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案

合集下载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这一主题,理解其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人生观。

1.2 教学目标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有无相生》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1.4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的例子,如:水与波、日与月、阴与阳等。

第二章:理论阐述2.1 课程背景让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理解其哲学内涵。

2.2 教学目标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结合例子,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

2.4 教学内容讲解《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道家的思想、阴阳家的理论等,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三章:实例分析3.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2 教学目标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能够运用到生活中。

3.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例,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3.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实例,如:企业的兴衰、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等,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课程背景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2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4.4 教学内容提供一些问题,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5.1 课程背景5.2 教学目标5.3 教学方法5.4 教学内容第六章:课堂互动与讨论6.1 课程背景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讨论,深化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明白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道家思想的认识,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1. 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及内涵。

2. 分析“有无相生”在生活中的实例。

3. 探讨“有无相生”的哲学意义。

4. 介绍道家思想对“有无相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内涵和哲学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无相生”。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4. 互动提问法:鼓励学生提问,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有无相生”:详细讲解“有无相生”的内涵和哲学意义。

3. 分析实例: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现象。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应用。

5. 分享讨论成果:邀请部分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检验学生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应用。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有无相生”的概念、实例和哲学意义。

2.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参考书籍:提供道家思想的经典著作,方便学生课后深入阅读。

4. 网络资源:推荐相关网站和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哲学意义,掌握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哲学内涵,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内涵。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多篇)第一篇: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转化。

2.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其哲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立统一现象。

2.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有无相生”现象,如阴阳、日月、水火等。

3. 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并交流心得。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无相生”的意义,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引出“有无相生”的主题。

2.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有无相生”现象,如阴阳、日月、水火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分享心得体会。

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有无相生”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其表达和沟通能力。

3. 引导思考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参与度。

2.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和团队协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无相生”的概念。

六、教学资源1. 案例素材:收集生活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图片或视频,如阴阳、日月、水火等。

2.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3. 参考书籍:提供相关哲学书籍,如《道德经》、《论语》等,供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座位排列以圆形或小组形式摆放,便于学生讨论交流。

2. 教学氛围:营造轻松、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有无相生”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的含义。

3. 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有无相生》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问:“有无相生”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学习心得。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举例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

6. 总结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感悟。

7. 布置作业:(1)学生回家后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理解程度等,以便对后续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 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并牢记文中词类活用现象(事、味、难兆败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报怨以德等)、一词多义(知、当、为等)等文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1)对照注释,及参考译文,疏通文句,弄清楚文言实词的用法。

(2)诵读全文,整体感知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智慧的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老子处理人生问题的辩证法思想,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二)走近老子教师补充:《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美国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三)阅读文本,结合注释疏通文本,思考问题:1.本节文选涉及到哪些相反或相对的概念?试加以概括。

2.本节文选谈到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四)分析文本,深入挖掘1.第一则:认识世界《老子》将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认为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思考:1.第一则涉及到哪些相反相对的概念?2.怎样理解“难易相成”?小结:任何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这是一个永恒的道理。

2.第二则:认识世界思考:如何理解本则选文中的有和无的关系?明确:老子常常从世人不太看重的那些方面,发掘出理论或实践上的巨大价值。

老子认为,正是相反的“无”、“易”以及“小事”,成全了“有”和“难”的价值,成就了大事。

所以它们都不应该被漠视。

3.第三则:认识自己思考:怎样理解“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你同意老子的观点吗?明确: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以为是,否则反而会达不到应有的目的。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教学内容:《有无相生》【教学目标】1.了解并理解《有无相生》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

2.培养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来提升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3.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论、对立统一等哲学概念,并掌握其在文章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有无相生》的核心概念及哲学意义。

2.分析文中所涉及的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抽象的哲学概念及其相互关联。

2.运用哲学概念解读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教学准备】1.课文《有无相生》2.幻灯片或黑板笔记3.学生阅读材料4.讨论问题和小组讨论工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介绍《有无相生》的背景,并提问:你们对有无相生这个概念有什么理解吗?或者你们对哲学中有关对立统一的概念有什么了解吗?二、阅读(15分钟)学生阅读《有无相生》,注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三、概念解析(20分钟)教师解释文章中涉及到的一些哲学概念,如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等,并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在文章中的应用。

四、讨论(20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分成小组,探讨文章中提出的概念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有何影响?并汇报讨论结果。

五、问题解答(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强调文章中对于哲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六、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延伸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文章中的概念应用到生活中,或者与其他哲学作品进行对比与联想。

【课堂总结】(5分钟)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强调《有无相生》这篇文章所传达的核心哲学意义,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相关哲学概念。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有无相生》文章的理解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哲学概念,并在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中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通过延伸拓展和作业布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哲学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学术素养。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观察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理解并运用“有无相生”的原理。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第二章:理论阐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原理。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步骤】1. 教师讲解“有无相生”的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第三章:实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分析生活中的实例。

2. 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发现生活中的实例。

2. 深入理解“有无相生”的内涵。

【教学方法】1.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发现。

【教学步骤】1.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分析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运用“有无相生”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小组合作学习。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有无相生”、“相生相依”、“相互转化”等概念。

(3)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型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课文中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具备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的讲解。

3.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4. 课文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不理解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型,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合作探讨的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原理。

5. 实践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学生运用课文原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单元测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课堂讨论素材。

4. 课后作业评价标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朗读、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

有无相生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培养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有无相生”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哲学思想的探讨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有无相生”的深层含义理解。

2. 哲学思想的逻辑推理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和哲学思想。

2. 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加深理解。

五、教学准备:1. 教案、PPT、教学素材。

2. 笔记本、文具。

第一章:引言1. 导入:讲解“有无相生”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

2.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的起源和发展,阐述其在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性。

3.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有无相生”的理解和感悟,促进课堂互动。

第二章: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的理论基础,如阴阳五行、道家思想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思考:引导学生探讨“有无相生”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章:有无相生的表现形式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如艺术、科学、人际关系等。

2. 互动环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有无相生”现象,分享自己的经历。

3. 讨论:探讨“有无相生”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第四章:有无相生的实践与应用1. 讲解:介绍“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养生、管理、决策等。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3. 实践环节:引导学生尝试运用“有无相生”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有无相生”的知识。

2. 反思:让学生思考“有无相生”在个人成长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掌握阅读、赏析古文的方法,提高阅读水平。

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

[ 教学重点]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 教学难点] 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浅显的道理,越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听听二午多年前的哲人老子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老子及《道德经》1、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年〜500年之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史记》)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老子西升化胡经. 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

2、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什么是‘有无相生’?”,“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

4. 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第二章:理解文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能够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重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分析并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2. 准备相关的问题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学过程】1. 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

2. 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如:“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是什么?”,“这些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等。

3. 教师通过案例或举例,进一步解释和阐述《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

4.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解释文中的关键信息和表达。

5. 教师总结和强调《有无相生》的文意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 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春和秋”,“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与此相仿,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大家知道这位哲学家是谁吗?(老子)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老子>选读》中的《有无相生》这篇课文。

二、研读第1节。

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

(《老子》第二章)分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

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学生讨论后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

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

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

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

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

三、课文第2则研读【解读】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并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思想来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课堂讲解,培养学生倾听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拓宽知识视野。

(2)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和评价古代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生活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

2. 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哲理思想如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先秦诸子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这本书的背景和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文章《有无相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要求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并勾画出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讲解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以及文章的哲理思想。

5. 实践运用:教师提出一些与文章哲理思想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思想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哲理思想和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讲解,整理并抄写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

2. 结合文章的哲理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写成短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地复述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对重点难点词语和句式有清晰的理解。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成语“有无相生”教学设计一、复习巩固根据意思填成语(1)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也指功业成就而不自傲。

()(2)古代有个人叫严光,他和刘秀一起创业,当刘秀当上了光武帝时,他却隐姓埋名,不知去向,后人称赞他的做法是()。

二、成语释义出示成语:有无相(xiāng)生1.读成语及释义:(自主学习,同桌交流理解)有无相生:有和无,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2.教师正音、带读《有无相生》成语溯源:“有无相(xiāng 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héng 永恒)也。

”(选自《道德经》第二章)3.学生以不同形式读“成语溯源”。

(自读——同桌互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三、增量阅读自读“增量阅读”中的文章《避实就虚画古寺》,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避实就虚画古寺宋代画院招生考试时,曾出过一个画题,题目叫作“深山藏古寺”。

阅卷时,评委老师发现多数考生画了古寺的全貌,周围是崇山峻岭,虽然突出了深山和古寺,但显得太直、太露,没有把“藏”的意思画出来;也有的应试者,只画了绿树掩映中的古寺一角,旁边是悬崖绝壁,评委们认为这样的构思显得比较含蓄,但还是有点直白;后来,忽然出现了一份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作品,应试者没有画古寺的一砖一瓦,只画了一条通往深山的石径和一个在溪边挑水的和尚。

这个考生在“藏”字上做了文章,他虽然没有直接画寺,但人们不难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才是最高明的。

绘画中的虚笔,音乐中的间歇,篆刻中的残破,小说中的留白等都是运用避实就虚的手法,使虚实相生,收到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良好效果。

四、增量发现(合作读议)1、自读“量量”的话,并讲讲自己的理解(小组交流,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理解)。

量量:这个高明的考生虽然没有直接画古寺,但我们从通往深山的石径和挑水的和尚联想到深山必藏有古寺,这就是绘画中的有无相生的道理。

由此,我也初步理解了上边老子那段话的意思: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存(“有无相生”),难和易相互对立而形成(“难易相成”),长与短相互对立而体现(“长短相形”),高与下相互对立而存在(“高下相倾”),音与声相互对立而和谐(“音声相和”),前与后相互对立而显现(“前后相随”),这是永恒的道理呀(“恒也”)。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有无相生》。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引导学生在面对困境时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4.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5. 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有无相生》的朗读和背诵。

(2)课文中的生词和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2)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和交流,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有无相生》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经历过有无相生的情景。

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有无相生》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有无相生”的道理。

(2)培养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3)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李白的《有无相生》。

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旨,掌握重要概念和观点。

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李白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李白的作品。

(2)介绍文章背景:简要介绍《有无相生》的创作背景。

(3)发布学习任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自主探究,掌握重要概念和观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开展实践活动:参观企业或社区,了解“有无相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总结反思(1)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有无相生》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李白的生平事迹、相关诗歌等。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老子》之《有无相生》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思考选文中涉及的老子的宇宙认识观及人生智慧,包括后者对自己人生的指导意义。

3、对别有会心处,能做一点阐发、议论。

教学简易流程:一、关于老子其人。

下面是《史记老子荀卿列传》(采用三家校本。

注解保留原貌,略有删改)中老子部分,供老师选择使用。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周守藏室之史也。

□正义p韬玉札及神仙传云:“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外字,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广额疏齿,方口厚,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周时人,李母八十一年而生。

”又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

”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又上元经云:“李母昼夜见五色珠,大如弹丸,自天下,因吞之,即有娠。

”○索隐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

”又云“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

○索隐按:许慎云“,耳曼也”。

故名耳,字○索隐按: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

又张苍传“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

孔子m周,将问礼於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索隐刘氏云:“蓬累犹扶持也。

累音六水反。

说者云头戴物,两手扶之而行,谓之蓬累也。

”按:蓬者,盖也;累者,随也。

以言若得明君则驾车服冕,不遭时则自覆盖相携随而去耳。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索隐良贾谓善货卖之人。

贾音古。

深藏谓隐其宝货,不令人见,故云“若虚”。

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谦退有若愚鲁之人然。

嵇康高士传亦载此语,文则小异,云“良贾深藏,外形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不足”也。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正义恣态之容色与淫欲之志皆无益於夫子,须去除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无相生【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老子的思想及其作品2、掌握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3、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学习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的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课时安排】 2——3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平时人们在求神问卦的时候总是说: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快显灵。

那么你们知道太上老君是谁吗他就是我们这个单元要认识的道家创始人:老子。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子是何许人也他都有些什么思想有什么著作传世二、走近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约死于公元前500年。

据东晋葛洪的《神仙传》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

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

北魏前称”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道教称“天尊”之神者不多,其中以“三清”为最高天神。

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在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塑像居右位,手执扇子。

约自北魏起,又称太上老君。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老子》一书,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道理、法则、规律。

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始自于“一”,没有“一”也就没有”“二”,更不可能有百、千、万。

老子还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的,是运动的。

天地间的事物都是互相对立统一的,对立面又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向它们各自的对立面转换。

老子否定人的实践经验,他认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老子宣扬“涤除玄览”,祛除内心的杂念,让心灵虚空,心如止水,擦拭心灵的尘埃,才能洗心内照,不被外界的纷繁所搅扰,正真的平静,如信步林间,如垂钓水旁。

老子还主张“小国寡民”,他向往淳朴的民风与平等和平的社会状态。

三、整体感知课文1 、学生自读课文知识归纳提示:(1)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死而不亡者寿(妄)其脆易泮(判)起于累土(蔂)(2)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多易必多难(意动,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3)古今异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4)文言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2 、诵读课文,明确读音、句读3、引导学生合并内容相近的段落明确:(1,2)——认识世界;(3,4)——认识自己(5,6)——认识人生;(7)——生存之道四、课文第1则研读【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参考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

【解读】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

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

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

这道理是永恒的。

2、老子从社会人生中提炼出8组概念,即:美与丑(即“恶”),善与恶(即”不善”),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

这8组概念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等等。

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

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

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3、这8组概念,是相对立的,又是相促成的。

老子教导人们,不仅要看重正面,也要看重反面,要从反的关系里观察正面的涵义。

人们既要看重事物间相对的比较关系,而且要看重超脱相对关系的绝对统一的关系。

老子重视对立物的相互影响、渗透、转化。

这是朴素辩证法的具体运用,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平衡心态、安身立命、和谐处世的智慧。

但是,老子没有依照这个客观规律,去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而是夸大人的被动性,忽略人的创造性,强调回避,退隐。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老子对自然、社会认识上的卓越处,也要看到老子在对人类主观能动性认识上的局限。

4、本则在理解上还有一个难点。

就是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解释众说纷纭。

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

”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

”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

”此外,还有别的解释。

(我们姑且“以本为本”)【小结】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

总结了在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是矛盾对立相互依存的永恒规律。

五、作业熟读全文,择要背诵。

第二课时一、朗读全文二、课文第2则研读【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

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

因此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

【解读】1、这一则主要是谈“无”的功用。

这里的“无”,指的是”空间上的无”。

本则中的“无”和”有”,都是器物的组成部分。

通常,人们重“有”胜于重””无”。

老子此一反通常状况,大谈”“无”,这是老子思想的独特处之一。

2、本则是用譬喻说理。

首先是“三十辐,共一毂”。

担当任重道远的车毂,它能活用不休、轮转无穷的中心关键所在,便是中空无物,所以才能支持多方面的效用。

古代造作大木车的车毂,它的中心支点只是一个小圆孔。

由中心点小圆孔向外周延,共有三十根支柱辐凑,外包一个大圆圈,便构成一个内外圆圈的大车轮。

由此而能担当任重道远的负载,旋转不休而到达目的地。

以这种三十辐凑合而构成一个大车的轮子来讲,你能说哪一根支柱才是车轮载力的重点吗每一根都很重要,也都不重要。

它们是平均使力,根根都发挥了它的伟大功能而完成转轮的效用。

但支持全体共力的中心点,却在中心的小圆孔。

可是它的中心,却是空无一物,既不偏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

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无止境。

其次,如“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埴,是捏土。

埴,是黏上。

造作陶器,必须把泥土作成一个防范内外渗漏的周延外形,使它中间空空如也,才能在需要用它的时候,具有盛满装载器物的容物价值。

再次,如“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户是室内的门,牖是窗子。

要建造一间巨大的房屋,必须要开辟门窗,以便光线空气的流通,才能住人而养人。

使人胸襟开阔,内外畅达而无阻碍。

最后重复强调,无论是出世之道,还是入世之用,都必须切实明白“道在有无之间”的窍妙。

3、老子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形的东西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只是不容易被一般人所觉察。

他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显现出来。

老子举的三个例子:车子的作用在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

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其“有”的作用也就发挥不出来了。

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

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可见是房屋中的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4、应该注意的是,本则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

碗或茶盅中间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碗或茶盅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水怎么装进去呢房子里面是空的,可正是那个空的部分起了房子的作用。

如果是实的,人怎么住进去呢老子认为碗、茶盅、房子等是“有”和“无”的辩证的统一,这是对的;但是认为“无”是主要对立面,这就错了。

毕竟是有了碗、茶盅、房子等,其中空的地方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本来没有茶盅、碗、房子等,自然也就没有中空的地方,任何作用都没有了。

【小结】本则阐述了在日常生活中“有”和“无”的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三、课文第3则研读【原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认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

【解读】1、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比如“企”、“跨”、“自见”、“自伐”、“不长”、”“赘形”等,应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特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