算出各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A.传感器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技术3.长江中下游平原能够成为水稻种植区的原因是〔〕①高温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②丰富的劳动力资源③水网稠密④地势平坦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4.掘井导致草场破坏的原因是〔〕A.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C.水资源利用不当D.过度樵采5.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趋于严重的根本原因是〔〕 A.过度樵采和过度放牧B.过度农垦及水资源利用不当C.迫于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经济活动D.工矿开采不重视环境保护6.以下表达不属于热带雨林被破坏背景因素的是〔〕A.兴旺国家对雨林优质硬木需求多B.开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土地需求膨胀C.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D.兴旺国家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7.下面属于分布在大陆向风地带的热带雨林是〔〕A.巴西的亚马逊河流域B.非洲的刚果盆地C.巴西高原的东南部D.马达加斯加岛的西部8.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因为〔〕A.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具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B.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C.利用水面开展水产养殖D.湿地多为河流的源头2022年9月8~24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林科院、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联合组成15人库姆塔格沙漠科考队,首次对库姆塔格沙漠进行了全面综合科学考察。
据此答复9~10题:9.库姆塔格沙漠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丝绸之路〞之所以能穿越大片沙漠的根本原因是〔〕A.路途遥远,但十分平坦B.沿途有成片绿洲C.良田、牧场多便于人畜休整D.白天流动沙丘少10.GPS卫星定位、卫星影像、远红外测距仪、卫星电话等现代高科技装备广泛应用在此次沙漠科考中。
世界城市化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过度”或“超前”是说: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础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传统的生活、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缺乏工业化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
3.德国
德国注重以财政及金融方式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联邦政府从财政上大力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机械化水平以促进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
德国还注重建立均衡发展的协调机制。首先,广泛建立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协会发挥规划和协调作用;其次,各经济区都成立了区域经济协会,负责州及地方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制定实施、组织协调和监督等;第三,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开展地区性的联合;第四,德国还注重发展地区性的联合体,一般称之为村镇联盟,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有计划地改善当地的设施水平和居民的生活状况。
2.城市化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适度同步
城市化的国际经验证明:过度城市化是病态城市化,既不能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又不能带来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还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病”;滞后城市化则是发育不全的城市化,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利于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同步城市化,才有可能实现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避免或缓解、消除“城市病”。
我国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
我国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以广州、深圳等为中心的14个市县,利用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以其独特的地理区位、土地和劳动力等优势,与外来资源相结合,创造了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外向型快速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沿海地区新工业化发展道路。
具有四个典型特征:一是政府主导;二是外向经济;三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市场化;四是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联动。
温州模式:温州模式的发起者和创业者是千千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是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云南德宏模式: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东北模式: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森林、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
【典型例题】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右图是我国四个地区企业城市化的典型模式,读图回答第1题。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沿海国家的兴衰成败。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理)试卷word版含答案
嘉峪关第一中学2014-2015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试卷(理科)考生注意:本卷共52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 )A .气候、水文两大要素B .生物、土壤两大要素C .地形、气候两大要素D .地貌、生物两大要素2、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 .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B .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C .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D .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3、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②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船舶)北马(马车)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④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甘蔗)北菜(甜菜)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③④D .①②④4、台风中心位置的确定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 )A .RSB .GPSC .GISD .数字地球5、台风路径的预测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 )A .RSB .GPSC .GISD .数字地球6、台风过境后受灾面积的统计用到的关键技术是 ( )A. RS B .GPS C .GIS D .数字地球图2所示地区为我国某区域,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A 地区在农业发展中土壤盐碱化问题严重,其生产的主要原因是①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②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③农业耕作过程中,长期采用漫灌方式④地处河谷地区,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弱A .①②B .①③C .③④D .②③8、图中B 地在汉朝时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 )A .气候由湿润变为干旱B .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 图2C.人类过度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的破坏 D.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转变9、导致西北地区自然景观东西方向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条件由东向西逐渐变干 B.水分条件由西向东逐渐变干C.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减 D.热量条件由东向西逐渐递增10、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气候异常 B.人类活动 C.雨量变化 D.干旱环境11、如果热带雨林被毁,可能造成的影响有()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为促进世界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保护和开发,我们应该( )A.封山育林,禁止对森林的砍伐 B.注重开发,提高林业经济效益C.禁止各种木材的流通和买卖 D.采育结合,综合开发利用13、山西省煤炭产量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却很低,其重要原因是()A.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B.工业结构长期以单一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C.煤炭质量不高,开采难度大D.电力投资比重过大,煤炭工业投资比重较小14、关于流域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A.应以流域内人民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 B.应以流域内自然资源的利用为核心C.应以流域内工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为核心 D.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15、下列哪些不是山西省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优势,围绕能源开发构建的产业链()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电—钢④煤—铁—钢⑤煤—气—液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⑤ D.④⑤16、下图表示某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易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 )①土地荒漠化②土壤肥力下降③土壤污染严重④水体污染严重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17、改变上述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 )①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多种能源②营建速生薪炭林③推广生活用煤用电④进行炉灶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⑤大力发展畜牧业⑥加强交通建设A.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②⑥ D.①②③④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与黄河中下游地区。
2021_2022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2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 ①城镇数量猛增,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
• ②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 ③逆城市化现象凸显
• 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以及 德宏模式的对比
• 5.珠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还要发展产业基础薄弱的石 化、钢铁等重工业的原因
•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资源缺乏,原先以轻工业为主,产业 链条短,带动性不强,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但由于石化、 钢铁等产业发育程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利于带动整 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再加上该区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故 发展石化、钢铁等重工业。
典型例题剖析
•
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 年 9 月 9 日,泛珠三 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在贵州 省贵阳市召开,来自泛珠区域合作各方 的行政首长出席了会议。会上,泛珠各 方还就加强泛珠区域内战略合作、推进 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建设、深化产业合 作、推进教育合作、深化旅游合作等议 题进行了研究讨论。泛珠三角是指珠三角及其联系比较密切的 经济地区,包括港澳和粤、桂、闽、赣、湘、滇、黔、川、琼 9 省区。
• 参考答案
• 1.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 移,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导致城市人口增多;同时城市用地规 模也随之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从而促进城市 化。
• 2.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凭借优惠政策承接了劳动密 集型企业,就业机会多,收入较高,吸引大量内地人口到此就 业。
重难疑点探究
江西省九江市庭坚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九江市庭坚高级中学2022年高二地理联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下图为某区域森林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3. 该区域森林面积减少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B. 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C. 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D. 全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24. 对这片雨林的前景,正确的说法是( )A. 只要加强对砍伐后地区的复种,这片雨林是能保护住的B. 要大规模开发这片森林,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C. 从全球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应该禁止该国政府移民亚马孙平原D. 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来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首位参考答案:23.D 24.D23. 本题考查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注意直接原因的要求,亚马孙雨林的减少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碳氧平衡,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由此带来的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和岛屿等地势较低的地区。
D正确,A、C错误。
厄尔尼诺现象的形成与雨林破坏关系不大,B错误。
故答案选D项。
24. 结合上题分析,热带雨林对于全球环境具有重要作用,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导致了热带雨林破坏严重,故针对人类的破坏,应把保护放在首位。
故答案选D项。
点睛:热带雨林破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 都属于北半球、东半球B. 甲地附近有巴拿马运河C. 地处不同的火山地震带附近D. 乙地东临太平洋,西邻大西洋10. 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最近的飞行方向是A. 先向东北,后向东南B. 先向西北,后向西南C. 一直向西D. 先向北,后向南参考答案:9. C 10. B9.甲乙两点都在北半球,但甲位于非洲红海沿岸,东半球,乙位于中美洲,西半球;甲地附近是苏伊士运河,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上,乙地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东邻大西洋,西邻太平洋,结合选项,C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国外城市化典型模式:1.西欧的“新城”模式。
以伦敦和巴黎两大都市为代表实践田园城市理论树立了城乡一体化最为成功的先进典范。
英国政府于1949年启动大伦敦计划在距离中心城一定的距离选择地价较低的农业区建立新城并把城市人口转移到就业和生活自给自足的新城。
在距离中心20公里至35公里的区域建立“反磁力中心”并推广到一切城镇居民体系规划布局中形成结构完整的城镇体系均匀地分布生产力和人口推进城市化与乡村的城镇化2.自由放任式城市化道路。
这种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即实现城市化靠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引导人们由农村向城市转移。
当“城市病”日趋严重之后,人口又开始自愿地向社区和小城镇分散。
美国的自由发展模式。
二战之后美国郊区化发展进程加快中小城镇发展也十分迅速商业外迁加剧产业的信息化、弹性化、分散化强化导致“边缘城市”的产生结合了城市和乡村的优点衔接起城市与乡村经济是一种城乡交融的一体化状态。
20世纪60年代美国实行分流大城市人口、充分发展小城镇的“示范城市”试验计划使得75的美国人生活在小城镇郊区化也推动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先放后调式城市化道路,这种城市化模式首先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人们向城市转移,但当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中,出现过度集中的状况时,政府开始运用法律和政策手段疏散人口,以极快的速度新开发小城镇。
这种模式主要以日本为代表。
3.市场引导与政府并重的城市化道路。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人口向城市集中还未发生明显的“城市病”之前,政府便开始干预,通过颁布法令、制定优惠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们向不同等级的城市和集镇定居。
这种模式主要以德国为代表。
4.拉美的“过度城市化”模式。
拉美农村土地的缺乏和贫困农民被迫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就业机会非常有限从而造成“过度城市化”。
2003年巴西城市化水平高达83但人口空间转移在前就业转移在后工业化和城市化脱节大中城市普遍出现贫民窟和无业游民导致严重的社会治安和城市环境卫生问题并埋下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不稳和经济衰退的病根。
二、国内先进地区城市化典型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
城乡一体化历经三个阶段一是商品农业阶段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二是农村工业化阶段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三是完善基础设施阶段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框架。
2.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
其以上海城乡为整体以提高城乡综合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经济效益为中心统筹规划城乡建设合理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城乡生产要素配置促进城乡资源综合开发加速城乡各项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3.宁波“城镇梯度发展”模式。
侧重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及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化率达到57初步形成了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为主体的城镇梯度发展格局。
4.成都“三三见六以一化二”模式。
第一个三是指三个集中即工业向园区集中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第二个三是三大重点工程即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村扶贫开发工程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工程。
“六”是指六句话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区域中心镇为重点科学规划为龙头和基础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建立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机制为关键以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为保证以农民身份转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一化二是指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来破解“二元结构”。
解析: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放任式城市化。
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在其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美国政治体制决定了城市规划及其管理属于地方性事务,联邦政府调控手段薄弱,政府也没有及时对以资本为导向的城市化发展加以有效的引导,造成城市化发展的自由放任,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其突出的表现就是过度郊区化,城市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镇建设无序,空间和社会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20世纪上半叶美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心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缺、犯罪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富有家庭离开城市中心的高楼大厦到郊区居住,建造属于自己的独立院落式低层住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汽车的普及,广大中产阶级和普通居民也追随其后移居到郊区。
在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上就表现为城市沿公路线不断向外低密度蔓延,城市发展为包含着若干连绵的市、镇的大都市地区。
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因素的作用,拉美和加勒比海与非洲大部分国家的城市化与这些地区的国家长期沦陷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直接相关,具有独特的发展模式。
表现为在外来资本主导下的工业化与落后的传统农业经济并存,工业发展落后于城镇化,政府调控乏力,城市化大起大落。
其工业化发展赶不上城市化进程,属于过度城市化。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一是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阶段脱节。
由于拉美国家早期的工业化发展源于宗主国的工业资本输入,政府没有利用好外资发展自身的民族工业。
一旦宗主国工业资本撤出,就没有了本国工业做支撑。
二是忽视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加剧了城乡差距,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就业、居住、环境和教育设施不足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我国城市化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思想认识上也经历了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总体上采用的是抑制的方略,走了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80年代,尽管学术界在探讨城市化问题,但政府采用的是观望的态度;90年代,由观望转为认同、支持,继而积极和大力推进,由于带有补课性质,在大力推进过程中,发力过猛,也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又转向适度、稳妥、健康的城市化。
总体看,目前逐渐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与经济建设一样有自身的规律,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必须遵循这些规律,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无所作为。
雅各布斯说:“我们用金钱扼杀了千姿百态的成功的多样性,这就有点像温柔地谋杀。
”如果说这场谋杀在上世纪的美国依次经历了城市美化、旧城改造以及郊区化三个阶段,那么在中国,我们已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这三大运动,并将那些可怕的病态城市(花园城市、梦幻城市、郊区城市)如数打包过来。
两者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是按照渐进的方式逐个暴露出城市规划的后遗症,而中国则是以突击的手段在最短时间内迅速移植外来建筑,并消化不良。
当代中国城市建设的致命弱点在于城市功能性的残缺和混合效用的匮乏,断裂的社会结构与城市形态无法将城市内部有机地联系起来,突兀空洞的建筑物如幽灵般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原子化的大众挣扎徘徊于越来越封闭的生存空间,从而显露出多样性的衰竭。
多样性原则的根本宗旨,是要满足每一个城市居民的需要,这种需要首先是现实的生活需要,其次是寻找精神家园的需要。
这些需要来自于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群,这些需要才是城市真正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往往被我们的城市规划者所忽略,甚至漠视。
新城化运动与旧城的死亡当代城市建设有一个普遍共识,即“老不如少、旧不如新”,因此要“以少换老,破旧立新”。
每一次旧城改造几乎都按照现代化的标准模式进行,却忽视了老城区自身强有力的传统协调能力。
雅各布斯曾经将路人行走亲切地比喻为芭蕾表演,意在说明老城区的活力体现在街道上,而不是建筑上,这恐怕是传统社区与现代都市最大的区别所在。
“街道眼”理论充分证明了老城区的街道充满驻足和游赏的快乐,其社会行为建立在多样化的交流与共享基础上,带有和谐温馨的社区意识。
反观我们被汽车和快车道抽空了精血的新城,以及那些冷冰冰的大马路,是否特别值得今天的城市建设者反省和深思?今天的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但问题无疑也是最多的。
我们所遇到的问题虽然在西方早已经历过,但他们可以用近百年时间来解决这些流弊,而中国的悲剧则在于只用了30年的时间就积累了这全部的恶果,并且还在重蹈其覆辙。
推土机依然作响,盲目混乱的城市建设何时停歇?当土地的热情已被耗尽,人造的花园也不再鲜活,我们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对城市的追求?但愿这场对城市多样性的谋杀能早点结束。
理想模式:2010年起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实现人口、空间结构的两次转变,建设城乡平衡社会。
新型的城市化战略将实现10个协调发展,目标是使人口与空间实现两次转变,即第一次转变是从农业人口变成城市人口,第二次转变是城市人口变为郊区人口,实现城乡平衡。
我们认为,理想的新型城市化的模式是以郊区化为主,即郊区人口占50%,中心城区人口占30%,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20%,人口在三个区域之间可以自由流动,取消户籍限制,建立信用社会。
城市化模式是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动力机制特征的总和。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按其所处的经济体制,可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按城市化发展水平,可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
从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关系来考察,世界城市化可分成四种模式,即1、同步城市化(Synchro urbanization)。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
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
据测算,发达国家在整个工业化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极高。
1841—1931年间英国为0.985,1866—1946年间法国为0.970,1870-1940年间瑞典为0.967,整个发达国家为0.997。
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应该指出的是,由于农村人口只有迁居到城市后,才能在城市就业,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的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是一种较普遍的现象。
大部分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如英国的圈地运动方式、美国自由迁移方式和德国容克买办方式等,都具有地域迁移先于职业转换的特征,但基本上属于同步城市化模式。
2、过度城市化(0ver urbanization)。
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
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
如墨西哥的工业化化与经济发展水平远远不如发达国家,但1993年其城市化水平已74%,明显高于同期瑞士的60%、奥地利的55%、芬兰的62%和意大利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