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b) 能够正确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c) 能够理解和解释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a)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b) 通过实践操作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c) 通过综合性的练习和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a) 实践中感受平均数的应用,增强学生对数学应用的兴趣和信心;b)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 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a) 运用平均数概念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b) 让学生明白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三. 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为了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可以从一个简单的实例开始。

例如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释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老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平均数是什么?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平均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2. 理论知识讲解(1) 给学生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2) 通过实例演示和辅助说明,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平均数的过程;(3) 通过小组讨论和解答问题,引导学生掌握复杂情况下的平均数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1)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2) 给学生提供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他们去找出例子中使用到平均数的情况,并进行讨论和总结。

5. 总结复习(1) 整理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2) 复习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 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四. 教学手段1. 课件辅助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实例分析、计算方法、案例应用等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2. 实例演练通过实例分析、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

《平均数》数学教案设计小学数学平均数的教案篇一教学目的: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能力。

⒊渗透统计初步思想。

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从孩子喜欢的球类运动入手:“小朋友们,你们都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足球!”“篮球!”“乒乓球!”……师:“这么多小朋友都喜欢足球,我也和你们一样是个球迷!不过,今天由于场地的限制,我们想组织一次拍球比赛,有兴趣吗?”生:“有!”师:“咱们全班男女生分为两大组,每组商量一下,先为本组起一个名字。

”(很快,男生组起名叫“必胜队”,女生组起名叫“快乐队”。

)师:“如果一个人一个人地来拍球,时间肯定不够,咱们想个办法,应该怎样进行比赛呢?”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问题提出,同学们马上有办法,各队推选一名最有实力的代表进行比赛。

比赛开始,男生10秒钟拍球19个,女生10秒钟拍球20个,老师宣布“快乐队”为胜。

男生马上不服气,“不行!不行!一个人代表不了大家的水平!再多派几个人!”于是,两队又各派四人上台。

比赛结果:男生队拍球数量为:17、19、 21、23。

女生队拍球数量为:20、18、15、23。

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必胜队”拍球总数为80个,“快乐队”拍球总数为76个。

老师高高地举起男生代表的小手宣布:“必胜队胜利!”“吔!”男孩子们高兴地跳了起来,女生们则沮丧地低下了头。

这时老师来到了弱者的一边,安慰女生“快乐队的小朋友们,不要气馁,我来加入你们队好不好?”“太好了!”于是,我现场拍球29个。

“快算算,这回咱们快乐队拍球的总数是多少?”女生很快算出:105个。

“这一次我宣布:快乐队胜利!”女同学的脸上现出了微笑,男生们却马上反驳:“不公平!不公平!我们是 4个人,快乐队是5个人,这样比赛不公平!”“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就没法用比较总数的办法来比较哪组的拍球水平高,这可怎么办呢?”一个胖胖的小男孩站起来伸开双臂,结结巴巴地说:“把这几个数匀乎匀乎,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

最新-《平均数》教学设计

《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

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

其他同学做裁判。

学生进行比赛。

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

(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

比赛两次)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举行投球比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

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

(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

(板书)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

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

出示统计表。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13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

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你有什么办法?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

(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

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

(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

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

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平均数。

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

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教案、教学设计
6.融入情感教育,培养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沟通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张班级学生身高的统计表,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从这张表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统计表得知,我们班的同学身高差异较大。
要求: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5.作业反馈:
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批改,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给予耐心解答,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3.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评价方式多元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多种途径,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要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家长参与作业:
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数据,并引导孩子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同时增进亲子关系。
4.小组合作作业: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收集相关数据并计算平均数。例如,调查班级同学的体重、身高、学习成绩等,计算平均数,并分析结果。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培养数据分析、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024《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2024《平均数》说课稿范文

2024《平均数》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要说的课程内容是《平均数》,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时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数与代数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能够正确应用平均数进行计算。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说教法学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表和实例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如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将通过呈现一组数据,如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些数据的平均数,从而导入今天的课题:平均数。

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于平均数的兴趣。

环节二、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我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并通过具体的计算步骤向学生展示如何求解平均数。

同时,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尝试。

环节三、案例分析我将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如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一家人的月度消费等,让学生通过计算求解出平均数,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这样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平均数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环节四、巩固练习我将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练习。

这些练习题涵盖了平均数的不同求解方法和应用场景,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5篇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在操作和思考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意义、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平均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1、前不久,我们漆桥中心小学三年级同学举行了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

老师统计了男、女生套中的个数,并制成了统计表。

2、男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李小钢张明王宇陈晓杰个数4896女生套圈成绩统计表姓名吴燕刘晓娟史敏敏孙云个数8645师问:男生几人参加了比赛?女生几人参加了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比出谁赢了呢?学生观察表后回答:男生一共套了多少个?4+8+9+6=27(个)女生一共套了多少个?8+6+4+5=23(个)结果是男生胜了。

3、师:哎呀!男生赢了,女生输了。

为了增强实力,女生再派1名代表参加比赛,和实力强大的男生进行了第二次的比赛。

老师统计了第二次的比赛情况制成了统计图,我们看男、女生分别套了多少个?(板书:6、9、7、6)(10、4、7、5、4)请你算一算这一次男、女生的总成绩分别是多少?6+9+7+6=28(个)10+4+7+5+4=30(个)这次比较总数,结果是女生获胜!4、对这样的比法,你有什么想法?为什么?(人数不一样,不公平)为什么不公平呢?第一次比赛我们不是比较总数吗?5、看来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总数行不行?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比才公平呢?同桌交流。

(分别算出男、女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套多少个圈呢?先想,想好后同桌交流。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13篇)《平均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实际上每一份不一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实际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实际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讨论.从而明确:要求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教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后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非常麻烦,而且不容易比清楚.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容易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第二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讨论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认真审题,找出所需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计算平均数,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指这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先将这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的应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等。

(2)提出问题: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探究新知(1)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例子,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身高、平均成绩等。

4. 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总结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5. 课后作业(1)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

(2)鼓励学生收集身边的统计数据,尝试用平均数描述数据的一般水平。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意识及问题解决能力。

2. 练习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和速度。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避免死记硬背。

2.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题: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1、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3、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片、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

2、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

(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等方法,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按要求叠圆片,第一排叠2个,第二排叠7个;第三排叠3个。

师:看着面前的圆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我想使每排的圆片同样多?师:是个好问题!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圆片同样多。

先动手活动,再互相说说法。

小组活动讨论。

汇报交流。

生1:我们先从7个里拿出1个给3个,再从7个里拿出2个给2个,这样每排的圆片就同样多了。

生2:我们是以最少的一排2为标准。

从7个里拿出5个,再从3个里拿出5个,然后把这6个平均放到三排,每排放2个,和原来2个合起来,每排都是4个,也同样多。

师:不管怎样移,我们都是把个数多的移给个数少的请你想一想:在刚才移动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规律?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不相等相等小结: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几个不相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变得同样多,同样多的那个数就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2、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用各种方法示出了平均数,请你选择最喜欢的方法,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出示:7,3,6,4的平均数是多少?)生1:我是这样想的(7+3+6+4)+4=5,所以7,3,6,4,的平均数是5,我在加的时候还用了凑十法。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6.1 平均数

2024年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六章6.1   平均数

课时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经历用平均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认识到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4.通过使用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重点能求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学习难点能熟练求出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引入同学们,大家喜欢打篮球吗?出示课件展示新闻:“2022年女篮世界杯半决赛,中国女篮战胜澳大利亚女篮,挺进决赛!”在学生观看了新闻后,请学生们思考:(1)在篮球比赛中,影响球队实力的因素有哪些?解: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解: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时事新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从而引出本课时主题:平均数.探究新知课件展示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北京金隅队”和“广东东莞银行队”两支篮球队中,(1)哪支球队队员的身高更高?(2)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么判断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解: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 m,平均年龄为25.4岁;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 m,平均年龄为24.1岁.所以广东东莞银行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更为年轻.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从而引入算术平均数的定义.(x1+x2+…+x 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1n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们分组探究,竞争回答问题,进一步探索出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算术平均数的现实意义.典例精讲例某校从学生某次数学测验的成绩中,随机抽取了1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 125,120,129,107,125,107,120,125,133,129.求这10名学生成绩的平均分.解:平均成绩=(125+120+129+107+125+107+120+125+133+129)÷10=122(分)所以这10名学生成绩的平均分是122分.设计意图:让学生熟练运用算术平均数公式,探究算术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探究新知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思考讨论:第(1)(2)中录用的人一样吗?分析: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思考与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讲解与整理.解:(1)A的平均成绩=(72+50+88)÷3=70(分);B的平均成绩=(85+74+45)÷3=68(分);C的平均成绩=(67+70+67)÷3=68(分).所以侯选人A将被录取.(2)A的测试成绩=72×4+50×3+88×1=67.75(分).4+3+1=75.875(分).B的测试成绩=85×4+74×3+45×14+3+1C的测试成绩=67×4+70×3+67×1=68.125(分).4+3+1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取.教师小结:1.从(2)中我们发现,由于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例如,在此题为A 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所以72×4+50×3+88×14+3+1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2.加权算术平均数的算法,就是将各数值乘以相应的权数,加起来得到总值,再除以权数之和.若n个数x1,x2,…,x n的权数分别是.w1,w2,…,w n,那么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x1w1+x2w2+⋯+x n w nw1+w2+⋯+w n设计意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典例精讲例某学校进行广播操比赛,比赛打分包括以下几项: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每项满分10分).其中三个班级的成绩分别如下:(1)如果将服装统一、进退场有序、动作规范、动作整齐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0%,20%,30%,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广播操比赛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2)你认为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评分方案哪一个班的广播比赛成绩最高?学生分组讨论,探索不同评分方案,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归纳.分析:决定各班广播操比赛成绩的四个项目所占成绩的百分比各不一样,即权重不一样,可使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计算出各班的比赛成绩后进行比较.解:(1)一班的成绩为9×10%+8×20%+9×30%+8×40%=8.4(分).二班的成绩为10×10%+9×20%+7×30%+8×40%=8.1(分).三班的成绩为8×10%+9×20%+8×30%+9×40%=8.6(分).8.6>8.4>8.1.所以三班的成绩最高.(2)我认为动作规范更为重要,评分方案可拟为四项得分依次按照10%,10%,50%,30%的比例计算成绩.则一班成绩为9×10%+8×10%+9×50%+8×30%=8.6(分).二班成绩为10×10%+9×10%+7×50%+8×30%=7.8(分).三班成绩为8×10%+9×10%+8×50%+9×30%=8.4(分).8.6>8.4>7.8.所以一班的成绩最高.教师总结:“权”代表的是数据的“重要程度”,在一组数据中,“权”越大,数据就越“重要”.“权”的三种表现形式:∶各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比例的形式;∶百分比的形式.设计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程度,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认识到权的重要性,并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度.典例精讲例洋洋八年级上学期的数学成绩如下表所示:(1)计算洋洋该学期的数学平时平均成绩.(2)如果学期的总评成绩是将平时平均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按照10%,30%,60%的比例进行计算,请计算出洋洋该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解:(1)洋洋平时平均成绩为(106+102+115+109)÷4=108(分).所以洋洋数学平时平均成绩为108分.(2)总评成绩为108×10%+112×30%+110×60%=110.4(分).所以洋洋数学平时总评成绩为110.4分.教师归纳: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和讲解,深化学生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巩固训练1.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 600元,教育支出为1 200元,其他支出为7 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9%,30%,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9%+30%+6%)÷3=15%. 小亮:9%×3600+30%×1200+6%×72003600+1200+7200=9.3%.解:小亮的解法是对的.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 600,1 200,7 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计算出总支出的增长率,所以小亮的解法是对的.2.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 001 2 007 2 002 2 006 2 005 2 006 2 0012 009 2 008 2 010 (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解:(1)(2 001+2 007+2 002+2 006+2 005+2 006+2 001+2 009+2 008+2 010)÷10=2 005.5(千克).所以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是2 005.5千克.(2)我能.将这组数据分别减去2 000得1,7,2,6,5,6,1,9,8,10.这组新数的平均数是(1+7+2+6+5+6+1+9+8+10)÷10=5.5(千克).所以2 000+5.5=2 005.5(千克).所以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是2 005.5千克.设计意图:通过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第2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求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的几种方法?2.在这节课中你积累了哪些活动经验?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次帮助学生归纳、巩固所学知识.课堂8分钟.1.教材第138页习题6.1第1,2题.2.七彩作业.教学反思。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

《平均数》优质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先将所有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平均分物品、平均分配资源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关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学习材料。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分蛋糕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解释平均数的含义,并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如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题方法和心得。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平均数 = 总和÷ 个数例题:1. 有5个数:2,3,4,5,6,求它们的平均数。

2. 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4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几个苹果?七、作业设计答案:52. 小华有7个橙子,小丽有5个橙子,他们一共有几个橙子?答案:1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讲解、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将平均数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研究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家庭支出、计算班级成绩平均分等,提高他们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第一篇:青岛版四年级平均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数学思考: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解决问题:用数据分析、比较、等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4、情感与态度:在愉悦轻松的课堂里,掌握富有挑战的知识,丰富生活经验的积累。

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通过直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再利用平均分的意义,使学生理解。

同时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是总结出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一、创设情境谈话:同学们,喜欢看篮球比赛吗?你们都了解关于篮球比赛的什么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借助学生最感兴趣的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教学创设良好的开端。

】二、探索新知1.(多媒体展示课本信息窗中的情景图。

)谈话:看,蓝队和红队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突然,蓝队的5号队员腿抽筋了,跑不动了,他还是本队的主力得分队员,怎么办?篮队还有7号和8号两名替补队员,换谁上场呢?根据什么?学生会说出很多理由。

谈话:同学们考虑的这些因素,都很有道理。

但是5号队员是主力得分队员,替换他的队员的主要任务是得分,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得分能力方面来考虑,对吗?以下是这两名替补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

(大屏幕展示得分统计表)2.谈话:根据这些得分情况,请你动脑想办法比较出谁的得分能力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再在小组中选一名代表在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想法有:(1)换8号队员上场,因为8号队员在小组赛中一共得了40分,7号队员在小组赛中才得了33分,8号队员得分多,所以应该换8号队员上场。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

《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6篇】《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42-43页例1、例2二、教学准备小黑板、姓名笔划数统计表。

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思考、交流等数学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平均数的特征,并且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让学生探索平均数的求得方法的多样性,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感受计算方法与策略的巧妙,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姓名,谁愿意把自己的姓名向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高声的介绍自己的姓名)师:谁又能知道老师的姓名呢?学生说一说后,出示一个姓名。

师:能完成这表格吗?(学生数一数,完成表格)姓名王振方笔画数师:能否把你自己的姓名与笔画数也制成这样的表格,比一比,看看谁制作的最漂亮。

(学生动手制作表格)师巡视指导,搜集、选择教学信息。

学生完成后作简单交流。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1、在解决问题中感知概念师:请观察姓氏的笔画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到求笔画总数和平均数上。

2、在对话交流中明晰概念师:王振方的姓名平均笔画数是6画,这又表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1)表示三个字笔画数的平均水平。

(2)表示王振方这个姓名笔画数的一般水平。

师:那这6画与王振方这三个字的笔画数之间还有关系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开始全班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注意:(1)有关系的,是他们的中间数。

(2)平均笔画数比笔画最多的少一些,比笔画最少的多一些。

(3)平均笔画数在笔画最多的数字与笔画最少的数字之间。

(4)平均笔画数就在这三个字笔画数的中间位置。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作业、测试题等实例。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知识。

(2)准备实例进行探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解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学生分享各自的方法,教师总结并板书。

2. 自主学习:(1)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师出示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3. 合作交流:(1)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练习巩固:(1)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教师选取部分作业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巩固知识。

5. 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课后练习题。

2. 搜集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练习巩固和拓展延伸等环节,帮助学生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利用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

《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平均数》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平均数(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人教版

教案:平均数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指标。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黑板展示一组数据,如:8、10、12、14、16。

2. 请学生观察这组数据,并提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3. 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中间值是12,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二、新课1. 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3. 示例:计算8、10、12、14、16的平均数。

平均数= (8 10 12 14 16) ÷ 5平均数= 60 ÷ 5平均数 = 124. 请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器计算另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如:5、7、9、11、13。

5.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教师点评。

三、巩固练习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练习题包括:计算平均数、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等。

3.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

四、课堂小结1.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数据、计算平均数,使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平均数的计算方法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优秀5篇)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平均数,会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数据的作用和统计对决策的作用。

3、通过平均数的学习,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重点: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会计算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合情推断,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5分钟左右)1、出示图片:我班学生在大街上捡拾白色垃圾。

谈话:白色垃圾对于我们的生活危害很大。

出示相关数据。

我校也要求学生调查自己家的情况。

那么谁说说,你们家一周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学生分别说。

(三个)2、看过一篇报道,城镇某校一个班平均每周丢弃塑料袋28个之多,大多数用于买菜,丢垃圾用。

谁能说说平均数怎样算?板书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3、看到这个信息你最想做什么吗?(到底城镇用的多,还是我们农村用得多?)如果以我班为农村调查对象。

4、比较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统计中的平均数。

(板书)二、在活动中,自主建构概念到底我们班的同学平均每家一周丢弃多少个呢?看来要得到平均数只知道几家的数据还不行,你们最想知道什么吗?(一)活动1:初估平均数。

(3分钟)1、出示数据,初估平均数。

学生面对分散而且毫无规律的数据,迟疑一下,在教师的鼓励下有的学生会大概猜一猜。

但是数据不统一。

2、“为什么不好估?有什么困难?”,“怎样就比较容易估算了?”两个问题的讨论,引出学生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的需求。

3、“怎么整理?”,这一问题又引发学生观察数据的特点,最后得到根据相同数据及其个数进行整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平均数》教案
上街区新建小学孙孟玲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42、43页内容。

二、课程目标:
三、内容分析:
“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它与以后学到的中位数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但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显重要。

四、学情分析:
(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过的。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五、学习目标:
1.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得数是整数)
2.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六、目标检测方式:
目标一检测:通过课中老师的提问、学生操作、多媒体演示完成。

目标二检测:通过3道习题完成目标二的检测。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师:同学们,能告诉大家你都喜欢什么样的球类运动吗?
“足球!”“篮球!”“乒乓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可真广泛。

师:说起球类活动,我想起了上个星期组织三(3)班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搞的那场3秒钟的拍球比赛,咱们来看看。

放录象
师:比赛结束了,现在你最关心的是什么?(输赢)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当一回裁判,看看哪个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拍球情况把。

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谁拍的比谁拍的多
生:两队都是3个人(重要信息)
师:哪个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呢?为什么?
生:第二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因为第二小组拍球的总数多。

小结:两个小组都是3个人,人数相等,我们就可以通过比较总数来决定哪个小组的水平高一些。

2、人数不相等的比赛,引出平均数
师:第二轮的比赛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这可是一场特殊的比赛呀。

放录象
师:那他们比赛的情况怎么样呢?
出示统计图
师:从这幅图上你又了解到什么?
(同上,关键是发现人数不同)
师:你们认为这两个小组,哪个小组的拍球水平高呢?
生:第二个小组的拍球总数多,第二个小组的水平高;
生:不公平,人数不同
师:生活中我们要统计数据的时候,有时候人数不一定相等,比如体育达标的时候,一班有40个人,二班有43个人,在那中情况下,怎么才能够测出一个班的整体水平的高低呢?有没有新的方法?小组的同学可以在一起商量商量。

生:求平均数
生:求平均每人拍了多少个?
师:你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
学生答不出
师:没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
师:怎么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先来算算第三小组的。

出示第三小组的统计图
3、求平均数的方法
A、移多补少
师:看着统计图,你怎么得出第3小组的平均数呢?
生:把某某的给某某,再把某某的再给某某,最后他们一样多。

生:把拍球多的给拍球少的,最后他们都平均了
师:把拍的多的给拍的少的一些,拍的少的接受拍的多的一些,最后使他们达到一个平均的水平。

大家看屏幕演示移动球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方法,在数学中叫“移多补少”。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B、计算
生:把他们拍球的数量合起来,除以4
师:你的意思是把这几个数怎么样?(加起来)几个人拍的?(4个人)除以4,那么得到的这个数就是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拍球的数量。

边说边板书
小结:同学门用了两种求平均数的方法给第三小组平均每人拍球的水平给测了出来是几个?(6个)
4、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师:那老师问了,这6个是拍的最少的这个同学拍的吗?是拍的最多的这个同学拍的吗?那是谁拍的数量?
生:是大家拍的
生:是每人拍的
师:既不是最少的,有不是最多的,那是什么数?
生:平均数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个平均数的?到底什么是平均数?
生:平均数就是多的给少的,使他们相等
生:平均数就是拍的多的给拍的少的,达到的一个平均水平。

生:就是把这几个数合起来,除以几个人拍的
师:平均数不是每个人实际拍的数量,他是把拍的多的给拍的少的一些,少的接受多的一些,最后达到的一个平均水平;它代表的是几个人拍球的平均水平。

所以用虚线表示(课件演示)
师:那第4小组拍球的平均数你会求吗?自己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指一名学生演板
师:为什么第三小组要除以4,第四小组要除以5呢?
生:因为第3小组是四个人拍的,所以除以4,第4小组是五个人拍的,所以要除以5。

师:你求的这个数量是几个人拍的,就除以几,也说明他们之间有一
种对应关系。

小结:同学们在第二轮比赛中,由于人数不同,用求平均数的方法判断出了第三小组的拍球水平高一些。

5、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从今天开始,平均数就将走到我们中间,大家认识了平均数,又会求了平均数,那平均数在我们生活中到底用的着吗?想想,在哪可能回碰到他呢?
生:考试完之后要算平均分
6、巩固练习
(1)师: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你们愿不愿意跟老师一起走进我们的生活,看看平均数在那里出现呢?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题目
出示统计图
师:老师向大家提供了五一期间郑州海洋馆门票售出情况,从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生说“1000张”、“1100张”、“900张”、“1500张”……
师:老师想提出几个问题,请同学门思考,
问题1、请你估计一下,这4天平均每天大约售出多少张门票?
2、你估计的准吗?请你算一算
3、预测一下,5月5日大约售出多少张门票?
4、如果你是馆长,你是什么想法?
在进行第二个问题时问估的准的同学,你是怎么估计的?通过学生的
交流,得出平均数的范围是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

根据统计图,从5月2号开始票数就开始下降了,学生预测5月5日的门票也会低于前4天的数量。

票数下降,如果是馆长有什么措施?使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

学生会说,提高服务质量,引进新的项目,降低票价等。

(2)歌手打分
出示图
师:这是5个评委为1号选手打的分,能算算1号歌手的实际得的平均分是多少吗?
学生计算出93分。

电脑演示:94分
师:是电脑出问题了吗?同学们,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生: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
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为了使比赛更公平
(3)他会遇到危险吗?
电脑画面上出现一副图:
一条平均水深1米的小河,淘气身高1米30厘米,他过去回有危险吗?
7、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重视体验,产生需求。

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利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创设拍球比赛,哪队输赢这一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而产生矛盾认知冲突------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激发了产生平均数的需求,并初步理解了平均数的内涵-----公平性,为平均数意义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2、合作探究,操作体验,理解意义,建立模型。

学生在寻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意义时,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创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合作探究,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移多补少法和计算法来求平均数,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等方式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表示具体数量,只表示某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从而建立模型,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数学化的过程,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3、联系实际,体会价值,拓展应用。

数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
要把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熟悉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

因此,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感知平均数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列举生活中平均数的实例,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利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直接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富有实际意义,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