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的神经机制
医学心理学课件-共情(xs)
![医学心理学课件-共情(xs)](https://img.taocdn.com/s3/m/dc520ab7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7.png)
3
在医学心理学中,共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心理 治疗手段,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 治疗效果。
共情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01
共情是医学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被认为是建立良 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02
共情有助于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提供更为
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共情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应对患者的负面情绪和心理问题,
尽管共情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对共情神 经机制的深入了解,对共情影响因素的界定尚不清晰等。
共情研究的展望与未来发展趋势
进一步深化对共情本质的认识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共情本质的认识,探讨共情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作用和意义。
加强跨学科合作
未来研究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包括心理学、神经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以便更深入地探讨共情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03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共情能力的培养
共情能力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提高的心理能 力。
培养共情能力需要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入手,即 要帮助医生理解患者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同时也要
培养医生自身的情感反应和表达能力。
培养共情能力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自我觉察和人 际沟通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
共情在精神疾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共情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促进自我康复和自我管理。
共情在精神疾病患者社交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通过共情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改善社交技能。
医患沟通与治疗中应用
共情在医生与患者沟通中的应用
医生运用共情能力,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提供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人类共情和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
![人类共情和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160f694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3.png)
人类共情和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生物,社会认知和共情是我们生存、交往和合作的重要基石。
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共情和社会认知不仅是人类复杂行为的关键组成部分,而且有着复杂的神经机制。
共情是指在观察他人的情绪、感受和行为时,产生与之相似的情感和感受。
共情可以在人际交往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感受、情绪和需求,促进合作和信任的建立。
大量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共情的神经机制是多维度的,涉及多种脑区之间的协同作用。
其中最为重要的脑区是前扣带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和前额部皮层(prefrontal cortex, PFC)。
ACC在共情过程中的作用是评估他人的情感和需求,以及调节自身情感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PFC则参与了共情和情感调节的高级加工和控制过程。
除了ACC和PFC,还有一些神经途径也被证实与共情密切相关。
例如镜像神经元系统,在观察他人的行为时可以产生与之相似的行为表达,使我们更易于理解他人的意图和动机。
大脑中的荷尔蒙系统(如催产素和氧化剂素)也可以影响人们的共情能力,激活人类神经系统中的亲社会行为。
社会认知则是指在理解他人的人格、特质、意图和动机等方面的能力。
社会认知是我们能够准确评估他人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关键,它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社会结构的形成和维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于共情,社会认知涉及到更为广泛的神经网络。
其中包括了被称为社会大脑网络(social brain network)的一系列脑区,如颞叶、顶叶、垂体体、预额皮质等。
这些区域在社会认知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从感知上、注意力上、情绪评估上、意图猜测和人格推测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参与。
另外,神经元体现出的可塑性也对社会认知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社会经验可以引起大脑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变化,导致神经元之间的强度和连接方式发生变化。
这种长期可塑性将促进社会网络的形成和维护,同时也有助于个体通过社会认知过程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共情概念的演变
![共情概念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8a480f9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2.png)
共情概念的演变一、本文概述共情,作为一种人际间的心理现象和社会互动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备受心理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
随着时间的推移,共情的概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共情概念的演变历程,通过对共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定义、理论和应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共情概念的多维度、动态性和文化特异性。
文章将从共情的历史背景、理论框架、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共情概念的视角。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共情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共情理论的发展,并为社会实践中的共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共情概念的历史演变共情概念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哲学家们开始探讨人类情感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然而,真正对共情进行系统研究并赋予其现代意义的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心理学家。
最初,共情被视为一种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主观体验,即个体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他人的情感。
这种理解被称为情感共情或情绪共情。
例如,德国心理学家铁钦纳(Titchener)在1909年首次提出了“共情”(empathy)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个客体的情感状态引发观察者的相同情感状态”。
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共情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共鸣,还包括认知上的理解和判断。
因此,共情的概念扩展到了认知共情或理解共情,即个体能够理解和推断他人的情感状态及其背后的原因。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共情理解”(empathetic understanding)的概念,强调共情是一种通过理解和接纳他人情感状态来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
在20世纪后期,共情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到了神经科学领域。
通过神经成像技术,研究者们发现共情涉及多个脑区的交互作用,包括情感处理区、认知控制区和社交认知区等。
这些研究不仅为共情的概念提供了神经科学基础,也进一步揭示了共情在人际交往和社会认知中的重要作用。
自闭症的情绪共情特点及其神经机制
![自闭症的情绪共情特点及其神经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5ec29b2155270722192ef7fb.png)
自闭症的情绪共情特点及其神经机制作者:丘小芳林国耀来源:《新校园(下)》2018年第07期摘要:社会交往障碍是自闭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而自闭症个体也通常被认为存在共情障碍。
共情是情绪性互动和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
文章重点介绍自闭症个体的情绪共情特点及其神经机制,以加深人们对自闭症个体社会交往障碍的理解,为自闭症的干预治疗提供启示。
关键词:自闭症;情绪共情;认知共情;神经机制一、引言自闭症谱系障碍(或称自闭症,ASD)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伴有社会性功能损害的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是持续的社会交流障碍以及重复刻板行为。
ASD个体经常被认为缺乏共情能力,甚至有研究者认为共情缺损可能是ASD的核心因素之一。
除此之外,《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中将个体对他人情绪的理解和反应作为 ASD 诊断标准之一。
但是,对ASD个体共情的研究,各实验室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对此,笔者认为可能是研究者没有对共情的结构维度进行区分,从而含混了结构之间的效应。
文章将重点介绍情绪共情的特点及其神经机制。
二、ASD个体的情绪共情1. 情绪共情情绪共情指由他人情绪引起的情绪性反应,即产生与他人相类似的情绪,体验到他人的情绪状态。
情绪共情也被称为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
当感知到情境中的情绪线索时,个体能够进行快速复制和模仿,从而体验到他人的情绪。
人类的模仿和复制是由刺激驱动的自动加工过程,而自我与他人相似的表征(自我与他人的共享表征)是这种自动模仿过程的基础。
也就是说,当个体感知到情绪线索时,自动模仿不一定会发生,而这取决于个体曾经是否表征过相同或相似的情绪。
2. ASD个体的情绪共情特点ASD个体在复杂情境中共情困难,因为ASD个体在复杂情境中难以感知情绪线索。
在复杂情境中,个体一般都会先注意环境中的人,尤其是面孔、眼睛、情绪及身体动作,然而ASD个体对这些刺激表现出注意异常。
这种注意异常导致ASD个体难以主动注意并加工来自复杂情境中的情绪信息,即ASD个体对情绪的自动感知受限,从而导致其共情困难。
共情的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
![共情的影响因素及认知神经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bed8fb77561252d380eb6e4b.png)
1 共情 的影 响 因素
1 .I 面孔 吸引 对 共情 的影 响 。面 孔 吸 引性 对 社 会 交 往 有 着
举足 轻重 的作用 。虽 然 已有研 究 多 关 注 面 孔 吸 引对 决 策 和认 知 的 影 响 ,但 是 当前 有 研 究 者 开 始 关 注 面 孑 L 吸引对疼痛共情的影响。 疼痛 共情 是指 个 体对 他 人 疼 痛 的感 知 、判 断和 情 绪 反应 。 吕杰 好 用三 个不 同 的实验来 研 究面 孑 L 吸 引对 疼痛 共 情 的影 响进 行 了 研究 。 结果 发现 :面孔吸 引 性 越 高 ,被试 对 疼 痛 图 片 的刺 激 的评 定 等级 越低 ,即 “ 越 丑越疼 ” ;实 验还发 现 面孔 吸引 主要 是对 疼 痛共 情 的 自下而上 的加 工过 程起 作 用 的 ,且 E B P的 实验 结 果 表 明面 孑 L 吸引 对早 期 大脑 前部 的 N 1成 分 产 生 了显 著 影 响 ,而 对 晚 期 的 P 2 5 0一 P 3 5 O 成 分没 有产 生显 著 的影 响 ,这表 明面 孔 吸引 对 疼痛 共 情 的影 响主要集 中于疼痛 共情 的 早 期 的 情绪 分 享 阶段 ;另 外 功 能性 核磁 共 振从 大脑 定位 的角度 出 发 ,提 出 面 孔 吸 引对 疼 痛 共 情 的 影 响 可 能是 南疼 痛矩 阵 中 的情 感 成 分 反 映 出来 的” 。综 上 所述 ,面 孔 吸 引性 越低 的共 情对 象越 有可 能使共 情 者获 得 越深 的情 绪 情 感体 验 , 从 而产 生较 深的共 情程 度 。 1 .2 性 别对 共 情 的影 响 。从 共 情 的两 种 成 分 出 发 ,较 多 的 研究 者认 为 女性 的情 绪共 情 显 著 高 于男 性 。至 于 认 知共 情 ,则 有 不 同 的结论 一些研 究 认 为情 绪 共 情 和认 知 共 情 都存 在显 著 的 性别 差 异 ,也有 研究 对此 提 出 了质 疑 。李 丹 等 人 认 为学 前 阶段 的 儿 童 并 不存 在情 绪共情 差异 。进 入学 龄 阶段 以后 就表 现 出 了性 别 差异 , 女性 的情绪 共情 水平 开始 高 于 男 性 。 因为 女 性 的 情 绪 共情 在从 童 年 向青 少 年转 变 的 过 程 中提 高 了 ,然 后 趋 于平 稳 ,但 是 ,男 性 的情 绪共 情 水平 一 直 相对 较 低 ,且 没 有 发生 明显 的 改变 。与情 绪 共情相 同 ,学龄 前 的认 知 共 情 也不 存 在 性 别 差 异 。但 是 ,这 种 差 异在 个体 进入学 龄期 后开 始逐渐 显现 出来 。有研 究者认 为 7 —1 4岁 的青 少年 ,其认 知共 情 的性 别 差异 最 大 ,具 体 表 现 为女 生 的 认 知 共情 水平 高于男 生 ,同 时女 性 的共 情 准 确 性 高 于男 性 ] 。也 研究 者认 为认 知 共情 不存在 性 别 差 异 ,他 们用 动态 和静 态 两 种 方 式 向 被试 呈 现不 同类 型 的 情绪 面孑 L ,要 求 被试 识 别 图片 中的情 绪 ,结 果 发现 男女 在面 孑 L 情绪 识 别 上 不 存 在 显著 差 异 ] 。共 情 的性 别差 异 有两个 原 因 :( 1 ) 与个体 自身 的生 理成 熟 度 有关 ; ( 2 )男 性 和 女性 的社 会性 别 角色倾 向不 同 。 1 .3 社 会情 境 对共 情 的影 响 。共情 对 象 的社 会 身 份 以 及 因 此与 共情 主体形 成 的群际 关 系 是 一 种 常 见 的情 境 因素 。个 体 更 容 易得 到来 自同一 群体 的其 他 成 员 的认 同 和支 持 ,对 不 属 于 自己群 体 的人则 通常更 难 产 生 共 情 ,甚 至会 出现 幸 灾 乐祸 的情 况 。研 究 者发 现归 属于 同一群 体的 成 员 之 间 可 能发 生更 多 、更 强 的共 情 反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43f28e1cb7360b4c2e3f640f.png)
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简版评论作者:崔芳南云罗跃嘉时间:2010年9月02日来源: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路径:首页» 心理咨询» 经典精神分析» 共情Empathy标签:共情脑成像神经基础精神障碍认知神经心理科学进展2008,16(2):250~254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50共情的认知神经研究回顾*崔芳南云罗跃嘉(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摘要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它在人类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脑成像技术为研究共情的神经基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发现了共情的关键功能脑区。
基础与临床的实验证据表明,更好地理解共情的神经机制对于孤独症、反社会人格等精神障碍有重要的意义。
该文对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共情,神经基础,脑成像,精神障碍。
分类号B8421什么是共情1.1 共情的定义共情(Empathy)指的是对他人情绪和精神状态的理解及对其行为的推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同身受‖。
Singer 提出共情是指这样的能力:1)产生共情的人处于一种情绪状态下;2)这种情绪与另一个人的情绪是同形的;3)这种情绪是通过观察或者模仿另一个人的情绪而产生的;4)产生共情的人能意识到自己当前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人而非自身[1]。
对共情的认识有多种不同的看法。
其中Gladstein于1983年提出的两成分理论影响最大。
这种理论认为共情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其中前者指的是对他人目的、企图、信仰的理解;后者指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受[2]。
对共情的定义及划分存在着很多不同看法。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共情本身的复杂性;另一方面则是研究者的出发点不同。
相信这种争议在短期内很难结束。
只有随着研究的继续深入去寻求更加贴切,更加本质的理论解释。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机制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eff268c2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5e.png)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机制共情是指人类在感受他人情绪时,能够进入他人情感状态并感同身受的一种能力。
通过共情,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并促进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和注意在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中,首先要对他人的情绪进行感知和注意。
这涉及到对他人的非语言信号、语言表达和环境情境的敏感。
通过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声音语气等,我们可以初步感知到对方的情绪状态。
第二阶段:情绪匹配和情感共享当我们感知到他人的情绪时,我们的情绪系统会与对方的情绪系统进行匹配。
这种情绪匹配可以通过我们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实现,这是一组能够在观察他人行为时激活的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系统使我们能够在感知他人的情绪时,将其与自己的情绪进行匹配,从而实现情感共享和情绪体验。
第三阶段:情感理解和意识挑战在共情过程中,我们努力去理解对方的情感和感受。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将自己放在对方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和感受对方的情绪和经历。
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挑战,因为我们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可能与对方不同,所以理解对方的情绪可能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第四阶段:情感应对和恢复在理解对方的情感之后,我们需要进行情感应对和恢复。
这包括通过语言、表情和行为等方式来回应对方的情感,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安慰。
情感应对和恢复对于建立情感联系和增进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它们可以表达我们对对方的关心和关注,并帮助对方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涉及到感知和注意他人情绪、情绪匹配和情感共享、情感理解和意识挑战,以及情感应对和恢复等多个阶段。
通过这些过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并建立更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共情的历史和定义PPT课件
![共情的历史和定义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88aa45e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1.png)
共情的心理学特性
01
02
03
认知性
共情需要个体能够理解和 识别他人的情感状态,包 括情绪、动机和需求等。
情感性
共情涉及个体自身的情感 反应,包括同情、关心和 关爱等。
社会性
共情是一种社会性能力, 需要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运 用,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 人际关系。
共情与同情、同理心的区别
共情与同情不同,同情只是一种对他人的情感状态的反应,而共情则是一种理解 和感受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
机遇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 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共情研究将迎 来更多新的机遇,有助于更深入地揭 示共情的本质和作用。
共情研究的发展趋势
多学科融合
共情研究将进一步融合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 的理论和方法,形成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体系。
跨文化比较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共情的表现和作用,有助于深入了解共情 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跨文化差异。
学习倾听和表达技巧
倾听是共情的关键,通过倾听,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 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共情。
表达技巧包括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感受和需求,以及如 何有效地回应他人的表达。这些技巧可以通过沟通训练、 心理咨询等方式来学习。
培养对他人的关注和同理心
对他人的关注和同理心是共情的核心,通过关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 和需求,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共情。
共情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 的情感连接,有助于建立 和维护亲密关系。
共情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
促进心理成长
通过理解和接纳来访者的感受, 共情能够帮助来访者更好地面对
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和问题。
改善人际关系
在心理治疗中,共情能够帮助来访 者更好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从而改善他们的人际关系。
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
![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68c8a9dd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25.png)
共情的毕生发展一个双过程的视角一、概述共情,作为人类情感交流的核心成分,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共情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它涉及到个体从婴儿期到老年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经验的变化。
从毕生发展的视角来看,共情的发展可以视为一个双过程,包括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加工过程。
这两种过程各自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和机制,共同构成了共情能力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情绪共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在婴儿期就开始显现,并随着个体的成长而逐渐发展。
情绪共情主要依赖于镜像神经元系统,该系统使得个体能够迅速感知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
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情绪共情的能力呈现出一个U形的发展轨迹,即在婴儿期和老年期较高,而在成年期相对较低。
这种发展趋势可能与镜像神经元储存的共享表征日益丰富和精细有关。
认知共情则是一种后天发展的能力,它需要个体通过社会经验和认知加工来逐渐获得。
认知共情的发展相对较晚,从出生到成年期呈现出一个逐渐上升的趋势。
这一过程中,个体的颞顶联合区和前额叶皮层逐渐成熟,使得个体能够更好地区分自我和他人,并抑制自我中心化的倾向。
在老年阶段,认知共情的能力可能会逐渐下降,这可能与大脑结构的改变和认知功能的衰退有关。
共情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过程,它涉及到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种加工过程的不同发展轨迹和机制。
为了全面了解共情的发展本质和机制,我们需要分别考察这两个成分的发展,并关注它们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共情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中的重要作用,并为相关教育和干预提供理论支持。
1. 共情定义与重要性共情,这一心理现象,指的是个体能够理解和共享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它涉及到认知和情感两个层面的加工过程。
共情不仅仅是对他人情感的简单模仿或回应,更是一种深入的情感体验和理解,它要求个体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情绪状态,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这种能力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共情发展的重要保障。
共情促使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共情促使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9d80de2700abb68a982fbfc.png)
共情促使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作者:饶婷婷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17期摘要共情(empathy)是指人们采纳他人观点,感受他人情感的一种心理过程。
共情有利于利他、助人等行为的产生,是心理学界重视的热点问题。
共情促进利他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可以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阐述:认知共情使旁观者注意到了行动者内心的想法和更多的情境信息,有助于人们产生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归因和情绪,从而产生利他行为。
情感共情中产生的他人指向的共情关心则能直接促使利他行为的产生。
关键词共情归因认知情绪利他共情是英文单词“empathy”的中文翻译,又译作同感,共鸣,是指人们进入了他人的内部,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去分享他人的感受和情绪。
关于共情的研究结果发现,共情有利于利他、亲社会、助人等行为的产生,共情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共情能够降低刻板印象等等(房绍霞,2010)。
由于共情对社会交往的重要作用,它成为心理学界一直重视的热点问题。
1共情的定义关于共情本质的研究最有影响力的是Gladstein(1983)提出的两成分理论,该理论理顺了关于共情的诸多争论,认为共情既包括认知成分又包括情感成分。
Gladstein用认知共情(cognitive empathy)去表达认知上采纳了另一个人的观点、进入了另一个人的角色,而用情感共情(affective empathy)来表示以同一种情感对另一个人做出反应(郑日昌,李占宏,2006)。
共情中认知的重要性体现为共情的发生要求人们有采择他人观点和情感的认知能力,只有能够了解他人的情感和观点才有可能产生共情。
情感是共情最关键的成分。
在共情的最初阶段,情绪的感染和分享从神经机制上来讲是自动和迅速的,在简单情境下,人们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会产生与他人的共情。
在共情状态中,对他人的情绪体验越深,共情程度越深(Nordgren et al,2011)。
最后,他人指向的应对性情绪则直接影响着接下来的对他人的行为反应(stel et al,2008)。
共情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共情的分类及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4e95a34a453610661fd9f419.png)
223百家论坛共情的分类及影响因素靳宇恬黑龙江大学摘要:共情是分享和理解他人情绪并对他人处境做出反应的能力。
其中包含情绪和认知两种加工过程,二者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机制。
共情的差异可能直接来源于个体的主观信息和情绪加工心理特征的差异,以及共情的差异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包含激素水平和大脑机能在内的生理基础的差异,还有存在于不同情境中的社会化过程。
关键词:共情;认知;情绪;情境引言共情作为一种人际互动的心理现象,不仅是一种状态或能力,它更是一种具有动态性、方向性的社会心理过程[1]。
此后,科学家们据此提出了关于共情的生物学理论,认为共情起源于动物的亲代养育行为,其神经基础来源于古老的情感评估系统。
在心理学看来,共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结构,从单纯的情绪感染到充分理解他人的处境,从进行自我中心的反应到做出指向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共情具有不同的层次。
共情的特征是个体的情感反映了情感共享(与他人同感受),然而怜悯、同情、共情关怀的特征是个体的情感内在地指向他人(同情他人)。
共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他人的情绪和行为,共情也可以促进利他与合作行为,因此共情在人际交往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Singer 和Lamm 将共情的意义总结为个体感知或想象其他个体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其他个体感受的心理过程,这也是现存的大家比较公认的对共情的解释,在很多文章中也是应用这一理论解释共情。
1共情的分类1.1情绪共情情绪共情由生物因素唤起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指向自己也可以指向他人。
Field,Strathearn 等人对刚出生几个小时的婴儿进行了研究,表明即使婴儿也会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
他们会对其他婴儿的哭声感到不安,并产生更多的哭泣反应,婴儿期的传染性哭泣和自动化模仿被看作个体社会认知发展的起点。
婴儿期的情绪感染具有“共鸣”的性质,婴儿更容易对和自己物理特征相近的刺激做出反应(如对和自己性别相同、年龄相近的个体有更多反应性哭泣),而对母亲和陌生人所做出的共情反应却没有显著差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共鸣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共鸣](https://img.taocdn.com/s3/m/50343b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b.png)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共鸣情绪共鸣是指人们在观看、经历或听到某种情景时,能够与情景中的人物或事件产生情绪上的共鸣和感同身受的能力。
心理学从多个角度解释了情绪共鸣的原因和影响,包括镜像神经元理论、情绪传染效应以及共情机制等。
一、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解释镜像神经元是一类活跃于大脑中的神经元,在观察他人行为时会自动激活,产生一种"仿佛自己在经历某种情绪或行为"的体验。
研究表明,镜像神经元在人类的情绪共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当我们观察他人表达情绪时,镜像神经元被激活,模拟出与观察对象相似的神经活动,从而使我们有了与他人情绪相连的体验。
二、情绪传染效应的影响情绪传染效应是指人们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情绪通过观察或与他人互动而传染,最终导致情绪共鸣的产生。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非语言表达、情绪表情和声音等方式进行传播。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快乐时,我们也会感受到一丝喜悦;当我们看到他人悲伤时,我们也会感到一丝伤感。
这种情绪传染效应促使我们与他人情绪产生共振,增强了情绪共鸣的感受。
三、共情机制的表达共情是指在情绪共鸣中我们能够思考并感受到他人情绪,并产生有意识地理解和关注。
共情机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感知、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绪,进而更好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互动。
通过共情,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加深情绪共鸣的程度。
总结起来,心理学解释了人们情绪共鸣的原因和影响,主要包括镜像神经元理论、情绪传染效应以及共情机制。
镜像神经元的活动帮助我们将观察到的情绪转化为自身体验,情绪传染效应使得他人情绪可以通过非语言手段传递给我们,而共情机制则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思考、感受和关注他人情绪,从而增强情绪共鸣的体验。
了解情绪共鸣的原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并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更加敏感和关切。
同时,情绪共鸣也为心理治疗和辅导中的情绪共鸣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情绪困扰和建立更紧密的人际关系。
痛苦共情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述评
![痛苦共情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研究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4e03448802d276a200292e3c.png)
1 引言
部 能量消 耗 的 fR 技 术 , M I 凭借其 无创 性和 高空 间分
共情 ( m a y 是 指对 于他 人情 感 状 态 的 模 拟 e pt ) h (i uai / i i y ( ee s lt n m m c ) D ct m o r y& L m 2 0 、 享 a m,0 5) 分
以成 为认 知 神经科 学 研究 的热 点 , 至少 要 部 分 归 却 功 于 Sne igr等 (0 4 运 用 功 能 性 核 磁 共 振 成 像 20 ) (u c o a m gei rsn ne i aig 简 称 f I fnt nl an t eoa c m gn , i c MR )
或特 定他 人 正 处 于 上 述 情 境 中) 评时所激 活 的脑 区 , 在很大 程度 上 相 互重叠 ( igr t 1 ,04) Sne . 20 。这 一 结果 暗示 了本 ea 人 受痛 与知 觉 到 他 人 受 痛 可 能 具 有 相 同 的神 经 表 征 ; 言之 , 们确实 能在 一定程 度上对 他人 的痛 苦 换 我 “ 同身 受 ” 感 。这 项 研 究 更 深 刻 的 意蕴 在 于 它所 提 示 的可能性 : 即便 是对 “ 共情 ” 这样 看 似难 以进 行 客 观测 量 的心 理 学 构 念 , 助 合 适 的技 术 , 能 给 出 借 也 “ 打实 ” 实 的神 经学证 据 。 此后痛 苦共 情 的脑 成 像研 究 大量 涌 现 , 纷通 纷
(h r g H i Sne ,0 8 和 理解 ( n es n — s a n )( e i n& igr2 0 ) u dr a d t
ig G uet t 1,05 。可 以将 其操 作 性 界 定 n )( obre a 20 ) . 为, 个体 在知 觉到他 人 特 定情 绪 状 态 时 的神 经 表 征 和行为表 现 , 与个体 自身处 于相 应情绪 状态 时相 同 。 目前 共 情 的研 究对 象 , 已经 涉及 痛 苦 、 恶 、 厌 乃 至 触觉 、 嗅觉 和动觉 等方 面 。其 中, 他人痛 苦 的共 对 情 ( m ah rpi , e p tyf a 以下 简称痛 苦共情 ) 有助 于 规 o n , 避 风险 和威胁 、 立亲 密 关 系 、 进利 他 行 为 等 , 建 促 是 人 类生 存繁 衍 的必要 工具 和手段 。但 痛苦共 情之 所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机制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72a4295a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9f6ec5c.png)
共情的心理加工过程机制
共情是人类与人之间最重要的社会互动方式之一,它指的是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对他
人情况的理解和感受。
共情是一种心理加工过程,它涉及到多个神经和认知机制,包括感知、记忆、情绪调节、自我反思等。
感知
感知是共情的第一步,它通常始于对他人行为的观察。
感知涉及到多个神经机制,包
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那么,当我们看到他人的情况时,我们是如何感知的呢?
神经影像研究表明,当观察到他人的情况时,大脑的视觉区域、听觉区域、感觉运动
区域等都会受到激活。
这种激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况。
例如,当我们看到
他人在喜悦中跳跃时,我们会感知到他人的身体运动和表情,从而进一步理解他人的情
绪。
记忆
记忆是共情的第二步,它涉及到我们如何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取信息来理解他人的情境。
记忆涉及到多个神经机制,包括工作记忆、长期记忆等。
神经影像研究表明,在共情过程中,大脑的海马体和额叶皮层等区域会受到激活。
这
些区域对于记忆和情境分析非常重要。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面临某种痛苦或挑战时,我
们会回忆起自己面临过类似的情境,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况。
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共情的第三步,它涉及到我们如何感受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来适应他人情况。
情绪调节涉及到多个神经机制,包括前额皮层、杏仁体等。
神经影像研究表明,在共情过程中,大脑的前额皮层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情绪,以适应
他人情况。
例如,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痛苦时,我们会产生共情之情,但我们也会努力控制
自己的情绪,以便提供帮助和支持。
幼儿共情的研究综述
![幼儿共情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e73e13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8.png)
四、结果与讨论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我们无法确 定共情训练的长期效果。其次,由于研究样本较小,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共情训练 对不同背景和性格的幼儿的影响。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这些方面的工作。
五、结论与启示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表明,共情训练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通过培 养孩子们的共情能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进而促进他们 的分享行为。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孩子们的社交技能,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积极、健 康的情感态度。因此,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应该重视共情训练的重要性,通过日 常教育和引导,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幼儿共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儿共情的认知机制:探讨幼儿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认知过程,包括面部 表情识别、情感标签和情境理解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2、幼儿共情的情感体验:研究幼儿在观察他人情感时的情感体验,如悲伤、 同情和安慰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3、幼儿共情的发展特点:探讨幼儿共情能力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包括不同年 龄段幼儿的表现和影响因素等。
一、引言
一、引言
在幼儿阶段,孩子们正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在这个关键时期, 培养他们的分享行为,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习惯和情感理解,对于他们的未 来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共情训练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干预效果。
二、共情训练的概念和意义
二、共情训练的概念和意义
共情训练是一种旨在提高个体对他人情绪理解的教育方法。通过培养孩子们 的共情能力,我们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感受,进而促进他们的分享行 为。这种训练对于中班幼儿尤其重要,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正在快速发展社 交技能和情感理解。
共情的概念
![共情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0833f5e54693daef5ef73daa.png)
共情1.共情的概念共情(Empathy)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
当以下四点都满足时,则可认为发生了共情:①个体处在情感状态;②个体的状态与他人的情感状态是同形的;③这种状态是由观察或想象他人情感状态诱导产生;④个体知道他人是自己情感状态的来源。
共情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有着重要的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
对生物个体来说,通过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能够准确地判断他人的行为,有利于获得环境信息并适应环境。
对于社会来说,共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社会水平的交流。
出现共情障碍的个体往往在社会交往中脱节,不利于社会凝聚力的提高,甚至出现反社会行为。
2.共情神经网络Decety等根据认知神经科学、行为神经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数据,提出了更为完善的模型,将共情分为“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动机、意图与自我调节过程。
其具体成分包括:①情感唤醒(affective arousal)或分享,指个体对他人情绪的无意识反应,这一自下而上的过程是基于感知有为偶联的,杏仁核、下丘脑和眶额皮质(OFC)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②情绪意识和理解(emotion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指个体理解他人的情感,由前岛叶皮质(AIC),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和腹内侧前额叶皮质(vmPFC)参与;③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指个体对情感的控制,依靠OFC,mPFC和背外侧前额叶皮质(dlPFC)三处皮质之间连接的执行功能。
这一模型具有动态网络的意义,能更好地阐明共情这一复杂现象的本质,并具有探索和预测的意义。
3.共情的神经机制共情可以分为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
情感共情指个体无意识的情绪感染和情绪识别,其涉及的神经网络包括:参与自我疼痛的前脑岛(AI)和前扣带回(ACC),参与共情模仿的镜像神经系统(MNS),其包括额下回(IFG)和顶下小叶(IPL)。
共情的性别差异
![共情的性别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c20ef5d7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38.png)
共情的性别差异当我们谈论共情时,我们通常指的是一种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
共情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还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
然而,共情的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探讨的话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男女之间共情能力差异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并给出一些建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差异。
有研究显示,男女在共情能力上存在一定差异。
虽然这不是绝对的现象,但许多研究表明,男女在理解和体验他人情感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这些差异可能源于男女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角色方面的不同,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了男女在共情能力上的表现。
首先,男女在情绪表达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共情能力的不一致。
男性往往更倾向于使用理性化和解析性的语言来表达情绪,而女性则更善于使用情感性和描述性的语言。
这使得女性更容易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而男性可能较难深入他人的情绪体验。
其次,男女在理解他人情感方面也存在差异。
女性通常更善于察觉他人的微妙情绪变化,更能准确地解读他人的情感。
而男性可能更容易从整体上理解情感,对于细节的把握可能不如女性。
最后,男女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差异也可能影响共情能力。
女性通常更善于表达和认知自己的情感,这使得她们更容易将心比心,理解他人的情感。
而男性可能更注重自我控制和情感掩饰,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共情能力。
探究这些差异的原因,我们可以发现生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男女的生理差异使得他们在情绪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差异。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影响了男女在共情能力上的表现。
例如,男性可能受到社会期望的影响,更倾向于表现出冷静和理智,而女性可能更注重情感表达和亲密关系的建立。
面对男女共情能力差异,我们建议在沟通和交往中保持敏感和尊重。
理解这些差异并不意味着一种性别优于另一种,而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纳彼此的差异。
鼓励男女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平衡发展。
通过教育和社交活动,鼓励男性更多地表达情感,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
为什么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具有同理心,共情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
![为什么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具有同理心,共情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https://img.taocdn.com/s3/m/77c1ede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3f.png)
为什么有的人比其他人更具有同理心,共情的能力是如何培养的?同理心和共情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人们通常倾向于和那些有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人接近并建立深厚的关系。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表现出这些能力呢?这里将探讨同理心和共情的定义及其相关神经机制,以及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培养这些能力。
一、什么是同理心和共情?同理心和共情指的是一种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
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和感受有很好的感知能力,并且愿意在某种程度上分享这些感受,那么这个人就可以被称作是具有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
二、神经机制如何影响同理心和共情?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具体的神经机制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与同理心和共情相关的区域包括枕叶、额叶和颞叶等多个脑区。
这些区域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激活模式,这便决定了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下是否具备同理心和共情的能力。
三、如何培养同理心和共情?1. 实践倾听和表达:同理心和共情需要察觉他人情感和感受,只有通过倾听和表达才能培养这种能力。
当你与他人交流时,你要试着倾听他们说的话,并且尽量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感受,同时也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2. 学习情绪管理技能:情绪管理技能是培养同理心和共情的关键,因为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3. 扩展阅读:阅读是最好的培养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方法之一,特别是阅读那些有关情感和人际交往的小说和故事。
这些作品可以扩展你的理解能力,帮助你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感受。
4. 参加社交活动:社交活动是指与他人进行交流、制定合理的社交计划等。
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帮助你建立情感的群体记忆,增强你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5. 基于练习和调节的方式:同理心和共情是一种能力,就像其它能力,需要通过练习和调节来达到更好的程度。
例如,参加一个讲座、培训或者练习同理心和共情技能,都有助于提高你的能力。
结论:同理心和共情是人际交往中需要重视的能力。
电影理论“共情”机制探析
![电影理论“共情”机制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68062c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f.png)
电影理论“共情”机制探析从认知层面来看,共情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观看电影时,观众会根据电影中的人物、情节、对白、音乐等元素来构建一个虚拟的世界。
而这个虚拟的世界是观众与影片内容的交互结果。
共情的产生需要观众对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进行认知和理解。
通过角色的行为、言语、动作以及情感表达,观众可以对角色进行认知和了解,进而产生与角色的情感共鸣。
当观众看到一个电影中的主人公遭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观众会通过对主人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进行观察和认知,从而对主人公的处境产生共鸣和同情心。
而这种对电影角色的认知和情感共鸣正是共情产生的基础。
从神经生理层面来看,共情是一种神经生理反应。
在观看电影时,观众的大脑将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生理反应,比如情感认知、神经激活、情感调节等过程。
这些神经生理反应是观众对电影内容产生共情的生理基础和基础。
研究表明,当观众观看电影时,大脑的镜像神经元区域会被激活,观众会模拟电影中的角色行为和情感表达,从而产生与角色的情感共鸣。
观众在观看电影时,大脑的情感调节区域也会被激活,观众会对电影中的情感体验做出调节和情感反应。
这些神经生理反应是共情产生的生理机制,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共情是一种对电影内容的生理自然反应。
共情是一种在观看电影时产生的认知、情感和神经生理过程。
通过对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进行认知和理解,观众能够在情感上与角色产生共鸣和情感体验。
从神经生理的层面来看,共情是一种对电影内容的生理自然反应。
共情的产生不仅能够使观众情感上投射到电影中的角色和情节之中,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体验,更能够增强观众对电影内容的认知和理解,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审视电影所传达的价值观。
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共情机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制片人需要通过对角色的刻画和情节安排,来引导观众产生共情体验,实现观众与电影内容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沟通。
通过对电影中的共情机制的深入探析,不仅可以帮助电影制作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共情机制的运行规律,更可以对电影创作和观影交流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梳理, 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 自体验还是观察他人情绪体验 ,都会激活相似的
供 有 益的参 考 。
脑区,这为共情的产生提供了神经机制上的解释。 具身模仿机制能使人产生共享身体状态 ,从而能
识别 并 体 验他 人 的情 绪 或 感 觉 ,在此 过 程 中 以观
2共情 的神经机制 .
相 同 情绪 时激 活 的脑 部 区域 有 重 叠 部 分 的 假 设 , 21共 情 的基础 与镜像神 经 元 . 共 情 的 基 础 是 个 体 与 他 人 之 间 的 “ 征 共 表 享” 。所 谓 “ 表征共 享 ”是指 当个体 知 觉到他 人 的 情 绪 时 ,其 大脑 中表征 相应情 绪 的部位会 被激 活 ,
的作用 ( 孟昭兰,2 0) oa( 6) 0 5 。H gn1 9 9 认为共情是 设身处地去理解他人 的想法 ,理解他人的情绪状
共 情 (mpty 来 源 于 德 国美 学 家 Enu 态并没有产生替代性 的情绪体验 。近年来 ,随着 e a ) h i — f lg u ,其最初的含义是 “ n 体验” 。共情的概念和结 研究 的深入 ,研究者认识到,共情是由认知和情 ai 90指 ( 构十分复杂 ,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对共情的 感 共 同组 成 的 。D vs18) 出 ,共 情包 含相 互
共 情 的认 知特 征 ,强 调个 人知 觉 、观 点采择 、对 是诱 发 亲社 会行 为 、抑制攻 击行 为的有效 动 机源 。
8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1 5 1 期 2 1 年第 5 00 期
总第 5 1 2 页
・ 论研 究 ・ 理
因此长期 以来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共情进行 了 ( bd d 胡晓晴 ,傅 根跃 ,施臻彦 ,20) e oi )( m e 09 。 大量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 ,现代无创伤性脑成 G l s al e与 F gs 2 0) 提 出 了具 身 模 仿 理 论 , e oas 0 5 i(
摘 要 :共 情是社会 认知 中不 可或缺 的一部 分 ,是 维 系积极社 会 关 系的社 会动机 因素 。近年 来 ,脑成 像技 术的发展 为共情 的神 经机 制研 究 开拓 了新 的视野 ,共情 的神 经机制研 究取 得 了很 大 的进
展。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 包括共情的 “ 表征共享”基础、共情的镜像神经元特征、共情
22共情调 节 的模型 .
调 节的早期 、晚期评 价模 型 、共情 的调 节 因素 以及特 殊 个体 的共 情研 究 。在 此基础 上指 出现 有研 究 中存在 的 问题 和未来研 究的方 向。 关键词 :共情 神 经机 制 镜像 神 经元 调 节
他人 的情 生 中
1引言 .
题 一直 未 得 到 很 好 的解 决 。脑 成 像 技 术 的 发展 , 这表 明无论 是 感 知还 是 体 验相 同情绪 ,都依 赖 于 为 研究 共 情 的 神 经 机 制 提供 了更 好 的研 究 手 段 , 共 同 的神经 结 构 ,这 些 结 构 的功 能可 以被描 述 为
前 共 情神 经机制 的研 究也 因此 受到越 来越 多 的关 注 , 与机制相匹配的镜像神经元 。 目 的研究结果证 实了个体共情时激活 的脑 部区域与个体亲 自体验 目前 已经成 为认知 神经科 学研 究 的热点 。
概念和结构进行界定和探讨 ,却一直没有取得到 依赖 的认知和情感成分 ,但二者既不可分离 ,又 设 致 的结论 。概 括起 来 主要 有两 种取 向 :一 是侧 相互独立 。一方面 , 身处地的情感反应往往建 重共情 的情感方 面 ,强调共情 的情绪反应特征 , 立在 能推 断 他人 情 绪 状 态 的认 知 能力 的基 础 上 ;
-
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1 5 1 期 21 年第 5 00 期 总第 50 2页
作 者简 介 :翁娟 (9 2 9 ) 1 8 . 一 ,女 ,汉 0
族 ,湖南邵 阳人 , 湖南师范大学在读研
究生 ,研究方 向:情绪心理学。
共 情 的 神 经 机 制
翁 娟 周路 平
一
设身处地的情绪唤醒为观察者提供 了推 认为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状态或情绪条件认 同性的 另一方面, 反应 ,其核心是与他人的情境相一致的情绪状态 断他人情 绪意义 的 内部线 索 。 共情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交 ( 昭兰 ,20 ) 孟 0 5 。其典型代表是 S l d (99 ta o n 16) 将共情定义为一种情感反应或观察者产生类似于 往和 道 德发展 中扮 演 重要 角 色 。共情 是人 际 交往 被观察者的情绪体验的能力 。另一种取向则侧重 中不可 或缺 的一 部分 ,是 人与人 沟通 的有效 途径 ,
像 技术 的发 展 更好 地 弥 补 以往研 究 的不 足 ,为 研 具身模仿是社会认知中关键 的功能机制 ,通过具 究 者们 提供 新 的技 术 手 段 ,共 情 的神 经 机制 的 研 身模仿 ,人们不仅能观察 到他人 的动作 、情感 , 究 已取得 了一些 实 质性 的成果 。本 文 拟从社 会 认 而且还能唤起观察者有关这些动作 、情绪或情感 知神 经科 学相 关研 究 的视角 出发, 情 神经 机 制 的内部表征。镜像神经系统的存在证 明无论是亲 对共
察者和被观察者激活相似的脑部区域 ,从而使得 a ( 3的研究中发现 , 0 无论被 共情的内在机制是什么?以往的许多研究 只 共情成为可能。C ̄2 0) 能解释人们是在认知上如何理解他人的情感 ,而 试是被动观察面部表情 ,还是模仿相 同的面部表 不能解释人们 如何分享 他人的情绪 ,因而这个 问 情 ,脑外侧运动前皮质 、脑岛和杏仁核均被激活,